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番外卷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大清之祸害、三千位面大抽奖、杀戮异形、象棋霸主、降临卡利姆多的道士、超科技狂潮、我不是变种人、王东吴巧儿、苏陌宫亦臣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登基之后
新帝登基, 照例是要对忠臣贤良大加封赏, 要大赦天下,以示天子之恩。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此一来二去, 等到朝中人事全都理顺之时,已然是来年一月有余。
原本去岁刚刚举办了殿试, 今年并不是大比之年。不过新帝登基,总要施恩于天下, 因此新帝特下旨加开恩科, 于天授元年八月初举行进士科考,盖因八月桂花香,取蟾宫折桂之美意。此道圣旨一下, 自然引来无数举子拍手叫好, 山呼万岁。
与此同时,从国子监诸位学子口中流传, 那早早就得了举子身份, 却因朝廷诸事耽搁多年未曾科考的皇后君氏,也会隐姓埋名参加此次恩科考举。原本天下学子对此小道消息并不信以为然,毕竟皇后身份贵重,尊卑有别,又岂能混杂在无数学子之中, 忍受那九日联考的困苦。
然则二月中旬新帝再次传下的一道圣旨却让诸位学子不得不深思。
只因新帝下旨,朝廷会在二月末,春暖花开之际动土修葺那□□了多年都无变化的会试考场。
盖因圣上所言, 天下举子乃国之根本,大褚想要国富民强,希望皆系于这些个举子身上。唯有他等心有智珠,明辨是非,兢兢业业于百姓之事,吏治方能清明,我大褚方能国泰民安。
因此天子为表对这些个学子的殷殷期望,特地吩咐朝廷修葺会试考场,将沿袭多年的每间只有高八尺,宽四尺有余的号子全部废除,而是改成一个个十尺立方的单间。单间之内有一方席案供学子答卷,更有一张建议的木榻供学生休息。并下旨每届科考之时,改由朝廷预备饭食分发给诸位学子。
当然,为了避免有泄漏考题之事发生,陛下明言朝廷所提供之饭食均是薄可透光之春饼,清晰可见碗底之米汤,以及细微如发丝之小菜。如此一来,多有闲逸之人笑谈,此举倒是很考验厨子的刀工底蕴云云。不过这饭食虽简单清淡,却也能保证是热汤热饭,比往年之学子不得不就着冷水吃干饽饽的情况要好很多。如此一来,倒是颇得了许多寒门士子的感恩戴德。
而在新帝看来,则是“朕以国士待诸位学子,望诸位学子能感朕之拳拳,将来委任一方,也需如此对待当地百姓才是。”
众所周知,当朝天子乃是幼年行伍出身,在马背上打的功名天下,从来不耐烦那些个文绉绉的事儿。就算是下圣旨,也是简单明了,力求半文半白,让所有人都能听懂他的话。因此就造成了天子每每下明旨晓谕天下,那些个从来都不关注朝廷大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也都饶有兴致的堆在城门口听人讲述圣旨关键,并每每开口议论。说的都是新帝果然心怀百姓,务实达练云云。
如此一来,庄麟便在登基之初莫名其妙博得了诸多百姓的好感爱戴,实乃无心插柳之事。
不仅如此,因身为讨厌朝中某些大臣言之无物,行事拖沓,模棱两可,庄麟甚至还要求官员上奏折时,不准堆砌笔墨,云山雾绕,歌功颂德,而是有事说事,力求简洁。要求在阐述事情之事,尽量以准确的数字来说明事情,而不是那些个四六骈文。更要求举凡官员上奏,如非重大关键之事,其奏折字数不得超过三年,力求一目了然。
此规矩刚刚颁布之时,多少朝廷官员并不适应,每每奏章之时均要抱怨连连,大有不知从何下手之慨叹。更有甚者,少不得添添改改,绞尽脑汁,想要将手中长篇大论改成不足三千字的小论文。其中最为痛苦的便是那些自翰林清词当中出来的官员,因行文时习惯了辞藻华丽,文章精美,大多数时候专注于文章本身更多余文章内容。因此奏折每每到达昭明殿,庄麟只随意翻了两页没发现自己要看的东西,均朱笔御批返回去重写。这让诸多翰林老爷叫苦连连,颇无颜面。
反而是一些因军功累积而到达州府老爷之位的武官们,因肚子里头墨水不多,索性以大白话将事情阐述明白,并按新帝之要求,在奏章后面附上各种明细数字,更有甚者因言语说不太明白,还画了一幅草图附在后头用以说明。乍看一下就像是账本加比例图一样,看图说话,果然是一目了然。深得新帝之喜欢。并将此类奏章在朝会之时下发给诸位官员,让其明白何为“范文”。
如此一二个月下来,多数官员都已经明白了新帝的喜好,上行下效之际,也习惯了这种有事儿说事儿,简单明了的行事作风。也觉得这种行事果然比自己在桌案面前憋了半天,都在想该怎么遣词造句才能不犯忌讳,歌功颂德,然后再把事情报上去的程序要简单了很多。潜移默化之下,在处理各种公务的时候也习惯了这种雷厉风行,一时间朝廷的办事效率竟也提高了不少,实在是叫人欣慰。
