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思维维度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腾龙星在全面备战的同时,曾经的大学教授们一部分专职为研究员,另一部分则在执着的做着教育和培训工作,秦绵绵带着媒体编辑组审核着各位教授录制的培训视频,精选出一些经典的培训,送到田薇那里,申请作为脑域通讯器输送知识的一部分。
宋太平前往媒体影视事业部检查进展情况时,顺便旁听了一位教授讲解打开思维维度的培训:
每个人因格局和高度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不同的个人行为,最后形成不同的人生。现在你所拥有的思维模式,又将让你走出怎样的人生路呢?
有一家公司因为在某个项目上决策失误,损失了一笔资金,使得公司的运营情况变得有些艰难。
正当孙老板在发愁怎么重振旗鼓的时候,突然想起以前另外一家公司的杨老板欠了自己30万至今未还,要是能找回这30万,就能帮助公司度过这次难关。
可是当孙老板找到杨老板想让他还钱的时候,杨老板口头上答应着还钱,却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把还钱的日期一拖再拖。
孙老板的公司财政危机不断逼近,孙老板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向公司员工发出求助公告:
“目前杨老板的公司欠着我们公司30万的债务,如果有人能够让B公司还钱,我愿意拿出其中的5万作为奖励。不过,追款必须通过正当途径,不能做些犯法的事情。”
消息一出,公司的员工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毕竟那可是五万元的奖励,差不多就是一年的工资了!
有的员工一有空就去杨老板公司蹲点,想要亲自跟杨老板来一番唇枪舌战,说服杨老板把那30万还回来;有的员工找到了杨老板的联系方式,不断地打电话、发短信,将公司的艰难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杨老板,希望用真诚去打动对方。
然而,半个月过去了,杨老板依然不肯还钱。这下子,连孙老板都心灰意冷了。
谁知道几天后,突然有位员工声称自己把钱收回来了!孙老板喜出望外,立刻让那名员工到自己办公室报告。
“你真的把那30万收回来啦?”
“这个,我要先确定一件事情,请问是真的会奖励我5万元吗?”
“对,奖励你的5万,直接就从30万里扣!”
“谢谢老板,那这样钱是的确收回来了。”
“怎么做到的?”
“我跟对方说,我可以给他欠款打个折,只要他给我5000块,那么他就只需要还25万。杨老板不愧是个生意人,觉得有利可图立刻就答应了。”
听了这名员工的话,孙老板深感惊讶,每个员工都想着把那5万全部收进自己口袋,却一个人都没有成功。眼前这位员工别出心裁的想法,不仅在自己想要得到5万的欲望和B老板不舍得还钱的现实中找到了一个平衡,还及时帮公司脱离了资金危机。
孙老板不禁感叹,这样的人才加以培养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果不其然,在孙老板破格把那位员工提携成了产品部经理后,这个新上任的产品经理立刻针对公司的产品做了一次调查,找出了许多可优化的版块,让公司平稳已久的业绩又冲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有时候,世界很奇怪。人们总是告诉我们努力就会有回报,可是现实却告诉我们:
有的业务员很努力,每天顶着热辣辣的太阳穿梭于偌大的城市之间,无数次敲门、问好、被拒绝,可是业绩的增长速度却慢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学生为了学好一门科目,每个月花上父母差不多一半的工资去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可是每次月考出来的成绩都没脱离过垫底的区域。
“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自己会输得有多惨。”
生活总是喜欢出其不意给人出难题,但是不是每个人都碰巧会解那一题。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去提高自己解题的能力。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破自己思维的局限。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经验越来越多,潜意识就会越来越依靠经验,从而让自己的思维没有办法发散,一直只在原地打转。
我们小孩子时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正是在不断的经历中失去的吗?
比如看到一个大胖子,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是“他肯定特别爱吃才这么胖”,但是其实他真正肥胖的原因,是因为某种疾病;看到一个家庭里面父母对儿子比女儿更好,大部分人会想“肯定是因为重男轻女”,但是其实在这个家庭里面,只有女儿是亲生的,父母为了不让领养的儿子产生负面情绪,所以给了他更多的关照。
往往我们才刚了解到的事情,惯性思维却早已在脑海下了判断。这样的情况越多,我们看到的世界就会越窄。
比起不努力更可怕的事情,是带着局限的思维去努力。
因为知道了很多所谓的“道理”,形成了固有的“观点”,从而很难寻找新一轮的“突破”,这是不少人都会遇到的挑战。
偶尔有一件你觉得自己喜欢并且可以去做的事情,不巧遇上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这件事是多么难完成,完成的几率是多么的低,你想了想发现那些问题的确是有一定难度,背后的代价可能会有些沉重。
你犹豫了,你退缩了,你就这样与你想做的事情失之交臂。
你完全忘记了你要做的,应该是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而不是直接放弃这个选择好让事情一了百了。
“这件事情很难完成所以你也不可能成功”和“这件事情很难完成但是总有人会成功”之间的差距,就是前者只会盯着失败的案例,而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曙光。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被家长这么说过:“学习都那么紧张了,还想着玩,成绩肯定好不了!”
