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 收粮后的处理结果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可是,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新一轮政治争斗这才刚刚开始。
变法派大臣举荐的人选,其中大部分的监察御史还算是忠于职守。
他们都严格按照蔡道制定的规则,利用常平仓这个平台,用每斗十文钱的价格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虽然是杯水车薪,但是一方面大大缓解了百姓们因为粮价大跌而引起的市场混乱,另一方面,也有效的遏制了当地官员和豪绅、世家联合起来,利用常平仓上下齐手的行动。
当然,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即便蔡确、章敦和蔡京亲自选取的人选,最终还是有人出了纰漏。有的人刚一下去,就立刻被当地的豪绅利用美人计或者金钱要挟或者收买了,还有的人根本是个书呆子,对方只是派出手下那些狡猾的胥吏,就把他们耍得团团转,别说常平仓了,就连到底应该如何收购粮食这件事都知之不详。
书呆子自不必说,这些人本身就不通实务,眼高手低。他们自己如果不做出改变的话,以后根本就难堪大任。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说得就是这样的书呆子,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变法派大员的举荐,还不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当初的官声尚可,且本身在文人当中名气也不小。
当然,成功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人非常多,他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是严格自守,循规蹈矩,虽然也避免不了有聪明人利用蔡道制定的规则其中的漏洞投机取巧。可是,这些规则也是蔡道刚刚编出来的,能在短时间内相出对策的人不简单,却只是少数人而已。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一点,通过这次的事情,宋神宗第一次真正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相较于变法派举荐的人,保守派大臣们举荐的那些临时的监察御史,可真就出了大问题了。
他们到了地方上以后,不管是当地的官员或者当地的豪绅,其中极大多数人都和当地人勾结在一起。表面掩饰的功夫做得的确是不错,大把的铜钱花出去了,常平仓也都被今年的新粮食塞得满满当当。本来这次的任务是要收购老百姓手中的粮食,可是,事实的结果是,原本应该得到实惠的人却一点也没有从中得益。
有蔡道这个异类参与到其中,根本就不需要他特意做任何针对的事情,便立刻让他们原形毕露。
蔡道在收购老百姓手中粮食的时候,不但详细地登记了粮食的数量,还登记了他们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籍贯。大宋朝由于户籍制度并不是太严格,所以,其中前来卖粮食的人当中还是有一些人属于流民的范畴。
回到汴梁城之后,蔡道把这个记录交给宋神宗,什么也不必说,这位官家一看就气得火冒三丈。蔡道只是负责收购运河沿岸的粮食,结果,很多家离着运河几百里远的百姓也跑到水泊梁山来卖粮食。
要知道,蔡道最后出得价格虽然比官府常平仓的价格高了五文钱,可是如果算上这一路上的消耗的话,这五文钱的差价根本就不能弥补这其中的损失。
可是,到底是什么才导致这些老百姓跋山涉水、宁可自己承担路上的损失,也要把粮食卖给蔡道,反而不是官府的常平仓的。
结果,宋神宗拿着记录上那些原地方老百姓的住址,和那些被派下去的监察御史监督常平仓的详细州县一对比,就发现了其中的蹊跷之处。这些老百姓,其中大部分都是保守派大臣举荐的人所在的州县,而那些变法派举荐的人,人数很少,且绝大多数已经被自己的举荐人给举报了。
看到了这个结果之后,宋神宗这才相信蔡道当初的判断。保守派已经形成了一个隐形的党派,这些通过姻亲关系联系起来的北方世家大族,一直都在欺瞒自己这个君主。
他也第一次真正反思整件事情,以往,拗相公王安石的变法也许有错,可那也是稳固他赵宋的江山,可是,这些保守的大臣之所以联合后宫、潘家、曹家、高家、以及那些各个时期的高级武将世家,反对变法,并不是因为变法真得就有那么大的危害,仅仅就是因为变法触动了他们自己家族的利益。
至于他赵宋的江山,在那些大臣看来,根本就是排在他们自己的利益之后。
想当初,仁宗、英宗过世之后,府库、内库空空如野的景象,宋神宗是再也不敢回想了。如果,那个时候,西夏、大越和辽国一起联合在一起进犯大宋国的话,没有充足的粮草和金钱,他一个皇帝应该拿什么去抵御这些敌人的呢?
