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极品闲人 > 第三章大唐武装

第三章大唐武装

作者:刺刀特种兵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个国家,一个争权,想要长治久安,想要万世永昌的延续下去,除了要让天下的百姓得享太平之外,最要紧的还是要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武备不兴,则国家不宁,这是经过历朝历代证明过的。

    自贞观变法开始,欲强国先强军,就是杜睿的一贯主张,从最开始的飞虎军,到后来的禁军八部,都是杜睿一手打造出来了,军制改革更是当初那场贞观变法之中的核心部分。

    要使大唐富不难,可要使大唐强,却并非一件易事,杜睿可以凭借更为先进的训练,组织构成,以及火器的犀利,让唐军在短时期内成为天下少有的强兵,但是想要让这种强盛一直延续下去,却并非意见容易办到的事情。

    一成不变,只会慢慢的衰朽,就好像历史上的神策军一样,曾经的天下强兵就是因为固本守旧,结果无法逃脱的没落了。

    如今杜睿还在,大唐的军队自然能够保证极强的战斗力,可是日后一旦他不在了呢?。。

    杜睿不得不为以后着想了。

    如今天下安定,四海升平,百姓安康,四夷宾服,但是这绝不是大唐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强者都是用来被大败的。

    轻武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绝不可行,就好像在历史上的宋朝建立之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宋太祖赵匡胤除了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之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

    为防止武将篡弑重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实行重文轻武政提倡文人典严禁武人干政。

    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朝廷设枢密院掌管凋动军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相互制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队实行更戍定期换将帅常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另宋沿袭唐又大力削弱宰相实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以分其军、政、财三使宰相无法独揽大这样就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代王朝。

    为消除藩镇割据的局对独霸一方的节度采取“稍夺其制其钱收其精兵”的方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委任文官任知州、知直接对朝廷负责。

    但重文轻武的结果却造就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软弱无能的朝代,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对外侵一味忍让造就,造成大量国土流失,人民游离失所。最后发展到连皇di du被别人捉了。

    所以重文固然重要,但武决不可轻。

    在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上,恐怕最软弱的就要数宋朝,宋朝的经济是繁荣发达,从后世出海的南海一号看,可见当时宋朝的对外贸易是何等发达。

    但为什么宋朝从一开始就是积贫积弱,处处受到异族的入侵,割地赔款,最后北宋的两个皇帝被金朝俘虏,北宋就在金朝的铁蹄中走向了灭亡。这恐怕是赵匡胤开始没有想到的,宋朝为什么这么不经打,是宋朝缺乏武将还是宋朝国力不强大。

    非也。

    宋朝在当时是非常强大的,而且经济在全球也属于一流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宋朝的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比较舒服,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农业经济带来的富裕和文明,且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个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走向了最高端。

    宋朝的对外软弱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有极大的关系。宋朝的开国富有戏剧性,仅花了两天的功夫,时任后周禁军点检的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抗击传说中的入侵辽军,行至离首都开封不远的陈桥驿住宿。第二天黎明军队忽然哗变,众将士强烈要求赵匡胤登基,并将一袭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随后大军浩浩荡荡返回京城,兵不血刃取得了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当然,这是一幕精心策划的喜剧,否则仓促之间军中哪里找来的黄袍?

    当时守卫京城的将领是赵匡胤的部下和老友,禁军的第二、三号人物石守信、王审琦,他们“皆素归心匡胤者”里应外合,掌握了全部的军队,夺得天下当然是易如反掌。

    自从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他制定的国策就是“重文轻武”这一条就像后世中国的宪法一样,社会主义是根本路线,谁也不能动摇。

    岳飞的死,莫须有,死就死在他不识时务。确实,他带兵有方,打得金兵屁滚尿流。百姓高兴,但这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一旦岳飞挥师京城,再来个“陈桥兵变”任何危难的时候,统治阶级往往先想到了自己,宁肯割地赔款,苟延残喘,绝对不允许武将坐大。在这一条治国之本的指导下,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一代忠臣岳飞,成为一个历史冤案。百姓永远是对的,宋朝灭亡后,秦桧夫妇被筑成铁像永生永世跪在岳飞墓前。

