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新片计划(求推荐收藏)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深夜一处公寓内。
莱曼躺在床上,把身子大大的舒展开,没盖被子,强闭上眼睛逼迫自己睡觉。
可不知为何,脑袋里乱乱的,怎么也睡不着。
他叹息一声,从床上扒拉条裤子穿上,然后赤裸着上半身,没穿鞋子就在屋子里溜达起来。
透过窗户往外看去,路边的路灯还在照常的工作着,柔和的灯光洋洋洒洒的铺满周围这一圈,把屋外的空地照得半明半暗。
转悠了几圈还是没感觉到睡意,莱曼干脆跑到书房继续完成自己的新剧本大纲。其实,他现在心中有两个方案,第一个自然还是小成本制作,毕竟分润之后的收益也只够支持他完成类似的项目;第二个就又是融资拍摄的方式了,欧罗巴影业鉴于《活埋》上映后的良好情况,还专程跟他说过之类的事情,莱曼想了想,觉得也还行。
像原来那样把所有身家砸在一部电影的制作上面,那种无比冒险的行为,只有一次就好了,也不说其他,他自己今后的生活,同样也需要用到钱。能过好日子,为什么还要强逼着自己吃糠咽菜。莱曼不是受虐狂,不想再重复苦果。
他摊开稿纸,拿起铅笔,开始顺着思路往下写第二个方案的故事。
场景5:宿舍,近景聚光。
人物:主角。
年轻学生摘下灯泡,运用自己所学的高中物理,作了一个简单的电学道具,他把导线缠绕在一根金属上,顺着缝隙伸出了门外。
然后,想要撒尿示威的学校学长就被电流痛击了自己的那个部位......
是的,他准备拍的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兰彻的刚入学大学生对抗印度腐朽教育制度的剧情长片。
帝国工业大学是印度综合实力最高的一所学校,新入校的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他公然质疑院长的教学理念,用特立独行来打破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总之,他是一个老师眼中的刺头。
像是大学里的生活总是和学习、考试,周而复始轮番着上演。而兰彻的成绩就很好,总是名列前茅,而且对机械应用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爱和痴迷。他的两位室友,法罕和拉加。前一位其实是不想读工业设计专业的,他更想成为一名野外摄影师,但家人的不理解与劝导让他走上了这条路;而拉加呢,家庭十分的贫苦,他的家人希望他能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来贴补家用,于是也走进了工业设计的学院。
在与兰彻一起的日子,他俩干出了很多有违他们从前生活教条的事来,直到,他们俩个发现,再这样下去,他们很可能毕不了业。人的头脑天赋是有差距的,恰巧他们的好朋友兰彻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每天没花特别多的心思学习,却总是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迷茫之下,他们选择与兰彻断交......
和《活埋》的人物、场景单一不同,这次,莱曼想要拍摄大场面,一个学院的大幅度空间跨越来充作电影拍摄的背景。
故事设计上,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不过是把视角放到了印度的教学制度上。
自从上次看过那部《季风婚宴》之后,他心里就一直觉得想要做点什么。
挑选这个故事,也是为了对焦印度的一些社会情况。
教育问题吗,全世界都很关注。
又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子女通过教育这条路成材呢。
所以,他的新片就准备拍摄这样一个故事。
一部名为《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电影。
名字听起来有点挫,但没办法,莱曼也想不出什么比较更符合故事情节的剧名出来了,就按前世那部走吧。
同第一部自己制作的电影一样,这部《三傻大闹宝莱坞》,莱曼也打算提炼一些前世之作的内核元素,故事塑造上会加以创新和改编。
这是他的作品,影片价值自然不会像前作一样那么的美化印度的教育制度,比如假冒读书还顺利毕业,还拿到了院长那支象征着荣誉的“太空笔”。这种设计观念别说是在印度了,就连一向自由民主的美国学校都不可能发生。
跳出地区的局限性,莱曼很干脆的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故事。
因此,在整体的观感上,这部电影的基调虽然也有欢乐,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悲凉。
死板的教育教条压抑着每一位学员的天性,逼迫着他们卖力的学习、考试、听话,否则就毕不了业。
那一张小小的证书关乎着所有学生的向往与无奈。
至于这样子大幅度的改编会不会失败,是不是太冒险?可话又说回来,哪部电影在拍摄之初,不是在豪赌呢。
赌观众会接受,赌市场会看好,赌院线发行会顺利......
