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两游散记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2月10日、11日,在版主士心、村学究的组织,苦行人的精心策划下,网友刘谦定、甄荣、江南三月、荆楚邮艺学会、铁血十八星、花将军、外行、威龙、护湖义士、小白菜、爱乐好弈、柏榴村及木兰爱舍q群群友等27人,寻访全国第五批文化名村咸宁赤壁市羊楼洞村、“彭城世家”咸宁桂花镇刘家桥和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旧址,前往鸣水泉探洞,颇有收益。
一
虽是初冬时节,却是难得的好天气,阳光下有些暖意。好天气给大家带来好心情。
车身外标有“江滩旅游”33座旅游车,在京珠高速公路新店出口时,早早地便有一辆7座小型面包车停车那里等候着我们。当旅游车驶出收费站后,羊楼洞社区汪主任连忙从小型面包车上下来,热情地与老苦打招呼。就这样,我们乘坐着旅游车,在小型面包车的指引下,经赵李桥,在羊楼洞古街的入口处下车,开始了我们对这曾经繁华的中国“砖厂之乡”的寻访。
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蒲圻6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
我原来只知道在云南有一条茶马古道。却不知道,从羊楼洞古镇出发,早在宋代,便有一条曾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古以北地区进行交易的茶马古道。那用鸡公车推出的青石板路上寸余深的车辙印,见证了这条茶马古道的历史。
在这里,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明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的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有茶叶加工作坊、茶庄、钱庄100多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洞茶”远销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
位于松峰山脚下的羊楼洞古街,目前保存有明清时期老屋500余栋,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主街宽4米,长千余米,从南至北有复兴街、庙场街和茶叶街。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明清石板街可称是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美、英、俄、德、日等国商人竞相在此办茶厂,主要出产砖茶、米砖茶、红砖茶等,年出口价值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
踏着那经岁月磨砺过的青石板路,看着那临街的两层木楼,大病尚未痊愈的民俗专家刘谦定老师显得特别有精神。口里一个劲地叫好“还是那些古香古色、原模原样的老房子”确实,在武汉三镇,五六十年代看见的铺面,这儿又见到了。一楼是清一色的可装可拆的一扇扇木门,还有高高的柜台和厚重的屋基麻石,都已久违了。那商铺毗连的古街,那中式外墙的教堂,那墙砖斑驳的老屋,确实叫人感受到这儿曾有过的厚重历史。摄影大师李败山手提着相机,在那窄的巷道中顺着被鸡公车反复碾磨的深深的车辙往里走,想探究这车糟的青石路究竟有多深远。邓家老屋大概是这儿最有气派的,仅靠街旁的屋面大概就有五六十米宽。
在靠近松峰港不远处,汪主任说,前几年,一位俄国茶商的后裔、驻上海俄领事夫人曾来过,要看看祖辈人经商办茶厂的地方。
我忙问:“俄国商人所办的茶厂还在吗?”
汪主任指着不远处一幢不起眼的平房说:“那儿原来是两层的楼房,现在只有一层了,那就是俄商办茶厂的地方。”
顺着汪主任指的方向,我连忙赶过去看。除了那厚实的石库门和门脚处的石磴可说明它长远的历史,宽敞的厂房可想像当年制茶厂的规模外,这儿已成了一个篾篓加工厂。在村口的导游图上却标明此处是古茅屋。
圆通寺很具规模,但太新,我连相机也懒得举起来拍一下。只是断断续续听到有关这庙宇的传说故事。
二
午饭后,当一部人到原荣军医院参观时,李败山与我们几人来到导游图上标着“茅屋场”的地方,李败山说这儿曾是制茶的工场,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子里面十分宽敞,可没有曾是制茶场的迹象,而为什么这儿为什么要在导游图上标得那么清楚呢?这里反映出全部制作篾篓全过程,有劈篾、编篾、弯竹等各道工序,直至成型。
接着参观了呈四方井型的观音泉。观音泉旁的一户人家,两株柚子树结满黄澄澄的柚子,特别逗人喜爱,于是,这柚子树上的果实,成了各位女士的摆ps的道具。接着,汪主任带着我们来到导游图上标着雷家老屋的地方。
雷家先祖名叫雷万春,在平定安禄山叛乱时,叛军发兵攻睢阳城。雷万春带兵奋力血战,不幸身中6支火箭,身子被烧得炭黑,人却至死不倒。死后,唐皇感其忠烈,钦封荣禄都督大夫。
受到皇家荫庇,看雷家老屋规模,后代自然发富。此地却正在大兴土木,业主花巨额资金,从江西等地,买下明清时期房屋窗、门、格、栏等,还请来高级有雕花造型的艺人,将这老屋重新打扮,作为渡假村,请达官贵人、名流媛女憩息。我不知道如何来说此事。看到原本十分开阔的天井,只留下中间的一个雕花圆形透气孔,似有井底之蛙的感觉。
