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准备登船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还来不及细看新客站的“妆容”,伯母在前面一再催促道:“小毛和阿浦,不要叽叽呱呱了,赶快走。坐船的人多,还要排队的。”
小毛和堂哥相视一笑,加快步伐。
从广场入口要前往候船大厅,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身上大包小包的行李,所以这一段路对小毛和堂妹来说相当于是一段“苦难”的历程。
码头上也有挑夫,花上一两角钱,可以帮着把行李送上船。但这对小毛他们来说,这个举动无疑是天方夜谭。
好不容易进入候船大厅。大厅很大很敞亮,用很长的板条长椅一一隔着空间。里面熙熙攘攘、嘈杂杂杂,散发着人体拥挤的气味。
一行人找不到座位,最后在靠墙角的地方找一个位置,把身上背负的东西都卸下来,喘一口气,歇息一下。
王国良给阿哥递烟,笑着解释:“出门时候公交车坏在半路,后来我们是走路到的轮渡站,所以到这里就稍微耽搁了一些。”
“没事。只要最后没有耽搁上船就行。”王国贤接过香烟,掏出来打火机给自己和王国良点上。
堂妹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这会儿抱怨道:“不是还有时间的嘛,干嘛从家里介早出发的?”
“为什么要早早的赶到码头,就是担心错过坐船呀。”伯母呵呵一笑,用手擦擦她脸上的汗水,说道,“买一张票不容易,出一趟远门也不容易,所以宁可将大好的时光浪费在候船大厅里,也不能迟到的呀。”
伯母说的是实话,事实也是这样。
排长队购买轮船票,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七八十年代是十六铺码头鼎盛时期,每天几十个航班进出,仅上海至重庆一条航线就有13艘轮船往返。
无论从上海出发去南通、南京、武汉,还是从长江沿途城市返沪,上海十六铺始发船票的购买往往都是彻夜长队。以至于很多工厂和企业单位在春节等特定时间段,都只能是派专人前去购票。
常常是天不亮,就要赶到已如同菜市场一样的售票大厅里,混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等到票买到手,人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也顾不上这些,能够买到票,就算幸运了。
伯母说:“我们这次的票,还是托人在金陵东路外滩口的售票处才买到的。”
伯父抽一口烟,在一旁说道:“我印象中,往返于上海、南通至南京有铺位的四等舱船票最为紧俏,经常是一票难求。因南通至南京没有直航船,旅客是由大班轮顺路捎带的,票源要视上海的乘客多少才能确定。”
小毛直接坐在地上,不响。
堂哥也挨着坐下来,笑道:“可能是“铺”与“浦”相近,我小时候左传的辰光,就觉得上海港真大,这么大的一个码头竟然仅排在第十六号。后来我才知道,并没有十五铺或十七铺码头。”
大家都笑了起来。
“十六铺”码头对于我来说,很多都是童年难忘的记忆。”堂哥说,“那些年,从“十六铺”去往外婆家里都是坐的轮船客运,晚上上船,一夜过后,次日中午才能抵达江阴的码头。”
他说:“4岁那年离开寄居两年的外婆家,回到上海准备上小学,就是在十六铺码头上岸。当时我抱着一只大白鹅,跟在瘦小的外婆身后,紧张不安地注视着拥挤嘈杂的人群。”
“那个时候,交通不是很便利。”王国良搭腔,说,“你们不知道,以前你们爷爷在的辰光,我们回苏北老家,往往一家人在这个大厅里,一坐就是两个钟头好等的。”
