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柏榴村文集 > 武汉竹枝词薪火传人沙月

武汉竹枝词薪火传人沙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11号台风“海葵”给武汉带来风雨,带来立秋后第一个凉爽的日子。这天上午在市文联大楼4楼会议室里,市作协副主席王新民正主持召开“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及武汉竹枝词系列作品研讨会”

    首先,沙月用“9314”介绍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等3本书的创作背景。即,9次以传扬竹枝词为主题的政协提案;3次得到两届市委书记的重要批示;将传扬武汉竹枝词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并经专家论证;武汉关起,汉口江滩4块里程碑上镌刻有沙月创作的4首竹枝词,接着,介绍创作过程中的艰难和辛苦及3本书的特色。

    研讨会的气氛十分热烈,与会者畅所欲言。

    第一个发言的是从上世纪40年代便开始收集、整理、研究竹枝词的专家、武汉文史馆馆员徐明庭先生。85岁高龄的徐老说,假如清道光年间写出292首汉口竹枝词的叶调元在接力赛中握的是第一棒,那么,沙月接的是第二棒,沙月是竹枝词这一特殊诗歌体裁的薪火传人。她编著的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一书,不仅有注释译文,还有“诗歌大意”、“文化卡片”帮助读者在深度、广度上加深对竹枝词的理解。武昌道光年间的那场大火的“文化卡片”出自于2001年武汉大学学报的一篇论文,沙月却信手拈来,从而体现出沙月是通过艰苦劳作,查阅大量资料、著作而完成的。小说月儿盈盈,从第20章起,章章均有竹枝词,可见沙月是以小说的形式传扬竹枝词这一特殊的诗歌体裁。1984年,北京大学教授丘良任先生曾出版过一本竹枝纪事诗,用纪事诗的形式来传扬竹枝词,这与沙月用小说的形式传扬竹枝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北丘南陈”(沙月老师本姓陈)。

    编写新武汉三字经的著名作家陈伯安,与沙月老师均是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为武汉教师协会副会长。他称赞沙月老师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用沙月的话来说,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是一个可悲的城市。沙月的工作正是为城市留下历史记忆。文化需要传承。启功、钱钟书、季羡林这些大师级的人物先后离我们而去,谁是他们的传人?当今的文化似乎缺少一个角,这是很令人叹息的事。对于竹枝词的研究来说,徐明庭老人是开拓者,沙月是接过火炬的传承人。

    曾任省作协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的诗人管用和,是从病床上起来,到文联大楼参加研讨会的。这位75岁的老诗人对王维、李商隐、杜牧和刘禹锡的诗文特别喜好。其中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生动活泼,语言流畅,经久不衰。他与沙月老师是通过发表竹枝词而后在博客上结识的。在大跃进时期,他偷偷的创作过两首竹枝词,研讨会上饶有兴趣地读给大家听。无题:“报纸歌颂电台夸,亩产万斤还要加;户户炊烟日渐短,田间觅食已无鸦。”村晚:“鸡鸣狗吠已无闻,疏草荒篱不见林;高产卫星处处放,能得温饱是何人?”住“五七干校”时创作过一首钉螺窝:“善哉干校钉螺窝,革命心红奈我何?偏是小虫无敌我,好人坏人都折磨”这些竹枝词均留下宝贵的历史印记。接着,老人通过刘富道创作的天下第一街来衬托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的史料价值,都是在撰写“武汉记忆”而沙月著作的这3本书,是最出色的“武汉记忆”其老伴爱不释手。

    鼎力出版发行沙月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及武汉竹枝词系列作品的崇文书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清同治6年(1867年),李瀚章(李鸿章之兄)署湖广总督奏设崇文书局,成为全国四大官办书局之一。张之洞督鄂期间,崇文书局刻印事业蓬勃发展,广涉四部“百子之刻”是当时崇文书局的重要特点,儒家、兵家、法家、农家、杂学、小说家、道家等,一应俱全,且雕版工艺精致。1904年,中国政府向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赠图书198部共1965册,其中绝大多数由湖北崇文书局印行,同时代其他书局难望项背。在座的崇文书局党委书记李尔刚在美国考察期间,亲眼所见这些装帧精美、质地一流的图书。同时,李尔刚先生对竹枝词颇有研究。他在蒲圻县志线装本读到一首嘉庆二十贡生周顺倜写的竹枝词:“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是对蒲圻羊楼洞制茶史的补充和佐证,同时弥补了湖北竹枝词该诗佚名的不足。

    上次在新洲论证古驿道的寻访活动中认识的新洲政协文史主任、诗人黄小遐在研讨会上献诗3首:“八月江城处处花,争奇斗艳竞繁华;举头更喜盈盈月,一片清辉照万家”“里巷幽幽意未迟,搜遗解叶竟忘期;竹枝今又翻新曲,唱彻晴川是月儿”“汉韵楚风市井吹,方言俚语入新词;自从有个美沙月,惹得人人唱竹枝”

    人文武汉版主、牒谱研究专家村学究(周启志)站在移民史角度,认为武汉大多数人是从江西移民过来的,仍保留着江西人的许多好传统,也继承了些不好的习惯。民俗是一把双刃剑,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鼓励沙月老师创作的面要再扩大一些,写出更多更好反映底层人生活的更有历史价值的优秀竹枝词作品。

    著名作家、汉网网友梁西皮(罗时汉),从报社编辑的角度谈到“沙月现象”即武汉现代文化现象。武汉人很多人热衷的是热干面的价钱和味道,但很少有人过问热干面所产生的历史,探究武汉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吃热干面,以及它的文化内涵。刘富道的文化自觉,是依靠徐明庭老人的点醒,才有天下第一街这部反映汉正街历史的作品,这部作品胜过了刘富道的其他作品,甚至胜过了得奖作品。在武汉有如彭建新、胡榴明及汉网上的收藏家、人文爱好者在做武汉人文历史的转承工作。汉网?人文版的版主,17岁就离开武汉,在宜昌生活了40多年,但他仍称自己是武汉人,乡音不改,做着传承武汉人文历史的工作,十分难能可贵。

    武汉金桥副总裁范强先生谈到对沙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通过企业的努力,将竹枝词作为一项工程,做得尽善尽美,发挥其文化效应。

    汉网?诗词歌赋版版主、诗人泉名(姚泉名),是通过以论坛上以文会友认识的。为了支持沙月老师的工作,赠送给沙月老师辑录自唐到清末历代诗人所作竹枝词2。5万余首、5本厚厚的历代竹枝词赠送给沙月老师。在研讨会上,他再次高声颂读见沙月:“网上闻名八百天,尘一面校门前;长街顿觉车声静,杨柳轻风绕古田”

    最后,市文联主席董宏猷作总结发言。他盛赞沙月老师是当今江城才女。对清叶氏汉口竹枝词解读及武汉竹枝词系列作品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同时很高兴看到武汉正涌现出一大批热爱这座城市的文化自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