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学精神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晚饭吃得挺痛快,这当然是李思明自认为的,吃白饭没有不痛快的。不过人家杨月并不在乎。
北大恢复正常秩序后,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篷勃发展,以中文系为最,各种诗社、文学社层出不穷。杨月他们中文系新闻专业的也是如此,个个自以为是各大通讯社的记者,也办了《未名湖周刊》。内容以诗歌、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大至美苏称霸,到有人不慎落入未名湖,无所不包,没有他们不敢写的。杨月和徐丽两位同学自兼正副社长,网罗几位不明真相的同学,一边写稿约稿,一边编辑印刷。不过到目前为止,李思明还未听到有人谈起过,估计影响不大。
晚饭后,李思明和杨月两人散着步往校内走。不过到目前为止,两人之间的关系有暧昧,好像比朋友亲密一,比情人远一。
“什么时候,给我们社写一份稿子?”杨月游道。
“找我写稿,你没搞错吧?大帅你也找过?”李思明笑道。
“笑什么笑,大帅那边徐丽找过,没问题的。”
“我看是被迫的吧?”李思明笑道。这徐大帅什么都好,就是在徐丽面前唯唯诺诺,估计人家心里偷着乐吧,咱也管不着。
“你话这么难听?别人求我登我还不用呢!”杨月气急败坏。
“我估计你们发行不理想吧?”
“这你猜得对,好像同学们都不感兴趣。”
“这不是感不感兴趣的事情,关键是你们的内容,大家感不感兴趣,从大报上抄袭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我来找你啊?”
“找我有什么用啊?”
“你不是才子吗?大兴的知青都知道。”
“我可没我是才子,谁我跟他急!”
“你给我们写一篇吧。”杨月见他拒绝,一把拉住他的袖子还一边晃。
“松手,快松手。虽然现在是晚上,但也要注意影响!”
杨月觉得脸有发烧,不过她仍不松手。这让李思明有抹不开面子,这姿势看上去就像自己欺负女同学,若是想像力丰富的人指不定想到什么。
“好吧,我就给你写一个吧,写得不好别怪我。不过这个酬劳怎么算?”李思明投降。
“酬劳?你还好意思要这个?咱们只是校园内免费赠送,又不是挣钱的?”
“所以你们才办不好这个。”
“有钱就行?”
“当然!你看没有钱给,别的人可能看着你或某人的面子,偶尔写了一方块字,不可能总是写吧,况且这个质量也不可保证!也许会因为兴趣给你们写稿,但是写稿总是有时间代价的,是个费脑子的事情,给一稿费也是鼓励吧,特别是所谓的文学青年和大诗人。”李思明边走边道,“据我所知,有的人很可能会为那么几块钱给你们投稿的,这涉及到面子的问题,你想啊,码字挣稿费是不是有名作家的味道。你们是刊物,自然没什么钱,这就要靠质量,质量提上去了,自然就有人愿意花钱买了,这样你们就有钱了。另外你们还可以向北大教授们约稿啊,他们会很愿意的。这也就扩大了你们的影响力。反过来又促进了你们的销售。还有你的也可以在上面连载,没准有人专门为你的而追着看。如此反复,你们的名头就是
“你得也有道理,你还真得有不少鬼主意。”杨月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
李思明哑然。
“你又不去上课吧?”第二天早晨老刘问道。
“不去了。”李思明还对照桌子上的稿纸。
“明哥,你就不怕学校处分?”陈剑关心地问道。现在班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班里有一个同学名李思明的。
“是啊,你还是去上课吧!”某位室友很是热忱。李思明懒得解释,丢过去一张纸。
众人翻开凑上看去,上面写着:“从即日起,77届电子学系李思明同学转为本系实验室专职研究人员,从事实验研究。”后面签证系主任的大名。这是李思明特意要的,以免各科老师找自己谈心,没想到用在这个地方。至于何为“专职研究人员”,研究不出什么成果会有什么成果,他就不管了。
“服了你,这也能搞到。不过你好自为之!”老刘不管了,拉着众人上课去了。
