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知青下乡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加上全国性的大运动对各地工厂的生产建设有不少的影响,所以根本无法解决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
为了维护社会安定,缓解全国知识青年的就业压力,于是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的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全国各地展开。
早就接到上级通知的二大爷也早早组织村民做准备,考虑到来的都是城里的学生娃,担心他们城里人会跟村里人合不来。
于是趁着秋收后的农闲时间,村干部们组织村民在离村大约五六百米的山脚荒地上,把给知青们住的知青院提前建好了!
知青院一共建了三间房,最大的一个大通间最少可以住十到十二个男知青,小一些的通间最少可以住六到七个女知青,另外一间隔开成厨房和杂物房。
下雪前,分到杨家庄的第一批知青分下来了,公社通知各村安排人把知青们接回村。
这次分到杨家庄的知青一共有七个,四男三女。
分别来自浙省、鄂省、川省和京市。
因为提前有准备,所以七个知青安置起来也容易。
村里给几个知青分粮、分柴,村妇女主任二大娘带着村干部的家属们来知青院教知青们烧火炕,在东北的生存知识,比如如何过冬,到哪里打水,山上哪里可以捡到柴火等。
等七个人都学会烧炕后,几个村干部家属又从各家给知青们拿来大白菜和萝卜,菜干。
杨绣枝也给知青们送去不少家里晒的菜干。
折腾了两三天,总算是把几个人都安顿下来了。
其他的事情等开年后再说。
……
年难留,时易损,时间如白驹过隙。
又到岁末,双胞胎兄弟俩从学校领了成绩单就开始放寒假了。
这天兄弟俩从外面疯跑回来,冲进家门就嚷嚷起来:“娘,姥姥,小妹,今天村里分冻梨,姥爷让我们俩回来拿箩筐,我们俩先去排队,你们快点。”
说罢,一阵风似的跑去了杂物房。
接着一人顶着一个箩筐又一阵风似的跑走了。
等钱小满听到他们的说话声追出去,两个人已经跑没影了。
村里分的冻梨不像后世那样,买回家的新鲜梨放到冰箱冻的那种冻梨。
而是在树上冻好后直接再摘的冻梨,所以冻梨化开后非常甘甜。
家里人多,三个孩子都爱吃,家里也不差买冻梨的几个钱,再说自己和小妹杨绣荷也喜欢这一口。
本身就不差钱的杨绣枝又不是个会亏自己嘴的人。
所以村里每年分冻梨的时候,家里除了按工分分的外,等村里的各家分完后,杨绣枝每年都要另外花钱再买上个上百斤冻梨在家猫冬的时候慢慢吃。
留下杨老太在家里看家,杨绣枝就和钱小满去了杂物房。
她今年打算再多买点,于是就又挑了一担箩筐出了门。
母女俩到的时候,排队等着分梨的人不多,估计已经分了一大半,应该差不多快分完了。
双胞胎兄弟俩看到自己老娘和妹妹来了,老远就喊道:“娘,小妹,这边,这边,咱家的冻梨已经分了。”
钱小满欢快的跑上前,笑眯眯的问道:“大哥,小哥,咱们家今年分了多少斤?”
老二钱建设抢着回道:“就分了九十八斤,你看,根本就没几个,比去年还少了十二斤呢,今年肯定不够吃。”
说完,看着杨绣枝问道:“娘,今年能多买些吗?去年我们都没吃够。”
杨绣枝心想,哪怕买再多也不够你们造的。
但她还是笑着回道:“没问题,如果今年剩的多,咱们家今年就多买些,让你们兄妹三个今年吃个够。”
村民们买冻梨是三分钱一斤,今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村工厂上班。
再加上,只要人勤快,春天山里的花能卖给村里的香皂作坊换钱。
秋天,从山里摘回皂角夹也可以换钱。
秋收后,草甸子的芦苇和麦秆,稻草都可以卖给村里的造纸厂换钱。
所以今年杨家庄的村民们几乎家家手里都有不少闲钱。
于是除了村里分的冻梨外,今年村里就有不少人家都花现钱买冻梨,最少的人家买个四五十斤,有好多人家都买了上百斤。
杨绣枝想到运动马上要来了,于是决定今年也多买一些。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
时间很快就来到六八年九月,双胞胎兄弟俩要上五年级了。
这一年杨绣枝也把钱小满送去学校插班上五年级,她想着怎么的也得给钱小满整个小学毕业证不是?
这样才好让她跟两个哥哥一起到县城上初中,到时候三个人有个伴儿。
钱小满的插班考试没有任何悬念,兄妹三个人小学毕业后就可以一起到县里上初中。
现阶段,杨绣枝并没有打算现在就在城里给自己找一份工作,她打算还是走一步看一步比较妥当些。
一九六八年底,持续了一年多的破四旧运动逐渐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所取代。
全国上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
城里大批的初中毕业生,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祖国最偏远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他们满怀信心和希望,决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准备为建设强大的祖国做贡献。
就这样这些刚刚从学校出来的青年人,他们开始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下乡生活。
杨家庄又分来了一批知青,十二个男知青,九个女知青,一共二十一个十七八岁朝气蓬勃的小青年。
二大爷和村干部们一看这次一下分来这么多人,脑袋都大了。
你说,都快要猫冬了,分这些人下来,村里总不能让这些人饿死,冻死吧?
那就要给这些人分粮食,分柴火,还要给他们分菜,而且还要给这些人找住的地方。
你说这能不让人头大吗?