但是其实很多学霸,都很会玩。在开放性思维里面,很多事情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位置,而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现在,我们总是在说三观的话题,思维模式其实也是一种三观的体现。
所谓正确的三观,不是一定要说你对他错,而是应该允许你对,也允许他对,允许这世上有无限种可能。不然,你所追求的“正确三观”,也会成为你的局限。
每个人都在不断校准自己的人生,直至变成一条路,但你要相信,无论你或者别人有多么成功,没有哪一条路是绝对正确的。
思维越局限,明天越危险。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生命的圆圈,他就是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当我们习惯用同一种思维看问题时,我们就容易被当前的已知条件所束缚,很难找到近在眼前的那条帮助我们腾飞的切线。
有人说,比守身如玉更可怕的,是守脑如玉;比平庸无知更恐怖的,是思维的固步自封。
世间最了不起的才能,是思维的独创性
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因此朝廷常常以诗句为主题,并以“按题作画”的方式来考验画家。
有一次,主考官给出的命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要求画家按诗句内容来作画。
有的画家重点关注“踏花”,便在纸上画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瓣,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
有的画家关注“归去”,画了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时疾速归来;
有的画家则关注“马蹄”,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极其醒目……
而那个“香”,却只有一位画家匠心独运,表达了出来。他的画面是:黄昏时,一位少年骑马归乡,几只蝴蝶围着马蹄蹁跹飞舞。
几只简单不过的蝴蝶,成为了本画的点睛之笔,该画家也因此成功入围。
无独有偶,在一道题目为“深山藏古寺”的考试中,大多数画家用大篇笔墨勾勒了崇山峻岭,蜿蜒小路,以及若隐若现的山巅古寺。
只有一位画家构思精巧,没有画古寺,反而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画了一个挑水的和尚。
这便是打破思维定势的奥妙所在。只有跳出既定的圈子,才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对于画家来说,难的不是画画本身,而是画家赋予这幅画的思想和灵魂。
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为文学家老舍画了一幅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水墨画。奇妙的是,画面上没有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构思之巧妙,令人赞叹连连。
莫泊桑说:才能是来自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世间最了不起的才能,是思维的独创性。正是因为打破局限,开拓创新,才造就了这么多精彩绝伦的作品。
最可怕的牢笼,是思想的固步自封
容金珍是世所公认的天才,他可以在毫无基础的前提下,通过简单的加法运算推理出乘法口诀,从数蚂蚁这种百无聊赖的小事中摸索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
他的思维异于常人又高于常人,就像走迷宫时,别人还在起点千般摸索,百般尝试,他却早已跑到迷宫的出口,飞快地找到了那条唯一的答案。
获得过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的希伊斯这样评价他:“就像叫他去地道里取东西,地道很黑,需要照明工具。工具可以是手电筒、油灯、火把,甚至是一盒火柴。可他没用这些,而是用了一面镜子,以非常精妙的角度,把地面上的阳光折射到漆黑的地道里,就这样,靠着微弱的光亮,避开了一个个陷阱……”
容金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来源于他超脱常人的思维模式。
在众多高手被“紫密”逼疯的前提下,他却依靠自己跳脱的思维,从跟疯子下棋、帮邻居解梦、蹲树下数蚂蚁的无所事事中,轻松破解了旁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密码届大难题——“紫密”。
而在破解“紫密”的升级版“黑密”时,容金珍却失去了以往的运气。
明明已经走好了99步,却在最后一步停滞不前。就像一位骑士去救被巫婆关在城堡中的公主,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来到城堡下,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最后一把打开城堡大门的钥匙,于是只好前功尽弃。
容金珍疯了,所以他再也不会知道,那压垮他的最后一把密锁,其实根本没有上锁!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最复杂的密锁,就是没有锁!骑士在城堡大门前想方设法寻找开锁工具,却不曾发现锁只是挂上了,只要动动手,大门便能洞开。
骑士没有想到,天才容金珍也没有想到,他们都犯了一个令人可惜又致命的错误——想当然得认为最后的这把锁极难打开。
殊不知,有时候天才比平常人更脆弱,他们的思维一方面极度的细腻,一方面又经不起拉裂,不经意间便被摧毁。
世间最可怕的牢笼,是思想的固步自封。可怕到让一代天才,瞬间“泯然众人矣”。
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跳出思维的圈套
拿破仑滑铁卢兵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一位善谋略的朋友秘密给他捎来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
拿破仑爱不释手,从此一个人默默下起了象棋,打发寂寞痛苦的时光。就这样日复一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拿破仑死后,象棋经过了多次转手拍卖。其中一位拥有者偶然发现,有一枚棋子的底部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塞着一张如何逃出圣赫勒拿岛的详细计划!
