笔趣阁 > 独行的风文集 > 衣带渐宽终不悔

衣带渐宽终不悔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是从81年开始创作的。当时从事政治抒情诗的创作。十分欣赏郭小川、贺敬之、纪宇大气磅薄的诗作。我创作的数十首诗在沾化文艺发表。有的被评为优秀作品,其中有影响的一篇是唱给先驱者的歌,计300多行。初生牛犊不怕虎。每有新作品觉得满意,便想往外地报刊投稿。当时我所在的化肥厂每年冬季都要停产放假1——3个月。82年初,我回到厂里,从门卫处看到我的一封退稿信。仔细一看,不知谁在信封背面用铅笔写了一行小字:不知天高地厚。我当时一愣,接着便摇摇头笑了。心里只有一句话:走着瞧吧!从此,我对文学的热爱一发而不可收,不但自己创作,还在84年10月创办了沾化野花诗社。

    刊物尚未出版,已在诗友中引起不小的轰动。因为当时沾化文学创作太落后了,业余作者被压抑的创作激情无处释放。

    第一期薄薄20页。现在拿出来一看,印刷比较粗糙,作品质量也不整齐,印了50份。但仍然引起了诗友们的共鸣。一位文友来信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这样说:“我从这里看到了一种希望,看到了一片广阔而沸腾的生活,同时也看到了一朵充满生机的野花,我感激你为我们辛勤地开垦出这么一块园地”一位诗歌爱好者还以野花为题写了一首诗:“我在充满芬芳的花香国里/见到一枝野花/细细的茎干/擎着一个热诚的生命”还有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同志写道:“野花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令我们这些出家在外的人读后倍感亲切。如闹新房一诗风格纯朴,信笔写来,自然流畅。”

    当时办诗社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有利因素:我担任厂政工科副科长、团支部副书记,条件比较优越,能跟领导说上话。不利因素:化肥厂位置处于东营市河口区,是沾化的一个“特区”离县城100华里,诗友们分布各个乡镇、各个行业,不少还是农村的,组织话动不方便,邮寄刊物也比较困难,需不少资金。

    85年5月,诗社不但坚持下来,而且有了质的飞跃。著名诗评家阿红(当代诗歌主编)、著名诗人刘镇一起担任诗社顾问,并题词祝贺。阿红还为野花题写了刊名。全国第一家农民诗社社长余守春写来贺诗。县文化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等担任名誉社长。

    这一切来之不易,都是我东奔西走、到出游说得来的。记得当时不管是回家还是到县城参加会议,包里都要装几本野花,凡遇上有关领导和诗歌爱好者都要赠送一本,并作形象推销,希望引起支持。当然,我成功了。

    第三期开首发表了阿红的题词——诗会使人心灵充实,会使人崇高,会使人美!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爱诗呢?为什么会迷人呢?愿你们在诗的路途上起飞,飞得高高的!

    余守春以野花为题赠诗,其中有几句:不知道什么叫寂寞/只知道开放就是荣幸//夜里/我梦见花市了/在一座美丽的城。

    一位朋友刚从河北调回家乡,给我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长信:“说真的,我现在才体会到什么是相逢恨晚。茫茫人海,大千世界,真可谓千古之音最难觅,故土归来,此感又甚。是文朋诗友的聚会驱除了我心头的浮云。我惊喜地发现,这里原来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忘记了时间与空间的彻夜长谈,那肝胆赤诚的艺术切磋将是你我友谊史上光辉的一页。”

    刘镇的赠诗姓野的花发出了我们的心声——她们姓野,是花/从脚下开到天涯/她们是大野的望族/天生的活跃泼辣/有寸土就扎一寸根须/有分水就争一份风雅/原不卑微自不自卑/幼稚没有什么可怕/风与鸟的翅膀载着情爱/雨来了弹一手琵琶/然而对春有谁比她们追得苦煞恋得苦煞?

    85年7月,野花在中国诗坛开出了第一朵花——辽宁当代诗歌发表了我80多行的抒情诗生命奏鸣曲。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当时对文学的关注好于现在,而且当时沾化多年来没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文学作品。我的这一首诗等于填补了空白。县委宣传部对野花进行了采访;县科协沾化科普连续两次报道了野花的消息。当时地区文联副主席飞雪在沾化讲课,对野花进行了鼓励。当时,我收到了不少来信,包括外地的。野花一位女成员来信告诉我:“当代诗歌到了,朋友们争抢着阅读,不是读诗,而是读你的名字”

