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钢铁怪物(下)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日本尚武。在坦克研制迟迟没有进展之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引进仿制,而是更加卖力地向中下层军官兜售武士道精神,以此来麻痹士兵敢于用血肉之躯抵抗现代化的武器。
所以战场上出现士兵刀砍坦克的场景便不足为奇了。
与张汉卿“小量快跑”的方案不同,日本人尽善尽美的毛病初露峥嵘:按照其“自力更生”国策制定的坦克计划,日本技术本部开始制定“重型”坦克设计方案。1925年3月,日本第一份“坦克设计方案”正式出炉。
它的要求算起来不低:
第一,主力坦克应能适应阵地战和机动战;
第二,火炮和机枪应具备全向射击能力,因此坦克布局应该是主炮塔内装1门57毫米炮,车体前后的旋转炮塔内各装1挺机枪,这样使坦克对每侧都能用1门炮和2挺机枪同时进行攻击。选用炮弹爆炸威力较大的57毫米炮,在支援步兵作战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加厚装甲,主要部分要能抵御各国主力装备37毫米反坦克炮;
第四,公路最大行驶速度为24千米/小时,越野时速也不能太低。因为当时制式装甲汽车的行驶速度也就这个水平,这样它就能伴随装甲车作战,为其提供较强的支持火力;
第五,只由1名驾驶员操纵坦克;
第六,虽然主要部分要求能抵御37毫米炮弹,但其它部位只要能防子弹和炮弹碎片就可以了;
第七,车体内的燃料要能保证坦克行驶10个小时;
第八,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全车重量不能超过16吨。
…
1925年6月,计划书全部完成后,仅用了11个月,日本大阪就接到了试制合同,拿到了设计图纸。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是因为日本大量抄袭了法国“色拉”2C型坦克的结构与布局。到1927年初样车全部完成,历时两年。
以20年代日本的工业水平,能在1年9个月里生产出一辆全新的坦克,是相当不易的。这辆坦克被日本称为“试制一号”,它能在1年9个月内完成,除了主厂商日本大阪工厂有生产4吨卡车的经验外,日本川崎汽车分部、神户匆匆厂等阪神地区的厂商也提供了大力支持。
可以说,这辆坦克是集合了全日本工业共同打造的。集全国之力打造,而单独一个公司无力承担,可见当时日本重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强国。
“试制一号”坦克战斗全重18吨,与设计方案相比,重了很多。主要是为了强化作战能力,采用了三炮塔结构,同时加强了各部结构以提高安全性,造成整车重量大增。
该坦克全长6.03米,宽2.4米,高2.43米,加上车长指挥塔达2.78米,车底高为0.4米。乘员5人,过壕宽3米。它采用V型8气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140马力。
由于仅有1年多的时间,所以日本没有研制新型发动机,直接采用大阪工厂生产的一种大马力汽油机。
“试制一号”坦克有前进6档,倒车2档。由于整车重量增加,最高时速未能达到设计要求,仅为20千米/小时。
它的主炮塔内装有1门57毫米短管加农炮,炮身长1.39米,射程5700米,弹重2.58千克,炮弹110发,车体前后的炮塔内各有1挺7.7毫米机枪,机枪子弹5 000发,火力死角范围10~20米。
该坦克有一定的防护能力,主要部位装甲厚度达17毫米,侧面8毫米,底部6毫米。车体内用纵横钢梁加固,提高了车体的防护能力,但使整车重量大幅增加。但由于其履带由特种铸钢制造,转弯半径11米,使用差动变速时可进行原地调头。
1927年2月,备受日本陆军关注的“试制一号”坦克完成了,6月送到日本富士裾野演习场,准备进行野外试验。参加试验的设计师和生产者们都担心试验失败会影响今后的工作,所以准备进行一次不公开的内部测试。
