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开国承家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阿妈将手里的药草递到了迹天涯的手上,用行动代替了回答。她拍了拍迹天涯的肩膀,又捏了捏在迹天涯身边站着的,呼噜那的厚厚手掌。说道:“睡不着,起来看看。顺便送送你们。”
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迹天涯看到阿妈脸上那难掩的疲惫,再看看手里那捆根茎处仍挂着新鲜泥土的药草。瞬间明白了什么。鼻子有些酸。他深吸一口气,压抑一下心中涌起的情绪,侧过头,不再去看阿妈的眼睛。
“你俩都出来了,谁看孩子呢?”迹天涯对阿妈身后的魏荷说道,试图转移一下话题。
“柳叶照看着呢。”魏荷随口答道,:“这些药草是阿妈这几天拉着我给你们准备的。气候刚转暖,采集到的不多。”
“白车轴草。”不知何时又爬到了迹天涯肩膀上的白,在他的耳旁低语道:“安神镇痛,清热凉血。”
涉水一事,对于那个时代的人类来讲,一直就是一件凶险异常的大事。这也是为何那么多国学典籍里,都会对关于人类涉水的事情大书特书。
在《周易》里,凡遇涉川之爻,也多为吝咎之词。
若不是是担心去路会有未知的大河阻挠,他们也不会等到原有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生活已经开始变得艰难时,才决心前去探寻和开辟新的适合耕作的平原地带的。
离开是一定的,就别浪费太多的时间花在道别上。
最后听了一句阿妈的嘱托后,迹天涯怕太多的儿女情长动摇了出征的决心,便示意魏菏带着阿妈早些回去休息了。
当然,他也不想阿妈最后的视线,是自己孩子离去的背影。
迹天涯扫过眼前族人们那一张张质朴而坚毅的脸庞后,便带上这群勇士踏上了征程。将身后的富饶,留给了他们的孩子们。
距离人类有历法以来的第一个清明,还剩下七天。
站在滦水河岸,望着三面尽是宽近三百米的拦路的河水。迹天涯思绪万千,直到真要涉险之时,才又想起了阿妈临行前的嘱托,“吾儿此行或远,理应勇往直前。奈何此身只一并无二,还需小心千万。”
他回过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族人们。历经七日风霜洗礼的脸庞上,表情依旧是来时的坚毅模样。迹天涯深感责任重大,他明白,此刻的族人们,都在等待着他渡河的命令。
需要过去的才是险阻,否则它就仅仅是条河而已。
从这一行人出发的第二天起,他们就来到了滦河的岸边。但肉眼可见的是河的对岸依然是山,所以并没有渡河的必要。
直到第八天的现在,他们才真正遇到了不得不过河的局面。
眼下的情况是,除了他们来的北方外,其它的方向都是河水。本来一路南向的河流,看起来就像是突然朝西北方拐了个四十五度角的急弯。
当然,这是乍一看去像而已。只需稍一留神,再去看水流的方向,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是走到了滦河流域两条支流的交汇处而已。从
地理位置上讲他们大概走到了如今的承德市与鹰手营子矿区的交界处。
渡河是一定的,迹天涯此时需要做的决定,是朝哪个方向渡,以及从哪里渡。
从支流汇聚而来的方向上看,东渡自然是首先可以被排除掉的选择。还是那个简单的道理,水往低处走。若东边是平原地带,这河水就不用费这么大劲儿,宁愿绕路也要继续南行了。河流做出这个选择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河流的东方一定会有山。而且是一座至少与其源头等高的山。
道德经里“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在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了萌芽了。“道”这个字,最早甲骨文里的意思是,“从首走”,从字形上就可以简单的理解。它的意思就是跟着首领去走。
跟随首领的脚步去走,就是“道”。那首领是跟着什么走的呢?从迹天涯的选择上来看,可以得知,首领在跟着水走!
事实上也是如此,不信你看华夏文明早期最重要的几处落脚点。都是在河流的下游。并且都是依河而居。
很明显,在那个没有定位系统的时代,河水的流向,就是人类最好的导航!
