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轩然大波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接下来阁臣钱士升、王应熊、吴宗达都附议,最后连首辅温体仁都出班举荐东平侯领兵。
一路调研前来京师赴任不到一个月的阁臣何如宠出班奏事,他的言语最有说服力,因为他亲眼见证了安庆府、颍州、霍邱县的几十万老百姓在“红旗军”组织下生产自救。
何如宠渡过黄河之时特意来到侯家庄、“忠义堡”盘桓数日。
那里已经被“红旗军”经营了三年,直接染指的土地超过一百万亩,为“红旗军”工作的老百姓超过二十万。
在“红旗军”庇护下,谈不上每一个家庭都步入小康,但是肯定做到了丰衣足食。
“忠义堡”周边的老百姓气色好眼神灵动,纷纷感叹东平侯的善举。
何如宠大谈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对东平侯赞不绝口,直言不讳如此有爱民之心的大臣乃是大明忠良,圣天子应该赐予黄汉更高官位、更大权力才会让天下人觉得暖心。
何阁老的奏对有理有据、有礼有节,群臣听得频频点头。
崇祯却听得汗流浃背,很明显太多重臣对自己在朝廷用人之际猜忌东平侯的行为产生了不满。
兵部左侍郎刘之伦见皇帝貌似动摇了,趁机出班奏道:“臣在崇祯三年春天就准备以死战直至战死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偶然遇见了到处主动寻找建奴发动攻击的黄汉,那时他只不过是个低级武官,正在追杀一队建奴哨马。
然而就是因为他的出现改变了臣的命运,同样改变了臣麾下一万余将士们的命运。
臣多次亲眼瞧见黄汉杀敌,深知他的忠勇,臣以身家性命担保,恳请陛下委派黄汉统帅全国兵马东拒建奴、北抗鞑虏、西平流寇。”
刘之伦的一席话引起轩然大波,群臣议论纷纷,也有不少大臣认为干脆让黄汉调度全国军队,说不定能够收到奇效也未可知。
反正大明的形势已经糜烂如斯,再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国将不国。
张凤翼情绪更加激动,他深知局势再糟糕下去,自己不仅仅会人头落地,还会连累家小、宗族。
他跪下死谏道:“臣恳请陛下启用东平侯领兵,如果陛下还有顾虑不肯纳臣忠言,臣将跪死在大殿之上!”
这个大招许多大臣都爱玩,顿时哗啦啦跪下了好几十,他们异口同声举荐东平侯带兵。
就在整个朝堂形势一边倒之时一位阁臣挺身而出坚决反对放黄汉离开京师领兵出征,此人乃是东平侯的老丈人,他是担心女婿功高震主没有好结局。
可惜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郑国昌的声音淹没在人声鼎沸的朝堂上。
明朝有个特殊性,往往皇帝都会被文官集团绑架意图,做不到一意孤行。
如今朝堂上九成以上的大臣都举荐东平侯领兵,有一半人情绪激动采取长跪死谏的大招,皇帝再不表态不仅仅会寒了文官武将的心,也相当于公然跟黄汉决裂。
留黄汉在京师做侯爷给予京营提督的官职是天子恩宠,现在群情汹汹下依旧坚持不放东平侯离开京师岂不是公然承认天家不信任黄家,坚决不肯委以重任。
最后崇祯咬咬牙决定放黄汉回辽东,下达圣旨委任东平侯为辽东文武双经略,坐镇山海关负责辽事。
原本做过辽东经略的文官是杨镐、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高第,拥有武经略的将领也不少,马世龙、满桂、黄汉等等都是。
但是文武双料的经略大人却是独一无二,黄汉开了先河。
圣旨到,热闹的东平侯府顿时安静了,不一会儿郑秀娥就安排了香案,传旨大太监郑之惠抑扬顿挫宣读完圣旨后,亲卫和少年火枪手们都激动不已。
可惜黄汉根本不为所动,凭什么?要我干我就得干?老子不干了!
