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珠联璧合】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按照管仲“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理论,姜纠和姜小白是分开逃的,姜纠带着管仲、召忽逃到鲁国,这是姜纠的姥姥家,姜小白则去了莒国。二国距离齐国都不远,一旦姜诸儿出事,国内无主,也方便他们回国争位。
姜纠和姜小白残酷争位的“龟兔赛跑”故事,会在《齐桓公》一篇详细解读,这里只说姜小白即位后,鲁国在姜小白的压力之下杀死姜纠,召忽绝望自杀后,管仲被押解回临淄见姜小白的事情。?
从表面上看,管仲辅佐的姜纠彻底失败,管仲的政治生命也几告终结,但管仲并没有恐慌。原因其实很简单,管仲安排的“卧底”鲍叔牙是姜小白最信任的人,有鲍叔牙在,管仲虽置身虎口,却安如泰山。本质上,姜小白非常的情绪化,容易记仇,如果不是鲍叔牙从中打圆场,愤怒的姜小白早就把仇人管仲撕得粉碎。
姜小白虽然自控能力差一些,但他是爱贤的。在鲍叔牙的反复劝导下,他已经接受了鲍叔牙的大度让贤,先把管仲从鲁国捞回来,然后出将入相,共图大业。当然管仲很聪明,姜小白对自己还是有些怨恨的,心里憋着一股无名火。不如因势利导,把小白的无名火引出来,年轻人心里有气会憋坏身子的。?
管仲的演技很好,在见姜小白的时候,管仲让人拎着把大斧头站在自己身后,语态谦卑的请姜小白处死他。姜小白知道管仲在演戏,大家都是跑堂会的演员,在做作一番后,姜小白正式赦免了管仲的射君之罪,与管仲同乘一辆车,回到宫里。“礼之于庙,三酌而问为政。”正式拉开了历史上这一段热血传奇的序幕,历经漫漫严冬的刀侵霜逼,管仲的春天终于来了。这一切其实皆在管仲的预想与掌控之中,先让鲍叔牙辅佐姜小白,等姜纠失败后,由鲍叔牙出面劝说姜小白重用自己。算盘打得如此精明,分毫无差,已经让人对管仲的战略水平无语凝咽了。算计人到了这种程度,在佩服的同时,也会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历史上能在自己不得志时就把自己的未来算得如此精细的,除了管仲,也就是王猛了。王猛的过人之处,就是在苻生还在位的时候,就一眼看出苻坚是池中潜龙,通过各种关系慢慢接近苻坚,最终取得苻坚的信任,一飞冲天,立下不世功业。
像管仲、王猛这样的铁血人物,决定了他们的帝王级合作者在性格上不能和他们相同,否则性格上的矛盾是很难让这样的强强君臣组合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要说历史上君主与宰相皆是铁血人物的组合,只有五代周世宗柴荣和他那位性格刚硬的宰相王朴了。
姜小白为人孩子气,却有主见,骨子里是非常阴狠的,像这种性格,鲍叔牙就很难控制得了。鲍叔牙为人过于谦和,手腕不狠,他可以得到姜小白自发内心的尊重,但姜小白却不怕他。
管仲则不同,管仲阴狠霸道,做事刚硬,发起火来,天不怕地不怕,正好能在性格上压制住姜小白,这也为管仲日后的施展才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性格平台。?
上面讲了,姜小白和管仲的携手是“珠联璧合”,就如同苻坚与王猛的“婚姻”一样,刘备与诸葛亮也是如此。管仲获得了他所希望得到的所有内部有利条件,姜小白买来了菜,鲍叔牙准备打下手,现在就看管仲如何切菜下锅了。
讲到管仲在齐国的全方面改革,就不得不提及管仲留给后世那部震烁千古的政治巨著《管子》,先讲一讲《管子》一书的来龙去脉。
历代对《管子》是否为管仲所作,争议非常大,在疑古派阵营中,以宋人朱熹的意见最有代表性。朱熹在《朱子语类.战国汉唐诸子》中认为:“管子非仲所著。仲当时任齐国之政,事甚多。稍闲时,又有三归之溺,决不是闲功夫著书底人。著书者是不见用之人也。”大意是管仲做为齐国宰相,日理万机,根本没有时间著书立说。另外,做为法家的管仲,其《管子》书中夹杂着大量道家语言,有明显的老庄文风。?