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就是宋神宗贵为皇帝,也没有办法更改这些保守派举荐的监察御史坐下的丑事。法不责众,用在这里充满了非常讽刺的意味。
既然结果无法更改,可是,宋神宗还是可以把这些人全都撵出朝堂。即便是那些新科的进士,也在这次的风波中受到了牵连。几乎所有保守派举荐的人,不是被驱赶出了朝堂,就是被冷挂起来,既得不到生前,还有官无职。只能无助的呆在京城里,等候着那遥遥无期的空缺。
宋大诚离开的时候,蔡道又给了他一个选项,那就是可以用这一次得到的铜钱,换取老百姓种田急需的耕牛。
蔡道搜集这么多的粮食,不是准备库存,而是用来多蒸一些烈酒,用来和辽国的商人换取大量的耕牛。对大宋国,辽国一直都在限制马匹的买卖,即便是匹公马,只要是卖给大宋国的,肯定在出国界之前就会被阉割了。而耕牛却一直没有做任何的限制。
之所以,辽宋没有进行大规模耕牛的交易,根本原因是宋国没有其他有价值的商品和辽国进行交易。辽国上层贵族所需要的奢侈品,只需要用宋国贡献的岁币购买就行了。
在北宋年间,市面上一头耕牛的价格大致在万钱左右。大约是宋徽宗时,许景衡有《墨牛图》诗云:“一牛动是万钱值,墨指一作何纷纶。安得田家真有此,坐令四海无饥民。”
万钱在这里是个虚数,一头牛的市场价格并不是一定就非得要万钱,但也并不是有人说得平均最高价格是十贯。在宋朝,一贯铜钱是770文,而不是1000文。
所以,在大宋朝的最鼎盛时期,一头耕牛的市场价格大致也就是十贯钱到十五贯钱不等。具体的市场价格就要看交易时的详细状况。(未完待续)
可是,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新一轮政治争斗这才刚刚开始。
变法派大臣举荐的人选,其中大部分的监察御史还算是忠于职守。
他们都严格按照蔡道制定的规则,利用常平仓这个平台,用每斗十文钱的价格收购百姓手中的粮食。虽然是杯水车薪,但是一方面大大缓解了百姓们因为粮价大跌而引起的市场混乱,另一方面,也有效的遏制了当地官员和豪绅、世家联合起来,利用常平仓上下齐手的行动。
当然,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即便蔡确、章敦和蔡京亲自选取的人选,最终还是有人出了纰漏。有的人刚一下去,就立刻被当地的豪绅利用美人计或者金钱要挟或者收买了,还有的人根本是个书呆子,对方只是派出手下那些狡猾的胥吏,就把他们耍得团团转,别说常平仓了,就连到底应该如何收购粮食这件事都知之不详。
书呆子自不必说,这些人本身就不通实务,眼高手低。他们自己如果不做出改变的话,以后根本就难堪大任。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说得就是这样的书呆子,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变法派大员的举荐,还不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当初的官声尚可,且本身在文人当中名气也不小。
当然,成功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人非常多,他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是严格自守,循规蹈矩,虽然也避免不了有聪明人利用蔡道制定的规则其中的漏洞投机取巧。可是,这些规则也是蔡道刚刚编出来的,能在短时间内相出对策的人不简单,却只是少数人而已。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一点,通过这次的事情,宋神宗第一次真正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相较于变法派举荐的人,保守派大臣们举荐的那些临时的监察御史,可真就出了大问题了。