也就是说,首领是在顺着水的选择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什么是道法自然?人在跟着首领走,这叫“道”;首领在追随着水的流向走,这叫“法”;水在顺着其与生俱来的规律走,这就是“自然”。连起来讲,这就是道法自然。
什么是上善若水?为人首者是上,至善莫若生养,孕养万物者莫若水。这就是上善若水。
西渡,也被同样的理由排除了。无论是他们眼前的这条支流,还是他们的始发地京城旁的那条溪流,都自西方流来。迹天涯不可能带大家逆流而行。
转身向后,原路返回更是绝不可能的选择。
既然如此,那就只剩下一个方向可以选择了。就算在那个方向,肉眼可见的依然是座高山。
心里主意已定,迹天涯语气坚决地对身边的织娘说道:“通知下去,原地扎营。按原计划砍树制筏。准备南渡!”
因为早已预料到探寻新平原的路上一定会涉水,所以出发前的几个月,迹天涯就开始授意织娘,去组织有相关经验的人,研究能使大批人渡河的办法。
最终,在曾有着丰富渔猎经验的族人们共同努力下,他们将一根根粗壮的树干捆绑在一起,经过了多次尝试以后,终于制成了可供大批人渡河所用的,坚实的木筏。
这里边还有一个后来被大家称之为龟行的人,在观察乌龟在水中游泳的样子后,悟出了事物可以游行于水上的理论。发明出了比独木舟更为高级的船的雏形。
他将乌龟分解成为中空的可以容纳人的船舱,四只为船桨,龟的头、尾为船舵。造出了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船。
笔者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仿生学,一定是为了涉水而行。
后来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工具的普及,这种船的做工愈发的精细,能够容纳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以后穿越更多,更大的河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船的出现,也为农耕文明能够在中华大地上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因为除了树干之外的材料,他们都已经提前备齐,所以他们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制成了三艘,每艘可运送十人的木筏。
就算事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实验,但此次乘木筏渡河,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所以迹天涯安排的第一批渡河人员,是十个会游泳的人,并且第一次只发出了一艘木筏。
在一来一回测试了两趟,确认安全以后,他才开始允许三艘齐发。并从会游泳的那些人里选出了六个游的最好的,始终呆在木筏上,往来摆渡其它的人。以便在出现人员落水甚至木筏解体等危险情况时,可以第一时间展开救援。
迹天涯此行,还特意带上了以小黑为首的,由七只狼组成的狼群。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战斗。其中有两条狼,在历经三代的培育后,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初代狗了。
生来会游泳的它们,自然不用安排木筏摆渡。
无论对方是人还是猛兽。因为有这群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狼的配合,所以有过弑虎经验的迹天涯乐观的以为,他们在这个时代已经找不到任何对手了。
华历元年,清明时节。
按照迹天涯带队出发,开垦新平原前,与他的管理团队商定好的计划。京城留守人员总负责人,教育部部长兼复兴大学校长,有数。主持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祭祀。
祭祀对象,是华历元年,大寒节气里离世的阿婆。
这位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寿终正寝的老人。在有人悉心侍奉下,瞑目于家里的床上,并不像那个时代里的大多数老人一样,被遗弃于荒野,甚至被果腹于同伴。
祭祀的流程,安排的非常简单:
首先是众人围于阿婆的坟茔旁。或默然伫立,或于心中静诉衷肠。
然后是依次献上自己采摘的鲜花、瓜果。
最后是解散,继续过活人的生活。
当然,这是保证祭祀的过程一切顺利的前提下的流程。
因阿婆是新亡人,所以在这次初祭上,难免有人痛哭流涕。
比如三斧,石肤这种骨血至亲;比如屯屯、蒙蒙这些吃着阿婆的烧烤长大的孩子们;不只是人,还有像壮士这些总是会被阿婆特殊照顾的狼群,也在一旁呜咽。
但还有一位,虽然与阿婆没什么血缘上的关系,但她要比上面的所有人还要难过万分。
这个人就是阿妈。
对于阿妈来说,阿婆不仅仅是那个将自己一手发展起来的部落托付于自己的前辈。更是一个在阿妈做出了一项关乎族群命运的决定时,在这个决定连阿妈自己的亲生女儿都跳出来反对时,那个依然带着她的追随者,坚定地选择站在阿妈一方的心灵依托。
阿妈心里明白,阿婆才是维系这个部落稳定和谐的纽带。
自从阿婆病重以后,阿妈曾数次跟迹天涯表达过自己的担忧。她怕没有了阿婆的部落,以后会走向分裂。
为了让这个纽带永恒的存在,迹天涯决定把祭祀,当成维系整个族群始终如一的手段。
有,且只有出现一个,可以让集体共同祭拜的目标之后,这个集体的成员,才会对这个集体产生归属感,成员之间也会因此而产生对彼此的认同感
比如,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有黄帝这样的存在,作为我们共同的人文之祖。只要是华夏文明的圈子,本质上才会有一个,对此之间文化上的认同。
那是血脉上的认同,刻在基因里的意识。只要是炎黄子孙,哪怕相隔万里,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相聚的欲望。
这就是祭祀的作用和意义。
1937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就曾携手公祭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黄帝。毛主席还亲自撰写了《祭黄帝陵文》。为的就是唤醒国人骨子里的记忆,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如今毛主席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已刻写成碑文,耸立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西侧。仍在起着不断唤醒游子回家之情的作用。
这不但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同时也是我们全民族正花大力气迫切需要找回的,对同一个祖先的信仰。
想要提升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只有让我们共同的祖先再度被根植于我们的意识。才会最大限度的避免同胞相害!
