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恰同学少年 > 第16章 致年轻同学的信(2)

第16章 致年轻同学的信(2)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若有影响,那么说明--写作之人,当耳听八方事,眼观普世人,并且,还要善于也将自己置于众生相中。对于世相,有时写作之人当站得高些;有时写作之人当趋近前去;有时写作之人,当取一种低姿态观察和睽注;更有时,写作之人当与笔下人物发生感情的互动……

    记得上周的下课你和另外一同学伴我走向校门时说:“原来生活中便每有写作的素材,全靠自己敏感到了没有。”

    这是很有悟性的话。我很欣慰你悟到了这点。

    从《“她”的故事》,到《阳光计划》,到《午夜》,你的长足进步,老师是多么高兴。

    依我想来,在我们全班,你可能是最无什么“自己事”可写的同学。你有较高的想象的能力,有缜密的理性思维能力。当我们从影视蒙太奇的角度欣赏中国古诗词时,你举例说到了“离离原上草”,并谈出了时空蒙太奇的欣赏角度,令我印象颇深。当我讲解我自己一篇小说的情节产生的过程时,你指出,身为老师的人,不太可能当众说某句话,那意见也是对的。可惜我当时没太理解,稿已寄出。过后细想,才悟到你是对的……

    你要多多关注现实,使你的眼、你的心、你的思想,常对现实处于反应敏感的状态。如我常比喻的,像海星那般。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常给天南地北的友人写信,征集创作素材,契诃夫、莫泊桑,都曾那样。一个人头脑的想象力是有限的,生活中却往往蕴涵着无尽的可为创作提供素材的人、事。敏感的写作者从生活中去发现,包括从日常交谈之中获得。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念头,也是听来的乡下事件促发的……

    说到底,小说、戏剧、电影,乃是咀嚼生活的结果加上想象力亦即虚构之能力充分开发--两者相结合的现象。缺一个条件便不能长久下去。

    习写的过程,也是思考世间诸事的过程。而这种思考足以提升人对世上诸事的认识水平--相信你已有所体会……

    致吴弘毅同学

    弘毅:

    在今天这个重理轻文,甚至简直可以说有点儿“鄙文”的时代,你和某“一小撮”,亦即《文音》的“创始”者们,分明地,依然对“文学”二字一往情深,并且不仅仅停留在欣赏,还尤其一往情深地舞文弄墨,这真是中文教师的幸事。

    你和“一小撮”,又都继续成为我们选修班的学生,这真是我们选修班的幸事,也真是我这位老师的幸事。因为,倘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内心并不喜欢文学,而又成了中文学子,于是每每内心沮丧,似乎是心口永远的疼;那么,对于教与学双方,除了用“不幸”来形容,还能怎么说呢?

    而你们又都是男生。这一点很重要。对我来说很重要。我的经验告诉我--大学男生对文学一往情深者,十之八九可能是从小就开始了的事情。

    那么,情形肯定是这样的--你们乃因从小喜欢上了文学,才没法同样程度地喜欢数理化;而不是反过来,由于没法喜欢数理化,才从高二分班后开始与文学发生非“亲密接触”。

    这就好比香港凤凰电视台那一档叫做《非常男女》的节目:男士一排,女士一排,相向而坐,编了号码;有男士选了一号女士,一号女士说,对不起我已经选了二号男士;于是他又选二号女士,二号女士说,对不起我选了三号男士;于是他的目光又望向三号女士……

    我想将文学比做《非常男女》节目中容貌最不靓丽的一位女士,衣着发式也显得很不入时--而你们这些家伙的目光,一上场就盯在了“她”身上,一开口就异口同声毫不害羞地承认--“打小就爱上了她,盼着长大和她交友这一天!”心里想的是,巴不得马上和她拜天地成亲入洞房。

    问你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她”,你们也只能回答:“因为她的名字叫‘文学’!”或最多补上一句,“因为她的‘气质’!”

