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不知道取什么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原来还以为不过是买几块雕版的事, 等方长庚亲自去了本县最大的李氏书坊走访,才知道自己真的想多了。
本朝鼓励教化,社会环境也比较宽松, 为了鼓励文化发展, 昭武帝取消了书籍税, 也没有现代出版的逐级审查制度, 只要财力所及,就能刻书。而且做书坊主的大多是达官显贵或是读书人, 算一个体面的行当。
但相对应的, 目前出版市场竞争激烈, 尤其是他们这一带, 不像江南那边文风鼎盛, 文人墨客诸多, 每每有文人撰稿都要抢,可以说是僧多粥少。
而且办书坊没那么简单, 不仅要招技艺精湛的刻工,买大量刊刻材料,还要联系有影响的文人撰稿,比如想孟陬这样的, 将来出版才有较大的市场, 甚至还要请“编辑”为发行的书做点评等等,这一套下来, 别说方长庚去京城之前恐怕都还不能盈利, 就是可以, 他现在也没那个本钱。
从李氏书坊的掌柜那里打听了这些,方长庚就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转身在书坊里翻阅那些刊刻出来的书。
这个书坊规模很大,刊刻的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在不同的书架,戏曲、小说、诗集以及琴谱一应俱全,装帧十分精美,刻印得也很清晰,还有些书空白处作了注释或是个人见解,用词幽默,就跟看弹幕似的,真是越了解,越觉得古人还挺有意思的。
掌柜的就姓李,见方长庚看得饶有兴致,也知道他是前年乡试的亚元,于是玩笑似的问道:“方孝廉可有意出书?我们书坊一定重金收购。”
方长庚哈哈一笑:“写话本我可不擅长,戏曲之类更只谈得上稍有涉猎,不敢献丑。”
李掌柜眉眼都笑弯了,指指东面的一个书架:“小店里不只收话本戏曲,还有举业用书,对孝廉来说可就信手拈来了。”
举业用书?不就是科举辅导书么!这倒是此行的意外之喜了。
方长庚走过去翻了几本,大多是为四书做的集注或是关于撰写时文技巧的谈文录之类的,倒也不是很难,但出书之人都是当下受追捧的大家,他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举人,出这种书恐怕还要被人闲话。
原本想拒绝的,结果李掌柜又来了一句:“只要写成,小店就出八十两,若引得人争相来买,自然还会再涨的。”
方长庚顿时把话咽了下去,如果让他从头到尾编写一本辅导书只得八十两他是不干的,但他这些年跟着徐修学习作了厚厚一叠笔记,取其中一部分稍加整理卖给书坊,也不算亏,毕竟现今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不过做生意总是要讨价还价的,若是他这笔记没人买倒没什么,要是真火了,那他可就亏死了,所以还不能就这么让书坊买断。
一瞬间心里想了很多,但方长庚并没说出口,谁知道这东西自己什么时候能弄完呢,还是等书成了再来跟人家详细商议。
“那我就大胆一试,等书成后拿来给掌柜看过。”
李掌柜自然立即说好,还要送方长庚出去,弄得方长庚觉得这么空手就走怪不好意思,就挑了几本举业用书和琴谱,打算给家里的孩子们。
回到家,方长庚才注意到家里突然多了几个陌生人,有男有女,看见他就齐齐整整地站成一排,然后齐齐整整地喊道:“少爷回来了!”
方长庚嘴角抽了抽,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这人都打哪儿来的?!
其中一个微胖的中年女人站出来,欢欢喜喜地说:“少爷,我是来给您洗衣做饭的,就住在不远的巷子,不占地儿!”
家里统共就他和袁丰两人,小李氏和方大山自从他去县衙后多数都住在酒楼的后院,只有他休沐时才过来,要个婆子干什么?
旁边的中年男人貌似是她丈夫,嘿嘿一笑:“少爷,我做过大户人家的护院,还会赶马车。”
他又没仇人,雇个打手唬人么?再说了,家里哪里养得起马?
他瞪了瞪眼,又听队伍里一个老实巴交的老头道:“我……少爷如今举了孝廉,总不能少了门房……”
就算有那么点道理,可你身边那个才七八岁的小女孩儿又是要干嘛?