坦白来讲,我们华夏民族拥有的耕地并不多,但为何能够养育出远超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呢?就是因为我们对共同祖先的认可,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团结互助的行为!同出一祖,同为一家,同属一国!
这就是家国情怀。
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将我们弄丢的,最宝贵的东西,找回来,留给我们的孩子们的,是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血脉的力量,高于一切。
在这人类史上第一次祭祀活动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阿婆的功绩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的。难免会有人对这种大家聚在一起为一个已死之人哀悼的事情,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
于是原计划一场简单的祭祀活动,因为有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刍狗”的出现,终于变得庄重肃穆起来。
站了太久有些饿了的刍狗,忍不住出口抱怨道:“我们是在这里发神经吗?”
说完这句话后,有几个心里有同样想法的人,对这位刍狗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是对他的不敬之言回以一个厌恶的眼神。
不知是受到那些赞许目光的鼓舞,还是受到厌恶眼神的刺激。刍狗突然提高了声音说道:
“能不能吃饭了?一个埋死人的大土堆而已,为什么要这么多人一起围着看那么久?是闲到没有别的事可以做了吗?”
(本章完)
(《周易·师卦》: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阿妈将手里的药草递到了迹天涯的手上,用行动代替了回答。她拍了拍迹天涯的肩膀,又捏了捏在迹天涯身边站着的,呼噜那的厚厚手掌。说道:“睡不着,起来看看。顺便送送你们。”
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迹天涯看到阿妈脸上那难掩的疲惫,再看看手里那捆根茎处仍挂着新鲜泥土的药草。瞬间明白了什么。鼻子有些酸。他深吸一口气,压抑一下心中涌起的情绪,侧过头,不再去看阿妈的眼睛。
“你俩都出来了,谁看孩子呢?”迹天涯对阿妈身后的魏荷说道,试图转移一下话题。
“柳叶照看着呢。”魏荷随口答道,:“这些药草是阿妈这几天拉着我给你们准备的。气候刚转暖,采集到的不多。”
“白车轴草。”不知何时又爬到了迹天涯肩膀上的白,在他的耳旁低语道:“安神镇痛,清热凉血。”
涉水一事,对于那个时代的人类来讲,一直就是一件凶险异常的大事。这也是为何那么多国学典籍里,都会对关于人类涉水的事情大书特书。
在《周易》里,凡遇涉川之爻,也多为吝咎之词。
若不是是担心去路会有未知的大河阻挠,他们也不会等到原有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生活已经开始变得艰难时,才决心前去探寻和开辟新的适合耕作的平原地带的。
离开是一定的,就别浪费太多的时间花在道别上。
最后听了一句阿妈的嘱托后,迹天涯怕太多的儿女情长动摇了出征的决心,便示意魏菏带着阿妈早些回去休息了。
当然,他也不想阿妈最后的视线,是自己孩子离去的背影。
迹天涯扫过眼前族人们那一张张质朴而坚毅的脸庞后,便带上这群勇士踏上了征程。将身后的富饶,留给了他们的孩子们。
距离人类有历法以来的第一个清明,还剩下七天。
站在滦水河岸,望着三面尽是宽近三百米的拦路的河水。迹天涯思绪万千,直到真要涉险之时,才又想起了阿妈临行前的嘱托,“吾儿此行或远,理应勇往直前。奈何此身只一并无二,还需小心千万。”
他回过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族人们。历经七日风霜洗礼的脸庞上,表情依旧是来时的坚毅模样。迹天涯深感责任重大,他明白,此刻的族人们,都在等待着他渡河的命令。
需要过去的才是险阻,否则它就仅仅是条河而已。
从这一行人出发的第二天起,他们就来到了滦河的岸边。但肉眼可见的是河的对岸依然是山,所以并没有渡河的必要。
直到第八天的现在,他们才真正遇到了不得不过河的局面。
眼下的情况是,除了他们来的北方外,其它的方向都是河水。本来一路南向的河流,看起来就像是突然朝西北方拐了个四十五度角的急弯。
当然,这是乍一看去像而已。只需稍一留神,再去看水流的方向,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是走到了滦河流域两条支流的交汇处而已。从
地理位置上讲他们大概走到了如今的承德市与鹰手营子矿区的交界处。
渡河是一定的,迹天涯此时需要做的决定,是朝哪个方向渡,以及从哪里渡。
