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盲区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羯军数量有限,自不能将卢子城团团围住,因而家人便劝桓宣,说城北就是济水,您可以带着夫人、公子,连夜而出,泛舟济上,逃往西方去。
桓宣摆手道:“我受祖公厚恩、国家重任,使守济北,岂可弃城而遁呢?”
家人规劝道:“羯贼以精骑突袭,出乎意料之外;于药复败战于石门,牵动全军;三郡国之兵近在咫尺,却不能救……此非战之罪也,或许朝廷将会体谅府君,不加重罚……”
桓宣仍然摇头,说:“前朝有制度,守城一月方失,不罪妻孥,休说本朝无此制,即有此制,我不过才守了十日而已,哪有面目弃城而逃呢?今将与此城偕亡,汝等不必再劝。”
于是把其妻及年仅八岁的儿子桓戎叫到面前,让他们从城北通过济水,赶紧逃命去吧。
桓宣对桓戎说:“我与本家的茂伦(桓彝)兄,相交莫逆,茂伦见在洛阳,汝等可往相投。其大我十岁,但年过三十许,却无所出,我才婚便育有汝,茂伦乃请,若我更得次男,可否过继?我允之矣。孰料才结盟誓,其夫人便有身孕。
“今茂伦亦得一子,小汝两岁,起名为‘温’。汝当敬茂伦为伯父,待桓温为兄弟,善养汝母,以期成才。倘若十年之内,石羯殄灭也就罢了,若其不亡,还需汝为乃父复仇,杀尽羯狗!”
夫妻、父子,就此洒泪而别。其后三日,卢子城终于告破,桓宣见事不可为,不愿被缚受辱,乃于城上自刭而死,年仅三十三岁。
羯军入城之后,石虎便下令屠城。呼延莫指着桓宣的遗骸对石虎说:“此济北内史也,坚守不降,以弹丸之城、疲弱之卒,而能拒我十余日,其志可佩——当厚葬之,可使晋人德于太尉。”石虎却一撇嘴:“胆敢抗拒王师,百死莫赎其罪,有何可佩之处啊?我欲使晋人畏我,何必要他们德我?!”
当即下令肢解桓宣尸体,以长矛挑着,到谷城前面去驰骋炫耀,以威吓晋兵投降。
卫策、徐龛见状,无不怒发冲冠,羊鉴、周默却不禁吓得面如土色。随即羊鉴就声称病了,躲入居室内,再不肯出来。
徐龛不禁怒骂道:“即便大将军远在洛阳,复欲向河内,不克及时来援,为何蔡使君也不派发援军哪?难道是欲坑陷我等不成么?!”
兖州刺史蔡豹蔡士宣,陈留圉城人,祖逖占据洛阳后不久来投,但祖士稚却不大瞧得起他,不加信用,其后他还是走了荀组的门路,才得就任兖州刺史。但是蔡豹这个刺史做得挺窝囊,因为徐龛等守相多数受祖逖的影响,绝不肯跟他精诚合作……
蔡豹召集兖州西部数郡——濮阳、陈留、济阴等——兵马,屯驻于燕县,以防羯军自延津等三津南渡,为此不敢多放一兵一卒去增援谷城。固然卫策向他说明过祖逖的预判和安排,说羯军很大可能性是不会由此而渡,攻扰濮阳的,可是蔡豹不放心啊——你又没把话给说死喽,祖逖也没有正式行文,则万一羯军来渡,导致数城失守,到时候罪责还不都得我担着吗?
至于兖东,既然卫策率中军往援,那这责任就算暂时交代出去了,即便战败,我也方便撇清。
因而不援谷城。虽然即便他派发增援,也未必能够救得下桓宣,但徐龛就自然而然地把气都撒在蔡豹头上了,当即唆使卫策与他一起上奏,弹劾蔡豹怯懦,观望不进。
——————————
再说桓宣在卢子城被围的消息传到洛阳之时,祖逖正在整顿兵马,大调舟船——还向裴该商借了不少——准备发兵三万,北向河内。诸将请求分军以救桓宣,祖逖手按地图,计算时日,不禁黯然,说:“此去卢子,千里之遥,即便轻骑疾行,亦非六七日可至,恐怕卢子早就落在羯贼手中了……”
随即顿足道:“我谋划万端,却不料石虎进军如此之速,此獠果然是我大敌!”
