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现在的呼延谷以东地区,呼延镇主城呼延城,后世包头的旧址上黄明远已经开始扩建一个新城,作为丰州新的中心。呼延城因为由匈奴呼延部而得名,蛮夷气息严重,黄明远一直不喜,这次趁机将其改名为北宁城,取北方长宁之意。
在北宁城的仓库之中,邓议看着这些棉花也不知道怎么处置。听总管说这些棉花是用来御寒的,他摸在手中的确软和温暖,只是这么多花瓣,零零散散的,也没法做成衣服啊。
黄明远也发愁,要是有弹棉花机,这些棉花用不了多久就成了上好的棉被,可惜别说弹棉花机了,对于众人来说棉花都是第一次见。
黄明远没有弹棉花机,但他却知道怎么弹棉花。
到现在黄明远还记得有部电影叫做《老少爷们打鬼子》,里面有首歌唱得好啊“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花弹成了八两八”。黄明远以前还一直好奇,这半斤棉花怎么就成了八两八了。
前世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自然是没有弹棉花机了,但是弹棉花的匠人却是走街串巷,各村吆喝,给老百姓弹棉花,黄明远还正好见过弹棉花的。
棉花匠的工具比较简单,弯弓,木锤,磨盘,铲头,还有一条牵纱篾组成了全部的家当。其中这弯弓制作起来最为讲究,南方以竹片做成,北方通常是自然弯曲树木或者专门的木料做成。弓弦用的都是牛筋,结实耐用也富有弹性。
当然现在牛筋是战略物资,普通老百姓肯定不可能制造出。
不过作为丰州之主,黄明远一声令下,这适合弹棉花的弯弓便做成了。黄明远拿在手里,感觉跟苏格兰长弓一样,只是弓身有些差劲。黄明远拿着这弯弓,又想起曾经追着棉花匠到处跑的孩童时代,虽然那么久远,却真是让人留恋。
黄明远自己先拿着弯弓试着弹了几下。
别人不会,他其实也不会,只是见过,有些理论基础。
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黄明远试了几下,众人大体看明白黄明远的动作,几个老农接过来操作,没多久便会使用了。
在后腰上固定上一个木棍高处头上两三尺。这是用来悬挂木弓的,更为稳妥也省力。弹棉花的时候就把弓弦埋入棉花之中,用木锤敲击弓弦,伴随着“蹦蹦蹦”的声音棉花纷飞。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
弹棉花是把棉花弹蓬松,等到棉花弹松之后,用白色的纱布包裹起来,还需要一层层的均匀铺平。这项比较考验技术,要铺平并且后薄一致,否则做成的被褥盖起来就会不舒服。压棉花所用的叫做磨盘,木头制作的圆盘,这项工序非常耗费时间,一两个小时功夫才能做好。
黄明远再次看到几个老农越用越娴熟,也不由得赞叹天生的农民,而其他工匠看着一条棉絮被就这么神奇的出现,简直像见了神迹一样。
接着更多的工匠便开始弹棉花了。
术业有专攻,很快这些工匠就上了手,而且把黄明远的劣质手艺给改良了不少。
黄明远让人将最初做好的一百多条棉被运到了九原,分给各部将领。新物品要想快速推广嘛,自然是需要由上到下的普及。
棉被的优势太明显了,众人很快发现了这些棉被的好处,棉花也由此在丰州彻底推广开来。
今年丰州种了三十多公斤棉籽,收获的棉籽差不多也有数百斤,只是这数百斤棉籽的量实在太少,还不足以大规模投入生产使用。
除了小批量的做成棉被、棉衣进行推广以外,很多棉花也要拿去做试验用,主要是制造弹棉花机、织棉布机等机械的使用。
因为现在库存棉籽的量还是不足,黄明远通过李敏,从西南又引进了不少棉籽,还通过走私从西域弄来不少棉籽,都是为了明年的扩大化生产。