写些什么呢?恨自己昨晚为什么要答应杨月,一顿饭就把自己出卖了。清晨柔和的阳光,如金子般洒进屋内,屋外古朴的校舍沐浴在这春日的阳光里,更多了几份朝气。这是北大,八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耿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当政治运动前赴后继摧残这片土地之后,北大已不是我们心目中的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北大,北大如今之状况令人心痛。但是,饱受摧残的北大需要从苦难中奋起,民族和国家希望她迅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办好大学,办好一所好的大学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对,就写这方面,重塑大学精神!”李思明有了灵感,在前世无数的中国大学高呼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后世的学术**、招生**、近亲繁殖情况层出不清,让人心痛,而曝光的名牌大学的学子的“反面典型”,更让人对曾被称为“天之骄子”产生了怀疑。高等教育也是后世备受关注和批评的焦之一,仅次于官员**、高房价。
于是,这篇名为《重塑大学精神》出炉了。在文章中他提出何为一流大学?他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一是要具有独特精神魅力和气质的大学。作为中国最具精神魅力的学府,八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他们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片园子里面走出的人都会深深打上北大的“烙印”,具备特殊的精神气质。
二是一所好的大学应该具有开放精神。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办学精神。认为大学应该为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大学需要思考如何接受不同的观念和态度,如何适应不同的习惯,如何在与不同的价值观念的人频繁的交往相处中,保持自身的文化和人文价值。他指出,应当让大学联合起来,自由地交流观;竭尽全力地去协调冲突,去理解和接受分歧,去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有益地合作;让图书馆、博物馆极其他学术资源得到更广泛地共享;让彼此在一种互敬的基础上,去
追求开放的思维、自由的探索、真诚的交流。
三是要有大师的大学。一所好的大学,要有大量的德才兼备的大师级教授。他们构成了一所大学独特精神魅力的最重要的载体,大学的学术结构模式是在一种特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大师们用他们一言一行构筑成民族的精神。他们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热衷于政治和名利,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人格。一个好大学应该有它自己的传奇,这种期待与任何一个年轻人的梦想心理有关。“五四”时的北大里名人、怪人荟萃一堂,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思想在改革后的新北大体现得淋漓尽致。二三十年代的清华以拥有“清华四导师”为自豪,包括后来的钱钟书则更是故事不断。到了抗日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一并暂迁至云南昆明,取名西南联大——随之,三校精英不断思想交汇碰撞,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充分保持了自由的学术气氛。那段时期恐怕是中国百年现代大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回忆。
四是要办成综合型的大学。要反思1952年以来的全国范围的院系调整给大学本身带来的伤害。单一的效仿国外模式,永远是东施效颦,形成不了自己的学术权威。要重视文史哲和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因为这是所以科学的基础。我们要培养不仅是工程师、科学工作者,我们更要培养具有自己独特思考能力和视角的人才。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这篇文章在杨月和徐丽两位“领导”的亲自关怀下,发表了。李思明和她们没想的是,这篇文章立刻得到广大学生的拥护,人人都在谈论这个话题,有人忍不住发表文章,表达他们的看法,当然是在《未明湖周刊》上发表了,一时让两人应接不暇。最后教师们也坐不住了,纷纷拿起笔来谈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篇文章的观值得推崇,在当前刚从文革中恢复过来的北大及所有高校的建设,具有建设性意义。有的人打听这个叫李思明的是那位高人?
