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阻击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没办法,麻生只有自己干了,指望这些猪一样的队友,要把他气死!
不过看起来对面的支那军队并不多。为了这一仗,日军司令部可是做了精心计划的:
用第1师团作诱饵后在汉城顶住人民军第3 军的前进方向,用第3、4两个师团作包抄并截断其后路。重中之重是拿下临津江,然后用后续源源不断的援军彻底消灭第3军,并从临津江的谷地突入朝鲜北部,把多天来丢失的地盘拿回来。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根据估计,第3军两个师已经被围,连同驻守临津江的部分兵力,这路上负责拦截的中国军队不会太多。想到此,他很想愤怒地连冲中村君的方向竖了几个中指,如果他知道这个含义的话。
日本兵的战术要求还存留在一战时期,甚至更早,要追溯到日俄战争里的密集冲锋阵势。他一声令下,几百名日军端起步枪就向前猛攻。对日本军队而言,单兵素养很高,加上浑不畏死的冲劲,是一股夺人的力量。人民军散开的阵地上,密密麻麻地都是人。
刘延吉指挥炮兵已经准备就序,看着远远蚂蚁一样的人群,心里一阵鄙视。
有幸在武汉军校进修了一年,又在后来成立的炮兵学院里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他已经能够接受少帅亲自编撰的教材关于未来战争的描述了。没有炮火压制的步兵冲锋就是送死,即使胜利也将是惨胜,日俄战争就是一个反面案例。
二十多年了,日本没有一点进步!他对这场战斗充满信心。“即使死,也要拖得他们在这里!”他下令:“先打两发炮弹试试。”
瞄准,试射。两声巨响,阵地前沿如天女散花般倒下几十具日军的尸首。太密集的阵营,不用特别瞄准,一发一个准。通过望远镜,李洪亮看到这景象,他抬起拇指远远地点了一个赞。
日军被措不及防打了两炮,尽管伤亡惨重,却根本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队友的惨叫,却激起他们的斗志,这种时候,只有快跑快进进入近战,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与大炮的射程。他们像狼一样“嗷嗷”叫着,冲上高山,用我们的尸骸填满沟壑。
“…走向大海,让我们的浮尸漂满洋面。----记住,这支陆军绝对藐视死亡…”
雄壮的歌声响起,感染着每一个殊死的官兵。当年,就是唱着这首歌,他们作鲜血和死亡打败了俄国大熊,从而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现在,他们仍然有浑不畏死的精神,有激昂到云霄的士气,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从上到下,日本官兵都这样认为。尽管前面有四个师团的覆灭,哦不,三个半!
刘延吉也很赞扬日本的这种精神----如果不这样,怎能体现出人民军的英姿?如此的好靶子,是做梦也求不到的。他命令各个炮兵连:“节约着打,我们把这股敌人重创后交给步兵吧,留点炮弹准备后面的大战!”
人民军炮兵一门炮的炮弹基数为50发,炮兵七团主力撤退时把所有的炮弹都留下来了,整个阵地堆满了弹药。刘延吉还是觉得能够最大限度杀伤日军为最佳,是以要求各炮以炮击成团日军为主。
尽管这样,区区几百人,还是整整承受了五十多发炮弹。前线的士兵静静地看着日军在弹片中跳舞,只是对个别漏网之鱼进行补充射击,这仗打得很是轻松。
麻生是个典型的日本军官,教条而又嗜血。他根本无视几百条人命就这样没了,也丝毫没有考虑改变战术的想法。他深信通过一拨又一拨浪潮式的冲锋,迟早会撕开对方的防线。只要有所突破,之前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因此,他又一次命令两个中队的步兵开展自杀式冲锋。
为了加强火力,攻击大队的重机枪中队也到位了。只是冲锋之时,重机枪行走不便,只能作为攻击前火力准备。
即使是这样,人民军也开始有伤亡了。因为防御阵地仓促而就,炮兵又没有步兵装备的工兵镐,只能借助于突出的障碍物或藏在土堆后。日军的重机枪打在干燥的土地上,弹起阵阵尘土。
火炮开始延伸射击,一发炮弹命中日军的机枪阵地,除了现场一片血肉模糊外,一挺机枪还被炸飞,枪管甩出十几米远。因为日军人力得到增强,所以炮火也相对密集起来。
日军一个联队三个大队,每个大队四个中队和一个重机枪中队。在开战不到10分钟里,一个大队被打残了,这让麻生既惊且惧。
之前精锐的第2、第6师团被成建制消灭,国内一片喧哗声,甚至有人不顾帝国军官的体面指责起已经为国殉难的师团长赤井、福田等,根本不相信支那军队有这么强大的火力,而认为是他们指挥不利。
麻生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印象中支那人剪辫子不过十几年的功夫,就是剪了辫子后仍然要向日本卑躬屈膝,东北、华北甚至华东地方都是日本人的势力范围,无论谁在台上,都要看着日本人的脸色。怎么才眨眼的功夫,支那人已经成了大象?