在先秦诸子中,《管子》号称最为难读。因为其他诸子之作多限宥于一种学术范围内,如《论语》讲仁义,《老子》讲哲学,《韩非子》讲法术,而《管子》什么都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哲学、外交、货币、全民道德,涵盖范围极广,可以说《管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
学术界普遍认为《管子》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管子学派的集晶之作,这个观点倒也有道理,但问题是,清人章学诚针对众多疑古派对管仲著《管子》的问题就说过:“皆不知古人并无私自著书之事,皆是后人缀揖。”
春秋时诸侯是有史官的,齐国史官会把管仲在公开场合谈论的话记录下来,然后最终由稷下学宫整理而成。清人孙星衍也说过:“古之爱士者,率有传书,由身没之后,宾客记录遗事,报其知遇。如《管》、《晏》、《吕氏春秋》,皆不必其人自著。”
不要说《管子》,就是《论语》,也是孔子的后人根据孔子的言论揖录而成。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结果弄成了管德巴赫猜想,实在没有必要。所以《管子》所载的关于管仲的施政方针,是完全可信的。
管仲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之多,让人惊叹不已,而且各门类实现了全覆盖。从某种意义上讲,齐桓公姜小白只是一个管仲用来实现个人抱负的工具,换句话说,与其说春秋五霸第一霸是姜小白,不如说是管仲。
管仲留下了许多后人耳熟能详的传世名句,大致有以下几条: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同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权修》
大者王,小者霸。——《五辅》
众胜寡,疾胜徐,勇胜怯,智胜愚,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枢言》
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国蓄》?
匹夫为鳏,匹妇为寡,老而无子者为独。君问其若有子弟师役而死者,父母为独。——《揆度》
特别是前三条,小孩子都能倒背如流,可见管仲思想之于后世的巨大影响。《管子》洋洋洒洒八十六篇(现存七十六篇),数十万字,但关于管仲的施政纲领,在《小匡》中记载的最为详细。这也是齐桓公姜小白在与管仲一笑泯恩仇后,以学生之礼请问管仲何以治国时,管仲的回答。这段问答,姑且称为《君臣问对》。
在《君臣问对》中,管仲首先讲的是君王治人之术,具体怎么做,实际上就四个字,“赏罚分明”。管仲的原文是“劝之以庆赏,纠之以刑罚。”通过有效公正的赏罚制度,稳定人心,然后才能施政。
管仲是公认的法家鼻祖,他关于法术治国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历史,晚管仲三百多年的韩非就是管仲的忠实崇拜者,《韩非子.二柄》几乎就是管仲法术思想的后现代版解读。
姜小白问管仲:“何以御民?”管仲的回答强硬有力:“在于六秉,即杀、生;贵、贱;贫、富。”不过管仲没有韩非那么重的杀气,动辄喊打喊杀,《韩非子》一书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韩非更侧重于法术,而管仲则要考虑经济发展之于社会安定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安定,这正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百姓都吃不上饭了,再讲什么以法治国,完全是空中楼阁。?
《管子》的涵盖范围极广,几乎是无所不包。历代对《管子》的真伪是存疑的,但却不影响《管子》一书的巨大价值。《墨子》曾经与《论语》齐名,墨子的声望在当时大于孔子。由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多崇儒抑墨,所以墨子及墨学才逐渐被冷落。
法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共同约束规则,无法必乱,只要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就不会用任何社会问题了。关键还是在于法是由统治者制定的,统治者是不可能完全遵守法律的,因为法律是重要的统治工具,对民不对己的。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忽悠人的游戏,不能当真。
春秋的人名是非常混乱的,不像曹操,一说曹操都知道指的是三国那位曹大爷。春秋不同,在《左传》中,同一个人,就经常提及姓、氏、号、封爵、职务,稍不注意,就掉进坑里。猴格的解释非常正确到位。
按照管仲“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理论,姜纠和姜小白是分开逃的,姜纠带着管仲、召忽逃到鲁国,这是姜纠的姥姥家,姜小白则去了莒国。二国距离齐国都不远,一旦姜诸儿出事,国内无主,也方便他们回国争位。
姜纠和姜小白残酷争位的“龟兔赛跑”故事,会在《齐桓公》一篇详细解读,这里只说姜小白即位后,鲁国在姜小白的压力之下杀死姜纠,召忽绝望自杀后,管仲被押解回临淄见姜小白的事情。?