    我呢,好比是“文学”这位女士的忠仆,我家“小姐”被你等厚爱,我当然欣慰。

    以上是多少有些玩笑的话,绝无对我们选修班一概女生的歧视。恰恰相反,我越来越觉得我们班女生都很懂事,都有良好教养,亦都可爱。只是,女生们集体太文静了。在我的课堂上,你们大可造次,多点儿活跃。倘不,以后你们几乎一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对于人生,那确是憾事。

    让我再来谈弘毅。我们从你已见诸同学们自办的报刊的诗文中,知道你从中学时起,已是校刊的主办者了。难怪你在我们的大学,又办起了《文音》。

    依我想来,你对文学的一往情深,当是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崇尚开始的。毫无疑问,你是我们选修班上古文功底最好的同学。你对中国古典文学之精华究竟涉猎了多少,我不详知。但我猜测,若考试作一篇文言文的文章,你大约会是全班获第一名。倘我也和同学们一起考,以1000字为限的话,你的分数很可能在我之上;

    3000字为限的话,我的分数肯定高于你的分数。3000字的古文是大文章了,我那时只有往文言中大注白话“水分”,而你那时恐怕要暗暗叫苦没那么多要表达的,驾驭文言的能力倒还在其次了……你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崇尚,分明地,也太过地偏重于修辞方面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修辞魅力,自是不消说的。而古文的谋篇之美,载负思想和情感以及写景咏物叙事刻画人物的独特之美,也往往令人赞叹不已。而你在这方面的消化理解,尚嫌稚嫩。但你才大三,来日方长,不必苛求自己。只不过若考研成功,当更努力钻研之。

    你的古体诗写得很棒。我写不出来。

    但你用现代的词汇来描写现代生活、表达现代思想和情感的文采,稍逊于你写古体诗时的行云流水,才气横溢。

    因而,你要加强用现代的词汇来描写现代生活、表达现代思想和情感的实践。

    不知你作为《文音》的掌门人,发现这样的情况没有--我们的同学在行文中,惯用形容,而少见比喻。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形容往往是靠现成的词来体现的。形容之词是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课堂上学来的,或从书中看来的。故形容的语文能力,基本上是对形容之词的应用能力。好比技工对于各式各样的螺母、螺钉、扳钳等工具的应用能力。在技工,没有足够丰富的那些应用之物和应用经验,就不能成功组装较复杂的机械。在写作,没有足够丰富的词汇量和遣词造句的灵气,就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但比喻则不同。比喻是联想思维的能力。是将某事物恰当精妙地比做另一事物,从而使人对某事物产生更深印象的经验。它的前提是对丰富的社会现象和自然万物平素细致观察的宝贵积累。没有这一种观察,没有这一种积累,便没有联想,因而难有比喻。

    如“二人相向,势不两立”--倘形容之,可曰“彼此虎视眈眈”、可曰“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可曰“恨不得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而倘比喻之,往往这样写--“像斗鸡场上难分胜负的两只公鸡,恨不得一嘴就将对方的眼珠子啄出来!”或者,“像一条眼镜王蛇遇见了赤链毒蛇,恨不得立刻就将对方吞入腹中”。又如,若写一人嘴大,倘形容,可曰“一口塞得进一个馒头”;倘比喻,干脆就写“河马一样的嘴”。

    中国是世界上形容词最多的国家。故中国学生从小学习语文,教和学双方都十分重视形容。久而久之,词汇量倒是渐渐多了,但主要是学会了应用前人留给我们的现成的词。由于缺少比喻能力的训练,因而联想之能力也衰减。一个成语,千百年以来代代用之,便没了最初的魅力。许许多多的成语,其实已成了日常语,成了广泛而又广泛的公用语。