世界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智商高达160。却被一位汽车修理工难住:
一位聋哑人来五金商店买钉子,对售货员做了左手手指立起,右手握拳敲击的动作,售货员便明白了。那若是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他会怎么做?
阿西莫夫不假思索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罢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修理工见状哈哈大笑:“盲人想买剪刀,直接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
由此可见,即使是智商极高的人,一旦被惯性思维禁锢,也会对近在眼前的正确答案视而不见,在思维定势的死胡同里兜兜转转,永远逃脱不出。
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跳出思维的圈套。
当我们摆脱对他人思维的惊奇时,我们的思维也会迎来飞跃,熠熠闪光。
与其一条路走到黑,不如换条路殊途同归
思维一旦被套上枷锁,偏居一隅,便如同无法流动的死水,一瞬间失去所有的生机与活力。
有人说,比守身如玉更可怕的,是守脑如玉。
一个人,只有跳出思维的圈子,站在思维的高点,避开思维的盲区,挑战思维的局限,才能所向披靡,无所畏惧。
生活中,工作中,都是如此。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穷。
墙上挂着一条咸鱼,一家人围着一盘咸菜扒拉着白饭。低头吃一口饭,抬头看一眼鱼,就算是吃着肉了。孩子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父亲要责骂他贪婪。
有白米饭就咸菜,墙上还有鱼,已然是十分不错了。还有更多的人只能吃野菜、草根,甚至是观音土,更有人互换孩子杀了吃……
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看天吃饭,不知道何时,天灾人祸就会忽然降临。普罗大众既穷困,又要时刻准备着无妄之灾。勤俭节约,成了生存与生活的智慧。
这是一些人富裕了,但是幸福指数并没有同等上升的直接原因,穷日子过习惯了,过出了心理阴影。
露丝奶奶买了几斤香蕉,回到家发现有两根有点发黑,局部有点腐烂了,赶紧给吃了。
看到剩下的都还好,舍不得吃,决定再放放。过了两天,又发现两根开始腐烂了,露丝奶奶赶紧又吃了……如此循环,几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没吃到。
经常做这样的事情的,可不只有露丝奶奶。
肖大妈的儿子给她买了一件几千块钱的衣服。每逢有亲朋上门,她都要拿出来展览一番,但就是舍不得穿。只有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几个小时,又赶紧脱下来收好。直到有一次拿出来,她却发现衣服被老鼠啃烂了。
该吃的不吃,该穿的不穿,该用的不用……
一些人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这可不仅仅是因为还没适应富裕的日子。这是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一种眼界,一种格局。
这种习惯固执而倔强,不可撼动。肯定不止一位固守勤俭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注重省钱。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心态叫“稀缺心态”,即你越觉得自己缺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而事实却往往,你越在意什么,就越缺什么。
“稀缺心理”会严重影响人的认知智慧,导致人们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因小失大。这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却也总是和“节俭”的优良品质同在。
节俭的人心中往往只有一个想法:省钱。为了省钱,就要算账,就怕吃亏。算着算着,就容易只看到手里那点钱,而鼠目寸光,看不到远处。省钱,反而失去了挣钱的机会。
很多老百姓不是绝对缺钱,而是愿意将钱存在银行。因为大家对过去的苦日子心有余悸,不得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把钱存起来,防范于未然。
而这些存起来的钱,都是从眼前的日子里一分一分扣出来的,每一分钱上都写着“节俭”两个大字。
节俭是我们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一直被称之为美德。但是,现在它正在抹杀很大一部分人的幸福。没有存钱,心里不踏实。
存了一万,想存十万;存了十万,还想存一百万……不敢吃,不敢穿,不敢用,极度缺乏安全感。
然而,抓不住现在的生活,快乐与幸福该何处安放?
