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魏晋士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上一章我们说过,谈到魏晋南北朝,就不能不提到士族阶级。而谈到士族阶级,就会想起名士。名士这个词用到今天,已经有些揶揄的味道了,比如我们常常把穿着不修边幅与言行不大检点称为名士风度。其实这个词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是响当当的,指的是士族阶级中的精英分子。一个人要得到名士这个称号是非常不容易的,光是名气大还不行,要学问、德行、才情都足以令人折服才行。东晋文人袁宏写了一本《名士传》,从魏初到他那个时代一百多年间,才选了十八个人。正始名士三个:夏侯玄、何晏、王弼;竹林名士七个:嵇康、阮籍、向秀、山涛、王戎、刘伶、阮咸;中朝(即西晋)名士八个:裴楷、乐广、王衍、庾敳、王承、阮瞻、卫玠、谢鲲。这些都是大名鼎鼎、才华盖世、德足服人的时代精英。这十八个人中,又以竹林七贤最为有名,他们的故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流传甚广。

    说起嵇康,我们很容易就想起《广陵散》。《广陵散》又叫《太平引》,“散”和“引”都是琴曲的类别,《广陵散》或《太平引》是一首琴曲的名字。嵇康是被司马氏杀的头,临刑之时从容不迫,从他哥哥嵇喜手里拿过一把琴,弹了一曲《广陵散》,弹完叹一口气说:“袁孝尼(嵇康的外甥)曾经让我教他弹这个曲子,我当时没教他。唉,从此以后没有人会弹这支曲子了!”原话是“《广陵散》于今绝矣”。所以“广陵散绝”就成了一个成语,后世诗文常常用到。今天汉语中还有两个词“绝唱”“绝响”,也是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来的,美得不得了、从此再也听不到或没有能与之媲美的曲子,就叫绝唱、绝响,比如鲁迅就曾经称赞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

    因为嵇康说了“广陵散于今绝矣”这句话,许多人就认为《广陵散》真的就此消失了,但是据学者考证,《广陵散》的古曲至今还在。绝的不是《广陵散》,而是嵇康弹奏《广陵散》的特殊技法。今天重点说的不是音乐,而是嵇康这个人。嵇康为什么会被杀?他犯了什么罪?他被杀头时为什么那么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嵇康这个人,真正是可以称为名士的典范的。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他都可以说是第一流的人才。鲁迅就非常喜欢他,花了很多时间亲手搜集、校对,辑成了一本迄今还是最完备的《嵇康集》。说嵇康无论哪方面都是第一流的人才,有什么证据吗?当然有。首先,嵇康是一流的思想家、哲学家,在魏晋玄学上是王弼和郭象之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次,嵇康是第一流的文学家,他的诗很好,散文更好,尤其说理散文几乎可以说是千古一人,韩愈、柳宗元都无法与他相比;嵇康又是一流的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琴弹得非常好,还写过一篇专论弹琴的《琴赋》,他的《声无哀乐论》则是中国第一篇关于音乐理论的专文,直到今天还有影响;嵇康也是一流的书法家,书写的“五经”曾经刻在太学的石鼓上,作为当时太学生写字的范本;嵇康还是一流的美男子,《世说新语·容止》说他:“身长七尺八寸(那时一尺约等于今天的二十三四厘米,七尺八寸大约等于现在的一米八五左右),风姿特秀。”他的朋友山涛形容他:“嵇叔夜(嵇康字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嵇康别传》形容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就是说,他无论在哪里都是鹤立鸡群,一眼便可以看出来。他死的时候才三十九岁,听说朝廷要杀他,当时三千太学生上书朝廷,请求赦免他,留下来给他们做老师。一个三十九岁的人,居然得到全国知识精英的一致钦仰,这需要什么样的学问和德行?