北大学报和人民日报也先后加入了讨论中,认为在当前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科技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形势下,讨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肯定了其中的积极意义。
而事件的“罪魁祸首”李思明同学,正在实验室里享受他的快乐时光。实验室里器材奇缺,不过他不在乎,这里只不过是他写书的幌子而已。他需要时间去回忆已经几年未曾碰过的专业知识。
晚饭吃得挺痛快,这当然是李思明自认为的,吃白饭没有不痛快的。不过人家杨月并不在乎。
北大恢复正常秩序后,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篷勃发展,以中文系为最,各种诗社、文学社层出不穷。杨月他们中文系新闻专业的也是如此,个个自以为是各大通讯社的记者,也办了《未名湖周刊》。内容以诗歌、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大至美苏称霸,到有人不慎落入未名湖,无所不包,没有他们不敢写的。杨月和徐丽两位同学自兼正副社长,网罗几位不明真相的同学,一边写稿约稿,一边编辑印刷。不过到目前为止,李思明还未听到有人谈起过,估计影响不大。
晚饭后,李思明和杨月两人散着步往校内走。不过到目前为止,两人之间的关系有暧昧,好像比朋友亲密一,比情人远一。
“什么时候,给我们社写一份稿子?”杨月游道。
“找我写稿,你没搞错吧?大帅你也找过?”李思明笑道。
“笑什么笑,大帅那边徐丽找过,没问题的。”
“我看是被迫的吧?”李思明笑道。这徐大帅什么都好,就是在徐丽面前唯唯诺诺,估计人家心里偷着乐吧,咱也管不着。
“你话这么难听?别人求我登我还不用呢!”杨月气急败坏。
“我估计你们发行不理想吧?”
“这你猜得对,好像同学们都不感兴趣。”
“这不是感不感兴趣的事情,关键是你们的内容,大家感不感兴趣,从大报上抄袭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我来找你啊?”
“找我有什么用啊?”
“你不是才子吗?大兴的知青都知道。”
“我可没我是才子,谁我跟他急!”
“你给我们写一篇吧。”杨月见他拒绝,一把拉住他的袖子还一边晃。
“松手,快松手。虽然现在是晚上,但也要注意影响!”
杨月觉得脸有发烧,不过她仍不松手。这让李思明有抹不开面子,这姿势看上去就像自己欺负女同学,若是想像力丰富的人指不定想到什么。
“好吧,我就给你写一个吧,写得不好别怪我。不过这个酬劳怎么算?”李思明投降。
“酬劳?你还好意思要这个?咱们只是校园内免费赠送,又不是挣钱的?”
“所以你们才办不好这个。”
“有钱就行?”
“当然!你看没有钱给,别的人可能看着你或某人的面子,偶尔写了一方块字,不可能总是写吧,况且这个质量也不可保证!也许会因为兴趣给你们写稿,但是写稿总是有时间代价的,是个费脑子的事情,给一稿费也是鼓励吧,特别是所谓的文学青年和大诗人。”李思明边走边道,“据我所知,有的人很可能会为那么几块钱给你们投稿的,这涉及到面子的问题,你想啊,码字挣稿费是不是有名作家的味道。你们是刊物,自然没什么钱,这就要靠质量,质量提上去了,自然就有人愿意花钱买了,这样你们就有钱了。另外你们还可以向北大教授们约稿啊,他们会很愿意的。这也就扩大了你们的影响力。反过来又促进了你们的销售。还有你的也可以在上面连载,没准有人专门为你的而追着看。如此反复,你们的名头就是
“你得也有道理,你还真得有不少鬼主意。”杨月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
李思明哑然。
“你又不去上课吧?”第二天早晨老刘问道。
“不去了。”李思明还对照桌子上的稿纸。
“明哥,你就不怕学校处分?”陈剑关心地问道。现在班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班里有一个同学名李思明的。
“是啊,你还是去上课吧!”某位室友很是热忱。李思明懒得解释,丢过去一张纸。
众人翻开凑上看去,上面写着:“从即日起,77届电子学系李思明同学转为本系实验室专职研究人员,从事实验研究。”后面签证系主任的大名。这是李思明特意要的,以免各科老师找自己谈心,没想到用在这个地方。至于何为“专职研究人员”,研究不出什么成果会有什么成果,他就不管了。
“服了你,这也能搞到。不过你好自为之!”老刘不管了,拉着众人上课去了。
写些什么呢?恨自己昨晚为什么要答应杨月,一顿饭就把自己出卖了。清晨柔和的阳光,如金子般洒进屋内,屋外古朴的校舍沐浴在这春日的阳光里,更多了几份朝气。这是北大,八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耿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当政治运动前赴后继摧残这片土地之后,北大已不是我们心目中的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北大,北大如今之状况令人心痛。但是,饱受摧残的北大需要从苦难中奋起,民族和国家希望她迅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我们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办好大学,办好一所好的大学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对,就写这方面,重塑大学精神!”李思明有了灵感,在前世无数的中国大学高呼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但是后世的学术**、招生**、近亲繁殖情况层出不清,让人心痛,而曝光的名牌大学的学子的“反面典型”,更让人对曾被称为“天之骄子”产生了怀疑。高等教育也是后世备受关注和批评的焦之一,仅次于官员**、高房价。