祖约劝告说:“为今之计,只有按原计划行事,不宜再分薄军力,去救卢子,但望桓子室肯弃城而走,逃得生天……”
祖逖摇头道:“子室忠勇,必无弃守之理,我怕此刻他已然与城池偕亡了……”慨叹过后,只得振作精神,下令急造浮桥,三军齐发,涉渡过河。
就中按照原定计划,使魏该率楼船二十艘,顺水而下,奇袭铜关。
铜关在汲郡郡治汲县之南,此处一望无际,纯为平原地形,根本无险可守,原本是没有立关的必要的。其实铜关之设,专为扼守河岸,因为这个地方虽然没有津渡,北岸地势却相对低缓,既方便船只登陆,也时常都会泛滥——祖逖由此才选择此处作为突袭河北的关键节点。
晋军计算水流速度,掐准了时间,快船凌晨出发,一白昼急行三百里,正好在天刚擦黑之时,逼近了铜关。魏该一声令下,二十条船一齐举火,随即靠拢河岸,将士们手挺短兵,便即奋勇而登。
赵军驻守铜关的兵卒并不多,再加骤然遇袭,难免慌乱,结果魏该奋战半夜,终于将关隘纳入掌中。祖逖得报,当即停止北渡,将主力陆续装上船只,一拨拨地往铜关发运。
当然啦,自洛阳而向铜关,本是顺水而下,速度自然很快,至于逆水而归,通报得手消息,那就要慢得多了。因而在祖逖得讯之前,驻扎在朝歌的张宾就先得知了铜关失陷的消息。即便张孟孙,也多少有些瞠目结舌……
张宾智谋无双,可比汉之张良,但终究受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制约,难免有料算不到的地方。究其根本,他是赵郡人,纯粹的北方佬,即便曾经跟随石勒在江淮间转战数年,于水战仍属一知半解,就此更形成了思维上的盲区。
张宾也预料到了,祖逖很可能派别军封堵石虎,而将主力偷袭黄河以北,以期调动赵军,而不为赵军所制——相当于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但他按图索骥,认定祖逖最大的可能性,是打算从延津、汲津和文石津北渡。
首先是距离,此三津距离洛阳,不到四百里地,军行十日可至,也比从三津到襄国更近一些,以当时的通讯条件而言,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的,而且其后物资运补,并不算太过遥远、繁难。其次是地理状况,黄河上的津渡有限,尤其数万大军北上,为了保障后路,是多半要取津口而渡的,不可能找随便什么地方放舟或者搭建浮桥——况且不是任何地点都能把浮桥给搭起来的吧;加之三津之间,相距不过一二十里,便于统筹、呼应。
大军渡河,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要在敌人还没能反应过来,及时将重兵集结于岸边之时,便尽量渡过更多兵马——由此而观,这三津乃是黄河上最容易被突破的津渡。
张宾希望能够将晋军封堵在黄河以南地区,最多让你进至河内——因为孟津两岸,皆在晋人手中,你根本就堵不住啊——则王阳等据河内东部各城而守,足以阻遏晋军东出之势相当长一段时间,方便己方从容布置。而一旦晋军自三津涉渡,进入汲郡,便有可能切断河内与襄国之间的联系,则王阳等军孤悬在外,其势便岌岌可危了。
所以他驻兵朝歌,主动派人去勘测三津的水文,似有欲自三津南渡之意,就是警告祖逖:我已然有所防范,你别来了,且另谋良策吧。
张宾却没有考虑到,可以纯用船只不经津渡而运送兵员……
铜关本身是有做津渡的地理条件的,但其对岸——南岸——则崖高水湍,不能系舟,故而张孟孙并未放在心上。他的盲点,在于不相信,或者此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用舟船也可以载运大军团。
想当年石勒在渭滨,打算沿水而下,直取徐方,图谋建康,就临时捉人造船,才刚造好不多,便被石虎一火而焚了,可见羯军对于水面作战乃至只是简单输运,都是很不熟悉的。祖逖则不同,虽然也是北人,却在建康呆过一段时间,进而又得知裴该使陶侃以舟船运兵,潜出阴沟水后,摧破刘乂,故此既守洛阳,便对附近河段的水文进行了仔细勘测,确定了水上行军的可能性。
就此促起不意,顺利拿下了铜关,张宾闻报,便欲急往复夺。大将郭黑略建议说:“我军不如实自三津涉渡,南攻濮阳,以调动晋师……”
张宾摇头道:“此议不妥——前日遣人探测三津水文,便得报对岸晋军,会兵于河岸之上,多造堡垒,已有所防范,恐怕大军颇难涉渡……”这也是情理中事,我假装欲自三津而渡,对方又岂能毫无防备呢?
