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两句话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建东连连点头,说:“老师的教诲我们一定记住在心里。说实话,我们很幸运能碰上你们这样的好老师和实心实意帮助我们的好师傅。”
何萍说道:“知识才是永远的财富,这句话我赞成的。不过话说回来,想想现在的社会,教授的收入竟然还没有卖茶叶蛋的高,这也是事实。”
一听这话,老胡不经意间锐利地看了何萍一眼,耷拉下眼睛不响。
秦老师对此却颇有看法,对王建东和何萍说道:“我比你们俩只大了四岁,你们进校,我刚好毕业,一直担任你们的辅导员。这几年的变化,包括政治、社会和经济等等各个方面,变化确实很大。但我不赞成金钱、利益至上的说法,我觉得太过于短视和肤浅,绝对不可能一直都会这样的。”
几个人都停止吃喝。若有所思,各有想法。
何萍又说道:“讲起来我和秦老师都是无锡人,上海在八十年代确实是落后了的。现在‘苏锡常’的经济加起来就已经和上海不相上下。不客气地说,在某些方面,比如讲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比之上海甚至还要更好一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沉默了一会,老胡说:“现在正是经济转型时期,我也听说过上海火箭总装厂给研制‘长征四号A’的研发人员记功,最高的一等功不过一百元,所以社会上才有‘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
他接着说道:“八十年代上海错过了市场的改革开放,这基本是共识,我们要承认。甚至有一种说法,当然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把上海过去十年的经济叫做‘有一种高贵叫贫穷’,认为上海是一个老大难城市。话虽然难以让人接受,但我个人认为还是较为准确的。”
老胡说的没错,实际上在八十年代,上海就曾经掀起过多次关于上海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讨论。《解放日报》曾经头版头条刊登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做《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
要知道,上海是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甚至还一度是世界的第五大城市,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和柏林。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陷入困境。近十年的时间,经济增长速度在十四个沿海城市中最落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速度甚至还要低近两个百分点。
杨老师打破沉默,说道:“正是因为曾经的种种艰难,上海才有了现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强烈冲动,不仅会为我们上海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也肯定会给浦江两岸的繁荣和交通发展带来机遇。”
“来来,我们一起吃一杯。大家吃酒吃饭,不要搞得来太沉闷的。”她笑了笑,说道:“还是继续说我们专业上的事情。浦东要开发开放,那么打破浦江两岸交通瓶颈,现在看来就更是迫在眉睫了。”
老胡放下杯子,笑了笑,说道:“讲到黄浦江通航的历史,轮渡的方式我们就不讲了。我给你们简单讲一讲黄浦江老早子造隧道和造桥的一些历史。”
讲起来黄浦江,它孕育了上海这座城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却也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跨河越江,一直都是上海人的梦想。打通黄浦江,连接浦东浦西,是上海几代人的梦想。
而梦想成真,开始于六五年五月,连接浦西和浦东的打浦路隧道开造,拉开了划时代的建设序幕。
当时,我国在水底隧道技术方面,可谓“一片空白”。加之上海特殊的软土层,使得在黄浦江底造隧道,就好比是“在豆腐里打洞”。甚至一些外国专家还预言:在上海修水底隧道“不可能”。
如此背景下,中国的隧道建设者们白手起家,开始挑战世界级难题。说难听一点,当时技术上“能够参照的只有当时苏联专家那乌莫夫的一本隧道书”。
历经艰难险阻,五年后,中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打浦路隧道正式落成,全长两千七百米,高四米四,通行机动车每小时双向最大通行能力为一千辆。
用现在的眼光看,十多年前建造的打浦路隧道显得有些粗糙,这些数据在今天看来属也不够看,然而在当时却是挑战想象的。它是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也由此拉开了中国隧道桥梁建设的发展序幕。
它的建成,有效地缓解了客货车过黄浦江的问题,结束了黄浦江两岸长期隔绝不通的状况,圆了开埠以来上海人要天堑变通途的百年梦想。
这条隧道带给上海市民的心灵冲击更是无可比拟。以往靠摆渡过江,从开始等候到抵达对岸耗时两三小时的漫漫历程,缩短为机动车从隧道过江仅需六分钟,大大缩短两岸时空距离,将浦东浦西真正联成了一片。
