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李义府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杜睿在登州登陆,朝长安进发的同时,一行人也同时进入了长安城。( )
作为当世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几经扩建之后,长安城的人口在永徽元年初便已经达到了三百万人,每日里,进入,离开长安的各国商旅,游学学子多不胜数,这一小队人进入长安,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主意,更可况这些人看打扮,相貌,都和唐人无异。
长乐坊的一家客栈之中,这一行人聚集在屋内。
“神使大人!”
神使大人!
没错,这队人就是倭国复**的漏网之鱼,匪首天草四郎等人,那一日在决定离开之后,天草四郎便将所有新选组的成员全都召集在了一起,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决断,他很清楚,在倭国,他根本就不是杜睿的对手。
倭国被大唐灭亡已经过去了六年的时间,不单单在倭国驻有大量的军队,威慑着四方,更因时过近迁,倭人似乎也习惯了被唐人统治,和以前被天皇豪族统治也没什么不同,一样要交租纳粮,一样要应付着各种各样的劳役,没道理拼着性命和那些强大的唐军做对。
天草四郎重生之后,前两年的时候,在各地发动叛乱,还能出现群起响应的场面,但是最近这两年,他的复国言论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天草四郎知道,自己就算依然坚守在倭国,和杜睿在深山里捉迷藏,也无济于事,到头来,倭国依然会变成大唐的倭州,复国的希望依然无法实现。
既然不能留下,那么就只有离开了,天草四郎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他在新选组当中挑选了一些会说汉话,而且还没有元服剃发的成员。
至于剩下的人,天草四郎自然不会在乎他们的死活,在说了一大通没营养,却能让那些新选组成员奉为圣谕的话之后,他便消失了。
先是乘船到了东国,紧接着又在唐军严密的封锁之下,到了九州的肥前,最后经由三韩到了大唐的本土,而后便一头扎到了长安。
听到有人叫自己,天草四郎不禁一皱眉,用腔调略显怪异的汉话叱道:“我已经嘱咐你们很多次了,到了唐国之后,要说汉话,即使在没有旁人的情况下,也要如此!”
那个说话的倭人忙躬身致歉道:“很抱歉,神使大人!下次属下绝对不会再犯这个错误了!”
天草四郎阴沉着脸道:“我再提醒你们一次,到了唐国,无论行为举止,你们都要学的和唐人一样,任何大和民族的习气都要收敛起来,绝对不能出岔子,不然的话,等待我们的就是灭顶之灾!听明白了吗?”
以近藤勇为首的新选组武士闻言,纷纷起身,学着唐人的模样对着天草四郎一拱手,强调怪异,言语生硬的应道:“是!属下遵命!”
虽然语言上还有些不足,但是如今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有这样的改变,天草四郎也算满意了,点点头道:“希望你们可以牢记!”
近藤勇见天草四郎怒气稍息,试探着问道:“大人!不知道这次我们到长安要做什么?”
天草四郎面无表情的坐着,淡淡的回了一句:“要做什么,这是我该考虑的事情,你们要做的只是按照我的命令行事!”
近藤勇闻言一愣,虽然心中略微有些不满,事实上自打天草四郎向那些被留下的那些新选组成员下达,在唐军进攻的时候剖腹自杀命令时,天草四郎在他的心中的地位就已经动摇了,不过常年的积威,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改变的。
“是!大人!是属下多嘴了!”
“你们都出去吧!我要好好的静一静!不要让任何人来打扰我!”
天草四郎说完,就闭上了眼睛,看上去一派神秘之感,近藤勇等人也是无法,只能躬身退了出去。
事实上在决定来长安的那一天,天草四郎的心中就已经有了打算,想要实现心中的复国梦想,他最大的障碍就是杜睿,只有杜睿死了,或者被李承乾疏远了,他才能有机会,慢慢的积蓄力量,发展属于他的武装,最后达成梦想。
既然暗杀的办法已经被证实毫无用处,那么剩下的办法就是让杜睿被自己人干掉了。
天草四郎前世作为一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对中国的历史自然一点儿都不陌生,他知道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官场文化,而中国人的官场,历朝历代以来,都离不开两个字一一党争!
党争!顾名思义就是官员结成党派,为争取政治利益互相攻击。
天草四郎曾研究过中国的历史,知道但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永远离不开内斗,这几乎是华夏民族的特性,就连后世一场强大的美国都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就是条虫。
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党争更是层出不穷,好像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中国人在这件事上一下子都变成了脑残一样,前一个朝代,因为党争灭国,后一个朝代接着干。
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其一就是,北宋的新旧党争,宋神宗时国家积弱,国库空虚,所以用王安石为相,实行改革,但是王安石的青苗法、保甲法等,立意虽好,执行不当,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因此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反对,要废新法,两派相争不休。
王安石刚愎自用,认为反对他的人都是俗流,是尧舜时的四凶,所有反对之言都是唱衰zhèng fu,这些大石头不铲除,国家怎么有希望?