老头察觉到方长庚的疑惑,忙拢了拢小女孩儿:“这是我孙女儿,我儿子儿媳在外头做生意丢了性命,只留下这一个孩子,小老头只好带着她来投奔少爷……”
对上小女娃又瘦又黄的脸上那双怯怯的眼睛,方长庚觉得脑壳疼,想立刻把袁丰揪出来问个究竟。
说曹操曹操到,袁丰刚一出现在大门口,就无端打了个冷颤,定睛一看方长庚正冷漠地看着他,莫名有些心虚。
“你们先在这里稍候片刻,我要问他一些话。”方长庚语气温和地说完,就转身进了大堂。
袁丰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急着辩解:“哎哟,这真不是我的主意,是舅母她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人家举人老爷的排场,觉得以后有贵客上门连个倒茶水的人都没有,这才让我去找些人来充门面的。”
方长庚没好气道:“我看那爷孙俩可怜,让人留下当个门房也就算了,这洗衣做饭的婆子和护院是要做甚?”
袁丰哭诉道:“冤枉,其实我原来只找了那对中年夫妇,就那个王婶和她丈夫,另外那爷孙俩是自己找上门的破落户,我不好赶人家走,所以人就看起来多了些……”
见方长庚没有真的怪他的意思,袁丰才小声说:“其实那对夫妻每月只要给六百文就成,住得也怪近的,万一要是遇到什么歹人……不是,万一要搬个行李什么的……”
方长庚喝口茶顺了顺气,也不好就这么把人弄走了,想来也就在这里再留个一年,索性就让袁丰去把人安置了,到底这么大一个宅子,打扫起来也挺要命,让袁丰一个人做确实说不过去。
于是家里就多了这么些个人,好处也是有的。
平时县里大门大户有什么家长里短三天内就能通过王婶的嘴传达到方长庚耳朵里,偶尔过个节王婶和她丈夫还会端着饺子面条之类的家常东西过来,爷孙俩虽然安静,但王婶是个心热的,连带着照顾了老小,熟悉了以后话也多了,再加上小李氏和方大山,一下子就热闹多了。
而方长庚的日常就是去县衙,每到休沐日就去方启明那儿看孩子们,考考幼清的功课,同时定期和刘县丞去村里观察葡萄长势,并把种植中出现的病害及其他问题记载下来,同时添录了解决办法,好到时候印成册子,让村民中识字的指导其他人。
至于编参考书这件事,方长庚果然拖了很久。
这东西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也是要用来给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方长庚不敢随意糊弄。当初自己记笔记时只图自己能看明白,因此光是把零散的笔记总结起来能让别人看懂就花费了不少功夫。再者在这里什么都要亲笔书写,还急躁不得,要不是这么多年来方长庚已经习惯了,不然这完全不能跟现代相比的效率真的会气死人。
进入六月,方长庚就和刘县丞回了云岭村一趟,因为种的葡萄已经结果了!
“马上就是梅雨季,葡萄容易发病,只要能熬过这段时日,到了八月就可以吃到自己种的葡萄了。”刘县丞背着手看葡萄长势,十分高兴。
方长庚笑着附和,眼前葡萄的果子又小又青,一看就酸涩得不得了,但越是这样,他们就越发期盼果实成熟的那一天,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像山上还有他家院子的那么甜。
边浇水巡回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方长庚就和刘县丞告别回了家,准备接老李氏和方万英去县城住些时日。
一进院子,就看到何氏从屋里出来,见到方长庚回来只愣了一瞬,随即想到了什么似的喜道:“长庚回来了,你爷奶在屋里呢,我去叫他们。”
才值下午一二点的样子,两个老人应当还在午睡,方长庚叫住何氏:“二婶,还是等他们醒了再说,我明天才走。”
何氏笑笑,酝酿了一下,略小心翼翼地问道:“长庚啊,我这都一个月没见着幼清了,孩子最近学得咋样?”
