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刻碑立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至于为什么叫《高中生物学》,李渊其实是有一些恶趣味的,想想闻名天下的孙思邈学高中生物知识,就有些好笑。
至于更深的生物学,他还不打算弄出来,科学这个东西是循序渐进的,各门学科是相互牵连的,比如显微镜就需要成熟的玻璃技术。
大唐有玻璃,但更多是有色的玻璃,类似于八九十年代的深蓝色玻璃,他们称之为“琉璃”。
待孙思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走后,李渊也在桌案上正襟危坐,提笔写字。
盖上太上皇的私玺,信封封口印上红戳,一张足以影响大唐走向的书信就这样被信骑八百里加急传递进了皇宫。
......
两仪殿,大殿两排的铜铸烛台上插着粗如婴儿臂膀的蜡烛,点点烛光化为繁星拱卫位居正中的明月李世民!
案牍上堆积的公文、奏疏有如高山,他手握着紫毫御笔不断批改,赤色的笔迹很是显眼,被称之为朱笔批注。
皇帝的权利并非万能,批注完成的奏疏先要送至门下省,经过门下省的长官同意后才能通过中书省发布圣旨,若是门下省不认同,则可“封驳”。而没有通过门下省的审核,直接在中书省直接发布,严格算起来是不合法的,只能称为皇帝下的中旨。
“恪儿回来了?”李世民停下笔,眼睛认真浏览奏疏,抿着薄薄的嘴唇,看起来有些冷酷,可言语间却有些父子间的温情。
王振先是在离李世民十步左右的屏风旁伺候,听到这几句话,他走进了几步,恰好停在了离案几刚刚好的三步距离。
皇帝陛下对宦官管理极为严苛,三步正好是“目光不能及”距离。
王振轻声说道:“三皇子在翠华山,太上皇那里停留了约有半日,就离开了......三皇子也是个知道孝顺的孩子,病愈之后第一个前去拜谢的就是太上皇,并且呈上了一只猎得的野鹜......”
“某知道了,是父皇将他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拜谢太上皇无可厚非。”说到这里,李世民嘴角噙上了一丝微笑,越是缺少什么,越是对什么弥足珍贵,他也不例外,略感惊讶的说道:“恪儿竟然猎得了一只野鹜,记得某十岁的时候才在晋阳第一次射中一只野兔,果然这份勇武有某当年的风范,某就收下他这份礼物。”
说完,开朗的哈哈大笑起来。
他对李恪感到很满意,陇西李氏就是靠着军功起家的,骑射就是关陇贵族必备的基本技能!
“王振,你说这父皇怎么突然会懂了医书,解决了天花这一千古难题?”李世民温和的双眼转为冷冽,盯着王振说道。
陪侍的宦官和宫女也是揣测不安,头沉沉低下,涉及到天家密事,他们的耳朵要一只进,一只出,走出两仪殿就要忘记所有。
此刻,他们只是恍惚间的烛台倒影,是透明的。
王振也不例外,褶皱的脸凑笑如菊花盛开,他笑道:“陛下,皇族乃是太清圣人之苗裔,在天宫的圣人自当挂记着他的子孙后辈,看到民间有流疫频发,所以才趁着太上皇入梦时传给救人良方......”
皇宫中早就传开了所传太上皇的医术神乎其技,就是在入梦时,太清圣人所传。不然一个养尊处优的太上皇,怎么会想到用青霉素救治李治?又怎么会想到用种牛痘防止关中百姓得到流疫?
至于以工代赈、铁路,李世民倒不感觉奇怪,太上皇好歹也是开国皇帝,难道这点眼光都没有。只是大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驰道、直道始皇帝可修建,就不准太上皇提出?
李世民点点头,当开始听到徐太医说给他这“流言”的时候,他第一个就不信,李耳不过是大唐立国时扯虎皮披在了李唐的身上,他小时候在宗庙里面也没有看到祭祀老子的神位。
这怎么会是真的?
可当这超出寻常的事情发生在太上皇身上,李二的心里也逐渐动摇了,他心里暗想道:“莫非我们李唐难道真的是天生正统,拥有太清圣人的血脉?不同晋武隋文以内宫叛乱夺天下,我李唐从晋阳起兵,也不过短短十数年时间,得天下最为简单......”