勤俭自然是美德,铺张浪费绝对是可耻,但是自己挣的钱自己花也是光荣。
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不抠抠搜搜过日子,开开心心享受眼前的生活。
而一味节俭,坏了生活的兴致,不值得。
机会成本:放弃掉的鱼,是选择熊掌代价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出自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口。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谈一笔100万的生意,你把时间用于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这也是机会成本的概念。
对其的定义是这样的: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有点迷糊?让我来再举一两个例子,你就秒懂了。
1.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那么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少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享受电视剧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
2.假若一人拥有一所房子,那人选择自住的机会成本就是把房子租给他人所能拥得的收入。
也就是说在我们做了一个选择后,所放弃的其他选择可能带来的回报,尽管不太准确,这样的理解在日常当中,也问题不大。
比较优势:事情应交给机会成本最低的人
言归正传,平时大家在讨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所存在的某种优势的时候,常常会借用经济学中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专有名词——比较优势。在通常的语境中,人们使用“比较优势”一词时,大多含有这样的意思:甲和乙相比较,甲有什么优势,而乙又有什么优势,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那么我们的整体效率就提高了。于是“比较优势”就成了:自己跟别人比较,哪些方面是强项?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就可以更有效率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人也是如此。说的好听点儿,这叫“扬长避短”。
具体释义: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相对另一个来说更善于生产某种产品,则在此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东地区为什么没有高新技术产业?
中东地区天然石油资源丰富,在原油产业上处于比较优势,在其它产业处于比较劣势。原油产业会排挤其它劣势产业,资本、技术、劳动力会向原油产业聚集。所以,按照比较优势和相对竞争法则,中东地区发展高新产业很困难。
假如让牛郎织布,织女下田——嘿嘿,恐怕他们就得饿死了!这个美好的童话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比较优势的威力!
沉没成本:来都来了,所以将错就错
沉没成本是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投资决策时理性的决策者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还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他说,“假如你花7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斯蒂格利茨在这里不但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沉没成本,而且还指明了我们对待沉没成本应持怎样的态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死抓“沉没成本”不放的状况:
比如,很多人在公交站,等了半小时依然不见来车,却不愿叫个滴滴——不是抠门,而是不甘心,宁愿在烈日下继续满头大汗耗着也不想让已过去的时间“被浪费”。
人总是倾向于只烦恼眼前的事情,即便典当未来的资源,也得保全眼前。哪怕它已残破不缺,或是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边际成本:为什么起飞前的飞机票很便宜?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比如一家航空公司,现在有一架客机额定的载客人数是100人(100个座位),飞行成本是5万元,相当于平均每人是500元。但是在客机起飞前4小时,这架客机只售出95个位置,这个时候会有少量人带着捡漏的心理在机场寻求特价机票,而为了保障飞行成本,剩下的5个位置应该怎样定价卖出去呢?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认为以500元的平均成本价格出售即可,但实际上这是错的!
此次的飞行成本为5万元,不管目前100个座位是否全部售出都已经被购买机票的95人平均分摊了,因此那些在飞机起飞前购买特价机票的乘客对于此次飞行成本而言,几乎没有增加,微乎其微,可能仅仅只是飞机上的一顿午餐和一份零食。
因此,夸张来说,飞机起飞前的低价机票具体价格甚至可以低至1元,这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并且能够保证航空公司不亏损,而这第96个购买机票的人所消耗的飞机用餐、饮料费用等就是边际成本。所以,边际成本实质上是生产者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额外生产一个产品所带来的成本增量。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边际成本只是航空公司考虑剩余票价的最基本参考量,可能他们还会考虑到这么做是否会影响品牌形象、是否会造成大量的投机行为、是否会对正常购票顾客造成心理上的不公平感。
交易成本:有交易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
“交易成本”作为与生产“作业成本”相对应的一个经济学名词,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里着墨并不多,关于交易成本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更是少见。事实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交易成本”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的每个角落,在买家和卖家的每一项交易中,甚至在每一项交易的每一环节都存在着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普遍存在于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中。可以说“只要有交易存在则必然存在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交易成本理论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提出,所谓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
在经营管理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一件事,我们应该自己雇人做,还是寻求外部合作呢?罗纳德?科斯在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顺道还解释了企业扩张的边界问题,也就是,什么时候招人自己做,什么时候外包。他也因此在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认为,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如果高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就不应该内部扩张了,也就是别再雇人自己做了,而应该更多的寻求外部合作,反过来,如果内部交易成本更低,那么就应该自己雇人做。
宋太平静心又回顾了一遍,才沉声说道:“这位教授的知识很渊博,观点论证和说服,也很到位,只是篇幅还是太长了,需要压缩掉一半篇幅,毕竟阅读这个资料的人们,要被灌输大量知识,人们需要的是一些简练、易懂的培训演讲。”
腾龙星在全面备战的同时,曾经的大学教授们一部分专职为研究员,另一部分则在执着的做着教育和培训工作,秦绵绵带着媒体编辑组审核着各位教授录制的培训视频,精选出一些经典的培训,送到田薇那里,申请作为脑域通讯器输送知识的一部分。
宋太平前往媒体影视事业部检查进展情况时,顺便旁听了一位教授讲解打开思维维度的培训:
每个人因格局和高度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不同的个人行为,最后形成不同的人生。现在你所拥有的思维模式,又将让你走出怎样的人生路呢?
