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无喜之芸轩绣坊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陪姑母用过早饭后,如兰就从姑母院儿里退了出来。平常她都是呆到中午,和柳夫人一起吃完午饭才会离开。柳夫人一早也不得闲,这么大一家子人,琐事儿总是很多的。如兰虽然年轻,却沉得住气,柳夫人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不介意她在一旁多看看,多学学,毕竟未来这个掌家主母要做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今儿天气甚好,如兰便起了心思,想到外面逛逛,现在越来越暖和了,日头底下最是惬意。到底还是个孩子,柳夫人看她一脸地渴望,也不想拘着她,假装生气地挥挥手,示意她赶紧出去,别扰了自己的事情。
如兰先回自己屋里换了件衣裳,早上冷,穿得厚了些,这会儿出去,日头已经出来,换一件稍薄一点的袍子更合适些。
青竹和绿竹也换好了外出的衣裳,两个丫头很兴奋,如兰不象别的小姐,她难得出一次门,平日里不是在柳府呆着就是回曾府呆着,因此两个丫头上街的机会也不多。青竹还好,绿竹兴奋起来话越发多了,她也不管人听不听,也不管人答不答,自个儿就能说得挺热闹。
柳府离东大街东市不远,从正门出来直走,拐过两个街口就到了,东大街是京城里最繁华的街道,商铺林立,各色新奇玩意儿层出不穷,从早到晚人流如织,尤其到了傍晚,更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稍有点新鲜事儿,便水泄不通,热闹极了。原先这条街不长,这两年商业日渐兴盛,除了多年的老字号之外,各地的商号也纷纷入驻京城,一般都把铺子开在东大街,东大街上人越来越多,铺子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好多胡人也把之前的铺子退了,搬到了东大街附近,一家,两家,三家,东大街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长,东大街还是叫东大街,实际上它已经贯通了京城的东西,东大街的尽头已经是城西了,那一片儿正是胡人最多的地儿,人们就把这片儿叫做“西市”,为了省事儿,把原来最老的那片儿叫“东市”,不东不西那片儿叫“中市”,东市,西市,中市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人们心中一种约定俗成的划分。
如兰她们逛的自然是东市,说起来东大街最兴盛的地方还是东市,不论是哪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夫人们还是寻常人家的女孩子们都是最多逛逛东市,偶尔看看中市,西市那是不敢去的,人们总觉得胡人们成堆的地方有一种危险的神秘感,莫明其妙地让人不安。东市多是老字号,哪家卖的是啥,哪家饭馆的东西好吃京城百姓其实早就烂熟于心,但有时间总又忍不住想去逛逛,就算啥都不买啥都没吃只干瞧了个热闹心里也是安逸的。
虽是刚吃过饭才出来的,到了东市如兰她们三人还是先去了晓月楼,晓月楼里早市还没有结束,热腾腾的汤包飘着香味儿吸引着往来的人们,晓月楼的汤包和骨头汤是早市招牌,但如兰喜欢的却是这里的酒酿小圆子,一个个珍珠般大小的糯米圆子,软软的又不粘牙,酒酿的甜度刚刚好,不会淡也不会腻,几粒红色的枸杞不多不少,点缀在小小的白瓷碗里,很是养眼。酒酿小圆子原本是普通的食物,晓月楼却花了心思四季做出了不同的味道。冷的时候甜酒的味道要浓一些,夏季便要淡一些,秋天的时候酒酿里是桂花香,飘出去,香了满街。
从晓月楼出来街上的人比刚才多了,往来的行人当中特别显眼的是或三三两两结伴的或单独行走的书生们,如兰恍然,会试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了,东大街上也有好几家客栈,想是已经住满了赶来考试的学子。按说,净云这两天也该回柳府了,考试之前和别的考生还是要有一些走动的,如兰心中暗暗想道。