    包括宋朝初期的杨家将,杨业父子的故事,都是血腥的悲剧。一个激ān贼,潘仁美将杨家推上了绞刑架上。这里潘仁美和秦桧都是文人,而且比较有才华,秦桧写的一手好字。

    也就是说,宋朝重视文人,而不重视武将。这是一个治国的根本思路。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喜剧并非原创,原创者恰恰就是后周的创建者郭威。就在陈桥兵变的9年前,时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也在率军抵抗辽军的过程中回师京城,登基称帝。

    自晚唐以来,中国陷入了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军阀混战不休,后晋节度使安重荣一句道破天机:“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五代短短53年间,仅中原正统王朝就有8姓14君如走马灯般轮换,还有10个参差并存的du li王国和几个割据政权,同时北方却面对着占据战略要地幽云十六州,随时准备秣马南下的强大辽国。

    赵匡胤登基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避免新建立的宋朝不会成为“第六代”他本正是因为“君弱臣强”取得了政权,因此他要杜绝下一个“赵匡胤”的出现,而下一个“赵匡胤”最有可能从他的那些老部下中产生。

    某一天,赵匡胤召老部下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屏去左右说:“我能当皇帝是因为你们的拥戴。皇帝处境非常艰难,反而不如节度使快乐,整夜睡不好觉。”

    石、王等人说:“陛下怎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定,谁敢有异心?”

    赵回答:“你们当然不会有异心,但如果你们手下的人贪图富贵,一旦以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干能行吗?”

    石、王等顿首涕泣请求指明道路,赵匡胤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多攒点钱享受,让子孙享福。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去选个好地方做官,为自己和子孙置业,快乐过一生。我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彼此无猜疑,这样多好!”石、王叩头谢恩:“陛下为臣等考虑这样周全,真是让我们死而复生啊。”

    第二天,这些老部下称疾请辞,赵匡胤赐予他们丰厚的财物和崇高的政治地位,但从此不掌握军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随后,赵匡胤又逐步解除了一些有影响力的节度使们的权力。

    中国历代王朝杀功臣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就是汉朝和明朝。这两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有着相似的背景和经历,均是出身于社会底层,在前朝末年的战乱中扫平群雄,都有一帮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们,可以说王朝是他们与功臣一起创建的。

    因此在建国后,同样是大封功臣,刘邦“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承诺功臣与皇帝共享富贵。

    朱元璋同样如此,大封功臣,并赐免死铁券。可不久,他们就大开杀戒,刘邦剪除臧茶、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甚至囚禁第一功臣萧何。朱元璋青出于蓝,将开国功臣几乎诛杀干净。

    赵匡胤的做法与刘、朱二位截然不同,他算是厚道的,只是剥夺了功臣们的军权,但同时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赏赐和崇高的政治地位,并通过互相结为姻亲的方式巩固、加强彼此的私人关系。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开国功臣与宋皇室世为姻亲,子孙中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战将。

    皇帝和功臣其实是处于一种“囚徒困境”皇帝担心功臣拥有的权力危及皇权,而功臣怕被兔死狗烹而不敢放弃自己的权力,这种互相猜忌容易导致皇帝痛下杀手和功臣铤而走险。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一种赎买,即子孙世代享有丰厚的物质报偿、崇高的政治地位来换取功臣危及皇权的权力,从而使双方走出困境,达成一种互信。

    如果要达到“杯酒释兵权”式的成功,作为强势的一方,皇帝不仅必须具有恢宏的气度、宽仁的胸怀、洞察人性的能力、以己度人的体贴、言行一致的信誉,还要有高度的智慧和自信,才能率先打破困境,做出承诺,使功臣放弃自己的权力。

    赵匡胤恰恰具有以上这些品质,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演出这一幕“杯酒释兵权”大团圆的喜剧。

    宋朝固然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比较繁荣的朝代,其中自然也离不开宋朝统治者从立朝开始制定文治天下的必然结果。

    宋朝开国的初期阶段,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自然那也离不开zhong yāng集权比以往的朝代更进了一步,对军队的控制,对武官的控制,有效的结束了五代十国后朝代频繁更迭的局面。同时宋朝统治者实行了休民养息,农业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与经济繁荣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宋朝外患不断,在与辽、西夏、金、元等势力的斗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并一度造成外族入侵,疆域委琐,直至最后亡国。按道理说宋朝是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社会文明也十分先进,不应该败给人口少又不开化的外夷。

