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铁路史上曾经精彩的篇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里是粤汉铁路的最北端,到处铺就的铁轨仍叙述着昨日的辉煌,叙述着中国铁路建设的那段曾经坎坷曾经耀眼的历史;各处房屋墙壁上大书着即将拆迁的符号,注释着那精彩的历史篇章将掩于尘埃。
10月4日,汉网?人文武汉网友士心、村学究、一人行、水手002、龙舌兰、秦北汉等人来到徐家棚铁路工业遗址,拜访曾在这里生活、工作的秦宪山、桂合凤、谭瑞普等3位老工人。
粤汉铁路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武昌的起点为钻鱼套。为了便于铁路运输,特地武昌城的宾阳门与中和门之间增辟一个城门,取名为“通湘门”意为通达湖南。因购地困难等原因,使粤汉铁路的起始地被移到徐家棚,从此,造就了徐家棚这块热土的百年辉煌。
1907年,张之洞在武昌设立湖北铁路总局,兼管粤汉、川汉两路,派冯启钧为总办,聘日人为粤汉段工程师。4月,以徐家棚为粤汉铁路起点开始动工。1912年7月,詹天佑出任国民政府汉粤川铁路会办,举家从广州迁往汉口,住在俄租界鄂哈街9号(现洞庭街51号),这一这里背靠大智门火车站,与粤汉铁路的起点徐家棚车站隔江相望。1914年1月,徐家棚车站开工修建,3年后建成。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资金十分困难、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1917年9月,徐家棚到岳阳(时称岳州)段铁路通车。1918年9月16日,徐家棚至长沙段铁路通车。1936年9月1日,从广州直达武汉的首趟列车,由南段的起始地黄沙车站发车,历时44小时,于9月3日到达北段的起始地徐家棚车站。那一天,徐家棚车站的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当我们来到徐家棚车站时,眼前却是一片荒芜的景象,这儿仅剩下一幢孤独的布满灰尘的封闭着的站房,与其相伴的是那几道清冷的铁轨和锈迹斑斑的铁路天桥。
据说当年修这铁路天桥有一段来历。一位师长太太在过徐家棚铁路时,听到不远处火车的汽笛声后,一下子慌了神,一不小心,高跟鞋带脚踝卡在铁轨中,越慌越拔不出来,结果被所驶来的铁龙吞噬掉生命。铁路当局赶紧修建这天桥,方便出于车站的人们。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使武汉三镇中有两镇拥有铁路。然而,长江又使这两条钢铁巨龙不能握手。于是,武汉长江江面上出现火车要靠轮渡载的现象。1937年3月10日,在汉口江岸和武昌徐家棚,分别有两座铁路码头落成,正式办理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的轮渡业务,后因武汉沦陷停航。抗战胜利后,直到1947年才复航。南来北往的旅客,则可凭联运车票分别在武昌徐家棚和汉口粤汉码头坐专线轮渡去火车站中转。遇到轮渡停航,火车停运,则以专用客轮暂住等候。
徐家棚这一带,随着车站的兴建、粤汉铁路和专线轮渡的开通,居民纷到沓来,房屋如雨后春笋“沟边街”、“洋园”等地名也相继诞生,甚至还形成因粤汉铁路而兴起并以粤汉铁路冠名的“粤汉里”徐家棚,不仅是粤汉铁路局办公机关的所在地,是铁路工人集中的居住地,而且是武昌城区以北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商贾云集,名人荟萃。名士、望族频频由此穿行于长江两岸。今天,一个“拆”字,将要使这里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那“街边街”、“粤汉里”的街名也许会随之消失。
我们沿着那多股铁轨边道路走向紧锁着大门的机务段车间。铁轨上陈放着成列的废弃的火车机车和庞大的工程车。机务段车间的4扇大门,对应着的曾经延到车间内的4道铁轨早已拆掉,换上行吊用的铁轨,但显示出当年车间的气派。曾经多次翻修车间,从墙外的窗楣、长长的窗框、拱形的上沿看,仍脱不掉上世纪三、四十前代陈旧的洋式的底色。
今年81岁的老工人桂合凤还保留着1949年1月1日由粤汉区铁路管理局颁发的员工服务证。他告诉我们,武昌机务段原来叫武昌车房,以后逐渐发展成颇具规模的机务段。在离机务段不远处,如江岸车辆厂一样,这儿曾经也有一个用于火车调头的大转盘。随着徐家棚在铁路史上的地位逐渐下降,武昌机务段已合并到武昌南机务段。机务段车间也随着失去原有的功能,只有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美好记忆。