于是大肆整肃御史,控制言论,反对者被贴上标签,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连苏东坡都不能幸免,因在诗中感叹时事而下狱。
一日,太宗在上林苑宴请群臣,席间他一时兴起,让大家以“鸟啼”为题赋诗助兴。没想到太宗话音刚落,李义府便第一个吟了出来。他的睿智马上引起了太宗的注意。过后,马周及朝中另一大臣李大亮乘机向太宗推荐李义府。太宗便召他前来,当场进行“面试”尽管坐在面前的人是皇帝,但李义府却很从容,对答如流,且头头是道。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的不错表现,太宗大为高兴,随后下诏,封李义府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李治。
监察御史虽然只是个八品小官,却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权力一点也不小。
上任后,李义府倒也不负皇恩、忠于职守,其政治才华也由此开始显露。不过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李义府得罪了一大批违法的朝廷重臣。有人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一一“人猫”
因为猫在抓老鼠时,不管多急,走路也总是悄无声息,而干掉老鼠后,猫依然显得神闲气静。李义府面慈心狠,打击对手不动声色,难以让人猜透,这点正和猫有异曲同工之妙。李义府也因此深为违法官员所忌惮。
诏侍晋王,即在晋王李治身边工作。太宗将李义府安排在李治身边,其目的就是让李义府以才华、品行去影响、教导李治。
随着和李治接触的增多,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日益笃深。李义府不但身体力行要求李治时时分清善恶、坦诚待人,还专门写了一篇承华箴来劝导李治。李治读后感动万分,当即赏给李义府四十匹丝帛。
当时杜睿恰好远洋归国,闻听此事,还以为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此后虽然深得太宗父子恩宠,倒也没有去难为李义府。
甚至当李治谋反之后,杜睿奉命在处理被牵连其内的官员时,还将李义府的名字给划了去,不过摄于李义府在历史上的恶名,倒也没有给他更大的权利,只是建议太宗,继续让李义府担任监察御史的职位。
可以说到此,李义府的人生已经被完全改变了,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当李治被册立为太子,李义府也随之被晋封为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
六年后,李治一上台,就赐封李义府为中书舍人,并将他从崇贤馆直学士擢升为弘文馆学士,主要负责监修国史。
如果照这个形势走下去,李义府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无奈事实却并非如此,从那以后,李义府不但再没有高升的机会,在永徽六年还差点而被调离长安,其原因就是权臣的排挤。
因为在历史上,按照太宗生前指定的辅佐李治的人选,宰相长孙无忌成了朝野中最有权势的人。长孙无忌出身于贵族,所以对庶族出身的李义府不自觉地就低看一等。因此,尽管李义府很有才华,对工作也一直兢兢业业,长孙无忌就是对他充满厌恶感。
对于长孙无忌的反感,李义府心知肚明,但他又能怎么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不犯错。
可话虽如此,李义府内心的郁闷还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朝中有两个人的文墨最为出众,一个是李义府,另一个叫来济,两人并称“来李”来济只比李义府大三岁,最初官职也跟李义府差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济已被提升为宰相,李义府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但到了永徽六年,李义府连这种原地踏步的机会也没了。大概是由于他在工作上犯了一点小错误,对他横竖看不顺眼的长孙无忌便打算将他调到四川壁州担任司马。
得知这个消息,李义府很郁闷。他知道,一旦被调离长安,也许这辈子就没机会再回来了,毕竟自己出身于庶族,在朝中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家族网络支撑,而原来的靠山马周早死了。
可是能抗令吗?
说不定长孙无忌就在等他违令,然后干脆将他的官衔全给夺掉。想到这儿,李义府不禁义愤填膺,同时苦苦思索着对策。
忽然,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王德俭,跟李义府一样同为中书舍人,性情狡诈且多智。听说这事后,王德俭还真给李义府出了一个主意。而恰恰就是他的这个主意,让李义府的仕途命运转了个弯。
王德俭对李义府说:“皇帝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一直犹豫未决,因为长孙无忌等权臣觉得有悖伦理,不予支持。如果你现在能上书表示支持皇帝立武昭仪为皇后,很可能就有转祸为福的机会。”
经此点拨,李义府顿时豁然开朗。
果然,唐高宗在收到李义府的那份恳请册封武昭仪为皇后的奏章时,大喜过望。当天,他就与武则天一起召见了李义府,问他为什么支持“废王立武”
李义府只说了一句:“现在天下百姓都希望陛下立武昭仪为皇后,臣只是顺应民心,说出百姓的心声罢了。”
一直以来苦于得不到支持的唐高宗听了李义府这话,自然高兴不已,又岂能让第一个支持者离开长安?