然而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实用部队等单位都对此项目十分关心,他们以视察、学习等种种理由来到试验场。最后内部测试变成了公开展出。
当“试制一号”坦克在车库前方7~8千米的通道顺利行驶时,围观的日本军人学者欢声雷动,这让一直担心试验失败的制造商们放下了心头的大石。
第二天“试制一号”坦克又进行了越野能力测试,先后顺利的爬上31°的陡坡,超过濠沟和土墙沙袋等多种障碍物。由于新型减震系统性能优异,与过去的“雷诺”和“赛犬”坦克相比,不但速度提高了,驾驶者也感觉更加舒适。
新采用的行星差动变速箱使之具备了原地转身能力,而且操纵简便,只需要1名驾驶员就能控制坦克,因此以后日本坦克一直采用这种操纵方式。
由于设计中的计算错误,全车重量达到了18吨,造成最大时速从25千米下降到20千米。不过比起“赛犬”坦克仅有8~10千米/小时的速度,“试制一号”坦克还是比较快的,而且它外形高大,行驶起来威风凛凛。
试验顺利结束,它代表着日本具备了坦克的设计能力,对日本之后坦克发展方向影响很大。日本高层对于只有18吨的“试制一号”坦克并不满意。这种欧美国家认为太轻的东西,他们反而认为太重了。
所以此坦克并未投产,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日本陆军高层要求今后开发的坦克重量不应超过10吨!按这个方针,日本后来设计出了89式坦克。
而“试制一号”坦克经过一系列修改,变为“试制九一”式重型坦克,最后发展成“九五”式重型坦克。也就是到中日战争开始时,日军还没有一支可以事实成军的坦克部队。
而张汉卿研制的T-20坦克在1920年出概念,1922年成型,1924年成军,到中日战争开始时已经规模化了。
经过不断改进,最终完成的坦克战斗全重为15吨,最大行驶速度30千米/小时,最大装甲厚度30毫米,火炮口径同样选用了炮弹爆炸威力较大的57毫米炮。
一步慢,步步慢。
张汉卿并未跟进现在西方军界所流行的多炮塔坦克,也并不羡慕周身有4挺机枪的“钢铁怪物”,而只是要求坦克研究专家们着眼点在维修的简易性、优良的机动性、防护性和攻击准确性上,认为这才是未来坦克发展的潮流----这当然是潮流!
日本尚武。在坦克研制迟迟没有进展之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引进仿制,而是更加卖力地向中下层军官兜售武士道精神,以此来麻痹士兵敢于用血肉之躯抵抗现代化的武器。
所以战场上出现士兵刀砍坦克的场景便不足为奇了。
与张汉卿“小量快跑”的方案不同,日本人尽善尽美的毛病初露峥嵘:按照其“自力更生”国策制定的坦克计划,日本技术本部开始制定“重型”坦克设计方案。1925年3月,日本第一份“坦克设计方案”正式出炉。
它的要求算起来不低:
第一,主力坦克应能适应阵地战和机动战;
第二,火炮和机枪应具备全向射击能力,因此坦克布局应该是主炮塔内装1门57毫米炮,车体前后的旋转炮塔内各装1挺机枪,这样使坦克对每侧都能用1门炮和2挺机枪同时进行攻击。选用炮弹爆炸威力较大的57毫米炮,在支援步兵作战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加厚装甲,主要部分要能抵御各国主力装备37毫米反坦克炮;
第四,公路最大行驶速度为24千米/小时,越野时速也不能太低。因为当时制式装甲汽车的行驶速度也就这个水平,这样它就能伴随装甲车作战,为其提供较强的支持火力;
第五,只由1名驾驶员操纵坦克;
第六,虽然主要部分要求能抵御37毫米炮弹,但其它部位只要能防子弹和炮弹碎片就可以了;
第七,车体内的燃料要能保证坦克行驶10个小时;
第八,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全车重量不能超过16吨。
…
1925年6月,计划书全部完成后,仅用了11个月,日本大阪就接到了试制合同,拿到了设计图纸。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是因为日本大量抄袭了法国“色拉”2C型坦克的结构与布局。到1927年初样车全部完成,历时两年。
