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继后前世全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大符篆师、最强雇佣兵之暗黑纪元、侠武世界、全能刺客、茅山术之不死人、超级六扇门、暴躁的大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ps:抱歉,定时发布定错时间了现在才发现!
继后出身世家,祖父乃是当今圣上建元帝的内阁首辅,又是两朝老臣,先帝也曾经称赞过的。
家世在大周朝贵女中也算是顶尖的,只是在她十二岁时,家中出了变故,父亲被人诬告与前朝余孽有关联,本来继后家人都觉得这种诬告太过荒唐,皇上也对祖父十分信任,还安慰祖父说过信任祖父家人。
毕竟说起来本国不过立朝没多少年头,当今圣上是第三代皇帝,可前朝乃是异族,在中原大地肆虐作乱,引得民不聊生,当朝太祖起兵时可谓是顺应天命,顾念前朝的人除了异族人外,谁会愿意与前朝沾上关系。
可谁知后来的发展会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大理寺与刑部对继后的父亲,首辅长子的调查其实不过是走个过场,毕竟连皇上也表态了。
可谁知到了最后,继后父亲的姨娘,也是他的姨家表妹拿着所谓与前朝余孽通信的证据,告了继后父亲。然后便直接撞死在衙门前,引起众议沸腾。
因为是至亲,继后家中并不曾防备那个姨娘,对所谓的证据自然不承认,但继后父亲的姨娘少年时与继后父亲一同读过书,对继后父亲的书法字迹了然于心,那份证据十分像模像样,就像是继后父亲真的写过那封信一样。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因为没法证明证据是假的,建元帝虽有心偏袒老臣,可也得堵得住悠悠众口,只能把继后父亲下狱,最后以没有太多证据为由,把继后父亲流放边疆。
继后作为女儿,本该跟着一同过去,但继后祖父母心疼孙子孙女,把继后留在身边。
而首辅祖父也因为此事,不得不在之后上书请辞,建元帝几次驳回,但首辅祖父显然是无颜留在朝中,最后终于离去。
也因为首辅祖父的辞去,继后家中愈发败落,好景不长,之后边疆传来消息,继后父亲因病去世,继后祖父听闻这个消息,也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而继后与其兄长只能跟在叔父家中,叔父怨恨继后父亲之事导致家中败落,对两兄妹不闻不问,而婶娘生性苛刻吝啬,继后兄长连书都无法继续读下去,继后渐渐长成,婶娘又想在继后婚事上做文章。
继后无法,想了一个办法,使人贿赂了主管宫中小选的太监,得以进宫成为宫女,避开了婶娘那所谓的好亲事。
但是继后兄长仍受制于人,继后想尽办法,使了一些手段,在御花园遇到了当今圣上建元帝,得了建元帝青眼,被封为贵人。
后来生下儿子徒显谦,继后在圣上面前哭诉父亲冤枉,祖父枉死的事情,圣上对继后祖父也有一番情分在,知晓当初继后父亲的事情不过是一笔糊涂帐,只是碍于证据确凿,才能做出那番处置。
如今已经时过境迁,建元帝念在当初首辅的忠心耿耿,以及继后为他生下一子的情况下,为继后生父澄清了身后名。
只是继后虽说是首辅孙女,但到底是小选入宫,且还带着罪人之后的身份,所以在后宫里继后即使一直谨小慎微,也难免被人看不起。
徒显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时常有兄弟喊他宫人所出之子,让徒显谦愈发冷面,只一心尽力做事,想要让母亲颜面有光。对此继后一直觉得十分愧对儿子。
后来一番阴差阳错,几位王爷夺嫡的情况极其惨烈,到最后,徒显谦这个并无明显劣迹的王爷登上了皇位。
继后这个生母自然成了太后,要说继后这一生,实在是起起落落,所以继后的心性早已磨练出来,即使成为了太后,也只一心为儿子考虑,不仅把试图攀附过来的叔父一家几番训斥,不让儿子难做,更让自己的兄长谨言慎行,为儿子的皇位考虑。
继后成为了太后之后,也并无什么贪权的想法,便把后宫交给了儿媳皇后打理,并不怎么管束。
只是太后没想到她这为儿子儿媳考虑的想法后来竟酿成了大祸。
太后这个儿媳皇后家世并不出众,当初徒显谦娶亲时,太后根本插不上话,只得眼睁睁的看着。
不过太后对皇后本身并无什么偏见,至少皇后还算称职,只是性情有些软弱,不过也并无大碍。只是太后没想到,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自家儿子只剩下一个子嗣,还是个愧对祖宗的孽障!
