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他怎么能赢呢?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建兴、晏平相交之际,北方连番大战,局势瞬息万变,相比之下,长江以南则貌似要太平得多了。
杜弢、杜曾、王冲、胡亢等部叛军皆已为陶侃、周访、甘卓、应詹等将陆续讨平,荆、湘、交、广,局面渐趋稳定,山贼、流寇虽仍不少,却全无攻城掠邑之力,不过癣疥之患罢了。
其实细说起来,杜弢乃流民首领,胡亢等则是藩镇旧将,全为中原大乱,百姓流离,始得趁势而起。等到河、淮之间,政权稳固,就连原本徘徊在江上的北方流民,也少数被南方吸纳,多数为裴该、祖逖等人陆续招抚,或者押解还乡,就此失去了造乱的土壤,江南自然也便日益平静下来。
然而这平静只是表象罢了,其实百尺水下,暗流汹涌。
其主要原因就是丹阳王司马睿信任刁协、刘隗二人,逐渐疏远了原本的谋主王导。司马睿虽说本身没什么本事,而且为人忠厚,但他在骨子里却是更偏向于法制的,或者可以说,算是儒家的激进派,由此刁、刘之辈才能跟他臭味相投,得到重用;王导则属于儒家的稳健派,遂渐为司马睿所不喜。
两者的区别,大致说起来,激进派主张中央集权,致力于打压私门,为此而手段强硬、用法苛碎;稳健派则主张以世家大族来拱护中央,简政宽刑,以稳定为第一要务。就司马家本身世传的政治倾向而言,是偏向于前者的,司马睿也算是不背祖宗之教;但就时流来说,则普遍偏向于后者,因为世家膨胀乃必然趋势,就连司马家也阻止不了……
想当初刘隗跑了趟长安,得到裴该的支持,也就等于得到了朝廷的支持,返归江左之后,便援引刁协,一改王导、顾荣等人的旧政。但是刁玄亮此前并不显山露水,等到一朝权在手,却比刘隗更加激进,不久前竟然建议司马睿,要把江南诸州的僮客全都恢复良民身份。
江左大户,本就富有田产,将很多编户齐民纳为自家奴婢,或者依附农户;等到中原大乱,世族南迁,不但大肆圈占土地,把原本土著大户没能搞破产的那些农户,也都陆陆续续诱引进自家庄园之中,继而北伧南貉同心协力,把南渡的流民也都吃了个七七八八……
不久前刘隗主持梳理户口,清理土地,整顿贡赋,竟愕然发现,登记在册的良家,竟不足武帝时期的三成!这个问题可就严重了,如今司马睿虽然总督江南六州,但土地都是豪门的,士兵都是各家家丁,他没兵没粮,就连自家幕府属吏都快发不出工资来啦!
按照刘隗的意见,应当与王导、王敦等人商议,继续打压江南土著——先拉一帮,打一帮。但刁协却嫌他的手段太过软弱,见效必然迟缓,主张即刻下令,将依附农户全都释放为平民。
刁玄亮说了:“今大司马收复平阳,几殄灭胡贼,羯奴虽在襄国僭号,料亦不能长久。国家终将定而为一,到时候朝廷必问大王江南之事。则若大王于江南唯垂拱而已,却使豪门坐大,赋税难出,朝廷又将如何看待大王啊?倘若以此为借口,罢大王六州都督之任,犹无可怨;若趁机削大王爵、减大王封,如何是好?”
王导听说此事,当场就急了,匆匆跑去劝谏司马睿,却被刁协当场给骂了出去。
刁玄亮生性强悍,向来崇上抑下,常借酒醉之机凌辱同僚,则王导虽然名位不堕,却基本上靠边儿站了,刁协又岂肯轻易假之以辞色啊?
王茂弘不禁黯然,回来就跟同族、亲眷们商议,说象刁协这种搞法,江南非大乱不可,怕是很快就会恢复到大王初渡前的混乱局面啦。到时候朝廷若责问起来,刁、刘固然难辞其咎,可是咱们王家的产业怕也会因此遭受严重破坏啊——如之奈何?
其子王悦就说了:“儿子不恭——我家至于今日,皆为庾元规所害也!”
