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羽书日再至(八)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崇祯一听说“毛文龙反了”五字,却有如被雷击一般,“霍”的坐直了身子,也顾不上再拿捏周廷儒,便直接开口道:“此事可当真?”
周廷儒开口道:“此事已经证实无误,有辽东袁崇焕奏折为证。此事有民间传言,有辽东安插在盛京的细作传回的消息,亦有东江逃出的士卒为证。前几天袁崇焕便上折子说东江要反,果然没几天便反了这毛文龙。”
崇祯赶紧从王承恩手中抢过三份奏折,打开一一看了起来,里面果然如同周廷儒所说。
加上这三封,袁崇焕短短十几天内已经连着上了五道奏折,可见事情的确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
到了这里,崇祯哪里还有心情挑周廷儒的刺,便下意识的把奏折紧紧的抓在手里,向周廷儒求救道:“周老先生,此事当如何才好?”
周廷儒心花怒放,自己才三十出头,圣上便用“老先生”来称呼自己,这可是不可多得的恩典啊,回头当想办法写入史书才行。
见到崇祯着急的样子,周廷儒却不急,慢悠悠的开口道:“圣上勿忧!毛文龙虽然反了,不过离攻打锦右等地少说也要个把月。毛文龙眼下正忙着清洗内部忠于朝廷的将领和士卒,一时半会出不了兵。而要肃清上下,少说也要一个月,时间上还来得及。请圣上即刻下旨,命令驻扎在宁远的军队前往锦、右等地增援。然后命令山海关的赵率教率军队前往宁远驻防。命令蓟州、密云等地守军前往山海关驻防。如此大军梯次前移,所耗费的时间、军粮、兵饷都不需要太多。”
崇祯想了想,周廷儒这话有理,倘若从京师千里迢迢调兵去锦州,路上既远且不说,如今大雪交加,十分难走。等军队好不容易到了锦州城下,却也成了疲兵,无力再战,一点用也没有。还是这样滚动式增援比较好一点。
主意已定,崇祯便一叠声的招呼旁边的王承恩道:“速取笔墨来,朕即刻下旨,大军克日出发。”
王承恩听到此话,却踌躇了一下,这才去书案上取来了笔墨纸砚,放在了崇祯身边的桌上,铺好纸张,压好镇纸,磨好细墨,便躬身退到了一旁,想着军饷的事情。
崇祯站了起来,挥毫接连写下了三道圣旨。
第一道:“着袁崇焕速领宁远大军北上,主持锦州等地防守,见旨之日即可出发,不得延误。寸土不得有失,否则提头来见。”
第二道:“着赵率教速领山海关大军北上,入驻宁远,策应锦右等地。见旨之日即刻出发,不得延误。”
第三道:“着刘策速领蓟州、密云等驻军前往山海关,接替赵率教防守山海关,见旨之日即刻出发,不得延误。”
接着吩咐王承恩奉上“皇帝御前之宝”,用玺之后,把三道诏书交给了周廷儒,开口道:“事情紧急,周老先生速去内阁勘误,六科驳正后火速派人前去各处宣旨。”
关于内阁用印的问题,这里科普一下。
按照大明程序,官员要上奏折,写完封好后便交给通政司,通政司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转交皇帝,皇帝看后(也有不看的)便命司礼监批红用印,司礼监批红用印完成后,便会归档,宫中一份,内阁一份,各部一份。
倘若要下发旨意,便是皇帝口述,翰林代笔润色(重大事情皇帝亲书,不需翰林到场,也就不会有奉天承运这样的词语),然后送交内阁勘误,一方面是和内阁通气,让内阁知道此事;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圣旨出错,万一有笔误,曲解之类的,会丢圣上面子。
内阁辅臣看过没问题的话,便会在背面盖上自己的私印(‘背书’二字的由来,而且可以用来做圣旨防伪),表示已经由这位阁臣勘误完成,倘若出了问题,便是此人的责任。
内阁勘误之后,转交六科驳正。六科看过没异议,便继续转交通政司,要么明发天下,要么发给接旨的官员。
这样流程下来的便是法定的圣旨,违抗这种圣旨很有可能被杀头。
还有一种情况,皇帝绕过内阁、六科和通政司,直接把圣旨发到接旨官员手中,这叫中旨,没什么法律效力。用玺也不会用“皇帝御前之宝”,只能用用随身小印,例如“崇祯之宝”、“皇帝密旨”等。这样的圣旨,小事没问题,文官们给面子的话顺手办了。大事你可以不当回事,没人会来追究你的责任,大明的文官就是这么屌。
周廷儒接过了三道圣旨,却任然站在那里,不肯动身。
崇祯便开口问道:“事情紧急,周老先生先去下旨。倘有其它事情,容后再议。”
周廷儒却开口道:“圣上,只是这大军出动,开拨之费却少不了。敢问这开拨之费却从何处出?”
