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小舟靠岸时, 李子恒正在岸边寻人。
杨天佑低眉垂眼, 搀扶李绮节下船, 他身披蓑衣, 把斗笠压得低低的, 李子恒没认出他。
下船后,宝珠把进宝和招财叫到一边,板着脸道:“今天的事,谁敢谁出去,我们家断断留不得他, 立时卖到深山里去挖煤, 你们别不当回事,我可不是哄你们玩的。“
两人连忙赌咒发誓, 说什么都没看到。
趁李子恒不注意,宝珠压低声音, 朝李绮节道:“杨九少爷太轻佻了,让人看见怎么办?“
“不碍事。“
李绮节没往心里去,私底下如何且不论,当着外人的面,杨天佑始终恪守规矩礼节, 没有做过任何越矩之事。她一次次毫不留情地断绝他的念头,他也不曾对其他人吐露过半句。他敢在船上向她直明心意, 肯定做好了万全准备,不会给别人说三道四的机会。
回头看向湖边堤岸,小船上果然已经空空荡荡, 杨天佑早已不见踪影。
就算招财和进宝把船上的事说漏嘴,估计也没人信,杨天佑那头能甩出一堆人证,证明他今天没来过集会。
几人仍然接着在街巷间闲逛。宝珠买了些针线、彩绒、荷包,进宝吃到了心心念念的香辣烫面馅儿饼,招财买了一柄据说能斩妖除魔的桃木剑,李绮节在货郎的挑担里翻了半天,最后买了两只布老虎,一对摩罗泥偶,两对九连环。
等逛累了,四人找了间食肆,一人点了一碗鲜汤馄饨。馄饨皮薄如纸,馅料是全素的菜馅,汤汁却是鸡鸭猪骨、猪肘熬出来的奶汤,滋味浓厚。
李绮节吃完一碗馄饨,浑身发热,鼻尖微微冒汗,回到家里,两颊红扑扑的,直嚷燥热。
宝珠摸摸她的手心,略觉潮热,连忙给她沏了一大碗武夷茶。
夜里李绮节没什么胃口,只吃了小半碗菜芽面疙瘩汤。匆匆应付缠着她要新鲜玩意儿的李昭节姐妹,便回房睡下。
宝珠半夜起来解手,听到李绮节在枕上不停翻身,掀开淡青色花草鸟兽纹蚊帐,“三娘,是不是做噩梦了?“
一摸李绮节的额头,顿时吓了一跳,忙不迭翻箱倒柜,找出家中常备的丸药,化开一枚,喂李绮节服下:“怎么烧起热来了?也不晓得叫我一声,烧坏了可怎么是好!我去唤官人起来。“
丸药又苦又腥,李绮节吃完药,小脸皱成一团,立刻拈了一枚冰糖噙在齿间,含含糊糊道:“三更半夜的,不必叫醒阿爷,你去灶间烧壶热水,给我擦擦就好。“
灶房的炉子里只留了一点快烧透的煤块,宝珠摇着蒲扇扇了半天,才把火重新扇旺。烧了一大壶开水,兑凉了些,提到房里,服侍李绮节擦洗。
李绮节脱下被汗水浸湿的内衫,换了件干爽的里衣,复又睡下。
本以为不过是白天在湖面上吹了凉风,睡一觉就能好的,哪想到第二天反而烧得更厉害,刘婆子把早饭送到房里,她勉强吃了几口,就咽不下去了。
李大伯、李乙和周氏听说李绮节病了,相继到房里看视,张氏也让丫头结香代为探望。李昭节和李九冬年岁还小,怕过了病气到她们身上,周氏不许姐妹俩进李绮节的闺房,只让她们站在窗外问候李绮节。
姐妹俩结伴到李绮节门外探病,曹氏教她们说了几句祝李绮节早日病愈的吉祥话,二人像模像样地照着说了一遍。
李绮节想起集会上买的玩具还收在罗柜里,让宝珠拿出去给两人玩。
两人得了新玩具,立即争抢起来。明明李绮节都是按双份买的,她二人还非要比较一下彼此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样式,比来比去,谁都不肯服谁,一言不合厮打起来。