其实他想说这都是老爹你行差踏错之故,但终究为人子而不便言父之过,所以才把责任全推到了庾亮身上。
其实说白了,琅琊王氏地位的逐渐降低,根由很简单,那就是——恶了裴氏。
裴、王两家原本世代联姻,关系很好,但裴该南渡之后,王导表面上亲近他,实际却处处提防。这是因为裴氏的家门,本比王氏要高,且司马睿礼敬裴妃,又打算重用裴该,这就必然会导致王氏的侧目——南渡侨客,领袖只能有一家,岂能容裴、王共执权柄呢?
裴该自然一心北伐,恢复中原,但是燕雀不知鸿鹄之志,王家人压根儿理解不了,他们以后事前推,只会觉得:全怪咱们当初压制裴文约,不使其遽掌大权,所以他才恼怒而北渡,跑徐州自立山头去了。
王导最初的想法,裴该在徐州未必能够站稳脚跟,恐怕迟早会被贼寇给打回来。彼若归还,战败之将,何敢言勇啊?我就方便收服他啦。而若裴该咬牙硬挺着不归,其根基亦不过江淮之间而已,不会动摇我王氏的权柄。
谁成想裴该不但站住了脚跟,还能约同祖逖,并肩北伐,竟使中原局面瞬间改观。王导这个郁闷啊,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他怎么就赢了呢?他怎么就能赢呢?!
因为在王茂弘看来,胡势正炽,中原大局已无彻底扭转希望,只有立足江上,徐徐积聚,或许十年二十年之后,才有北伐的可能性。因此在原本历史上,南渡诸人除了一个祖逖外,没人想过要北伐,司马邺三催四请,他们才让祖逖打头阵,装模作样去江淮之间晃荡了一圈,便即收兵而退了。
祖逖北渡之时,建康政权只“给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你说江左再穷,出手至于这么寒酸吗?明摆着就是应付舆论罢了。
而在这条时间线上,北渡的多了一裴该,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连哄带骗,才算筹措了一些军资,但这功劳是绝对不可能算在建康君臣头上去的。继而徐、兖联军北伐,司马睿自己不动,派了个年少无知的司马裒担任主帅,完了一见即将收复洛阳,王导又让庾亮出头,请诏退兵……
裴氏与王氏,就此彻底决裂,乃至于裴该编纂《姓氏志》,竟把原本只矮自己一头的琅琊王氏,给直接贬到了第十九名去。
王悦因此就说了,倘若裴该不与我家决裂,《姓氏志》中,咱们起码也得在前十名啊,而且裴该控制的朝廷,必不会支持刘隈、刁协,而会放心大胆地任由我王氏主掌江南之政。今天搞到这样的局面,归根结蒂,都是庾亮给出的馊主意!
王导闻言不禁苦笑,因为他知道——其实人人都知道——庾亮只是自己手中的枪罢了,真正扯裴该后腿,最终将之激怒的,是自己……或者还包括王敦。
王氏子弟皆议,咱们不能再跟江左这儿窝着,而不管中原大势了。此前裴该也曾假朝命为辞,来征召我家子弟,结果咱们顾及面子,只派了几名远支疏族去应付差事,白白丧失了重归于好的机会。如今则必须遣子弟到长安去,找机会跟裴该重新拉关系才成啊。
可是派谁去呢?出主意的时候,个个激愤,人人踊跃,等到点将之时,大家伙儿却又纷纷退缩。主要还是面子问题,如今裴、王不睦,世人咸知,倘若王家派重要人物前往长安,哪怕并无示弱之意,也会遭到各家小觑吧?而具体落实到每个人头上,裴该要是当众甩我脸怎么办?即便为了家族,这唾面自干的事儿,最好也还是别人出面为好啊。
王茂弘急切之下,几乎就想亲自跑一趟长安城了,却被兄弟子侄死死扯住——你是我家领袖啊,岂可轻动?再说你若一离建康,刁、刘等辈将更加肆无忌惮,说不定首先就拿我王家开刀了!终究王氏家门虽盛,真正有一定担当的,也就王导、王敦二人而已,别人全都撑不起,也不敢主动去撑那摇摇欲坠的房梁。
最终还是王舒出主意,说:“羲之方冠,昔裴文约在建康时,每问羲之,似乎独重此孺子——不如遣羲之北上,如何啊?”
