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驱车北赴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四月时节,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而此时的草原,草还未长绿,春意已经是扑面而来。
在天底下,大地一碧千里,却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渐开的古道勾连了南北来往的行人,整个草原的生机也盎然了起来。
裴淑宁轻轻掀起窗帘,细细地打量着这塞外的风景。这时节不像黄明远信中写的大漠、长河、烽烟、寒风,反而开阔之中透着无限的勃勃生机,倒是有一种别样的葱郁之美。
若是黄明远在此便会笑裴淑宁了,也就是今年北上才能看到这份葱郁,往日里的草原到了春天正是饥荒的时候,别说生机了,穷荒与征战倒是有不少。
也多亏了吐奚子柔的那场刺杀,黄明远才有机会和借口重新清理大河以南直到丰州、夏州、盐州的交界区。
三州交界之地,自两汉以来就是整个关北最贫困之处,而且一大片区域还是内流河区,降雨稀少,土地贫瘠,中原王朝对此也没有什么统治力。
在此地求生存的多是一些两汉时期流传下来的羌族、鲜卑族的杂胡,这些杂胡种族繁杂,人口众多,势力混乱。
仁寿元年五月,黄明远借口三州交界之地不服王化,多有阴谋作乱、袭杀大隋官吏情况的发生,以黄明辽和黄明征二人领军分别从九原和榆林向南扫荡群胡。
二人所到之处,奉行黄明远实行的焦土战略,所有杂胡部落或是被隋军杀光,或是被隋军驱逐。
黄明辽二人用了整整大半年的时间,将整个关北地区犁庭扫穴了一个遍,原本在此生活多年的杂胡纷纷受了灾。无数的部族被隋军的铁骑和横刀杀戮一空;无数的部落流着眼泪望着祖辈生活的土地依依不舍的离开;当然在汉人的压迫与杀戮之下,选择屈服的部落更是不知凡几。
而这些屈服的部落,毫无例外全被黄明远给打散之后编户齐民,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忘记自己的民族和祖先。
各部杂胡也试图联合起来反抗隋军的暴虐统治,黄明远却是根本不与对方对话,而是直接令各部严酷镇压。各部杂胡相互之间仇恨颇多,根本难以团结整合,盲目集结的大军反而给了隋军攻击的借口和目标。
荣毗、杨恭仁都劝黄明远要缓行此策,避免激化民族矛盾,产生大的乱子,但黄明远不为所动。
这就是黄明远本人挑起的大清洗,如何会半途而废。与其等到以后再有后患,哪怕现在出现阵痛也是可以接受的。
黄明辽的兵锋越过了纳远川(今都思免河),直指盐池以北;而黄明征的兵锋则越过了圜水(今秃尾河),一度进入上州的地界。
此时各州之间根本就没有确定的边界,因此哪怕其它州郡对此不满也没有办法。
二人的铁骑用锋利的横刀与奔腾的马蹄彻底征服了这片土地。
差不多到仁寿元年年底,丰州军共屠戮杂胡约一万三千多人;四万多名杂胡被贬为奴隶,被押送到丰州的各矿区、工坊做工;而差不多有五六万的杂胡或是南逃入夏州、盐州和灵州等地,或是向西渡过黄河逃亡贺兰山以西。
黄明远也知道如此做后患无穷,所有远逃的杂胡都种下了深深的仇恨种子,但是要开发大河以南,就得将这些危险势力消灭一空。
无数杂胡的尸骨和鲜血浇灌了这片土地,经过了一冬天的滋润,原本焦土的荒原如雨后春笋一般,生机盎然,披上了久违的葱绿色。
大自然也是善于忘记的,所以它们早就忘记了曾经在这里放牧数百年的杂胡,又用一身的新绿色来迎接汉人的统治。
······
裴淑宁一行人是三月初从长安出发北上的。