曹氏哭笑不得,牵着姐妹俩离开。
李子恒坐船去镇上请来大夫为李绮节看诊,又自告奋勇去熬药,自责道:“都怪我昨天光顾着看戏法,没照看好三娘。“
进宝和招财知道内情,没敢吱声。
宝珠私下里抱怨:“都怪杨九少爷!要不是他使坏,故意把船划到对岸去,咱们放了河灯就能回集会,三娘你就不会生病了。“
李绮节才吃过药,拥着暖厚的被褥,发鬓松散,昏昏欲睡:“嗯,都怪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是一场小小的伤风感冒,李绮节竟然在床上躺了好些天,直到后院柿子树的枝头挂满新芽,大夫才允许她出门走动。
清明前后禁烟火,忌吃熟食,家里一天三顿都是凉食。李绮节在病中,不能吃油腻辛辣之物,倒还罢了。李大伯、李乙和李子恒等人也被迫不沾荤腥,接连吃了好几天的稀粥酱菜。
等李绮节终于病愈,刘婆子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大桌鸡鸭鱼肉的大菜,一来给李绮节去晦气,二来正好给一家人开荤。
李大伯、李乙和李子恒几天不知肉味,馋得厉害,三双筷子围着一碗油亮光滑的跑油肉直打转。连周氏、李昭节和李九冬都专挑夹沙肉、板栗烧腊鸭、粽香排骨几道肉菜吃。
李绮节天天吃药,胃口不好,粟米饭吃不下,顿顿都是七宝素粥。桌上的菜琳琅满目,她只能过过眼瘾,闻闻味道,唯有一道素菜,开春刚冒尖的嫩笋、枸杞芽和豆苗叶子,洗净后用菜油快炒,只搁一些盐粒,什么调料都不加,爽脆鲜嫩,她一个人吃了小半盘。
吃过饭,李乙带着李子恒回城,李绮节刚病了一场,李乙怕她再受凉,让她留在宅中休养。
李乙父子走后,张氏和小沙弥也提出要走,周氏苦苦挽留,张氏是寡居的妇人,为了避嫌,坚持要走。最后还是李绮节提出一个办法,把李宅背面一处空置的院落收拾出来,让张氏母子搬过去住,张氏起先不肯,等李绮节让账房立下租赁契约后,她才点头。
那个小院子原本和李宅相通,请了匠人把小门砌上,就成了独门独户,张氏母子很快搬迁过去。
张氏年轻时美名在外,如今再度守寡,还是有人上门探问她愿不愿意再嫁。张氏每天关闭门户,除了偶尔和周氏在一处闲话做针线,再不理会任何人。饶是如此,仍然挡不住狂蜂浪蝶和一些地痞闲汉,渐渐的便传出一些不好听的话来。
周氏气急,拨了两个婆子过去照应,又请来几位里甲老人给张氏当靠山。里甲老人本来不愿多管闲事,收了李家送去的两担柴炭、五匹绸布,这才开了金口,当众训斥了好几个在背后嚼舌根的三姑六婆。
随着天气愈发暖和,家家户户忙着伺弄田地庄稼,李家又招了一批短工采茶、炒茶,针对张氏的流言也悄悄平息。
周氏叹息道:“张老太爷未免太绝情,别人都欺负到十八娘家门口了,他愣是装不知道。“
李绮节附和了一句,没把媒婆跑到张老太爷跟前给张氏做媒,被张老太爷啐了一脸唾沫星子的事说出口。
她这几日身上不耐烦,心口总觉闷闷不舒,人便懒懒的,和周氏说了一会儿闲话,信步走到院子里。
李昭节和李九冬在树下荡秋千,咯咯的欢笑声像屋檐前的水滴落在青石板上,又清又脆。
宝珠指着秋千架子:“这架秋千是张少爷扎的,别看张少爷文质彬彬,手却巧得很。“
李绮节眉头一皱:“家里没人使唤了?怎么好让客人扎秋千?“