从雷家老屋出来,乘车行一两公里,来到一处烈士墓群,新修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耸云天。碑后是整齐的烈士墓。据介绍,在1951年5月,抗美援朝最紧张时期,中南军区在羊楼洞组建第七预备医院,1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预备医院。医院共有工作人员675人,其中日本籍工作人员91人,省护士学校学员200多人。在建院的5年时间里,共收治朝鲜转来伤员和中南军区内部伤员6批、3100多人。经医治无效死亡142名,有女兵、步兵、炮兵等普通战士,也团职以下的干部;牺牲时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只有18岁,全葬于此。我们默默地用相机拍下全部的碑文,以资悼念。
紧邻烈士墓群的是成片的茶林。大片大片的,一直到半山腰。在阳光照耀下,绿得十分可爱。沿着一条不太宽的公路,我们来到羊楼洞老知青茶庄。这是为纪念当年知青下放到这儿的纪念馆。
算起来,我这是第二次来羊楼洞茶场。第一次来是在1971年,那里正在学大客驾驶。因公汽公司职工要给在茶场的孩子带些物品,我们的教练车历经艰难,来到茶场。说艰难是,当时有一处名叫小岭的地方,道路弯曲且十分陡峭。很多卡车在车顶部安装一个水箱,在下山时用水箱里的水来冷却刹车片。
当时到茶场看到的,我感觉到这批知青确实是幸运儿,比我们当知青时不知强多少倍。他们有家长所在单位给予照顾、过集体生活、吃商品粮、还有微簿的工资。
这次到茶场,似乎有故地重游之感。境遇不同了,想法也不同了。那经过后来重新写在墙上的“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的标语、门窗上“三忠于”、“四无限”的装饰,使我似乎又回到那年代。
三
正在星期六休息时,负责知青老茶庄接待工作的书记走亲戚去了,没有钥匙,无法看到陈列室的的照片、书法及陈列品。走出茶庄,走进那生机盎然漫山遍野的茶林,暖阳伴着笑语,使大家的心情格外舒畅。
乘坐旅游车到赤壁的途中,经赵李桥时,甄荣看到茶厂的厂标,便建议到茶厂去看一下,有人还想买点茶带回汉。“被消费”是旅游之忌,苦行人有些为难,但还是顺从了大家的要求,停车让大家看看羊楼洞茶厂。
据资料所载,清咸丰年间,羊楼洞便开始大量生产砖茶,压有“川”字标记的30多万担砖茶畅销西北。1863年,俄商李特维诺夫来华投资,在羊楼洞兴办“顺丰砖茶厂”开创了中国近代砖茶工厂。解放后,政府将几家砖茶厂合并,1953年4月迁址赵李桥。该厂现已改为私营。
苦行人积极联系茶厂的有关领导,请来导购员接待这批不速之客。
走进茶厂陈列室,墙角里的两块青板石和鸡公车、墙上悬挂的茶马古道地图、玻璃橱柜里的砖茶样品,使我们对羊楼洞及茶马古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两块看似普通的青板石,但中间却有一道深深的车辙,映现了我国明清年代鄂南羊楼洞砖茶业的辉煌。当时,晋商、粤商、英商、俄商大量聚集在羊楼洞,大量生产砖茶,然后用鸡公车(即独轮车)日夜不停的沿着青石板路,从羊楼洞经赵李桥,运至10公里远的新店码头。新店小镇有一条河叫潘河,也叫新店河,此河据说与赤壁之战有关,是用三国时期东吴大将潘璋命名的。
陈列室墙壁上的大幅清代地图标明着茶商行驶的路线。砖茶装船启运,沿潘河入长江,顺江而下到汉口,逆汉江到襄阳,翻山越岭至黄河,过三门峡后便分两条线路:一条经东口(今河北张家口)、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恰克图(俄罗斯贸易口岸),至远东、莫斯科,这是一条主线;另一条支线,经包头、兰州、敦煌、土鲁番、河孜卞图,至欧洲。
玻璃橱柜里陈列的砖茶样品中,有几块砖茶上印有火车头的图案。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商通过与旅蒙、俄大商号“大盛魁”合作,从德国购来一台旧火车头运至羊楼洞,作为机械动力经改造后作压制茶砖用。从此,羊楼洞的砖茶加工由手工作坊式变成半机械化。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工业革命“火车头”图案被压印在砖茶上“火车头”商号由此诞生。
这时,爱好武汉近代文史研究的甄荣拿出他收藏的十分精巧的铁盒,与砖茶上的火车头图案作比较,以显示出这铁盒的价值。它是百年砖茶生产历史和万里茶马古道的见证。
收藏家铁血十八星这会儿对砖茶的收藏有极大兴趣,与导购小姐几经洽谈,最后谈妥“中国象棋饼茶”的价格,于是,大家争相购买。
四
华灯初上,旅游车行在赤壁市区内,银盘似的月亮却呈出微微的红色,大家不觉感到惊诧。车上有人解释,今晚有月食现象。一天旅程也有些累了。到简朴寨酒店客房后,洗漱完毕,便倒在床上睡了。第二天,住在靠南边客房的甄荣,说他看到圆月渐渐残缺,像被咬过的月饼,最后变成柳眉、消失又复圆的全过程。
早餐后,旅游车带着我们奔向下一个目的地——刘家桥,在经过汀泗桥时,甄荣又注意到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的标牌,建议停车去参观一下。
