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翻天覆地的变化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根据国防部精英们的多次讨论及张汉卿的建议,以张作霖为首的军委会最终在1925年底完成了国家军事战略的调整,这次转变主要的构想有:
陆军装备的系列化、标准化;
空军作用的具体化,发展方向的明确化;
海军战略的初步形成----浅蓝海军计划;
建立义务兵役制,设立国防动员局,正式确立了“人民战争”的概念。
人类进入多军兵种协同的立体战争后,武器的对抗便成为复杂的系统对抗,发达国家军队装备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系统配套、标准化强。
旧中国的腐败和不统一,在武器方面表现为自制力差,外购也混乱无序。各派军阀分头购械(常视能否取得政治支持和回扣多少而定),仅枪支便来自十几个国家,有“万国武器博物馆”之称。
这种装备混乱对后勤保障是一种灾难,战时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还受制于出售国能否及时供应弹药。
张汉卿当然知道这样的坏处,只是因为一直在军阀混战之中,尚未统一国家前,只在奉系、人民军控制下的地区初步实现了制式装备。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一计划只能胎死腹中。
白崇禧因在国防部总动员局任上表现优异,在改任新成立的陆军装备部部长后,这位民国号称“小诸葛”的军事家终于提前找到了人生发挥的舞台,在陆军建设上不遗余力,颇得赞赏。他沿用曾经提出的“三自”方针,巩固先前所组建的多达50万人的新疆、蒙古、北大荒三个建设兵团,寓兵于民。用此种方式在西北、北方和东北隐蔽部署了重兵。
并在此构想下,沈阳、太原、德州、汉阳、重庆、兰州、贵阳、广州各兵工厂均限期转变为制式生产,实现全军装备的标准化,方便后勤及装备。
作为后来人的张汉卿是知道日军在陆军上的配置的:当年中国内地交通条件差,陆战多由徒步和骡马部队流动进行,重炮很少使用,双方主要以步兵武器和轻型火炮交锋。
侵华日军步兵的标准武器,张汉卿在电影中经常看过——士兵扛“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军官挎“王八|盒子”,其性能在当时的世界上已落后于西方国家和苏联的装备。
不过日本从甲午战争前夕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便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兵工业,装备基本系自产。当时日军的枪械性能虽不占优势,却因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而便于组织火力,而且能保障弹药供应。
抗战期间日本陆军装备技术水平其实并不高,主要是因工业水平落后于美英苏等国,战前其军工生产就实行“重点主义”,在飞机、舰艇方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地面装备则放在次要发展位置。
1939年夏,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与朱可夫指挥的苏军交锋,其落后的陆战武器抵挡不住机械化部队,第6军大败,阵亡 1.8万人(死亡数为苏军三倍)。
此后日本陆军虽提出改进陆军装备,却因太平洋战争期间实行保障海空的“超重点主义”,仍无力兼顾。
当年数量大大少于国民党军的日本陆军能用性能并不占优势的装备在中国横行,重要原因在于其系统化程度高。
历史上的“八一三”抗战之初,中国的火力还能部分压制日军。然而与蒋介石政权关系密切的希特勒因顾虑盟友日本的抗议,在弹药供应方面故意拖延,结果国民党中|央军在对日全面作战一两个月后便感到弹药不足,装备型号的杂乱也给组织火力造成困难。
当时中日两军阵地交战时间一长,日方便能靠较好的武器配系和弹药供应充足,在火力上明显占优势。
淞沪抗战时期有人总结:交战第一个月,中国四个德械师可抵挡日军一个师团;到第三个月,六个德械师也抵挡不住日军一个师团了。
不过今非昔比,中国现有的条件使得陆军首先迈入制式化成为可能和必要。
