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 第60章 重建精神生活——与中年朋友谈未来(2)

第60章 重建精神生活——与中年朋友谈未来(2)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大多数时候,平等不是外在的施舍和给予,而只是内在的自觉和拥有。内在于根,才能外化于形。没有精神的富足,就只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物质躯壳;缺失信仰,就如没有生活的航向;不能自觉践行使命,你的人生将毫无价值和意义,你的生活也必无兴趣和幸福可言。

    三、精神生活,不只是理性的生活,更多的还是感性的生活

    究竟何为精神生活,很多学者都有详尽的解读和各具特色的描述,但均有复杂化的倾向。我则认为,精神、意识虽有思辨的特点,却更应大众化、通俗化。所以在我看来,精神生活简而言之就是心灵减压的生活。而物质生活基本都是精神加压的生活。一般而言,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是来自贫穷,而是来自盲目的攀比和过度的贪欲。在现实世界中,理性思维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感性思维却相对贫乏和稀缺;并由此导致物欲生活的泛滥以及精神生活的缺失和贫乏。

    说我们缺乏理性,许多人或许还能认同,因为对理性的有限我们每一个人无不感同身受。但若说我们缺乏感性,大家肯定多有怀疑。因为经过了大半生的学习、奋斗和磨砺,人生的那些道理我们都已经十知八九。前面我讲的那些问题,随便换一个人来讲都可能比我讲得更好,特别是在座的那些成功人士,有谁不是满腹经纶。我不否认理性思维的重要性,理性思维往往与成功最近,因为理性思维体现的是科学的精神。自古以来,中国人最富有的就是理性思维,近年来,成功学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就是理性思维的过度泛滥。近三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都深刻佐证了国人理性思维的发达。但世间万物,均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定律。对理性思维的过度推崇必然挤压感性思维发展的空间。我们常说的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人怀疑,以前我们不是常说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吗?比如中医的模糊就不如西医的严谨。怎么你却说缺乏的是感性思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的发展都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回到三十年以前,我们谁又能想象到今天的中国。这三十年,又岂止是一个物质世界的沧桑巨变。生活的物质化,心灵的物欲化,人生的表面化,无不令人唏嘘不已、备受困惑。问题根本就在于,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却没有同步跟进,而且还备受物欲泛滥的摧残。我们之所以要讨论精神生活的重建,其立意也就在于此。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三十年前我们都读过多少书籍?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阅读量又下降了多少?011年有一个统计,在世界各国中,中国人均阅读量仅为4.5本,排名近乎末位,远不及日本40本、韩国11本、法国0本。还有两组数据更加触目惊心,一是相关国家年人均购书数量数据: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中国不足5本;二是世界500百强企业家读书数据:日本50本,中国0.5本。我不否认统计调查有其失真之处,也不否认电子阅读的快速普及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仅凭读书量已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但这毕竟还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特别是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大国、文明古国就更需引起应有的重视。中国人的勤劳已经令世界刮目相看,更无比恐慌。但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粗放耕作必疏于精进,偏重物质必忽略精神,急于成功必放松根基,急功近利必然损害长远。其中的道理大家都应该烂熟于心、更昭然若揭。

    回到我们自身,这三十年,我们都在忙碌和关注些什么?除了物欲的无限上位,就是世人的媚俗称颂。很多人已经不知自己为何物?不是飘飘然,就是昏昏然。我们又在攀比和计较些什么?不是健康的生活情趣,也不是高品位的生活质量,而只是外在拥有的多寡;不是信仰是否正位,精神境界是否高位,道德水准是否高地,而只是非常浅薄地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难道大家都错了吗?不一定全错,肯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最初的那些精神追求、理想、梦想又都哪里去了?不是踪迹全无、无处寻觅,就是所剩无几、淡而又淡。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生命的绿洲就如苍凉的荒漠,除却荒原就是沙漠而难觅生机。人在旅途,时刻都需要审视自己。我无比困惑的是,为何只有遍尝人生所有的酸甜苦辣之后,我们才能明白,自己只是那个迷途的羔羊。