打浦路隧道成为浦江两岸唯一直通通道,突破了轮渡为过江唯一手段的格局。这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范例,是上海市政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猛烈冲击了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旧观念。繁荣浦西与落后浦东间的“沟壑”,自此开始逐渐被打破。
在那个年代,亲眼见识打浦路隧道,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它可不是想坐车就能通过的,打浦路隧道最初通车时,仅限于隧道管理部门核发通行证的本市牌照和部队牌照的车辆通行,所有车辆出入,驾驶员和乘客都必须先办通行证。
只是鲜为人知的是,作为上海第一条穿越黄浦江的隧道,在公开的文献资料中几乎只能查到一些枯燥的数字介绍。原因很简单,打浦路隧道是一条国防、战备隧道,原来设计是可以走重型坦克防原子弹的。
再说说黄浦江上造桥的历史。
好多人一直认为上海首座斜拉桥是我们正在建设中的大桥,其实早在七十年代初,市政就着手研究发展斜拉式桥,直到八二年六月竣工通车的松江泖港大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海首座斜拉桥。
位于松江泖港镇东侧的泖港大桥,王建东他们大二时曾经组织去参观考察过。这座大桥,雄伟秀丽,浑如一架巨大的竖琴屹立在宽阔的黄浦江江面上。桥的主墩似琴座,奇峰突起,参向青天。桥的主梁如水平杆,把大桥连成一线。
这座桥是上海第一座大跨径双塔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其两百米的主跨也曾是当时国内最大跨度,为以后上海乃至全国建设斜拉式桥积累了宝贵的桥梁设计理念和丰富的实施经验。
在上海桥梁人的心中,这座大桥始终占据着标志性的位置。它作为正在建设大桥的试验桥,汇聚了许多前辈的心血,为我国后来陆续建成的许多大跨径斜拉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说到最后,老胡想了想,说道:“小王,小何你们马上就要结束实习,面临着毕业和工作,我有两句话,是我们大桥建设总指挥的原话,送给你们年轻人。第一句话,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只有脚踏实地、不惧艰险,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句话,干事情只要认真,哪怕你再没有经验,到最后你会出经验。假如你工作不认真,哪怕你本事再大,到最后肯定要出问题。”
王建东连连点头,说:“老师的教诲我们一定记住在心里。说实话,我们很幸运能碰上你们这样的好老师和实心实意帮助我们的好师傅。”
何萍说道:“知识才是永远的财富,这句话我赞成的。不过话说回来,想想现在的社会,教授的收入竟然还没有卖茶叶蛋的高,这也是事实。”
一听这话,老胡不经意间锐利地看了何萍一眼,耷拉下眼睛不响。
秦老师对此却颇有看法,对王建东和何萍说道:“我比你们俩只大了四岁,你们进校,我刚好毕业,一直担任你们的辅导员。这几年的变化,包括政治、社会和经济等等各个方面,变化确实很大。但我不赞成金钱、利益至上的说法,我觉得太过于短视和肤浅,绝对不可能一直都会这样的。”
几个人都停止吃喝。若有所思,各有想法。
何萍又说道:“讲起来我和秦老师都是无锡人,上海在八十年代确实是落后了的。现在‘苏锡常’的经济加起来就已经和上海不相上下。不客气地说,在某些方面,比如讲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比之上海甚至还要更好一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沉默了一会,老胡说:“现在正是经济转型时期,我也听说过上海火箭总装厂给研制‘长征四号A’的研发人员记功,最高的一等功不过一百元,所以社会上才有‘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
他接着说道:“八十年代上海错过了市场的改革开放,这基本是共识,我们要承认。甚至有一种说法,当然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把上海过去十年的经济叫做‘有一种高贵叫贫穷’,认为上海是一个老大难城市。话虽然难以让人接受,但我个人认为还是较为准确的。”
老胡说的没错,实际上在八十年代,上海就曾经掀起过多次关于上海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讨论。《解放日报》曾经头版头条刊登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做《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
要知道,上海是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甚至还一度是世界的第五大城市,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和柏林。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陷入困境。近十年的时间,经济增长速度在十四个沿海城市中最落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速度甚至还要低近两个百分点。