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为明清风格建筑。这时,仅8点20分,纪念馆还未到开放的时间,既然来了,大家便在纪念馆门前合影留念。正在附近吃早餐的纪念馆工作的一位年轻人看到我们,连忙赶过来打开纪念馆的大门,将我们迎进馆内参观。还一个劲地向我们解释,8点半钟开馆,讲解员还未上班,请大家自己看图片解说。这时,甄荣便自告奋勇地出来当解说员。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2009年9月的一天,已经创作了红樱桃、红色恋人等“红色电影”的将军之后、叶挺的孙子叶大鹰早上从北京飞到武汉,吃过午饭,就迫不及待要求去爷爷叶挺战斗的地方汀泗桥、贺胜桥看一看,将“铁军”故事搬上银幕。于是请来对叶挺将军有专门的研究、收藏有珍贵的史料的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级网友甄荣,陪同一起去贺胜桥、汀泗桥实地探访。甄荣能自告奋勇当解说员,可以说是此行参观者的荣幸。
纪念馆分两个展区。左侧展区通过“北伐风云”、“汀泗鏖战”、“名将风范”、“业绩永存”四部分,介绍了北伐汀泗桥战役。右侧展区分别介绍红色理论家钱亦石、革命女杰钱瑛、咸宁革命创始人聂洪钧等3位咸宁革命家。
细心的刘谦定老师记下了为大家提前开放展馆工作人员姓名——刘东。
前往刘家桥途中,甄荣饶有兴趣地讲起洗星海与钱亦石的女儿钱韵玲在武汉相恋成家的故事。这一下,激起网友江南三月的兴趣。他提出倡议,明年是组诗黄河大合唱歌词作者光未然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可以组织到未光然故乡湖北老河口寻访。民俗专家刘谦定接着说,老河口的太平街值得去一下,那里的老建筑保存完好。还有福民医院旧址是美国飞虎队曾驻扎过的地方。位于襄城区观音阁村习家池,是习郁后裔、东晋著名史家习凿齿的隐居地,也是习氏的祖籍地,明年可以到那里一游。
五
一到刘家桥,大家就被那青山、秀水、翠竹、古树、栈道、廊桥、水车所吸引。
刘家桥刘家桥,位于中华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境内,相传,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刘交的第53代刘用谋,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任副总戎。天下平定后,敕封刘用谋镇守岳州。洪武十一年以病告休,在其子刘元武的陪同下,返乡江西瑞州天宝。途经咸宁不幸卒于白沙,灵柩落放当地包方村,后迁移到刘祠村下葬。刘元武就在刘祠村安居创业,繁衍生息。至60代刘伯常,偶尔发现刘家桥这块风水宝地。便带小儿子刘如鹤来这里兴基创业。始建老屋、下厂(用于竹麻造纸)、鹤皋学校、石拱廊桥。后由刘如鹤二儿子刘世宏分支出来筑上新屋,再由刘世宏的曾孙刘大本分支出来筑下新屋,至清朝道光十三年全部建成。自明代崇祯三年始建,繁衍至今已有18代。
下车后,在网友小白菜的带领下,先到下新屋参观。
过一石板桥时,就看到白泉河边长着一株饱经风霜、苍劲古拙的老树,绿叶全部脱落,但那苍劲弯曲的枝杆在清水中的倒影,还有在水边嬉笑着洗衣的数名女子,构成了美丽的乡村田园风景。
下新屋屋外,青砖到檐,石门、石窗、石板路。青瓦盖顶,垛墙斜伸。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浑然一体。屋内,一进几层,堂屋高大,巨梁横跨,雕梁画栋。房房相连,房厢相接,廊道相通,楼道深巷迂回曲折。
从下新屋出来,看到一位老人杵着拐棍,坐在一堆圆木上晒太阳,大家便走过去与老人打招呼,老人告之,他名叫刘明宣,从刘民初(?)算起,他是下新屋的第12代。
接着,我们参观了下厂、上新屋。在水上弯曲的栈桥上、水车旁,妻子萍萍愉快地留影拍照。这里的明清古建筑古朴典雅,疏密有致。房屋皆为两层建筑,我们一家一家游览,正可谓是“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最里层屋被称为“墨庄世家”的,门庭特别高大,刘谦定老师特意在门前照了一张像,用自己的身体作尺寸,丈量此门的高度。
在寻访时,有一位老人用笔写下8代人的字派:祚、应、克、昌、纯、明、端、正。他本人则是“纯”字派的。
标志性建筑刘家桥廊桥,飞架于白泉河上,独孔,拱形,垒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
午餐后,我们继续参观刘家老屋。老屋的门楣上显赫地写着“彭城世家”屋内墙、檐、门、窗显得有些老旧,但月台宽敞气势。老屋大门右镶嵌着一石碑,上刻民国五年重修月台序。老屋建于山坡台地,每进建筑呈阶梯状逐级递增,一进比一进高,有“步步高升”的含义。最里层是刘氏祠堂。我和刘谦定老师十分虔诚里向老祖宗三举恭。
就这样,我们见识了深藏在群山环抱中聚族而居近9000人的刘氏皇族。
六
上旅游车后,我们继续前行,到鸣水泉景区探洞。鸣泉溶洞,又名黄金洞、天心洞,它形成于350万年至500万年之间,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类型的岩溶洞穴。
鸣水泉风景区的特点是:水绕山环,水出山腹,山中有洞,洞有小山,小山奇妙。苦行人手提着蓄电池灯,给探洞者配上头灯。我们顺着阶梯攀上山腰,这儿可看到鸣水泉水库的全景。群山环绕着的水库清沏透明,碧绿碧绿的,煞是可爱。继续往上走,这儿的摩崖是攀崖的好地方。随处可看到攀崖钉。还吊着配有安全扣的攀崖绳。顺着台阶下到一处凹地,这儿就是鸣泉洞的洞口。据资料所载,洞内冬暖夏凉,温差15至25度,它上中下分三层,有九个洞口,其中修建电站开发2个洞口,还有5个洞口有待开发,鸣泉洞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湖北省从60年代开始,就对此洞进行勘探,湖北省水利勘探设计院,长办物探队及长办地质六大队,省地质四大队,进行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调查,测量,其评价极高。鸣泉洞已开发出来的大小厅约5万平方米,最大的厅可容纳万人同时参观,最高处约80米,最宽处约120米。此洞与一般溶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山,山上有景,钟乳倒悬,石柱林立。鸣泉洞正处于全国有名的桂花之乡——咸宁市咸安区,传说中月亮里有一座广寒宫,寂寞嫦娥仙子就住在宫中,宫里长着一棵挺拔高大的桂花树,树身高达500余丈。一边是地上的桂花之乡,一边是月亮上的桂花树,人们自然将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些钟乳石林,自然就有了嫦娥临尘,吴刚捧酒,蟠尤石柱,玉兔捣药等美好的名字和形象。
