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天启录 > 第一百四十五章 根治黄河规划

第一百四十五章 根治黄河规划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千古以来的传统就是春种、夏播、秋收、冬藏,一年忙三季,到了冬天就是猫冬的季节,但是,到了天启年间,这个习惯好像就改了。从天启元年开始,人们就好像忘记了冬天是休闲的季节,因为这几年到了冬天的时候,总会有朝廷提供的挣钱活计。以前的这种活计都是属于服劳役的范畴,可是自从天启元年以来,都成了朝廷付钱雇佣闲散老百姓去干活,能够在农闲时挣些闲钱,这连傻子都知道是最好的好事,所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老百姓都攒足了力气,等待着村里的里正贴出告示。

    但是,今年的告示和往年的不太一样,在河南到河北大名府一线,黄河北岸贴出的告示是今年需要迁民,凡是愿意迁出的老百姓,将在辽东获得十倍的土地,而且还免交税赋十年,原因是朝廷要大力整治黄河,需要把这一带地区变成黄河的蓄水池。当然了,如果确实不愿意迁民的,朝廷也不勉强,而是要求加高自己村子的地面,免得黄河泄水的时候发生淹没事件,当然了,朝廷不会补贴多少费用,只是免征税赋。

    朱有孝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法子呢?因为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华夏文明最发达的地域,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毫无节制的开发,土地已经变得非常贫瘠,在现在的条件下,继续让黄河为华夏文明做出贡献,就必须赋予它一个休生养息的时间。黄河中游的关中一带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上古的轩辕黄帝的部落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活,几千年过度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几乎年年都有旱涝灾害,下游淤积的黄河河底都高出了平地许多。虽然朱有孝这几年不断的从这一带向西北迁民,但是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一严重的问题。朱有孝的目的是等到时机成熟,就彻底取消农业税,甚至还要补贴农民,至于粮食问题,随着锅驼机的应用,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对于现在只有一亿多一点的人口来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迁民当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迁走,地势比较高的地方的人可以自愿,而地势比较低的地方则需要迁徙。也不是马上就全部迁走,大冬天的就是到了辽东也无法适应,只是现在就让老百姓有思想准备,开春后再移民,到了辽东还不耽误种上一季粮食。考虑到在后世将会需要无尽的水资源,和中原大地形成无数的地漏现象,朱有孝打算现在就开始为后世做准备,他想将这一带地区变成后世河北白洋淀那样的蓄水区,将黄河水储存在这一带地区里,形成大片的富水湿地,水源就是黄河。

    随着陕甘和宁夏地区的水土改善,水土流失的情况不断减轻,黄河水开始变得慢慢不在浑浊,将这些水储存在这里,形成大片湿地以后,还会反哺空气的潮湿,形成良好的气候循环,让黄土高原上的雨量更加充沛,大片的沙漠就会变成良田、丰富的草场,养鱼更多的牛羊,还可以让中原一带的气候更加湿润,没有太多的人口居住,自然就不会形成连年的水旱灾害,只会丰富这里的水源。

    随着朝廷的告示出台,现在的老百姓也不在像原来一样有故土难离的心态,因为大明现在的社会迁民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再加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商品流动,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有就是大明有非常好的迁民计划,移民不会贫困,只会变得更加富裕,这是多年的各地老乡都传来的信息,所以老百姓还是愿意接受。

    加下来就是大批的锅驼机开往这一带地区,无论是准备加高自己村庄地势的乡民,还是朝廷计划中的洼地、沟渠,到处都是繁忙的人群。锅驼机的应用,极大的减轻了劳动力的劳动强度,山西一带的煤炭源源不断的向这里输送,锅驼机也不再烧木柴了,主要的原动力来自地下的煤炭。

    明朝最著名的水利专家潘季驯留下的治理黄河的水文、地势资料还在,朱有孝就派工部侍郎施邦曜主持这一项绝世的大工程。施邦曜现在只有四十多岁,自从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之后,在工部呆了很多年头,对于潘季驯留下的水文、地势资料掌握的非常清楚,朱有孝认为此人可以委以重任。

    施邦曜带着朱有孝的极大信任,来到了开封,他将坐镇开封,指挥这场浩大的治黄工程,治好了就是千年奇功,治不好就会遗臭万年。所以来到开封以后,施邦曜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一一核对潘季驯留下的浩大的资料,把朱有孝派给他的几乎所有差役都派了出去,要他们利用徐光启、宋应星送给他们的测量工具,对于所涉及的地方要全部确认。

    到了这时候,施邦曜才发现朱有孝交给他的任务有多重,这里的每一条河流的流向他都要让差人们和各地的官员,乡下的望族野老等,进行细致的沟通。几百处地势低洼,人口稀疏的地方可以蓄水,几十条宽阔的河道修缮后可以行船,还有密密麻麻的水陆交通设计,几乎都要把施邦曜快要累死了。

    施邦曜通算起来,最后交给朱有孝的是一个预算非常庞大的计划,估计没有十年八年的完不成整个规划,投入的资金也是海量的,但是一旦完成这个规划,不但整个黄河下游受益,而且基本上就不会对淮河流域造成任何洪水泛滥的事情,会形成一个随时可以调节旱涝保丰收的山东、江淮平原,后世将享到无穷的利益,从根本上解决了黄河对于这一带的伤害。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可以和黄河和平共处,又形成像江南一样的稠密水网,如果再加上合理的陆路交通,这里就会变得水丰鱼肥、稻米飘香的好地方。

    看着施邦曜送来的厚厚的规划资料,朱有孝心里有些哭笑,这样庞大的计划不会像隋炀帝杨广那样劳民伤财吧。为了不至于劳民伤财,甚至万一引起什么民变,朱有孝决定这个计划还是分期慢慢施工比较好,至于像杨广那样无度的使用劳役,更不是朱有孝的选择。杨广时代没有任何机械设备施工,完全的是靠人工肩挑背扛,动员的民工不计其数,再加上官员管理粗野蛮横,这才激起民变。朱有孝将要采用的是专业的施工队伍,他打算建立一个两万人左右的锅驼机队伍,让宋应星按照自己设计的小型钩机挖掘土方,这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还有让老百姓在农闲的季节里参加,可以挣些零花钱,这样不但不会激起民愤,还会得到老百姓的欢迎,只是费用要增加不少,但是要分成十年、二十年来完成这个规划,还是真有可能。

    本来在朝堂的内阁里这件事是很难通过的,但是,当孙承宗把施邦曜的团队做好的计划向阁员们做了一个详细的说明,然后等大家都仔细的翻阅过这厚厚的一大堆报告时,一个个几乎都惊呆了,这浩大的工程如果分开成十几年、二十年来做,不但不是浪费国帑,而且还是利民惠民工程,反倒能够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朱有孝之所以会选择十几、二十年来完成这个工程,也是参考了后世乔家大院修建的经验,好年景时不休,一定要等到灾荒年才修,既可以帮助穷人渡过生死难关,又可以节省不少费用。

    历史上天启五年朱由校有过一次灾难,那就是不小心落水,从此受到惊吓,身体一直病病歪歪,结果两年后去世。今年朱有孝就特别注意远离水域,尽量不沾水,渐渐接近年底,估计应该可以顺利进入下一年了,那么朱有孝也有决心活过天启七年,带领着大明继续高速发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