皇后因为家世不显,即使成了皇后,也底气不足。所以即使太后对皇后还算和善,皇后自身却没那个能力压服后宫诸妃,导致后宫之中数年没有子嗣降生。
而皇后所出嫡子也因为一次貌似是意外的情况下夭折,皇后更是心如死灰,最后皇帝只剩一个宫人所出的九皇子。
因只有这一个子嗣,九皇子难免被娇惯的不成样子,皇帝忙与前朝政务,也无暇顾及,就这样在皇帝太过劳累,英年早逝的情况下,九皇子年少仓促登基。让太后伤心儿子去世的突然。
九皇子登基为帝之后,自然要加封生母与母族,只是新皇母妃虽与已经是太皇太后的继后同样是宫人出身,但太皇太后到底是出身世家,在她父亲出事之前,接受的都是最顶尖的教育,而这位新任太后,其父不过是一个泥瓦匠,要不是太后运气好,生下了新皇,哪有如今的风光。
因此新鲜出炉的太后与承恩公得了这么大的好事后,自然是撑不住场子了,就如乍富的暴发户般,不通礼法,嚣张跋扈,甚至意图插手朝政。
对此太皇太后与朝中大臣自然不允,因为先帝去得突然,所以只匆匆指了几位辅政大臣,这些大臣们虽也算忠心耿耿,但到底都有了自己的小心思,面对新皇维护太后与承恩公的动作也不好有太大动作。
而太皇太后年纪大了,就算是长辈,也不能插手太多。且实际上她也只有新皇这一个亲孙子,到底也有一份祖孙之情在。
所以理所当然的,新皇长歪了。新皇其实并非愚钝之徒,教导的太傅也时常赞叹新皇天资聪颖,只可惜新皇的心思没放到正道上。
等新皇长大成人,也不知听了谁的蛊惑,竟意图学开国太祖太宗,想要在武事上大展宏图,因前面两代帝王励精图治,给新皇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大周周边并无实力强横之辈,所以新皇的目光便瞄上了辽东的女真族。
因前朝乃是异族上位,所以今朝对非我族类十分警惕,这女真族其实已经归顺,但因女真族所占据的地方朝廷的存在感并不高,所以朝廷对新皇针对女真的行为态度也有些暧昧。
只有两朝老臣襄阳侯,也就是先帝定下的辅政大臣之首,对此强烈的反对,这倒不是说他对女真有什么怜悯之心,而是因为女真不管有没有异心,名义上已经是大周臣属。
新皇只是为了练兵,没抓到女真把柄便想打仗,如此名不正言不顺,天下人恐怕是会心寒的,毕竟归顺的异族不只是有女真。朝廷藩属各国恐怕也会借机反叛。
只是襄阳侯一片苦心不被新皇理解,此时新皇已经开始亲政,对以往规劝他甚多的襄阳侯很是不满,索性听从身边心腹蛊惑,直接在襄阳侯上书威胁请辞的时候同意了,把襄阳侯打发回家了。
此事一出,朝野震惊,这也是朝廷大臣们第一次发现,他们的君主如此任性,根本就是恣意妄为。
襄阳侯此人在朝野上下有口皆碑,其人在被先帝托付成为辅政大臣之后,一直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也约束家人不得仗势欺人,可谓是大臣典范。
即使如今襄阳侯年纪已老,按理说当然可以请辞离去,即使惹怒了圣上,圣上不愿忍耐,也该全了老臣颜面,仅仅允了襄阳侯请辞,却无一丝赏赐,甚至冷落。
要知道普通大臣告老的时候,还有朝廷赏赐,封赠虚衔致仕。堂堂襄阳侯竟然只剩下一个家传的爵位,实在让人心寒。
此时太皇太后得知之后大怒,她当然清楚襄阳侯是少数没有一丝私心的忠臣,皇帝如此不智,太皇太后一面训斥皇帝,一面令人安抚襄阳侯,意图让襄阳侯打消告老的想法。
只是襄阳侯已经下定决心,坚决告老,且还上了折子,将爵位传给长子,一心不想再理朝政。
显然襄阳侯心寒之余,也不愿再和新皇闹太多矛盾了。
太皇太后清楚襄阳侯的自保之心,叹气之余允了襄阳侯的请辞,还首次插手朝政,对襄阳侯退下之后的赏赐封赠均一一下旨,让皇帝也有了不满。