裴该为什么会那么瞧得起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的王羲之,没人能想得明白——或许是缅怀其父王旷?可没听说裴嵩、裴该兄弟跟王旷有什么特别的交情啊。
王舒一出此言,王悦也想起来了,忙说:“自从卫氏北归,羲之每常念之,欲往相访,不如便以此为辞?”
王家一门,精擅书法,其中王导、王敦、王廙,那都是当世有名的书法家——也包括王羲之的先考王旷。所以王羲之可以说是骨血里就有喜欢书法的遗传因子,但他对于本家的书法却并不感冒,反倒独尊魏时大家钟繇。因此当听说卫氏南徙之后,王导特意恳请卫夫人到家中来,教导这个天分颇高的小侄子。
——卫氏也是书法传家,卫夫人的从祖卫觊就曾经师承钟繇,所以卫氏所传,是钟氏书法,卫夫人则还在闺阁之中,其才名便已哄传中夏了。
但是教了没几年,中原既复,李矩、卫展等便北投裴该去了,卫夫人自然也要跟着老公登程,不可能独自一人留在建康。王羲之骤失良师,遭逢疑难再也无人可问——其实可以问本家叔辈,但他却不乐意——就多次向王悦等人透露过想法,说我一旦成年,必要北向关中,去访卫师。
恰好,王羲之在本年三月份,年满十五,正式举行了冠礼。
周礼虽云男子二十而冠,但事实上历朝历代,守期甚至延后的情况非常罕见,大多数都会提前行礼。唐儒贾公彦注《仪礼》即云:“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后世还有传说,周文王十二而冠,十三岁生伯邑考,周成王十五而冠……当然啦,是真是假,无从考证。
而魏晋之际,贵族男子则普遍十五到十八岁行冠礼。王羲之的生父王旷早殁于中原,然后跟随叔伯辈南渡不久,他娘也过世了,只得依王导而居。王旷这一支,与王导、王敦同出于王览,其父王正生育三子,王旷为长,次王廙,幼王彬。王廙、王彬,皆依王敦,在荆襄之间任职,所以王羲之在建康,可以说孤零零一个。王导虽然保爱之,终究我不是他嫡亲的伯父啊……
由此便建议王羲之早冠,好挑起家族重担,并且担负延续子嗣的责任,方不负于王旷在天之灵也。
即于三月间为其行冠礼,并起表字,唤作“逸少”。
因而今日王舒、王悦就想起了王羲之来,建议说,可以让羲之以求学为名,到关中去啊。裴该既然貌似挺喜爱逸少那小子的,或许愿意相见,而即便不见,李茂约见为行台警部掾,通过他也能跟裴该重新搭上关系。王羲之是小辈,又刚成年,那他的脸能算是脸吗?就算去贴裴该的冷屁股,也无关紧要,起码不会影响到我王家的声誉吧。
王导沉吟少顷,最终首肯了此事。但他不合一转眼便通告了庾亮,庾亮当即提出来:入关访师学习书法,这是好事啊,我兄弟庾翼也当同行……
庾元规素性自傲,即便他也懊悔当初不该太过用力扯裴该的后腿,但事已至此,我是绝不会主动向对方低头的——话说裴该你咋不来征召我庾氏子弟呢?你就真这么恨我?
然而当不住他几个兄弟——庾冰、庾怿、庾条——整天跟家中抱怨,说都是阿兄你恶了裴该,导致被贬,连累我等也难得出头之日。庾亮无可奈何,镇日神伤——关键他想不明白,裴该那小子,还有祖逖那老粗,怎么就竟然能成功了呢?
非止王、庾,当世很多人全都想不明白,其缘由么——能力不足、眼界太窄,更无统驭兵马、决胜疆场之志是一方面,更主要的,人人都视中原为畏途,根本就不敢去披荆斩棘,舍死忘生地奋斗,那难道成功会从天上主动掉下来不成么?