越想之,心里越发傲然,对着王振喊道:“替朕拟诏,奉道教为国教,命各地督建道观,每一县至少要有一道观,道观门前立碑立传,将太上皇睡梦见太清圣人之事昭显于众!”
道教在唐初素来被世人所尊崇,官面上因为要竖立李唐得位的正统性,所以也是大力宣扬道教。据说李世民在道士王远知预告他将成为“太平天子”后,便投在道教门下。
后来在贞观后期,李世民为了求长生不老,更是召集天下有名道士入长安练丹。他虽然比不上后来的宋徽宗和嘉靖这两个道君皇帝,但也相差不远。
李渊不知道,他这么一个小蝴蝶,随意编出来的话竟然被李世民奉为圭臬,玄宗时立道教为国教的事情竟然提前到了贞观初年。
不过他就算知道也会欣然同意,道士们的三观还是很正的,史上有三武灭佛,但不曾见到灭道教!
“微臣遵旨。”王振点头应允道,政务上他是半分碰不得的,可拟诏这样的小事却无关大局。
稍过片刻,洋洋洒洒千字诏书就被王振写出。
“汝文采不错。”李世民这个伪文青点头赞道,正当他想在诏书上盖上玉玺的时候,却有些迟疑,“此为太上皇塑名望乎?“
可就在这时,长孙无垢匆匆而来,玉手捏着一封尚未开封的信。
“陛下,公公出皇宫半月有余,就在今日给皇宫递了八百里加急信件。”长孙无垢着急道。
李世民紧锁眉头,用手揭开信封的封条,缓缓的读了起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脸色越来越柔和,带着一丝笑意,说道:“父皇想尝一尝黄河鲤鱼做成的鱼生,某为儿臣,焉能不孝乎?”
说罢,那份诏书上的玺印也盖了下去。
小宦官领命将诏书呈在木案,快步朝着门下省的方向走去,按照惯例,圣旨要等门下省审议之后,才能交予中书省,发行天下。
至于为什么叫《高中生物学》,李渊其实是有一些恶趣味的,想想闻名天下的孙思邈学高中生物知识,就有些好笑。
至于更深的生物学,他还不打算弄出来,科学这个东西是循序渐进的,各门学科是相互牵连的,比如显微镜就需要成熟的玻璃技术。
大唐有玻璃,但更多是有色的玻璃,类似于八九十年代的深蓝色玻璃,他们称之为“琉璃”。
待孙思邈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走后,李渊也在桌案上正襟危坐,提笔写字。
盖上太上皇的私玺,信封封口印上红戳,一张足以影响大唐走向的书信就这样被信骑八百里加急传递进了皇宫。
......
两仪殿,大殿两排的铜铸烛台上插着粗如婴儿臂膀的蜡烛,点点烛光化为繁星拱卫位居正中的明月李世民!
案牍上堆积的公文、奏疏有如高山,他手握着紫毫御笔不断批改,赤色的笔迹很是显眼,被称之为朱笔批注。
皇帝的权利并非万能,批注完成的奏疏先要送至门下省,经过门下省的长官同意后才能通过中书省发布圣旨,若是门下省不认同,则可“封驳”。而没有通过门下省的审核,直接在中书省直接发布,严格算起来是不合法的,只能称为皇帝下的中旨。
“恪儿回来了?”李世民停下笔,眼睛认真浏览奏疏,抿着薄薄的嘴唇,看起来有些冷酷,可言语间却有些父子间的温情。
王振先是在离李世民十步左右的屏风旁伺候,听到这几句话,他走进了几步,恰好停在了离案几刚刚好的三步距离。
皇帝陛下对宦官管理极为严苛,三步正好是“目光不能及”距离。
王振轻声说道:“三皇子在翠华山,太上皇那里停留了约有半日,就离开了......三皇子也是个知道孝顺的孩子,病愈之后第一个前去拜谢的就是太上皇,并且呈上了一只猎得的野鹜......”