就这样,唐高宗一高兴,马上把长孙无忌的调令变成了一张废纸。第二天,唐高宗又送给李义府一个好消息一一升他为中书侍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李义府这个敢于吃螃蟹之人的带动下,原来不敢吱声的大臣也一个个站了出来,请求唐高宗“废王立武”李治、武则天与长孙无忌的较量由此扭转了局面。
随着武则天地位的稳固,李义府的官位自然水涨船高,与此同时,他也显露出了一些掌权者的坏毛病,变得越来越狂妄,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
不过由于唐高宗与武则天都还特别需要李义府的支持,所以也就帮着他掩盖,出了事都尽量压下去。到了显庆二年,唐高宗还擢升他为中书令。
不过,李义府此时虽官爵显赫,但庶族的出身一直让他抬不起头来。所以当上宰相后,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改变自己的出身。
恰好有一个叫李崇德的官员,出身于赵郡李氏,这一支乃是李氏第二大分支,地位仅次于皇族的陇西李氏,为了巴结李义府,便谄媚的把他的名字添到了自己的族谱里。
这样一来,李义府摇身一变,成了赵郡李氏中的一员。当然,他马上投桃报李,将李崇德提拔为五品官员。
此后,真正赵郡李氏里面的一些无赖之徒便纷纷跑到李义府家里与他攀亲。面对这立竿见影的改变,一直受到出身压抑的李义府显得十分得意。
可是好景不长,一个叫杜正伦的官员看不惯李义府的得瑟劲儿,公开跟他叫板。李义府自然不爽,两个人因此较上了劲儿,矛盾越闹越大。到后来,两人居然因一件小事,在唐高宗面前闹得不可开交。杜正伦也是唐高宗一手提拔起来的,为了公平起见,唐高宗干脆各打五十大板,将两人同时贬官。
李义府被贬官后,李崇德立马就将李义府的名字从族谱中除去,以示与他撇清关系。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崇德确实眼光短浅。还不到一年,武则天出于政治需要,就想办法将李义府召了回来,让他继续当宰相。
返回权力中心后的李义府岂能容忍李崇德这样反复无常的做法?于是随便找了个借口,将他送进了监狱。可李义府依然觉得恶气难消,干脆来个更狠的“劝”李崇德撞墙。谁知李崇德还真乖乖地撞了,而且撞得一命呜呼。李崇德莫名其妙地自杀,引起朝廷一片哗然。可是,唐高宗与武则天装作不知此事,依旧对李义府宠信有加。
冒充望门贵族的计划失败了,李义府又想到了一个主意:想方设法帮儿子寻找一个望门贵族出身的媳妇。
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所有望门贵族竟然没有一个愿意把女儿嫁到李家。
多次遭受打击的李义府从此对望门贵族恨到了极点。显庆四年,耿耿于怀的李义府忽然想到了一个睚眦必报的狠招,于是上书朝廷,希望重新编辑贞观氏族志,并更名为姓氏录。
贞观氏族志编辑于太宗执政初年,其本意是要把血统来一个重新洗牌,淡去一些隋朝老贵族的身影,给庶族一个进阶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李氏地位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可是当贞观氏族志的初稿呈上来时,太宗傻眼了,他的李姓仍然排在后面。相当生气的太宗马上责令重编,但重编后的结果是,除了将太宗一脉的李姓调到前面外,其他的只是做了一些换汤不换药的文字修改。面对着这种根深蒂固的迂腐,太宗也只好作罢。
正因如此,当接到李义府的这份奏章后,唐高宗与武则天立即欣然同意,并且让李义府做姓氏录的主编。
唐高宗之所以支持,想法很直接,就是完成太宗未竟的事,至于武则天的支持,原因其实跟李义府差不多—她也是庶族出身。
姓氏录出版后,以“七姓五望”为代表的贵族一片哗然,气得七窍生烟,对李义府可谓切齿痛恨,而新贵们却振臂欢呼,热泪盈眶地感谢着李义府,高呼zhèng fu万万岁。
为了进一步打击老牌贵族的气焰,在编辑姓氏录的过程中,李义府又上了一道折子,希望通过立法,禁止原来的望门贵族相互通婚。
唐高宗同样也给予批准,这个做法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逼这些贵族的少男少女和其他家族的男女通婚,以彻底打破他们高贵的血统。
为了显示zhèng fu唯我独尊的新气象,李义府接着又给唐高宗上了一道折子,希望将原来散发在大臣们手中的贞观氏族志全部收回。经过这么一系列调整,社会上追捧旧贵族的气氛确实是淡了不少。
由于长期身居宰相高位,且被皇帝、皇后宠着罩着,红得发紫的李义府自然难免行为出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唐高宗对他的一些举动也产生了反感。
有一次唐高宗召来李义府,对他说:“李爱卿,朕最近常听说你家人做事很不谨慎,朕也尽可能替你掩饰,你以后千万要注意点。”
谁知狂妄成性的李义府第一反应却是反问唐高宗:“这事是谁告诉陛下的?”
不用说,潜台词就是“回头我一定要好好收拾他”
唐高宗很不高兴,说:“我是从哪听来的,你就不要管了!”