从支流汇聚而来的方向上看,东渡自然是首先可以被排除掉的选择。还是那个简单的道理,水往低处走。若东边是平原地带,这河水就不用费这么大劲儿,宁愿绕路也要继续南行了。河流做出这个选择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河流的东方一定会有山。而且是一座至少与其源头等高的山。
道德经里“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在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了萌芽了。“道”这个字,最早甲骨文里的意思是,“从首走”,从字形上就可以简单的理解。它的意思就是跟着首领去走。
跟随首领的脚步去走,就是“道”。那首领是跟着什么走的呢?从迹天涯的选择上来看,可以得知,首领在跟着水走!
事实上也是如此,不信你看华夏文明早期最重要的几处落脚点。都是在河流的下游。并且都是依河而居。
很明显,在那个没有定位系统的时代,河水的流向,就是人类最好的导航!
也就是说,首领是在顺着水的选择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什么是道法自然?人在跟着首领走,这叫“道”;首领在追随着水的流向走,这叫“法”;水在顺着其与生俱来的规律走,这就是“自然”。连起来讲,这就是道法自然。
什么是上善若水?为人首者是上,至善莫若生养,孕养万物者莫若水。这就是上善若水。
西渡,也被同样的理由排除了。无论是他们眼前的这条支流,还是他们的始发地京城旁的那条溪流,都自西方流来。迹天涯不可能带大家逆流而行。
转身向后,原路返回更是绝不可能的选择。
既然如此,那就只剩下一个方向可以选择了。就算在那个方向,肉眼可见的依然是座高山。
心里主意已定,迹天涯语气坚决地对身边的织娘说道:“通知下去,原地扎营。按原计划砍树制筏。准备南渡!”
因为早已预料到探寻新平原的路上一定会涉水,所以出发前的几个月,迹天涯就开始授意织娘,去组织有相关经验的人,研究能使大批人渡河的办法。
最终,在曾有着丰富渔猎经验的族人们共同努力下,他们将一根根粗壮的树干捆绑在一起,经过了多次尝试以后,终于制成了可供大批人渡河所用的,坚实的木筏。
这里边还有一个后来被大家称之为龟行的人,在观察乌龟在水中游泳的样子后,悟出了事物可以游行于水上的理论。发明出了比独木舟更为高级的船的雏形。
他将乌龟分解成为中空的可以容纳人的船舱,四只为船桨,龟的头、尾为船舵。造出了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船。
笔者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仿生学,一定是为了涉水而行。
后来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工具的普及,这种船的做工愈发的精细,能够容纳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以后穿越更多,更大的河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船的出现,也为农耕文明能够在中华大地上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因为除了树干之外的材料,他们都已经提前备齐,所以他们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制成了三艘,每艘可运送十人的木筏。
就算事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实验,但此次乘木筏渡河,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所以迹天涯安排的第一批渡河人员,是十个会游泳的人,并且第一次只发出了一艘木筏。
在一来一回测试了两趟,确认安全以后,他才开始允许三艘齐发。并从会游泳的那些人里选出了六个游的最好的,始终呆在木筏上,往来摆渡其它的人。以便在出现人员落水甚至木筏解体等危险情况时,可以第一时间展开救援。
迹天涯此行,还特意带上了以小黑为首的,由七只狼组成的狼群。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战斗。其中有两条狼,在历经三代的培育后,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初代狗了。
生来会游泳的它们,自然不用安排木筏摆渡。
无论对方是人还是猛兽。因为有这群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狼的配合,所以有过弑虎经验的迹天涯乐观的以为,他们在这个时代已经找不到任何对手了。
华历元年,清明时节。
按照迹天涯带队出发,开垦新平原前,与他的管理团队商定好的计划。京城留守人员总负责人,教育部部长兼复兴大学校长,有数。主持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祭祀。
祭祀对象,是华历元年,大寒节气里离世的阿婆。