这一次黄明远直接在牟那山建立了一个专门进行棉花生产的屯垦团,准备明年种植棉花三百亩,预计能产棉花一万五千公斤,到时候所有收获的棉花将全部做成军大衣,配给军队使用。
后世的军大衣一件差不多用两到三斤左右的棉花,到时候就能大批量生产军大衣上万件。军大衣平时可以保暖,夜晚也能当棉被使用,再加上毛衣、皮衣的配合,大军出阴山直趋漠北的防寒问题便基本解决了。
可惜这批棉衣最早要到仁寿三年才能用上,且仍旧无法完全配给全军。要是再给自己一年的时间,那全军都能换装了。
寻常时候再等一年也是可以的,但现在却是不成。
杨坚是在仁寿四年七、八月份去世的,如果等到仁寿四年出塞,那很有可能赶不回长安,也参与不上仁寿宫变,这可不是黄明远愿意看到的。
仁寿三年的夏天,丰州军必须大规模出塞,留给自己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到两年了。
为了进一步升级棉花的使用,黄明远又令人用棉花制作棉布。
相对于用棉花做棉袄、被子,普通百姓对棉布的需求其实没有那么强烈。棉布穿着柔和贴身、吸湿性、透气性甚佳,但是并不如毛布暖和,也不如麻布耐脏,更不如丝绸华丽,不过棉、麻、毛分别为纺织业的三条大腿,丰州本来麻就少,所以棉纺织业还是要发展的。
而且相对于棉衣、被子,低端的使用很难对技术上有所提升。
其实棉布和毛布差不多,毛布要用毛纱线,棉布则是棉纱线。只要制出棉纱线,将原本纺织麻布的织布机稍加改良,便能制造出成型的棉布了。
中国人仿佛天生就擅长织布一般,发明了无数令后世眼花缭乱的机械。三万多年前就发明了骨针;在五千多年以前就发明了原始腰机;春秋战国之前就发明了踏板织机;西汉之前就发明了提花机。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汉昭帝时期,霍光的妻子召陈宝光的妻子用有一百二十镊的织机织造了二十五匹散花绫,简直令后世难以想象。
很快,能够纺织棉纱线的织机便出现了。
在现在的呼延谷以东地区,呼延镇主城呼延城,后世包头的旧址上黄明远已经开始扩建一个新城,作为丰州新的中心。呼延城因为由匈奴呼延部而得名,蛮夷气息严重,黄明远一直不喜,这次趁机将其改名为北宁城,取北方长宁之意。
在北宁城的仓库之中,邓议看着这些棉花也不知道怎么处置。听总管说这些棉花是用来御寒的,他摸在手中的确软和温暖,只是这么多花瓣,零零散散的,也没法做成衣服啊。
黄明远也发愁,要是有弹棉花机,这些棉花用不了多久就成了上好的棉被,可惜别说弹棉花机了,对于众人来说棉花都是第一次见。
黄明远没有弹棉花机,但他却知道怎么弹棉花。
到现在黄明远还记得有部电影叫做《老少爷们打鬼子》,里面有首歌唱得好啊“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花弹成了八两八”。黄明远以前还一直好奇,这半斤棉花怎么就成了八两八了。
前世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自然是没有弹棉花机了,但是弹棉花的匠人却是走街串巷,各村吆喝,给老百姓弹棉花,黄明远还正好见过弹棉花的。
棉花匠的工具比较简单,弯弓,木锤,磨盘,铲头,还有一条牵纱篾组成了全部的家当。其中这弯弓制作起来最为讲究,南方以竹片做成,北方通常是自然弯曲树木或者专门的木料做成。弓弦用的都是牛筋,结实耐用也富有弹性。
当然现在牛筋是战略物资,普通老百姓肯定不可能制造出。
不过作为丰州之主,黄明远一声令下,这适合弹棉花的弯弓便做成了。黄明远拿在手里,感觉跟苏格兰长弓一样,只是弓身有些差劲。黄明远拿着这弯弓,又想起曾经追着棉花匠到处跑的孩童时代,虽然那么久远,却真是让人留恋。
黄明远自己先拿着弯弓试着弹了几下。
别人不会,他其实也不会,只是见过,有些理论基础。