所以听王导透露了要派王羲之到关中去的想法,庾亮略一思索,便即提议:让我兄弟庾翼也跟着一起去吧。
建兴、晏平相交之际,北方连番大战,局势瞬息万变,相比之下,长江以南则貌似要太平得多了。
杜弢、杜曾、王冲、胡亢等部叛军皆已为陶侃、周访、甘卓、应詹等将陆续讨平,荆、湘、交、广,局面渐趋稳定,山贼、流寇虽仍不少,却全无攻城掠邑之力,不过癣疥之患罢了。
其实细说起来,杜弢乃流民首领,胡亢等则是藩镇旧将,全为中原大乱,百姓流离,始得趁势而起。等到河、淮之间,政权稳固,就连原本徘徊在江上的北方流民,也少数被南方吸纳,多数为裴该、祖逖等人陆续招抚,或者押解还乡,就此失去了造乱的土壤,江南自然也便日益平静下来。
然而这平静只是表象罢了,其实百尺水下,暗流汹涌。
其主要原因就是丹阳王司马睿信任刁协、刘隗二人,逐渐疏远了原本的谋主王导。司马睿虽说本身没什么本事,而且为人忠厚,但他在骨子里却是更偏向于法制的,或者可以说,算是儒家的激进派,由此刁、刘之辈才能跟他臭味相投,得到重用;王导则属于儒家的稳健派,遂渐为司马睿所不喜。
两者的区别,大致说起来,激进派主张中央集权,致力于打压私门,为此而手段强硬、用法苛碎;稳健派则主张以世家大族来拱护中央,简政宽刑,以稳定为第一要务。就司马家本身世传的政治倾向而言,是偏向于前者的,司马睿也算是不背祖宗之教;但就时流来说,则普遍偏向于后者,因为世家膨胀乃必然趋势,就连司马家也阻止不了……
想当初刘隗跑了趟长安,得到裴该的支持,也就等于得到了朝廷的支持,返归江左之后,便援引刁协,一改王导、顾荣等人的旧政。但是刁玄亮此前并不显山露水,等到一朝权在手,却比刘隗更加激进,不久前竟然建议司马睿,要把江南诸州的僮客全都恢复良民身份。
江左大户,本就富有田产,将很多编户齐民纳为自家奴婢,或者依附农户;等到中原大乱,世族南迁,不但大肆圈占土地,把原本土著大户没能搞破产的那些农户,也都陆陆续续诱引进自家庄园之中,继而北伧南貉同心协力,把南渡的流民也都吃了个七七八八……
不久前刘隗主持梳理户口,清理土地,整顿贡赋,竟愕然发现,登记在册的良家,竟不足武帝时期的三成!这个问题可就严重了,如今司马睿虽然总督江南六州,但土地都是豪门的,士兵都是各家家丁,他没兵没粮,就连自家幕府属吏都快发不出工资来啦!
按照刘隗的意见,应当与王导、王敦等人商议,继续打压江南土著——先拉一帮,打一帮。但刁协却嫌他的手段太过软弱,见效必然迟缓,主张即刻下令,将依附农户全都释放为平民。
刁玄亮说了:“今大司马收复平阳,几殄灭胡贼,羯奴虽在襄国僭号,料亦不能长久。国家终将定而为一,到时候朝廷必问大王江南之事。则若大王于江南唯垂拱而已,却使豪门坐大,赋税难出,朝廷又将如何看待大王啊?倘若以此为借口,罢大王六州都督之任,犹无可怨;若趁机削大王爵、减大王封,如何是好?”
王导听说此事,当场就急了,匆匆跑去劝谏司马睿,却被刁协当场给骂了出去。
刁玄亮生性强悍,向来崇上抑下,常借酒醉之机凌辱同僚,则王导虽然名位不堕,却基本上靠边儿站了,刁协又岂肯轻易假之以辞色啊?
王茂弘不禁黯然,回来就跟同族、亲眷们商议,说象刁协这种搞法,江南非大乱不可,怕是很快就会恢复到大王初渡前的混乱局面啦。到时候朝廷若责问起来,刁、刘固然难辞其咎,可是咱们王家的产业怕也会因此遭受严重破坏啊——如之奈何?
其子王悦就说了:“儿子不恭——我家至于今日,皆为庾元规所害也!”