崇祯便开口道:“自然从户部出。”说到这里,猛然醒悟过来,瞪大眼睛开口道:“户部又没钱了?”
周廷儒苦笑了一下,开口道:“微臣上个月和户部尚书毕自严议事之时,便听说户部库房中只剩下银两二万余两,刚好仅够这个月京官的俸禄。”
崇祯便开口道:“事情紧急,先把这二万两挪来用作开拨之费。京官的俸禄,着户部再想其它法子。”
周廷儒却开口道:“回圣上,这二万两远远不够啊!”
崇祯便问道:“大军开拨,所费几何?”
周廷儒回答道:“按旧例,大军开拨之时,需发安家费每人五两,起脚费一两,落脚费一两,鞋钱五分。如今宁远驻军贰万余,山海关驻军万余,密云驻军五千,合计大军四万左右。算起来需开拨费用三十万两。”
崇祯喟然长叹,开口道:“当年神宗(万历)、光宗(天启)在位时,钱银怎么就够花?光宗且不去说他,神宗朝可是前后三大征,府库尚且能支持。何以到了本朝,还没几年就无钱可用了?”
周廷儒便开口道:“圣上厚恩,让微臣掌管这朝廷诸事。可惜微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朝廷年入二千一百万两,其中宗室禄米就占去了七百万两,辽东袁崇焕处修筑新城又耗费了八百余万两。剩下的六百万两,既要给百官发俸禄,又要支撑其余边军开销,碰到各地灾荒,朝廷还要拿钱去赈灾。微臣实在已经尽力了。”
崇祯便开口道:“这一时半会,你让朕去哪里凑够这三十万两开拨之费?”
周廷儒便跪地开口道:“微臣请圣上开内库,发内帑以济军用。”
这里再科普一下外库,内库。所谓外库,也叫国库,乃是朝廷的银库,各地税收以及其它收入上来后,通通进入外库。朝廷各种开销,也全由外库支出。包括皇宫的日常开销,皇帝大婚、殡天也由外库支出。而所谓内库,则是皇帝私人所有,其收入来源为各地皇庄产出,京师内皇店的经营收入,各地官员上供的贡品等,用途则是给皇帝零花、打赏宫人、大臣等之用。
崇祯却愁着眉开口道:“周老先生你也知道,今次辽东要求粮米一百二十万石,外库银两不足,便是用内库的钱来补。如今内库也已经空空如洗,朕哪里还能拿出钱来?”
周廷儒却正色道:“圣上,社稷为重,钱财为轻啊!内库的钱花光了,到了明年还会有。倘若辽东有失,则京师震荡、社稷不稳。”
崇祯便开口道:“倘若内库有钱,朕又如何不舍得花销?周老先生倘若不信,可随王承恩去内库走一趟,亲自看看。”
旁边王承恩见到崇祯为银钱发愁,便小心翼翼的走上来开口道:“万岁爷,老奴和山西商人有点交情,要不然让老奴去找山西商人拆借一些?”
崇祯心里大喜,正要开口答应。
旁边的周廷儒一下子跳了起来,指着王承恩喝道:“太祖铁律,阉寺不得干政!你这条老阉货竟敢妄议朝政,可曾把大明列祖列宗放在眼内?实在是大不敬!”