按道理来说,黄明远这样的一方边陲大将,即使不是出征在外,也是要把家眷留在长安做人质的。否则黄明远一旦放开阴山防线,胡虏便能直接一路向南,越过横山,兵锋直逼关中。
不过杨坚考虑到黄明远新婚,而且家族、亲人都在京中,倒也满足惯例的要求,便对其也没有那么大的限制。因此裴淑宁得以开恩,与儿子一同前往丰州。
过了年天气转暖,裴淑宁心念黄明远如焚。虽然三月份还有些清寒,但她对丰州望眼欲穿,便带上四个月大的儿子,一路驱车前往丰州。
裴淑宁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更是第一次到关北。虽然一路上舟车劳顿,但是所见所闻,俱是新奇无比,兴致大开,遂也不觉得旅途有多困顿,便来到了大河边上。
众人在河边扎营,恰逢河流下游有一群黄羊淌水过河,满眼望去都是清澈的河流,宽阔的边滩,两侧错落有致的树林,蓝天白云衬托下的羊群的倒影如绚丽的画卷一般美好,看得裴淑宁满是憧憬与幻想。
“安娘,若是九原也这么美,倒是一处好去处。”
“嫂嫂说得是。”
与裴淑宁对话的是黄明远的表妹安娘,她正逗弄着还只有四五个月大的黄维扬。小维扬还不会说话,更不会走路,只是被安娘逗弄地“咯咯”的大笑。
“小维扬,要见阿耶了,高不高兴?”
安娘是黄明远二姑母的女儿,其父是武阳令张允济。张允济是青州北海(治今山东潍城)人,家境贫寒。后来其求学于邹山,黄胤之爱重其德行,便将次女嫁予张允济。
张允济为官十余年,虽然位卑,但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倒是个好官。
张安娘家教森严,倒是养成了一副谦恭守礼的性子。
此次张安娘跟着裴淑宁北上,是为了与郑言庆成婚的。
郑言庆年已二十,身居高位,枕边之事自是不能再耽搁了。只是郑言庆因为之前的经历不喜高门大族之女,其特殊的身份也不好与黄氏联姻,黄明远便想到了张家的表妹。
张家出身不高,也不会看不起郑言庆的出身。而表妹人品、样貌样样都很出挑,也能兴旺郑家。
四月时节,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而此时的草原,草还未长绿,春意已经是扑面而来。
在天底下,大地一碧千里,却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渐开的古道勾连了南北来往的行人,整个草原的生机也盎然了起来。
裴淑宁轻轻掀起窗帘,细细地打量着这塞外的风景。这时节不像黄明远信中写的大漠、长河、烽烟、寒风,反而开阔之中透着无限的勃勃生机,倒是有一种别样的葱郁之美。
若是黄明远在此便会笑裴淑宁了,也就是今年北上才能看到这份葱郁,往日里的草原到了春天正是饥荒的时候,别说生机了,穷荒与征战倒是有不少。
也多亏了吐奚子柔的那场刺杀,黄明远才有机会和借口重新清理大河以南直到丰州、夏州、盐州的交界区。
三州交界之地,自两汉以来就是整个关北最贫困之处,而且一大片区域还是内流河区,降雨稀少,土地贫瘠,中原王朝对此也没有什么统治力。
在此地求生存的多是一些两汉时期流传下来的羌族、鲜卑族的杂胡,这些杂胡种族繁杂,人口众多,势力混乱。
仁寿元年五月,黄明远借口三州交界之地不服王化,多有阴谋作乱、袭杀大隋官吏情况的发生,以黄明辽和黄明征二人领军分别从九原和榆林向南扫荡群胡。
二人所到之处,奉行黄明远实行的焦土战略,所有杂胡部落或是被隋军杀光,或是被隋军驱逐。
黄明辽二人用了整整大半年的时间,将整个关北地区犁庭扫穴了一个遍,原本在此生活多年的杂胡纷纷受了灾。无数的部族被隋军的铁骑和横刀杀戮一空;无数的部落流着眼泪望着祖辈生活的土地依依不舍的离开;当然在汉人的压迫与杀戮之下,选择屈服的部落更是不知凡几。