这位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寿终正寝的老人。在有人悉心侍奉下,瞑目于家里的床上,并不像那个时代里的大多数老人一样,被遗弃于荒野,甚至被果腹于同伴。
祭祀的流程,安排的非常简单:
首先是众人围于阿婆的坟茔旁。或默然伫立,或于心中静诉衷肠。
然后是依次献上自己采摘的鲜花、瓜果。
最后是解散,继续过活人的生活。
当然,这是保证祭祀的过程一切顺利的前提下的流程。
因阿婆是新亡人,所以在这次初祭上,难免有人痛哭流涕。
比如三斧,石肤这种骨血至亲;比如屯屯、蒙蒙这些吃着阿婆的烧烤长大的孩子们;不只是人,还有像壮士这些总是会被阿婆特殊照顾的狼群,也在一旁呜咽。
但还有一位,虽然与阿婆没什么血缘上的关系,但她要比上面的所有人还要难过万分。
这个人就是阿妈。
对于阿妈来说,阿婆不仅仅是那个将自己一手发展起来的部落托付于自己的前辈。更是一个在阿妈做出了一项关乎族群命运的决定时,在这个决定连阿妈自己的亲生女儿都跳出来反对时,那个依然带着她的追随者,坚定地选择站在阿妈一方的心灵依托。
阿妈心里明白,阿婆才是维系这个部落稳定和谐的纽带。
自从阿婆病重以后,阿妈曾数次跟迹天涯表达过自己的担忧。她怕没有了阿婆的部落,以后会走向分裂。
为了让这个纽带永恒的存在,迹天涯决定把祭祀,当成维系整个族群始终如一的手段。
有,且只有出现一个,可以让集体共同祭拜的目标之后,这个集体的成员,才会对这个集体产生归属感,成员之间也会因此而产生对彼此的认同感
比如,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有黄帝这样的存在,作为我们共同的人文之祖。只要是华夏文明的圈子,本质上才会有一个,对此之间文化上的认同。
那是血脉上的认同,刻在基因里的意识。只要是炎黄子孙,哪怕相隔万里,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相聚的欲望。
这就是祭祀的作用和意义。
1937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就曾携手公祭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黄帝。毛主席还亲自撰写了《祭黄帝陵文》。为的就是唤醒国人骨子里的记忆,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如今毛主席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已刻写成碑文,耸立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西侧。仍在起着不断唤醒游子回家之情的作用。
这不但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同时也是我们全民族正花大力气迫切需要找回的,对同一个祖先的信仰。
想要提升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只有让我们共同的祖先再度被根植于我们的意识。才会最大限度的避免同胞相害!
坦白来讲,我们华夏民族拥有的耕地并不多,但为何能够养育出远超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呢?就是因为我们对共同祖先的认可,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团结互助的行为!同出一祖,同为一家,同属一国!
这就是家国情怀。
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将我们弄丢的,最宝贵的东西,找回来,留给我们的孩子们的,是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血脉的力量,高于一切。
在这人类史上第一次祭祀活动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阿婆的功绩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的。难免会有人对这种大家聚在一起为一个已死之人哀悼的事情,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
于是原计划一场简单的祭祀活动,因为有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刍狗”的出现,终于变得庄重肃穆起来。
站了太久有些饿了的刍狗,忍不住出口抱怨道:“我们是在这里发神经吗?”
说完这句话后,有几个心里有同样想法的人,对这位刍狗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是对他的不敬之言回以一个厌恶的眼神。
不知是受到那些赞许目光的鼓舞,还是受到厌恶眼神的刺激。刍狗突然提高了声音说道:
“能不能吃饭了?一个埋死人的大土堆而已,为什么要这么多人一起围着看那么久?是闲到没有别的事可以做了吗?”
(本章完)
(《周易·师卦》: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