    在后世的众多历史学家探讨宋朝亡国的历史问题时,有的说法认为是政权腐朽,有的说法认为敌对者有强大的铁骑,铁骑具有当时最强大的战斗力。

    事实这这两点都不足以解释宋朝积弱与灭亡的根源。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重文轻武。尽管宋朝经济繁荣,但是不注重军事的发展,尽管宋朝战事不断,但是宋朝的军事发展在宋朝的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从宋朝立国开始,限制武官,防范武臣是宋朝的重要特点,宋朝官吏中武臣从属于文臣,宋朝重视文科的选拔,而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在宋朝文武兼备的武臣很少,宋朝对文武兼备的人才多猜疑,能够得到信任赏识的往往是那些有勇无谋的勇夫。

    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对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尽管宋朝经济繁荣,由于重文轻武的社会影响,致使经济实力和文明成果难以向军事方面转化。从装备,到战法比前朝没有根本的改变,甚至在总体战斗力上还出现了倒退。造成了宋朝经济实力与其军事实力严重失衡,甚至出现了‘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卞州’的不和谐局面。

    假如历史能够改变,宋朝能够以其他方式制约朝代更替,而不是重文轻武,局面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宋朝能够将经济实力与社会的文明成果积极的向军事实力转变,那么从装备来说未必不能有长足的进展,在宋朝时期火药已经产生,但是在用于军事方面的火器发展迟缓,假如宋朝重视军备,社会先进的技术成果不是没有可能向军事转变,外夷的铁骑未必就一定要占上风。

    假如宋朝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重视武臣的素质,重视战略战术的研究,未必就不能发现外夷地广人稀的短处,未必就不能利用敌人兵力不足,战线漫长的弱点,从敌人的后勤保障上制约敌人的铁骑锋芒。

    拿南宋来说,尽管金的势力直达长江北岸,但是金的后方是不稳定的,中原地区以汉民为主体,反抗暴。乱不断。如果宋朝统治者联系敌后义勇,组织敌后武装,并派出轻骑直趋敌人后方,那么多的金兵沉在中原和长江以北,那么长城以北,直到黄龙府还能有多少金兵?

    从历史说,宋朝是个虽然富足却积贫积弱的朝代,其中不重视军事的发展是其积贫积弱亡家亡国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的元朝灭宋立国,英国用舰船利炮几乎统治了多半个世界,成为日不落帝国,日本因为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而获得了经济起飞的资本,美国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这都是为什么?

    难道战争永远是不幸的吗?

    对什么人都是不幸的吗?

    那么反过来想元朝是怎么建立的?

    英国是怎么掠夺殖民地和财富的?

    日本是怎么发迹的?

    美国是怎么成为世界霸主的?

    所以武备绝不能轻,李贤登基之后,杜睿除了对中枢和地方的改革之外,最着重的还是对军队的变革。

    强军备武,势在必行,当然杜睿也不可能盲目的发展军备,让军队始终都处在一个向前发展的阶段上,直到军队脱离掌控。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文抑武的政策,虽然是饮鸩止渴,却也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这其中的相互制衡,就是杜睿可以借鉴的地方。

    北衙十军从属皇帝亲军,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南衙十六卫,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守护大唐安定,却又相互制衡,避免一方的权利无限扩大,而作为君权与相权手中利刃的军队,则会因为两种权利的相互牵制,可以始终处在一种不可不发展,却又不可过度发展的阶段。

    既能始终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却又不至于让军队脱离任何一种权利的掌控,而肆无忌惮的扩张,最终成为动乱天下的根源。

    和北衙十军是从民间招募的两家子弟不同,南衙十六卫的构成,则是在原先禁军八部的基础之上重新扩充的。

    其中左右卫的设立乃是在飞虎军的基础之上,定员五万人,分别有杜睿的门生宋俊,戴猛统领,为上将军,从二品,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

    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掌判诸曹、五府、外府禀禄,卒伍、军团之名数,器械、车马之多少,小事得专达,每岁秋,赞大将军考课。

    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掌受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给纸笔。

    仓曹参军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勋考、假使、禄俸、公廨、田园、食料、医药、过所。

    奉车都尉,掌驭副车。有其名而无其人,大陈设则它官摄。

    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执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长上各二十五人,从九品下。