史书可见,举凡新旧势力交替之时,朝廷都会有一段时间的秩序混乱。天授初年自然也不例外。不过这种混乱在庄麟无视各种陈贵旧习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很快就变得秩序井然。而朝廷秩序井然了,皇帝跟文武百官就都清闲了不少。也就有闲心去考虑一些看似无关痛痒,实则充满了利益瓜葛的闲事——比如说选秀。
所谓选秀,乃是从民间挑选贤良淑德,品貌双全之女子充实后宫,服侍陛下,替皇族绵延子嗣,维持江山社稷安稳传承。
此事放在天授年间,就更显得尤其重要。
只因新帝庄麟膝下并无子嗣,唯一的皇后君氏又是男儿身,没有办法给新帝孕育龙子。因此在这样独一无二的高富帅的光环之下,多少文官武将,功勋亲贵都拼了命的劝说皇帝进行选秀,充实后宫,并对自家女儿各种教导告诫,务必让她等进宫之后,使劲浑身解数夺得皇帝恩宠,尽快孕育子嗣。在新帝嫡子注定不会存在的情况下,大家的机会就多了。
诸多官宦世勋之家打的好算盘,然而请愿的折子刚刚进了昭明殿,就被新帝看都不看的退了回来。简而言之——
“朕的家事,用不着尔等来操心。”
诸位臣工闻言,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请谏折子如雪片般飞入昭明殿,甚至到了后来,文武百官竟联名上奏,态度坚决的要求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务必要广纳后宫,绵延子嗣。
与此同时,皇后君氏狐媚惑主,危害朝廷安危的流言再次尘嚣甚上。
不过这次众人的态度可不是当年的艳羡嫉妒,唯一存在的只有憎恶嫉恨,盖因君少优的存在着实挡了她们上晋的道路。正所谓杀人父母,断人财路,君少优一夕间成为大褚所有女子的仇敌。
而新帝庄麟对于文武百官如此折腾,唯一的应对就是从宫中挑选百名美艳宫女赐给诸位蹦q的最欢的臣工。并且明言“来而不往非礼也”。
你不是想搀和朕的后院之事吗,那么朕也不甘寂寞,对你们的后院指手画脚一番。
不光如此,庄麟还特地驳了一个上奏请封承爵,但承爵之人并非原配嫡子,而是继室所出嫡子的国公府的奏疏。此举更是引起了不少朝臣的强烈反对。
一时间朝中议论纷纷,多少言官大臣不思精忠报国,为百姓做事,反而将此当成了邀买盛名的途径,每每有言官在朝廷之上上奏怒骂皇帝。求的就是龙颜大怒之下,挨了几十板子的惩戒。于是连月下来,朝中大臣站着上朝,躺着回家的情况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更有甚者,竟为此争斗耽误了南方一州洪涝之灾请求赈灾的折子。还是在一月之后,江浙一带戍守海防的武官回京续职时,无意间同庄麟说起,庄麟方知此事。
得此消息之后,庄麟龙颜大怒。立刻下旨命令朝廷官员各司其职,不得再非议后宫之事。并且明言有生之年,不会举办选秀,充实后宫。
“朕之一生,唯有皇后一人足矣。”
宁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新帝庄麟对男后君少优可歌可泣的忠贞并没有得到大褚官民的啧啧称赞。与此相反,朝中劝谏的折子反而更多。更有一些官员不惜在金銮殿上以死谏言,以头触柱的规劝圣上以江山社稷为重,万万收回成命。而早有预料的庄麟已经在君少优的提醒下,吩咐宫中太监婢女将金銮殿内的所有柱子都包上了一层软软的海绵。因此劝谏的官员没能死成。不过庄麟也没放过这人,以此人不务正业,不理会国家大事,民间疾苦,专挑这种无关痛痒的鸡毛小事来劝谏皇帝邀买清名为由,罢黜了这名官员的官职。遣送此人告老还乡。并再次下旨明言,劝告诸位臣工务必各司其职,以百姓江山为重。
并阴损的叫人编了讥讽那官员“不误正调,不理百姓疾苦,不闻江南水患民生之疾,专管着皇帝跟谁睡觉之事挑刺儿,结果被皇帝一怒之下,贬了官职”的童谣让人在街头巷尾传唱。
如此阴招一出,那官员不畏生死,谏言皇帝的行为立马变了味儿。其一心最看重也最得意的不畏强权的清流清誉自然也在这街头巷尾的传唱之中添了那么一抹怪异的味道。叫众人哭笑不得之余,也暗暗心惊的收敛了动作。
当真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绝对不能窝囊死的真实写照。
朝中官员被庄麟不安排理出牌的损招折腾的消停了不少。这些个言官出身的清流人士向来嘴皮子利索,也最为沽名钓誉。在承袭了几个朝代的“不杀言官”的朝廷潜规则下,是既不怕打,又不怕死。
不怕打——你越打我名声越好,打的板子多了,才能显出我不畏皇权,敢于直谏。不怕死——反正老祖宗的规矩是明令禁止皇帝杀言官,你只要不想当个昏君,那就绝对不敢杀我。而庄麟想昏君吗?显而易见是不想的。应该说每一个皇帝在登基之初,都不认为自己会成为万世唾骂的昏君。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少有志成为明君的皇帝都不得不受这些个清流言官的辖制,不得不在他们的口舌之下,被逼无奈的去做一些违背本心意愿的事情。