其实他想说这都是老爹你行差踏错之故,但终究为人子而不便言父之过,所以才把责任全推到了庾亮身上。
其实说白了,琅琊王氏地位的逐渐降低,根由很简单,那就是——恶了裴氏。
裴、王两家原本世代联姻,关系很好,但裴该南渡之后,王导表面上亲近他,实际却处处提防。这是因为裴氏的家门,本比王氏要高,且司马睿礼敬裴妃,又打算重用裴该,这就必然会导致王氏的侧目——南渡侨客,领袖只能有一家,岂能容裴、王共执权柄呢?
裴该自然一心北伐,恢复中原,但是燕雀不知鸿鹄之志,王家人压根儿理解不了,他们以后事前推,只会觉得:全怪咱们当初压制裴文约,不使其遽掌大权,所以他才恼怒而北渡,跑徐州自立山头去了。
王导最初的想法,裴该在徐州未必能够站稳脚跟,恐怕迟早会被贼寇给打回来。彼若归还,战败之将,何敢言勇啊?我就方便收服他啦。而若裴该咬牙硬挺着不归,其根基亦不过江淮之间而已,不会动摇我王氏的权柄。
谁成想裴该不但站住了脚跟,还能约同祖逖,并肩北伐,竟使中原局面瞬间改观。王导这个郁闷啊,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他怎么就赢了呢?他怎么就能赢呢?!
因为在王茂弘看来,胡势正炽,中原大局已无彻底扭转希望,只有立足江上,徐徐积聚,或许十年二十年之后,才有北伐的可能性。因此在原本历史上,南渡诸人除了一个祖逖外,没人想过要北伐,司马邺三催四请,他们才让祖逖打头阵,装模作样去江淮之间晃荡了一圈,便即收兵而退了。
祖逖北渡之时,建康政权只“给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你说江左再穷,出手至于这么寒酸吗?明摆着就是应付舆论罢了。
而在这条时间线上,北渡的多了一裴该,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连哄带骗,才算筹措了一些军资,但这功劳是绝对不可能算在建康君臣头上去的。继而徐、兖联军北伐,司马睿自己不动,派了个年少无知的司马裒担任主帅,完了一见即将收复洛阳,王导又让庾亮出头,请诏退兵……
裴氏与王氏,就此彻底决裂,乃至于裴该编纂《姓氏志》,竟把原本只矮自己一头的琅琊王氏,给直接贬到了第十九名去。
王悦因此就说了,倘若裴该不与我家决裂,《姓氏志》中,咱们起码也得在前十名啊,而且裴该控制的朝廷,必不会支持刘隈、刁协,而会放心大胆地任由我王氏主掌江南之政。今天搞到这样的局面,归根结蒂,都是庾亮给出的馊主意!
王导闻言不禁苦笑,因为他知道——其实人人都知道——庾亮只是自己手中的枪罢了,真正扯裴该后腿,最终将之激怒的,是自己……或者还包括王敦。
王氏子弟皆议,咱们不能再跟江左这儿窝着,而不管中原大势了。此前裴该也曾假朝命为辞,来征召我家子弟,结果咱们顾及面子,只派了几名远支疏族去应付差事,白白丧失了重归于好的机会。如今则必须遣子弟到长安去,找机会跟裴该重新拉关系才成啊。
可是派谁去呢?出主意的时候,个个激愤,人人踊跃,等到点将之时,大家伙儿却又纷纷退缩。主要还是面子问题,如今裴、王不睦,世人咸知,倘若王家派重要人物前往长安,哪怕并无示弱之意,也会遭到各家小觑吧?而具体落实到每个人头上,裴该要是当众甩我脸怎么办?即便为了家族,这唾面自干的事儿,最好也还是别人出面为好啊。
王茂弘急切之下,几乎就想亲自跑一趟长安城了,却被兄弟子侄死死扯住——你是我家领袖啊,岂可轻动?再说你若一离建康,刁、刘等辈将更加肆无忌惮,说不定首先就拿我王家开刀了!终究王氏家门虽盛,真正有一定担当的,也就王导、王敦二人而已,别人全都撑不起,也不敢主动去撑那摇摇欲坠的房梁。
最终还是王舒出主意,说:“羲之方冠,昔裴文约在建康时,每问羲之,似乎独重此孺子——不如遣羲之北上,如何啊?”