出洞口后,攀崖运动的倡导者和亲历者苦行人为大家作了攀崖表演。网友苦行人在新洲创办了一家旅行社。凭着他的辛苦劳作以小有成就。正在创办鄂东民族风情园。其定位目标是集博物汇粹、情景体验、人文考察、养身休闲于一体。苦行人能根据网友们的需求,组织相应的寻访、考察活动,深受网友们的欢迎。从他攀崖那矫健的身材,灵活的动作,可知这是一位充满活动力,有理想抱负的好伙伴。
苦行人饶有兴趣地带领大家参观地下水库的闸门。它是亚洲第一个地下水库发电站,所以叫做“天下第一闸”从这里我才知道,原来鸣水泉水库不同于一般的水库。鸣水泉水库分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两个部分。地上水库风光旖旎,地下水库却“藏在深闺人未识”地下水库汇水面积10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5亿立方米,设计水位高程80米,每秒流量47立方米,建有地下水库发电站。
七
到原国家文化部“五七”干校旧址——向阳湖参观,是本次寻访活动的最后一个去处,也是大家向往的去处。每个人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朝圣”因为这里,从1969年至1974年,有6000多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博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云集,接受劳动锻炼,这个地处鄂南的偏远湖乡,一夜间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人密度最高的地区。
收藏、研究花木兰史料的网友花将军在这次寻访活动召集帖中写道:“五七”干校是时代的“惨物”我父亲曾经下放在此劳动过。我的偶像沈从文先生也在此劳动过,据沈从文年表简编(沈从文全集附卷),沈从文于1969年11月30日离开北京,下放至位于湖北咸宁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沈从文在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期间负责看菜园,但仍钟情文学,念念不忘因“文革”爆发而戛然中断的古代服饰史研究。他在地铺上写旧体诗,尝试新的写作形式;他致函历史博物馆领导,希望回到北京参加博物馆“通史陈列”的修改。据年表简编叙述,他在信中说,在此“消极的坐以待毙,不是办法”要求“让我回到那个二丈见方原住处,把约六七十万字材料亲手重抄出来,配上应有的图像,上交国家,再死去,也心安理得!”不知道这次能否见到他住过的小屋。
为了这次“朝圣”在市社科所工作的网友江南三月事前便联系上咸宁宣传部,请纪念馆的董主任亲自讲解那些鲜活的酸甜苦辣故事。
旅游车还没到“五七”干校旧址时,董主任早就在大门外等候着我们的到来。旧址门前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咸安区人民政府共同立着一块“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的石碑。下车后,网友们纷纷在这儿拍照留念,记下在曾经造访的时刻。
走进院门内,在林荫蔽日处,有3栋红砖红瓦的平房马口形排列呈三合院。据说,这批文化人刚来时,住的是竹木作柱,茅草作顶的简易工棚,自己种菜自己打灶开火。自己建窑场烧制砖瓦,才有了这简易的红砖瓦房。
走进陈列室,看到了十分眼目的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全文。“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要办一些中小工厂”
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之际,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在农村组织“五七”干校,大批的干部那里参加农业劳动。我姨父姨妈随着省政府下放到沙阳省政府“五七”干校,我父亲已过60岁,也随着汉阳区卫生局下放到宜昌凉水井公社凉水井大队一小队。
在陈列室内,详细地介绍了文化部“五七”干校的编制,干校下设5个大队,26个连队。总部和一大队驻452高地,称五七区;四大队驻王六咀,称向阳区;五大队驻红旗山,称红旗区;二大队驻窑厂烧砖瓦,称窑厂区;三大队驻汀泗凤凰山烧石灰,未设区。
大家看着那一张张反映干校学员劳动、生活的照片,看着那列出的文化人的名单,百感交集。民俗专家刘谦定老师如数家珍地道出一个个文博专家的名字,谈论着他们的专长,口中不断地发出“啧啧”之声。参观完毕后,每个人郑重地在签名薄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正如陈列室前言中写道的那样:岁月蹉跎,风雨五年,向阳湖干校不仅留下了文化人艰辛的劳动足迹,而且留下了文化人对那段历史的深沉思考,更留下了一些文化人的传世之作。大批文化界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十到咸宁劳动、生活,经历了艰以忘怀的岁月,在当代文化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页。