而这些屈服的部落,毫无例外全被黄明远给打散之后编户齐民,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忘记自己的民族和祖先。
各部杂胡也试图联合起来反抗隋军的暴虐统治,黄明远却是根本不与对方对话,而是直接令各部严酷镇压。各部杂胡相互之间仇恨颇多,根本难以团结整合,盲目集结的大军反而给了隋军攻击的借口和目标。
荣毗、杨恭仁都劝黄明远要缓行此策,避免激化民族矛盾,产生大的乱子,但黄明远不为所动。
这就是黄明远本人挑起的大清洗,如何会半途而废。与其等到以后再有后患,哪怕现在出现阵痛也是可以接受的。
黄明辽的兵锋越过了纳远川(今都思免河),直指盐池以北;而黄明征的兵锋则越过了圜水(今秃尾河),一度进入上州的地界。
此时各州之间根本就没有确定的边界,因此哪怕其它州郡对此不满也没有办法。
二人的铁骑用锋利的横刀与奔腾的马蹄彻底征服了这片土地。
差不多到仁寿元年年底,丰州军共屠戮杂胡约一万三千多人;四万多名杂胡被贬为奴隶,被押送到丰州的各矿区、工坊做工;而差不多有五六万的杂胡或是南逃入夏州、盐州和灵州等地,或是向西渡过黄河逃亡贺兰山以西。
黄明远也知道如此做后患无穷,所有远逃的杂胡都种下了深深的仇恨种子,但是要开发大河以南,就得将这些危险势力消灭一空。
无数杂胡的尸骨和鲜血浇灌了这片土地,经过了一冬天的滋润,原本焦土的荒原如雨后春笋一般,生机盎然,披上了久违的葱绿色。
大自然也是善于忘记的,所以它们早就忘记了曾经在这里放牧数百年的杂胡,又用一身的新绿色来迎接汉人的统治。
······
裴淑宁一行人是三月初从长安出发北上的。
按道理来说,黄明远这样的一方边陲大将,即使不是出征在外,也是要把家眷留在长安做人质的。否则黄明远一旦放开阴山防线,胡虏便能直接一路向南,越过横山,兵锋直逼关中。
不过杨坚考虑到黄明远新婚,而且家族、亲人都在京中,倒也满足惯例的要求,便对其也没有那么大的限制。因此裴淑宁得以开恩,与儿子一同前往丰州。
过了年天气转暖,裴淑宁心念黄明远如焚。虽然三月份还有些清寒,但她对丰州望眼欲穿,便带上四个月大的儿子,一路驱车前往丰州。
裴淑宁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更是第一次到关北。虽然一路上舟车劳顿,但是所见所闻,俱是新奇无比,兴致大开,遂也不觉得旅途有多困顿,便来到了大河边上。
众人在河边扎营,恰逢河流下游有一群黄羊淌水过河,满眼望去都是清澈的河流,宽阔的边滩,两侧错落有致的树林,蓝天白云衬托下的羊群的倒影如绚丽的画卷一般美好,看得裴淑宁满是憧憬与幻想。
“安娘,若是九原也这么美,倒是一处好去处。”
“嫂嫂说得是。”
与裴淑宁对话的是黄明远的表妹安娘,她正逗弄着还只有四五个月大的黄维扬。小维扬还不会说话,更不会走路,只是被安娘逗弄地“咯咯”的大笑。
“小维扬,要见阿耶了,高不高兴?”
安娘是黄明远二姑母的女儿,其父是武阳令张允济。张允济是青州北海(治今山东潍城)人,家境贫寒。后来其求学于邹山,黄胤之爱重其德行,便将次女嫁予张允济。
张允济为官十余年,虽然位卑,但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倒是个好官。
张安娘家教森严,倒是养成了一副谦恭守礼的性子。
此次张安娘跟着裴淑宁北上,是为了与郑言庆成婚的。
郑言庆年已二十,身居高位,枕边之事自是不能再耽搁了。只是郑言庆因为之前的经历不喜高门大族之女,其特殊的身份也不好与黄氏联姻,黄明远便想到了张家的表妹。
张家出身不高,也不会看不起郑言庆的出身。而表妹人品、样貌样样都很出挑,也能兴旺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