从表面上看,管仲辅佐的姜纠彻底失败,管仲的政治生命也几告终结,但管仲并没有恐慌。原因其实很简单,管仲安排的“卧底”鲍叔牙是姜小白最信任的人,有鲍叔牙在,管仲虽置身虎口,却安如泰山。本质上,姜小白非常的情绪化,容易记仇,如果不是鲍叔牙从中打圆场,愤怒的姜小白早就把仇人管仲撕得粉碎。
姜小白虽然自控能力差一些,但他是爱贤的。在鲍叔牙的反复劝导下,他已经接受了鲍叔牙的大度让贤,先把管仲从鲁国捞回来,然后出将入相,共图大业。当然管仲很聪明,姜小白对自己还是有些怨恨的,心里憋着一股无名火。不如因势利导,把小白的无名火引出来,年轻人心里有气会憋坏身子的。?
管仲的演技很好,在见姜小白的时候,管仲让人拎着把大斧头站在自己身后,语态谦卑的请姜小白处死他。姜小白知道管仲在演戏,大家都是跑堂会的演员,在做作一番后,姜小白正式赦免了管仲的射君之罪,与管仲同乘一辆车,回到宫里。“礼之于庙,三酌而问为政。”正式拉开了历史上这一段热血传奇的序幕,历经漫漫严冬的刀侵霜逼,管仲的春天终于来了。这一切其实皆在管仲的预想与掌控之中,先让鲍叔牙辅佐姜小白,等姜纠失败后,由鲍叔牙出面劝说姜小白重用自己。算盘打得如此精明,分毫无差,已经让人对管仲的战略水平无语凝咽了。算计人到了这种程度,在佩服的同时,也会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历史上能在自己不得志时就把自己的未来算得如此精细的,除了管仲,也就是王猛了。王猛的过人之处,就是在苻生还在位的时候,就一眼看出苻坚是池中潜龙,通过各种关系慢慢接近苻坚,最终取得苻坚的信任,一飞冲天,立下不世功业。
像管仲、王猛这样的铁血人物,决定了他们的帝王级合作者在性格上不能和他们相同,否则性格上的矛盾是很难让这样的强强君臣组合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要说历史上君主与宰相皆是铁血人物的组合,只有五代周世宗柴荣和他那位性格刚硬的宰相王朴了。
姜小白为人孩子气,却有主见,骨子里是非常阴狠的,像这种性格,鲍叔牙就很难控制得了。鲍叔牙为人过于谦和,手腕不狠,他可以得到姜小白自发内心的尊重,但姜小白却不怕他。
管仲则不同,管仲阴狠霸道,做事刚硬,发起火来,天不怕地不怕,正好能在性格上压制住姜小白,这也为管仲日后的施展才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性格平台。?
上面讲了,姜小白和管仲的携手是“珠联璧合”,就如同苻坚与王猛的“婚姻”一样,刘备与诸葛亮也是如此。管仲获得了他所希望得到的所有内部有利条件,姜小白买来了菜,鲍叔牙准备打下手,现在就看管仲如何切菜下锅了。
讲到管仲在齐国的全方面改革,就不得不提及管仲留给后世那部震烁千古的政治巨著《管子》,先讲一讲《管子》一书的来龙去脉。
历代对《管子》是否为管仲所作,争议非常大,在疑古派阵营中,以宋人朱熹的意见最有代表性。朱熹在《朱子语类.战国汉唐诸子》中认为:“管子非仲所著。仲当时任齐国之政,事甚多。稍闲时,又有三归之溺,决不是闲功夫著书底人。著书者是不见用之人也。”大意是管仲做为齐国宰相,日理万机,根本没有时间著书立说。另外,做为法家的管仲,其《管子》书中夹杂着大量道家语言,有明显的老庄文风。?