    我们很多人都有着各色各样的崇拜情结: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关系崇拜,却唯独没有对崇高精神的崇拜;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追求,唯独缺乏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说到底,就如物质财富的堆积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强国,对精神文明的忽略却必然危及一个民族的根基和长远发展。个体更是如此,一个人的真正强大,不是外在的貌似强大,而只能是内在的真正强大。一个人的真正富有,不单单是物质的富有,更应是精神的富足。所有的外在强大如果不能转化为内在的强大,所有物质的富足如果不能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富有,终有自我毁灭的那一天。创业易,守业难;富不过三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厚德载物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无须再多说什么。就如中央一直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样,我们每一个人更应深刻反思这些年的所得所失。我们究竟都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多少?我们曾经抛却了多少黎明又收获了多少黄昏?我们曾失去了多少自由又套上了多少枷锁?我们曾遗失了多少真诚又堆积了多少虚伪?我们放下了多少轻松的简单又背上了多少沉重的包袱?我们究竟距离真知近了还是更远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是真实的东西多还是虚无的东西更多呢?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时常在缠绕着我们,撕裂着我们。三十年一回首或许稍晚了些,但总比不回首要强。我深为痛惜的是,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人在江湖,虽然时常身不由己、迫不得已,但缺的终究都需补上,亏欠的终究都要还清。代价可能稍大,但别无他法。生活一再无情地鞭挞着我们,缺乏主见、随波逐流的机会主义永远都是人生的最大敌人,所有的机会主义最终都只能由自己埋单。中国有句著名的成语: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对此,我深为困惑的是,人为何总是非到了失去很多之后才会想起回头补救?为何不能从最初就打牢生活的根基呢?补牢何必等到亡羊后。所以,永远都不是社会残酷,而只是我们自身的无知和有限。

    就如理性思维无比重要一样,感性思维同样不可或缺。若从个人的幸福感受而言,感性思维、感性素质就更为重要。理性思维的过度覆盖几乎已经剥夺和淹没了我们无比珍贵的天性。我们拥有了成功、财富,却没有了幸福的感受。模式化、机械化的人生就如我们格式化、单调化的生活,虚幻的所有就如我们虚无的心灵,没有味道、没有色彩。我们之所以重提感性思维,就是要去掉过度世俗化的烙印,恢复生活的本来面目。感性思维、感性素质其实就是形象思维的能力、直观感受的素质,就是灵性、灵感的直接表达,就是对物欲化习惯、习性的穿越,也就是打开、唤醒、回归、恢复人的天性。古人常讲的返璞归真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之所以要重拾儿时的梦想,其实就是要找回儿时的感觉,重新矫正我们对生活的认知,让建立在亲和、互动、和谐、仁爱、美好内涵之上的感性体验、心灵感受、审美情趣、浪漫情怀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只做一个理性的人是远远不够的,更应做一个感性的人。理性与感性的完整结合或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四、重建精神生活——就如重建你的一生,亦如经营你的晚年幸福

    当所有世俗的重负渐渐卸去之后,你或许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是一无所有?大多数人对此或都有所认识,但基本停留在非常浅显的阶段。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很多老同志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往往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调整期才能慢慢适应没有工作、没有激情的生活环境。更有许多老同志没有倒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中而是折戟在如释重负之后,实在令人惋惜不已。其主要原因是以往精神生活的缺失和匮乏。奋斗了大半生,却始终不知所以、不知所终。在人生巨大的转折面前,惶惶如丧家之犬,栖栖如漂泊之萍,只能独自生吞物欲化人生的苦果、无奈品尝晚年无尽的凄凉。也有些老同志,或许对退休之后的生活早已有所准备,很早就开始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退休之后尚能做到老有所乐。我常与一些退休老同志聊到这些问题,他们共同的感受就是,之前失却了太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现在虽然恍然大悟,却为时已晚。之前培养的那点爱好不是太过有限,就是太过表面,不但难以填补晚年生活的空虚,每天的日子除了枯燥就是重复,这与苟延残喘又有何两样。更因内在的缺乏、信仰的失落而始终摆脱不了心灵的空虚,只能找到非常有限的快乐,也只能在风烛残年之中虚度余生。