按常理,唐高宗的话说到这份儿上,李义府至少应该做出一副接受教训的谦虚姿态才对,哪怕是装一下也行,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完全把唐高宗当成透明人,转身缓步走了。看着李义府的背影,内心相当不爽的唐高宗萌生了处置他的想法。
不过,如果认为唐高宗是因不能容忍李义府的狂妄行为和违法举动才痛下决心的,显然是小看了唐高宗。
其实,与自己的政治利益需要相比,李义府的放纵在唐高宗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唐高宗之所以产生了收拾李义府的念头,主要是因为他与皇后武则天之间出现了裂痕。
当初,为了册封武则天为皇后,夫妻俩可谓拧成一股绳。但后来,随着反对派大臣的一个个坠落,权柄日益增大的武则天也与渐渐弱势的唐高宗产生了分歧。
要知道,一个人不管多么懦弱,多么没本事,只要他拥有了权力,他就一定会有驾驭权力的**,唐高宗就是如此。
唐高宗与武则天之间的貌合神离,使得他们原来的支持者也自然分成了两派。李义府由于平时与强势的武则天接触多一些,自然就被唐高宗划到了对立面,这才是唐高宗想收拾李义府的真正原因。
唐高宗此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起到一个敲山震虎的作用,告诉皇后武则天,他李治才是帝国的no。1。
经过那次警告,李义府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唐高宗对他的不满,但他依然没有反省,而是做出了一个极为雷人的行为,让一个叫杜元纪的术士到自己府邸上望气,看看自己究竟怎样才能重获唐高宗的宠信。
按照李义府的要求,术士开始装模作样地推算起来,最后对李义府说:“宰相府邸的风水确实出现了严重问题,但这还是可以化解的,只要宰相在某间屋子积财两千万缗,便能压住此股不祥之气。”听了术士的话后,李义府频频点头。
平时,李义府通过卖。官鬻狱也攒了不少银子,可在此时却舍不得掏两千万缗钱出来厌胜。但厌胜之事肯定是要做的,于是李义府想出了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把心思动到了长孙无忌的孙子身上。
长孙无忌倒台后,他的子孙们被流放到了全国各地,但其中有一个叫长孙延的孙子后来好不容易回到了长安,不过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官职。于是,李义府找来长孙延,对他说,只要能凑出七百万缗,便想办法帮他谋到一个六品的官职。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边李义府刚向长孙延勒索完毕,那边马上就有人把这事报告给唐高宗。
一直在等待李义府出事的唐高宗马上要求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严查。严查的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李义府不但被免去宰相之位,还被流放到巂州,他的子女、女婿们也分别被流放到了不同地方。
尽管那时的李义府依然是武则天手上一颗非常重要的棋子,武则天也很想继续保护他,但武则天毕竟只是个皇后,唐高宗才是一把手。思来想去,武则天最终还是忍痛舍弃了李义府。
流放之初,李义府还一直心存幻想,认为这次肯定也能像上次一样,转了一圈又回到长安。但是时过境迁,政局不同了。
公元666年,唐高宗改年号“乾封”大赦天下。但朝中不少大臣都反对把流放到边疆的官员列在大赦名单之中,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回来后对他们现有的地位无疑是一种威胁。至于武则天,同样也不敢大赦流放到边疆的大臣。
众所周知,她在向权力中心攀爬的过程中,对付反对派一般有两种手段:一种是直接干掉,另一种就是贬官流放。假如这次连流放到边远地区的官员也大赦了,这些人回来后还不继续找她的麻烦?
这样一来,李义府自然也就得不到大赦的恩惠了。
经过此事,李义府彻底明白,武则天也舍弃他了。很快,李义府就在郁郁寡欢中病亡。
李义府这么一个才高八斗的才子,本应有所作为,在唐朝政坛上大展宏图,却最终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固然是其胡作非为、狂妄自大的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外部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假如李义府不是长期受到老牌贵族的睥睨与排挤,特别是受到长孙无忌的致命打击,他也不至于走上另一条道路,假如武则天与唐高宗不是出于合力打击政敌的需要而对李义府一再纵容,他也不大可能成为一个激ān相。而李义府的倒台,也充满了政坛翻云覆雨的悲剧意味。说到底,李义府就是一个在从政的道路上,被时势改变而学会了顺应的读书人罢了。
不过有一点确实不容质疑的,那就是李义府本身对于权利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情,像这样的人虽然有才华,年轻的时候也曾立志做一良臣,却肯定耐不住寂寞。
如今的历史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他的恩主马周因病离世,曾经辅佐的对象李治也因为谋反大罪,被发配到了倭州。
他虽然因为杜睿手下留情,保住了官位,可是却也只能在监察御史这么一个八品的小官位子上蹉跎着,这对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肯定是难以忍受的。
出去打听消息的近藤勇,天黑之前便回来了,同时也带回了消息。
许敬宗被罢官,天草四郎微微一惊,紧跟着便释然了,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今连大唐王朝的皇di du不是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而变成了李承乾,许敬宗因得罪了杜睿,被李承乾发配,倒也不难理解。
许敬宗虽然不在长安,可这个李义府却还是在的,如今就住在长安西市之中,如朝为官十余载,却依然还在监察御史这么个位子上蹉跎人生。
听了近藤勇的汇报,天草四郎立刻就感觉到机会来了,他对中国的文化相当熟悉,从这一点上来说的话,他倒是很像二战时,那个著名的倭寇头子土。肥。原。贤。二,这厮在重生之前,就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灭亡中国,实现那个狗屁大。东。亚共荣圈,简直堪称是个中国通。
他很清楚,监察御史这个官职,品级虽然小的可怜,和杜睿根本没办法相比,但是监察御史掌管的职司可就是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一个官职,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
如今天草四郎的手中掌握着杜睿的短处,杜睿私纵刘仁轨谋反,只要李义府有野心,有权力**,将这件事捅到李承乾的跟前,纵然李承乾再怎么回护杜睿,也不能不有所表示,只要杜睿离开大唐的权力核心,天草四郎想来,那些杜睿在朝中的政敌,一定不会再让他被起复,到了那个时候,他的机会也就来了。
想着天草四郎都不禁得以的笑了起来,这个李义府他看过史书,还是很了解的,在历史上这个人为了权利,甚至不惜和权臣长孙无忌对抗,为了一己之私,甚至不惜得罪唐高宗,这样的一个人,肯定不会甘于寂寞的。
弹劾朝中第一权臣杜睿,这可是个天大的风头,中国的言官不就是喜欢做那种强项令吗?