随即又指点地图,对郭黑略等众将解释道:“且即便大军得渡,攻入濮阳,固然兖北之地,可以任我纵横;但若欲前向洛阳,直捣敌之腹心,以迫使晋人放弃铜关回援,则尚有五六百里之遥,且荥阳、成皋横扼其间,过之不易。于此同时,祖逖乃可将主力自铜关登岸,一马平川,直指襄国!”
郭黑略道:“晋人怯懦,司马邺年方弱冠,则我军逼近荥阳、成皋之间,彼必然召回祖逖。反之,襄国有天王坐镇,即便祖逖逼至城下,亦无所惧也。”
张宾还是摇头,说账不是这么算的——“即便晋君臣惧我,除非我得逾成皋关,真正迫近洛阳,否则可召裴该自关中来援,何必遽命祖逖班师?至于天王自然不畏祖逖,但若我腹心之地,皆为晋寇所蹂躏,即便大军在前方取胜,后援必将不继,安能长久啊?且若祖某自汲郡西向,与李矩夹击镇西(王阳拜镇西大将军)等,河内势难久守……”
总而言之,既然被敌人抢了先手,攻我之必救,而我又没有合适的“劫”反击回去,那就只有前赴铜关,见招拆招啦。
于是张宾急命在三津假装勘测水文、搜集船只的小股部队,急沿河岸去救铜关。至于朝歌的主力,则以郭黑略为先锋,全军开拔,自北道而向汲县。
从朝歌到汲县,百余里地,两日便至,同时得报,从三津过来的部队已被晋人击退。郭黑略先入汲县,乃分派部属巩固城防,并安排大军入驻事宜,自将两千精锐南下,直取铜关。
在他想来,铜关的晋兵数量不多——前日激战,虽在黑夜之中,很难分辨敌军数量,但逃归的败兵不约而同地指出,运兵的晋舟不过二三十条而已。在郭黑略的概念里,船嘛,最大也不过能装一百来人,则二三十船,连水手带步卒三千顶天了。所谓铜关,不过岸上堡垒而已,除了南面临河,难以靠近外,别无险要可恃,我就算攻不破,逼得晋人不敢露头总不难吧?则只要控扼住了铜关周边地区,晋人再有增援过来,他还能往哪儿摆?
于是直迫关前,随即听得一声鼓响,关门大开,晋军络绎不绝地杀将了出来,其数不下四千……
郭黑略当场就傻眼了。
并非祖逖的主力已然抵达,而是魏该本就带了将近五千人奇袭的铜关。
魏晋之际,中国的造船技术攀上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名为“楼船”的庞然大物。根据后来《晋书·王濬传》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图谋伐吴,命王濬在蜀中修造战船,沿江而下,“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也就是说,光一条船就能装载两千多兵卒!
真若有这种“大船连舫”,估计魏该光靠这二十条船,就能把晋军主力全都送过来,而不必要再去向祖逖求取增援了。
后人或以为此数字纯属夸张,水分太多,其实考究当时的技术,更因应所需条件,就知道可能性很大了。关键是此船行之于江,江上风浪有限,所以装载多了,重心难稳的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忽视——不过此等楼船,仍可能因江风而倾覆,东吴大将董袭就是这么死的……
其次王濬是做“连舫”,也就是把几条大船左右连缀起来,就仿佛小说里的“连环计”一样,所以才说“方百二十步”,其上能够跑马。则具体到每一条船,载兵数量就绝对没有两千人那么恐怖了。
根据《三国志》所载,孙权曾发兵讨伐黄祖,黄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也就是说这种蒙冲舰,不考虑航行问题,极限载兵可达五百,估计这才是当时江上巨舟的普遍规模。
而如今魏该所乘楼船,虽然不如黄祖蒙冲,又要考虑航行问题,必须多载水手,以及部分军需物资,却也每舟可乘两百五十兵,总计五千,悉数登岸而入铜关。
羯军数量有限,自不能将卢子城团团围住,因而家人便劝桓宣,说城北就是济水,您可以带着夫人、公子,连夜而出,泛舟济上,逃往西方去。
桓宣摆手道:“我受祖公厚恩、国家重任,使守济北,岂可弃城而遁呢?”