皇帝针对女真的行为自然是告了一段落,很快皇帝又找到了其他兴趣。
只是谁也不知道,皇帝这一任性的举动,竟引发了一个很可怕的后果。
皇帝被人驳了面子,之后更加任性,朝中看了襄阳侯差点晚节不保的局面之后,自然不肯在出头,时日一长,朝野皆是一派安静。
这样的情况下,承恩公以及太后也渐渐抖了起来。正巧这时候女真一族的族长得知自己一族竟然差点遭了大祸,心生寒意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自保之策。
女真所居之地物产十分丰富,所以很多商人愿意前去,所以女真族长便收拢了很多商人做了眼线,想从商人这条线贿赂朝中大臣,以求自保。
因为先前襄阳侯的态度,在女真族长看来,是可以交好的存在,便想着巴结这位,可谁知得知襄阳侯被皇帝厌弃,便有了其他念头。
正巧这时候承恩公以及太后进入了女真族长的眼里,女真族长便大肆贿赂承恩公,试图借助他的途径自保。
承恩公得了贿赂,再加上为了给襄阳侯添堵,承恩公故意将女真族长的儿子引荐给了皇上。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心思莫测的皇帝不知怎么的,竟对女真族长之子青睐有加,不只加官进爵,并允他诸多特权,一时为朝臣们侧目。
襄阳侯见此心生不安,一方面联系各方大臣,一方面也上书阻挠此事,只是襄阳侯的举动似乎被皇帝认为故意挑衅。
皇帝是这么想的,朕想打女真的时候,你不准,朕想亲近的时候,你又不准,难道这天下的道理都在你襄阳侯手中?
所以在帝王盛怒之下,襄阳侯倒了霉,连祖上传下的这个爵位都丢了。
此时太皇太后也隐隐觉得,皇帝作为有些不妥,但囿于见识,不能特别理解襄阳侯的担心,终归是放任了皇帝的作为,毕竟她已经老了,不能真把皇帝当做小孩子。
只是太皇太后没想到,一时放任竟酿成了大错。
皇帝对女真信任的时候,女真族长之子十分恭顺,事事都将皇帝放在首位,从未被忤逆,这让皇帝很是满意。
但还年轻的皇帝没想过,有人如此奉承他,必定是想从他身上得到些什么东西,他对女真的恩赏,也让女真原本的野心一步步变大,直至女真族长之子对皇位开始有了垂涎。
这时候的皇帝因性情所致,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朝中对女真人不满的几乎已经没有,只剩下唯唯诺诺之徒,以及被女真人收买的人。
所以在不知不觉间,女真这个借由皇帝赏识的部族,一步登天,成了除承恩公家族外,最显赫的部族。女真一族在朝堂上已经不可小觑。
所以在有一天,皇帝仍认为天下太平,自己只需在宫中玩乐,对感兴趣的事情沉迷的时候,昔日那位女真族长之子带着兵马闯进了皇宫,成为了新一代皇朝的皇帝。
新皇故作大方,封了亡国皇帝为安乐侯,并给了一座府邸,安乐侯竟好似觉得新皇还算仁慈,对于身边忠臣们想要复国的想法嗤之以鼻,还认为自己如今处境不错,只要有地方供他玩乐就好了
且不说这位即将亡国的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已经是天命之年的太皇太后心中的悲愤和悔痛可想而知。
谋朝篡位的新皇故作大方的放了旧主一把,太皇太后也因此虽不至于被叛逆杀死,但也受不了祖宗基业一朝失去。
同样被叛军赶出皇宫的太皇太后此时对皇帝失望之极,又得知襄阳侯劝谏被废的皇帝复国,却被皇帝驳斥,更为了他自个的处境,还将襄阳侯等人出卖给了新皇。因此,襄阳侯被满门抄斩。
几番打击之下,太皇太后便卧病在床,在死前恍惚见到了自己的丈夫与儿子,终于带着满腔悔恨走了。
ps:抱歉,定时发布定错时间了现在才发现!