    太学生的请愿最后帮了倒忙,司马氏一看就吓到了—一个人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如果不杀还得了?司马氏的一个爪牙钟会向他进谗言,说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这话说得很明白,嵇康就是司马氏篡夺曹家天下的绊脚石,司马氏要想当皇帝,就要先搬掉这块绊脚石,也就是所谓“清洁王道”(“清洁”在这里是动词,“王道”是宾语)。嵇康为什么会成为司马氏的绊脚石呢?不错,嵇康是娶了一位曹家的公主,做了魏国的官,官名是中散大夫,所以在政治立场上他是卫护曹氏政权而反对司马氏篡位的,但这不是根本原因。他的太太其实只是曹家一个旁系的公主,并不显赫,中散大夫也只是一个中级文官,又没有任何兵权,不统率一兵一卒,有什么可怕的呢?何况当时在曹家做官而倒向司马氏的人多得很,司马氏本身也是曹魏的大臣。许多明白人都知道曹家大势已去,以后必然是司马氏的天下。例如嵇康的好朋友,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就是这样一个明白人。他最终选择投靠司马氏,并且做了司马氏的大官—吏部尚书,就是专管提拔干部的官,有点像今天的组织部长。他替好朋友嵇康考虑,认为没必要为曹家白白送掉一条命,不如识时务些也做司马氏的官好了,于是向司马氏推荐嵇康来代替自己。不料嵇康不仅不领情,还特别写了一封绝交信,跟山涛划清界限,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巨源”是山涛的字。信中说到他拒绝做官的原因,今天读起来会觉得很滑稽,嵇康列举的九条原因(“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都像是开玩笑。比如他说,自己喜欢睡懒觉,每天早上要到小便快把尿脬胀破了才起床,如何能起早去上班呢?又说,自己很懒,不大洗澡,身上长虱子,老是要抓,因此不能穿官服,如此等等。这算什么理由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都是乱扯淡的话,真正的原因说穿了就是一句:老子就是不跟你司马氏合作!

    嵇康为什么这么讨厌司马氏呢?

    说起来,司马氏也是一个一流的门阀士族,在汉初大将司马卬之后,数百年来簪缨相继,标榜儒术,但是司马懿父子在篡夺曹魏政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虚伪、残忍、不仁不义,是完全违背儒家教导的。可以说晋朝的政权完全是在谎言和杀人中建立起来的。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个以极其残酷的手段,先后发动三次大屠杀(249年,司马懿诛曹爽、何晏共八族;254年,司马师杀夏侯玄、李丰共三族;262年,司马昭杀嵇康、吕安等人),杀灭了十几个大士族,只因为这些士族是自己的政敌,对自己篡位不利。许多士族被司马氏的血腥恐怖手段吓倒,不是顺服司马氏就是不敢作声。但是硬骨头总是有的,嵇康就是一个。嵇康痛恨司马氏的残忍,尤其痛恨司马氏的虚伪,痛恨他“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儒家的旗号,却干着与儒家宗旨相反的不仁不义的勾当。他愤激不已,便打出道家的旗帜来与司马氏对着干,并且写下一系列矛头直指司马氏的文章,如《释私论》《管蔡论》。当他的朋友山涛想推他出来做官的时候,他不仅不领情,反而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山涛绝交。表面是与山涛绝交,本质是与司马氏决裂,《与山巨源绝交书》其实就是一篇不合作主义的宣言。

    这样一来,嵇康就成了司马氏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用什么罪名来杀掉嵇康呢?这是很为难的。因为当时的政权还是曹家的,没办法把不忠的罪名加在嵇康的头上。这时刚好发生一件事,嵇康有一个好朋友叫吕安,吕安有一个哥哥叫吕巽,吕安跟嵇康一样讨厌司马氏,但吕巽却选择了倒向司马氏,做司马氏的爪牙。吕安的老婆很漂亮,吕巽是个好色之徒,奸污了弟媳。吕安当然很愤怒,嵇康为了吕家的名声,劝吕氏兄弟相互隐忍。吕安答应了,吕巽表面上也答应了,不料这家伙恶人先告状,向司马氏诬告吕安不孝,在家打母亲。司马氏本来就讨厌吕安,便以不孝的罪名将吕安抓了起来。嵇康看见好友被诬陷,又痛恨吕巽不讲信用,便挺身而出为吕安辩解。不料早就怀恨在心的司马氏居然借机把嵇康一起抓了起来,说嵇康为不孝的吕安辩护也是不孝,最后用完全莫须有的“不孝”罪名,把吕安和嵇康两个人都杀害了。