张氏整日关门谢客,小沙弥一个半大少年郎,总不能跟着他母亲一样闷在家里不见人。
李大伯爱惜人才,三五不时把小沙弥叫到家里来说话。李家虽然没有读书人,但李大伯喜欢附庸风雅,书房里收藏了许多他根本看不懂的诗集册子,连每届科举应试的主考官所写的范文他都收集了厚厚几大叠——每届桂榜公布前,主考官会根据当年的试题撰写范文,由朝廷刊印发行。李大伯看到学子们争相购买,也掏钱抢购,其实他一本都没看过。
小沙弥常常在李大伯的书房看书,有时候夜深了,李大伯就让招财在书房为他准备铺盖,留他在书房过夜。
李昭节和李九冬近水楼台,常常找小沙弥玩耍,小沙弥性情冷淡,对两个女娃娃也不苟言笑,但总比对外人和蔼些。乡里其他小娘子对李昭节姐妹俩是羡慕嫉妒恨,一群奶娃娃,也学着争风吃醋——小沙弥风雨不动间,已经在乡里掀起一场场风波涟漪,古往今来,美色都是所向披靡的大杀器。
宝珠道:“四小姐缠着张少爷撒娇,非要张少爷给她扎秋千,招财原来给她扎了一个,她让人给拆了。“
李绮节皱眉道:“不能再这么纵着昭节,下次她再使性子,让丫头去找我。“
李昭节和李九冬年纪越大,懂得的事越多,周氏怕两人因为生母是典妾而积郁于心,对两人的管束不像以前那么严。
李九冬性情和顺,像个香甜的大棉团子,安静乖巧,不需要人多操心。
而李昭节心思敏感,所以格外要强,越要强,就越喜欢折腾。丫头、婆子平时多看她两眼,她就觉得别人在鄙视她的出身。仆妇们聚在一块儿说个笑话,她立刻哭天抹泪,说底下人在嘲笑讥讽她。
周氏性情急躁,不知道该怎么教导喜怒不定的李昭节,才刚开口说她几句,她就露出一副任人鱼肉的可怜相,外边婆子见了,还以为周氏苛待庶女呢!
轻不得,重不得,几次下来,周氏左右为难,觉得果真应了曹氏说的话,不是亲生的,确实会隔一层,渐渐的有些灰心,纵得李昭节愈发胆壮。
唯有李绮节从来不吃李昭节那一套,该说就说,该骂就骂,她已经想通了,反正自己两辈子都不会和熊孩子打交道,还不如干脆当个不受欢迎的黑脸姐姐。
李昭节谁都不怕,就怕李绮节。
她踩着秋千架子,把秋千荡得高高的,彩绸哗啦啦响个不停,坐在台阶前做针线的丫头们都放下笸箩,给她喝彩。
李昭节正洋洋得意,看到屋檐底下一道俏丽身影,脸上的笑容霎时一凝,怯怯道:“三姐。“
李绮节应了一声,对丫头们嘱咐一句:“你们看着点儿。“
丫头们答应不迭,一个梳丫髻的丫头笑道:“三小姐怎么不打秋千?“
一个略带谄媚的声音□□来:“太太一时三刻都离不了三小姐,三小姐忙得吃饭的工夫都没有,哪有闲情和咱们一块儿玩。“
李绮节眉毛一拧。
不知不觉间,丫头们把李绮节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句,笑嘻嘻奉承讨好她。
人群之后,李昭节紧咬着唇儿,闷不做声地跃下秋千架。
李九冬道:“姐姐,你怎么不玩了?“
李昭节冷哼一声,甩开李九冬,径自回房。
李绮节好不容易甩开几个伶牙俐齿的丫头,吐了口气:“了不得,我身边还是不要再添人了。“
宝珠掀开纱帘,把李绮节让进李大伯的院子:“三娘,这可由不了你。“
经张氏提醒,周氏发现自己太过俭省,忘了给李绮节几人添置将来的陪嫁仆佣。从去年开始,李家已经接连买了好几批丫头婆子,都交由曹氏慢慢调/教,等端午前从里头挑出几个出挑的,先拨给李绮节,她虽然还没订亲,嫁妆却早就备好了,只差使唤丫头。