任何一部电影在拍摄之前,都没办法真正的预测会不会成功,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哪怕就让前世那个印度导演拉库马-希拉尼来执导《三傻大闹宝莱坞》,在这个时间点,也不可能完全复制前世的一切。
灯光的设计、镜头的运用、导演的拍摄理念、人物的衔接乃至后期的剪辑、配乐、音效等等,一丝的改变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成片。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更何况,他拍摄的这部电影是主打全球市场的,又不单单只靠印度地区贡献票房。
而且原作接近三个小时的成片实在是他难以去重复的地方,别的不说,他这样拍出来,院线绝对不会提供什么好的场次或者更多的银幕数拿来放映。
在商人的世界里,利润才是衡量价值的一切。别人的一部电影放映两遍了,你才放一遍,就算上座率高,院线也绝对会选择前一种影片优先排片。
且原作剧情上面矫情之处有很多,情节上也有些拖沓,男主角在影片里面大段大段的直白说教,完全可以删减一些。
至于反面人物院长的塑造上面也有些呆板,他教学那么多年,认知绝对是定性的,遵守教育体系的他,哪会那么容易被说服,至于电影里面用来彻底打破院长观念的女儿那条线,更是拖累了影片整体的节奏,莱曼直接把这条支线给放弃了。
他想要讲的是一个印度教育体系下的腐朽与扼杀学生的天性,而不是侧重点在于兰彻的暧昧故事与院长的幡然醒悟。
理清了改编思路,莱曼写大纲的速度很快,一个个角色的塑造开始浮现:
象征着旧时代教条教规的院长,他面容永远严肃,固执的认为只有成绩才是衡量一个学生所拥有价值的标准;
象征着新时代教育新思想的兰彻,他天性乐观,总是能影响身边的人或事,并不把院长的成绩论放在眼里,反而鼓励周边的室友试着坚持自己的理想。
也是这种完全的对立,决定了这部电影所有的矛盾冲突和剧情节奏。
思想的对撞所引发的一系列事情,才是主线,至于其余的用来点缀的支线,那些与主线无关的,统统都被去掉。
原导演运用的插叙手法,从十年前的约定入手剧情的方式自然也不能采用,支线都没了,约定自然也是个笑话。
莱曼想的很简单,用最直白的平铺直叙来刻画印度大学的真实生活,那种高压的状态下,每个学生被压抑着的天性才是他想要透过电影所讲述的东西。
他从没想过机械的照搬电影,他是个导演,有自己的思想,他想要讲述的故事也自然不会相同。
就算是有前作的成功先例,也不能完全照抄。他有自己的拍摄理念。
况且照搬从来都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就像某些导演拍摄的电影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所剪辑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变化,一成不变才是最要命的。
就比如黑人政治是后面好莱坞创作最主流的方向,黑命贵也成了人们最喜欢调促的点,但如果现在就掏出来一部完全由黑人主导的电影,在这个时间点,放在美国的大环境中的话,你还觉得依然能够成功吗,依然有很多观众认同吗?