75岁的老火车司机秦宪山老人,曾经曾经开着调车机,牵引毛泽东的专列往返于三三七、武昌车站。他展示出在北京天安门观礼台近距离瞻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湖北代表团合影和宾馆的出入证,那激动的心情至今还流露在秦师傅的脸上。胡耀邦任总书记到武汉时,秦宪山老人曾接受过光荣任务,为胡耀邦的专列“压道”(即在中央领导人专列通过的地段先试验性地走几趟,以确保中央首长的安全)。1968年,他作为进驻武昌铁中工宣队队长,大胆地为学校老师庄、康两位老师办理赴香港的签证审报表上,签署了自己的大名,促使两位老师在那特殊年代能顺利抵港继承遗产。
曾担任过机务段检修副段长、85岁的老人谭瑞普老人,原是平汉铁路局的工人。因解放战争需要,被临时借调到粤汉铁路局工作的。这一调,便在徐家棚60多年没挪窝。
现在人们休闲地,绿树成荫的四美塘,就是当年为建铁路、修机车厂房挖土填地而成为的池塘。为引进长江水作为机车用水,工人们又修筑了一条连通长江的沟渠。
四美塘原本是无名小塘,据着在武汉沦陷时期,一群日本鬼子看中了4名美貌的女子,妄图用强力侮辱她们。4名女子不忍屈辱,仓皇逃跑自塘边跳于塘中淹死。人们为追念这4名烈义之女,将此塘定名为“四美塘”
在徐家棚铁路工业遗址处,我们看到那红砖红瓦的水泵房、水质检验房,封闭严密、长满荒草的巨大储水池和高耸的水塔。长期以来,就是从这里将四美塘的水抽到这儿,经过水质处理,将硬水转化成软水,然后供机车使用,以保持机车的使用年限。但这泵房、储水池、水塔,因火车头早已改为电带动而失去作用,成为无人理睬、风里来雨里去的废物,谁也不会记那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
因秋讯,江边火车过江轮渡的遗址被水淹没,无法寻访。再则,一人行早就将那些通过相机记录在册。
整个上午的寻访,大家的心情是沉重的。保留得较完整的铁路工业遗址,就这样一个“拆”字了事。谁在这之前,曾想过,将此地改建成为铁道工业遗址博物馆,连同那铁轨、车间、水塔、站房、天桥等一道保存下来,保留下这中国铁路史上的见证。大慨能感受到的,唯有金钱的驱动力。
这里是粤汉铁路的最北端,到处铺就的铁轨仍叙述着昨日的辉煌,叙述着中国铁路建设的那段曾经坎坷曾经耀眼的历史;各处房屋墙壁上大书着即将拆迁的符号,注释着那精彩的历史篇章将掩于尘埃。
10月4日,汉网?人文武汉网友士心、村学究、一人行、水手002、龙舌兰、秦北汉等人来到徐家棚铁路工业遗址,拜访曾在这里生活、工作的秦宪山、桂合凤、谭瑞普等3位老工人。
粤汉铁路最初的设计方案中,武昌的起点为钻鱼套。为了便于铁路运输,特地武昌城的宾阳门与中和门之间增辟一个城门,取名为“通湘门”意为通达湖南。因购地困难等原因,使粤汉铁路的起始地被移到徐家棚,从此,造就了徐家棚这块热土的百年辉煌。
1907年,张之洞在武昌设立湖北铁路总局,兼管粤汉、川汉两路,派冯启钧为总办,聘日人为粤汉段工程师。4月,以徐家棚为粤汉铁路起点开始动工。1912年7月,詹天佑出任国民政府汉粤川铁路会办,举家从广州迁往汉口,住在俄租界鄂哈街9号(现洞庭街51号),这一这里背靠大智门火车站,与粤汉铁路的起点徐家棚车站隔江相望。1914年1月,徐家棚车站开工修建,3年后建成。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资金十分困难、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1917年9月,徐家棚到岳阳(时称岳州)段铁路通车。1918年9月16日,徐家棚至长沙段铁路通车。1936年9月1日,从广州直达武汉的首趟列车,由南段的起始地黄沙车站发车,历时44小时,于9月3日到达北段的起始地徐家棚车站。那一天,徐家棚车站的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当我们来到徐家棚车站时,眼前却是一片荒芜的景象,这儿仅剩下一幢孤独的布满灰尘的封闭着的站房,与其相伴的是那几道清冷的铁轨和锈迹斑斑的铁路天桥。