    左右骁卫则是在左屯卫军,右屯卫军的基础上扩编,定员五万人,分别有杜睿的门生蔡贞,张翼统领,为上将军各,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

    凡翊府之翊卫、外府豹骑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守诸门,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各一人,左郎将各一人,右郎将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校尉各五人,旅帅各十人,队正各二十人,副队正各二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左右武卫则是在左羽卫军,右羽卫军的基础上扩编,定员五万人,分别有杜睿的门上宇文正道,杨洪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同骁卫。有称长二人,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称长掌唱警,为应跸之节。

    左右威卫是在太子千牛卫的基础上扩编,定员五万人,分别由杜睿门下弟子李士美,高攀龙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则知皇城东面助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同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领军卫是由太子千牛卫和左屯卫军各一部分扩编而成,定员五万人,由杜睿门下弟子杨嗣业,杨嗣平兄弟两人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射声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则知皇城西面助铺及京城、苑城诸门。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同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金吾卫是由飞虎军一部,以及安西都护府戍卒一部扩编而成,定员五万人,由杜睿门下弟子冯宝忠,以及原安西都护府将军高胜道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卫及外府佽飞番上,皆属焉。师田,则执左右营之禁,南衙宿卫官将军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职。大功役,则与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毡,以给病坊。兵曹参军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猎师。骑曹参军事,掌外府杂畜簿帐、牧养之事。胄曹参军事,掌同左右卫。大朝会行从,给青龙旗、槊于卫尉。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如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驾仗三卫六十人,引驾佽飞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领府属,督京城左右六街铺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閤日,中郎将一人升殿受状,卫士六百为大角手,六番阅习,吹大角为昏明之节,诸营垒候以进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门坊角,有武侯铺,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襜,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左右千牛卫由太子千牛卫一部,加上河北道戍卒一部扩编而成,定员五万人,由杜耀祖,以及杜睿门生杜成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侍卫及供御兵仗。以千牛备身左右执弓箭宿卫,以主仗守戎器。朝日,领备身左右升殿列侍。亲射,则率属以从。胄曹参军事掌甲仗。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仪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分掌之。上日,执御弓箭者亦自备以入宿。主仗每月上,则配以职,行从则兼骑曹。中郎将各二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唐改备身郎将曰将军,备身将曰中郎将,千牛左右、备身左右曰千牛备身。初置备身主仗。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兵曹,府一人,史二人;胄曹,府一人,史一人。千牛备身十二人,备身左右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千牛备身掌执御刀,服花钿绣衣绿,执象笏,宿卫侍从。备身左右掌执御弓矢,宿卫侍从。备身,掌宿卫侍从。主仗,掌守供御兵仗。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供奉侍卫。凡千牛及备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皆上将军领之,中郎将佐其职。有口敕,通事舍人承传,声不下闻者,中郎将宣告。

    左右监门卫由禁卫军,御林军扩编而成,定员五万人,由杜睿门下弟子程元思,刘仁政统领,为上将军,其下设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诸门禁卫及门籍。文武官九品以上,每月送籍于引驾仗及监门卫,卫以帐报内门。凡朝参、奏事、待诏官及繖扇仪仗出入者,阅其数。以物货器用入宫者,有籍有傍。左监门将军判入,右监门将军判出,月一易其籍。行幸,则率属于衙门监守。

    长史,掌判诸曹及禁门,巡视出入而司其籍、傍。余同左右卫。兵曹参军事兼掌仓曹,胄曹兼掌骑曹。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涖宫殿城门,皆左入右出。中郎将各四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胄曹,府三人,史四人。监门校尉三百二十人,直长六百八十人,长入长上二十人,直长长上二十人。监门校尉掌叙出入。

    南衙十六卫非战时,担任长安城,各道坊,以及宫禁守卫,战时则为大唐的激动冰凌,征战四方。

    除了北衙,南衙数十万禁军部队之外,杜睿收缴了各地刺史的兵权,将全国的地方戍卫部队重新整合,确立了八大军区。分别由薛仁贵,苏麟,杜鲲鹏,席君买,秦束,秦用,高行真,张士贵统御,称上将军。

    为了防止各大军区主帅权利过重,杜睿还将后世解放军的政委制度照搬了过来,由各军区的长史充任,当然这些设立的政委所宣扬的并非是什么政治纲领,或者理想主义,用理想去束缚兵士。

    杜睿所设立的政委,他们宣扬的主要就是四个字一一忠君爱国!