12月10日、11日,在版主士心、村学究的组织,苦行人的精心策划下,网友刘谦定、甄荣、江南三月、荆楚邮艺学会、铁血十八星、花将军、外行、威龙、护湖义士、小白菜、爱乐好弈、柏榴村及木兰爱舍q群群友等27人,寻访全国第五批文化名村咸宁赤壁市羊楼洞村、“彭城世家”咸宁桂花镇刘家桥和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旧址,前往鸣水泉探洞,颇有收益。
一
虽是初冬时节,却是难得的好天气,阳光下有些暖意。好天气给大家带来好心情。
车身外标有“江滩旅游”33座旅游车,在京珠高速公路新店出口时,早早地便有一辆7座小型面包车停车那里等候着我们。当旅游车驶出收费站后,羊楼洞社区汪主任连忙从小型面包车上下来,热情地与老苦打招呼。就这样,我们乘坐着旅游车,在小型面包车的指引下,经赵李桥,在羊楼洞古街的入口处下车,开始了我们对这曾经繁华的中国“砖厂之乡”的寻访。
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蒲圻6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
我原来只知道在云南有一条茶马古道。却不知道,从羊楼洞古镇出发,早在宋代,便有一条曾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古以北地区进行交易的茶马古道。那用鸡公车推出的青石板路上寸余深的车辙印,见证了这条茶马古道的历史。
在这里,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明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的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有茶叶加工作坊、茶庄、钱庄100多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洞茶”远销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
位于松峰山脚下的羊楼洞古街,目前保存有明清时期老屋500余栋,街面全部以青石铺设。主街宽4米,长千余米,从南至北有复兴街、庙场街和茶叶街。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明清石板街可称是中国制茶业发展的历史缩影。美、英、俄、德、日等国商人竞相在此办茶厂,主要出产砖茶、米砖茶、红砖茶等,年出口价值白银一千五百多万两。
踏着那经岁月磨砺过的青石板路,看着那临街的两层木楼,大病尚未痊愈的民俗专家刘谦定老师显得特别有精神。口里一个劲地叫好“还是那些古香古色、原模原样的老房子”确实,在武汉三镇,五六十年代看见的铺面,这儿又见到了。一楼是清一色的可装可拆的一扇扇木门,还有高高的柜台和厚重的屋基麻石,都已久违了。那商铺毗连的古街,那中式外墙的教堂,那墙砖斑驳的老屋,确实叫人感受到这儿曾有过的厚重历史。摄影大师李败山手提着相机,在那窄的巷道中顺着被鸡公车反复碾磨的深深的车辙往里走,想探究这车糟的青石路究竟有多深远。邓家老屋大概是这儿最有气派的,仅靠街旁的屋面大概就有五六十米宽。
在靠近松峰港不远处,汪主任说,前几年,一位俄国茶商的后裔、驻上海俄领事夫人曾来过,要看看祖辈人经商办茶厂的地方。
我忙问:“俄国商人所办的茶厂还在吗?”
汪主任指着不远处一幢不起眼的平房说:“那儿原来是两层的楼房,现在只有一层了,那就是俄商办茶厂的地方。”
顺着汪主任指的方向,我连忙赶过去看。除了那厚实的石库门和门脚处的石磴可说明它长远的历史,宽敞的厂房可想像当年制茶厂的规模外,这儿已成了一个篾篓加工厂。在村口的导游图上却标明此处是古茅屋。
圆通寺很具规模,但太新,我连相机也懒得举起来拍一下。只是断断续续听到有关这庙宇的传说故事。
二
午饭后,当一部人到原荣军医院参观时,李败山与我们几人来到导游图上标着“茅屋场”的地方,李败山说这儿曾是制茶的工场,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子里面十分宽敞,可没有曾是制茶场的迹象,而为什么这儿为什么要在导游图上标得那么清楚呢?这里反映出全部制作篾篓全过程,有劈篾、编篾、弯竹等各道工序,直至成型。
接着参观了呈四方井型的观音泉。观音泉旁的一户人家,两株柚子树结满黄澄澄的柚子,特别逗人喜爱,于是,这柚子树上的果实,成了各位女士的摆ps的道具。接着,汪主任带着我们来到导游图上标着雷家老屋的地方。
雷家先祖名叫雷万春,在平定安禄山叛乱时,叛军发兵攻睢阳城。雷万春带兵奋力血战,不幸身中6支火箭,身子被烧得炭黑,人却至死不倒。死后,唐皇感其忠烈,钦封荣禄都督大夫。
受到皇家荫庇,看雷家老屋规模,后代自然发富。此地却正在大兴土木,业主花巨额资金,从江西等地,买下明清时期房屋窗、门、格、栏等,还请来高级有雕花造型的艺人,将这老屋重新打扮,作为渡假村,请达官贵人、名流媛女憩息。我不知道如何来说此事。看到原本十分开阔的天井,只留下中间的一个雕花圆形透气孔,似有井底之蛙的感觉。