不像以前少炮的时代,不管好坏先有了再说,那时根本不会挑剔来的是英制还是公制,只要炮弹能打出去就行。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手里家伙多起来,就可以把各个部队杂乱的火炮合并归类,并有步骤地淘汰落伍、冷门(如日本炮)的山炮,把俄制与英制或公制的火炮单独列编。
人民军陆军数量庞大,制式化可以减轻后勤、装备、训练以及指挥上的麻烦。
在国家财源日渐充裕的人民党|领导下,人民军陆军的配置已非正史上所能比:以一个标准陆军师与日军的一个甲种师团的配置来比较,日军地面重武器数量多于中国军队,性能却并不占优势。
日军一个甲种师团支援火炮有24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门75毫米加农炮 (亦即野炮)和24门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共60门火炮,性能却不及同期中国购买并改造的美、苏、德、捷克等国产品。
而中国的师属炮兵团起先是拥有54门75MM山炮,普及后陆续进行了提升,但总数仍为54门。
中国军队的山炮口径原先以75毫米居多,以其中德国克虏伯厂制品性能最优。因为重工业水平的差距,国产化仿制品均略次于原厂。
中国各兵工厂中以沈阳兵工厂仿制最为优良,其它各厂均在赶超中。不过在1924年初从苏联引进同口径的榴|弹炮生产线后,山炮的生产就告结束,因为同期中国汽车的规模量产,人民军炮兵初步实现了卡车拖曳,山炮的劣势开始显现。
也许是对炮兵的痴迷,或者说是被弱火力吓怕了,不但张汉卿,包括张作霖、张作相等老奉系将领都对麾下炮兵的扩张抱以强烈的支持。
从先期千方百计地买、偷、抢,到后来不遗余力地造,用各种手段买设备,旧俄的、捷克的、苏联的、德国的、美国的、甚至日本的,人民军炮兵的来源相当多样化,生产线也一天比一天多。
反正有的是钱,而75MM山炮的制造相对简单多了。
直到人民军取得全局性的优势,总装备部的成立使火炮的生产进入正轨,陆续实现制式化、标准化,火炮的质量也开始提升,数量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仅仅不到两年时间,75MM轻榴|弹炮的生产就已经趋于饱和,张汉卿下一步的重心,已经想大幅压缩这种生产线,转而向小步地换装更大口径的大炮进军了。在德国人的帮助下,这些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正在一一落实。
在整个1925年,人民军各兵工厂生产了4000门75MM的(轻)榴|弹及野炮,600门105MM的榴|弹炮,连同之前所存在的,这些武器可以武装42个野炮团、143个山炮团,11个重榴|弹炮团。
按照人民军陆军36个军144个炮兵团的标配,所有的师属炮兵团统一装备榴|弹炮(75MM的山炮或105MM的榴|弹炮),而把野炮下放到团级,以增强一线部队的攻坚能力。
当然,目前野炮数量不够,各团先分得一个营,有的甚至只有一个连。所以张汉卿决定把山炮的生产转为野炮,多余的产能将进行升级或暂停。
11个105榴|弹炮团有8个分配给精锐的27军和29军,前者为卫戍中|央,后者在东北警备日本人。其余3个,分别作为第1、4、28军的军属炮兵团,替换下原先轻榴|弹炮。
这也是惯例了,陆军所有新式装备,优先供应给这五个主力军。
多出的10个轻榴|弹炮团,有两个配属给新建的6个海军陆战旅作为旅级火力支援:编号为第5至第10,它们分别配备三大舰队,以增强在沿海各地的机动作战能力。
剩余的大炮,除作为旧炮的更换外,更多的则转入预备役或作为军校学员的实战训练之用。从一炮难得,到现在的大量富余,人民军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发展道路。
这也是五卅时期中国政|府面对英日等列强的底气所在。
如果说陆军的强大是保障政权不被列强干涉的现实需要,那么海军的未雨绸缪体现了张汉卿惊人的预见性。人民海军还刚刚学会走路,他已经准备着将来跑了。
在德国同行的帮助下,中国政|府花费了1000万美元之巨从德国购置了几样宝贝:一台15000吨水压机,三座70吨酸性平炉,对外的声明是为了绕振兴中国的造船事业。
但是内行人都知道,一般的商用船舶根本用不到这么上档次的东西,因为它们可以能制造650mm厚装甲钢板!