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黄明远试了几下,众人大体看明白黄明远的动作,几个老农接过来操作,没多久便会使用了。
在后腰上固定上一个木棍高处头上两三尺。这是用来悬挂木弓的,更为稳妥也省力。弹棉花的时候就把弓弦埋入棉花之中,用木锤敲击弓弦,伴随着“蹦蹦蹦”的声音棉花纷飞。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
弹棉花是把棉花弹蓬松,等到棉花弹松之后,用白色的纱布包裹起来,还需要一层层的均匀铺平。这项比较考验技术,要铺平并且后薄一致,否则做成的被褥盖起来就会不舒服。压棉花所用的叫做磨盘,木头制作的圆盘,这项工序非常耗费时间,一两个小时功夫才能做好。
黄明远再次看到几个老农越用越娴熟,也不由得赞叹天生的农民,而其他工匠看着一条棉絮被就这么神奇的出现,简直像见了神迹一样。
接着更多的工匠便开始弹棉花了。
术业有专攻,很快这些工匠就上了手,而且把黄明远的劣质手艺给改良了不少。
黄明远让人将最初做好的一百多条棉被运到了九原,分给各部将领。新物品要想快速推广嘛,自然是需要由上到下的普及。
棉被的优势太明显了,众人很快发现了这些棉被的好处,棉花也由此在丰州彻底推广开来。
今年丰州种了三十多公斤棉籽,收获的棉籽差不多也有数百斤,只是这数百斤棉籽的量实在太少,还不足以大规模投入生产使用。
除了小批量的做成棉被、棉衣进行推广以外,很多棉花也要拿去做试验用,主要是制造弹棉花机、织棉布机等机械的使用。
因为现在库存棉籽的量还是不足,黄明远通过李敏,从西南又引进了不少棉籽,还通过走私从西域弄来不少棉籽,都是为了明年的扩大化生产。
这一次黄明远直接在牟那山建立了一个专门进行棉花生产的屯垦团,准备明年种植棉花三百亩,预计能产棉花一万五千公斤,到时候所有收获的棉花将全部做成军大衣,配给军队使用。
后世的军大衣一件差不多用两到三斤左右的棉花,到时候就能大批量生产军大衣上万件。军大衣平时可以保暖,夜晚也能当棉被使用,再加上毛衣、皮衣的配合,大军出阴山直趋漠北的防寒问题便基本解决了。
可惜这批棉衣最早要到仁寿三年才能用上,且仍旧无法完全配给全军。要是再给自己一年的时间,那全军都能换装了。
寻常时候再等一年也是可以的,但现在却是不成。
杨坚是在仁寿四年七、八月份去世的,如果等到仁寿四年出塞,那很有可能赶不回长安,也参与不上仁寿宫变,这可不是黄明远愿意看到的。
仁寿三年的夏天,丰州军必须大规模出塞,留给自己准备的时间已经不到两年了。
为了进一步升级棉花的使用,黄明远又令人用棉花制作棉布。
相对于用棉花做棉袄、被子,普通百姓对棉布的需求其实没有那么强烈。棉布穿着柔和贴身、吸湿性、透气性甚佳,但是并不如毛布暖和,也不如麻布耐脏,更不如丝绸华丽,不过棉、麻、毛分别为纺织业的三条大腿,丰州本来麻就少,所以棉纺织业还是要发展的。
而且相对于棉衣、被子,低端的使用很难对技术上有所提升。
其实棉布和毛布差不多,毛布要用毛纱线,棉布则是棉纱线。只要制出棉纱线,将原本纺织麻布的织布机稍加改良,便能制造出成型的棉布了。
中国人仿佛天生就擅长织布一般,发明了无数令后世眼花缭乱的机械。三万多年前就发明了骨针;在五千多年以前就发明了原始腰机;春秋战国之前就发明了踏板织机;西汉之前就发明了提花机。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汉昭帝时期,霍光的妻子召陈宝光的妻子用有一百二十镊的织机织造了二十五匹散花绫,简直令后世难以想象。
很快,能够纺织棉纱线的织机便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