比如上辈子的庄麟,就在这些个言官的口舌之下污了一世清名,哪怕是后来翻身做主人,励精图治将大褚的版图扩大一半,让大褚的江山社稷国泰民安,也从未能讨得这些言官的欢心。在他们的口中,自己始终是一个篡位而上的逆臣贼子。而以庄麟的性格,也做不出篡改史书这样无耻的事情。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要篡改史书,将骂名污水泼到已成为废帝和死人的庄周和君少优身上。
哪怕彼时的庄周,已然倒行逆施,身死魂消。
重活一世,庄麟依旧讨厌这些个抓着“闻风而奏”的鸡毛当令箭,也不管所奏事项是不是真实必要,且最爱抓着皇帝的小辫子邀买清名的所谓言官。不过庄麟二世为帝王,也犯不着为了这些拎不清的糊涂官员犯了成为明君的忌讳。两世为帝王的经验告诉庄麟,他用不着用喊打喊杀的方法帮助那些个言官成名,他不会让那些个沽名钓誉的言官死,只会想办法叫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事情,是比死亡还能撩动人心的。比如说流芳百世,比如说遗臭万年。
言官与皇帝对立的矛盾基于此,那么便从此而寻得蛛丝马迹,力求一鼓作气,摧枯拉朽的摧毁敌人。
在庄麟如此不走寻常路的手段之下,果然前朝的骚动慢慢得以平息。在诸多官员看来,人生百年很长,他们当官的日子却还短。他们有意在漫长的人生里继续自己总嫌很短的官员生涯。为此他们不能毫无顾忌的触怒皇帝,总要留得有用之身为百姓张目才是。为了达到这一崇高的人生境界,他们不介意妥协某些东西,总要留着有用之身站在朝堂之上。至于江山社稷,皇嗣传承嘛……
诸位大臣表示,新帝才刚刚登基,新帝的岁数还小,与皇后之间恰是儿女情长,缠绵恩爱之际。既然如此,所谓的充实后宫,完全可以从长计议。反正他们要当官的时间还长着。软磨硬泡,时光倏忽,总有一天绝色易老,倾城变黄花。圣上会醒悟到无论多么明艳娇嫩的一朵鲜花,也无法抵御一个生机勃勃的森林所带来的诱惑。
如此一来,前朝原本如热锅下油般的火热状况骤然平息,虽然劝谏皇帝要举办选秀充实后宫的奏折依然如雪片纷飞,但所有官员都不会因这种事情忽视了自身原本的职责。朝廷这个庞然大物的运转开始有条不紊,百姓的各项事宜均得到官员们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办理。如此朝政没有荒废,民间没有收到影响,庄麟也懒得理会他们跟苍蝇似的在自己耳边嗡嗡的叨咕。
前朝的风波在新帝庄麟有意的制衡下,开始慢慢平息。然而后宫之中却有一股子暗潮在慢慢的涌动起来。明眼人皆知帝后之间的海誓山盟绝不会在朝夕之间有所改变。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朝廷亦不可一日无储君。多少膝下已有子嗣的太妃太嫔们看着前朝的风生水起,不免心中也骚动起来。反正新帝目前还没有子嗣,那么他们的儿子作为新帝的手足兄弟,自然更应该亲近一些。若能因此博得帝后的喜爱,从而一朝飞天,平步青云。那接下来的荣华富贵,还需细说吗?
而除了后宫的太妃太嫔们之外,宫外的诸位王爷宗亲们也都各自打了些小算盘。新帝登基至今木有子嗣(众人下意识都忽略了庄麟所谓的义子庄毓,毕竟血脉不同)——且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新帝对于子嗣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所有的精气神都搁皇后一人身上了)。既然如此,那么过继一说就成了新帝百年之后的必然现象。而想要过继的话,最好的选择便是皇帝的子侄辈,也就是这些个亲王皇室的子嗣们。
宗室的成员们一想到此处,不觉更加激动万分。而在诸人当中,原本是皇后君少优之长姐,且又为太上皇生下了九皇子的太妃君柔然更是炙手可热,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
且说君柔然在诸人的吹捧之下,果然有了一丝飘飘然之心。然而在后宫沉浸多年的君柔然早不是当初那个别人给两句好话,自己就能飞上天的无知少女。她也有潜龙之心,也有那万人之上的欲望。然而如今的君柔然更看重的却是自己和儿子的安危喜乐。
原本自家的胞弟已经成了皇后,自家哥哥又是有从龙之功的皇帝近臣,护国公府也因此一鸣惊人,成了京中最有实权的功勋之一。但是这样的功勋同一直傲然挺立的镇国公府相比,就如同萤火之辉与皓月争锋。如今刚刚诞下麟儿的三皇子妃林菲嫣,有母族镇国将军府和姑母皇太后撑腰,又有三皇子的母族撑腰,都在新帝登基之后避之唯恐不及的南下到了封地过她的小日子。自己一个形同弃子的太妃,与庶弟君少优的感情又不是很好,真的能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得到那个位子吗?
且不说新帝如今刚刚登基,会不会乐意看到她们这些个心怀不轨的人借着皇族绵延子嗣之名恣意蹦q。就说她自己,好不容易仗着儿子得了如今的清闲,真要什么都不顾的一头扎进这漩涡中吗?