“看起来,我有必要去见见这位李大人了!”^-^無彈窗閱讀^^
当杜睿在登州登陆,朝长安进发的同时,一行人也同时进入了长安城。( )
作为当世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几经扩建之后,长安城的人口在永徽元年初便已经达到了三百万人,每日里,进入,离开长安的各国商旅,游学学子多不胜数,这一小队人进入长安,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主意,更可况这些人看打扮,相貌,都和唐人无异。
长乐坊的一家客栈之中,这一行人聚集在屋内。
“神使大人!”
神使大人!
没错,这队人就是倭国复**的漏网之鱼,匪首天草四郎等人,那一日在决定离开之后,天草四郎便将所有新选组的成员全都召集在了一起,他的心中已经有了决断,他很清楚,在倭国,他根本就不是杜睿的对手。
倭国被大唐灭亡已经过去了六年的时间,不单单在倭国驻有大量的军队,威慑着四方,更因时过近迁,倭人似乎也习惯了被唐人统治,和以前被天皇豪族统治也没什么不同,一样要交租纳粮,一样要应付着各种各样的劳役,没道理拼着性命和那些强大的唐军做对。
天草四郎重生之后,前两年的时候,在各地发动叛乱,还能出现群起响应的场面,但是最近这两年,他的复国言论越来越没有市场了。
天草四郎知道,自己就算依然坚守在倭国,和杜睿在深山里捉迷藏,也无济于事,到头来,倭国依然会变成大唐的倭州,复国的希望依然无法实现。
既然不能留下,那么就只有离开了,天草四郎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他在新选组当中挑选了一些会说汉话,而且还没有元服剃发的成员。
至于剩下的人,天草四郎自然不会在乎他们的死活,在说了一大通没营养,却能让那些新选组成员奉为圣谕的话之后,他便消失了。
先是乘船到了东国,紧接着又在唐军严密的封锁之下,到了九州的肥前,最后经由三韩到了大唐的本土,而后便一头扎到了长安。
听到有人叫自己,天草四郎不禁一皱眉,用腔调略显怪异的汉话叱道:“我已经嘱咐你们很多次了,到了唐国之后,要说汉话,即使在没有旁人的情况下,也要如此!”
那个说话的倭人忙躬身致歉道:“很抱歉,神使大人!下次属下绝对不会再犯这个错误了!”
天草四郎阴沉着脸道:“我再提醒你们一次,到了唐国,无论行为举止,你们都要学的和唐人一样,任何大和民族的习气都要收敛起来,绝对不能出岔子,不然的话,等待我们的就是灭顶之灾!听明白了吗?”
以近藤勇为首的新选组武士闻言,纷纷起身,学着唐人的模样对着天草四郎一拱手,强调怪异,言语生硬的应道:“是!属下遵命!”
虽然语言上还有些不足,但是如今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有这样的改变,天草四郎也算满意了,点点头道:“希望你们可以牢记!”
近藤勇见天草四郎怒气稍息,试探着问道:“大人!不知道这次我们到长安要做什么?”
天草四郎面无表情的坐着,淡淡的回了一句:“要做什么,这是我该考虑的事情,你们要做的只是按照我的命令行事!”
近藤勇闻言一愣,虽然心中略微有些不满,事实上自打天草四郎向那些被留下的那些新选组成员下达,在唐军进攻的时候剖腹自杀命令时,天草四郎在他的心中的地位就已经动摇了,不过常年的积威,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改变的。
“是!大人!是属下多嘴了!”
“你们都出去吧!我要好好的静一静!不要让任何人来打扰我!”
天草四郎说完,就闭上了眼睛,看上去一派神秘之感,近藤勇等人也是无法,只能躬身退了出去。
事实上在决定来长安的那一天,天草四郎的心中就已经有了打算,想要实现心中的复国梦想,他最大的障碍就是杜睿,只有杜睿死了,或者被李承乾疏远了,他才能有机会,慢慢的积蓄力量,发展属于他的武装,最后达成梦想。
既然暗杀的办法已经被证实毫无用处,那么剩下的办法就是让杜睿被自己人干掉了。
天草四郎前世作为一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对中国的历史自然一点儿都不陌生,他知道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官场文化,而中国人的官场,历朝历代以来,都离不开两个字一一党争!
党争!顾名思义就是官员结成党派,为争取政治利益互相攻击。
天草四郎曾研究过中国的历史,知道但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永远离不开内斗,这几乎是华夏民族的特性,就连后世一场强大的美国都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就是条虫。
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党争更是层出不穷,好像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中国人在这件事上一下子都变成了脑残一样,前一个朝代,因为党争灭国,后一个朝代接着干。
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其一就是,北宋的新旧党争,宋神宗时国家积弱,国库空虚,所以用王安石为相,实行改革,但是王安石的青苗法、保甲法等,立意虽好,执行不当,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因此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反对,要废新法,两派相争不休。
王安石刚愎自用,认为反对他的人都是俗流,是尧舜时的四凶,所有反对之言都是唱衰zhèng fu,这些大石头不铲除,国家怎么有希望?