“某知道了,是父皇将他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拜谢太上皇无可厚非。”说到这里,李世民嘴角噙上了一丝微笑,越是缺少什么,越是对什么弥足珍贵,他也不例外,略感惊讶的说道:“恪儿竟然猎得了一只野鹜,记得某十岁的时候才在晋阳第一次射中一只野兔,果然这份勇武有某当年的风范,某就收下他这份礼物。”
说完,开朗的哈哈大笑起来。
他对李恪感到很满意,陇西李氏就是靠着军功起家的,骑射就是关陇贵族必备的基本技能!
“王振,你说这父皇怎么突然会懂了医书,解决了天花这一千古难题?”李世民温和的双眼转为冷冽,盯着王振说道。
陪侍的宦官和宫女也是揣测不安,头沉沉低下,涉及到天家密事,他们的耳朵要一只进,一只出,走出两仪殿就要忘记所有。
此刻,他们只是恍惚间的烛台倒影,是透明的。
王振也不例外,褶皱的脸凑笑如菊花盛开,他笑道:“陛下,皇族乃是太清圣人之苗裔,在天宫的圣人自当挂记着他的子孙后辈,看到民间有流疫频发,所以才趁着太上皇入梦时传给救人良方......”
皇宫中早就传开了所传太上皇的医术神乎其技,就是在入梦时,太清圣人所传。不然一个养尊处优的太上皇,怎么会想到用青霉素救治李治?又怎么会想到用种牛痘防止关中百姓得到流疫?
至于以工代赈、铁路,李世民倒不感觉奇怪,太上皇好歹也是开国皇帝,难道这点眼光都没有。只是大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驰道、直道始皇帝可修建,就不准太上皇提出?
李世民点点头,当开始听到徐太医说给他这“流言”的时候,他第一个就不信,李耳不过是大唐立国时扯虎皮披在了李唐的身上,他小时候在宗庙里面也没有看到祭祀老子的神位。
这怎么会是真的?
可当这超出寻常的事情发生在太上皇身上,李二的心里也逐渐动摇了,他心里暗想道:“莫非我们李唐难道真的是天生正统,拥有太清圣人的血脉?不同晋武隋文以内宫叛乱夺天下,我李唐从晋阳起兵,也不过短短十数年时间,得天下最为简单......”
越想之,心里越发傲然,对着王振喊道:“替朕拟诏,奉道教为国教,命各地督建道观,每一县至少要有一道观,道观门前立碑立传,将太上皇睡梦见太清圣人之事昭显于众!”
道教在唐初素来被世人所尊崇,官面上因为要竖立李唐得位的正统性,所以也是大力宣扬道教。据说李世民在道士王远知预告他将成为“太平天子”后,便投在道教门下。
后来在贞观后期,李世民为了求长生不老,更是召集天下有名道士入长安练丹。他虽然比不上后来的宋徽宗和嘉靖这两个道君皇帝,但也相差不远。
李渊不知道,他这么一个小蝴蝶,随意编出来的话竟然被李世民奉为圭臬,玄宗时立道教为国教的事情竟然提前到了贞观初年。
不过他就算知道也会欣然同意,道士们的三观还是很正的,史上有三武灭佛,但不曾见到灭道教!
“微臣遵旨。”王振点头应允道,政务上他是半分碰不得的,可拟诏这样的小事却无关大局。
稍过片刻,洋洋洒洒千字诏书就被王振写出。
“汝文采不错。”李世民这个伪文青点头赞道,正当他想在诏书上盖上玉玺的时候,却有些迟疑,“此为太上皇塑名望乎?“
可就在这时,长孙无垢匆匆而来,玉手捏着一封尚未开封的信。
“陛下,公公出皇宫半月有余,就在今日给皇宫递了八百里加急信件。”长孙无垢着急道。
李世民紧锁眉头,用手揭开信封的封条,缓缓的读了起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脸色越来越柔和,带着一丝笑意,说道:“父皇想尝一尝黄河鲤鱼做成的鱼生,某为儿臣,焉能不孝乎?”
说罢,那份诏书上的玺印也盖了下去。
小宦官领命将诏书呈在木案,快步朝着门下省的方向走去,按照惯例,圣旨要等门下省审议之后,才能交予中书省,发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