    而外国尤其西方语言中,形容词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的学生从小学习“语文”,强调的是联想的能力,比喻的能力。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米里哀神父的妹妹和女管家“一个像天使,一个像鹅”,“鹅”--比喻得多形象,对应于“天使”,妙趣横生;进而写米里哀神父妹妹的单薄而气质圣洁的样子,“仿佛是用光和影造就的,有一些血肉,仅够表明她的性别。再加上一点儿凡人的气息”,天使的形态,跃然纸上。林语堂先生在一次演讲时说,“演讲应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也是精妙的比喻。

    有时形容似乎与比喻分不大清。比如“蛾眉”、“樱唇”、“如笋玉手”,最初当是比喻,后来百千年间不断被公用,于是仿佛成了形容。《三国演义》中写刘备的形象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此形容也;写张飞的形象是“豹头、燕额、环眼”,此比喻也。苏东坡做诗打趣苏小妹:“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形容也;清人龚好古,有诗才,然以诗句自谦曰“螳螂误入琴工手,鹦鹉虚传鼓吏名”,比喻也。我们的古人,其实是极善比喻的,可以说个个都是比喻的大家。

    他们留下的精妙比喻太丰富多彩了,我们用现成的还用不过来,所以反倒退化了在语文方面的比喻能力,也使那些起初极智慧极生动的比喻,渐渐退化成了公用的形容。在今天,即使读一篇好的文章,也往往是引古多于自己头脑中产生的“专利”比喻。

    一条精妙的比喻,那一定是不与前人重复的,因而是极新鲜的;它一定是自己的,不是应用现成的,因而更是“创造”式思维的产物,不是公用的联想。

    弘毅,对你讲这些,不是说全班只有你最不善于比喻,而是借此机会,指出同学们中普遍存在的写作现象。

    你的古文基础好,这是硬于别人的一手,再留心观察,培养自己的联想能力,加强比喻之训练,就两手都硬了。

    所以,倘考上了研,也不妨在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看几部外国的小说。现在不必。现在你们打算考研的同学,更应集中精力。

    我建议你将来读一读雨果、巴尔扎克和狄更斯,还有大仲马。他们都是生动形象的比喻的大师,也都是细节的大师。也许有人会对你说,大仲马才算不上大师呢。那也不要紧。他在比喻方面不是比我们高吗?高者即吾师也,我们应取这种态度。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到沙威警长时,除了特别具体地描写他的五官,又这样比喻:“沙威在严肃的时候是一条看门狗,在笑的时候是一头老虎。”因为他笑时,“不仅露出牙齿,而且牙龈也让你看得一清二楚,在鼻子周围挤出一圈圈凶狠的皱纹,就像野兽的吻端。”

    雨果的小说中,还时时可见这样的文字:“被命运压得抬不起头的人是不向后看的,他们知道得很清楚,跟在他们后面的总是噩运。”

    这与修辞水平已没什么关系,而是思想水平了。同学们的作业也罢,发表在《文音》或《来园》上的作品也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开头总是较好,甚而很好,1500字后,往往显得力有不逮。仅仅有修辞的基础,几乎必然这样。

    你的此篇作业,存在三点不足:第一,朱自清的引言太长;第二,诗、画借用也多;第三,似乎不明白,主人公绝不是吴惊,而是汪星。写汪星当用七分笔墨,写“我”用三分即可。写不好汪星,就写不好“我”。而不是反过来,似乎写好了“我”,也便写好了汪星。

    试着改一改,看会改成什么样子。引了那么大一段朱自清的话,也终究还是别人眼中“可爱的女人”的条件罢了。试着写写汪星在自己眼中的可爱,看自己能不能写出更好的细节,更多的精妙之笔……

    我对你的要求,自然是高于别人的。

    《文音》上发表你们“一小撮”的作品,要一次次见进步,一次比一次水平整齐才好,对不?