有丫头婆子伺候,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李绮节当然乐得清闲。但人多也有人多的麻烦,她喜欢默默干活、寡言少语的勤快丫头,受不了一堆人整天在自己身边叽叽喳喳。而且吃喝拉撒都得当着丫头的面,没有一点**空间。
周氏和李绮节的想法不同,她准备挑几个嘴巴利索的丫头给李绮节使唤,将来等李绮节出阁,丫头跟着她进婆家,可以给她壮胆。
李绮节哭笑不得:“我胆子大,哪里就要靠丫头壮胆了?“
周氏苦口婆心道:“这你就不懂了,万一婆家人欺负你,你是个新媳妇,肯定不好张口,身边都是老实人的话,谁替你申冤出主意?这事你不必操心,伯娘替你做主,我亲自掌眼,你还不放心?到时候我挑几个精明的去服侍你,日后谁给你气受,不用你出马,她们就能为你排忧解难。“
李绮节无可奈何,只能听任周氏忙活。
李昭节和李九冬年纪还小,只有李绮节可能在几年内出阁嫁人,家里的丫头知道周氏在为李绮节挑陪嫁,这些天一个个嘴巴跟抹了蜂蜜一样,见到李绮节就笑眯眯凑上来,百般讨好她。
甚至连宝鹊都有些意动,私底下找宝珠打探口风,宝珠想都没想,果断掐灭宝鹊的希望——宝鹊连太太的侄儿都不愿嫁,非要去富裕人家当小老婆,宝珠怎么可能容许她接近李绮节!
李大伯的院子古朴清寒,地上铺了青石板,墙角砌了一个小池子,栏杆旁栽了一株树皮皴裂的枣树,暮春的枣叶是一种极鲜极嫩的新绿,倒映在水中,树影和阴影交汇处,游曳着星星点点光斑。
李绮节倚着石栏,撒下一把鱼食,并没有红鲤争食的养眼场景,李大伯的附庸风雅做得不到位,池子里养的是巴掌大的鲫鱼,灶房的婆子时不时会来院子里捞几条鲫鱼去熬汤。
李大伯在东边书房里和人说话,门窗半敞,隐隐约约听见小沙弥从容应答的声音。
李绮节暗暗道:真是一把清亮的好嗓子。
“三娘,别挨着栏杆了,石头凉。“
听到李大伯的声音,李绮节恍然回神,这才发觉自己几乎半个身子都趴在栏杆上,腰间的柳色丝绦垂在水面上,只差一点点就要落入水中。
她脸上一阵烧热,轻敛衣裙,“大伯今天怎么没出门?“
“铺子那头有人照应。“李大伯走到树荫底下,看李绮节面色有些憔悴,“是不是又病了?我看你这几天脸色不大好,吃饭也不香甜。“
李绮节摇摇头,病倒不是病,就是肚子疼而已。
“那就是在家里闷得慌?我过几日要去武昌府,你和我一块出去散散闷。“
“去武昌府做什么?“
李大伯看一眼跟在他身后的小沙弥,“去请先生。“
小沙弥把李大伯和李绮节送到院子门口,才转身回书房,继续用功。
李绮节匆匆瞥一眼小沙弥,发现他又长高了些,所以身形愈显消瘦伶仃。
李大伯见李绮节回头顾盼,顺着她的眼神,一直看到小沙弥身上,忽然心思一动。
夜里更深人静,待丫头们睡了,李大伯在被子里翻了个身,对周氏道:“我看张家小哥儿一表人才,又会读书,性子也沉稳,和三娘年纪也合适,倒是登对。“
周氏愣了一下,“不瞒官人,我也喜欢张家小哥儿的人品,论样貌品格儿,一千个儿郎里也挑不出一个比他更出色的。可十八娘至今没说她夫家是哪户人家,二叔有点迂,怕是不愿意呢!“
李大伯一挥手:“理他呢!这事我给三娘做主!“