有一家公司因为在某个项目上决策失误,损失了一笔资金,使得公司的运营情况变得有些艰难。
正当孙老板在发愁怎么重振旗鼓的时候,突然想起以前另外一家公司的杨老板欠了自己30万至今未还,要是能找回这30万,就能帮助公司度过这次难关。
可是当孙老板找到杨老板想让他还钱的时候,杨老板口头上答应着还钱,却总是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把还钱的日期一拖再拖。
孙老板的公司财政危机不断逼近,孙老板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向公司员工发出求助公告:
“目前杨老板的公司欠着我们公司30万的债务,如果有人能够让B公司还钱,我愿意拿出其中的5万作为奖励。不过,追款必须通过正当途径,不能做些犯法的事情。”
消息一出,公司的员工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毕竟那可是五万元的奖励,差不多就是一年的工资了!
有的员工一有空就去杨老板公司蹲点,想要亲自跟杨老板来一番唇枪舌战,说服杨老板把那30万还回来;有的员工找到了杨老板的联系方式,不断地打电话、发短信,将公司的艰难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杨老板,希望用真诚去打动对方。
然而,半个月过去了,杨老板依然不肯还钱。这下子,连孙老板都心灰意冷了。
谁知道几天后,突然有位员工声称自己把钱收回来了!孙老板喜出望外,立刻让那名员工到自己办公室报告。
“你真的把那30万收回来啦?”
“这个,我要先确定一件事情,请问是真的会奖励我5万元吗?”
“对,奖励你的5万,直接就从30万里扣!”
“谢谢老板,那这样钱是的确收回来了。”
“怎么做到的?”
“我跟对方说,我可以给他欠款打个折,只要他给我5000块,那么他就只需要还25万。杨老板不愧是个生意人,觉得有利可图立刻就答应了。”
听了这名员工的话,孙老板深感惊讶,每个员工都想着把那5万全部收进自己口袋,却一个人都没有成功。眼前这位员工别出心裁的想法,不仅在自己想要得到5万的欲望和B老板不舍得还钱的现实中找到了一个平衡,还及时帮公司脱离了资金危机。
孙老板不禁感叹,这样的人才加以培养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果不其然,在孙老板破格把那位员工提携成了产品部经理后,这个新上任的产品经理立刻针对公司的产品做了一次调查,找出了许多可优化的版块,让公司平稳已久的业绩又冲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有时候,世界很奇怪。人们总是告诉我们努力就会有回报,可是现实却告诉我们:
有的业务员很努力,每天顶着热辣辣的太阳穿梭于偌大的城市之间,无数次敲门、问好、被拒绝,可是业绩的增长速度却慢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有的学生为了学好一门科目,每个月花上父母差不多一半的工资去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可是每次月考出来的成绩都没脱离过垫底的区域。
“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自己会输得有多惨。”
生活总是喜欢出其不意给人出难题,但是不是每个人都碰巧会解那一题。
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去提高自己解题的能力。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破自己思维的局限。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经验越来越多,潜意识就会越来越依靠经验,从而让自己的思维没有办法发散,一直只在原地打转。
我们小孩子时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正是在不断的经历中失去的吗?
比如看到一个大胖子,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是“他肯定特别爱吃才这么胖”,但是其实他真正肥胖的原因,是因为某种疾病;看到一个家庭里面父母对儿子比女儿更好,大部分人会想“肯定是因为重男轻女”,但是其实在这个家庭里面,只有女儿是亲生的,父母为了不让领养的儿子产生负面情绪,所以给了他更多的关照。
往往我们才刚了解到的事情,惯性思维却早已在脑海下了判断。这样的情况越多,我们看到的世界就会越窄。
比起不努力更可怕的事情,是带着局限的思维去努力。
因为知道了很多所谓的“道理”,形成了固有的“观点”,从而很难寻找新一轮的“突破”,这是不少人都会遇到的挑战。
偶尔有一件你觉得自己喜欢并且可以去做的事情,不巧遇上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这件事是多么难完成,完成的几率是多么的低,你想了想发现那些问题的确是有一定难度,背后的代价可能会有些沉重。
你犹豫了,你退缩了,你就这样与你想做的事情失之交臂。
你完全忘记了你要做的,应该是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而不是直接放弃这个选择好让事情一了百了。
“这件事情很难完成所以你也不可能成功”和“这件事情很难完成但是总有人会成功”之间的差距,就是前者只会盯着失败的案例,而看不到解决问题的曙光。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被家长这么说过:“学习都那么紧张了,还想着玩,成绩肯定好不了!”