继后出身世家,祖父乃是当今圣上建元帝的内阁首辅,又是两朝老臣,先帝也曾经称赞过的。
家世在大周朝贵女中也算是顶尖的,只是在她十二岁时,家中出了变故,父亲被人诬告与前朝余孽有关联,本来继后家人都觉得这种诬告太过荒唐,皇上也对祖父十分信任,还安慰祖父说过信任祖父家人。
毕竟说起来本国不过立朝没多少年头,当今圣上是第三代皇帝,可前朝乃是异族,在中原大地肆虐作乱,引得民不聊生,当朝太祖起兵时可谓是顺应天命,顾念前朝的人除了异族人外,谁会愿意与前朝沾上关系。
可谁知后来的发展会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大理寺与刑部对继后的父亲,首辅长子的调查其实不过是走个过场,毕竟连皇上也表态了。
可谁知到了最后,继后父亲的姨娘,也是他的姨家表妹拿着所谓与前朝余孽通信的证据,告了继后父亲。然后便直接撞死在衙门前,引起众议沸腾。
因为是至亲,继后家中并不曾防备那个姨娘,对所谓的证据自然不承认,但继后父亲的姨娘少年时与继后父亲一同读过书,对继后父亲的书法字迹了然于心,那份证据十分像模像样,就像是继后父亲真的写过那封信一样。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因为没法证明证据是假的,建元帝虽有心偏袒老臣,可也得堵得住悠悠众口,只能把继后父亲下狱,最后以没有太多证据为由,把继后父亲流放边疆。
继后作为女儿,本该跟着一同过去,但继后祖父母心疼孙子孙女,把继后留在身边。
而首辅祖父也因为此事,不得不在之后上书请辞,建元帝几次驳回,但首辅祖父显然是无颜留在朝中,最后终于离去。
也因为首辅祖父的辞去,继后家中愈发败落,好景不长,之后边疆传来消息,继后父亲因病去世,继后祖父听闻这个消息,也一病不起,溘然长逝。
而继后与其兄长只能跟在叔父家中,叔父怨恨继后父亲之事导致家中败落,对两兄妹不闻不问,而婶娘生性苛刻吝啬,继后兄长连书都无法继续读下去,继后渐渐长成,婶娘又想在继后婚事上做文章。
继后无法,想了一个办法,使人贿赂了主管宫中小选的太监,得以进宫成为宫女,避开了婶娘那所谓的好亲事。
但是继后兄长仍受制于人,继后想尽办法,使了一些手段,在御花园遇到了当今圣上建元帝,得了建元帝青眼,被封为贵人。
后来生下儿子徒显谦,继后在圣上面前哭诉父亲冤枉,祖父枉死的事情,圣上对继后祖父也有一番情分在,知晓当初继后父亲的事情不过是一笔糊涂帐,只是碍于证据确凿,才能做出那番处置。
如今已经时过境迁,建元帝念在当初首辅的忠心耿耿,以及继后为他生下一子的情况下,为继后生父澄清了身后名。
只是继后虽说是首辅孙女,但到底是小选入宫,且还带着罪人之后的身份,所以在后宫里继后即使一直谨小慎微,也难免被人看不起。
徒显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时常有兄弟喊他宫人所出之子,让徒显谦愈发冷面,只一心尽力做事,想要让母亲颜面有光。对此继后一直觉得十分愧对儿子。
后来一番阴差阳错,几位王爷夺嫡的情况极其惨烈,到最后,徒显谦这个并无明显劣迹的王爷登上了皇位。
继后这个生母自然成了太后,要说继后这一生,实在是起起落落,所以继后的心性早已磨练出来,即使成为了太后,也只一心为儿子考虑,不仅把试图攀附过来的叔父一家几番训斥,不让儿子难做,更让自己的兄长谨言慎行,为儿子的皇位考虑。
继后成为了太后之后,也并无什么贪权的想法,便把后宫交给了儿媳皇后打理,并不怎么管束。
只是太后没想到她这为儿子儿媳考虑的想法后来竟酿成了大祸。
太后这个儿媳皇后家世并不出众,当初徒显谦娶亲时,太后根本插不上话,只得眼睁睁的看着。
不过太后对皇后本身并无什么偏见,至少皇后还算称职,只是性情有些软弱,不过也并无大碍。只是太后没想到,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了自家儿子只剩下一个子嗣,还是个愧对祖宗的孽障!
