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选择撤退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果不出陈克敌所料,在见到隋军大军兵临巴陵,阻断长江之后,萧铣的心思立刻就变了。
萧铣当然不想降,谁不想当皇帝,之前的投降不过是没有办法的最好选择。
但隋军的前来,就给了萧铣一个腾挪转移的机会。而且蔡德让等人还不停地劝告萧铣,大隋的实力远比李唐强大。真要是投降,就是投降大隋,也比投降李唐要好得多。
于是萧铣彷佛忘记了之前向李唐请降的请求,紧闭城门,不纳唐使。而郭华等人似乎也因为隋军的到来,信心大增,竟然开始加固城防,鼓动士气,准备打一场守卫战。
李世民搞偷袭背盟,着实让荆襄之人不爽,若有机会,大家都不愿意投降。
“萧铣狗贼,背信弃义,不当人子!”
萧铣的出尔反尔,可气坏了李世民。
李世民之前被隋军的突然出现吓了一跳,可那并没有萧铣突然背盟给他的打击大。
虽然李世民没多大节操,但毕竟年轻,又没当过皇帝,还保留那份看待世界的天真,而萧铣这一下子,毁了他最后的美好了。
李世民真想现在就冲进巴陵城,砍了萧铣这个老小子。
不过也只是想想,他手中不过万余主力,算上降兵,也只有两万余人。这点兵力若是不顾一切地攻打巴陵城,对面的隋军必然会勐击唐军侧翼,到时候李世民想全身而退都难。
所以非得先解决了对面的隋军,才能再攻击巴陵。
虽然李世民不知道对面的隋军怎么出现的,但他当初离开江夏的时候,从巴陵直到武昌,数百里的长江,尽为唐军控制。不说江夏的李孝恭,沔阳的李大亮,光是鲇渎镇就有梁军上万水师。
隋军主力杀到巴陵,难道江夏、沔阳都丢了吗?
李世民不敢相信,他只能告诉自己,隋军是水师西进,并不一定占据大江两岸的城池,所以李孝恭、李大亮二部未必有事。
不过鲇渎镇的梁军就是自欺欺人也说不过去了,梁军横在江上,阻了隋军西来之道,今隋军已至,唯一的可能就是梁军或败或降。
李世民正犹豫着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时有斥候来报,对面隋军的主帅乃是黄维扬的参军陈克敌。
听到这个名字,李世民立刻激动地站了起来。
对于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当年在黄明远身边当学生的那几年,陈克敌作为陈远的儿子,就是丰州二代的领头羊,素来被黄明远拿来与李世民比较,更被黄明远戏称为“双壁”,不亚于汉时卫青、霍去病。
二人做了好些年的同学,相互知根知底。虽然二人的关系一般,但彼此都视对方为自己的竞争者。
除此之外,二人还有一个关系,李世民本来是好好的未婚夫,李世民返回李家之后,双方解除婚约,而好好新的未婚夫,便是陈克敌。
虽无杀父之仇,却有夺妻之恨。
李世民望着远处的君山岛,紧握住双拳,过了良久,又慢慢松开。
李世民太清楚陈克敌的能力,所以他知道,这一仗决不能心存侥幸。是他忽视了长江下游的防御,以至让陈克敌直捣腹心断了他的归路。
事到如今,李世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仗输了。
李世民返回大帐,立刻召集诸将,商议退兵之事。
众将大惊,虽然隋军占据优势,但还不至于不战便退。整个萧梁就剩下一个巴陵城,大家苦战这么久,为的不就是萧铣和整个梁国。
李世民解释道:“今北隋军远道奔袭,占据君山岛,断我后路和粮草补给线。若要打通此道,非得水师与北隋军决战。我军虽训练了一支水师,但远不如北隋。双方若是在洞庭湖大战一场,不论输赢,我军必然是损失惨重。此之一部,不过是北隋军偏师,损之而不伤其本,但我军水师若败,这荆襄不可战矣。”