杨老师打破沉默,说道:“正是因为曾经的种种艰难,上海才有了现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强烈冲动,不仅会为我们上海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也肯定会给浦江两岸的繁荣和交通发展带来机遇。”
“来来,我们一起吃一杯。大家吃酒吃饭,不要搞得来太沉闷的。”她笑了笑,说道:“还是继续说我们专业上的事情。浦东要开发开放,那么打破浦江两岸交通瓶颈,现在看来就更是迫在眉睫了。”
老胡放下杯子,笑了笑,说道:“讲到黄浦江通航的历史,轮渡的方式我们就不讲了。我给你们简单讲一讲黄浦江老早子造隧道和造桥的一些历史。”
讲起来黄浦江,它孕育了上海这座城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却也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跨河越江,一直都是上海人的梦想。打通黄浦江,连接浦东浦西,是上海几代人的梦想。
而梦想成真,开始于六五年五月,连接浦西和浦东的打浦路隧道开造,拉开了划时代的建设序幕。
当时,我国在水底隧道技术方面,可谓“一片空白”。加之上海特殊的软土层,使得在黄浦江底造隧道,就好比是“在豆腐里打洞”。甚至一些外国专家还预言:在上海修水底隧道“不可能”。
如此背景下,中国的隧道建设者们白手起家,开始挑战世界级难题。说难听一点,当时技术上“能够参照的只有当时苏联专家那乌莫夫的一本隧道书”。
历经艰难险阻,五年后,中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打浦路隧道正式落成,全长两千七百米,高四米四,通行机动车每小时双向最大通行能力为一千辆。
用现在的眼光看,十多年前建造的打浦路隧道显得有些粗糙,这些数据在今天看来属也不够看,然而在当时却是挑战想象的。它是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也由此拉开了中国隧道桥梁建设的发展序幕。
它的建成,有效地缓解了客货车过黄浦江的问题,结束了黄浦江两岸长期隔绝不通的状况,圆了开埠以来上海人要天堑变通途的百年梦想。
这条隧道带给上海市民的心灵冲击更是无可比拟。以往靠摆渡过江,从开始等候到抵达对岸耗时两三小时的漫漫历程,缩短为机动车从隧道过江仅需六分钟,大大缩短两岸时空距离,将浦东浦西真正联成了一片。
打浦路隧道成为浦江两岸唯一直通通道,突破了轮渡为过江唯一手段的格局。这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范例,是上海市政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猛烈冲击了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旧观念。繁荣浦西与落后浦东间的“沟壑”,自此开始逐渐被打破。
在那个年代,亲眼见识打浦路隧道,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它可不是想坐车就能通过的,打浦路隧道最初通车时,仅限于隧道管理部门核发通行证的本市牌照和部队牌照的车辆通行,所有车辆出入,驾驶员和乘客都必须先办通行证。
只是鲜为人知的是,作为上海第一条穿越黄浦江的隧道,在公开的文献资料中几乎只能查到一些枯燥的数字介绍。原因很简单,打浦路隧道是一条国防、战备隧道,原来设计是可以走重型坦克防原子弹的。
再说说黄浦江上造桥的历史。
好多人一直认为上海首座斜拉桥是我们正在建设中的大桥,其实早在七十年代初,市政就着手研究发展斜拉式桥,直到八二年六月竣工通车的松江泖港大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海首座斜拉桥。
位于松江泖港镇东侧的泖港大桥,王建东他们大二时曾经组织去参观考察过。这座大桥,雄伟秀丽,浑如一架巨大的竖琴屹立在宽阔的黄浦江江面上。桥的主墩似琴座,奇峰突起,参向青天。桥的主梁如水平杆,把大桥连成一线。
这座桥是上海第一座大跨径双塔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其两百米的主跨也曾是当时国内最大跨度,为以后上海乃至全国建设斜拉式桥积累了宝贵的桥梁设计理念和丰富的实施经验。
在上海桥梁人的心中,这座大桥始终占据着标志性的位置。它作为正在建设大桥的试验桥,汇聚了许多前辈的心血,为我国后来陆续建成的许多大跨径斜拉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说到最后,老胡想了想,说道:“小王,小何你们马上就要结束实习,面临着毕业和工作,我有两句话,是我们大桥建设总指挥的原话,送给你们年轻人。第一句话,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只有脚踏实地、不惧艰险,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句话,干事情只要认真,哪怕你再没有经验,到最后你会出经验。假如你工作不认真,哪怕你本事再大,到最后肯定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