老子就在京师过着奢华的日子,每日陪着娇妻美妾爱子,亲眼看着郑秀娥的第二个孩子和楚楚的第一胎出世。
一个现代人从来不认可“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这样的屁话,打工之时换老板乃是家常便饭。
原因很简单,在不违法、不出卖国家利益的情况下,谁出的价钱高就给谁干。
黄汉给朱家打工可谓尽心尽力,只要皇帝不想着整死自己,他愿意扫平辽东、杀光流寇。
腾出手后再打垮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在南海的势力。
恢复交趾布政使司,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使得大明海清河晏,亿万汉民安居乐业。
由于经常得到夫君的雨露,正是受孕最佳年纪的郑秀娥、楚楚和徐妙妍都先后珠胎暗结,大妇郑秀娥依旧是拔了头筹,估摸着又是正月里生产。
难得天天跟夫君在一起,郑秀娥和楚楚真的喜欢这样的日子,黄家巨富而且权势熏天,郑秀娥已经很满足。
她不认为夫君还能够更进一步,平时也经常劝夫君适可而止。
见夫君不肯接旨去辽东征战,言辞凿凿要在家里亲眼瞧着自己怀上的孩儿出生心甜如蜜。
黄汉不肯逆来顺受,上奏疏请辞,干脆连镇总兵官和京营提督的官职都一并辞了,理由很简单,想要有个其乐融融的家,舍不得抛妻弃子搏取前程。
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古人云“千里觅封侯”,自己已经是大明侯爵,犯不着再远行千里,大明又不可能给异性王爵。
群臣和皇帝傻了眼,设想了许多可能性,就是没想到黄汉直接撂挑子不干。
徐光启已经下定决心退休了,多次递交辞呈告老还乡,如今只关注“崇祯大字典”,根本不上朝。
郑国昌在早朝之时公然君前答对,他道:“老臣启奏陛下,东平侯知进退善莫大焉!老臣深感欣慰!他如此年轻就贵为侯爵岂能不知足?老臣恳请到此为止吧,黄家、郑家都乐得在京师享受圣眷。”
郑阁老一语道破天机,崇祯脸上有些尴尬之色,他见黄汉不肯领旨一时间被搞糊涂了。
接下来阁臣钱士升、王应熊、吴宗达都附议,最后连首辅温体仁都出班举荐东平侯领兵。
一路调研前来京师赴任不到一个月的阁臣何如宠出班奏事,他的言语最有说服力,因为他亲眼见证了安庆府、颍州、霍邱县的几十万老百姓在“红旗军”组织下生产自救。
何如宠渡过黄河之时特意来到侯家庄、“忠义堡”盘桓数日。
那里已经被“红旗军”经营了三年,直接染指的土地超过一百万亩,为“红旗军”工作的老百姓超过二十万。
在“红旗军”庇护下,谈不上每一个家庭都步入小康,但是肯定做到了丰衣足食。
“忠义堡”周边的老百姓气色好眼神灵动,纷纷感叹东平侯的善举。
何如宠大谈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对东平侯赞不绝口,直言不讳如此有爱民之心的大臣乃是大明忠良,圣天子应该赐予黄汉更高官位、更大权力才会让天下人觉得暖心。
何阁老的奏对有理有据、有礼有节,群臣听得频频点头。
崇祯却听得汗流浃背,很明显太多重臣对自己在朝廷用人之际猜忌东平侯的行为产生了不满。
兵部左侍郎刘之伦见皇帝貌似动摇了,趁机出班奏道:“臣在崇祯三年春天就准备以死战直至战死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偶然遇见了到处主动寻找建奴发动攻击的黄汉,那时他只不过是个低级武官,正在追杀一队建奴哨马。
然而就是因为他的出现改变了臣的命运,同样改变了臣麾下一万余将士们的命运。
臣多次亲眼瞧见黄汉杀敌,深知他的忠勇,臣以身家性命担保,恳请陛下委派黄汉统帅全国兵马东拒建奴、北抗鞑虏、西平流寇。”
刘之伦的一席话引起轩然大波,群臣议论纷纷,也有不少大臣认为干脆让黄汉调度全国军队,说不定能够收到奇效也未可知。
反正大明的形势已经糜烂如斯,再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国将不国。
张凤翼情绪更加激动,他深知局势再糟糕下去,自己不仅仅会人头落地,还会连累家小、宗族。
他跪下死谏道:“臣恳请陛下启用东平侯领兵,如果陛下还有顾虑不肯纳臣忠言,臣将跪死在大殿之上!”
