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者远走不归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逸周书时训曰:“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立秋”是我国特有的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或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温经天的这首立秋词。,是我在我有限的阅读视距之内,读到的一首相当厚重恢弘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
之所以觉得它厚重恢弘,至少有三点原因:
一是温经天抓住了“立秋”的内核。在温经天看来“立秋”的内核也许就是“夏天入尾/与闷热的黄昏僵持”之后“意料之中的凉/开始第一轮试探”
“秋”在许多古代的骚人墨客看来,不仅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有“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的细腻;也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更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旷达与豪迈。
汉乐府?长歌行中有句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温经天眼里的“秋”似乎已经与这些经典的古代情绪都无关。他已经不是在摹秋、赞秋或悲秋,而是在悲己悲时、悲人悲世的同时,欲图在这个被称为盛世的东方通透自己或安慰自己,点亮那些对人世还有些垂怜的油灯。
温经天是一个苦吟诗人。古人云:“苦吟只天性,直道世将非。”古人还有句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不是营生拙,都缘觅句忙。”
温经天在这“立秋”的节气,既想如一个超然世外的圣人,欲图顺应自然规律,循圣人之养生纲要,自我调养;也想如一位“种豆南山下”的先知,欲图用断裂的箭头,以有些断裂的诗意为弦,去射中有些人心目中的渴望黎明的那个红色靶心。
与其说时间与季节在用“立秋”这个节气,对人世的冷暖敏感度做“第一轮试探”不如说,温经天在用这些也许还有些“僵硬”的诗行,在一次又一次试探他对这个人世的繁荣还有几多留恋,他在这个人世的行走或诗意建构,还能有多少游说或被游说的曙光。
二是温经天的笔尖,在“立秋”这个经典的自然节气里“沉醉”着三类人:一类是“那些今日逝去的人,倒下的人”一类是“那些今日出生的人欢欣的人,”还有一类是“相爱的人,相携的人”这三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并没有什么稀奇。”
这三类人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繁荣的族群,实际上也是这个花开花落的人世最主体的消费群族。没有这些人世的消费群族,谎言和虚假将无处藏身,梦想和欺骗也不会安家落户,尔虞我诈、追名夺利也将会没有了消费市场。
晚唐诗人杜荀鹤曰:“无人开口不言利,只我白头空爱吟。”温经天诗中的这三类人,他们无论是“今日出生”、“欢欣”还是“今日逝去”、“倒下”都“没有什么稀奇”他们一生装潢“街道”消费“草地”骑着“单车”也爱听“赋格曲”但他们都终将与他们一生喜欢或一生追逐的那一切“沉入静水”他们如此的消费这个世界,其实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既幸运也不幸,他们既短命也在循环中永生。他们从不喜欢停止或慢下脚步以便终结人世轮回,他们一直只是在“原地旅行”
说他们生不逢时、不识时务、愚笨顽冥、知天乐命,也行;说他们在开拓,在耕耘,在享受,是幸福的不知肩臂疼痛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也行。他们正在享受着人世的欢呼与荣光,他们也不在乎天气转凉、秋节已至,虽然他们麻木甚至痴迷,但是他们也许最幸福。
在温经天的这首诗中,在这三类人之外,其实也有一类人值得同情或钦慕,那就是“与你相比”的“行脚僧”
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开门拂榻便酣寝,我是江南行脚僧。”“行脚僧”在温经天的眼中,恐怕可能就是指那些无固定居所,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的僧人。在温经天的笔尖“行脚僧,窗下无处可去,依然与闷热的黄昏僵持。”是多么的坚毅或可怜。也许他们在现世已经无处容身或杳然无踪。
三是温经天诗中至少有三种人称的自如变换:一是同“行脚僧”“相比”的“你”;二是“识字,流浪,服用同一枚月亮”的“我”还有“远走不归的歌者”
我个人总觉得,正是由于这三种人称的自如转换,使得这首诗由一篇读起来有些滞涩的残章,最终通透成了一个顺畅的现世宇宙。