周氏想了想,道:“外头的妯娌婆娘天天上门,想让我牵线搭桥,给十八娘递好话。我推却不过,和十八娘提起过张家小哥儿的婚事。听她的意思,八成是想等儿子先立业再成家。“
李大伯沉吟片刻:“两个孩子都还小,等几年也没什么,先把事情定下,免得夜长梦多。以张家小哥儿的品貌,等他们家守丧期满,要不了几天,媒婆就能把他们家门槛磨秃噜了!“
周氏笑道:“哪里等得到三年后,就这几个月,乡里的小娘子都快为他打破头了。“
李大伯哼哼道:“那些丫头片子,哪有三娘出挑?“
夫妻两个越商量,越觉得这桩姻缘完美无缺,简直恨不能立刻为二人张罗婚事,说到高兴处,两人还各自打趣,直到寅时三刻才相继入睡。
李绮节煎熬了几天,姜糖水喝了一碗又一碗,终于熬过苦日子,一大早就嚷嚷着要吃这吃那。
前几天为了忌口,周氏不许她吃杏子、李子,甚至连凉水都不让碰,她这会子馋得很。
刚好丫头装了一大盆紫红桑泡儿,送到房里,李绮节二话不说,拈了一串就吃。
一边吃,一边问:“谁送来的?“
桑泡儿酸中带甜,她吃的几串却没有酸味,油润甘甜,而且个头很大,品相饱满,不像是山林里野生的。
丫头道:“杨家的婆子送来的,除了桑泡儿、胡颓子、山里果,还有一篓篓的枇杷、卢橘、樱桃儿,摆了一院子,差点放不下了。“
杨家有成片的果林,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正是春夏鲜果丰收时节,只有他们家的桑泡儿是培植的,自然比野生的甘甜。
李绮节动作一滞:不该吃这么快的!
宝珠和李绮节对视一眼,问丫头道:“还是每回来的董婆子?“
董婆子是伺候杨表叔和高大姐的。
丫头脆生生道:“不是董婆子,这回来的是个年轻后生,叫阿满。“
李绮节捏着一串桑泡儿左右为难:杨天佑送来的桑泡儿,她是吃,还是不吃啊?
小舟靠岸时, 李子恒正在岸边寻人。
杨天佑低眉垂眼, 搀扶李绮节下船, 他身披蓑衣, 把斗笠压得低低的, 李子恒没认出他。
下船后,宝珠把进宝和招财叫到一边,板着脸道:“今天的事,谁敢谁出去,我们家断断留不得他, 立时卖到深山里去挖煤, 你们别不当回事,我可不是哄你们玩的。“
两人连忙赌咒发誓, 说什么都没看到。
趁李子恒不注意,宝珠压低声音, 朝李绮节道:“杨九少爷太轻佻了,让人看见怎么办?“
“不碍事。“
李绮节没往心里去,私底下如何且不论,当着外人的面,杨天佑始终恪守规矩礼节, 没有做过任何越矩之事。她一次次毫不留情地断绝他的念头,他也不曾对其他人吐露过半句。他敢在船上向她直明心意, 肯定做好了万全准备,不会给别人说三道四的机会。
回头看向湖边堤岸,小船上果然已经空空荡荡, 杨天佑早已不见踪影。
就算招财和进宝把船上的事说漏嘴,估计也没人信,杨天佑那头能甩出一堆人证,证明他今天没来过集会。
几人仍然接着在街巷间闲逛。宝珠买了些针线、彩绒、荷包,进宝吃到了心心念念的香辣烫面馅儿饼,招财买了一柄据说能斩妖除魔的桃木剑,李绮节在货郎的挑担里翻了半天,最后买了两只布老虎,一对摩罗泥偶,两对九连环。
等逛累了,四人找了间食肆,一人点了一碗鲜汤馄饨。馄饨皮薄如纸,馅料是全素的菜馅,汤汁却是鸡鸭猪骨、猪肘熬出来的奶汤,滋味浓厚。
李绮节吃完一碗馄饨,浑身发热,鼻尖微微冒汗,回到家里,两颊红扑扑的,直嚷燥热。
宝珠摸摸她的手心,略觉潮热,连忙给她沏了一大碗武夷茶。