但是其实很多学霸,都很会玩。在开放性思维里面,很多事情不应该处于对立的位置,而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现在,我们总是在说三观的话题,思维模式其实也是一种三观的体现。
所谓正确的三观,不是一定要说你对他错,而是应该允许你对,也允许他对,允许这世上有无限种可能。不然,你所追求的“正确三观”,也会成为你的局限。
每个人都在不断校准自己的人生,直至变成一条路,但你要相信,无论你或者别人有多么成功,没有哪一条路是绝对正确的。
思维越局限,明天越危险。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生命的圆圈,他就是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当我们习惯用同一种思维看问题时,我们就容易被当前的已知条件所束缚,很难找到近在眼前的那条帮助我们腾飞的切线。
有人说,比守身如玉更可怕的,是守脑如玉;比平庸无知更恐怖的,是思维的固步自封。
世间最了不起的才能,是思维的独创性
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因此朝廷常常以诗句为主题,并以“按题作画”的方式来考验画家。
有一次,主考官给出的命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要求画家按诗句内容来作画。
有的画家重点关注“踏花”,便在纸上画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瓣,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
有的画家关注“归去”,画了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时疾速归来;
有的画家则关注“马蹄”,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极其醒目……
而那个“香”,却只有一位画家匠心独运,表达了出来。他的画面是:黄昏时,一位少年骑马归乡,几只蝴蝶围着马蹄蹁跹飞舞。
几只简单不过的蝴蝶,成为了本画的点睛之笔,该画家也因此成功入围。
无独有偶,在一道题目为“深山藏古寺”的考试中,大多数画家用大篇笔墨勾勒了崇山峻岭,蜿蜒小路,以及若隐若现的山巅古寺。
只有一位画家构思精巧,没有画古寺,反而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画了一个挑水的和尚。
这便是打破思维定势的奥妙所在。只有跳出既定的圈子,才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对于画家来说,难的不是画画本身,而是画家赋予这幅画的思想和灵魂。
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为文学家老舍画了一幅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水墨画。奇妙的是,画面上没有蛙,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构思之巧妙,令人赞叹连连。
莫泊桑说:才能是来自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世间最了不起的才能,是思维的独创性。正是因为打破局限,开拓创新,才造就了这么多精彩绝伦的作品。
最可怕的牢笼,是思想的固步自封
容金珍是世所公认的天才,他可以在毫无基础的前提下,通过简单的加法运算推理出乘法口诀,从数蚂蚁这种百无聊赖的小事中摸索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
他的思维异于常人又高于常人,就像走迷宫时,别人还在起点千般摸索,百般尝试,他却早已跑到迷宫的出口,飞快地找到了那条唯一的答案。
获得过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的希伊斯这样评价他:“就像叫他去地道里取东西,地道很黑,需要照明工具。工具可以是手电筒、油灯、火把,甚至是一盒火柴。可他没用这些,而是用了一面镜子,以非常精妙的角度,把地面上的阳光折射到漆黑的地道里,就这样,靠着微弱的光亮,避开了一个个陷阱……”
容金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来源于他超脱常人的思维模式。
在众多高手被“紫密”逼疯的前提下,他却依靠自己跳脱的思维,从跟疯子下棋、帮邻居解梦、蹲树下数蚂蚁的无所事事中,轻松破解了旁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密码届大难题——“紫密”。
而在破解“紫密”的升级版“黑密”时,容金珍却失去了以往的运气。
明明已经走好了99步,却在最后一步停滞不前。就像一位骑士去救被巫婆关在城堡中的公主,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来到城堡下,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最后一把打开城堡大门的钥匙,于是只好前功尽弃。
容金珍疯了,所以他再也不会知道,那压垮他的最后一把密锁,其实根本没有上锁!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最复杂的密锁,就是没有锁!骑士在城堡大门前想方设法寻找开锁工具,却不曾发现锁只是挂上了,只要动动手,大门便能洞开。
骑士没有想到,天才容金珍也没有想到,他们都犯了一个令人可惜又致命的错误——想当然得认为最后的这把锁极难打开。
殊不知,有时候天才比平常人更脆弱,他们的思维一方面极度的细腻,一方面又经不起拉裂,不经意间便被摧毁。
世间最可怕的牢笼,是思想的固步自封。可怕到让一代天才,瞬间“泯然众人矣”。
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跳出思维的圈套
拿破仑滑铁卢兵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一位善谋略的朋友秘密给他捎来一副用象牙和软玉制成的国际象棋。
拿破仑爱不释手,从此一个人默默下起了象棋,打发寂寞痛苦的时光。就这样日复一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拿破仑死后,象棋经过了多次转手拍卖。其中一位拥有者偶然发现,有一枚棋子的底部居然可以打开,里面塞着一张如何逃出圣赫勒拿岛的详细计划!