    这件事在今天看起来不好理解,嵇康虽然聪明绝顶,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手下一个兵都没有,也没有组织反对党,司马氏为什么如此害怕呢?如果说嵇康有力量,顶多也就是精神的力量。嵇康也很奇怪,如此聪明的一个人,难道看不出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气候早就形成了吗?为什么偏要螳臂当车呢?为什么就不能学自己的朋友山涛呢?如果他能接受山涛的推荐,司马氏一定会给他个不小的官做的,但嵇康偏不。这正是嵇康令司马氏害怕的精神力量之所在,他的独立意志和高尚人格就体现在这里。他无法扭曲自己的内心,无法屈从别人的意志,宁死也不屈服,绝不让自己的人格蒙羞。后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养生》里说嵇康注意养生,却因为恃才傲物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其实这是完全不理解嵇康。在嵇康看来生命是可贵的,所以要养生,但是独立的意志和人格比生命更重要。如果丧失了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养生只是养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就算能够长寿又有什么意义?跟一棵树、一块石头有什么区别呢?刘宋时代的诗人颜延之写了一篇《五君咏》,第二篇就是咏嵇康的,最后两句说:“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这才抓住了嵇康从容就死的本质。“鸾翮”(“鸾”是凤凰之类的神鸟,“翮”是翅膀上的羽茎,这里指翅膀)是美丽的躯壳,“龙性”是高傲的灵魂。他的肉体可以被杀死,而他的精神、意志、人格是不会屈服的,其实这正是儒家的真精神。孔子就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礼记》上说:士“可杀而不可辱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以嵇康表面是道家的信徒,其实是儒家思想的真正信奉者。而打着儒家旗号的司马氏倒是真正糟蹋儒家精神的。这一点鲁迅先生九十年前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早就说过了。他说:例如嵇阮的罪名,一向说他们毁坏礼教。但据我个人的意见,这判断是错的。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黩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

    鲁迅说得太好了,嵇康这样的人其实是太相信礼教,是老老实实地视礼教为真理,不懂得变通,不懂得权术,太迂腐,太执着。在一个头脑灵活的人看来,嵇康的“迂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反正是当官,当曹家的官跟当司马家的官有什么区别呢?可是历朝历代总有这样“迂执”的人。明朝出了一个方孝孺,比嵇康还迂执。明成祖朱棣篡了侄儿建文帝的位子,要方孝孺草诏告天下,方孝孺提笔大书“燕贼篡位”四字,投笔于地,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大怒,说:“灭你九族!”方孝孺说:“莫说九族,十族又如何!”结果真的被灭十族(第十族是学生、朋友),八百多人被杀。嵇康总算还争个曹家、司马家,你方孝孺争个啥呢?都是朱家人当皇帝,是叔叔当还是侄儿当关你什么事?所以方孝孺的脾气简直比嵇康还要犟。但正是这犟脾气闪耀着人格的光辉,什么叫“威武不能屈”?这就叫“威武不能屈”,这才是大丈夫。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历代死节之人大抵都有这样的犟脾气。文天祥说得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最终都有一死,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当然,嵇康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也不是人人都必须做的。在重大的历史事变面前,基于种种原因,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竹林七贤是七个好朋友,都很有才华,经常一起喝酒、清谈,开始时志趣应该都差不多,但后来就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阮籍跟嵇康差不多,但没有嵇康那么刚强,对司马氏只敢软拖不敢硬碰。刘伶和阮咸虽然满腹牢骚,但只能喝酒装疯。向秀最后还是选择出来做司马氏的官,至于山涛和王戎,就不仅当了司马氏的官,而且当了大官。很难说谁对谁不对,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也有各人的苦衷,有的人选择体制外的抗争,有的人选择体制内的改良,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如果仅仅是为了谋取权位而背叛原来的初衷,放弃独立的意志,甚至贬损自己的人格,恐怕总是不会被后人瞧得起的吧。前面说过的颜延之作《五君咏》,就是咏的竹林七贤中的五个人,而把山涛和王戎从七贤中除名了。颜延之距离七贤的时代才不过一百多年,七贤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都还记得嵇康、阮籍,而山涛和王戎尽管官做得很大,已经不大有人提起了。这就是历史做出的评判,而历史常常是不体谅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