家人规劝道:“羯贼以精骑突袭,出乎意料之外;于药复败战于石门,牵动全军;三郡国之兵近在咫尺,却不能救……此非战之罪也,或许朝廷将会体谅府君,不加重罚……”
桓宣仍然摇头,说:“前朝有制度,守城一月方失,不罪妻孥,休说本朝无此制,即有此制,我不过才守了十日而已,哪有面目弃城而逃呢?今将与此城偕亡,汝等不必再劝。”
于是把其妻及年仅八岁的儿子桓戎叫到面前,让他们从城北通过济水,赶紧逃命去吧。
桓宣对桓戎说:“我与本家的茂伦(桓彝)兄,相交莫逆,茂伦见在洛阳,汝等可往相投。其大我十岁,但年过三十许,却无所出,我才婚便育有汝,茂伦乃请,若我更得次男,可否过继?我允之矣。孰料才结盟誓,其夫人便有身孕。
“今茂伦亦得一子,小汝两岁,起名为‘温’。汝当敬茂伦为伯父,待桓温为兄弟,善养汝母,以期成才。倘若十年之内,石羯殄灭也就罢了,若其不亡,还需汝为乃父复仇,杀尽羯狗!”
夫妻、父子,就此洒泪而别。其后三日,卢子城终于告破,桓宣见事不可为,不愿被缚受辱,乃于城上自刭而死,年仅三十三岁。
羯军入城之后,石虎便下令屠城。呼延莫指着桓宣的遗骸对石虎说:“此济北内史也,坚守不降,以弹丸之城、疲弱之卒,而能拒我十余日,其志可佩——当厚葬之,可使晋人德于太尉。”石虎却一撇嘴:“胆敢抗拒王师,百死莫赎其罪,有何可佩之处啊?我欲使晋人畏我,何必要他们德我?!”
当即下令肢解桓宣尸体,以长矛挑着,到谷城前面去驰骋炫耀,以威吓晋兵投降。
卫策、徐龛见状,无不怒发冲冠,羊鉴、周默却不禁吓得面如土色。随即羊鉴就声称病了,躲入居室内,再不肯出来。
徐龛不禁怒骂道:“即便大将军远在洛阳,复欲向河内,不克及时来援,为何蔡使君也不派发援军哪?难道是欲坑陷我等不成么?!”
兖州刺史蔡豹蔡士宣,陈留圉城人,祖逖占据洛阳后不久来投,但祖士稚却不大瞧得起他,不加信用,其后他还是走了荀组的门路,才得就任兖州刺史。但是蔡豹这个刺史做得挺窝囊,因为徐龛等守相多数受祖逖的影响,绝不肯跟他精诚合作……
蔡豹召集兖州西部数郡——濮阳、陈留、济阴等——兵马,屯驻于燕县,以防羯军自延津等三津南渡,为此不敢多放一兵一卒去增援谷城。固然卫策向他说明过祖逖的预判和安排,说羯军很大可能性是不会由此而渡,攻扰濮阳的,可是蔡豹不放心啊——你又没把话给说死喽,祖逖也没有正式行文,则万一羯军来渡,导致数城失守,到时候罪责还不都得我担着吗?
至于兖东,既然卫策率中军往援,那这责任就算暂时交代出去了,即便战败,我也方便撇清。
因而不援谷城。虽然即便他派发增援,也未必能够救得下桓宣,但徐龛就自然而然地把气都撒在蔡豹头上了,当即唆使卫策与他一起上奏,弹劾蔡豹怯懦,观望不进。
——————————
再说桓宣在卢子城被围的消息传到洛阳之时,祖逖正在整顿兵马,大调舟船——还向裴该商借了不少——准备发兵三万,北向河内。诸将请求分军以救桓宣,祖逖手按地图,计算时日,不禁黯然,说:“此去卢子,千里之遥,即便轻骑疾行,亦非六七日可至,恐怕卢子早就落在羯贼手中了……”
随即顿足道:“我谋划万端,却不料石虎进军如此之速,此獠果然是我大敌!”