夜里李绮节没什么胃口,只吃了小半碗菜芽面疙瘩汤。匆匆应付缠着她要新鲜玩意儿的李昭节姐妹,便回房睡下。
宝珠半夜起来解手,听到李绮节在枕上不停翻身,掀开淡青色花草鸟兽纹蚊帐,“三娘,是不是做噩梦了?“
一摸李绮节的额头,顿时吓了一跳,忙不迭翻箱倒柜,找出家中常备的丸药,化开一枚,喂李绮节服下:“怎么烧起热来了?也不晓得叫我一声,烧坏了可怎么是好!我去唤官人起来。“
丸药又苦又腥,李绮节吃完药,小脸皱成一团,立刻拈了一枚冰糖噙在齿间,含含糊糊道:“三更半夜的,不必叫醒阿爷,你去灶间烧壶热水,给我擦擦就好。“
灶房的炉子里只留了一点快烧透的煤块,宝珠摇着蒲扇扇了半天,才把火重新扇旺。烧了一大壶开水,兑凉了些,提到房里,服侍李绮节擦洗。
李绮节脱下被汗水浸湿的内衫,换了件干爽的里衣,复又睡下。
本以为不过是白天在湖面上吹了凉风,睡一觉就能好的,哪想到第二天反而烧得更厉害,刘婆子把早饭送到房里,她勉强吃了几口,就咽不下去了。
李大伯、李乙和周氏听说李绮节病了,相继到房里看视,张氏也让丫头结香代为探望。李昭节和李九冬年岁还小,怕过了病气到她们身上,周氏不许姐妹俩进李绮节的闺房,只让她们站在窗外问候李绮节。
姐妹俩结伴到李绮节门外探病,曹氏教她们说了几句祝李绮节早日病愈的吉祥话,二人像模像样地照着说了一遍。
李绮节想起集会上买的玩具还收在罗柜里,让宝珠拿出去给两人玩。
两人得了新玩具,立即争抢起来。明明李绮节都是按双份买的,她二人还非要比较一下彼此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样式,比来比去,谁都不肯服谁,一言不合厮打起来。
曹氏哭笑不得,牵着姐妹俩离开。
李子恒坐船去镇上请来大夫为李绮节看诊,又自告奋勇去熬药,自责道:“都怪我昨天光顾着看戏法,没照看好三娘。“
进宝和招财知道内情,没敢吱声。
宝珠私下里抱怨:“都怪杨九少爷!要不是他使坏,故意把船划到对岸去,咱们放了河灯就能回集会,三娘你就不会生病了。“
李绮节才吃过药,拥着暖厚的被褥,发鬓松散,昏昏欲睡:“嗯,都怪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是一场小小的伤风感冒,李绮节竟然在床上躺了好些天,直到后院柿子树的枝头挂满新芽,大夫才允许她出门走动。
清明前后禁烟火,忌吃熟食,家里一天三顿都是凉食。李绮节在病中,不能吃油腻辛辣之物,倒还罢了。李大伯、李乙和李子恒等人也被迫不沾荤腥,接连吃了好几天的稀粥酱菜。
等李绮节终于病愈,刘婆子使出浑身解数,做了一大桌鸡鸭鱼肉的大菜,一来给李绮节去晦气,二来正好给一家人开荤。
李大伯、李乙和李子恒几天不知肉味,馋得厉害,三双筷子围着一碗油亮光滑的跑油肉直打转。连周氏、李昭节和李九冬都专挑夹沙肉、板栗烧腊鸭、粽香排骨几道肉菜吃。
李绮节天天吃药,胃口不好,粟米饭吃不下,顿顿都是七宝素粥。桌上的菜琳琅满目,她只能过过眼瘾,闻闻味道,唯有一道素菜,开春刚冒尖的嫩笋、枸杞芽和豆苗叶子,洗净后用菜油快炒,只搁一些盐粒,什么调料都不加,爽脆鲜嫩,她一个人吃了小半盘。
吃过饭,李乙带着李子恒回城,李绮节刚病了一场,李乙怕她再受凉,让她留在宅中休养。