又转头对着崇祯说道:“阉寺今日能干政,明日便能欺君。倘若圣上不想重演唐顺宗之祸,便请诛杀此贼,以儆效尤。”
崇祯一心想效仿太祖、成祖,听到周廷儒搬出太祖铁律来喝斥王承恩,便忍了忍,把到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
见到圣上没替自己说话,王承恩这下大惊失色,赶紧跪下,把头在地板上磕的邦邦直响,开口求饶道:“万岁爷开恩,老奴知罪。老奴只想替万岁爷分忧,从来没想过干政。”
周廷儒用太祖的太帽子扣了下来,崇祯即没法反驳,也不想真杀了这王承恩,便挥了挥手,饶过了他。
王承恩死里逃生,赶紧躲到了一边,再也不敢出声。
周廷儒却又对着崇祯跪了下去,开口道:“圣上,这商人的钱财借不得啊。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煌煌圣朝,堂堂天子,岂能向下贱的商人拆借。倘若此事传了出去,朝廷和圣上的威严还要不要了?脸面还要不要了?微臣等宁死不食周粟,倘若从商贾借钱来发军饷,请恕微臣等不敢奉召。”
崇祯这下也实在没有办法了,便开口道:“这三十万两,还请周老先生多费心。谁能凑齐这三十万,解了这次的燃眉之急,朕不吝封侯之赏。”
周廷儒便开口道:“陛下,倘若微臣有三十万两家财,破家为国亦在所不惜。可惜微臣为官一向清正,家无隔宿之粮。不瞒圣上,微臣这两个月来,还只尝过一次肉味。微臣也实在没有办法了,只有请圣上开内库,发内帑以济军用。”
旁边的王承恩听了此话,却不屑的撇了撇嘴。身为首辅,两个月尝一次肉味,骗谁啊!你那五房姨太太怎么来的?每天进进出出周府的人都是来喝茶的?不过方才被周廷儒喊打喊杀的吓破了胆,这货却死也不敢再开口。
崇祯只是一味的拜托周廷儒想法子凑钱,周廷儒却一再的求崇祯开内库。
到了最后,崇祯实在没法子了,袖子一甩,便往西暖阁外走去。
见到圣上要走,周廷儒赶紧膝行几步,去拉崇祯的衣袖。却被崇祯把袖子一甩,摆脱了。
望着崇祯走远的背影,周廷儒对着太庙的方向跪下,开口悲呼道:“太祖、成祖、大明列祖列宗,微臣已经尽力了啊!如今边寇肆虐,大军出发在即,奈何圣上不肯发内帑啊!”
西暖阁外的小太监们听到这悲惨的呼声,心里纷纷说道:“这周首辅,还真是忠贞爱国!”
崇祯一听说“毛文龙反了”五字,却有如被雷击一般,“霍”的坐直了身子,也顾不上再拿捏周廷儒,便直接开口道:“此事可当真?”
周廷儒开口道:“此事已经证实无误,有辽东袁崇焕奏折为证。此事有民间传言,有辽东安插在盛京的细作传回的消息,亦有东江逃出的士卒为证。前几天袁崇焕便上折子说东江要反,果然没几天便反了这毛文龙。”
崇祯赶紧从王承恩手中抢过三份奏折,打开一一看了起来,里面果然如同周廷儒所说。
加上这三封,袁崇焕短短十几天内已经连着上了五道奏折,可见事情的确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
到了这里,崇祯哪里还有心情挑周廷儒的刺,便下意识的把奏折紧紧的抓在手里,向周廷儒求救道:“周老先生,此事当如何才好?”