于是大肆整肃御史,控制言论,反对者被贴上标签,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连苏东坡都不能幸免,因在诗中感叹时事而下狱。
一日,太宗在上林苑宴请群臣,席间他一时兴起,让大家以“鸟啼”为题赋诗助兴。没想到太宗话音刚落,李义府便第一个吟了出来。他的睿智马上引起了太宗的注意。过后,马周及朝中另一大臣李大亮乘机向太宗推荐李义府。太宗便召他前来,当场进行“面试”尽管坐在面前的人是皇帝,但李义府却很从容,对答如流,且头头是道。看着眼前这位年轻人的不错表现,太宗大为高兴,随后下诏,封李义府为监察御史、诏侍晋王李治。
监察御史虽然只是个八品小官,却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权力一点也不小。
上任后,李义府倒也不负皇恩、忠于职守,其政治才华也由此开始显露。不过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李义府得罪了一大批违法的朝廷重臣。有人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一一“人猫”
因为猫在抓老鼠时,不管多急,走路也总是悄无声息,而干掉老鼠后,猫依然显得神闲气静。李义府面慈心狠,打击对手不动声色,难以让人猜透,这点正和猫有异曲同工之妙。李义府也因此深为违法官员所忌惮。
诏侍晋王,即在晋王李治身边工作。太宗将李义府安排在李治身边,其目的就是让李义府以才华、品行去影响、教导李治。
随着和李治接触的增多,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日益笃深。李义府不但身体力行要求李治时时分清善恶、坦诚待人,还专门写了一篇承华箴来劝导李治。李治读后感动万分,当即赏给李义府四十匹丝帛。
当时杜睿恰好远洋归国,闻听此事,还以为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此后虽然深得太宗父子恩宠,倒也没有去难为李义府。
甚至当李治谋反之后,杜睿奉命在处理被牵连其内的官员时,还将李义府的名字给划了去,不过摄于李义府在历史上的恶名,倒也没有给他更大的权利,只是建议太宗,继续让李义府担任监察御史的职位。
可以说到此,李义府的人生已经被完全改变了,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当李治被册立为太子,李义府也随之被晋封为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
六年后,李治一上台,就赐封李义府为中书舍人,并将他从崇贤馆直学士擢升为弘文馆学士,主要负责监修国史。
如果照这个形势走下去,李义府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无奈事实却并非如此,从那以后,李义府不但再没有高升的机会,在永徽六年还差点而被调离长安,其原因就是权臣的排挤。
因为在历史上,按照太宗生前指定的辅佐李治的人选,宰相长孙无忌成了朝野中最有权势的人。长孙无忌出身于贵族,所以对庶族出身的李义府不自觉地就低看一等。因此,尽管李义府很有才华,对工作也一直兢兢业业,长孙无忌就是对他充满厌恶感。
对于长孙无忌的反感,李义府心知肚明,但他又能怎么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不犯错。
可话虽如此,李义府内心的郁闷还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朝中有两个人的文墨最为出众,一个是李义府,另一个叫来济,两人并称“来李”来济只比李义府大三岁,最初官职也跟李义府差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济已被提升为宰相,李义府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但到了永徽六年,李义府连这种原地踏步的机会也没了。大概是由于他在工作上犯了一点小错误,对他横竖看不顺眼的长孙无忌便打算将他调到四川壁州担任司马。
得知这个消息,李义府很郁闷。他知道,一旦被调离长安,也许这辈子就没机会再回来了,毕竟自己出身于庶族,在朝中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家族网络支撑,而原来的靠山马周早死了。
可是能抗令吗?
说不定长孙无忌就在等他违令,然后干脆将他的官衔全给夺掉。想到这儿,李义府不禁义愤填膺,同时苦苦思索着对策。
忽然,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王德俭,跟李义府一样同为中书舍人,性情狡诈且多智。听说这事后,王德俭还真给李义府出了一个主意。而恰恰就是他的这个主意,让李义府的仕途命运转了个弯。
王德俭对李义府说:“皇帝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一直犹豫未决,因为长孙无忌等权臣觉得有悖伦理,不予支持。如果你现在能上书表示支持皇帝立武昭仪为皇后,很可能就有转祸为福的机会。”
经此点拨,李义府顿时豁然开朗。
果然,唐高宗在收到李义府的那份恳请册封武昭仪为皇后的奏章时,大喜过望。当天,他就与武则天一起召见了李义府,问他为什么支持“废王立武”
李义府只说了一句:“现在天下百姓都希望陛下立武昭仪为皇后,臣只是顺应民心,说出百姓的心声罢了。”
一直以来苦于得不到支持的唐高宗听了李义府这话,自然高兴不已,又岂能让第一个支持者离开长安?