他们到了地方上以后,不管是当地的官员或者当地的豪绅,其中极大多数人都和当地人勾结在一起。表面掩饰的功夫做得的确是不错,大把的铜钱花出去了,常平仓也都被今年的新粮食塞得满满当当。本来这次的任务是要收购老百姓手中的粮食,可是,事实的结果是,原本应该得到实惠的人却一点也没有从中得益。
有蔡道这个异类参与到其中,根本就不需要他特意做任何针对的事情,便立刻让他们原形毕露。
蔡道在收购老百姓手中粮食的时候,不但详细地登记了粮食的数量,还登记了他们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籍贯。大宋朝由于户籍制度并不是太严格,所以,其中前来卖粮食的人当中还是有一些人属于流民的范畴。
回到汴梁城之后,蔡道把这个记录交给宋神宗,什么也不必说,这位官家一看就气得火冒三丈。蔡道只是负责收购运河沿岸的粮食,结果,很多家离着运河几百里远的百姓也跑到水泊梁山来卖粮食。
要知道,蔡道最后出得价格虽然比官府常平仓的价格高了五文钱,可是如果算上这一路上的消耗的话,这五文钱的差价根本就不能弥补这其中的损失。
可是,到底是什么才导致这些老百姓跋山涉水、宁可自己承担路上的损失,也要把粮食卖给蔡道,反而不是官府的常平仓的。
结果,宋神宗拿着记录上那些原地方老百姓的住址,和那些被派下去的监察御史监督常平仓的详细州县一对比,就发现了其中的蹊跷之处。这些老百姓,其中大部分都是保守派大臣举荐的人所在的州县,而那些变法派举荐的人,人数很少,且绝大多数已经被自己的举荐人给举报了。
看到了这个结果之后,宋神宗这才相信蔡道当初的判断。保守派已经形成了一个隐形的党派,这些通过姻亲关系联系起来的北方世家大族,一直都在欺瞒自己这个君主。
他也第一次真正反思整件事情,以往,拗相公王安石的变法也许有错,可那也是稳固他赵宋的江山,可是,这些保守的大臣之所以联合后宫、潘家、曹家、高家、以及那些各个时期的高级武将世家,反对变法,并不是因为变法真得就有那么大的危害,仅仅就是因为变法触动了他们自己家族的利益。
至于他赵宋的江山,在那些大臣看来,根本就是排在他们自己的利益之后。
想当初,仁宗、英宗过世之后,府库、内库空空如野的景象,宋神宗是再也不敢回想了。如果,那个时候,西夏、大越和辽国一起联合在一起进犯大宋国的话,没有充足的粮草和金钱,他一个皇帝应该拿什么去抵御这些敌人的呢?
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就是宋神宗贵为皇帝,也没有办法更改这些保守派举荐的监察御史坐下的丑事。法不责众,用在这里充满了非常讽刺的意味。
既然结果无法更改,可是,宋神宗还是可以把这些人全都撵出朝堂。即便是那些新科的进士,也在这次的风波中受到了牵连。几乎所有保守派举荐的人,不是被驱赶出了朝堂,就是被冷挂起来,既得不到生前,还有官无职。只能无助的呆在京城里,等候着那遥遥无期的空缺。
宋大诚离开的时候,蔡道又给了他一个选项,那就是可以用这一次得到的铜钱,换取老百姓种田急需的耕牛。
蔡道搜集这么多的粮食,不是准备库存,而是用来多蒸一些烈酒,用来和辽国的商人换取大量的耕牛。对大宋国,辽国一直都在限制马匹的买卖,即便是匹公马,只要是卖给大宋国的,肯定在出国界之前就会被阉割了。而耕牛却一直没有做任何的限制。
之所以,辽宋没有进行大规模耕牛的交易,根本原因是宋国没有其他有价值的商品和辽国进行交易。辽国上层贵族所需要的奢侈品,只需要用宋国贡献的岁币购买就行了。
在北宋年间,市面上一头耕牛的价格大致在万钱左右。大约是宋徽宗时,许景衡有《墨牛图》诗云:“一牛动是万钱值,墨指一作何纷纶。安得田家真有此,坐令四海无饥民。”
万钱在这里是个虚数,一头牛的市场价格并不是一定就非得要万钱,但也并不是有人说得平均最高价格是十贯。在宋朝,一贯铜钱是770文,而不是1000文。
所以,在大宋朝的最鼎盛时期,一头耕牛的市场价格大致也就是十贯钱到十五贯钱不等。具体的市场价格就要看交易时的详细状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