君柔然抱着稚子琢磨了几天几夜,也没琢磨出个名堂来。索性在每月二六前朝女眷例行入宫请安的时候,托母亲杨氏给自家哥哥君少安带了个话。毕竟君少安是她的亲哥哥,总不会害他。况且哥哥同君少优的关系很好,且自幼入军,也很有主见很干练。君柔然觉得自己应该听听哥哥和家人们的想法。
护国公夫人杨氏在听了女儿的话的第一瞬间,唯一的反应就是告诫女儿要慎重行事。杨氏的看法其实同君柔然差不多,只认为自家无论从背景还是从情感上,都争不过旁人。既然如此,与其贸然进取还不如因循守旧,反正只要能牢牢守住自己碗里的东西,总不至于饿死。
而被封为齐王,只因年纪还小不适于长途跋涉才被格外施恩留在宫中的九皇子,有当今皇后和因从龙之功而变得炙手可热的护国公府守护,他的前途显然不会low到仅限于不被饿死。只要能守住目前所有的,将来的荣华富贵,安稳太平还用说嘛?
因此杨氏认为,与其冒着不确定的风险与众人挣得头破血流,还不如就此接受命运,老老实实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
而之后君少安给君柔然的建议,一如上述。不光如此,君少安还态度较为激烈坚决的让君柔然现在就带着儿子前往封地。免得夜长梦多,被有心人利用遭到帝后的厌弃和芥蒂。
君柔然将家人的建议仔细思虑过后,果然态度坚决的上了恳请离开京都,回封地生活的建议。
当这封折子传到庄麟的手中时,说实话庄麟夫夫确实是有些诧异的。虽然他们已在诸位太妃太嫔身边安插了眼线,也得到了君柔然与家人秘密商议的消息,但以庄麟夫夫对君柔然的了解而言,这个女人绝不是那种心境清明,干脆利落之人。却没想到在此情况下,君柔然竟然能忽视那些看似动人心魄的利益,如此快速的做了反应。
果然这女人都是为母则强。当身后还有一个柔软的小生命需要保护的时候,就算是君柔然这种糊涂拎不清的女人,也能尽力看清时事,广纳谏言,努力做出最正确的,对儿子来说最好的决定。
这与当年那个油懵了心,不理会母亲的劝说和护国公府的颜面,一心要入宫的君柔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庄麟夫夫唏嘘之余,却也立刻准了君柔然的请愿。并钦点京畿统领君少安带领三千御林军,亲自护送君太妃母子前往齐国封地。并允诺等齐王庄诲到进学之年,一定会为他选个德才兼备的老师,竭力教导齐王。最后还特地赏了军太妃母子黄金十万两,当做两人去齐国后的“安家费”。
抱着金银财宝的君柔然带着儿子跟着哥哥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而在京都之中,却又无数人破碎了美梦。
只说新帝庄麟在态度坚决的否定了选秀之后,对于子嗣上的空白让各宗室成员自以为看到了可乘之机。各家王妃在自家主心骨的撺掇或者默许下,也立刻带着自家的嫡出子嗣们频频前往后宫请安。只是这些个太妃太嫔王妃们没胆子去前朝麻烦新帝庄麟,更不敢到素有“多智近乎妖”之称的皇后面前蹦q,免得一不小心扎了皇后的眼反被算计。因此一个个的都黏上了在太极宫中陪伴太上皇的原宸妃,也就是如今的皇太后林氏。如此一来我往,络绎不绝,一时间太极宫中人语喧阗,竟给人一种太上皇虽然卧病在床,却依然把持朝政的错觉。
如此一来而去,朝中又有了几分不稳之象。对于皇权□□的掌控者来说,这样的人心不稳乃是治国大忌。如此现象使得哭笑不得的新帝庄麟在无奈之余,索性为此特地开了一次大朝会,并在殿上让皇后君氏抱出了已然被封为下一任永安王的稚子庄毓,在文武百官的面前来了一次滴血认亲。
滴血认亲的结果再一次掀起了轩然大波。没耐心烦儿与诸位大臣周旋的新帝庄麟在众人看到了滴血认亲的结果后,立刻宣布封永安王庄毓为太子。封三皇子的外公,素有桃李满天下之称的李老先生为帝师。
与此同时,新帝庄麟还将素有老神仙之称的孙药王请到殿上,为大家解释缘何君少优以男子之身,也能孕育子嗣的缘由。老神仙孙药王欣然同意。最终用各种名词解释的云山雾绕,大家都不清楚。不过在最后拿出来的九转易筋汤的方子却在私底下受到了各大世家勋贵们的追捧——
不知道是真的好奇男子怀孕一事,想要实验一把,还是想验证别的什么。总之,这次老神仙孙药王的京城之旅依然是仙风道骨的来,荷包满满的走。
而满载离开的孙药王则用九转易筋汤转来的银钱买了无数药材前往江浙一带。听说是担心洪涝过后必有大疫,所以带着治疗瘟疫的药材赶去江浙救人。随之一同离开的还有庄麟亲旨调配的带着各种物资银钱前往江浙的第二批赈灾队伍。他们的任务是帮助刚刚经历了洪涝之灾的江浙百姓重建家园。
无论如何,百姓才是立国之本,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而当这一切都完全平息之时,已经到了七月末,眼看便是八月恩科开考之际。