从雷家老屋出来,乘车行一两公里,来到一处烈士墓群,新修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耸云天。碑后是整齐的烈士墓。据介绍,在1951年5月,抗美援朝最紧张时期,中南军区在羊楼洞组建第七预备医院,1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预备医院。医院共有工作人员675人,其中日本籍工作人员91人,省护士学校学员200多人。在建院的5年时间里,共收治朝鲜转来伤员和中南军区内部伤员6批、3100多人。经医治无效死亡142名,有女兵、步兵、炮兵等普通战士,也团职以下的干部;牺牲时年龄最大的52岁,最小的只有18岁,全葬于此。我们默默地用相机拍下全部的碑文,以资悼念。
紧邻烈士墓群的是成片的茶林。大片大片的,一直到半山腰。在阳光照耀下,绿得十分可爱。沿着一条不太宽的公路,我们来到羊楼洞老知青茶庄。这是为纪念当年知青下放到这儿的纪念馆。
算起来,我这是第二次来羊楼洞茶场。第一次来是在1971年,那里正在学大客驾驶。因公汽公司职工要给在茶场的孩子带些物品,我们的教练车历经艰难,来到茶场。说艰难是,当时有一处名叫小岭的地方,道路弯曲且十分陡峭。很多卡车在车顶部安装一个水箱,在下山时用水箱里的水来冷却刹车片。
当时到茶场看到的,我感觉到这批知青确实是幸运儿,比我们当知青时不知强多少倍。他们有家长所在单位给予照顾、过集体生活、吃商品粮、还有微簿的工资。
这次到茶场,似乎有故地重游之感。境遇不同了,想法也不同了。那经过后来重新写在墙上的“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的标语、门窗上“三忠于”、“四无限”的装饰,使我似乎又回到那年代。
三
正在星期六休息时,负责知青老茶庄接待工作的书记走亲戚去了,没有钥匙,无法看到陈列室的的照片、书法及陈列品。走出茶庄,走进那生机盎然漫山遍野的茶林,暖阳伴着笑语,使大家的心情格外舒畅。
乘坐旅游车到赤壁的途中,经赵李桥时,甄荣看到茶厂的厂标,便建议到茶厂去看一下,有人还想买点茶带回汉。“被消费”是旅游之忌,苦行人有些为难,但还是顺从了大家的要求,停车让大家看看羊楼洞茶厂。
据资料所载,清咸丰年间,羊楼洞便开始大量生产砖茶,压有“川”字标记的30多万担砖茶畅销西北。1863年,俄商李特维诺夫来华投资,在羊楼洞兴办“顺丰砖茶厂”开创了中国近代砖茶工厂。解放后,政府将几家砖茶厂合并,1953年4月迁址赵李桥。该厂现已改为私营。
苦行人积极联系茶厂的有关领导,请来导购员接待这批不速之客。
走进茶厂陈列室,墙角里的两块青板石和鸡公车、墙上悬挂的茶马古道地图、玻璃橱柜里的砖茶样品,使我们对羊楼洞及茶马古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两块看似普通的青板石,但中间却有一道深深的车辙,映现了我国明清年代鄂南羊楼洞砖茶业的辉煌。当时,晋商、粤商、英商、俄商大量聚集在羊楼洞,大量生产砖茶,然后用鸡公车(即独轮车)日夜不停的沿着青石板路,从羊楼洞经赵李桥,运至10公里远的新店码头。新店小镇有一条河叫潘河,也叫新店河,此河据说与赤壁之战有关,是用三国时期东吴大将潘璋命名的。
陈列室墙壁上的大幅清代地图标明着茶商行驶的路线。砖茶装船启运,沿潘河入长江,顺江而下到汉口,逆汉江到襄阳,翻山越岭至黄河,过三门峡后便分两条线路:一条经东口(今河北张家口)、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恰克图(俄罗斯贸易口岸),至远东、莫斯科,这是一条主线;另一条支线,经包头、兰州、敦煌、土鲁番、河孜卞图,至欧洲。
玻璃橱柜里陈列的砖茶样品中,有几块砖茶上印有火车头的图案。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商通过与旅蒙、俄大商号“大盛魁”合作,从德国购来一台旧火车头运至羊楼洞,作为机械动力经改造后作压制茶砖用。从此,羊楼洞的砖茶加工由手工作坊式变成半机械化。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工业革命“火车头”图案被压印在砖茶上“火车头”商号由此诞生。
这时,爱好武汉近代文史研究的甄荣拿出他收藏的十分精巧的铁盒,与砖茶上的火车头图案作比较,以显示出这铁盒的价值。它是百年砖茶生产历史和万里茶马古道的见证。
收藏家铁血十八星这会儿对砖茶的收藏有极大兴趣,与导购小姐几经洽谈,最后谈妥“中国象棋饼茶”的价格,于是,大家争相购买。
四
华灯初上,旅游车行在赤壁市区内,银盘似的月亮却呈出微微的红色,大家不觉感到惊诧。车上有人解释,今晚有月食现象。一天旅程也有些累了。到简朴寨酒店客房后,洗漱完毕,便倒在床上睡了。第二天,住在靠南边客房的甄荣,说他看到圆月渐渐残缺,像被咬过的月饼,最后变成柳眉、消失又复圆的全过程。
早餐后,旅游车带着我们奔向下一个目的地——刘家桥,在经过汀泗桥时,甄荣又注意到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的标牌,建议停车去参观一下。
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为明清风格建筑。这时,仅8点20分,纪念馆还未到开放的时间,既然来了,大家便在纪念馆门前合影留念。正在附近吃早餐的纪念馆工作的一位年轻人看到我们,连忙赶过来打开纪念馆的大门,将我们迎进馆内参观。还一个劲地向我们解释,8点半钟开馆,讲解员还未上班,请大家自己看图片解说。这时,甄荣便自告奋勇地出来当解说员。