方长庚想起幼清写的字,虽然不敢说将来如何,但眼下看起来进度还是很快的,悟性也好,机灵的样子十分讨先生喜爱,于是道:“二婶不用担心,我看幼清是根好苗子,先生都夸他聪明。”
何氏听了越发欢喜,既然方长庚都这么说了,那她儿子一定学得很好,将来一定也能考个举人让她享福。
唯独惋惜的是孩子没有养在身边,她这个做亲娘的看一眼儿子还要瞅着时机,而且还得再等十几年,这样一想,她就没那么激动了。
“既然你来了,那我正好跟着你们去县里看看我儿子。”先不管这些,她就想捏捏自己儿子的小脸,听他喊自己几声娘,也免得时日久了孩子把自己忘了,反而跟大房家的亲。
方长庚也不管她心里想什么,但当娘的看自己儿子天经地义,他又不能说什么,只要何氏别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好的观念就好。
至于她从头到尾只口不提三丫,方长庚已经懒得指责,反正也改不了了。
原来还以为不过是买几块雕版的事, 等方长庚亲自去了本县最大的李氏书坊走访,才知道自己真的想多了。
本朝鼓励教化,社会环境也比较宽松, 为了鼓励文化发展, 昭武帝取消了书籍税, 也没有现代出版的逐级审查制度, 只要财力所及,就能刻书。而且做书坊主的大多是达官显贵或是读书人, 算一个体面的行当。
但相对应的, 目前出版市场竞争激烈, 尤其是他们这一带, 不像江南那边文风鼎盛, 文人墨客诸多, 每每有文人撰稿都要抢,可以说是僧多粥少。
而且办书坊没那么简单, 不仅要招技艺精湛的刻工,买大量刊刻材料,还要联系有影响的文人撰稿,比如想孟陬这样的, 将来出版才有较大的市场, 甚至还要请“编辑”为发行的书做点评等等,这一套下来, 别说方长庚去京城之前恐怕都还不能盈利, 就是可以, 他现在也没那个本钱。
从李氏书坊的掌柜那里打听了这些,方长庚就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转身在书坊里翻阅那些刊刻出来的书。
这个书坊规模很大,刊刻的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在不同的书架,戏曲、小说、诗集以及琴谱一应俱全,装帧十分精美,刻印得也很清晰,还有些书空白处作了注释或是个人见解,用词幽默,就跟看弹幕似的,真是越了解,越觉得古人还挺有意思的。
掌柜的就姓李,见方长庚看得饶有兴致,也知道他是前年乡试的亚元,于是玩笑似的问道:“方孝廉可有意出书?我们书坊一定重金收购。”
方长庚哈哈一笑:“写话本我可不擅长,戏曲之类更只谈得上稍有涉猎,不敢献丑。”
李掌柜眉眼都笑弯了,指指东面的一个书架:“小店里不只收话本戏曲,还有举业用书,对孝廉来说可就信手拈来了。”
举业用书?不就是科举辅导书么!这倒是此行的意外之喜了。
方长庚走过去翻了几本,大多是为四书做的集注或是关于撰写时文技巧的谈文录之类的,倒也不是很难,但出书之人都是当下受追捧的大家,他这样一个籍籍无名的小举人,出这种书恐怕还要被人闲话。
原本想拒绝的,结果李掌柜又来了一句:“只要写成,小店就出八十两,若引得人争相来买,自然还会再涨的。”
方长庚顿时把话咽了下去,如果让他从头到尾编写一本辅导书只得八十两他是不干的,但他这些年跟着徐修学习作了厚厚一叠笔记,取其中一部分稍加整理卖给书坊,也不算亏,毕竟现今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不过做生意总是要讨价还价的,若是他这笔记没人买倒没什么,要是真火了,那他可就亏死了,所以还不能就这么让书坊买断。
一瞬间心里想了很多,但方长庚并没说出口,谁知道这东西自己什么时候能弄完呢,还是等书成了再来跟人家详细商议。
“那我就大胆一试,等书成后拿来给掌柜看过。”
李掌柜自然立即说好,还要送方长庚出去,弄得方长庚觉得这么空手就走怪不好意思,就挑了几本举业用书和琴谱,打算给家里的孩子们。
回到家,方长庚才注意到家里突然多了几个陌生人,有男有女,看见他就齐齐整整地站成一排,然后齐齐整整地喊道:“少爷回来了!”
方长庚嘴角抽了抽,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这人都打哪儿来的?!
其中一个微胖的中年女人站出来,欢欢喜喜地说:“少爷,我是来给您洗衣做饭的,就住在不远的巷子,不占地儿!”
家里统共就他和袁丰两人,小李氏和方大山自从他去县衙后多数都住在酒楼的后院,只有他休沐时才过来,要个婆子干什么?
旁边的中年男人貌似是她丈夫,嘿嘿一笑:“少爷,我做过大户人家的护院,还会赶马车。”
他又没仇人,雇个打手唬人么?再说了,家里哪里养得起马?
他瞪了瞪眼,又听队伍里一个老实巴交的老头道:“我……少爷如今举了孝廉,总不能少了门房……”
就算有那么点道理,可你身边那个才七八岁的小女孩儿又是要干嘛?