登基之后
新帝登基, 照例是要对忠臣贤良大加封赏, 要大赦天下,以示天子之恩。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此一来二去, 等到朝中人事全都理顺之时,已然是来年一月有余。
原本去岁刚刚举办了殿试, 今年并不是大比之年。不过新帝登基,总要施恩于天下, 因此新帝特下旨加开恩科, 于天授元年八月初举行进士科考,盖因八月桂花香,取蟾宫折桂之美意。此道圣旨一下, 自然引来无数举子拍手叫好, 山呼万岁。
与此同时,从国子监诸位学子口中流传, 那早早就得了举子身份, 却因朝廷诸事耽搁多年未曾科考的皇后君氏,也会隐姓埋名参加此次恩科考举。原本天下学子对此小道消息并不信以为然,毕竟皇后身份贵重,尊卑有别,又岂能混杂在无数学子之中, 忍受那九日联考的困苦。
然则二月中旬新帝再次传下的一道圣旨却让诸位学子不得不深思。
只因新帝下旨,朝廷会在二月末,春暖花开之际动土修葺那□□了多年都无变化的会试考场。
盖因圣上所言, 天下举子乃国之根本,大褚想要国富民强,希望皆系于这些个举子身上。唯有他等心有智珠,明辨是非,兢兢业业于百姓之事,吏治方能清明,我大褚方能国泰民安。
因此天子为表对这些个学子的殷殷期望,特地吩咐朝廷修葺会试考场,将沿袭多年的每间只有高八尺,宽四尺有余的号子全部废除,而是改成一个个十尺立方的单间。单间之内有一方席案供学子答卷,更有一张建议的木榻供学生休息。并下旨每届科考之时,改由朝廷预备饭食分发给诸位学子。
当然,为了避免有泄漏考题之事发生,陛下明言朝廷所提供之饭食均是薄可透光之春饼,清晰可见碗底之米汤,以及细微如发丝之小菜。如此一来,多有闲逸之人笑谈,此举倒是很考验厨子的刀工底蕴云云。不过这饭食虽简单清淡,却也能保证是热汤热饭,比往年之学子不得不就着冷水吃干饽饽的情况要好很多。如此一来,倒是颇得了许多寒门士子的感恩戴德。
而在新帝看来,则是“朕以国士待诸位学子,望诸位学子能感朕之拳拳,将来委任一方,也需如此对待当地百姓才是。”
众所周知,当朝天子乃是幼年行伍出身,在马背上打的功名天下,从来不耐烦那些个文绉绉的事儿。就算是下圣旨,也是简单明了,力求半文半白,让所有人都能听懂他的话。因此就造成了天子每每下明旨晓谕天下,那些个从来都不关注朝廷大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也都饶有兴致的堆在城门口听人讲述圣旨关键,并每每开口议论。说的都是新帝果然心怀百姓,务实达练云云。
如此一来,庄麟便在登基之初莫名其妙博得了诸多百姓的好感爱戴,实乃无心插柳之事。
不仅如此,因身为讨厌朝中某些大臣言之无物,行事拖沓,模棱两可,庄麟甚至还要求官员上奏折时,不准堆砌笔墨,云山雾绕,歌功颂德,而是有事说事,力求简洁。要求在阐述事情之事,尽量以准确的数字来说明事情,而不是那些个四六骈文。更要求举凡官员上奏,如非重大关键之事,其奏折字数不得超过三年,力求一目了然。
此规矩刚刚颁布之时,多少朝廷官员并不适应,每每奏章之时均要抱怨连连,大有不知从何下手之慨叹。更有甚者,少不得添添改改,绞尽脑汁,想要将手中长篇大论改成不足三千字的小论文。其中最为痛苦的便是那些自翰林清词当中出来的官员,因行文时习惯了辞藻华丽,文章精美,大多数时候专注于文章本身更多余文章内容。因此奏折每每到达昭明殿,庄麟只随意翻了两页没发现自己要看的东西,均朱笔御批返回去重写。这让诸多翰林老爷叫苦连连,颇无颜面。
反而是一些因军功累积而到达州府老爷之位的武官们,因肚子里头墨水不多,索性以大白话将事情阐述明白,并按新帝之要求,在奏章后面附上各种明细数字,更有甚者因言语说不太明白,还画了一幅草图附在后头用以说明。乍看一下就像是账本加比例图一样,看图说话,果然是一目了然。深得新帝之喜欢。并将此类奏章在朝会之时下发给诸位官员,让其明白何为“范文”。
如此一二个月下来,多数官员都已经明白了新帝的喜好,上行下效之际,也习惯了这种有事儿说事儿,简单明了的行事作风。也觉得这种行事果然比自己在桌案面前憋了半天,都在想该怎么遣词造句才能不犯忌讳,歌功颂德,然后再把事情报上去的程序要简单了很多。潜移默化之下,在处理各种公务的时候也习惯了这种雷厉风行,一时间朝廷的办事效率竟也提高了不少,实在是叫人欣慰。
史书可见,举凡新旧势力交替之时,朝廷都会有一段时间的秩序混乱。天授初年自然也不例外。不过这种混乱在庄麟无视各种陈贵旧习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下,很快就变得秩序井然。而朝廷秩序井然了,皇帝跟文武百官就都清闲了不少。也就有闲心去考虑一些看似无关痛痒,实则充满了利益瓜葛的闲事——比如说选秀。