他忘了拿破仑对中国的点评,忘了中国曾有的灿烂的文明和不屈的斗志,甚至忽略了张汉卿穿越以来对中国的改变,没看到人民党建设中国、中国军队的成就。
这不怪麻生,他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个中级军官,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营房,还没有足够条件来扩充他的视野,他还活在上个世纪。
其实就连日本军政高层也没有料想到奉系的发展如此之快。也不能怪他们,张汉卿的崛起之路在中国腹心,避开了日本人盘踞的华北和东北。等到直奉大战一结束,连成一片的西北、华中、华南、华北、东北一下子就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张汉卿用缓兵之计取得了英美对于新民国的认可,势单力孤的日本只能接受事实。由于其国内经济下滑、关东又发生大地震,而同期的中国一派欣欣向荣之色,一进一退,天平已经倒向中国一方。
然后又“幸运”地碰到了对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有约束力的政|党政治时期,给中国各派势力的磨合足够的时间。
在难得和平的时间里,张汉卿最大程度地控制了国家的政权,并按照他的想法奠定了行政组织办法和军事力量向人民党控制的方向集中。就是在各派力量在国会里兴风作浪时,军队的建设都没有受到影响。
得益于经济及工业力量的显著提升,人民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越过日本陆军三流水平的装备和明显人数不足的弱点,让日本高层大感头疼。
人民军已经有36个军,每个军都是不下于两个日军的师团力量。如果日本要追赶,势必要把宇桓裁军的成果----陆军只保留十七个师团----抛弃,而其国内的经济能力实在无法承担。不像中国,日本海军力量可是向强大的英美看齐的,有限的军费,海军是大头。
无论是决策者、各级军官、普通民众,都不能接受大日本帝国和昔日的东亚病夫支那并肩,所以无论如何,日本不会像中国那样和平时期武装这么多数量的陆军----又没有发生战争!
但是中国有幅源广阔的领土,建立一支两百万人的常备军是必要的。在国家领土仍有部分被沦陷的情况下、在几十年来遭受欺凌的历史里,无兵备则国无存,有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陆军,张汉卿是绝不会放弃的。
或者说,从穿越那天起,张汉卿就在为建设一个有着强大国防的新中国而努力。
幸好这个世界现在还没有完成机械化,不然中国要想在短期内迎头赶上需要更长的时间。在各国对于新式武器以及未来战争的形式都懵懵懂懂时,张汉卿果断地用工业积累的果实造了大量的炮,一下子就把和日本在陆军上的差距补了回来!
麻生的慨叹,还停留在中国军队炮火的凶猛上,他看不见的东西还有很多。有了底气,中国军人的腰杆子也硬起来,李洪亮和刘延吉这两位炮兵团长就是榜样。尽管有狭路相逢的因素在,敢于用生命抵抗以为友军提供胜利保障是内因。
日军突破外围,进入三公里内。
尽管火力凶猛,尽管日军伤亡惨重,在丢下一千余具尸体后,日军仍然前进了一小步。
靠五百多只枪要守卫正面达三公里之多的战线,纯粹是抱着决死的打算。被迫与冲过“火线”的日军交战后,炮兵人员近战不力的缺点暴露无疑。他们平时就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又都是短距、轻武器,若不是各炮位不要命的一阵急射,被日军一股突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即使这样,还是有几十人牺牲,他们都是在与日军近战中被对方的远射所击中。往往要消灭一个“漏网”的日军,都要付出两三条生命的代价。
死不可怕,身后临津江阵地有没有巩固才是最重要的。炮兵团的汽车已经跑得远了,如果后方的两个步兵团像这样的步炮联合,兼有地利之便,一时半刻是守得住了。师部的电台都在后方,完全可以通知负责朝鲜西海岸的29军赶赴临津江驰援。
能争取一刻是一刻吧!