“咦,小姐,这里居然开了一家新铺子!”绿竹惊诧地叫声打断了如兰的思绪。这倒不能怪绿竹大惊小怪,东市上有新铺开张确实是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主要是这地界儿挤得满满当当的了,老字号们生意都是不错的,新的铺子想挤进来的很多,别的倒容易,就是这档口实在不好找。随着绿竹的叫声,如兰和青竹也看到了新店的招牌——芸轩绣坊。
芸轩绣坊?如兰想起那个铺子原先好像是个布庄,他家的布料很别致的,有很多是别家找不到的,生意一向很好,不知为何好端端地居然不做了。大概是新开的缘故,这个绣坊门前堆满了人,其中还有好些胡女。胡女比本朝女子大胆些,她们倒是不拘哪里都敢去,东市上也经常见到胡女的身影,反而是胡人男子出西市的少些。
如兰看看这么多人,原不想凑这个热闹,怎奈绿竹已经先按捺不住撂下她和青竹自己先挤进去了。青竹拉着如兰,两人也只好跟在后面往里挤了进去,堵在外面的人多,进到里面其实反而松动了,她们没费多大劲儿就进了芸轩绣坊的大门。
芸轩绣坊里的布置很别致,墙上挂着最近京城里特别风靡的胡人挂毯,柜台上依然排着一匹匹精美的面料,另一边靠墙摆着长条桌子,上面放着很多新颖的花样以供挑选。说是绣坊,店里面也没见着绣娘,还是原来布庄的掌柜和伙计在招呼客人。如兰在店里走了一圈儿,她对这些挂毯并不陌生,近来这种颜色艳丽,花样繁杂的胡毯在京城大行其道,这股风从宫里传出来的,引得京城里各户人家纷纷效仿,柳府和曾府也不例外。这些日子就有好几个胡人送了毯子来供柳夫人挑选,如兰在旁看见,有时候也提供一些意见。
更令如兰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新颖的花样,这个绣坊看起来应该是在原先那个布庄改成的,这真是一个聪明的改变,原先的布料生意一点儿也不耽误,熟客们反而就是绣坊生意的基础。如兰在心底赞叹了一番绣坊老板的聪明,不露声色地细细查看那些排列在桌子上的花样。
陪姑母用过早饭后,如兰就从姑母院儿里退了出来。平常她都是呆到中午,和柳夫人一起吃完午饭才会离开。柳夫人一早也不得闲,这么大一家子人,琐事儿总是很多的。如兰虽然年轻,却沉得住气,柳夫人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不介意她在一旁多看看,多学学,毕竟未来这个掌家主母要做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今儿天气甚好,如兰便起了心思,想到外面逛逛,现在越来越暖和了,日头底下最是惬意。到底还是个孩子,柳夫人看她一脸地渴望,也不想拘着她,假装生气地挥挥手,示意她赶紧出去,别扰了自己的事情。
如兰先回自己屋里换了件衣裳,早上冷,穿得厚了些,这会儿出去,日头已经出来,换一件稍薄一点的袍子更合适些。
青竹和绿竹也换好了外出的衣裳,两个丫头很兴奋,如兰不象别的小姐,她难得出一次门,平日里不是在柳府呆着就是回曾府呆着,因此两个丫头上街的机会也不多。青竹还好,绿竹兴奋起来话越发多了,她也不管人听不听,也不管人答不答,自个儿就能说得挺热闹。
柳府离东大街东市不远,从正门出来直走,拐过两个街口就到了,东大街是京城里最繁华的街道,商铺林立,各色新奇玩意儿层出不穷,从早到晚人流如织,尤其到了傍晚,更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稍有点新鲜事儿,便水泄不通,热闹极了。原先这条街不长,这两年商业日渐兴盛,除了多年的老字号之外,各地的商号也纷纷入驻京城,一般都把铺子开在东大街,东大街上人越来越多,铺子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好多胡人也把之前的铺子退了,搬到了东大街附近,一家,两家,三家,东大街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长,东大街还是叫东大街,实际上它已经贯通了京城的东西,东大街的尽头已经是城西了,那一片儿正是胡人最多的地儿,人们就把这片儿叫做“西市”,为了省事儿,把原来最老的那片儿叫“东市”,不东不西那片儿叫“中市”,东市,西市,中市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人们心中一种约定俗成的划分。