皇后因为家世不显,即使成了皇后,也底气不足。所以即使太后对皇后还算和善,皇后自身却没那个能力压服后宫诸妃,导致后宫之中数年没有子嗣降生。
而皇后所出嫡子也因为一次貌似是意外的情况下夭折,皇后更是心如死灰,最后皇帝只剩一个宫人所出的九皇子。
因只有这一个子嗣,九皇子难免被娇惯的不成样子,皇帝忙与前朝政务,也无暇顾及,就这样在皇帝太过劳累,英年早逝的情况下,九皇子年少仓促登基。让太后伤心儿子去世的突然。
九皇子登基为帝之后,自然要加封生母与母族,只是新皇母妃虽与已经是太皇太后的继后同样是宫人出身,但太皇太后到底是出身世家,在她父亲出事之前,接受的都是最顶尖的教育,而这位新任太后,其父不过是一个泥瓦匠,要不是太后运气好,生下了新皇,哪有如今的风光。
因此新鲜出炉的太后与承恩公得了这么大的好事后,自然是撑不住场子了,就如乍富的暴发户般,不通礼法,嚣张跋扈,甚至意图插手朝政。
对此太皇太后与朝中大臣自然不允,因为先帝去得突然,所以只匆匆指了几位辅政大臣,这些大臣们虽也算忠心耿耿,但到底都有了自己的小心思,面对新皇维护太后与承恩公的动作也不好有太大动作。
而太皇太后年纪大了,就算是长辈,也不能插手太多。且实际上她也只有新皇这一个亲孙子,到底也有一份祖孙之情在。
所以理所当然的,新皇长歪了。新皇其实并非愚钝之徒,教导的太傅也时常赞叹新皇天资聪颖,只可惜新皇的心思没放到正道上。
等新皇长大成人,也不知听了谁的蛊惑,竟意图学开国太祖太宗,想要在武事上大展宏图,因前面两代帝王励精图治,给新皇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大周周边并无实力强横之辈,所以新皇的目光便瞄上了辽东的女真族。
因前朝乃是异族上位,所以今朝对非我族类十分警惕,这女真族其实已经归顺,但因女真族所占据的地方朝廷的存在感并不高,所以朝廷对新皇针对女真的行为态度也有些暧昧。
只有两朝老臣襄阳侯,也就是先帝定下的辅政大臣之首,对此强烈的反对,这倒不是说他对女真有什么怜悯之心,而是因为女真不管有没有异心,名义上已经是大周臣属。
新皇只是为了练兵,没抓到女真把柄便想打仗,如此名不正言不顺,天下人恐怕是会心寒的,毕竟归顺的异族不只是有女真。朝廷藩属各国恐怕也会借机反叛。
只是襄阳侯一片苦心不被新皇理解,此时新皇已经开始亲政,对以往规劝他甚多的襄阳侯很是不满,索性听从身边心腹蛊惑,直接在襄阳侯上书威胁请辞的时候同意了,把襄阳侯打发回家了。
此事一出,朝野震惊,这也是朝廷大臣们第一次发现,他们的君主如此任性,根本就是恣意妄为。
襄阳侯此人在朝野上下有口皆碑,其人在被先帝托付成为辅政大臣之后,一直兢兢业业,忠心耿耿,也约束家人不得仗势欺人,可谓是大臣典范。
即使如今襄阳侯年纪已老,按理说当然可以请辞离去,即使惹怒了圣上,圣上不愿忍耐,也该全了老臣颜面,仅仅允了襄阳侯请辞,却无一丝赏赐,甚至冷落。
要知道普通大臣告老的时候,还有朝廷赏赐,封赠虚衔致仕。堂堂襄阳侯竟然只剩下一个家传的爵位,实在让人心寒。
此时太皇太后得知之后大怒,她当然清楚襄阳侯是少数没有一丝私心的忠臣,皇帝如此不智,太皇太后一面训斥皇帝,一面令人安抚襄阳侯,意图让襄阳侯打消告老的想法。
只是襄阳侯已经下定决心,坚决告老,且还上了折子,将爵位传给长子,一心不想再理朝政。
显然襄阳侯心寒之余,也不愿再和新皇闹太多矛盾了。
太皇太后清楚襄阳侯的自保之心,叹气之余允了襄阳侯的请辞,还首次插手朝政,对襄阳侯退下之后的赏赐封赠均一一下旨,让皇帝也有了不满。
皇帝针对女真的行为自然是告了一段落,很快皇帝又找到了其他兴趣。