祖约劝告说:“为今之计,只有按原计划行事,不宜再分薄军力,去救卢子,但望桓子室肯弃城而走,逃得生天……”
祖逖摇头道:“子室忠勇,必无弃守之理,我怕此刻他已然与城池偕亡了……”慨叹过后,只得振作精神,下令急造浮桥,三军齐发,涉渡过河。
就中按照原定计划,使魏该率楼船二十艘,顺水而下,奇袭铜关。
铜关在汲郡郡治汲县之南,此处一望无际,纯为平原地形,根本无险可守,原本是没有立关的必要的。其实铜关之设,专为扼守河岸,因为这个地方虽然没有津渡,北岸地势却相对低缓,既方便船只登陆,也时常都会泛滥——祖逖由此才选择此处作为突袭河北的关键节点。
晋军计算水流速度,掐准了时间,快船凌晨出发,一白昼急行三百里,正好在天刚擦黑之时,逼近了铜关。魏该一声令下,二十条船一齐举火,随即靠拢河岸,将士们手挺短兵,便即奋勇而登。
赵军驻守铜关的兵卒并不多,再加骤然遇袭,难免慌乱,结果魏该奋战半夜,终于将关隘纳入掌中。祖逖得报,当即停止北渡,将主力陆续装上船只,一拨拨地往铜关发运。
当然啦,自洛阳而向铜关,本是顺水而下,速度自然很快,至于逆水而归,通报得手消息,那就要慢得多了。因而在祖逖得讯之前,驻扎在朝歌的张宾就先得知了铜关失陷的消息。即便张孟孙,也多少有些瞠目结舌……
张宾智谋无双,可比汉之张良,但终究受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制约,难免有料算不到的地方。究其根本,他是赵郡人,纯粹的北方佬,即便曾经跟随石勒在江淮间转战数年,于水战仍属一知半解,就此更形成了思维上的盲区。
张宾也预料到了,祖逖很可能派别军封堵石虎,而将主力偷袭黄河以北,以期调动赵军,而不为赵军所制——相当于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但他按图索骥,认定祖逖最大的可能性,是打算从延津、汲津和文石津北渡。
首先是距离,此三津距离洛阳,不到四百里地,军行十日可至,也比从三津到襄国更近一些,以当时的通讯条件而言,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的,而且其后物资运补,并不算太过遥远、繁难。其次是地理状况,黄河上的津渡有限,尤其数万大军北上,为了保障后路,是多半要取津口而渡的,不可能找随便什么地方放舟或者搭建浮桥——况且不是任何地点都能把浮桥给搭起来的吧;加之三津之间,相距不过一二十里,便于统筹、呼应。
大军渡河,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要在敌人还没能反应过来,及时将重兵集结于岸边之时,便尽量渡过更多兵马——由此而观,这三津乃是黄河上最容易被突破的津渡。
张宾希望能够将晋军封堵在黄河以南地区,最多让你进至河内——因为孟津两岸,皆在晋人手中,你根本就堵不住啊——则王阳等据河内东部各城而守,足以阻遏晋军东出之势相当长一段时间,方便己方从容布置。而一旦晋军自三津涉渡,进入汲郡,便有可能切断河内与襄国之间的联系,则王阳等军孤悬在外,其势便岌岌可危了。
所以他驻兵朝歌,主动派人去勘测三津的水文,似有欲自三津南渡之意,就是警告祖逖:我已然有所防范,你别来了,且另谋良策吧。
张宾却没有考虑到,可以纯用船只不经津渡而运送兵员……
铜关本身是有做津渡的地理条件的,但其对岸——南岸——则崖高水湍,不能系舟,故而张孟孙并未放在心上。他的盲点,在于不相信,或者此前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用舟船也可以载运大军团。
想当年石勒在渭滨,打算沿水而下,直取徐方,图谋建康,就临时捉人造船,才刚造好不多,便被石虎一火而焚了,可见羯军对于水面作战乃至只是简单输运,都是很不熟悉的。祖逖则不同,虽然也是北人,却在建康呆过一段时间,进而又得知裴该使陶侃以舟船运兵,潜出阴沟水后,摧破刘乂,故此既守洛阳,便对附近河段的水文进行了仔细勘测,确定了水上行军的可能性。
就此促起不意,顺利拿下了铜关,张宾闻报,便欲急往复夺。大将郭黑略建议说:“我军不如实自三津涉渡,南攻濮阳,以调动晋师……”
张宾摇头道:“此议不妥——前日遣人探测三津水文,便得报对岸晋军,会兵于河岸之上,多造堡垒,已有所防范,恐怕大军颇难涉渡……”这也是情理中事,我假装欲自三津而渡,对方又岂能毫无防备呢?