“你”这个诗中形象,是这首诗中我反复吟诵之后最捉摸不定的一个。总觉得“你”这个诗中形象好像是神来之笔。最后反复咀嚼之后,总觉得“你”好像就是诗中最后出现的“我”
如果这个理解是正确的,那么,诗人就是把自己既超然诗外,又羁绊诗内。
温经天自称是一个“怀抱破碎星球多少昼夜的人”诗中的“你”也许其实不仅是诗中最后出现的“我”也是诗中的那个“远走不归”的“歌唱者”
从“弹奏是辛苦的事业”这一句来看,温经天对“歌唱者”是很崇敬的,虽然其中也不乏遗憾。
也许“歌唱者”是温经天心目中的已经过往了人世的英雄,也许“你”不是“我”“你”只是一个嚼食世痛的人,而“我”是一个世俗生活的欲图通透者。
与“行脚僧”相比“你”似乎“窗下有处可去,依然与闷热的黄昏共舞”;而“我”“识字,流浪”与“那些今日出生的人欢欣的人”“服用同一枚月亮”并“托付暗自迁徙的影子们”“别带走有呼吸的指纹,也别去管树梢上那半熟的果实。”
总之,这至少三种的人称自如转换,让这首诗既如一朵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清新脱俗在池水的污浊中;也如一树被虫蛀的红硕苹果,既在秋风中摇曳收获,也在微冷中被人怜悯。
喜欢一首诗,包括一瞬间喜欢上某一位诗人,也许需要缘分。世间的许多事情,在与你擦肩而过的同时,也成就了许多海誓山盟;这正如现世的某一首诗,也许你会忽略,但对于别的阅读者,也许就是梦寐以求或期待已久。
温经天的诗,是不可复制的。他有他的宇宙,他有他的星球,他有他自创的人世意象系统。他的诗,不仅总是令阅读者眼前一亮,而且也总是在眼前一亮中,把阅读者的魂魄也会慑去了他的国,并且不知归处。他的诗,总是充满着玄秘的神性。
荷尔德林是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死后几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德国被重新发现,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他曾说:“诗人是酒神的祭司,在茫茫黑夜中走遍大地,察寻神的踪迹,吁请神的出现。”
这个时代“歌唱者”的确“远走不归”!也许温经天就是那个还没有晋铎的“大祭司”他一直怀抱着破碎的星球,只是在茫茫的大地上孤寂吁请。
附:
立秋词。 文/温经天
那些今日逝去的人,倒下的人
并没有什么稀奇。与你相比
行脚僧,窗下无处可去,依然
与闷热的黄昏僵持。夏天入尾
相爱的人,相携的人,久违的赋格曲
曲终,单车,街道,青草地
都沉入了静水。意料之中的凉
开始第一轮试探,疲倦消化着光阴
原地旅行算不算纪念那久违的沉醉?
弹奏是辛苦的事业,歌唱者远走不归
那些今日出生的人
欢欣的人,并没有什么稀奇
识字,流浪,服用同一枚月亮
所以我要托付暗自迁徙的影子们
别带走有呼吸的指纹
也别去管树梢上那半熟的果实。
逸周书时训曰:“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立秋”是我国特有的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或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温经天的这首立秋词。,是我在我有限的阅读视距之内,读到的一首相当厚重恢弘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
之所以觉得它厚重恢弘,至少有三点原因:
一是温经天抓住了“立秋”的内核。在温经天看来“立秋”的内核也许就是“夏天入尾/与闷热的黄昏僵持”之后“意料之中的凉/开始第一轮试探”
“秋”在许多古代的骚人墨客看来,不仅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有“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的细腻;也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更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旷达与豪迈。
汉乐府?长歌行中有句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温经天眼里的“秋”似乎已经与这些经典的古代情绪都无关。他已经不是在摹秋、赞秋或悲秋,而是在悲己悲时、悲人悲世的同时,欲图在这个被称为盛世的东方通透自己或安慰自己,点亮那些对人世还有些垂怜的油灯。
温经天是一个苦吟诗人。古人云:“苦吟只天性,直道世将非。”古人还有句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不是营生拙,都缘觅句忙。”
温经天在这“立秋”的节气,既想如一个超然世外的圣人,欲图顺应自然规律,循圣人之养生纲要,自我调养;也想如一位“种豆南山下”的先知,欲图用断裂的箭头,以有些断裂的诗意为弦,去射中有些人心目中的渴望黎明的那个红色靶心。
与其说时间与季节在用“立秋”这个节气,对人世的冷暖敏感度做“第一轮试探”不如说,温经天在用这些也许还有些“僵硬”的诗行,在一次又一次试探他对这个人世的繁荣还有几多留恋,他在这个人世的行走或诗意建构,还能有多少游说或被游说的曙光。