所谓选秀,乃是从民间挑选贤良淑德,品貌双全之女子充实后宫,服侍陛下,替皇族绵延子嗣,维持江山社稷安稳传承。
此事放在天授年间,就更显得尤其重要。
只因新帝庄麟膝下并无子嗣,唯一的皇后君氏又是男儿身,没有办法给新帝孕育龙子。因此在这样独一无二的高富帅的光环之下,多少文官武将,功勋亲贵都拼了命的劝说皇帝进行选秀,充实后宫,并对自家女儿各种教导告诫,务必让她等进宫之后,使劲浑身解数夺得皇帝恩宠,尽快孕育子嗣。在新帝嫡子注定不会存在的情况下,大家的机会就多了。
诸多官宦世勋之家打的好算盘,然而请愿的折子刚刚进了昭明殿,就被新帝看都不看的退了回来。简而言之——
“朕的家事,用不着尔等来操心。”
诸位臣工闻言,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各种请谏折子如雪片般飞入昭明殿,甚至到了后来,文武百官竟联名上奏,态度坚决的要求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务必要广纳后宫,绵延子嗣。
与此同时,皇后君氏狐媚惑主,危害朝廷安危的流言再次尘嚣甚上。
不过这次众人的态度可不是当年的艳羡嫉妒,唯一存在的只有憎恶嫉恨,盖因君少优的存在着实挡了她们上晋的道路。正所谓杀人父母,断人财路,君少优一夕间成为大褚所有女子的仇敌。
而新帝庄麟对于文武百官如此折腾,唯一的应对就是从宫中挑选百名美艳宫女赐给诸位蹦q的最欢的臣工。并且明言“来而不往非礼也”。
你不是想搀和朕的后院之事吗,那么朕也不甘寂寞,对你们的后院指手画脚一番。
不光如此,庄麟还特地驳了一个上奏请封承爵,但承爵之人并非原配嫡子,而是继室所出嫡子的国公府的奏疏。此举更是引起了不少朝臣的强烈反对。
一时间朝中议论纷纷,多少言官大臣不思精忠报国,为百姓做事,反而将此当成了邀买盛名的途径,每每有言官在朝廷之上上奏怒骂皇帝。求的就是龙颜大怒之下,挨了几十板子的惩戒。于是连月下来,朝中大臣站着上朝,躺着回家的情况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更有甚者,竟为此争斗耽误了南方一州洪涝之灾请求赈灾的折子。还是在一月之后,江浙一带戍守海防的武官回京续职时,无意间同庄麟说起,庄麟方知此事。
得此消息之后,庄麟龙颜大怒。立刻下旨命令朝廷官员各司其职,不得再非议后宫之事。并且明言有生之年,不会举办选秀,充实后宫。
“朕之一生,唯有皇后一人足矣。”
宁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新帝庄麟对男后君少优可歌可泣的忠贞并没有得到大褚官民的啧啧称赞。与此相反,朝中劝谏的折子反而更多。更有一些官员不惜在金銮殿上以死谏言,以头触柱的规劝圣上以江山社稷为重,万万收回成命。而早有预料的庄麟已经在君少优的提醒下,吩咐宫中太监婢女将金銮殿内的所有柱子都包上了一层软软的海绵。因此劝谏的官员没能死成。不过庄麟也没放过这人,以此人不务正业,不理会国家大事,民间疾苦,专挑这种无关痛痒的鸡毛小事来劝谏皇帝邀买清名为由,罢黜了这名官员的官职。遣送此人告老还乡。并再次下旨明言,劝告诸位臣工务必各司其职,以百姓江山为重。
并阴损的叫人编了讥讽那官员“不误正调,不理百姓疾苦,不闻江南水患民生之疾,专管着皇帝跟谁睡觉之事挑刺儿,结果被皇帝一怒之下,贬了官职”的童谣让人在街头巷尾传唱。
如此阴招一出,那官员不畏生死,谏言皇帝的行为立马变了味儿。其一心最看重也最得意的不畏强权的清流清誉自然也在这街头巷尾的传唱之中添了那么一抹怪异的味道。叫众人哭笑不得之余,也暗暗心惊的收敛了动作。
当真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绝对不能窝囊死的真实写照。
朝中官员被庄麟不安排理出牌的损招折腾的消停了不少。这些个言官出身的清流人士向来嘴皮子利索,也最为沽名钓誉。在承袭了几个朝代的“不杀言官”的朝廷潜规则下,是既不怕打,又不怕死。
不怕打——你越打我名声越好,打的板子多了,才能显出我不畏皇权,敢于直谏。不怕死——反正老祖宗的规矩是明令禁止皇帝杀言官,你只要不想当个昏君,那就绝对不敢杀我。而庄麟想昏君吗?显而易见是不想的。应该说每一个皇帝在登基之初,都不认为自己会成为万世唾骂的昏君。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少有志成为明君的皇帝都不得不受这些个清流言官的辖制,不得不在他们的口舌之下,被逼无奈的去做一些违背本心意愿的事情。