随即又指点地图,对郭黑略等众将解释道:“且即便大军得渡,攻入濮阳,固然兖北之地,可以任我纵横;但若欲前向洛阳,直捣敌之腹心,以迫使晋人放弃铜关回援,则尚有五六百里之遥,且荥阳、成皋横扼其间,过之不易。于此同时,祖逖乃可将主力自铜关登岸,一马平川,直指襄国!”
郭黑略道:“晋人怯懦,司马邺年方弱冠,则我军逼近荥阳、成皋之间,彼必然召回祖逖。反之,襄国有天王坐镇,即便祖逖逼至城下,亦无所惧也。”
张宾还是摇头,说账不是这么算的——“即便晋君臣惧我,除非我得逾成皋关,真正迫近洛阳,否则可召裴该自关中来援,何必遽命祖逖班师?至于天王自然不畏祖逖,但若我腹心之地,皆为晋寇所蹂躏,即便大军在前方取胜,后援必将不继,安能长久啊?且若祖某自汲郡西向,与李矩夹击镇西(王阳拜镇西大将军)等,河内势难久守……”
总而言之,既然被敌人抢了先手,攻我之必救,而我又没有合适的“劫”反击回去,那就只有前赴铜关,见招拆招啦。
于是张宾急命在三津假装勘测水文、搜集船只的小股部队,急沿河岸去救铜关。至于朝歌的主力,则以郭黑略为先锋,全军开拔,自北道而向汲县。
从朝歌到汲县,百余里地,两日便至,同时得报,从三津过来的部队已被晋人击退。郭黑略先入汲县,乃分派部属巩固城防,并安排大军入驻事宜,自将两千精锐南下,直取铜关。
在他想来,铜关的晋兵数量不多——前日激战,虽在黑夜之中,很难分辨敌军数量,但逃归的败兵不约而同地指出,运兵的晋舟不过二三十条而已。在郭黑略的概念里,船嘛,最大也不过能装一百来人,则二三十船,连水手带步卒三千顶天了。所谓铜关,不过岸上堡垒而已,除了南面临河,难以靠近外,别无险要可恃,我就算攻不破,逼得晋人不敢露头总不难吧?则只要控扼住了铜关周边地区,晋人再有增援过来,他还能往哪儿摆?
于是直迫关前,随即听得一声鼓响,关门大开,晋军络绎不绝地杀将了出来,其数不下四千……
郭黑略当场就傻眼了。
并非祖逖的主力已然抵达,而是魏该本就带了将近五千人奇袭的铜关。
魏晋之际,中国的造船技术攀上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名为“楼船”的庞然大物。根据后来《晋书·王濬传》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图谋伐吴,命王濬在蜀中修造战船,沿江而下,“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也就是说,光一条船就能装载两千多兵卒!
真若有这种“大船连舫”,估计魏该光靠这二十条船,就能把晋军主力全都送过来,而不必要再去向祖逖求取增援了。
后人或以为此数字纯属夸张,水分太多,其实考究当时的技术,更因应所需条件,就知道可能性很大了。关键是此船行之于江,江上风浪有限,所以装载多了,重心难稳的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忽视——不过此等楼船,仍可能因江风而倾覆,东吴大将董袭就是这么死的……
其次王濬是做“连舫”,也就是把几条大船左右连缀起来,就仿佛小说里的“连环计”一样,所以才说“方百二十步”,其上能够跑马。则具体到每一条船,载兵数量就绝对没有两千人那么恐怖了。
根据《三国志》所载,孙权曾发兵讨伐黄祖,黄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闾大绁系石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也就是说这种蒙冲舰,不考虑航行问题,极限载兵可达五百,估计这才是当时江上巨舟的普遍规模。
而如今魏该所乘楼船,虽然不如黄祖蒙冲,又要考虑航行问题,必须多载水手,以及部分军需物资,却也每舟可乘两百五十兵,总计五千,悉数登岸而入铜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