“老早子上船的时候,还要从一只船跳过另一只船那样过去的。”王国良补充说。
“讲起来,十六铺这个客运的码头,我从这个地方离开上海,又经过这个地方回到了上海。”堂哥笑笑,说道,“后来我长大了后,才多多少少了解到十六铺码头的一些历史。”
多少年来,“十六铺”一直是进出上海的主要通道。
有些人在此惶恐地初涉都市洪流,有些人在此依依惜别繁华的都市梦境,有些人在此欣喜地走进上海滩“十里洋场”,追寻自己的梦想。
徐志摩曾在这里登上“南京号”远洋轮,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国,张爱玲曾在这里款款上岸,搭上小东门的有轨电车,去往常德路的那个家。
上海闻人虞洽卿早年从宁波来上海学徒,在十六铺码头下船后,恰逢大雨滂沱,赤脚前往瑞康颜料行。老板疑为“赤脚财神”上门,便加以重用。
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青年时因鼓吹反清被通缉,亡命上海,在十六铺登岸,匿居法租界,后有幸成为马相伯的弟子。
更有不少仁人志士从十六铺码头走向世界,学习先进科学文化,探求救国之路。1919年4月,湖南新民学会20多人从十六铺码头上船去法国勤工俭学。老人家,还有周总理赴法国勤工俭学,也是在十六铺码头登上法国邮轮“波尔多斯”号。
70年代,人们对十六浦老码头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送知识青年上船去外地插队的情景。那时候无数上海花季少男少女,背着军绿色的背包,以及卷裹起来的被子,在码头上与前来送行的父母家人道别。船开前,码头上哭声一片。
……
没过多久,喇叭里通知他们这个班次的乘客准备登船。
于是小毛他们全部都挪动到进站口。
从这里望去码头,刚好有一艘轮船靠岸。一开舱,船上的人如潮水一样涌向甲板。
一下子老码头上尘土飞扬,塞满了行李箱、箩筐,四处都是汗味、水果味、干货、鸡鸭禽类的味道,人们脚步急匆匆的,停歇不得。一批又一批人从轮船上下来上了码头,然后融进被搬运工、小轿车、三轮车、小贩们“嘈杂”出来的上海滩,开始了各自的劳碌与奋斗。
这时候,进站口岸上的铁门一开,准备上船的乘客个个做好“冲”的架势,都争先恐后的全朝船上拥去……。
还来不及细看新客站的“妆容”,伯母在前面一再催促道:“小毛和阿浦,不要叽叽呱呱了,赶快走。坐船的人多,还要排队的。”
小毛和堂哥相视一笑,加快步伐。
从广场入口要前往候船大厅,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身上大包小包的行李,所以这一段路对小毛和堂妹来说相当于是一段“苦难”的历程。
码头上也有挑夫,花上一两角钱,可以帮着把行李送上船。但这对小毛他们来说,这个举动无疑是天方夜谭。
好不容易进入候船大厅。大厅很大很敞亮,用很长的板条长椅一一隔着空间。里面熙熙攘攘、嘈杂杂杂,散发着人体拥挤的气味。
一行人找不到座位,最后在靠墙角的地方找一个位置,把身上背负的东西都卸下来,喘一口气,歇息一下。
王国良给阿哥递烟,笑着解释:“出门时候公交车坏在半路,后来我们是走路到的轮渡站,所以到这里就稍微耽搁了一些。”
“没事。只要最后没有耽搁上船就行。”王国贤接过香烟,掏出来打火机给自己和王国良点上。
堂妹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这会儿抱怨道:“不是还有时间的嘛,干嘛从家里介早出发的?”