当然为了减少质疑声,这些东西都被放在内陆的武汉。
如果这时候有人翻查总装备部档案里关于武汉造船厂的资料一定会很吃惊地跳起来:虽然它表面上只能生产不到3000吨的轮船,但是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大型军舰包括潜艇在内的全套设备,以及为之配套的舰用武器制造规划。
只是鉴于现实经济的需要,海军的建设首先立足于军民两用,先积累成熟的民用船舶制造经验然后再水到渠成地在军舰上套用。这样既可以免于大量资金的被占用,也能在此时不撩起列强敏感的神经。
反正海军的建设不能一蹶而就,而此时世界海军界对于海军的发展仍处于落后之中,中国的追赶甚至超越完全有机会。
根据国防部精英们的多次讨论及张汉卿的建议,以张作霖为首的军委会最终在1925年底完成了国家军事战略的调整,这次转变主要的构想有:
陆军装备的系列化、标准化;
空军作用的具体化,发展方向的明确化;
海军战略的初步形成----浅蓝海军计划;
建立义务兵役制,设立国防动员局,正式确立了“人民战争”的概念。
人类进入多军兵种协同的立体战争后,武器的对抗便成为复杂的系统对抗,发达国家军队装备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系统配套、标准化强。
旧中国的腐败和不统一,在武器方面表现为自制力差,外购也混乱无序。各派军阀分头购械(常视能否取得政治支持和回扣多少而定),仅枪支便来自十几个国家,有“万国武器博物馆”之称。
这种装备混乱对后勤保障是一种灾难,战时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还受制于出售国能否及时供应弹药。
张汉卿当然知道这样的坏处,只是因为一直在军阀混战之中,尚未统一国家前,只在奉系、人民军控制下的地区初步实现了制式装备。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一计划只能胎死腹中。
白崇禧因在国防部总动员局任上表现优异,在改任新成立的陆军装备部部长后,这位民国号称“小诸葛”的军事家终于提前找到了人生发挥的舞台,在陆军建设上不遗余力,颇得赞赏。他沿用曾经提出的“三自”方针,巩固先前所组建的多达50万人的新疆、蒙古、北大荒三个建设兵团,寓兵于民。用此种方式在西北、北方和东北隐蔽部署了重兵。
并在此构想下,沈阳、太原、德州、汉阳、重庆、兰州、贵阳、广州各兵工厂均限期转变为制式生产,实现全军装备的标准化,方便后勤及装备。
作为后来人的张汉卿是知道日军在陆军上的配置的:当年中国内地交通条件差,陆战多由徒步和骡马部队流动进行,重炮很少使用,双方主要以步兵武器和轻型火炮交锋。
侵华日军步兵的标准武器,张汉卿在电影中经常看过——士兵扛“三八大盖”、“歪把子机枪”,军官挎“王八|盒子”,其性能在当时的世界上已落后于西方国家和苏联的装备。
不过日本从甲午战争前夕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便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兵工业,装备基本系自产。当时日军的枪械性能虽不占优势,却因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而便于组织火力,而且能保障弹药供应。
抗战期间日本陆军装备技术水平其实并不高,主要是因工业水平落后于美英苏等国,战前其军工生产就实行“重点主义”,在飞机、舰艇方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地面装备则放在次要发展位置。
1939年夏,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与朱可夫指挥的苏军交锋,其落后的陆战武器抵挡不住机械化部队,第6军大败,阵亡 1.8万人(死亡数为苏军三倍)。
此后日本陆军虽提出改进陆军装备,却因太平洋战争期间实行保障海空的“超重点主义”,仍无力兼顾。
当年数量大大少于国民党军的日本陆军能用性能并不占优势的装备在中国横行,重要原因在于其系统化程度高。
历史上的“八一三”抗战之初,中国的火力还能部分压制日军。然而与蒋介石政权关系密切的希特勒因顾虑盟友日本的抗议,在弹药供应方面故意拖延,结果国民党中|央军在对日全面作战一两个月后便感到弹药不足,装备型号的杂乱也给组织火力造成困难。
当时中日两军阵地交战时间一长,日方便能靠较好的武器配系和弹药供应充足,在火力上明显占优势。
淞沪抗战时期有人总结:交战第一个月,中国四个德械师可抵挡日军一个师团;到第三个月,六个德械师也抵挡不住日军一个师团了。
不过今非昔比,中国现有的条件使得陆军首先迈入制式化成为可能和必要。