就这样,唐高宗一高兴,马上把长孙无忌的调令变成了一张废纸。第二天,唐高宗又送给李义府一个好消息一一升他为中书侍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李义府这个敢于吃螃蟹之人的带动下,原来不敢吱声的大臣也一个个站了出来,请求唐高宗“废王立武”李治、武则天与长孙无忌的较量由此扭转了局面。
随着武则天地位的稳固,李义府的官位自然水涨船高,与此同时,他也显露出了一些掌权者的坏毛病,变得越来越狂妄,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
不过由于唐高宗与武则天都还特别需要李义府的支持,所以也就帮着他掩盖,出了事都尽量压下去。到了显庆二年,唐高宗还擢升他为中书令。
不过,李义府此时虽官爵显赫,但庶族的出身一直让他抬不起头来。所以当上宰相后,他最想做的事就是改变自己的出身。
恰好有一个叫李崇德的官员,出身于赵郡李氏,这一支乃是李氏第二大分支,地位仅次于皇族的陇西李氏,为了巴结李义府,便谄媚的把他的名字添到了自己的族谱里。
这样一来,李义府摇身一变,成了赵郡李氏中的一员。当然,他马上投桃报李,将李崇德提拔为五品官员。
此后,真正赵郡李氏里面的一些无赖之徒便纷纷跑到李义府家里与他攀亲。面对这立竿见影的改变,一直受到出身压抑的李义府显得十分得意。
可是好景不长,一个叫杜正伦的官员看不惯李义府的得瑟劲儿,公开跟他叫板。李义府自然不爽,两个人因此较上了劲儿,矛盾越闹越大。到后来,两人居然因一件小事,在唐高宗面前闹得不可开交。杜正伦也是唐高宗一手提拔起来的,为了公平起见,唐高宗干脆各打五十大板,将两人同时贬官。
李义府被贬官后,李崇德立马就将李义府的名字从族谱中除去,以示与他撇清关系。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崇德确实眼光短浅。还不到一年,武则天出于政治需要,就想办法将李义府召了回来,让他继续当宰相。
返回权力中心后的李义府岂能容忍李崇德这样反复无常的做法?于是随便找了个借口,将他送进了监狱。可李义府依然觉得恶气难消,干脆来个更狠的“劝”李崇德撞墙。谁知李崇德还真乖乖地撞了,而且撞得一命呜呼。李崇德莫名其妙地自杀,引起朝廷一片哗然。可是,唐高宗与武则天装作不知此事,依旧对李义府宠信有加。
冒充望门贵族的计划失败了,李义府又想到了一个主意:想方设法帮儿子寻找一个望门贵族出身的媳妇。
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所有望门贵族竟然没有一个愿意把女儿嫁到李家。
多次遭受打击的李义府从此对望门贵族恨到了极点。显庆四年,耿耿于怀的李义府忽然想到了一个睚眦必报的狠招,于是上书朝廷,希望重新编辑贞观氏族志,并更名为姓氏录。
贞观氏族志编辑于太宗执政初年,其本意是要把血统来一个重新洗牌,淡去一些隋朝老贵族的身影,给庶族一个进阶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李氏地位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可是当贞观氏族志的初稿呈上来时,太宗傻眼了,他的李姓仍然排在后面。相当生气的太宗马上责令重编,但重编后的结果是,除了将太宗一脉的李姓调到前面外,其他的只是做了一些换汤不换药的文字修改。面对着这种根深蒂固的迂腐,太宗也只好作罢。
正因如此,当接到李义府的这份奏章后,唐高宗与武则天立即欣然同意,并且让李义府做姓氏录的主编。
唐高宗之所以支持,想法很直接,就是完成太宗未竟的事,至于武则天的支持,原因其实跟李义府差不多—她也是庶族出身。
姓氏录出版后,以“七姓五望”为代表的贵族一片哗然,气得七窍生烟,对李义府可谓切齿痛恨,而新贵们却振臂欢呼,热泪盈眶地感谢着李义府,高呼zhèng fu万万岁。
为了进一步打击老牌贵族的气焰,在编辑姓氏录的过程中,李义府又上了一道折子,希望通过立法,禁止原来的望门贵族相互通婚。
唐高宗同样也给予批准,这个做法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逼这些贵族的少男少女和其他家族的男女通婚,以彻底打破他们高贵的血统。
为了显示zhèng fu唯我独尊的新气象,李义府接着又给唐高宗上了一道折子,希望将原来散发在大臣们手中的贞观氏族志全部收回。经过这么一系列调整,社会上追捧旧贵族的气氛确实是淡了不少。
由于长期身居宰相高位,且被皇帝、皇后宠着罩着,红得发紫的李义府自然难免行为出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唐高宗对他的一些举动也产生了反感。
有一次唐高宗召来李义府,对他说:“李爱卿,朕最近常听说你家人做事很不谨慎,朕也尽可能替你掩饰,你以后千万要注意点。”
谁知狂妄成性的李义府第一反应却是反问唐高宗:“这事是谁告诉陛下的?”
不用说,潜台词就是“回头我一定要好好收拾他”
唐高宗很不高兴,说:“我是从哪听来的,你就不要管了!”