李世民东来荆襄,搜罗了这么久,各部水师加起来,差不多一万六千余人,船只大小六百余只。这支部队被一分为三,一部交给李孝恭攻打蕲春郡,一部交给李大亮攻略沔阳、安陆二郡,剩下的一部分则由许绍统帅,留在江陵。
这点力量,还得留着决战用,李世民可不敢败。
“而且北隋军一部屯于芭蕉湖,明显是为巴陵之后盾。北隋军加上梁军,已两倍于我,更兼据有坚城。我军非旷日持久,不能破城。而一旦与北隋军相持,北隋军其余各部援军纷纷到来,则我军攻守难以兼顾,此战必败。”
说白了,李世民先后开辟了五六个战场,兵力不足,打消耗战无异于自寻死路。
李世民自东进以后,连战连胜,在军中威望也日益增长,虽然做不到言出法随,但也是如臂指使,因此部下即使有异议,但无人敢反对。
定下撤退的大方针之后,李世民决定,自率领四千玄甲骑兵绕行洞庭湖南岸,经武陵郡返回江陵。
这一路约是七百里,不过沿途多是平原,而李世民部又尽是骑兵,倒也不算太远。
李世民又任命堂兄李琛为潭州总管,和大将贺若怀广一起镇守荆南,整合荆南六郡。
当然说是六郡,不过是六千唐兵还有一万多董景珍部的降兵,地盘全无。
李世民不舍得放弃荆南,因此希望李琛能够带着这近两万军队在荆南牵扯隋军的侧翼,给他在北线决战争取时间。
留在荆南,前途未卜,李琛并不愿意。不过军中除了他,也没合适的人选。而这近两万步兵若想走陆路返回江陵,就困难多了,所以也不得不留下。
六千唐兵不愿意留下,但不得不留下。而一万多梁军降兵,多是荆南人,反而是愿意留下。
不过不管其他人的选择,最难受的还是董景珍。
汨水一战,让董景珍充分见识到唐军的强大,心中对于李世民有种如见天神的仰慕。可现在面对隋军,李世民不放一箭,直接退走,着实让他吃惊。
唐军退走,萧铣要卷土重来,他也失去了作用,已经成了最尴尬的存在。
幸好李世民没忘了他,直接带着一同离开。
虽然李琛希望留下董景珍,以方便招降纳叛,但李世民根本不信任董景珍的气节,真让他回荆南,怕是放虎归山。
唐军有条不紊地准备着撤退,而此时李世民让人给陈克敌送了一封信。
果不出陈克敌所料,在见到隋军大军兵临巴陵,阻断长江之后,萧铣的心思立刻就变了。
萧铣当然不想降,谁不想当皇帝,之前的投降不过是没有办法的最好选择。
但隋军的前来,就给了萧铣一个腾挪转移的机会。而且蔡德让等人还不停地劝告萧铣,大隋的实力远比李唐强大。真要是投降,就是投降大隋,也比投降李唐要好得多。
于是萧铣彷佛忘记了之前向李唐请降的请求,紧闭城门,不纳唐使。而郭华等人似乎也因为隋军的到来,信心大增,竟然开始加固城防,鼓动士气,准备打一场守卫战。
李世民搞偷袭背盟,着实让荆襄之人不爽,若有机会,大家都不愿意投降。
“萧铣狗贼,背信弃义,不当人子!”
萧铣的出尔反尔,可气坏了李世民。
李世民之前被隋军的突然出现吓了一跳,可那并没有萧铣突然背盟给他的打击大。
虽然李世民没多大节操,但毕竟年轻,又没当过皇帝,还保留那份看待世界的天真,而萧铣这一下子,毁了他最后的美好了。
李世民真想现在就冲进巴陵城,砍了萧铣这个老小子。
不过也只是想想,他手中不过万余主力,算上降兵,也只有两万余人。这点兵力若是不顾一切地攻打巴陵城,对面的隋军必然会勐击唐军侧翼,到时候李世民想全身而退都难。
所以非得先解决了对面的隋军,才能再攻击巴陵。
虽然李世民不知道对面的隋军怎么出现的,但他当初离开江夏的时候,从巴陵直到武昌,数百里的长江,尽为唐军控制。不说江夏的李孝恭,沔阳的李大亮,光是鲇渎镇就有梁军上万水师。
隋军主力杀到巴陵,难道江夏、沔阳都丢了吗?