裴该为什么会那么瞧得起当时还是个小孩子的王羲之,没人能想得明白——或许是缅怀其父王旷?可没听说裴嵩、裴该兄弟跟王旷有什么特别的交情啊。
王舒一出此言,王悦也想起来了,忙说:“自从卫氏北归,羲之每常念之,欲往相访,不如便以此为辞?”
王家一门,精擅书法,其中王导、王敦、王廙,那都是当世有名的书法家——也包括王羲之的先考王旷。所以王羲之可以说是骨血里就有喜欢书法的遗传因子,但他对于本家的书法却并不感冒,反倒独尊魏时大家钟繇。因此当听说卫氏南徙之后,王导特意恳请卫夫人到家中来,教导这个天分颇高的小侄子。
——卫氏也是书法传家,卫夫人的从祖卫觊就曾经师承钟繇,所以卫氏所传,是钟氏书法,卫夫人则还在闺阁之中,其才名便已哄传中夏了。
但是教了没几年,中原既复,李矩、卫展等便北投裴该去了,卫夫人自然也要跟着老公登程,不可能独自一人留在建康。王羲之骤失良师,遭逢疑难再也无人可问——其实可以问本家叔辈,但他却不乐意——就多次向王悦等人透露过想法,说我一旦成年,必要北向关中,去访卫师。
恰好,王羲之在本年三月份,年满十五,正式举行了冠礼。
周礼虽云男子二十而冠,但事实上历朝历代,守期甚至延后的情况非常罕见,大多数都会提前行礼。唐儒贾公彦注《仪礼》即云:“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后世还有传说,周文王十二而冠,十三岁生伯邑考,周成王十五而冠……当然啦,是真是假,无从考证。
而魏晋之际,贵族男子则普遍十五到十八岁行冠礼。王羲之的生父王旷早殁于中原,然后跟随叔伯辈南渡不久,他娘也过世了,只得依王导而居。王旷这一支,与王导、王敦同出于王览,其父王正生育三子,王旷为长,次王廙,幼王彬。王廙、王彬,皆依王敦,在荆襄之间任职,所以王羲之在建康,可以说孤零零一个。王导虽然保爱之,终究我不是他嫡亲的伯父啊……
由此便建议王羲之早冠,好挑起家族重担,并且担负延续子嗣的责任,方不负于王旷在天之灵也。
即于三月间为其行冠礼,并起表字,唤作“逸少”。
因而今日王舒、王悦就想起了王羲之来,建议说,可以让羲之以求学为名,到关中去啊。裴该既然貌似挺喜爱逸少那小子的,或许愿意相见,而即便不见,李茂约见为行台警部掾,通过他也能跟裴该重新搭上关系。王羲之是小辈,又刚成年,那他的脸能算是脸吗?就算去贴裴该的冷屁股,也无关紧要,起码不会影响到我王家的声誉吧。
王导沉吟少顷,最终首肯了此事。但他不合一转眼便通告了庾亮,庾亮当即提出来:入关访师学习书法,这是好事啊,我兄弟庾翼也当同行……
庾元规素性自傲,即便他也懊悔当初不该太过用力扯裴该的后腿,但事已至此,我是绝不会主动向对方低头的——话说裴该你咋不来征召我庾氏子弟呢?你就真这么恨我?
然而当不住他几个兄弟——庾冰、庾怿、庾条——整天跟家中抱怨,说都是阿兄你恶了裴该,导致被贬,连累我等也难得出头之日。庾亮无可奈何,镇日神伤——关键他想不明白,裴该那小子,还有祖逖那老粗,怎么就竟然能成功了呢?
非止王、庾,当世很多人全都想不明白,其缘由么——能力不足、眼界太窄,更无统驭兵马、决胜疆场之志是一方面,更主要的,人人都视中原为畏途,根本就不敢去披荆斩棘,舍死忘生地奋斗,那难道成功会从天上主动掉下来不成么?
所以听王导透露了要派王羲之到关中去的想法,庾亮略一思索,便即提议:让我兄弟庾翼也跟着一起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