没办法,麻生只有自己干了,指望这些猪一样的队友,要把他气死!
不过看起来对面的支那军队并不多。为了这一仗,日军司令部可是做了精心计划的:
用第1师团作诱饵后在汉城顶住人民军第3 军的前进方向,用第3、4两个师团作包抄并截断其后路。重中之重是拿下临津江,然后用后续源源不断的援军彻底消灭第3军,并从临津江的谷地突入朝鲜北部,把多天来丢失的地盘拿回来。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根据估计,第3军两个师已经被围,连同驻守临津江的部分兵力,这路上负责拦截的中国军队不会太多。想到此,他很想愤怒地连冲中村君的方向竖了几个中指,如果他知道这个含义的话。
日本兵的战术要求还存留在一战时期,甚至更早,要追溯到日俄战争里的密集冲锋阵势。他一声令下,几百名日军端起步枪就向前猛攻。对日本军队而言,单兵素养很高,加上浑不畏死的冲劲,是一股夺人的力量。人民军散开的阵地上,密密麻麻地都是人。
刘延吉指挥炮兵已经准备就序,看着远远蚂蚁一样的人群,心里一阵鄙视。
有幸在武汉军校进修了一年,又在后来成立的炮兵学院里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他已经能够接受少帅亲自编撰的教材关于未来战争的描述了。没有炮火压制的步兵冲锋就是送死,即使胜利也将是惨胜,日俄战争就是一个反面案例。
二十多年了,日本没有一点进步!他对这场战斗充满信心。“即使死,也要拖得他们在这里!”他下令:“先打两发炮弹试试。”
瞄准,试射。两声巨响,阵地前沿如天女散花般倒下几十具日军的尸首。太密集的阵营,不用特别瞄准,一发一个准。通过望远镜,李洪亮看到这景象,他抬起拇指远远地点了一个赞。
日军被措不及防打了两炮,尽管伤亡惨重,却根本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队友的惨叫,却激起他们的斗志,这种时候,只有快跑快进进入近战,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与大炮的射程。他们像狼一样“嗷嗷”叫着,冲上高山,用我们的尸骸填满沟壑。
“…走向大海,让我们的浮尸漂满洋面。----记住,这支陆军绝对藐视死亡…”
雄壮的歌声响起,感染着每一个殊死的官兵。当年,就是唱着这首歌,他们作鲜血和死亡打败了俄国大熊,从而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现在,他们仍然有浑不畏死的精神,有激昂到云霄的士气,胜利一定会属于他们。
从上到下,日本官兵都这样认为。尽管前面有四个师团的覆灭,哦不,三个半!
刘延吉也很赞扬日本的这种精神----如果不这样,怎能体现出人民军的英姿?如此的好靶子,是做梦也求不到的。他命令各个炮兵连:“节约着打,我们把这股敌人重创后交给步兵吧,留点炮弹准备后面的大战!”
人民军炮兵一门炮的炮弹基数为50发,炮兵七团主力撤退时把所有的炮弹都留下来了,整个阵地堆满了弹药。刘延吉还是觉得能够最大限度杀伤日军为最佳,是以要求各炮以炮击成团日军为主。
尽管这样,区区几百人,还是整整承受了五十多发炮弹。前线的士兵静静地看着日军在弹片中跳舞,只是对个别漏网之鱼进行补充射击,这仗打得很是轻松。
麻生是个典型的日本军官,教条而又嗜血。他根本无视几百条人命就这样没了,也丝毫没有考虑改变战术的想法。他深信通过一拨又一拨浪潮式的冲锋,迟早会撕开对方的防线。只要有所突破,之前的一切牺牲都是值得的。因此,他又一次命令两个中队的步兵开展自杀式冲锋。
为了加强火力,攻击大队的重机枪中队也到位了。只是冲锋之时,重机枪行走不便,只能作为攻击前火力准备。
即使是这样,人民军也开始有伤亡了。因为防御阵地仓促而就,炮兵又没有步兵装备的工兵镐,只能借助于突出的障碍物或藏在土堆后。日军的重机枪打在干燥的土地上,弹起阵阵尘土。
火炮开始延伸射击,一发炮弹命中日军的机枪阵地,除了现场一片血肉模糊外,一挺机枪还被炸飞,枪管甩出十几米远。因为日军人力得到增强,所以炮火也相对密集起来。
日军一个联队三个大队,每个大队四个中队和一个重机枪中队。在开战不到10分钟里,一个大队被打残了,这让麻生既惊且惧。
之前精锐的第2、第6师团被成建制消灭,国内一片喧哗声,甚至有人不顾帝国军官的体面指责起已经为国殉难的师团长赤井、福田等,根本不相信支那军队有这么强大的火力,而认为是他们指挥不利。
麻生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印象中支那人剪辫子不过十几年的功夫,就是剪了辫子后仍然要向日本卑躬屈膝,东北、华北甚至华东地方都是日本人的势力范围,无论谁在台上,都要看着日本人的脸色。怎么才眨眼的功夫,支那人已经成了大象?