李世民不敢相信,他只能告诉自己,隋军是水师西进,并不一定占据大江两岸的城池,所以李孝恭、李大亮二部未必有事。
不过鲇渎镇的梁军就是自欺欺人也说不过去了,梁军横在江上,阻了隋军西来之道,今隋军已至,唯一的可能就是梁军或败或降。
李世民正犹豫着接下来该怎么办,这时有斥候来报,对面隋军的主帅乃是黄维扬的参军陈克敌。
听到这个名字,李世民立刻激动地站了起来。
对于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当年在黄明远身边当学生的那几年,陈克敌作为陈远的儿子,就是丰州二代的领头羊,素来被黄明远拿来与李世民比较,更被黄明远戏称为“双壁”,不亚于汉时卫青、霍去病。
二人做了好些年的同学,相互知根知底。虽然二人的关系一般,但彼此都视对方为自己的竞争者。
除此之外,二人还有一个关系,李世民本来是好好的未婚夫,李世民返回李家之后,双方解除婚约,而好好新的未婚夫,便是陈克敌。
虽无杀父之仇,却有夺妻之恨。
李世民望着远处的君山岛,紧握住双拳,过了良久,又慢慢松开。
李世民太清楚陈克敌的能力,所以他知道,这一仗决不能心存侥幸。是他忽视了长江下游的防御,以至让陈克敌直捣腹心断了他的归路。
事到如今,李世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仗输了。
李世民返回大帐,立刻召集诸将,商议退兵之事。
众将大惊,虽然隋军占据优势,但还不至于不战便退。整个萧梁就剩下一个巴陵城,大家苦战这么久,为的不就是萧铣和整个梁国。
李世民解释道:“今北隋军远道奔袭,占据君山岛,断我后路和粮草补给线。若要打通此道,非得水师与北隋军决战。我军虽训练了一支水师,但远不如北隋。双方若是在洞庭湖大战一场,不论输赢,我军必然是损失惨重。此之一部,不过是北隋军偏师,损之而不伤其本,但我军水师若败,这荆襄不可战矣。”
李世民东来荆襄,搜罗了这么久,各部水师加起来,差不多一万六千余人,船只大小六百余只。这支部队被一分为三,一部交给李孝恭攻打蕲春郡,一部交给李大亮攻略沔阳、安陆二郡,剩下的一部分则由许绍统帅,留在江陵。
这点力量,还得留着决战用,李世民可不敢败。
“而且北隋军一部屯于芭蕉湖,明显是为巴陵之后盾。北隋军加上梁军,已两倍于我,更兼据有坚城。我军非旷日持久,不能破城。而一旦与北隋军相持,北隋军其余各部援军纷纷到来,则我军攻守难以兼顾,此战必败。”
说白了,李世民先后开辟了五六个战场,兵力不足,打消耗战无异于自寻死路。
李世民自东进以后,连战连胜,在军中威望也日益增长,虽然做不到言出法随,但也是如臂指使,因此部下即使有异议,但无人敢反对。
定下撤退的大方针之后,李世民决定,自率领四千玄甲骑兵绕行洞庭湖南岸,经武陵郡返回江陵。
这一路约是七百里,不过沿途多是平原,而李世民部又尽是骑兵,倒也不算太远。
李世民又任命堂兄李琛为潭州总管,和大将贺若怀广一起镇守荆南,整合荆南六郡。
当然说是六郡,不过是六千唐兵还有一万多董景珍部的降兵,地盘全无。
李世民不舍得放弃荆南,因此希望李琛能够带着这近两万军队在荆南牵扯隋军的侧翼,给他在北线决战争取时间。
留在荆南,前途未卜,李琛并不愿意。不过军中除了他,也没合适的人选。而这近两万步兵若想走陆路返回江陵,就困难多了,所以也不得不留下。
六千唐兵不愿意留下,但不得不留下。而一万多梁军降兵,多是荆南人,反而是愿意留下。
不过不管其他人的选择,最难受的还是董景珍。
汨水一战,让董景珍充分见识到唐军的强大,心中对于李世民有种如见天神的仰慕。可现在面对隋军,李世民不放一箭,直接退走,着实让他吃惊。
唐军退走,萧铣要卷土重来,他也失去了作用,已经成了最尴尬的存在。
幸好李世民没忘了他,直接带着一同离开。
虽然李琛希望留下董景珍,以方便招降纳叛,但李世民根本不信任董景珍的气节,真让他回荆南,怕是放虎归山。
唐军有条不紊地准备着撤退,而此时李世民让人给陈克敌送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