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集:生产线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怎么回事?”谢部长往那边瞅了一眼,好像那些人情绪还挺激动,把俄方陪同人员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对他们指着鼻子骂骂咧咧的。可怜的陪同人员转着圈不停的解释,手好像还往谢部长这指了指。
“估计还是卖飞机的事,估计也不是头一回了。”朱部长好像见怪不怪,“买苏-27的时候,飞机交付不到一半,苏联就解体了。俄罗斯内部有一帮人拿了美国人的钱,想让俄罗斯政府撕毁协议,据说当时共青城人的得到消息,差点没把来这考察的副总理的飞机给掀了。”
几个人就在飞机边上等着,过了差不多四十多分钟,陪同人员领头的谢尔盖才满头大汗的跑过来,一脸抱歉的表情。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出了点小误会!”
翻译问他:“怎么了,谢廖沙(谢尔盖的昵称)?出什么事了?”
“本来,我们双方谈生产线出口的事,共青城这边已经知道了,只是时间拖得很久,进展不快,有人以为政府不让出口了,就有点情绪。”谢尔盖掏出手绢擦擦汗,“以前卖苏-27的时候也出过差不多的事。我跟他们解释了半天,说不是不让出口,只是双方还要谈判,这不中方的谈判小组都来了吗!”
怪不得谢廖沙一边解释一边往这边指。
谢部长笑了笑,示意谢尔盖不着急,“那现在解释清楚了?”
谢廖沙擦完汗,把手绢放到兜里,“解释清楚了,让他们回去赶紧把车间弄得整洁一些,别让中方的谈判小组看了不舒服。这帮人,平时就坐在飞机下面吃饭呢!”
谢尔盖说完,就带领中方人员往塔台方向走,这时那边开过来一辆中巴车,大家上了车,先到酒店休息。第二天再去车间考察生产线。
实际上国防科工委和工业部门分别组织过不同规模的对苏-27生产车间的考察,在最早引进苏-27的时候就开始了。但当时主要是看成品,也就是生产出来的飞机和部件质量怎么样,这次呢,主要看生产线,也就是生产飞机的设备好不好,先不先进。
第二天一早,谈判小组吃完早饭,谢尔盖就来酒店接他们去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体的生产车间考察。
总体来看,龙镇海觉得现在的KnAAPO和他去过的黑海造船厂和“曙光——机械制造”设计局差不多。厂区里人很少,大部分厂房和仓库的大门都是紧闭的的。偶尔传来的几声鸟叫都有回音,足见厂区的空旷。
谢尔盖带着中方人员进了苏-27的总装车间。一进车间,朱部长首先看地面,只见车间的地面还算整洁,但是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小地方。很多地面标识线都已经看不清楚了。
朱部长摇摇头,“还算有秩序,但这生产环境能造出苏-27这样的可以抗衡F-15的飞机,也算是个奇迹了。”
俄罗斯人就是这样,可以用都不怎么样的部件,攒出一个还不错的成品。相比之下,法国人、日本人的系统集成能力就要差得远了。
总装车间里面只有两架苏-27,谢部长问了谢尔盖,他说那本来是俄罗斯空军订的,现在没钱要,停在那里。
“就这么放着吗?不卖啦?”
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体的人说:“越南人跟我们接触过,想要,不过得按他们的要求改一改,现在还在商量。”
朱部长问联合体的技术人员:“你们建苏-27的生产线花了多长时间?”
“很久!”技术人员说,“我们1976年就开始准备了,由于当时我们主要产品是苏-17,它和苏-27在结构和工艺方面的差异太大了,加上苏-27的研制时间本来就长,我们直到1982年才算完成结构加强型的苏-27批量装配准备工作,84年工艺定型,第二年苏-27开始大批量装备的。米格-29可是1983年就服役了,我们晚了两年!”
龙镇海一算,差不多6年,时间真长。
“那总共几架飞机打通整个生产线的?”朱部长接着问。
“14架,就是从T-10-14一直到T-10-27。”
朱部长转身就对谢部长说,“14架太多,我们一定要控制数量。”谢部长点点头,“嗯,我们争取15架以内打通生产线。”
参观完总装线以后,一行人又到了雷达和发动机部件仓库。苏-27的雷达是N-001型,仓库里大概摆放了5台。龙镇海本来就是雷达专业的,就好奇的走上前看了看,然后问技术人员:“这雷达看着挺大,探测距离是多少?”
“最大探测距离120公里。”对方回答。
“那多重呢?”
“500公斤。”
“这么重?!”龙镇海是舰艇雷达的专家,在他映像里,舰艇雷达可以这么重,飞机的能这么重,那还能飞吗?