    谈起这首诗的修改、发表过程,还有一段故事:油印放歌集寄给阿红,阿红回信说生命奏鸣曲写得不错,要我删到160行寄回。修改后寄回,又收到诗人刘镇的回信,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当时,觉得改动的难度很大,有点卡壳。4月17日,我记得很清楚,在县文化馆文学创作班上,文化馆负责同志向地区一位老作家推荐这篇诗作。这位老作家大谈小花小草,对我的诗作鸡蛋里挑骨头,并挖苦说:“小伙子,光爱好不行。”言外之意,我该从此金盆洗手。这当头一棒,没有折断我的斗志,反而激起了我的热情。夜间,在招待所暗黑的灯光下,我一气呵成,第二天寄出,结果不久就发表了。

    朋友们,走自己的路吧,不要让别人左右你。文学事业应该是属生石灰的,越泼冷水,越焕发热情。

    这首长诗发表后,周围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父亲不支持,以后,每逢有客人,父亲就把诗刊拿给来人看,并以我为例鼓励文学爱好者。妻子反对我买书,说我不挣钱光花钱。我当时就扮了一个鬼脸:牛要先吃草才能产奶,不吸收怎能释放啊?本先生以后挣稿费给你花。妻子一看真的有了点出息,转怒为喜,自觉为我腾出时间办诗社和写作。这一段经历我曾写成一篇短文终会被人理解,被当代诗歌函授版诗爱者发表。阿红在当代诗歌的一篇文章中以我为例,激励诗爱者在冷嘲热讽中走自己的路。

    诗社规模越搞越大。资金越来越困难。我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争取外部支持。我到县委宣传部、文化馆、团委、妇联争取支持,由他们提供纸张。二是集资办社。诗友每人5元,我拿了10元,解决邮资问题。诗社办得更正规了。每年召开两次例会。95年底,无记名投票产生了优秀诗歌获奖名单。我的两首作品入选;苏同枝三首入选;另有三名诗友入选。

    86年初,诗社遇到一个新问题,化肥厂面临解体。当时由于我办诗社有了名气,县委宣传部要编一本精神文明之花,抽我去帮一个月的忙。当时住在招待所的一个高级单人房间。可诗社办不办,诗刊印不印?印!我记得当时我把稿子带在身上,花了几个晚上,编号了一期,共41页码,可怎么印呢?我找到一位诗友,由他求人用打字机打出版来。我拿着蜡纸找到沾化一中一位文友,因为她妈妈管印刷。业务不熟还闹了个笑话,印封面时把蜡纸放反了。抓紧卸下蜡纸,用白纸擦净重印,折腾了半天才印好。

    装订也非常麻烦。我便摆在招待所的地面上,一张一张地拣。刚拣到一半时,冯家农行的王士君赶到,我们两个人一起干了起来。那一夜基本没有合眼。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却一点也没有困乏的感觉。吃过早饭,我们便带上新印的野花奔赴县直各文化部门。这一期质量较高。上面有山大教授、著名诗评家吴开晋的评论信;有云南前线(正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士寄来的浸满忠诚血泪的诗篇。

    我的人生也发生了转折。我被县委宣传部安排在县广播站干编辑、记者。我又把野花带到了广播站。当时广播站业务非常繁忙,既要自己编稿,又要采稿向省电台送。没有办法,办了两期刊物后,也就是到了第8期后,改成了诗报。当时真是骑虎难下,不办吧,实在难以割舍,自己亲手种植的一株小树,怎么忍心横空砍断呢?办吧,实在没有精力,只得利用业余时间搞地下活动。88年8月,我又到地区工人文化宫干宣教科长。野花也一直坚持下来,共出版了8期刊物、25期诗报。89年1月,野花正式停刊。但我对文学的执着一点也没有变,又办起了惠民地区职工文学社,出版蒲园4期,搞了多次征文。93年改为职工作协。我与一位朋友编辑了全国征文选初为女子,主编了报告文学集情系这方热土。

    我的作品也在工人日报、当代诗歌、诗歌月刊、散文诗刊、诗歌报、希望、女子文学、大风筝诗刊等全国30余家报刊陆续发表。其中诗歌月刊、散文诗刊发表了我的组诗。最近,诗刊、诗选刊留用了我的诗歌。有的作品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蓝天下的思绪被北方文艺出版社作为蓝天的独白卷首语,很多中学生作为箴言记在日记本上;接纳痛苦被工人日报作为重点稿子推出,责编李丽来信说:你的稿子写得很精美;把自己打开被陕西青少年文摘发表,收到数百封读者来信。阳信一位读者来信说:“每感到自己孤独无助时,就会读你的文章,好感谢你,从你那里,我寻回了激情、生存的勇气,你的文章是我的泪。”

    200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