比如上辈子的庄麟,就在这些个言官的口舌之下污了一世清名,哪怕是后来翻身做主人,励精图治将大褚的版图扩大一半,让大褚的江山社稷国泰民安,也从未能讨得这些言官的欢心。在他们的口中,自己始终是一个篡位而上的逆臣贼子。而以庄麟的性格,也做不出篡改史书这样无耻的事情。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要篡改史书,将骂名污水泼到已成为废帝和死人的庄周和君少优身上。
哪怕彼时的庄周,已然倒行逆施,身死魂消。
重活一世,庄麟依旧讨厌这些个抓着“闻风而奏”的鸡毛当令箭,也不管所奏事项是不是真实必要,且最爱抓着皇帝的小辫子邀买清名的所谓言官。不过庄麟二世为帝王,也犯不着为了这些拎不清的糊涂官员犯了成为明君的忌讳。两世为帝王的经验告诉庄麟,他用不着用喊打喊杀的方法帮助那些个言官成名,他不会让那些个沽名钓誉的言官死,只会想办法叫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事情,是比死亡还能撩动人心的。比如说流芳百世,比如说遗臭万年。
言官与皇帝对立的矛盾基于此,那么便从此而寻得蛛丝马迹,力求一鼓作气,摧枯拉朽的摧毁敌人。
在庄麟如此不走寻常路的手段之下,果然前朝的骚动慢慢得以平息。在诸多官员看来,人生百年很长,他们当官的日子却还短。他们有意在漫长的人生里继续自己总嫌很短的官员生涯。为此他们不能毫无顾忌的触怒皇帝,总要留得有用之身为百姓张目才是。为了达到这一崇高的人生境界,他们不介意妥协某些东西,总要留着有用之身站在朝堂之上。至于江山社稷,皇嗣传承嘛……
诸位大臣表示,新帝才刚刚登基,新帝的岁数还小,与皇后之间恰是儿女情长,缠绵恩爱之际。既然如此,所谓的充实后宫,完全可以从长计议。反正他们要当官的时间还长着。软磨硬泡,时光倏忽,总有一天绝色易老,倾城变黄花。圣上会醒悟到无论多么明艳娇嫩的一朵鲜花,也无法抵御一个生机勃勃的森林所带来的诱惑。
如此一来,前朝原本如热锅下油般的火热状况骤然平息,虽然劝谏皇帝要举办选秀充实后宫的奏折依然如雪片纷飞,但所有官员都不会因这种事情忽视了自身原本的职责。朝廷这个庞然大物的运转开始有条不紊,百姓的各项事宜均得到官员们不同程度的重视和办理。如此朝政没有荒废,民间没有收到影响,庄麟也懒得理会他们跟苍蝇似的在自己耳边嗡嗡的叨咕。
前朝的风波在新帝庄麟有意的制衡下,开始慢慢平息。然而后宫之中却有一股子暗潮在慢慢的涌动起来。明眼人皆知帝后之间的海誓山盟绝不会在朝夕之间有所改变。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朝廷亦不可一日无储君。多少膝下已有子嗣的太妃太嫔们看着前朝的风生水起,不免心中也骚动起来。反正新帝目前还没有子嗣,那么他们的儿子作为新帝的手足兄弟,自然更应该亲近一些。若能因此博得帝后的喜爱,从而一朝飞天,平步青云。那接下来的荣华富贵,还需细说吗?
而除了后宫的太妃太嫔们之外,宫外的诸位王爷宗亲们也都各自打了些小算盘。新帝登基至今木有子嗣(众人下意识都忽略了庄麟所谓的义子庄毓,毕竟血脉不同)——且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新帝对于子嗣的态度也是可有可无(所有的精气神都搁皇后一人身上了)。既然如此,那么过继一说就成了新帝百年之后的必然现象。而想要过继的话,最好的选择便是皇帝的子侄辈,也就是这些个亲王皇室的子嗣们。
宗室的成员们一想到此处,不觉更加激动万分。而在诸人当中,原本是皇后君少优之长姐,且又为太上皇生下了九皇子的太妃君柔然更是炙手可热,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
且说君柔然在诸人的吹捧之下,果然有了一丝飘飘然之心。然而在后宫沉浸多年的君柔然早不是当初那个别人给两句好话,自己就能飞上天的无知少女。她也有潜龙之心,也有那万人之上的欲望。然而如今的君柔然更看重的却是自己和儿子的安危喜乐。
原本自家的胞弟已经成了皇后,自家哥哥又是有从龙之功的皇帝近臣,护国公府也因此一鸣惊人,成了京中最有实权的功勋之一。但是这样的功勋同一直傲然挺立的镇国公府相比,就如同萤火之辉与皓月争锋。如今刚刚诞下麟儿的三皇子妃林菲嫣,有母族镇国将军府和姑母皇太后撑腰,又有三皇子的母族撑腰,都在新帝登基之后避之唯恐不及的南下到了封地过她的小日子。自己一个形同弃子的太妃,与庶弟君少优的感情又不是很好,真的能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得到那个位子吗?
且不说新帝如今刚刚登基,会不会乐意看到她们这些个心怀不轨的人借着皇族绵延子嗣之名恣意蹦q。就说她自己,好不容易仗着儿子得了如今的清闲,真要什么都不顾的一头扎进这漩涡中吗?