    出现这种状况,绝非偶然的个别,而是必然的共同结局。这也就是我为何要不厌其烦、不遗余力地倡导重建精神生活的根本所在。总有朋友善意地告诫我,体制的强大与意志的无力。我也深知,我们连自己都难改变,又何以妄想改变他人、助益世界?多少伟大的人物,不一样都仰天长叹、在无尽的感慨中终其一生。

    因为,精神生活的建设、健康情趣的培养特别是理想信念的深植都远非朝夕之功,就如文化底蕴需要日积月累、慢慢铸就一样,价值观也需要不断校正才能正确成型,信仰更需要实践的反复磨砺、心灵的长期求索才能缓慢定位一样。从根本而言,精神文明的建设远要比物质文明的建设难其万倍,不要说被你忽略了那么久、那么多,即使你早有关注恐怕也难以达成你想要的结果。这就是为何生活中总是只有少量的智者、而庸者不计其数。特别是信仰的正位必是你一生的耕耘、毕生的向往和追寻才可能稍有所得,临时抱佛脚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意义不大。你晚年的状况,往往就如你一生的写照。你遗失在路上的那些东西,在晚年有限的时间里也只能找回少许。这或许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命运。你一生追求什么,最终必然收获什么。你一生与世俗结缘,就只能归于庸俗。你没有富足的精神生活,只能如行尸走肉,在人世间空走一遭,空耗你宝贵的一生。正所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就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生也总是惊人的雷同。

    精神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生活。但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更不是展于世人的装饰和门面。任何流于形式的东西都与真正的文化相距甚远。文化之于人,不仅是身心的修养,也是心灵的洗礼,还是纯正人格的塑造,更是理想信念的深植。我一向不认同有些人对知识精英的定位,技术精英、科学精英虽都有其应有的价值,但并不能完全等同文化精英。就如物质文明之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虽然能够深刻地影响到精神文明,但却无法替代精神文明。在科学领域,我或许更加倾向于基础研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年,我们一味地鼓吹功利主义,把现实、功用、实用放大到无限极致的地步,而对基础的研究却相对不足更远远不够。而在文化领域,更充斥着许多浮躁、浅薄和应景之象,明星们的泛滥就如明星们的浅薄,赚足了眼球,却留下了无尽的废墟和伤感。在这样一种充满诱惑、恐慌和喧嚣的环境中,我们的孩子们又何以自处?

    文化的导向之所以无比重要,就在于文化永远都应该是主流的意识形态;文化的功能之所以不可或缺,就在于文化始终都是大众普遍认可、广泛接受、共同遵循的东西。精神追求、人文情怀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内在的追寻;不是低俗的迎合,而是高雅的绽放;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自我坚守、逆风飘扬;不是浅尝辄止的刻意点缀,而是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是溶于血脉的深植根本。那些铺天盖地的东西虽然气势汹汹,却因缺乏内核和根基必将随风飘散、荡然无存。

    历史自有其必然的发展规律,所有的乌烟瘴气永远都不足为虑。那些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一同生成的核心价值观必将被反复弘扬,不断壮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虽也可能出现暂时的迷雾,但永远都不会、更无以动摇其根本所在。我们无比欣喜地看到,经过一个短暂而痛苦的转型期之后,对理想信念的呼唤、对精神生活的崇尚正在形成日益鲜明的回归趋势。我深信不疑的是,我们的那点怀疑、困惑始终都是非常有限的东西。人性力量的苏醒终将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社会的正能量也必将覆盖所有的负能量。

    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支无比优异的精神文明,历经几千年的跌宕起伏,正以无可阻挡之势走向世界。我也不否认,多极世界的共存、多极文明的融合更是大势所趋。而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包容力、亲和力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优势,荡涤所有腐朽的东西,吸纳更多积极的元素,从而使自身愈加完备、坚实。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氛围的浓厚,必将逐渐拉近人们与精神生活的距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