世界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智商高达160。却被一位汽车修理工难住:
一位聋哑人来五金商店买钉子,对售货员做了左手手指立起,右手握拳敲击的动作,售货员便明白了。那若是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请问他会怎么做?
阿西莫夫不假思索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罢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修理工见状哈哈大笑:“盲人想买剪刀,直接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
由此可见,即使是智商极高的人,一旦被惯性思维禁锢,也会对近在眼前的正确答案视而不见,在思维定势的死胡同里兜兜转转,永远逃脱不出。
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
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的,是跳出思维的圈套。
当我们摆脱对他人思维的惊奇时,我们的思维也会迎来飞跃,熠熠闪光。
与其一条路走到黑,不如换条路殊途同归
思维一旦被套上枷锁,偏居一隅,便如同无法流动的死水,一瞬间失去所有的生机与活力。
有人说,比守身如玉更可怕的,是守脑如玉。
一个人,只有跳出思维的圈子,站在思维的高点,避开思维的盲区,挑战思维的局限,才能所向披靡,无所畏惧。
生活中,工作中,都是如此。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穷。
墙上挂着一条咸鱼,一家人围着一盘咸菜扒拉着白饭。低头吃一口饭,抬头看一眼鱼,就算是吃着肉了。孩子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父亲要责骂他贪婪。
有白米饭就咸菜,墙上还有鱼,已然是十分不错了。还有更多的人只能吃野菜、草根,甚至是观音土,更有人互换孩子杀了吃……
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看天吃饭,不知道何时,天灾人祸就会忽然降临。普罗大众既穷困,又要时刻准备着无妄之灾。勤俭节约,成了生存与生活的智慧。
这是一些人富裕了,但是幸福指数并没有同等上升的直接原因,穷日子过习惯了,过出了心理阴影。
露丝奶奶买了几斤香蕉,回到家发现有两根有点发黑,局部有点腐烂了,赶紧给吃了。
看到剩下的都还好,舍不得吃,决定再放放。过了两天,又发现两根开始腐烂了,露丝奶奶赶紧又吃了……如此循环,几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没吃到。
经常做这样的事情的,可不只有露丝奶奶。
肖大妈的儿子给她买了一件几千块钱的衣服。每逢有亲朋上门,她都要拿出来展览一番,但就是舍不得穿。只有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几个小时,又赶紧脱下来收好。直到有一次拿出来,她却发现衣服被老鼠啃烂了。
该吃的不吃,该穿的不穿,该用的不用……
一些人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这可不仅仅是因为还没适应富裕的日子。这是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一种眼界,一种格局。
这种习惯固执而倔强,不可撼动。肯定不止一位固守勤俭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注重省钱。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心态叫“稀缺心态”,即你越觉得自己缺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而事实却往往,你越在意什么,就越缺什么。
“稀缺心理”会严重影响人的认知智慧,导致人们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因小失大。这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却也总是和“节俭”的优良品质同在。
节俭的人心中往往只有一个想法:省钱。为了省钱,就要算账,就怕吃亏。算着算着,就容易只看到手里那点钱,而鼠目寸光,看不到远处。省钱,反而失去了挣钱的机会。
很多老百姓不是绝对缺钱,而是愿意将钱存在银行。因为大家对过去的苦日子心有余悸,不得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把钱存起来,防范于未然。
而这些存起来的钱,都是从眼前的日子里一分一分扣出来的,每一分钱上都写着“节俭”两个大字。
节俭是我们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一直被称之为美德。但是,现在它正在抹杀很大一部分人的幸福。没有存钱,心里不踏实。
存了一万,想存十万;存了十万,还想存一百万……不敢吃,不敢穿,不敢用,极度缺乏安全感。
然而,抓不住现在的生活,快乐与幸福该何处安放?
