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级相师 > 第六百八十一章 论道之难2

第六百八十一章 论道之难2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后天气如臂膀可以随意调动;而先天气无法用意念调动,只能靠入静培养。

    打一个比方,修炼先天气像面对一棵树苗,修行最好办法是集中注意力默默觉察体内气机变化。这就是入静。

    入静程度越深越持久,修行进展就越迅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一阶段打坐中气感如虚空,看不见,感觉不到,很寂寞,但感觉到身体素质越来越好。

    随着修行进展,精力充沛、不畏寒冷是自然现象。这表明真精产生。真精是肾阳与肾阴的来源。真精是真气的萌芽,精,就是无形。所以,这一阶段的气感如虚空。

    这一阶段杨明根本就没有感觉到空虚,有妹妹要养活还有修行要兼并着,哪有心情觉得寂寞,每一次入定对他来说都是不可多得休息,寂寞……

    第三阶段:气感如烈日光辉第二阶段后期气感再次明显,不断流转直到像点燃火箭一样“点燃”太阳轮智慧气,特征是像烈日光辉一样明亮,像激流冲刷体内病气,直到胃脘力量持续增强冲开十二重楼,脊柱内灵蛇苏醒并腾跃,这表明不久将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气感如烈火赤焰,第三阶段真气不断流转,直到会阴处海底轮燃起“冲天大火”,同时口腔涌现芳香甘露。产生这种征候是修炼拙火定的开始。拙火定就是修炼三昧真火。以太极看,人体上为天为阳,下为地为阴,心肝脾肺肾居中为五行。

    这是后天人体。而修道,就是从后天返先天。先天人体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其中阴指真阴,阳指真阳。真阴即性根,阳中之阴,太液池甘露;真阳即命蒂,阴中之阳,三昧真火。真阳与真阴是生命大道,肉白骨而生腐朽。

    真阳与真阴同时产生进入修炼中脉就是古人所说“乾坤交媾”。修炼拙火定是为下一阶段炼神打基础。到达这一步,改变后天体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杨名能走到现在,说起来还是要感谢巡夜的无常。

    当初能够释放出通灵之术,就乐颠颠的跑去在墓地招魂。

    他哪里知道,没招魂这种事情是九幽最讨厌的,死人就是死人不要活在世界上,被巡夜无常暴打一顿之后,获得了真阴,然后正式走上修士的道路。

    总的看,修炼内丹如盘旋状上升,四个阶段在不同高度做同一件事情,打通全身经脉。经脉所有人都一样,包括奇经八脉、十二正脉以及中脉;气血所有人也一样,有后天气与先天气。后天气是口鼻呼吸之气,而先天气是真气。

    真气之真与假相对,是道,是生命中灵性与力量的来源。区别是:随着后天运行,大部分人的真气和经脉逐渐耗损阻隔以至闭塞。修炼内丹每个阶段打通经脉的顺序是先打通任督二脉,气机随之流转打通其它经脉,最后打通中脉进入下一阶段,只不过不同阶段气机呈现不同景象。

    在来说修道第三个总要的基础,那就是神魂。

    修道,在汉朝的时候时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派。和古法不同,古法的神魂是自身意志所锤炼出来的东西。

    所谓的无名由我不由天正是这个道理。

    战国末期阴阳家灰飞烟灭,修道出现瓶颈,古修再也无法走下去。

    佛道释三家学说开始兴起。

    儒家功法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下手在此,了手补在此。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然此数者,以单提“存心养性”四字较为浅明,最切易入。

    但是不管是哪种都讲究存心,养性还有明心这三个阶段。

    “存心”者,存其本心也;“养性”者,养其本性也,亦即养其天心天性也。

    人与天俱来之本来心性,无不纯乎至善。故只须存养之勿失,勿为后天境地与乎物欲意念所转,便自可入於圣地而与天合。

    故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为尽心之本,养性为尽性之本。

    “天命之谓之性,率性之谓道”外,其言以至诚尽性时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明示人以如能修其率性尽性工夫,扩而充之,即可与天地参。这全是一套最简要明白的“天人合一”工夫。

    存心养性,不但为尽心尽性之本,且亦为炼心炼性与明心见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道家之炼心炼性,固须从存养下手;即佛家之明心见性亦然,不存之何以得明?不养之何以得见?且也,明之之后,犹须存之;见之之后,犹须养之,久而弥光。不然,修证工夫,于证得明见之后,固可立地成佛,然于明见之后,亦可立地失之。

    夫心性之存养,即于成圣成道成佛以后,仍不可有一时之失,不可有一念之动!稍一懈怠,此心一放,即尔败之。故必须守而勿失,死而后已方可。

    其实要说存心,养性最强的还是儒家,只不过儒家入世太深,将修行阀门彻底抛掉了。

    至于最后的明心。

    就跟字面上的意思一样,明白自己的心,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只有知道了这些修行才不会出现迷惘。

    就像佛家一句禅语所言。

    一朝悟得此中意,立地成佛在此时!

    最后的明心是要靠机缘的,世上之人大多有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而修行者,就必须要明白!不然这道是无论如何也走不通了,看不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