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柏榴村文集 > 从一次馈赠说开去

从一次馈赠说开去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2005年12月3日下午3时起,大概是武汉入冬以来的最明显的一次降温。北风凛冽,梧桐树叶纷纷飘落下来,满街飞舞,就象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我乘车来到老谢家。

    一进门,满堂喜气。老莫高兴地告诉我,大怀将他的习作发至邮箱内了,他看了后很高兴,特别是其中“唯同学之情未变”这句话实在感人,准备连夜发一份回帖。接着,老谢将我引到他儿子的房间,一台崭新的联想电脑放在书桌上,还有打印机、音箱,一应俱全。真让人感到意外。老谢告诉我,这是李江临到广州前送给他的,今天早上9点由他侄儿送上了门,另外还带有2千元的上网费。这更让我惊喜不已。

    对老谢来说,赠送一部电脑真如雪中送炭。要知道,自从建立了邮箱后,同学相聚的时候,就会谈起邮箱里放进的某同学中的新作,或武汉三中网上百年校庆的内容,或新近某网上的帖子,可老谢连电脑的边都难以接触到,只能从老莫的打印件上支离破碎地读到一点。

    李江,我与他是在1964年就认识了的。考入武汉三中后,我有幸与王仲春、张耀明三人成为了李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走马上任的第一天,班主任老师就将班上的同学给我们一一介绍。其中特别提到了李江的情况。李江的父亲是武汉军区总参谋长、副司令员,而且对李江也要求很严格,让我们对李江多关注一些,多帮助一些。

    李江的父亲李迎希,这位曾经爬过雪山、过过草地的老红军,这位在历次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的老将军,为什么要将他的儿子送到武汉三中读书呢?应该读武昌水果湖中学才对,那儿是高级首长的子弟学校呀!我想其中的原因大概是怕他的儿子成天与那些高官厚爵的子弟们在一起,只能成为骄奢淫逸的纨绔子弟,眼中没有他人,更没有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

    确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武汉三镇,拿汉阳与汉口、武昌比较,汉口可以说是码头文化,铜臭气息、帮派流氓气息重一些。武昌可以说是府弟文化,衙门、书卷气息重一些。只有汉阳,是一种融会文化。从大禹治水到伯牙遇知音,从鹦鹉赋到天完建都,都体现出汉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座古城又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以及周恒顺、周洪顺、胡尊记3家民营机器厂都是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也从全国招募有数以万计的工人。汉阳是融会文化,还因汉阳这一地历史久远,手工业作坊特别多,南来北往驾船的在这儿落户的特别多。它融会了各地的文化之长,成为了独特的汉阳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可接纳南北文化甚至中外文化,使汉阳这块热土上,其文化内容更丰富。武汉三中就是在这样的一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土壤上培植出来的,有着三百年文化传统的学校,可以说是人杰地灵,精英荟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将军将自己的爱子安排到武汉三中的对的。李江在这所学校里铸就了一颗平民之心,一颗爱人之心,一颗和平之心。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如法雨寺圣严法师说的那样,具有了“心灵环保的最高原则”

    在担任辅导员期间,我们三个辅导员要经常到李江所在的班去查自习课的纪律,李江是一个很守规矩的学生,对老师和我们这几人也是相当尊重的,没有因为自己是高干子弟,就目空一切。他与同学相处得也很好,对班上同学,无论贫富,也无论出身如何,均以善相待。

    看了一本忠肝烈胆——李迎希将军传后,我对李江的认识更深了一些。1955年,在评军衔时,李将军按解放战争时期的职位应定中将,由于某些人从中作梗,使他只评了一个少将,在武汉军区中名字排在副司令的最前面,军衔却少了一个档次。但李将军能坦然处之:“什么少将、中将,豆瓣酱。”他从没有到处宣扬他的赫赫战功,淡泊名利,能本色方为真英雄。李江不正是秉承了他父亲的这种精神么?李江从某篇帖子上知道了老谢的现状,便毅然给他以支助。有谁会想到,这些当年红岩战斗队最早期的队员又走到一起来了。随着时间渐渐地久远,这种战友的情谊似酿造的美酒,越来越甘美醇厚。这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相互间的谅解、理解,同时也是双方的人格魅力所影响。武汉三中的百年校庆,更增进了双方的友谊。同学相聚时,又多了一些话题。在这样的情景下,李江更是忘不了对老谢的关心和照顾,这便是将门虎子的本色。

    老谢是不幸的,在改革的浪潮中,他总是遇上了退潮。在海南省,因出现泡沫经济使老谢一下子跌了下来;卖乙炔,因赶上了汉阳众多工厂的倒闭和纠缠不清三角债,不得不关门大吉;做餐馆,又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因素而放弃了;炒股票,又遇到了股票猛跌。这一方面是时势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老谢过于大度、从容,失去了便失去了罢,却没有过多地考虑下一步。老谢又是幸运的,在他有困难时,除李江外,还有杜良怀、蔡俊、莫安德、陈文年、王向阳、黄茂华、郑重喜等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朋友多次伸出援助之手,扶他一把,助他一臂之力。老谢心存感激。在多次万念俱灰之后,老谢的意志并没有退,他勤奋地学习着,每月用几十元的钱买书订报,认真地学习。尤其是对余杰、黄仁宇等学者的那些文章,他独有情锺,反复研读。书中常有些圈圈点点、钩钩划划。这样,书经他一读,便活起来了,具有了生命力,并与老谢有了感情,就因为这个原因,他从不轻易地将读过的书借给他人。每每谈起时事或读书心得时,他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睿智。

    4日下午,宽带网接通了,我们首先打开的是大怀发来的帖子。大怀的文章耐人嚼味。有了李江的这一份厚重的馈赠,老谢又开始在电脑上用起功来了,迎头追赶这时代的潮流。

    2005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