老头察觉到方长庚的疑惑,忙拢了拢小女孩儿:“这是我孙女儿,我儿子儿媳在外头做生意丢了性命,只留下这一个孩子,小老头只好带着她来投奔少爷……”
对上小女娃又瘦又黄的脸上那双怯怯的眼睛,方长庚觉得脑壳疼,想立刻把袁丰揪出来问个究竟。
说曹操曹操到,袁丰刚一出现在大门口,就无端打了个冷颤,定睛一看方长庚正冷漠地看着他,莫名有些心虚。
“你们先在这里稍候片刻,我要问他一些话。”方长庚语气温和地说完,就转身进了大堂。
袁丰亦步亦趋地跟在身后,急着辩解:“哎哟,这真不是我的主意,是舅母她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人家举人老爷的排场,觉得以后有贵客上门连个倒茶水的人都没有,这才让我去找些人来充门面的。”
方长庚没好气道:“我看那爷孙俩可怜,让人留下当个门房也就算了,这洗衣做饭的婆子和护院是要做甚?”
袁丰哭诉道:“冤枉,其实我原来只找了那对中年夫妇,就那个王婶和她丈夫,另外那爷孙俩是自己找上门的破落户,我不好赶人家走,所以人就看起来多了些……”
见方长庚没有真的怪他的意思,袁丰才小声说:“其实那对夫妻每月只要给六百文就成,住得也怪近的,万一要是遇到什么歹人……不是,万一要搬个行李什么的……”
方长庚喝口茶顺了顺气,也不好就这么把人弄走了,想来也就在这里再留个一年,索性就让袁丰去把人安置了,到底这么大一个宅子,打扫起来也挺要命,让袁丰一个人做确实说不过去。
于是家里就多了这么些个人,好处也是有的。
平时县里大门大户有什么家长里短三天内就能通过王婶的嘴传达到方长庚耳朵里,偶尔过个节王婶和她丈夫还会端着饺子面条之类的家常东西过来,爷孙俩虽然安静,但王婶是个心热的,连带着照顾了老小,熟悉了以后话也多了,再加上小李氏和方大山,一下子就热闹多了。
而方长庚的日常就是去县衙,每到休沐日就去方启明那儿看孩子们,考考幼清的功课,同时定期和刘县丞去村里观察葡萄长势,并把种植中出现的病害及其他问题记载下来,同时添录了解决办法,好到时候印成册子,让村民中识字的指导其他人。
至于编参考书这件事,方长庚果然拖了很久。
这东西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也是要用来给人传道授业解惑的,方长庚不敢随意糊弄。当初自己记笔记时只图自己能看明白,因此光是把零散的笔记总结起来能让别人看懂就花费了不少功夫。再者在这里什么都要亲笔书写,还急躁不得,要不是这么多年来方长庚已经习惯了,不然这完全不能跟现代相比的效率真的会气死人。
进入六月,方长庚就和刘县丞回了云岭村一趟,因为种的葡萄已经结果了!
“马上就是梅雨季,葡萄容易发病,只要能熬过这段时日,到了八月就可以吃到自己种的葡萄了。”刘县丞背着手看葡萄长势,十分高兴。
方长庚笑着附和,眼前葡萄的果子又小又青,一看就酸涩得不得了,但越是这样,他们就越发期盼果实成熟的那一天,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像山上还有他家院子的那么甜。
边浇水巡回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方长庚就和刘县丞告别回了家,准备接老李氏和方万英去县城住些时日。
一进院子,就看到何氏从屋里出来,见到方长庚回来只愣了一瞬,随即想到了什么似的喜道:“长庚回来了,你爷奶在屋里呢,我去叫他们。”
才值下午一二点的样子,两个老人应当还在午睡,方长庚叫住何氏:“二婶,还是等他们醒了再说,我明天才走。”
何氏笑笑,酝酿了一下,略小心翼翼地问道:“长庚啊,我这都一个月没见着幼清了,孩子最近学得咋样?”
方长庚想起幼清写的字,虽然不敢说将来如何,但眼下看起来进度还是很快的,悟性也好,机灵的样子十分讨先生喜爱,于是道:“二婶不用担心,我看幼清是根好苗子,先生都夸他聪明。”
何氏听了越发欢喜,既然方长庚都这么说了,那她儿子一定学得很好,将来一定也能考个举人让她享福。
唯独惋惜的是孩子没有养在身边,她这个做亲娘的看一眼儿子还要瞅着时机,而且还得再等十几年,这样一想,她就没那么激动了。
“既然你来了,那我正好跟着你们去县里看看我儿子。”先不管这些,她就想捏捏自己儿子的小脸,听他喊自己几声娘,也免得时日久了孩子把自己忘了,反而跟大房家的亲。
方长庚也不管她心里想什么,但当娘的看自己儿子天经地义,他又不能说什么,只要何氏别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好的观念就好。
至于她从头到尾只口不提三丫,方长庚已经懒得指责,反正也改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