君柔然抱着稚子琢磨了几天几夜,也没琢磨出个名堂来。索性在每月二六前朝女眷例行入宫请安的时候,托母亲杨氏给自家哥哥君少安带了个话。毕竟君少安是她的亲哥哥,总不会害他。况且哥哥同君少优的关系很好,且自幼入军,也很有主见很干练。君柔然觉得自己应该听听哥哥和家人们的想法。
护国公夫人杨氏在听了女儿的话的第一瞬间,唯一的反应就是告诫女儿要慎重行事。杨氏的看法其实同君柔然差不多,只认为自家无论从背景还是从情感上,都争不过旁人。既然如此,与其贸然进取还不如因循守旧,反正只要能牢牢守住自己碗里的东西,总不至于饿死。
而被封为齐王,只因年纪还小不适于长途跋涉才被格外施恩留在宫中的九皇子,有当今皇后和因从龙之功而变得炙手可热的护国公府守护,他的前途显然不会low到仅限于不被饿死。只要能守住目前所有的,将来的荣华富贵,安稳太平还用说嘛?
因此杨氏认为,与其冒着不确定的风险与众人挣得头破血流,还不如就此接受命运,老老实实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
而之后君少安给君柔然的建议,一如上述。不光如此,君少安还态度较为激烈坚决的让君柔然现在就带着儿子前往封地。免得夜长梦多,被有心人利用遭到帝后的厌弃和芥蒂。
君柔然将家人的建议仔细思虑过后,果然态度坚决的上了恳请离开京都,回封地生活的建议。
当这封折子传到庄麟的手中时,说实话庄麟夫夫确实是有些诧异的。虽然他们已在诸位太妃太嫔身边安插了眼线,也得到了君柔然与家人秘密商议的消息,但以庄麟夫夫对君柔然的了解而言,这个女人绝不是那种心境清明,干脆利落之人。却没想到在此情况下,君柔然竟然能忽视那些看似动人心魄的利益,如此快速的做了反应。
果然这女人都是为母则强。当身后还有一个柔软的小生命需要保护的时候,就算是君柔然这种糊涂拎不清的女人,也能尽力看清时事,广纳谏言,努力做出最正确的,对儿子来说最好的决定。
这与当年那个油懵了心,不理会母亲的劝说和护国公府的颜面,一心要入宫的君柔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庄麟夫夫唏嘘之余,却也立刻准了君柔然的请愿。并钦点京畿统领君少安带领三千御林军,亲自护送君太妃母子前往齐国封地。并允诺等齐王庄诲到进学之年,一定会为他选个德才兼备的老师,竭力教导齐王。最后还特地赏了军太妃母子黄金十万两,当做两人去齐国后的“安家费”。
抱着金银财宝的君柔然带着儿子跟着哥哥心满意足的离开了。而在京都之中,却又无数人破碎了美梦。
只说新帝庄麟在态度坚决的否定了选秀之后,对于子嗣上的空白让各宗室成员自以为看到了可乘之机。各家王妃在自家主心骨的撺掇或者默许下,也立刻带着自家的嫡出子嗣们频频前往后宫请安。只是这些个太妃太嫔王妃们没胆子去前朝麻烦新帝庄麟,更不敢到素有“多智近乎妖”之称的皇后面前蹦q,免得一不小心扎了皇后的眼反被算计。因此一个个的都黏上了在太极宫中陪伴太上皇的原宸妃,也就是如今的皇太后林氏。如此一来我往,络绎不绝,一时间太极宫中人语喧阗,竟给人一种太上皇虽然卧病在床,却依然把持朝政的错觉。
如此一来而去,朝中又有了几分不稳之象。对于皇权□□的掌控者来说,这样的人心不稳乃是治国大忌。如此现象使得哭笑不得的新帝庄麟在无奈之余,索性为此特地开了一次大朝会,并在殿上让皇后君氏抱出了已然被封为下一任永安王的稚子庄毓,在文武百官的面前来了一次滴血认亲。
滴血认亲的结果再一次掀起了轩然大波。没耐心烦儿与诸位大臣周旋的新帝庄麟在众人看到了滴血认亲的结果后,立刻宣布封永安王庄毓为太子。封三皇子的外公,素有桃李满天下之称的李老先生为帝师。
与此同时,新帝庄麟还将素有老神仙之称的孙药王请到殿上,为大家解释缘何君少优以男子之身,也能孕育子嗣的缘由。老神仙孙药王欣然同意。最终用各种名词解释的云山雾绕,大家都不清楚。不过在最后拿出来的九转易筋汤的方子却在私底下受到了各大世家勋贵们的追捧——
不知道是真的好奇男子怀孕一事,想要实验一把,还是想验证别的什么。总之,这次老神仙孙药王的京城之旅依然是仙风道骨的来,荷包满满的走。
而满载离开的孙药王则用九转易筋汤转来的银钱买了无数药材前往江浙一带。听说是担心洪涝过后必有大疫,所以带着治疗瘟疫的药材赶去江浙救人。随之一同离开的还有庄麟亲旨调配的带着各种物资银钱前往江浙的第二批赈灾队伍。他们的任务是帮助刚刚经历了洪涝之灾的江浙百姓重建家园。
无论如何,百姓才是立国之本,他们才是最重要的。
而当这一切都完全平息之时,已经到了七月末,眼看便是八月恩科开考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