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2009年9月的一天,已经创作了红樱桃、红色恋人等“红色电影”的将军之后、叶挺的孙子叶大鹰早上从北京飞到武汉,吃过午饭,就迫不及待要求去爷爷叶挺战斗的地方汀泗桥、贺胜桥看一看,将“铁军”故事搬上银幕。于是请来对叶挺将军有专门的研究、收藏有珍贵的史料的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级网友甄荣,陪同一起去贺胜桥、汀泗桥实地探访。甄荣能自告奋勇当解说员,可以说是此行参观者的荣幸。
纪念馆分两个展区。左侧展区通过“北伐风云”、“汀泗鏖战”、“名将风范”、“业绩永存”四部分,介绍了北伐汀泗桥战役。右侧展区分别介绍红色理论家钱亦石、革命女杰钱瑛、咸宁革命创始人聂洪钧等3位咸宁革命家。
细心的刘谦定老师记下了为大家提前开放展馆工作人员姓名——刘东。
前往刘家桥途中,甄荣饶有兴趣地讲起洗星海与钱亦石的女儿钱韵玲在武汉相恋成家的故事。这一下,激起网友江南三月的兴趣。他提出倡议,明年是组诗黄河大合唱歌词作者光未然诞生100周年纪念日,可以组织到未光然故乡湖北老河口寻访。民俗专家刘谦定接着说,老河口的太平街值得去一下,那里的老建筑保存完好。还有福民医院旧址是美国飞虎队曾驻扎过的地方。位于襄城区观音阁村习家池,是习郁后裔、东晋著名史家习凿齿的隐居地,也是习氏的祖籍地,明年可以到那里一游。
五
一到刘家桥,大家就被那青山、秀水、翠竹、古树、栈道、廊桥、水车所吸引。
刘家桥刘家桥,位于中华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境内,相传,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小弟彭城王刘交的第53代刘用谋,跟随明太祖朱元璋起义,任副总戎。天下平定后,敕封刘用谋镇守岳州。洪武十一年以病告休,在其子刘元武的陪同下,返乡江西瑞州天宝。途经咸宁不幸卒于白沙,灵柩落放当地包方村,后迁移到刘祠村下葬。刘元武就在刘祠村安居创业,繁衍生息。至60代刘伯常,偶尔发现刘家桥这块风水宝地。便带小儿子刘如鹤来这里兴基创业。始建老屋、下厂(用于竹麻造纸)、鹤皋学校、石拱廊桥。后由刘如鹤二儿子刘世宏分支出来筑上新屋,再由刘世宏的曾孙刘大本分支出来筑下新屋,至清朝道光十三年全部建成。自明代崇祯三年始建,繁衍至今已有18代。
下车后,在网友小白菜的带领下,先到下新屋参观。
过一石板桥时,就看到白泉河边长着一株饱经风霜、苍劲古拙的老树,绿叶全部脱落,但那苍劲弯曲的枝杆在清水中的倒影,还有在水边嬉笑着洗衣的数名女子,构成了美丽的乡村田园风景。
下新屋屋外,青砖到檐,石门、石窗、石板路。青瓦盖顶,垛墙斜伸。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浑然一体。屋内,一进几层,堂屋高大,巨梁横跨,雕梁画栋。房房相连,房厢相接,廊道相通,楼道深巷迂回曲折。
从下新屋出来,看到一位老人杵着拐棍,坐在一堆圆木上晒太阳,大家便走过去与老人打招呼,老人告之,他名叫刘明宣,从刘民初(?)算起,他是下新屋的第12代。
接着,我们参观了下厂、上新屋。在水上弯曲的栈桥上、水车旁,妻子萍萍愉快地留影拍照。这里的明清古建筑古朴典雅,疏密有致。房屋皆为两层建筑,我们一家一家游览,正可谓是“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最里层屋被称为“墨庄世家”的,门庭特别高大,刘谦定老师特意在门前照了一张像,用自己的身体作尺寸,丈量此门的高度。
在寻访时,有一位老人用笔写下8代人的字派:祚、应、克、昌、纯、明、端、正。他本人则是“纯”字派的。
标志性建筑刘家桥廊桥,飞架于白泉河上,独孔,拱形,垒石而成。桥上盖有廊亭,廊亭内梁雕有龙凤八卦图。青瓦盖顶,两侧桥身用青砖建起两米高的方孔花格拦护墙,墙内置有长凳。
午餐后,我们继续参观刘家老屋。老屋的门楣上显赫地写着“彭城世家”屋内墙、檐、门、窗显得有些老旧,但月台宽敞气势。老屋大门右镶嵌着一石碑,上刻民国五年重修月台序。老屋建于山坡台地,每进建筑呈阶梯状逐级递增,一进比一进高,有“步步高升”的含义。最里层是刘氏祠堂。我和刘谦定老师十分虔诚里向老祖宗三举恭。
就这样,我们见识了深藏在群山环抱中聚族而居近9000人的刘氏皇族。
六
上旅游车后,我们继续前行,到鸣水泉景区探洞。鸣泉溶洞,又名黄金洞、天心洞,它形成于350万年至500万年之间,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类型的岩溶洞穴。
鸣水泉风景区的特点是:水绕山环,水出山腹,山中有洞,洞有小山,小山奇妙。苦行人手提着蓄电池灯,给探洞者配上头灯。我们顺着阶梯攀上山腰,这儿可看到鸣水泉水库的全景。群山环绕着的水库清沏透明,碧绿碧绿的,煞是可爱。继续往上走,这儿的摩崖是攀崖的好地方。随处可看到攀崖钉。还吊着配有安全扣的攀崖绳。顺着台阶下到一处凹地,这儿就是鸣泉洞的洞口。据资料所载,洞内冬暖夏凉,温差15至25度,它上中下分三层,有九个洞口,其中修建电站开发2个洞口,还有5个洞口有待开发,鸣泉洞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湖北省从60年代开始,就对此洞进行勘探,湖北省水利勘探设计院,长办物探队及长办地质六大队,省地质四大队,进行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调查,测量,其评价极高。鸣泉洞已开发出来的大小厅约5万平方米,最大的厅可容纳万人同时参观,最高处约80米,最宽处约120米。此洞与一般溶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山,山上有景,钟乳倒悬,石柱林立。鸣泉洞正处于全国有名的桂花之乡——咸宁市咸安区,传说中月亮里有一座广寒宫,寂寞嫦娥仙子就住在宫中,宫里长着一棵挺拔高大的桂花树,树身高达500余丈。一边是地上的桂花之乡,一边是月亮上的桂花树,人们自然将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些钟乳石林,自然就有了嫦娥临尘,吴刚捧酒,蟠尤石柱,玉兔捣药等美好的名字和形象。
