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查找襄汾县里赵逢东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已知太原市坡子街0号,曾经是一座深宅大院,住过阎锡山兵工厂老一代髙管人员,而赵逢冬其人则是阎系兵工厂总工程师。兵工总部一圏儿大佬儿,独此一人姓赵。据此判断,寻找这个家族,应无大错。经网上搜寻,查到山西文史界《沧桑》杂志有个标题,叫《赵逢冬传略》。于是我抓紧通过省党史办熟人,迅速找到这期杂志。文章不长,陈情可靠。首先是年龄对头。文中记述,赵逢冬于1900年出生在山西省份城县西贾村一个大家族。我们或可推想,在他二十岁那年,生了女儿黛莉,也就是190年。到196年至197年,此女与巴金通信,可不正是十七岁!赵逢冬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阎锡山主办的太原甲种工业学校,保送进入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工作,到197年担任炮弹厂技师,次年升为炮弹厂主任。此公很不简单,自19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他每逢9月18日这一天,都要宣布绝食一日,以记国耻,连续十五载,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之后的1946年,才开始不再于这一天绝食。为抵制日货,赵逢冬先生成批购买了本土纺织厂生产的国货“三龙牌”市布,供亲友们慢慢用,且常常做成衣服送人穿。赵说:“愿汝等从此套土布衣起,时时不忘帝国主义者武装侵略之余,又以其剩余商品倾销我国,吸我血液,吮我骨髓,凡我国民,自当敌忾同仇,尽其在我!”到196年,阎锡山兵工厂易名为“西北制造厂”,赵逢冬虽然出身不高,学非名校,却以其出色的管理才能和正直忠信的人品,升任总厂总工程师,居家太原。197年11月,日军攻占太原,赵逢冬离晋入川,赴重庆参加由詹天佑首任会长的全国工程师学会年会,同时对于改造中国军队落后的手榴弹,提出有效建议,“以增强手榴弹杀伤威力”,经采纳转有关部门参酌照办。也就是在197年间,巴金与黛莉通信终止。那么,这位少女是否也随家去了四川?
《传略》中还说,四川茶农久以土法炒制茶叶,损耗较大,“赵逢冬为国家开创外汇,以补贴抗战财政”,便针对性地设计出一种新型炒茶烘箱,“能使茶叶之面与底受热均匀,质量大为提高。国营中国茶叶公司闻后鉴试,深为赞赏,邀与合营,输出大增。
旋又受四川企业家聘,创立琼琳茶厂,产品畅销国内外”云云。
这真是一位精忠报国的大能人,直至避难四川还没有放弃阎锡山“造产救国”思想,并能付诸行动,有所创造。
1949年,这位阎系的军火总工程师,并没有随着蒋、阎转赴台湾,而是留在了大陆。他先在成都任民主建国会及工商联常委,继而出任四川省工业厅工程师。195年奉调北京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57年赴天津建设发电设备厂。196年退休。惨烈的“文革”开始后,这位将近七十岁的老人,竟被当局无情地“疏散”到遥远的新疆去了。
“文革”后期,赵逢冬先生有幸返回山西养老,落叶归根,于1984年11月18日溘然长逝,享年八十四岁。
至此,我们对这位赵逢冬先生,总算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只是从《传略》中看不出来其家庭情况,更无从知道他有没有一个出生于190年的女儿。事到如今,我应该通过哪种渠道,走好下一步?