    不必再交我看,改过,直接交德术发即是。当然,我的意见也不全对,自己感觉改哪处好,怎么改好,听凭自己的感觉即是。但这些日子别累着了……

    致裴春来同学

    小裴:

    你的诗写得不错,这是不消说的。我虽然不是诗人,但欣赏诗的水平还是有些的。何况认为你有诗才的还有杨牧--他可在《星星》诗刊当了近20年主编了,他是中国著名诗人,且是我的朋友--他的评价,比我的评价有权威性。

    我在课堂上谈到你的诗时,曾觉很有点儿“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诗风。此由衷言也。我比较喜欢戴氏的诗。喜欢他那一种情感婉约,表达细腻,弥漫着淡淡的忧郁之美而又不过分缠绵的诗风。

    你的诗颇有戴氏之诗的意韵。景、境、情--此诗之三昧也。你的诗中都是包含了的。“情”中蕴涵着诗思。

    然现今的时代,早已不是一个诗的时代。诗人们都似走失在社会游艺场的孩子。游艺场根本不是诗人们喜欢的地方,连习惯之往往也不能够。他们总在试图走出游艺场,但当整个社会已变得近乎一个大游艺场了,他们又如何走得出去?

    所以我理解,你虽为学子,心中也定有诗人们那一种苦闷和迷惘,尽管你从未说。

    要将诗和天**诗的人分开是不容易的。别人不大能做到,他们自己也是。正如倘不许我写作,即使让我去过贵族的生活,我也活不了多久的。

    我以为,诗人们摆脱苦闷和迷惘的最好方式,便是一方面尽可依然写诗,另一方面,将诗意注入到文学的其他体裁中去。在现今的时代,诗人应为人们提供诗性的散文、小说,等等。这会滋润并丰富散文、小说的表现力。

    许多诗人都已这样做了。你这名爱诗的中文学子也已开始写散文了,这是很应鼓励的尝试。你的《独角兽》,当算一篇寓言体小说。它是有些诗意的,但立意模糊不清。文学的任何一种文本都是有魂魄的。所谓立意、主题、思想性便是。它有时是单一又明确的,呈现在短篇小说里往往是这样;它有时又是多重的、一言难尽的,呈现在长篇小说里往往是那样。

    模糊不清和多重性、复合性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长篇小说,也许不同的一章便包含有不同的主题;也许前几章根本不涉及任何主题,而只编织人物关系,只将刻画人物作为首要任务;到了它的中间部分,多种主题思想才一下子纷呈出来。

    短篇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能那样要求短篇。但并不意味着一概的短篇因而便可无立意、无主题、无思想性。

    某些短篇看似无立意,其实是有的。那往往是一类唯美倾向的或情感特质鲜明的短篇。在这样的短篇中,美上升为一种主题,情感得到了一种思想性的诠释,立意完成得较为含蓄。

    在这样的时候,几乎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我所多次提到的别林斯基的那句话--“如果所谓主题干扰了人物塑造,那么作家可以不考虑主题是什么”--才是一句有的放矢的话。

    比如《孔乙己》。人物本身即立意,即主题,即体现了作家本身所要表达的全部思想。

    在上个学期,我曾主张你们可以不管什么体裁特征,不考虑什么主题立意,动笔写来就是。对于你们的作品的点评,我也多赞长处,少评不足。每评,三言两句带过而已。

    上学期是以鼓励为主。这学期应有所要求。否则,同学们的水平将没有提高,我也对不起大家。

    从上学期的作业来看,《父亲》、《少年与邮差》、《天意》、《爱尔兰咖啡》、《幸福的女人》、《一双鞋子》、《父亲的天空》,都是有立意,有主题,有思想性,而且表达得都比较好的作品。

    但不久前,你和弘毅的两篇作业,按照这学期的较高的要求,都有同样一种欠缺。这两篇作业,第一,是可以改好的;第二,不改好便发在《文音》上的话,已与你们所应达到的水平不相符,所以你们理应改好。然现在“非典”猖獗,你们也不便必改,千万不要当成任务,还是要以身体为重。情况特殊,《文音》这一学期不出也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