怎么办?这是政策,头大也要妥善安置这些人。
于是杨家庄的村民们就更忙了。
给他们分粮食,分柴火,分冬菜,又要加紧时间建房子,还要带知青们上山捡过冬的柴火。
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加上全国性的大运动对各地工厂的生产建设有不少的影响,所以根本无法解决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
为了维护社会安定,缓解全国知识青年的就业压力,于是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的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全国各地展开。
早就接到上级通知的二大爷也早早组织村民做准备,考虑到来的都是城里的学生娃,担心他们城里人会跟村里人合不来。
于是趁着秋收后的农闲时间,村干部们组织村民在离村大约五六百米的山脚荒地上,把给知青们住的知青院提前建好了!
知青院一共建了三间房,最大的一个大通间最少可以住十到十二个男知青,小一些的通间最少可以住六到七个女知青,另外一间隔开成厨房和杂物房。
下雪前,分到杨家庄的第一批知青分下来了,公社通知各村安排人把知青们接回村。
这次分到杨家庄的知青一共有七个,四男三女。
分别来自浙省、鄂省、川省和京市。
因为提前有准备,所以七个知青安置起来也容易。
村里给几个知青分粮、分柴,村妇女主任二大娘带着村干部的家属们来知青院教知青们烧火炕,在东北的生存知识,比如如何过冬,到哪里打水,山上哪里可以捡到柴火等。
等七个人都学会烧炕后,几个村干部家属又从各家给知青们拿来大白菜和萝卜,菜干。
杨绣枝也给知青们送去不少家里晒的菜干。
折腾了两三天,总算是把几个人都安顿下来了。
其他的事情等开年后再说。
……
年难留,时易损,时间如白驹过隙。
又到岁末,双胞胎兄弟俩从学校领了成绩单就开始放寒假了。
这天兄弟俩从外面疯跑回来,冲进家门就嚷嚷起来:“娘,姥姥,小妹,今天村里分冻梨,姥爷让我们俩回来拿箩筐,我们俩先去排队,你们快点。”
说罢,一阵风似的跑去了杂物房。
接着一人顶着一个箩筐又一阵风似的跑走了。
等钱小满听到他们的说话声追出去,两个人已经跑没影了。
村里分的冻梨不像后世那样,买回家的新鲜梨放到冰箱冻的那种冻梨。
而是在树上冻好后直接再摘的冻梨,所以冻梨化开后非常甘甜。
家里人多,三个孩子都爱吃,家里也不差买冻梨的几个钱,再说自己和小妹杨绣荷也喜欢这一口。
本身就不差钱的杨绣枝又不是个会亏自己嘴的人。
所以村里每年分冻梨的时候,家里除了按工分分的外,等村里的各家分完后,杨绣枝每年都要另外花钱再买上个上百斤冻梨在家猫冬的时候慢慢吃。
留下杨老太在家里看家,杨绣枝就和钱小满去了杂物房。
她今年打算再多买点,于是就又挑了一担箩筐出了门。
母女俩到的时候,排队等着分梨的人不多,估计已经分了一大半,应该差不多快分完了。
双胞胎兄弟俩看到自己老娘和妹妹来了,老远就喊道:“娘,小妹,这边,这边,咱家的冻梨已经分了。”
钱小满欢快的跑上前,笑眯眯的问道:“大哥,小哥,咱们家今年分了多少斤?”
老二钱建设抢着回道:“就分了九十八斤,你看,根本就没几个,比去年还少了十二斤呢,今年肯定不够吃。”
说完,看着杨绣枝问道:“娘,今年能多买些吗?去年我们都没吃够。”
杨绣枝心想,哪怕买再多也不够你们造的。
但她还是笑着回道:“没问题,如果今年剩的多,咱们家今年就多买些,让你们兄妹三个今年吃个够。”
村民们买冻梨是三分钱一斤,今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村工厂上班。
再加上,只要人勤快,春天山里的花能卖给村里的香皂作坊换钱。
秋天,从山里摘回皂角夹也可以换钱。
秋收后,草甸子的芦苇和麦秆,稻草都可以卖给村里的造纸厂换钱。
所以今年杨家庄的村民们几乎家家手里都有不少闲钱。
于是除了村里分的冻梨外,今年村里就有不少人家都花现钱买冻梨,最少的人家买个四五十斤,有好多人家都买了上百斤。
杨绣枝想到运动马上要来了,于是决定今年也多买一些。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
时间很快就来到六八年九月,双胞胎兄弟俩要上五年级了。
这一年杨绣枝也把钱小满送去学校插班上五年级,她想着怎么的也得给钱小满整个小学毕业证不是?
这样才好让她跟两个哥哥一起到县城上初中,到时候三个人有个伴儿。
钱小满的插班考试没有任何悬念,兄妹三个人小学毕业后就可以一起到县里上初中。
现阶段,杨绣枝并没有打算现在就在城里给自己找一份工作,她打算还是走一步看一步比较妥当些。
一九六八年底,持续了一年多的破四旧运动逐渐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所取代。
全国上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
城里大批的初中毕业生,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祖国最偏远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他们满怀信心和希望,决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准备为建设强大的祖国做贡献。
就这样这些刚刚从学校出来的青年人,他们开始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下乡生活。
杨家庄又分来了一批知青,十二个男知青,九个女知青,一共二十一个十七八岁朝气蓬勃的小青年。
二大爷和村干部们一看这次一下分来这么多人,脑袋都大了。
你说,都快要猫冬了,分这些人下来,村里总不能让这些人饿死,冻死吧?
那就要给这些人分粮食,分柴火,还要给他们分菜,而且还要给这些人找住的地方。
你说这能不让人头大吗?
怎么办?这是政策,头大也要妥善安置这些人。
于是杨家庄的村民们就更忙了。
给他们分粮食,分柴火,分冬菜,又要加紧时间建房子,还要带知青们上山捡过冬的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