周廷儒心花怒放,自己才三十出头,圣上便用“老先生”来称呼自己,这可是不可多得的恩典啊,回头当想办法写入史书才行。
见到崇祯着急的样子,周廷儒却不急,慢悠悠的开口道:“圣上勿忧!毛文龙虽然反了,不过离攻打锦右等地少说也要个把月。毛文龙眼下正忙着清洗内部忠于朝廷的将领和士卒,一时半会出不了兵。而要肃清上下,少说也要一个月,时间上还来得及。请圣上即刻下旨,命令驻扎在宁远的军队前往锦、右等地增援。然后命令山海关的赵率教率军队前往宁远驻防。命令蓟州、密云等地守军前往山海关驻防。如此大军梯次前移,所耗费的时间、军粮、兵饷都不需要太多。”
崇祯想了想,周廷儒这话有理,倘若从京师千里迢迢调兵去锦州,路上既远且不说,如今大雪交加,十分难走。等军队好不容易到了锦州城下,却也成了疲兵,无力再战,一点用也没有。还是这样滚动式增援比较好一点。
主意已定,崇祯便一叠声的招呼旁边的王承恩道:“速取笔墨来,朕即刻下旨,大军克日出发。”
王承恩听到此话,却踌躇了一下,这才去书案上取来了笔墨纸砚,放在了崇祯身边的桌上,铺好纸张,压好镇纸,磨好细墨,便躬身退到了一旁,想着军饷的事情。
崇祯站了起来,挥毫接连写下了三道圣旨。
第一道:“着袁崇焕速领宁远大军北上,主持锦州等地防守,见旨之日即可出发,不得延误。寸土不得有失,否则提头来见。”
第二道:“着赵率教速领山海关大军北上,入驻宁远,策应锦右等地。见旨之日即刻出发,不得延误。”
第三道:“着刘策速领蓟州、密云等驻军前往山海关,接替赵率教防守山海关,见旨之日即刻出发,不得延误。”
接着吩咐王承恩奉上“皇帝御前之宝”,用玺之后,把三道诏书交给了周廷儒,开口道:“事情紧急,周老先生速去内阁勘误,六科驳正后火速派人前去各处宣旨。”
关于内阁用印的问题,这里科普一下。
按照大明程序,官员要上奏折,写完封好后便交给通政司,通政司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转交皇帝,皇帝看后(也有不看的)便命司礼监批红用印,司礼监批红用印完成后,便会归档,宫中一份,内阁一份,各部一份。
倘若要下发旨意,便是皇帝口述,翰林代笔润色(重大事情皇帝亲书,不需翰林到场,也就不会有奉天承运这样的词语),然后送交内阁勘误,一方面是和内阁通气,让内阁知道此事;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圣旨出错,万一有笔误,曲解之类的,会丢圣上面子。
内阁辅臣看过没问题的话,便会在背面盖上自己的私印(‘背书’二字的由来,而且可以用来做圣旨防伪),表示已经由这位阁臣勘误完成,倘若出了问题,便是此人的责任。
内阁勘误之后,转交六科驳正。六科看过没异议,便继续转交通政司,要么明发天下,要么发给接旨的官员。
这样流程下来的便是法定的圣旨,违抗这种圣旨很有可能被杀头。
还有一种情况,皇帝绕过内阁、六科和通政司,直接把圣旨发到接旨官员手中,这叫中旨,没什么法律效力。用玺也不会用“皇帝御前之宝”,只能用用随身小印,例如“崇祯之宝”、“皇帝密旨”等。这样的圣旨,小事没问题,文官们给面子的话顺手办了。大事你可以不当回事,没人会来追究你的责任,大明的文官就是这么屌。
周廷儒接过了三道圣旨,却任然站在那里,不肯动身。
崇祯便开口问道:“事情紧急,周老先生先去下旨。倘有其它事情,容后再议。”
周廷儒却开口道:“圣上,只是这大军出动,开拨之费却少不了。敢问这开拨之费却从何处出?”
崇祯便开口道:“自然从户部出。”说到这里,猛然醒悟过来,瞪大眼睛开口道:“户部又没钱了?”
周廷儒苦笑了一下,开口道:“微臣上个月和户部尚书毕自严议事之时,便听说户部库房中只剩下银两二万余两,刚好仅够这个月京官的俸禄。”
崇祯便开口道:“事情紧急,先把这二万两挪来用作开拨之费。京官的俸禄,着户部再想其它法子。”
周廷儒却开口道:“回圣上,这二万两远远不够啊!”
崇祯便问道:“大军开拨,所费几何?”
周廷儒回答道:“按旧例,大军开拨之时,需发安家费每人五两,起脚费一两,落脚费一两,鞋钱五分。如今宁远驻军贰万余,山海关驻军万余,密云驻军五千,合计大军四万左右。算起来需开拨费用三十万两。”
崇祯喟然长叹,开口道:“当年神宗(万历)、光宗(天启)在位时,钱银怎么就够花?光宗且不去说他,神宗朝可是前后三大征,府库尚且能支持。何以到了本朝,还没几年就无钱可用了?”
周廷儒便开口道:“圣上厚恩,让微臣掌管这朝廷诸事。可惜微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朝廷年入二千一百万两,其中宗室禄米就占去了七百万两,辽东袁崇焕处修筑新城又耗费了八百余万两。剩下的六百万两,既要给百官发俸禄,又要支撑其余边军开销,碰到各地灾荒,朝廷还要拿钱去赈灾。微臣实在已经尽力了。”
崇祯便开口道:“这一时半会,你让朕去哪里凑够这三十万两开拨之费?”