勤俭自然是美德,铺张浪费绝对是可耻,但是自己挣的钱自己花也是光荣。
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不抠抠搜搜过日子,开开心心享受眼前的生活。
而一味节俭,坏了生活的兴致,不值得。
机会成本:放弃掉的鱼,是选择熊掌代价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出自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口。因为你吃这顿饭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谈一笔100万的生意,你把时间用于吃这顿饭,就失去了这些本来能有的价值。这也是机会成本的概念。
对其的定义是这样的: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有点迷糊?让我来再举一两个例子,你就秒懂了。
1.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那么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少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享受电视剧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
2.假若一人拥有一所房子,那人选择自住的机会成本就是把房子租给他人所能拥得的收入。
也就是说在我们做了一个选择后,所放弃的其他选择可能带来的回报,尽管不太准确,这样的理解在日常当中,也问题不大。
比较优势:事情应交给机会成本最低的人
言归正传,平时大家在讨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所存在的某种优势的时候,常常会借用经济学中古典贸易理论的一个专有名词——比较优势。在通常的语境中,人们使用“比较优势”一词时,大多含有这样的意思:甲和乙相比较,甲有什么优势,而乙又有什么优势,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分工合作,那么我们的整体效率就提高了。于是“比较优势”就成了:自己跟别人比较,哪些方面是强项?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就可以更有效率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人也是如此。说的好听点儿,这叫“扬长避短”。
具体释义: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相对另一个来说更善于生产某种产品,则在此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中东地区为什么没有高新技术产业?
中东地区天然石油资源丰富,在原油产业上处于比较优势,在其它产业处于比较劣势。原油产业会排挤其它劣势产业,资本、技术、劳动力会向原油产业聚集。所以,按照比较优势和相对竞争法则,中东地区发展高新产业很困难。
假如让牛郎织布,织女下田——嘿嘿,恐怕他们就得饿死了!这个美好的童话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比较优势的威力!
沉没成本:来都来了,所以将错就错
沉没成本是指已发生或承诺、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误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资。沉没成本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投资决策时理性的决策者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还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他说,“假如你花7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怀疑这个电影是否值7元。看了半个小时后,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糟透了。你应该离开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视那7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再收回。”斯蒂格利茨在这里不但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沉没成本,而且还指明了我们对待沉没成本应持怎样的态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死抓“沉没成本”不放的状况:
比如,很多人在公交站,等了半小时依然不见来车,却不愿叫个滴滴——不是抠门,而是不甘心,宁愿在烈日下继续满头大汗耗着也不想让已过去的时间“被浪费”。
人总是倾向于只烦恼眼前的事情,即便典当未来的资源,也得保全眼前。哪怕它已残破不缺,或是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边际成本:为什么起飞前的飞机票很便宜?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比如一家航空公司,现在有一架客机额定的载客人数是100人(100个座位),飞行成本是5万元,相当于平均每人是500元。但是在客机起飞前4小时,这架客机只售出95个位置,这个时候会有少量人带着捡漏的心理在机场寻求特价机票,而为了保障飞行成本,剩下的5个位置应该怎样定价卖出去呢?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认为以500元的平均成本价格出售即可,但实际上这是错的!
此次的飞行成本为5万元,不管目前100个座位是否全部售出都已经被购买机票的95人平均分摊了,因此那些在飞机起飞前购买特价机票的乘客对于此次飞行成本而言,几乎没有增加,微乎其微,可能仅仅只是飞机上的一顿午餐和一份零食。
因此,夸张来说,飞机起飞前的低价机票具体价格甚至可以低至1元,这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并且能够保证航空公司不亏损,而这第96个购买机票的人所消耗的飞机用餐、饮料费用等就是边际成本。所以,边际成本实质上是生产者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额外生产一个产品所带来的成本增量。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边际成本只是航空公司考虑剩余票价的最基本参考量,可能他们还会考虑到这么做是否会影响品牌形象、是否会造成大量的投机行为、是否会对正常购票顾客造成心理上的不公平感。
交易成本:有交易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
“交易成本”作为与生产“作业成本”相对应的一个经济学名词,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里着墨并不多,关于交易成本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更是少见。事实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交易成本”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的每个角落,在买家和卖家的每一项交易中,甚至在每一项交易的每一环节都存在着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普遍存在于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中。可以说“只要有交易存在则必然存在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交易成本理论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提出,所谓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
在经营管理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一件事,我们应该自己雇人做,还是寻求外部合作呢?罗纳德?科斯在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提出“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顺道还解释了企业扩张的边界问题,也就是,什么时候招人自己做,什么时候外包。他也因此在199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认为,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如果高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就不应该内部扩张了,也就是别再雇人自己做了,而应该更多的寻求外部合作,反过来,如果内部交易成本更低,那么就应该自己雇人做。
宋太平静心又回顾了一遍,才沉声说道:“这位教授的知识很渊博,观点论证和说服,也很到位,只是篇幅还是太长了,需要压缩掉一半篇幅,毕竟阅读这个资料的人们,要被灌输大量知识,人们需要的是一些简练、易懂的培训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