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庄子的故事 > 第25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五)

第25章 庄子《齐物论》白话文(五)

作者:我说那个谁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耗费心思去争辩某件事、某个观点,却不知道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地。

    比如说儒家与墨家之争,争论什么呢?争论最后的结果不都是相同地?不都是谈如何管理社会、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些?最终结果就是: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些。是不是?

    所以说!这叫“朝三”!什么叫朝三?

    养猴人给猴子分橡栗吃,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急忙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其实!给猴子的橡栗并没有多,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但是!猴子却以为多给了。

    因为!说法不同,猴子被好听的语言给迷惑了,以为多给了。养猴人开始说朝三暮四,三在前面。猴子以为三比四少,所以生气。结果!养猴人马上改口说朝四暮三,四在前面。猴子以为四比三多,所以!就高兴起来。

    原因就在这里,猴子被好听的语言给迷惑了。

    正如我们中大多数人那样,被别人耍猴一样给耍了。

    儒家与墨家争论的是什么?儒家与墨家谁的学说观点是对的?是最好地?其实!也不过是能够迷惑“猴人”的美丽的语(谎)言罢了。

    我们中大多数人都被人当猴子一样耍了,被朝三暮四变成朝四暮三美丽的谎言给耍了。

    儒家与墨家争论的目的是什么?其实都是相同地,都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好。儒家与墨家争论什么?不过都是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观点!

    所以!古代圣人不去争论是非,不站在这个境界、等级、个体的角度上看问题,争辩是非。他们站在更高一个境界、等级、事物的整体上来认识事物。不去争论、判断儒家与墨家谁是谁非,谁的学说观点是正确的,谁更有利人类生活。而是让其自由发展,看最后的结果。

    当然!这是一个比如,不只是以儒家与墨家的争论来说事。在这以前,还没有儒家与墨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圣人看待事物,站在更高一个级别、高度、境界上,从事物的整体上来把握。

    比如说!人,我们单单从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只顾人而不顾他物,就会造成生态不平衡。而我们站在人与万物都是天地间的一部分,大家是一个整体,从这个高度、境界、整体来看待人,那么!就不存在生态不平衡,资源枯竭等等问题了。

    古时候的人,有不少人的智慧达到了最高境界。

    什么才是最高境界呢?

    那时有人认为,这个世界开始的时候不存在什么具体事物,是混沌一片,肉眼看不见具体事物。

    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也是最正确地,正确到不能再正确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次,认为世界之始是存在事物的,那些看不见的具体事物就是物,是道。认为道是混沌一片的,没有区分和界线。

    再其次,认为这个世界是存在具体事物的。而且!物与物之间还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他们之间没有是与非的争论,他们保持着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局面。

    自从人类有了认识,对事物有了细分,分出彼此、对错、你我、此物、他物等等之后,再将事物进行细分,表明上是科学进步,其实认知开始出现偏差了。

    我们只知道对事物进行细分,而忘记了对事物进行组合,站在更高的角度、立场、整体上来分析事物。

    比如说人!当我们把人从大自然中细分出来后,人就与他物有了区别。人区别于他物,就有了动物与植物之分,就有了大地、空气、泥土、岩石、矿物等等之分。

    当我们再对人进行细分的时候,就有了五脏器官和四肢头脑等之分。如果我们再细分的话,还可以把我们的身体、器官细分成无数种类出来。

    如此类推,就光一个人,就能细分出无数个新的内容出来,新的独立地个体出来。比如说,又可以细分出心、肺。肝、肠等等。但是!我们要把它们组合起来,这一切!都属于人!都是人体的一部分。

    回过头来说,如果我们把天地当一个整体的话?当成人的话?如此类推,人和地球上的万物一样,都只是天地这个人中的一部分。正如我们人体内的五脏器官、四肢、骨骼、皮肤、血脉一样,都只是人体的一部分。