出洞口后,攀崖运动的倡导者和亲历者苦行人为大家作了攀崖表演。网友苦行人在新洲创办了一家旅行社。凭着他的辛苦劳作以小有成就。正在创办鄂东民族风情园。其定位目标是集博物汇粹、情景体验、人文考察、养身休闲于一体。苦行人能根据网友们的需求,组织相应的寻访、考察活动,深受网友们的欢迎。从他攀崖那矫健的身材,灵活的动作,可知这是一位充满活动力,有理想抱负的好伙伴。
苦行人饶有兴趣地带领大家参观地下水库的闸门。它是亚洲第一个地下水库发电站,所以叫做“天下第一闸”从这里我才知道,原来鸣水泉水库不同于一般的水库。鸣水泉水库分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两个部分。地上水库风光旖旎,地下水库却“藏在深闺人未识”地下水库汇水面积10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5亿立方米,设计水位高程80米,每秒流量47立方米,建有地下水库发电站。
七
到原国家文化部“五七”干校旧址——向阳湖参观,是本次寻访活动的最后一个去处,也是大家向往的去处。每个人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朝圣”因为这里,从1969年至1974年,有6000多名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博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及其家属云集,接受劳动锻炼,这个地处鄂南的偏远湖乡,一夜间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人密度最高的地区。
收藏、研究花木兰史料的网友花将军在这次寻访活动召集帖中写道:“五七”干校是时代的“惨物”我父亲曾经下放在此劳动过。我的偶像沈从文先生也在此劳动过,据沈从文年表简编(沈从文全集附卷),沈从文于1969年11月30日离开北京,下放至位于湖北咸宁的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沈从文在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期间负责看菜园,但仍钟情文学,念念不忘因“文革”爆发而戛然中断的古代服饰史研究。他在地铺上写旧体诗,尝试新的写作形式;他致函历史博物馆领导,希望回到北京参加博物馆“通史陈列”的修改。据年表简编叙述,他在信中说,在此“消极的坐以待毙,不是办法”要求“让我回到那个二丈见方原住处,把约六七十万字材料亲手重抄出来,配上应有的图像,上交国家,再死去,也心安理得!”不知道这次能否见到他住过的小屋。
为了这次“朝圣”在市社科所工作的网友江南三月事前便联系上咸宁宣传部,请纪念馆的董主任亲自讲解那些鲜活的酸甜苦辣故事。
旅游车还没到“五七”干校旧址时,董主任早就在大门外等候着我们的到来。旧址门前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咸安区人民政府共同立着一块“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的石碑。下车后,网友们纷纷在这儿拍照留念,记下在曾经造访的时刻。
走进院门内,在林荫蔽日处,有3栋红砖红瓦的平房马口形排列呈三合院。据说,这批文化人刚来时,住的是竹木作柱,茅草作顶的简易工棚,自己种菜自己打灶开火。自己建窑场烧制砖瓦,才有了这简易的红砖瓦房。
走进陈列室,看到了十分眼目的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全文。“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要办一些中小工厂”
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之际,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在农村组织“五七”干校,大批的干部那里参加农业劳动。我姨父姨妈随着省政府下放到沙阳省政府“五七”干校,我父亲已过60岁,也随着汉阳区卫生局下放到宜昌凉水井公社凉水井大队一小队。
在陈列室内,详细地介绍了文化部“五七”干校的编制,干校下设5个大队,26个连队。总部和一大队驻452高地,称五七区;四大队驻王六咀,称向阳区;五大队驻红旗山,称红旗区;二大队驻窑厂烧砖瓦,称窑厂区;三大队驻汀泗凤凰山烧石灰,未设区。
大家看着那一张张反映干校学员劳动、生活的照片,看着那列出的文化人的名单,百感交集。民俗专家刘谦定老师如数家珍地道出一个个文博专家的名字,谈论着他们的专长,口中不断地发出“啧啧”之声。参观完毕后,每个人郑重地在签名薄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正如陈列室前言中写道的那样:岁月蹉跎,风雨五年,向阳湖干校不仅留下了文化人艰辛的劳动足迹,而且留下了文化人对那段历史的深沉思考,更留下了一些文化人的传世之作。大批文化界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十到咸宁劳动、生活,经历了艰以忘怀的岁月,在当代文化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