他忘了拿破仑对中国的点评,忘了中国曾有的灿烂的文明和不屈的斗志,甚至忽略了张汉卿穿越以来对中国的改变,没看到人民党建设中国、中国军队的成就。
这不怪麻生,他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个中级军官,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营房,还没有足够条件来扩充他的视野,他还活在上个世纪。
其实就连日本军政高层也没有料想到奉系的发展如此之快。也不能怪他们,张汉卿的崛起之路在中国腹心,避开了日本人盘踞的华北和东北。等到直奉大战一结束,连成一片的西北、华中、华南、华北、东北一下子就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张汉卿用缓兵之计取得了英美对于新民国的认可,势单力孤的日本只能接受事实。由于其国内经济下滑、关东又发生大地震,而同期的中国一派欣欣向荣之色,一进一退,天平已经倒向中国一方。
然后又“幸运”地碰到了对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有约束力的政|党政治时期,给中国各派势力的磨合足够的时间。
在难得和平的时间里,张汉卿最大程度地控制了国家的政权,并按照他的想法奠定了行政组织办法和军事力量向人民党控制的方向集中。就是在各派力量在国会里兴风作浪时,军队的建设都没有受到影响。
得益于经济及工业力量的显著提升,人民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越过日本陆军三流水平的装备和明显人数不足的弱点,让日本高层大感头疼。
人民军已经有36个军,每个军都是不下于两个日军的师团力量。如果日本要追赶,势必要把宇桓裁军的成果----陆军只保留十七个师团----抛弃,而其国内的经济能力实在无法承担。不像中国,日本海军力量可是向强大的英美看齐的,有限的军费,海军是大头。
无论是决策者、各级军官、普通民众,都不能接受大日本帝国和昔日的东亚病夫支那并肩,所以无论如何,日本不会像中国那样和平时期武装这么多数量的陆军----又没有发生战争!
但是中国有幅源广阔的领土,建立一支两百万人的常备军是必要的。在国家领土仍有部分被沦陷的情况下、在几十年来遭受欺凌的历史里,无兵备则国无存,有能力建设一支强大的陆军,张汉卿是绝不会放弃的。
或者说,从穿越那天起,张汉卿就在为建设一个有着强大国防的新中国而努力。
幸好这个世界现在还没有完成机械化,不然中国要想在短期内迎头赶上需要更长的时间。在各国对于新式武器以及未来战争的形式都懵懵懂懂时,张汉卿果断地用工业积累的果实造了大量的炮,一下子就把和日本在陆军上的差距补了回来!
麻生的慨叹,还停留在中国军队炮火的凶猛上,他看不见的东西还有很多。有了底气,中国军人的腰杆子也硬起来,李洪亮和刘延吉这两位炮兵团长就是榜样。尽管有狭路相逢的因素在,敢于用生命抵抗以为友军提供胜利保障是内因。
日军突破外围,进入三公里内。
尽管火力凶猛,尽管日军伤亡惨重,在丢下一千余具尸体后,日军仍然前进了一小步。
靠五百多只枪要守卫正面达三公里之多的战线,纯粹是抱着决死的打算。被迫与冲过“火线”的日军交战后,炮兵人员近战不力的缺点暴露无疑。他们平时就缺少这方面的训练,又都是短距、轻武器,若不是各炮位不要命的一阵急射,被日军一股突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即使这样,还是有几十人牺牲,他们都是在与日军近战中被对方的远射所击中。往往要消灭一个“漏网”的日军,都要付出两三条生命的代价。
死不可怕,身后临津江阵地有没有巩固才是最重要的。炮兵团的汽车已经跑得远了,如果后方的两个步兵团像这样的步炮联合,兼有地利之便,一时半刻是守得住了。师部的电台都在后方,完全可以通知负责朝鲜西海岸的29军赶赴临津江驰援。
能争取一刻是一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