我琢磨着,赵逢冬先生既能于晚年返晋养老,想必其家族大有人在。不妨驱车走一趟他那襄汾老家,在其亲属中寻求答案。汾城即襄汾县之一部,找到西贾村就是了。田野调查本是我的强项,只是如今的我们,心难静而杂务多,日日被琐事缠绕,时间都给挤光。于是我先期恳请朋友做了两件准备工作:一是通过山西党史办友人,查找《赵逢冬传略》一文作者;二是拜托省社科院学者,进一步考察民国人物赵逢冬详情。
008年1月9日,我去山西作协《黄河》编辑部处理稿子。主编张发和副主编谢泳都在。老谢刚刚受聘厦门大学做教授。大家坐下喝茶,说到巴金与黛莉,又提及襄汾人物赵逢冬,话语稠密。张发兄长年编稿,与山西各市县作家联系广泛,我便向他咨询说:“记得襄汾有位作家,叫杨志刚,往日交往不多,能否拜托这位老杨,就近查问西贾村赵逢冬的家庭情况?”
张发兄当即拿起电话:对,老杨是县文联主席,这样查得快!
张发兄先向襄汾杨志刚热烈概述查找赵逢冬原委。我在一旁忽然想到,此事却也奇了,先是赵黛莉、赵从平和我都姓赵,而后在市公安局找过杨志强,现在又冒出一位杨志刚,二人姓名仅一字之差,像是弟兄俩。说不清这里头有啥道道。只听张发兄一声髙叫:让赵瑜给你细细说哇!接过话筒来,那边杨志刚头一句话就让人振奋。老杨说:老赵,这事儿不难,咱就是西贾村人啊!我多谢老杨:重点在于查找赵逢冬的后人。末了,张发兄说:老杨办事没问题,行啦,等他消仓吧。
众人看到了曙光,遂提了汾酒,乘兴而聚。谢泳有感而发,再一次谈及他的观点:研究现当代历史,追寻实物、实证、实据为最佳,然后触类旁通,综合提高,有些弄出来的所谓成果太可疑了,实在靠不住。最不好的就是不顾史料来源,人云亦云,胡编充数。老谢说得是。一连数年,他坚持在旧书市场淘集“文革”期刊《朝霞》,在收齐基础上,老谢经过分析、比较、统计,对新时期文学与以往文学之传承关系,做出新总结、新论断……
真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惟其怀疑,始有收获。大伙儿举杯决议:纠正我们的学风!话语亦多传承性。(未完待续)
已知太原市坡子街0号,曾经是一座深宅大院,住过阎锡山兵工厂老一代髙管人员,而赵逢冬其人则是阎系兵工厂总工程师。兵工总部一圏儿大佬儿,独此一人姓赵。据此判断,寻找这个家族,应无大错。经网上搜寻,查到山西文史界《沧桑》杂志有个标题,叫《赵逢冬传略》。于是我抓紧通过省党史办熟人,迅速找到这期杂志。文章不长,陈情可靠。首先是年龄对头。文中记述,赵逢冬于1900年出生在山西省份城县西贾村一个大家族。我们或可推想,在他二十岁那年,生了女儿黛莉,也就是190年。到196年至197年,此女与巴金通信,可不正是十七岁!赵逢冬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阎锡山主办的太原甲种工业学校,保送进入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工作,到197年担任炮弹厂技师,次年升为炮弹厂主任。此公很不简单,自19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他每逢9月18日这一天,都要宣布绝食一日,以记国耻,连续十五载,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之后的1946年,才开始不再于这一天绝食。为抵制日货,赵逢冬先生成批购买了本土纺织厂生产的国货“三龙牌”市布,供亲友们慢慢用,且常常做成衣服送人穿。赵说:“愿汝等从此套土布衣起,时时不忘帝国主义者武装侵略之余,又以其剩余商品倾销我国,吸我血液,吮我骨髓,凡我国民,自当敌忾同仇,尽其在我!”到196年,阎锡山兵工厂易名为“西北制造厂”,赵逢冬虽然出身不高,学非名校,却以其出色的管理才能和正直忠信的人品,升任总厂总工程师,居家太原。197年11月,日军攻占太原,赵逢冬离晋入川,赴重庆参加由詹天佑首任会长的全国工程师学会年会,同时对于改造中国军队落后的手榴弹,提出有效建议,“以增强手榴弹杀伤威力”,经采纳转有关部门参酌照办。也就是在197年间,巴金与黛莉通信终止。那么,这位少女是否也随家去了四川?