答案是个问号。天时地利人和,电影也讲究这些,不同的环境下会塑造不同的电影。同性恋能被人接受不也是在新世纪之后才慢慢成为主流感官的吗,谁能想到这些会成为人们口中很正常的词汇呢。
所以说,盲目的照抄并不是绝对的正确。
而且电影这东西,如果全都是复制粘贴的话,那也就失去了它最该拥有的魅力,那种沉浸在导演为观众刻画的世界里的美妙感受,才是这种光影艺术最需要的。
艺术创作本就需要创造者思想精神的浇灌,才能真正的成型,才能享受到甘甜。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在这间不大的书房里,在柔和的光线支撑下,一位男人手握着铅笔塑造着自己关于印度教育的看法,关于一个学院的故事。
深夜一处公寓内。
莱曼躺在床上,把身子大大的舒展开,没盖被子,强闭上眼睛逼迫自己睡觉。
可不知为何,脑袋里乱乱的,怎么也睡不着。
他叹息一声,从床上扒拉条裤子穿上,然后赤裸着上半身,没穿鞋子就在屋子里溜达起来。
透过窗户往外看去,路边的路灯还在照常的工作着,柔和的灯光洋洋洒洒的铺满周围这一圈,把屋外的空地照得半明半暗。
转悠了几圈还是没感觉到睡意,莱曼干脆跑到书房继续完成自己的新剧本大纲。其实,他现在心中有两个方案,第一个自然还是小成本制作,毕竟分润之后的收益也只够支持他完成类似的项目;第二个就又是融资拍摄的方式了,欧罗巴影业鉴于《活埋》上映后的良好情况,还专程跟他说过之类的事情,莱曼想了想,觉得也还行。
像原来那样把所有身家砸在一部电影的制作上面,那种无比冒险的行为,只有一次就好了,也不说其他,他自己今后的生活,同样也需要用到钱。能过好日子,为什么还要强逼着自己吃糠咽菜。莱曼不是受虐狂,不想再重复苦果。
他摊开稿纸,拿起铅笔,开始顺着思路往下写第二个方案的故事。
场景5:宿舍,近景聚光。
人物:主角。
年轻学生摘下灯泡,运用自己所学的高中物理,作了一个简单的电学道具,他把导线缠绕在一根金属上,顺着缝隙伸出了门外。
然后,想要撒尿示威的学校学长就被电流痛击了自己的那个部位......
是的,他准备拍的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兰彻的刚入学大学生对抗印度腐朽教育制度的剧情长片。
帝国工业大学是印度综合实力最高的一所学校,新入校的兰彻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生,他公然质疑院长的教学理念,用特立独行来打破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总之,他是一个老师眼中的刺头。
像是大学里的生活总是和学习、考试,周而复始轮番着上演。而兰彻的成绩就很好,总是名列前茅,而且对机械应用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爱和痴迷。他的两位室友,法罕和拉加。前一位其实是不想读工业设计专业的,他更想成为一名野外摄影师,但家人的不理解与劝导让他走上了这条路;而拉加呢,家庭十分的贫苦,他的家人希望他能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来贴补家用,于是也走进了工业设计的学院。
在与兰彻一起的日子,他俩干出了很多有违他们从前生活教条的事来,直到,他们俩个发现,再这样下去,他们很可能毕不了业。人的头脑天赋是有差距的,恰巧他们的好朋友兰彻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每天没花特别多的心思学习,却总是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迷茫之下,他们选择与兰彻断交......
和《活埋》的人物、场景单一不同,这次,莱曼想要拍摄大场面,一个学院的大幅度空间跨越来充作电影拍摄的背景。
故事设计上,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不过是把视角放到了印度的教学制度上。
自从上次看过那部《季风婚宴》之后,他心里就一直觉得想要做点什么。
挑选这个故事,也是为了对焦印度的一些社会情况。
教育问题吗,全世界都很关注。
又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子女通过教育这条路成材呢。
所以,他的新片就准备拍摄这样一个故事。
一部名为《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电影。
名字听起来有点挫,但没办法,莱曼也想不出什么比较更符合故事情节的剧名出来了,就按前世那部走吧。
同第一部自己制作的电影一样,这部《三傻大闹宝莱坞》,莱曼也打算提炼一些前世之作的内核元素,故事塑造上会加以创新和改编。
这是他的作品,影片价值自然不会像前作一样那么的美化印度的教育制度,比如假冒读书还顺利毕业,还拿到了院长那支象征着荣誉的“太空笔”。这种设计观念别说是在印度了,就连一向自由民主的美国学校都不可能发生。
跳出地区的局限性,莱曼很干脆的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故事。
因此,在整体的观感上,这部电影的基调虽然也有欢乐,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悲凉。
死板的教育教条压抑着每一位学员的天性,逼迫着他们卖力的学习、考试、听话,否则就毕不了业。
那一张小小的证书关乎着所有学生的向往与无奈。
至于这样子大幅度的改编会不会失败,是不是太冒险?可话又说回来,哪部电影在拍摄之初,不是在豪赌呢。
赌观众会接受,赌市场会看好,赌院线发行会顺利......