    作为一个穿越者,凭借着领先当下上千年的知识,杜睿在蛊惑人心上,自然堪称泰斗,将军心牢牢的捆绑在对国家,皇帝忠诚之上,自然也并非一件难事。

    军权归属上将军,而赏罚,与朝廷之间的联系则归属长史,这样以来,自然可以避免其中一方独大,将国家的军队变成私军的现象。

    如今杜睿称得上是大权独揽,自然难免招人非议,但是也正是因为杜睿能够大权独揽,这才使得他的诸项改革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在大唐权利交接的关键时刻,用雷霆手段,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了政局。

    杜睿虽然伤怀李承乾早逝,但是从大局之处着眼的话,眼下这种局面显然是对杜睿最有利的,朝政权柄皆在他一人之手,这样他才能够顺利的进行变革,按照他的想法来打造这个盛世王朝。

    之前因为李承乾病逝,李贤都在守孝,直到今日方才除服,杜睿借着这段时间,将朝堂,地方,军界重新洗牌了一番,大唐也从永徽十年,过度到了洪武元年。

    今日是洪武朝的第一次朝会,杜睿下令凡事长安城内六品以上的官员,尽皆前来参加朝会。

    杜养盛见杜睿到了,连忙起身见礼,如今贞观朝的老臣,还在朝中的已经不多,特别是于志宁,李世绩致仕之后,就连杜养盛这等永徽朝的臣子,都已经成了老臣。

    杜养盛一起身,朝中那些杜睿的弟子也纷纷起身行礼,杜睿只是点点头,走到一张椅子前做好,对着杜养盛道:“洪武开年第一次大朝,朝臣们可都到齐了!”

    开年大朝,历来都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李贤刚刚登基,急需要这样的朝会来增加他的威望,虽说李贤当下还不能理政,但是皇帝的身份是不能忽视的。李承乾驾崩,新年的朝贺都已经免了,这一次却不能出了岔子。

    杜养盛忙道:“恩师昨日方才知会过,但凡是长安城内六品以上的官员尽皆参加朝会,方才弟子已经查验过了,都已到场。”

    杜睿点了点头,对众人道:“这便好!高宗驾崩,海内不稳,如今圣上以冲龄得继大统,尚不能肩挑社稷之重,正需我等为人臣子者,戮力同心,辅佐圣上才是,方不负先皇圣恩,天下万民之望!”

    众臣闻言,齐声躬身应命。

    杜睿此刻这番强势的言论,也是出于无奈,当下主少国疑,非是时也,容不得他不如此,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华夏历朝历代最不缺少的就是野心家,这个时候,杜睿必须保持足够的强势,才能够震慑人心,不然的话,只怕会有不忍言之事发生了。

    后世历史上的赵光义之所以能继承兄位,登基称帝,虽然有过烛影斧声这类的言论,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担心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

    史书曾有过记载,宋太祖,宋太宗生母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当时太祖赵匡胤也在场。

    杜太后问太祖赵匡胤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

    太祖赵匡胤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

    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

    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

    赵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赵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

    太祖赵匡胤还曾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

    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

    赵匡胤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和他的生母杜太后一样,都是担心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致使赵氏江山不保。

    如今大唐出现这样的局面也实属无奈,太子李弘被害,皇长子李象继位的话,只怕群臣不服,潞王李正身份不够,只能由李贤继位。

    杜睿如今虽然大权独揽,但是处在这样一个情景之下,他也不得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般。

    这时门外传来了阵阵钟声,杜睿撩袍起身,道:“晨钟已响,诸位同僚随本官一同进宫,朝拜圣上!”

    “下官领命!”

    杜睿当先走了出去,看着缓缓开启的承天门,杜睿的心中也难免一阵激动,虽说他执掌朝政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就算是有高宗李承乾的遗命在,他这个顾命大臣的身份,还需要当今圣上李贤的确认,才算是正式生效。

    跨入承天门,或许在旁人的眼中,是大唐一个杜睿时代的到来,但是在杜睿看来,这一步跨出去,他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从今以后,他将成为大唐的实际主宰,他的声音将成为这个庞大国家唯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