据说当年修这铁路天桥有一段来历。一位师长太太在过徐家棚铁路时,听到不远处火车的汽笛声后,一下子慌了神,一不小心,高跟鞋带脚踝卡在铁轨中,越慌越拔不出来,结果被所驶来的铁龙吞噬掉生命。铁路当局赶紧修建这天桥,方便出于车站的人们。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使武汉三镇中有两镇拥有铁路。然而,长江又使这两条钢铁巨龙不能握手。于是,武汉长江江面上出现火车要靠轮渡载的现象。1937年3月10日,在汉口江岸和武昌徐家棚,分别有两座铁路码头落成,正式办理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的轮渡业务,后因武汉沦陷停航。抗战胜利后,直到1947年才复航。南来北往的旅客,则可凭联运车票分别在武昌徐家棚和汉口粤汉码头坐专线轮渡去火车站中转。遇到轮渡停航,火车停运,则以专用客轮暂住等候。
徐家棚这一带,随着车站的兴建、粤汉铁路和专线轮渡的开通,居民纷到沓来,房屋如雨后春笋“沟边街”、“洋园”等地名也相继诞生,甚至还形成因粤汉铁路而兴起并以粤汉铁路冠名的“粤汉里”徐家棚,不仅是粤汉铁路局办公机关的所在地,是铁路工人集中的居住地,而且是武昌城区以北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商贾云集,名人荟萃。名士、望族频频由此穿行于长江两岸。今天,一个“拆”字,将要使这里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那“街边街”、“粤汉里”的街名也许会随之消失。
我们沿着那多股铁轨边道路走向紧锁着大门的机务段车间。铁轨上陈放着成列的废弃的火车机车和庞大的工程车。机务段车间的4扇大门,对应着的曾经延到车间内的4道铁轨早已拆掉,换上行吊用的铁轨,但显示出当年车间的气派。曾经多次翻修车间,从墙外的窗楣、长长的窗框、拱形的上沿看,仍脱不掉上世纪三、四十前代陈旧的洋式的底色。
今年81岁的老工人桂合凤还保留着1949年1月1日由粤汉区铁路管理局颁发的员工服务证。他告诉我们,武昌机务段原来叫武昌车房,以后逐渐发展成颇具规模的机务段。在离机务段不远处,如江岸车辆厂一样,这儿曾经也有一个用于火车调头的大转盘。随着徐家棚在铁路史上的地位逐渐下降,武昌机务段已合并到武昌南机务段。机务段车间也随着失去原有的功能,只有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美好记忆。
75岁的老火车司机秦宪山老人,曾经曾经开着调车机,牵引毛泽东的专列往返于三三七、武昌车站。他展示出在北京天安门观礼台近距离瞻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湖北代表团合影和宾馆的出入证,那激动的心情至今还流露在秦师傅的脸上。胡耀邦任总书记到武汉时,秦宪山老人曾接受过光荣任务,为胡耀邦的专列“压道”(即在中央领导人专列通过的地段先试验性地走几趟,以确保中央首长的安全)。1968年,他作为进驻武昌铁中工宣队队长,大胆地为学校老师庄、康两位老师办理赴香港的签证审报表上,签署了自己的大名,促使两位老师在那特殊年代能顺利抵港继承遗产。
曾担任过机务段检修副段长、85岁的老人谭瑞普老人,原是平汉铁路局的工人。因解放战争需要,被临时借调到粤汉铁路局工作的。这一调,便在徐家棚60多年没挪窝。
现在人们休闲地,绿树成荫的四美塘,就是当年为建铁路、修机车厂房挖土填地而成为的池塘。为引进长江水作为机车用水,工人们又修筑了一条连通长江的沟渠。
四美塘原本是无名小塘,据着在武汉沦陷时期,一群日本鬼子看中了4名美貌的女子,妄图用强力侮辱她们。4名女子不忍屈辱,仓皇逃跑自塘边跳于塘中淹死。人们为追念这4名烈义之女,将此塘定名为“四美塘”
在徐家棚铁路工业遗址处,我们看到那红砖红瓦的水泵房、水质检验房,封闭严密、长满荒草的巨大储水池和高耸的水塔。长期以来,就是从这里将四美塘的水抽到这儿,经过水质处理,将硬水转化成软水,然后供机车使用,以保持机车的使用年限。但这泵房、储水池、水塔,因火车头早已改为电带动而失去作用,成为无人理睬、风里来雨里去的废物,谁也不会记那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
因秋讯,江边火车过江轮渡的遗址被水淹没,无法寻访。再则,一人行早就将那些通过相机记录在册。
整个上午的寻访,大家的心情是沉重的。保留得较完整的铁路工业遗址,就这样一个“拆”字了事。谁在这之前,曾想过,将此地改建成为铁道工业遗址博物馆,连同那铁轨、车间、水塔、站房、天桥等一道保存下来,保留下这中国铁路史上的见证。大慨能感受到的,唯有金钱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