任何一部电影在拍摄之前,都没办法真正的预测会不会成功,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哪怕就让前世那个印度导演拉库马-希拉尼来执导《三傻大闹宝莱坞》,在这个时间点,也不可能完全复制前世的一切。
灯光的设计、镜头的运用、导演的拍摄理念、人物的衔接乃至后期的剪辑、配乐、音效等等,一丝的改变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成片。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更何况,他拍摄的这部电影是主打全球市场的,又不单单只靠印度地区贡献票房。
而且原作接近三个小时的成片实在是他难以去重复的地方,别的不说,他这样拍出来,院线绝对不会提供什么好的场次或者更多的银幕数拿来放映。
在商人的世界里,利润才是衡量价值的一切。别人的一部电影放映两遍了,你才放一遍,就算上座率高,院线也绝对会选择前一种影片优先排片。
且原作剧情上面矫情之处有很多,情节上也有些拖沓,男主角在影片里面大段大段的直白说教,完全可以删减一些。
至于反面人物院长的塑造上面也有些呆板,他教学那么多年,认知绝对是定性的,遵守教育体系的他,哪会那么容易被说服,至于电影里面用来彻底打破院长观念的女儿那条线,更是拖累了影片整体的节奏,莱曼直接把这条支线给放弃了。
他想要讲的是一个印度教育体系下的腐朽与扼杀学生的天性,而不是侧重点在于兰彻的暧昧故事与院长的幡然醒悟。
理清了改编思路,莱曼写大纲的速度很快,一个个角色的塑造开始浮现:
象征着旧时代教条教规的院长,他面容永远严肃,固执的认为只有成绩才是衡量一个学生所拥有价值的标准;
象征着新时代教育新思想的兰彻,他天性乐观,总是能影响身边的人或事,并不把院长的成绩论放在眼里,反而鼓励周边的室友试着坚持自己的理想。
也是这种完全的对立,决定了这部电影所有的矛盾冲突和剧情节奏。
思想的对撞所引发的一系列事情,才是主线,至于其余的用来点缀的支线,那些与主线无关的,统统都被去掉。
原导演运用的插叙手法,从十年前的约定入手剧情的方式自然也不能采用,支线都没了,约定自然也是个笑话。
莱曼想的很简单,用最直白的平铺直叙来刻画印度大学的真实生活,那种高压的状态下,每个学生被压抑着的天性才是他想要透过电影所讲述的东西。
他从没想过机械的照搬电影,他是个导演,有自己的思想,他想要讲述的故事也自然不会相同。
就算是有前作的成功先例,也不能完全照抄。他有自己的拍摄理念。
况且照搬从来都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就像某些导演拍摄的电影从来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所剪辑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变化,一成不变才是最要命的。
就比如黑人政治是后面好莱坞创作最主流的方向,黑命贵也成了人们最喜欢调促的点,但如果现在就掏出来一部完全由黑人主导的电影,在这个时间点,放在美国的大环境中的话,你还觉得依然能够成功吗,依然有很多观众认同吗?
答案是个问号。天时地利人和,电影也讲究这些,不同的环境下会塑造不同的电影。同性恋能被人接受不也是在新世纪之后才慢慢成为主流感官的吗,谁能想到这些会成为人们口中很正常的词汇呢。
所以说,盲目的照抄并不是绝对的正确。
而且电影这东西,如果全都是复制粘贴的话,那也就失去了它最该拥有的魅力,那种沉浸在导演为观众刻画的世界里的美妙感受,才是这种光影艺术最需要的。
艺术创作本就需要创造者思想精神的浇灌,才能真正的成型,才能享受到甘甜。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在这间不大的书房里,在柔和的光线支撑下,一位男人手握着铅笔塑造着自己关于印度教育的看法,关于一个学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