朱部长小声对他说:“美国人F-15的雷达只有150公斤,探测距离也差不多。苏联人的东西就是这样。这雷达用的是倒置卡塞天线,不是现在主流的平板缝隙天线,系统集成度也不行,不过总体性能还行。”
单论零部件水平,前苏联,直至今天的俄罗斯,是没法和美国比的。不光雷达,苏-27的发动机AL-31,总寿命只有600小时,300小时就要首次翻修。而美国人的F-100,也就是F-15的发动机,寿命大概有2000小时。指标几乎不是一个量级的。
对此,俄国人的解释是,“打仗的时候,一架飞机很少能生存50小时以上,所以寿命做那么长有什么用呢?”
这话看似有道理,可是和平时期,飞机总要训练,总不能训练个600小时就换发动机吧。
这就是老毛子。
谢部长给生产线上的设备都拍了照。发现同一条生产线上,各类设备的年代和先进程度差异较大。有很新的,也有用了十几年的;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也有手工操作的。
“实用主义者。”谢部长给了这个评价。
对生产线的考察比较顺利,中午KnAAPO请谈判小组吃饭。说起来,KnAAPO和中国空军还颇有渊源。最早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时候用的米格-15就是这个厂生产的,当时KnAAPO在苏联航空系统中的编号还是126厂。126厂还直接负责支援在中国的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米格-17飞机,由此沈飞奠定了在中国歼击机制造领域的大哥地位。
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这饭桌上酒可没少喝。2年前,KnAAPO靠着中国的苏-27订单才给员工发了工资,甚至还有年底奖金。现在,如果生产线谈成了,KnAAPO估计能让全体员工都到东南亚的海边晒晒太阳浴了。
“不管莫斯科的官僚怎么想,我们一定争取生产线在中国落户!” KnAAPO的负责人端着酒杯说,“这对我们双方都好!对莫斯科的某些人,也很好!”
负责人大概指的是当时俄罗斯的外长科济列夫等人。此君一贯亲欧美,典型的软骨头,对中俄合作,尤其是军事合作持激烈的态度。不过要是挨了总统叶利钦的骂,他有时候还会哭鼻子。
考察完共青城,谈判小组回到莫斯科,去拜访苏霍伊设计局。
车刚到楼下,龙镇海就看到门口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他身材健硕,满脸豪气,一看到朱部长,就上去热情的给了个拥抱。朱部长对谢部长和龙镇海介绍说:
“这就是苏霍伊设计局的局长,总设计师,大名鼎鼎的西蒙诺夫先生!”
果然是人中豪杰,这面相就说明了一切,龙镇海心想。
“上楼吧!我的中国同志们!”
西蒙诺夫热情的招呼说。
“怎么回事?”谢部长往那边瞅了一眼,好像那些人情绪还挺激动,把俄方陪同人员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对他们指着鼻子骂骂咧咧的。可怜的陪同人员转着圈不停的解释,手好像还往谢部长这指了指。
“估计还是卖飞机的事,估计也不是头一回了。”朱部长好像见怪不怪,“买苏-27的时候,飞机交付不到一半,苏联就解体了。俄罗斯内部有一帮人拿了美国人的钱,想让俄罗斯政府撕毁协议,据说当时共青城人的得到消息,差点没把来这考察的副总理的飞机给掀了。”
几个人就在飞机边上等着,过了差不多四十多分钟,陪同人员领头的谢尔盖才满头大汗的跑过来,一脸抱歉的表情。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出了点小误会!”
翻译问他:“怎么了,谢廖沙(谢尔盖的昵称)?出什么事了?”
“本来,我们双方谈生产线出口的事,共青城这边已经知道了,只是时间拖得很久,进展不快,有人以为政府不让出口了,就有点情绪。”谢尔盖掏出手绢擦擦汗,“以前卖苏-27的时候也出过差不多的事。我跟他们解释了半天,说不是不让出口,只是双方还要谈判,这不中方的谈判小组都来了吗!”
怪不得谢廖沙一边解释一边往这边指。
谢部长笑了笑,示意谢尔盖不着急,“那现在解释清楚了?”
谢廖沙擦完汗,把手绢放到兜里,“解释清楚了,让他们回去赶紧把车间弄得整洁一些,别让中方的谈判小组看了不舒服。这帮人,平时就坐在飞机下面吃饭呢!”
谢尔盖说完,就带领中方人员往塔台方向走,这时那边开过来一辆中巴车,大家上了车,先到酒店休息。第二天再去车间考察生产线。
实际上国防科工委和工业部门分别组织过不同规模的对苏-27生产车间的考察,在最早引进苏-27的时候就开始了。但当时主要是看成品,也就是生产出来的飞机和部件质量怎么样,这次呢,主要看生产线,也就是生产飞机的设备好不好,先不先进。
第二天一早,谈判小组吃完早饭,谢尔盖就来酒店接他们去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体的生产车间考察。
总体来看,龙镇海觉得现在的KnAAPO和他去过的黑海造船厂和“曙光——机械制造”设计局差不多。厂区里人很少,大部分厂房和仓库的大门都是紧闭的的。偶尔传来的几声鸟叫都有回音,足见厂区的空旷。
谢尔盖带着中方人员进了苏-27的总装车间。一进车间,朱部长首先看地面,只见车间的地面还算整洁,但是有很多坑坑洼洼的小地方。很多地面标识线都已经看不清楚了。
朱部长摇摇头,“还算有秩序,但这生产环境能造出苏-27这样的可以抗衡F-15的飞机,也算是个奇迹了。”
俄罗斯人就是这样,可以用都不怎么样的部件,攒出一个还不错的成品。相比之下,法国人、日本人的系统集成能力就要差得远了。
总装车间里面只有两架苏-27,谢部长问了谢尔盖,他说那本来是俄罗斯空军订的,现在没钱要,停在那里。
“就这么放着吗?不卖啦?”