在先秦诸子中,《管子》号称最为难读。因为其他诸子之作多限宥于一种学术范围内,如《论语》讲仁义,《老子》讲哲学,《韩非子》讲法术,而《管子》什么都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哲学、外交、货币、全民道德,涵盖范围极广,可以说《管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
学术界普遍认为《管子》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管子学派的集晶之作,这个观点倒也有道理,但问题是,清人章学诚针对众多疑古派对管仲著《管子》的问题就说过:“皆不知古人并无私自著书之事,皆是后人缀揖。”
春秋时诸侯是有史官的,齐国史官会把管仲在公开场合谈论的话记录下来,然后最终由稷下学宫整理而成。清人孙星衍也说过:“古之爱士者,率有传书,由身没之后,宾客记录遗事,报其知遇。如《管》、《晏》、《吕氏春秋》,皆不必其人自著。”
不要说《管子》,就是《论语》,也是孔子的后人根据孔子的言论揖录而成。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结果弄成了管德巴赫猜想,实在没有必要。所以《管子》所载的关于管仲的施政方针,是完全可信的。
管仲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之多,让人惊叹不已,而且各门类实现了全覆盖。从某种意义上讲,齐桓公姜小白只是一个管仲用来实现个人抱负的工具,换句话说,与其说春秋五霸第一霸是姜小白,不如说是管仲。
管仲留下了许多后人耳熟能详的传世名句,大致有以下几条: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同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权修》
大者王,小者霸。——《五辅》
众胜寡,疾胜徐,勇胜怯,智胜愚,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枢言》
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国蓄》?
匹夫为鳏,匹妇为寡,老而无子者为独。君问其若有子弟师役而死者,父母为独。——《揆度》
特别是前三条,小孩子都能倒背如流,可见管仲思想之于后世的巨大影响。《管子》洋洋洒洒八十六篇(现存七十六篇),数十万字,但关于管仲的施政纲领,在《小匡》中记载的最为详细。这也是齐桓公姜小白在与管仲一笑泯恩仇后,以学生之礼请问管仲何以治国时,管仲的回答。这段问答,姑且称为《君臣问对》。
在《君臣问对》中,管仲首先讲的是君王治人之术,具体怎么做,实际上就四个字,“赏罚分明”。管仲的原文是“劝之以庆赏,纠之以刑罚。”通过有效公正的赏罚制度,稳定人心,然后才能施政。
管仲是公认的法家鼻祖,他关于法术治国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历史,晚管仲三百多年的韩非就是管仲的忠实崇拜者,《韩非子.二柄》几乎就是管仲法术思想的后现代版解读。
姜小白问管仲:“何以御民?”管仲的回答强硬有力:“在于六秉,即杀、生;贵、贱;贫、富。”不过管仲没有韩非那么重的杀气,动辄喊打喊杀,《韩非子》一书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韩非更侧重于法术,而管仲则要考虑经济发展之于社会安定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安定,这正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百姓都吃不上饭了,再讲什么以法治国,完全是空中楼阁。?
《管子》的涵盖范围极广,几乎是无所不包。历代对《管子》的真伪是存疑的,但却不影响《管子》一书的巨大价值。《墨子》曾经与《论语》齐名,墨子的声望在当时大于孔子。由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多崇儒抑墨,所以墨子及墨学才逐渐被冷落。
法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共同约束规则,无法必乱,只要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就不会用任何社会问题了。关键还是在于法是由统治者制定的,统治者是不可能完全遵守法律的,因为法律是重要的统治工具,对民不对己的。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忽悠人的游戏,不能当真。
春秋的人名是非常混乱的,不像曹操,一说曹操都知道指的是三国那位曹大爷。春秋不同,在《左传》中,同一个人,就经常提及姓、氏、号、封爵、职务,稍不注意,就掉进坑里。猴格的解释非常正确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