于是,这篇名为《重塑大学精神》出炉了。在文章中他提出何为一流大学?他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一是要具有独特精神魅力和气质的大学。作为中国最具精神魅力的学府,八十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他们从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以坚毅的、顽强的、几乎是前仆后继的精神,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传播文明的种子。它不是一种物质的遗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远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片园子里面走出的人都会深深打上北大的“烙印”,具备特殊的精神气质。
二是一所好的大学应该具有开放精神。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办学精神。认为大学应该为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大学需要思考如何接受不同的观念和态度,如何适应不同的习惯,如何在与不同的价值观念的人频繁的交往相处中,保持自身的文化和人文价值。他指出,应当让大学联合起来,自由地交流观;竭尽全力地去协调冲突,去理解和接受分歧,去鼓励学生和教师之间有益地合作;让图书馆、博物馆极其他学术资源得到更广泛地共享;让彼此在一种互敬的基础上,去
追求开放的思维、自由的探索、真诚的交流。
三是要有大师的大学。一所好的大学,要有大量的德才兼备的大师级教授。他们构成了一所大学独特精神魅力的最重要的载体,大学的学术结构模式是在一种特定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大师们用他们一言一行构筑成民族的精神。他们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热衷于政治和名利,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人格。一个好大学应该有它自己的传奇,这种期待与任何一个年轻人的梦想心理有关。“五四”时的北大里名人、怪人荟萃一堂,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思想在改革后的新北大体现得淋漓尽致。二三十年代的清华以拥有“清华四导师”为自豪,包括后来的钱钟书则更是故事不断。到了抗日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一并暂迁至云南昆明,取名西南联大——随之,三校精英不断思想交汇碰撞,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充分保持了自由的学术气氛。那段时期恐怕是中国百年现代大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回忆。
四是要办成综合型的大学。要反思1952年以来的全国范围的院系调整给大学本身带来的伤害。单一的效仿国外模式,永远是东施效颦,形成不了自己的学术权威。要重视文史哲和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因为这是所以科学的基础。我们要培养不仅是工程师、科学工作者,我们更要培养具有自己独特思考能力和视角的人才。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这篇文章在杨月和徐丽两位“领导”的亲自关怀下,发表了。李思明和她们没想的是,这篇文章立刻得到广大学生的拥护,人人都在谈论这个话题,有人忍不住发表文章,表达他们的看法,当然是在《未明湖周刊》上发表了,一时让两人应接不暇。最后教师们也坐不住了,纷纷拿起笔来谈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篇文章的观值得推崇,在当前刚从文革中恢复过来的北大及所有高校的建设,具有建设性意义。有的人打听这个叫李思明的是那位高人?
北大学报和人民日报也先后加入了讨论中,认为在当前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科技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形势下,讨论这个问题很有必要,肯定了其中的积极意义。
而事件的“罪魁祸首”李思明同学,正在实验室里享受他的快乐时光。实验室里器材奇缺,不过他不在乎,这里只不过是他写书的幌子而已。他需要时间去回忆已经几年未曾碰过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