共青城飞机制造联合体的人说:“越南人跟我们接触过,想要,不过得按他们的要求改一改,现在还在商量。”
朱部长问联合体的技术人员:“你们建苏-27的生产线花了多长时间?”
“很久!”技术人员说,“我们1976年就开始准备了,由于当时我们主要产品是苏-17,它和苏-27在结构和工艺方面的差异太大了,加上苏-27的研制时间本来就长,我们直到1982年才算完成结构加强型的苏-27批量装配准备工作,84年工艺定型,第二年苏-27开始大批量装备的。米格-29可是1983年就服役了,我们晚了两年!”
龙镇海一算,差不多6年,时间真长。
“那总共几架飞机打通整个生产线的?”朱部长接着问。
“14架,就是从T-10-14一直到T-10-27。”
朱部长转身就对谢部长说,“14架太多,我们一定要控制数量。”谢部长点点头,“嗯,我们争取15架以内打通生产线。”
参观完总装线以后,一行人又到了雷达和发动机部件仓库。苏-27的雷达是N-001型,仓库里大概摆放了5台。龙镇海本来就是雷达专业的,就好奇的走上前看了看,然后问技术人员:“这雷达看着挺大,探测距离是多少?”
“最大探测距离120公里。”对方回答。
“那多重呢?”
“500公斤。”
“这么重?!”龙镇海是舰艇雷达的专家,在他映像里,舰艇雷达可以这么重,飞机的能这么重,那还能飞吗?
朱部长小声对他说:“美国人F-15的雷达只有150公斤,探测距离也差不多。苏联人的东西就是这样。这雷达用的是倒置卡塞天线,不是现在主流的平板缝隙天线,系统集成度也不行,不过总体性能还行。”
单论零部件水平,前苏联,直至今天的俄罗斯,是没法和美国比的。不光雷达,苏-27的发动机AL-31,总寿命只有600小时,300小时就要首次翻修。而美国人的F-100,也就是F-15的发动机,寿命大概有2000小时。指标几乎不是一个量级的。
对此,俄国人的解释是,“打仗的时候,一架飞机很少能生存50小时以上,所以寿命做那么长有什么用呢?”
这话看似有道理,可是和平时期,飞机总要训练,总不能训练个600小时就换发动机吧。
这就是老毛子。
谢部长给生产线上的设备都拍了照。发现同一条生产线上,各类设备的年代和先进程度差异较大。有很新的,也有用了十几年的;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也有手工操作的。
“实用主义者。”谢部长给了这个评价。
对生产线的考察比较顺利,中午KnAAPO请谈判小组吃饭。说起来,KnAAPO和中国空军还颇有渊源。最早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时候用的米格-15就是这个厂生产的,当时KnAAPO在苏联航空系统中的编号还是126厂。126厂还直接负责支援在中国的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米格-17飞机,由此沈飞奠定了在中国歼击机制造领域的大哥地位。
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这饭桌上酒可没少喝。2年前,KnAAPO靠着中国的苏-27订单才给员工发了工资,甚至还有年底奖金。现在,如果生产线谈成了,KnAAPO估计能让全体员工都到东南亚的海边晒晒太阳浴了。
“不管莫斯科的官僚怎么想,我们一定争取生产线在中国落户!” KnAAPO的负责人端着酒杯说,“这对我们双方都好!对莫斯科的某些人,也很好!”
负责人大概指的是当时俄罗斯的外长科济列夫等人。此君一贯亲欧美,典型的软骨头,对中俄合作,尤其是军事合作持激烈的态度。不过要是挨了总统叶利钦的骂,他有时候还会哭鼻子。
考察完共青城,谈判小组回到莫斯科,去拜访苏霍伊设计局。
车刚到楼下,龙镇海就看到门口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他身材健硕,满脸豪气,一看到朱部长,就上去热情的给了个拥抱。朱部长对谢部长和龙镇海介绍说:
“这就是苏霍伊设计局的局长,总设计师,大名鼎鼎的西蒙诺夫先生!”
果然是人中豪杰,这面相就说明了一切,龙镇海心想。
“上楼吧!我的中国同志们!”
西蒙诺夫热情的招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