周廷儒便跪地开口道:“微臣请圣上开内库,发内帑以济军用。”
这里再科普一下外库,内库。所谓外库,也叫国库,乃是朝廷的银库,各地税收以及其它收入上来后,通通进入外库。朝廷各种开销,也全由外库支出。包括皇宫的日常开销,皇帝大婚、殡天也由外库支出。而所谓内库,则是皇帝私人所有,其收入来源为各地皇庄产出,京师内皇店的经营收入,各地官员上供的贡品等,用途则是给皇帝零花、打赏宫人、大臣等之用。
崇祯却愁着眉开口道:“周老先生你也知道,今次辽东要求粮米一百二十万石,外库银两不足,便是用内库的钱来补。如今内库也已经空空如洗,朕哪里还能拿出钱来?”
周廷儒却正色道:“圣上,社稷为重,钱财为轻啊!内库的钱花光了,到了明年还会有。倘若辽东有失,则京师震荡、社稷不稳。”
崇祯便开口道:“倘若内库有钱,朕又如何不舍得花销?周老先生倘若不信,可随王承恩去内库走一趟,亲自看看。”
旁边王承恩见到崇祯为银钱发愁,便小心翼翼的走上来开口道:“万岁爷,老奴和山西商人有点交情,要不然让老奴去找山西商人拆借一些?”
崇祯心里大喜,正要开口答应。
旁边的周廷儒一下子跳了起来,指着王承恩喝道:“太祖铁律,阉寺不得干政!你这条老阉货竟敢妄议朝政,可曾把大明列祖列宗放在眼内?实在是大不敬!”
又转头对着崇祯说道:“阉寺今日能干政,明日便能欺君。倘若圣上不想重演唐顺宗之祸,便请诛杀此贼,以儆效尤。”
崇祯一心想效仿太祖、成祖,听到周廷儒搬出太祖铁律来喝斥王承恩,便忍了忍,把到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
见到圣上没替自己说话,王承恩这下大惊失色,赶紧跪下,把头在地板上磕的邦邦直响,开口求饶道:“万岁爷开恩,老奴知罪。老奴只想替万岁爷分忧,从来没想过干政。”
周廷儒用太祖的太帽子扣了下来,崇祯即没法反驳,也不想真杀了这王承恩,便挥了挥手,饶过了他。
王承恩死里逃生,赶紧躲到了一边,再也不敢出声。
周廷儒却又对着崇祯跪了下去,开口道:“圣上,这商人的钱财借不得啊。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煌煌圣朝,堂堂天子,岂能向下贱的商人拆借。倘若此事传了出去,朝廷和圣上的威严还要不要了?脸面还要不要了?微臣等宁死不食周粟,倘若从商贾借钱来发军饷,请恕微臣等不敢奉召。”
崇祯这下也实在没有办法了,便开口道:“这三十万两,还请周老先生多费心。谁能凑齐这三十万,解了这次的燃眉之急,朕不吝封侯之赏。”
周廷儒便开口道:“陛下,倘若微臣有三十万两家财,破家为国亦在所不惜。可惜微臣为官一向清正,家无隔宿之粮。不瞒圣上,微臣这两个月来,还只尝过一次肉味。微臣也实在没有办法了,只有请圣上开内库,发内帑以济军用。”
旁边的王承恩听了此话,却不屑的撇了撇嘴。身为首辅,两个月尝一次肉味,骗谁啊!你那五房姨太太怎么来的?每天进进出出周府的人都是来喝茶的?不过方才被周廷儒喊打喊杀的吓破了胆,这货却死也不敢再开口。
崇祯只是一味的拜托周廷儒想法子凑钱,周廷儒却一再的求崇祯开内库。
到了最后,崇祯实在没法子了,袖子一甩,便往西暖阁外走去。
见到圣上要走,周廷儒赶紧膝行几步,去拉崇祯的衣袖。却被崇祯把袖子一甩,摆脱了。
望着崇祯走远的背影,周廷儒对着太庙的方向跪下,开口悲呼道:“太祖、成祖、大明列祖列宗,微臣已经尽力了啊!如今边寇肆虐,大军出发在即,奈何圣上不肯发内帑啊!”
西暖阁外的小太监们听到这悲惨的呼声,心里纷纷说道:“这周首辅,还真是忠贞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