“为什么要早早的赶到码头,就是担心错过坐船呀。”伯母呵呵一笑,用手擦擦她脸上的汗水,说道,“买一张票不容易,出一趟远门也不容易,所以宁可将大好的时光浪费在候船大厅里,也不能迟到的呀。”
伯母说的是实话,事实也是这样。
排长队购买轮船票,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七八十年代是十六铺码头鼎盛时期,每天几十个航班进出,仅上海至重庆一条航线就有13艘轮船往返。
无论从上海出发去南通、南京、武汉,还是从长江沿途城市返沪,上海十六铺始发船票的购买往往都是彻夜长队。以至于很多工厂和企业单位在春节等特定时间段,都只能是派专人前去购票。
常常是天不亮,就要赶到已如同菜市场一样的售票大厅里,混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等到票买到手,人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也顾不上这些,能够买到票,就算幸运了。
伯母说:“我们这次的票,还是托人在金陵东路外滩口的售票处才买到的。”
伯父抽一口烟,在一旁说道:“我印象中,往返于上海、南通至南京有铺位的四等舱船票最为紧俏,经常是一票难求。因南通至南京没有直航船,旅客是由大班轮顺路捎带的,票源要视上海的乘客多少才能确定。”
小毛直接坐在地上,不响。
堂哥也挨着坐下来,笑道:“可能是“铺”与“浦”相近,我小时候左传的辰光,就觉得上海港真大,这么大的一个码头竟然仅排在第十六号。后来我才知道,并没有十五铺或十七铺码头。”
大家都笑了起来。
“十六铺”码头对于我来说,很多都是童年难忘的记忆。”堂哥说,“那些年,从“十六铺”去往外婆家里都是坐的轮船客运,晚上上船,一夜过后,次日中午才能抵达江阴的码头。”
他说:“4岁那年离开寄居两年的外婆家,回到上海准备上小学,就是在十六铺码头上岸。当时我抱着一只大白鹅,跟在瘦小的外婆身后,紧张不安地注视着拥挤嘈杂的人群。”
“那个时候,交通不是很便利。”王国良搭腔,说,“你们不知道,以前你们爷爷在的辰光,我们回苏北老家,往往一家人在这个大厅里,一坐就是两个钟头好等的。”
“老早子上船的时候,还要从一只船跳过另一只船那样过去的。”王国良补充说。
“讲起来,十六铺这个客运的码头,我从这个地方离开上海,又经过这个地方回到了上海。”堂哥笑笑,说道,“后来我长大了后,才多多少少了解到十六铺码头的一些历史。”
多少年来,“十六铺”一直是进出上海的主要通道。
有些人在此惶恐地初涉都市洪流,有些人在此依依惜别繁华的都市梦境,有些人在此欣喜地走进上海滩“十里洋场”,追寻自己的梦想。
徐志摩曾在这里登上“南京号”远洋轮,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国,张爱玲曾在这里款款上岸,搭上小东门的有轨电车,去往常德路的那个家。
上海闻人虞洽卿早年从宁波来上海学徒,在十六铺码头下船后,恰逢大雨滂沱,赤脚前往瑞康颜料行。老板疑为“赤脚财神”上门,便加以重用。
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青年时因鼓吹反清被通缉,亡命上海,在十六铺登岸,匿居法租界,后有幸成为马相伯的弟子。
更有不少仁人志士从十六铺码头走向世界,学习先进科学文化,探求救国之路。1919年4月,湖南新民学会20多人从十六铺码头上船去法国勤工俭学。老人家,还有周总理赴法国勤工俭学,也是在十六铺码头登上法国邮轮“波尔多斯”号。
70年代,人们对十六浦老码头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送知识青年上船去外地插队的情景。那时候无数上海花季少男少女,背着军绿色的背包,以及卷裹起来的被子,在码头上与前来送行的父母家人道别。船开前,码头上哭声一片。
……
没过多久,喇叭里通知他们这个班次的乘客准备登船。
于是小毛他们全部都挪动到进站口。
从这里望去码头,刚好有一艘轮船靠岸。一开舱,船上的人如潮水一样涌向甲板。
一下子老码头上尘土飞扬,塞满了行李箱、箩筐,四处都是汗味、水果味、干货、鸡鸭禽类的味道,人们脚步急匆匆的,停歇不得。一批又一批人从轮船上下来上了码头,然后融进被搬运工、小轿车、三轮车、小贩们“嘈杂”出来的上海滩,开始了各自的劳碌与奋斗。
这时候,进站口岸上的铁门一开,准备上船的乘客个个做好“冲”的架势,都争先恐后的全朝船上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