不像以前少炮的时代,不管好坏先有了再说,那时根本不会挑剔来的是英制还是公制,只要炮弹能打出去就行。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手里家伙多起来,就可以把各个部队杂乱的火炮合并归类,并有步骤地淘汰落伍、冷门(如日本炮)的山炮,把俄制与英制或公制的火炮单独列编。
人民军陆军数量庞大,制式化可以减轻后勤、装备、训练以及指挥上的麻烦。
在国家财源日渐充裕的人民党|领导下,人民军陆军的配置已非正史上所能比:以一个标准陆军师与日军的一个甲种师团的配置来比较,日军地面重武器数量多于中国军队,性能却并不占优势。
日军一个甲种师团支援火炮有24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门75毫米加农炮 (亦即野炮)和24门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共60门火炮,性能却不及同期中国购买并改造的美、苏、德、捷克等国产品。
而中国的师属炮兵团起先是拥有54门75MM山炮,普及后陆续进行了提升,但总数仍为54门。
中国军队的山炮口径原先以75毫米居多,以其中德国克虏伯厂制品性能最优。因为重工业水平的差距,国产化仿制品均略次于原厂。
中国各兵工厂中以沈阳兵工厂仿制最为优良,其它各厂均在赶超中。不过在1924年初从苏联引进同口径的榴|弹炮生产线后,山炮的生产就告结束,因为同期中国汽车的规模量产,人民军炮兵初步实现了卡车拖曳,山炮的劣势开始显现。
也许是对炮兵的痴迷,或者说是被弱火力吓怕了,不但张汉卿,包括张作霖、张作相等老奉系将领都对麾下炮兵的扩张抱以强烈的支持。
从先期千方百计地买、偷、抢,到后来不遗余力地造,用各种手段买设备,旧俄的、捷克的、苏联的、德国的、美国的、甚至日本的,人民军炮兵的来源相当多样化,生产线也一天比一天多。
反正有的是钱,而75MM山炮的制造相对简单多了。
直到人民军取得全局性的优势,总装备部的成立使火炮的生产进入正轨,陆续实现制式化、标准化,火炮的质量也开始提升,数量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仅仅不到两年时间,75MM轻榴|弹炮的生产就已经趋于饱和,张汉卿下一步的重心,已经想大幅压缩这种生产线,转而向小步地换装更大口径的大炮进军了。在德国人的帮助下,这些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正在一一落实。
在整个1925年,人民军各兵工厂生产了4000门75MM的(轻)榴|弹及野炮,600门105MM的榴|弹炮,连同之前所存在的,这些武器可以武装42个野炮团、143个山炮团,11个重榴|弹炮团。
按照人民军陆军36个军144个炮兵团的标配,所有的师属炮兵团统一装备榴|弹炮(75MM的山炮或105MM的榴|弹炮),而把野炮下放到团级,以增强一线部队的攻坚能力。
当然,目前野炮数量不够,各团先分得一个营,有的甚至只有一个连。所以张汉卿决定把山炮的生产转为野炮,多余的产能将进行升级或暂停。
11个105榴|弹炮团有8个分配给精锐的27军和29军,前者为卫戍中|央,后者在东北警备日本人。其余3个,分别作为第1、4、28军的军属炮兵团,替换下原先轻榴|弹炮。
这也是惯例了,陆军所有新式装备,优先供应给这五个主力军。
多出的10个轻榴|弹炮团,有两个配属给新建的6个海军陆战旅作为旅级火力支援:编号为第5至第10,它们分别配备三大舰队,以增强在沿海各地的机动作战能力。
剩余的大炮,除作为旧炮的更换外,更多的则转入预备役或作为军校学员的实战训练之用。从一炮难得,到现在的大量富余,人民军走过了一条艰难的发展道路。
这也是五卅时期中国政|府面对英日等列强的底气所在。
如果说陆军的强大是保障政权不被列强干涉的现实需要,那么海军的未雨绸缪体现了张汉卿惊人的预见性。人民海军还刚刚学会走路,他已经准备着将来跑了。
在德国同行的帮助下,中国政|府花费了1000万美元之巨从德国购置了几样宝贝:一台15000吨水压机,三座70吨酸性平炉,对外的声明是为了绕振兴中国的造船事业。
但是内行人都知道,一般的商用船舶根本用不到这么上档次的东西,因为它们可以能制造650mm厚装甲钢板!
当然为了减少质疑声,这些东西都被放在内陆的武汉。
如果这时候有人翻查总装备部档案里关于武汉造船厂的资料一定会很吃惊地跳起来:虽然它表面上只能生产不到3000吨的轮船,但是已经具备了完整的大型军舰包括潜艇在内的全套设备,以及为之配套的舰用武器制造规划。
只是鉴于现实经济的需要,海军的建设首先立足于军民两用,先积累成熟的民用船舶制造经验然后再水到渠成地在军舰上套用。这样既可以免于大量资金的被占用,也能在此时不撩起列强敏感的神经。
反正海军的建设不能一蹶而就,而此时世界海军界对于海军的发展仍处于落后之中,中国的追赶甚至超越完全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