这个大招许多大臣都爱玩,顿时哗啦啦跪下了好几十,他们异口同声举荐东平侯带兵。
就在整个朝堂形势一边倒之时一位阁臣挺身而出坚决反对放黄汉离开京师领兵出征,此人乃是东平侯的老丈人,他是担心女婿功高震主没有好结局。
可惜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郑国昌的声音淹没在人声鼎沸的朝堂上。
明朝有个特殊性,往往皇帝都会被文官集团绑架意图,做不到一意孤行。
如今朝堂上九成以上的大臣都举荐东平侯领兵,有一半人情绪激动采取长跪死谏的大招,皇帝再不表态不仅仅会寒了文官武将的心,也相当于公然跟黄汉决裂。
留黄汉在京师做侯爷给予京营提督的官职是天子恩宠,现在群情汹汹下依旧坚持不放东平侯离开京师岂不是公然承认天家不信任黄家,坚决不肯委以重任。
最后崇祯咬咬牙决定放黄汉回辽东,下达圣旨委任东平侯为辽东文武双经略,坐镇山海关负责辽事。
原本做过辽东经略的文官是杨镐、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高第,拥有武经略的将领也不少,马世龙、满桂、黄汉等等都是。
但是文武双料的经略大人却是独一无二,黄汉开了先河。
圣旨到,热闹的东平侯府顿时安静了,不一会儿郑秀娥就安排了香案,传旨大太监郑之惠抑扬顿挫宣读完圣旨后,亲卫和少年火枪手们都激动不已。
可惜黄汉根本不为所动,凭什么?要我干我就得干?老子不干了!
老子就在京师过着奢华的日子,每日陪着娇妻美妾爱子,亲眼看着郑秀娥的第二个孩子和楚楚的第一胎出世。
一个现代人从来不认可“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这样的屁话,打工之时换老板乃是家常便饭。
原因很简单,在不违法、不出卖国家利益的情况下,谁出的价钱高就给谁干。
黄汉给朱家打工可谓尽心尽力,只要皇帝不想着整死自己,他愿意扫平辽东、杀光流寇。
腾出手后再打垮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在南海的势力。
恢复交趾布政使司,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使得大明海清河晏,亿万汉民安居乐业。
由于经常得到夫君的雨露,正是受孕最佳年纪的郑秀娥、楚楚和徐妙妍都先后珠胎暗结,大妇郑秀娥依旧是拔了头筹,估摸着又是正月里生产。
难得天天跟夫君在一起,郑秀娥和楚楚真的喜欢这样的日子,黄家巨富而且权势熏天,郑秀娥已经很满足。
她不认为夫君还能够更进一步,平时也经常劝夫君适可而止。
见夫君不肯接旨去辽东征战,言辞凿凿要在家里亲眼瞧着自己怀上的孩儿出生心甜如蜜。
黄汉不肯逆来顺受,上奏疏请辞,干脆连镇总兵官和京营提督的官职都一并辞了,理由很简单,想要有个其乐融融的家,舍不得抛妻弃子搏取前程。
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古人云“千里觅封侯”,自己已经是大明侯爵,犯不着再远行千里,大明又不可能给异性王爵。
群臣和皇帝傻了眼,设想了许多可能性,就是没想到黄汉直接撂挑子不干。
徐光启已经下定决心退休了,多次递交辞呈告老还乡,如今只关注“崇祯大字典”,根本不上朝。
郑国昌在早朝之时公然君前答对,他道:“老臣启奏陛下,东平侯知进退善莫大焉!老臣深感欣慰!他如此年轻就贵为侯爵岂能不知足?老臣恳请到此为止吧,黄家、郑家都乐得在京师享受圣眷。”
郑阁老一语道破天机,崇祯脸上有些尴尬之色,他见黄汉不肯领旨一时间被搞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