以20年代日本的工业水平,能在1年9个月里生产出一辆全新的坦克,是相当不易的。这辆坦克被日本称为“试制一号”,它能在1年9个月内完成,除了主厂商日本大阪工厂有生产4吨卡车的经验外,日本川崎汽车分部、神户匆匆厂等阪神地区的厂商也提供了大力支持。
可以说,这辆坦克是集合了全日本工业共同打造的。集全国之力打造,而单独一个公司无力承担,可见当时日本重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强国。
“试制一号”坦克战斗全重18吨,与设计方案相比,重了很多。主要是为了强化作战能力,采用了三炮塔结构,同时加强了各部结构以提高安全性,造成整车重量大增。
该坦克全长6.03米,宽2.4米,高2.43米,加上车长指挥塔达2.78米,车底高为0.4米。乘员5人,过壕宽3米。它采用V型8气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140马力。
由于仅有1年多的时间,所以日本没有研制新型发动机,直接采用大阪工厂生产的一种大马力汽油机。
“试制一号”坦克有前进6档,倒车2档。由于整车重量增加,最高时速未能达到设计要求,仅为20千米/小时。
它的主炮塔内装有1门57毫米短管加农炮,炮身长1.39米,射程5700米,弹重2.58千克,炮弹110发,车体前后的炮塔内各有1挺7.7毫米机枪,机枪子弹5 000发,火力死角范围10~20米。
该坦克有一定的防护能力,主要部位装甲厚度达17毫米,侧面8毫米,底部6毫米。车体内用纵横钢梁加固,提高了车体的防护能力,但使整车重量大幅增加。但由于其履带由特种铸钢制造,转弯半径11米,使用差动变速时可进行原地调头。
1927年2月,备受日本陆军关注的“试制一号”坦克完成了,6月送到日本富士裾野演习场,准备进行野外试验。参加试验的设计师和生产者们都担心试验失败会影响今后的工作,所以准备进行一次不公开的内部测试。
然而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实用部队等单位都对此项目十分关心,他们以视察、学习等种种理由来到试验场。最后内部测试变成了公开展出。
当“试制一号”坦克在车库前方7~8千米的通道顺利行驶时,围观的日本军人学者欢声雷动,这让一直担心试验失败的制造商们放下了心头的大石。
第二天“试制一号”坦克又进行了越野能力测试,先后顺利的爬上31°的陡坡,超过濠沟和土墙沙袋等多种障碍物。由于新型减震系统性能优异,与过去的“雷诺”和“赛犬”坦克相比,不但速度提高了,驾驶者也感觉更加舒适。
新采用的行星差动变速箱使之具备了原地转身能力,而且操纵简便,只需要1名驾驶员就能控制坦克,因此以后日本坦克一直采用这种操纵方式。
由于设计中的计算错误,全车重量达到了18吨,造成最大时速从25千米下降到20千米。不过比起“赛犬”坦克仅有8~10千米/小时的速度,“试制一号”坦克还是比较快的,而且它外形高大,行驶起来威风凛凛。
试验顺利结束,它代表着日本具备了坦克的设计能力,对日本之后坦克发展方向影响很大。日本高层对于只有18吨的“试制一号”坦克并不满意。这种欧美国家认为太轻的东西,他们反而认为太重了。
所以此坦克并未投产,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日本陆军高层要求今后开发的坦克重量不应超过10吨!按这个方针,日本后来设计出了89式坦克。
而“试制一号”坦克经过一系列修改,变为“试制九一”式重型坦克,最后发展成“九五”式重型坦克。也就是到中日战争开始时,日军还没有一支可以事实成军的坦克部队。
而张汉卿研制的T-20坦克在1920年出概念,1922年成型,1924年成军,到中日战争开始时已经规模化了。
经过不断改进,最终完成的坦克战斗全重为15吨,最大行驶速度30千米/小时,最大装甲厚度30毫米,火炮口径同样选用了炮弹爆炸威力较大的57毫米炮。
一步慢,步步慢。
张汉卿并未跟进现在西方军界所流行的多炮塔坦克,也并不羡慕周身有4挺机枪的“钢铁怪物”,而只是要求坦克研究专家们着眼点在维修的简易性、优良的机动性、防护性和攻击准确性上,认为这才是未来坦克发展的潮流----这当然是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