二是温经天的笔尖,在“立秋”这个经典的自然节气里“沉醉”着三类人:一类是“那些今日逝去的人,倒下的人”一类是“那些今日出生的人欢欣的人,”还有一类是“相爱的人,相携的人”这三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并没有什么稀奇。”
这三类人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繁荣的族群,实际上也是这个花开花落的人世最主体的消费群族。没有这些人世的消费群族,谎言和虚假将无处藏身,梦想和欺骗也不会安家落户,尔虞我诈、追名夺利也将会没有了消费市场。
晚唐诗人杜荀鹤曰:“无人开口不言利,只我白头空爱吟。”温经天诗中的这三类人,他们无论是“今日出生”、“欢欣”还是“今日逝去”、“倒下”都“没有什么稀奇”他们一生装潢“街道”消费“草地”骑着“单车”也爱听“赋格曲”但他们都终将与他们一生喜欢或一生追逐的那一切“沉入静水”他们如此的消费这个世界,其实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既幸运也不幸,他们既短命也在循环中永生。他们从不喜欢停止或慢下脚步以便终结人世轮回,他们一直只是在“原地旅行”
说他们生不逢时、不识时务、愚笨顽冥、知天乐命,也行;说他们在开拓,在耕耘,在享受,是幸福的不知肩臂疼痛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也行。他们正在享受着人世的欢呼与荣光,他们也不在乎天气转凉、秋节已至,虽然他们麻木甚至痴迷,但是他们也许最幸福。
在温经天的这首诗中,在这三类人之外,其实也有一类人值得同情或钦慕,那就是“与你相比”的“行脚僧”
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开门拂榻便酣寝,我是江南行脚僧。”“行脚僧”在温经天的眼中,恐怕可能就是指那些无固定居所,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的僧人。在温经天的笔尖“行脚僧,窗下无处可去,依然与闷热的黄昏僵持。”是多么的坚毅或可怜。也许他们在现世已经无处容身或杳然无踪。
三是温经天诗中至少有三种人称的自如变换:一是同“行脚僧”“相比”的“你”;二是“识字,流浪,服用同一枚月亮”的“我”还有“远走不归的歌者”
我个人总觉得,正是由于这三种人称的自如转换,使得这首诗由一篇读起来有些滞涩的残章,最终通透成了一个顺畅的现世宇宙。
“你”这个诗中形象,是这首诗中我反复吟诵之后最捉摸不定的一个。总觉得“你”这个诗中形象好像是神来之笔。最后反复咀嚼之后,总觉得“你”好像就是诗中最后出现的“我”
如果这个理解是正确的,那么,诗人就是把自己既超然诗外,又羁绊诗内。
温经天自称是一个“怀抱破碎星球多少昼夜的人”诗中的“你”也许其实不仅是诗中最后出现的“我”也是诗中的那个“远走不归”的“歌唱者”
从“弹奏是辛苦的事业”这一句来看,温经天对“歌唱者”是很崇敬的,虽然其中也不乏遗憾。
也许“歌唱者”是温经天心目中的已经过往了人世的英雄,也许“你”不是“我”“你”只是一个嚼食世痛的人,而“我”是一个世俗生活的欲图通透者。
与“行脚僧”相比“你”似乎“窗下有处可去,依然与闷热的黄昏共舞”;而“我”“识字,流浪”与“那些今日出生的人欢欣的人”“服用同一枚月亮”并“托付暗自迁徙的影子们”“别带走有呼吸的指纹,也别去管树梢上那半熟的果实。”
总之,这至少三种的人称自如转换,让这首诗既如一朵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清新脱俗在池水的污浊中;也如一树被虫蛀的红硕苹果,既在秋风中摇曳收获,也在微冷中被人怜悯。
喜欢一首诗,包括一瞬间喜欢上某一位诗人,也许需要缘分。世间的许多事情,在与你擦肩而过的同时,也成就了许多海誓山盟;这正如现世的某一首诗,也许你会忽略,但对于别的阅读者,也许就是梦寐以求或期待已久。
温经天的诗,是不可复制的。他有他的宇宙,他有他的星球,他有他自创的人世意象系统。他的诗,不仅总是令阅读者眼前一亮,而且也总是在眼前一亮中,把阅读者的魂魄也会慑去了他的国,并且不知归处。他的诗,总是充满着玄秘的神性。
荷尔德林是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死后几乎被遗忘了近一百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德国被重新发现,并在欧洲建立了声誉。他曾说:“诗人是酒神的祭司,在茫茫黑夜中走遍大地,察寻神的踪迹,吁请神的出现。”
这个时代“歌唱者”的确“远走不归”!也许温经天就是那个还没有晋铎的“大祭司”他一直怀抱着破碎的星球,只是在茫茫的大地上孤寂吁请。
附:
立秋词。 文/温经天
那些今日逝去的人,倒下的人
并没有什么稀奇。与你相比
行脚僧,窗下无处可去,依然
与闷热的黄昏僵持。夏天入尾
相爱的人,相携的人,久违的赋格曲
曲终,单车,街道,青草地
都沉入了静水。意料之中的凉
开始第一轮试探,疲倦消化着光阴
原地旅行算不算纪念那久违的沉醉?
弹奏是辛苦的事业,歌唱者远走不归
那些今日出生的人
欢欣的人,并没有什么稀奇
识字,流浪,服用同一枚月亮
所以我要托付暗自迁徙的影子们
别带走有呼吸的指纹
也别去管树梢上那半熟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