按常理,唐高宗的话说到这份儿上,李义府至少应该做出一副接受教训的谦虚姿态才对,哪怕是装一下也行,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完全把唐高宗当成透明人,转身缓步走了。看着李义府的背影,内心相当不爽的唐高宗萌生了处置他的想法。
不过,如果认为唐高宗是因不能容忍李义府的狂妄行为和违法举动才痛下决心的,显然是小看了唐高宗。
其实,与自己的政治利益需要相比,李义府的放纵在唐高宗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唐高宗之所以产生了收拾李义府的念头,主要是因为他与皇后武则天之间出现了裂痕。
当初,为了册封武则天为皇后,夫妻俩可谓拧成一股绳。但后来,随着反对派大臣的一个个坠落,权柄日益增大的武则天也与渐渐弱势的唐高宗产生了分歧。
要知道,一个人不管多么懦弱,多么没本事,只要他拥有了权力,他就一定会有驾驭权力的**,唐高宗就是如此。
唐高宗与武则天之间的貌合神离,使得他们原来的支持者也自然分成了两派。李义府由于平时与强势的武则天接触多一些,自然就被唐高宗划到了对立面,这才是唐高宗想收拾李义府的真正原因。
唐高宗此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起到一个敲山震虎的作用,告诉皇后武则天,他李治才是帝国的no。1。
经过那次警告,李义府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唐高宗对他的不满,但他依然没有反省,而是做出了一个极为雷人的行为,让一个叫杜元纪的术士到自己府邸上望气,看看自己究竟怎样才能重获唐高宗的宠信。
按照李义府的要求,术士开始装模作样地推算起来,最后对李义府说:“宰相府邸的风水确实出现了严重问题,但这还是可以化解的,只要宰相在某间屋子积财两千万缗,便能压住此股不祥之气。”听了术士的话后,李义府频频点头。
平时,李义府通过卖。官鬻狱也攒了不少银子,可在此时却舍不得掏两千万缗钱出来厌胜。但厌胜之事肯定是要做的,于是李义府想出了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办法,把心思动到了长孙无忌的孙子身上。
长孙无忌倒台后,他的子孙们被流放到了全国各地,但其中有一个叫长孙延的孙子后来好不容易回到了长安,不过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官职。于是,李义府找来长孙延,对他说,只要能凑出七百万缗,便想办法帮他谋到一个六品的官职。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边李义府刚向长孙延勒索完毕,那边马上就有人把这事报告给唐高宗。
一直在等待李义府出事的唐高宗马上要求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严查。严查的结果可想而知。最后,李义府不但被免去宰相之位,还被流放到巂州,他的子女、女婿们也分别被流放到了不同地方。
尽管那时的李义府依然是武则天手上一颗非常重要的棋子,武则天也很想继续保护他,但武则天毕竟只是个皇后,唐高宗才是一把手。思来想去,武则天最终还是忍痛舍弃了李义府。
流放之初,李义府还一直心存幻想,认为这次肯定也能像上次一样,转了一圈又回到长安。但是时过境迁,政局不同了。
公元666年,唐高宗改年号“乾封”大赦天下。但朝中不少大臣都反对把流放到边疆的官员列在大赦名单之中,原因很简单,这些人回来后对他们现有的地位无疑是一种威胁。至于武则天,同样也不敢大赦流放到边疆的大臣。
众所周知,她在向权力中心攀爬的过程中,对付反对派一般有两种手段:一种是直接干掉,另一种就是贬官流放。假如这次连流放到边远地区的官员也大赦了,这些人回来后还不继续找她的麻烦?
这样一来,李义府自然也就得不到大赦的恩惠了。
经过此事,李义府彻底明白,武则天也舍弃他了。很快,李义府就在郁郁寡欢中病亡。
李义府这么一个才高八斗的才子,本应有所作为,在唐朝政坛上大展宏图,却最终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固然是其胡作非为、狂妄自大的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外部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假如李义府不是长期受到老牌贵族的睥睨与排挤,特别是受到长孙无忌的致命打击,他也不至于走上另一条道路,假如武则天与唐高宗不是出于合力打击政敌的需要而对李义府一再纵容,他也不大可能成为一个激ān相。而李义府的倒台,也充满了政坛翻云覆雨的悲剧意味。说到底,李义府就是一个在从政的道路上,被时势改变而学会了顺应的读书人罢了。
不过有一点确实不容质疑的,那就是李义府本身对于权利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情,像这样的人虽然有才华,年轻的时候也曾立志做一良臣,却肯定耐不住寂寞。
如今的历史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他的恩主马周因病离世,曾经辅佐的对象李治也因为谋反大罪,被发配到了倭州。
他虽然因为杜睿手下留情,保住了官位,可是却也只能在监察御史这么一个八品的小官位子上蹉跎着,这对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肯定是难以忍受的。
出去打听消息的近藤勇,天黑之前便回来了,同时也带回了消息。
许敬宗被罢官,天草四郎微微一惊,紧跟着便释然了,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如今连大唐王朝的皇di du不是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而变成了李承乾,许敬宗因得罪了杜睿,被李承乾发配,倒也不难理解。
许敬宗虽然不在长安,可这个李义府却还是在的,如今就住在长安西市之中,如朝为官十余载,却依然还在监察御史这么个位子上蹉跎人生。
听了近藤勇的汇报,天草四郎立刻就感觉到机会来了,他对中国的文化相当熟悉,从这一点上来说的话,他倒是很像二战时,那个著名的倭寇头子土。肥。原。贤。二,这厮在重生之前,就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灭亡中国,实现那个狗屁大。东。亚共荣圈,简直堪称是个中国通。
他很清楚,监察御史这个官职,品级虽然小的可怜,和杜睿根本没办法相比,但是监察御史掌管的职司可就是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一个官职,虽然官阶不高,但可以直接向皇帝弹劾违法乱纪和不称职的官员。
如今天草四郎的手中掌握着杜睿的短处,杜睿私纵刘仁轨谋反,只要李义府有野心,有权力**,将这件事捅到李承乾的跟前,纵然李承乾再怎么回护杜睿,也不能不有所表示,只要杜睿离开大唐的权力核心,天草四郎想来,那些杜睿在朝中的政敌,一定不会再让他被起复,到了那个时候,他的机会也就来了。
想着天草四郎都不禁得以的笑了起来,这个李义府他看过史书,还是很了解的,在历史上这个人为了权利,甚至不惜和权臣长孙无忌对抗,为了一己之私,甚至不惜得罪唐高宗,这样的一个人,肯定不会甘于寂寞的。
弹劾朝中第一权臣杜睿,这可是个天大的风头,中国的言官不就是喜欢做那种强项令吗?
“看起来,我有必要去见见这位李大人了!”^-^無彈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