如兰她们逛的自然是东市,说起来东大街最兴盛的地方还是东市,不论是哪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夫人们还是寻常人家的女孩子们都是最多逛逛东市,偶尔看看中市,西市那是不敢去的,人们总觉得胡人们成堆的地方有一种危险的神秘感,莫明其妙地让人不安。东市多是老字号,哪家卖的是啥,哪家饭馆的东西好吃京城百姓其实早就烂熟于心,但有时间总又忍不住想去逛逛,就算啥都不买啥都没吃只干瞧了个热闹心里也是安逸的。
虽是刚吃过饭才出来的,到了东市如兰她们三人还是先去了晓月楼,晓月楼里早市还没有结束,热腾腾的汤包飘着香味儿吸引着往来的人们,晓月楼的汤包和骨头汤是早市招牌,但如兰喜欢的却是这里的酒酿小圆子,一个个珍珠般大小的糯米圆子,软软的又不粘牙,酒酿的甜度刚刚好,不会淡也不会腻,几粒红色的枸杞不多不少,点缀在小小的白瓷碗里,很是养眼。酒酿小圆子原本是普通的食物,晓月楼却花了心思四季做出了不同的味道。冷的时候甜酒的味道要浓一些,夏季便要淡一些,秋天的时候酒酿里是桂花香,飘出去,香了满街。
从晓月楼出来街上的人比刚才多了,往来的行人当中特别显眼的是或三三两两结伴的或单独行走的书生们,如兰恍然,会试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了,东大街上也有好几家客栈,想是已经住满了赶来考试的学子。按说,净云这两天也该回柳府了,考试之前和别的考生还是要有一些走动的,如兰心中暗暗想道。
“咦,小姐,这里居然开了一家新铺子!”绿竹惊诧地叫声打断了如兰的思绪。这倒不能怪绿竹大惊小怪,东市上有新铺开张确实是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主要是这地界儿挤得满满当当的了,老字号们生意都是不错的,新的铺子想挤进来的很多,别的倒容易,就是这档口实在不好找。随着绿竹的叫声,如兰和青竹也看到了新店的招牌——芸轩绣坊。
芸轩绣坊?如兰想起那个铺子原先好像是个布庄,他家的布料很别致的,有很多是别家找不到的,生意一向很好,不知为何好端端地居然不做了。大概是新开的缘故,这个绣坊门前堆满了人,其中还有好些胡女。胡女比本朝女子大胆些,她们倒是不拘哪里都敢去,东市上也经常见到胡女的身影,反而是胡人男子出西市的少些。
如兰看看这么多人,原不想凑这个热闹,怎奈绿竹已经先按捺不住撂下她和青竹自己先挤进去了。青竹拉着如兰,两人也只好跟在后面往里挤了进去,堵在外面的人多,进到里面其实反而松动了,她们没费多大劲儿就进了芸轩绣坊的大门。
芸轩绣坊里的布置很别致,墙上挂着最近京城里特别风靡的胡人挂毯,柜台上依然排着一匹匹精美的面料,另一边靠墙摆着长条桌子,上面放着很多新颖的花样以供挑选。说是绣坊,店里面也没见着绣娘,还是原来布庄的掌柜和伙计在招呼客人。如兰在店里走了一圈儿,她对这些挂毯并不陌生,近来这种颜色艳丽,花样繁杂的胡毯在京城大行其道,这股风从宫里传出来的,引得京城里各户人家纷纷效仿,柳府和曾府也不例外。这些日子就有好几个胡人送了毯子来供柳夫人挑选,如兰在旁看见,有时候也提供一些意见。
更令如兰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新颖的花样,这个绣坊看起来应该是在原先那个布庄改成的,这真是一个聪明的改变,原先的布料生意一点儿也不耽误,熟客们反而就是绣坊生意的基础。如兰在心底赞叹了一番绣坊老板的聪明,不露声色地细细查看那些排列在桌子上的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