《传略》中还说,四川茶农久以土法炒制茶叶,损耗较大,“赵逢冬为国家开创外汇,以补贴抗战财政”,便针对性地设计出一种新型炒茶烘箱,“能使茶叶之面与底受热均匀,质量大为提高。国营中国茶叶公司闻后鉴试,深为赞赏,邀与合营,输出大增。
旋又受四川企业家聘,创立琼琳茶厂,产品畅销国内外”云云。
这真是一位精忠报国的大能人,直至避难四川还没有放弃阎锡山“造产救国”思想,并能付诸行动,有所创造。
1949年,这位阎系的军火总工程师,并没有随着蒋、阎转赴台湾,而是留在了大陆。他先在成都任民主建国会及工商联常委,继而出任四川省工业厅工程师。195年奉调北京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57年赴天津建设发电设备厂。196年退休。惨烈的“文革”开始后,这位将近七十岁的老人,竟被当局无情地“疏散”到遥远的新疆去了。
“文革”后期,赵逢冬先生有幸返回山西养老,落叶归根,于1984年11月18日溘然长逝,享年八十四岁。
至此,我们对这位赵逢冬先生,总算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只是从《传略》中看不出来其家庭情况,更无从知道他有没有一个出生于190年的女儿。事到如今,我应该通过哪种渠道,走好下一步?
我琢磨着,赵逢冬先生既能于晚年返晋养老,想必其家族大有人在。不妨驱车走一趟他那襄汾老家,在其亲属中寻求答案。汾城即襄汾县之一部,找到西贾村就是了。田野调查本是我的强项,只是如今的我们,心难静而杂务多,日日被琐事缠绕,时间都给挤光。于是我先期恳请朋友做了两件准备工作:一是通过山西党史办友人,查找《赵逢冬传略》一文作者;二是拜托省社科院学者,进一步考察民国人物赵逢冬详情。
008年1月9日,我去山西作协《黄河》编辑部处理稿子。主编张发和副主编谢泳都在。老谢刚刚受聘厦门大学做教授。大家坐下喝茶,说到巴金与黛莉,又提及襄汾人物赵逢冬,话语稠密。张发兄长年编稿,与山西各市县作家联系广泛,我便向他咨询说:“记得襄汾有位作家,叫杨志刚,往日交往不多,能否拜托这位老杨,就近查问西贾村赵逢冬的家庭情况?”
张发兄当即拿起电话:对,老杨是县文联主席,这样查得快!
张发兄先向襄汾杨志刚热烈概述查找赵逢冬原委。我在一旁忽然想到,此事却也奇了,先是赵黛莉、赵从平和我都姓赵,而后在市公安局找过杨志强,现在又冒出一位杨志刚,二人姓名仅一字之差,像是弟兄俩。说不清这里头有啥道道。只听张发兄一声髙叫:让赵瑜给你细细说哇!接过话筒来,那边杨志刚头一句话就让人振奋。老杨说:老赵,这事儿不难,咱就是西贾村人啊!我多谢老杨:重点在于查找赵逢冬的后人。末了,张发兄说:老杨办事没问题,行啦,等他消仓吧。
众人看到了曙光,遂提了汾酒,乘兴而聚。谢泳有感而发,再一次谈及他的观点:研究现当代历史,追寻实物、实证、实据为最佳,然后触类旁通,综合提高,有些弄出来的所谓成果太可疑了,实在靠不住。最不好的就是不顾史料来源,人云亦云,胡编充数。老谢说得是。一连数年,他坚持在旧书市场淘集“文革”期刊《朝霞》,在收齐基础上,老谢经过分析、比较、统计,对新时期文学与以往文学之传承关系,做出新总结、新论断……
真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惟其怀疑,始有收获。大伙儿举杯决议:纠正我们的学风!话语亦多传承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