    所以说!自从人类有了认识后,我们往往就不能从更高的角度上来看问题了,不能站在道的角度上来看待事物了。

    所以!我们对道的认识,就有了偏差。

    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有了偏差。

    我们之所以对道的认识出现偏差,对事物的认识出现偏差,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待某些事物偏爱、偏向认知。

    自从有了偏爱、偏向、偏科,我们才顾此失彼,对我们喜欢的事物偏爱,对我们不喜欢的事物不加以研究。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上看待问题,而不是站在事物整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所以!他们的所有争论、观点,都是带有片面性的。所以!儒家与墨家的理论,都是带有片面性的,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立场上看待问题,而不是站在事物的整体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真的是那么回事吗?有了偏见、偏私、偏爱,就对事物的认识有了偏差和误解吗?对道就有了误解,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了吗?

    真的是那么回事吗?没有了偏见、偏私、偏爱,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偏差和误解了吗?对道就没有了误解,就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了吗?

    有了偏见、偏私、偏爱,就有了昭氏鼓琴。昭氏通过对音律的分辨、将声音组合成美妙的音乐,让她在音乐方面做出了成就。可是?我们要是以为昭氏就是一个有成就的人的话,我们对人生就有了片面的认识。

    要知道!昭氏只是在音乐上有成就而已,并不是在其他方面有成就。音乐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昭氏在音乐上面做出的成就、成功,只是因为她偏爱这个方向,对这个方面有感觉、天赋。

    如果我们认为昭氏是成功的,这就是人生,人生就应该去研究音律,弹奏出美妙地音乐。天下人都是弹奏音乐,不种地、不经商了?那么!我们的认识是不是出现了问题?我们认识事物是不是片面了呢?我们是不是没有站在整体、全面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昭氏弹琴弹得好,农民有了一年好收成,孩子得了一个夸奖,那就是人生的话,放弃其他追求的话,那我们就是认识上出现问题了,我们的认识片面化了。

    如果我们没有偏见、偏私、偏爱呢?难道?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偏差和误解了吗?

    其实!就跟昭氏没有弹奏音乐一样,昭氏不会音乐一样。昭氏不弹琴,没有美妙的音乐,我们就没有对音乐方面的感觉。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了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了。

    昭氏不会弹琴,没有能够演奏出美妙地音乐,只是说明我们没有在昭氏弹琴、在音乐方面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在其他方面,只要有偏见、偏私、偏爱,我们一样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编写乐律,惠施喜欢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人在各自的专业方面都达到了最高水平!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了下来。

    他们都爱好自己的专业,觉得自己的水平比别人高;正因为爱好自己的专业,又觉得自己的水平比别人高。所以!总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专业水平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

    正是因为他们想要表现自己的不同,自己的专业水平比别人高。所以!他们最终走向了偏颇。

    因此!惠施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达到他父亲的专业水平,而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

    昭文、师旷、惠子能说他们是成功人士吗?如果是!那我也说我是个成功人士。如果说昭文、师旷、惠子他们不是成功人士的话,那么!你、我、他以及天地间的万物,都没有成功。

    你还是原来的你,我还是原来的我,他还是原来的他,天地间万物还是原本的样子,没有改变。我们的生存问题并没有因昭文、师旷、惠子的成功与否有所改变。

    生存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昭文弹琴,师旷编写乐律,惠施高谈阔论,都只是我们在生存道路上遇到的一段插曲,一段调剂生活乐趣的插曲。

    (用现代语言来讲,他们只是“戏子”,供人娱乐的戏子而已。就好比马戏团中的猴子、小丑演员,表演节目供人娱乐而已。)

    因此,各种迷惑人心的东东、各种炫耀、各种鼓吹广告,都是圣人、明智之人所鄙夷、摒弃的。在生存的道路上,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事,我们都要遵行、重视。对我们生存无益的事,我们都要鄙夷、摒弃。这才是真正地看清了事物、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