只是谁也不知道,皇帝这一任性的举动,竟引发了一个很可怕的后果。
皇帝被人驳了面子,之后更加任性,朝中看了襄阳侯差点晚节不保的局面之后,自然不肯在出头,时日一长,朝野皆是一派安静。
这样的情况下,承恩公以及太后也渐渐抖了起来。正巧这时候女真一族的族长得知自己一族竟然差点遭了大祸,心生寒意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自保之策。
女真所居之地物产十分丰富,所以很多商人愿意前去,所以女真族长便收拢了很多商人做了眼线,想从商人这条线贿赂朝中大臣,以求自保。
因为先前襄阳侯的态度,在女真族长看来,是可以交好的存在,便想着巴结这位,可谁知得知襄阳侯被皇帝厌弃,便有了其他念头。
正巧这时候承恩公以及太后进入了女真族长的眼里,女真族长便大肆贿赂承恩公,试图借助他的途径自保。
承恩公得了贿赂,再加上为了给襄阳侯添堵,承恩公故意将女真族长的儿子引荐给了皇上。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心思莫测的皇帝不知怎么的,竟对女真族长之子青睐有加,不只加官进爵,并允他诸多特权,一时为朝臣们侧目。
襄阳侯见此心生不安,一方面联系各方大臣,一方面也上书阻挠此事,只是襄阳侯的举动似乎被皇帝认为故意挑衅。
皇帝是这么想的,朕想打女真的时候,你不准,朕想亲近的时候,你又不准,难道这天下的道理都在你襄阳侯手中?
所以在帝王盛怒之下,襄阳侯倒了霉,连祖上传下的这个爵位都丢了。
此时太皇太后也隐隐觉得,皇帝作为有些不妥,但囿于见识,不能特别理解襄阳侯的担心,终归是放任了皇帝的作为,毕竟她已经老了,不能真把皇帝当做小孩子。
只是太皇太后没想到,一时放任竟酿成了大错。
皇帝对女真信任的时候,女真族长之子十分恭顺,事事都将皇帝放在首位,从未被忤逆,这让皇帝很是满意。
但还年轻的皇帝没想过,有人如此奉承他,必定是想从他身上得到些什么东西,他对女真的恩赏,也让女真原本的野心一步步变大,直至女真族长之子对皇位开始有了垂涎。
这时候的皇帝因性情所致,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朝中对女真人不满的几乎已经没有,只剩下唯唯诺诺之徒,以及被女真人收买的人。
所以在不知不觉间,女真这个借由皇帝赏识的部族,一步登天,成了除承恩公家族外,最显赫的部族。女真一族在朝堂上已经不可小觑。
所以在有一天,皇帝仍认为天下太平,自己只需在宫中玩乐,对感兴趣的事情沉迷的时候,昔日那位女真族长之子带着兵马闯进了皇宫,成为了新一代皇朝的皇帝。
新皇故作大方,封了亡国皇帝为安乐侯,并给了一座府邸,安乐侯竟好似觉得新皇还算仁慈,对于身边忠臣们想要复国的想法嗤之以鼻,还认为自己如今处境不错,只要有地方供他玩乐就好了
且不说这位即将亡国的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已经是天命之年的太皇太后心中的悲愤和悔痛可想而知。
谋朝篡位的新皇故作大方的放了旧主一把,太皇太后也因此虽不至于被叛逆杀死,但也受不了祖宗基业一朝失去。
同样被叛军赶出皇宫的太皇太后此时对皇帝失望之极,又得知襄阳侯劝谏被废的皇帝复国,却被皇帝驳斥,更为了他自个的处境,还将襄阳侯等人出卖给了新皇。因此,襄阳侯被满门抄斩。
几番打击之下,太皇太后便卧病在床,在死前恍惚见到了自己的丈夫与儿子,终于带着满腔悔恨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