李乙父子走后,张氏和小沙弥也提出要走,周氏苦苦挽留,张氏是寡居的妇人,为了避嫌,坚持要走。最后还是李绮节提出一个办法,把李宅背面一处空置的院落收拾出来,让张氏母子搬过去住,张氏起先不肯,等李绮节让账房立下租赁契约后,她才点头。
那个小院子原本和李宅相通,请了匠人把小门砌上,就成了独门独户,张氏母子很快搬迁过去。
张氏年轻时美名在外,如今再度守寡,还是有人上门探问她愿不愿意再嫁。张氏每天关闭门户,除了偶尔和周氏在一处闲话做针线,再不理会任何人。饶是如此,仍然挡不住狂蜂浪蝶和一些地痞闲汉,渐渐的便传出一些不好听的话来。
周氏气急,拨了两个婆子过去照应,又请来几位里甲老人给张氏当靠山。里甲老人本来不愿多管闲事,收了李家送去的两担柴炭、五匹绸布,这才开了金口,当众训斥了好几个在背后嚼舌根的三姑六婆。
随着天气愈发暖和,家家户户忙着伺弄田地庄稼,李家又招了一批短工采茶、炒茶,针对张氏的流言也悄悄平息。
周氏叹息道:“张老太爷未免太绝情,别人都欺负到十八娘家门口了,他愣是装不知道。“
李绮节附和了一句,没把媒婆跑到张老太爷跟前给张氏做媒,被张老太爷啐了一脸唾沫星子的事说出口。
她这几日身上不耐烦,心口总觉闷闷不舒,人便懒懒的,和周氏说了一会儿闲话,信步走到院子里。
李昭节和李九冬在树下荡秋千,咯咯的欢笑声像屋檐前的水滴落在青石板上,又清又脆。
宝珠指着秋千架子:“这架秋千是张少爷扎的,别看张少爷文质彬彬,手却巧得很。“
李绮节眉头一皱:“家里没人使唤了?怎么好让客人扎秋千?“
张氏整日关门谢客,小沙弥一个半大少年郎,总不能跟着他母亲一样闷在家里不见人。
李大伯爱惜人才,三五不时把小沙弥叫到家里来说话。李家虽然没有读书人,但李大伯喜欢附庸风雅,书房里收藏了许多他根本看不懂的诗集册子,连每届科举应试的主考官所写的范文他都收集了厚厚几大叠——每届桂榜公布前,主考官会根据当年的试题撰写范文,由朝廷刊印发行。李大伯看到学子们争相购买,也掏钱抢购,其实他一本都没看过。
小沙弥常常在李大伯的书房看书,有时候夜深了,李大伯就让招财在书房为他准备铺盖,留他在书房过夜。
李昭节和李九冬近水楼台,常常找小沙弥玩耍,小沙弥性情冷淡,对两个女娃娃也不苟言笑,但总比对外人和蔼些。乡里其他小娘子对李昭节姐妹俩是羡慕嫉妒恨,一群奶娃娃,也学着争风吃醋——小沙弥风雨不动间,已经在乡里掀起一场场风波涟漪,古往今来,美色都是所向披靡的大杀器。
宝珠道:“四小姐缠着张少爷撒娇,非要张少爷给她扎秋千,招财原来给她扎了一个,她让人给拆了。“
李绮节皱眉道:“不能再这么纵着昭节,下次她再使性子,让丫头去找我。“
李昭节和李九冬年纪越大,懂得的事越多,周氏怕两人因为生母是典妾而积郁于心,对两人的管束不像以前那么严。
李九冬性情和顺,像个香甜的大棉团子,安静乖巧,不需要人多操心。
而李昭节心思敏感,所以格外要强,越要强,就越喜欢折腾。丫头、婆子平时多看她两眼,她就觉得别人在鄙视她的出身。仆妇们聚在一块儿说个笑话,她立刻哭天抹泪,说底下人在嘲笑讥讽她。
周氏性情急躁,不知道该怎么教导喜怒不定的李昭节,才刚开口说她几句,她就露出一副任人鱼肉的可怜相,外边婆子见了,还以为周氏苛待庶女呢!
轻不得,重不得,几次下来,周氏左右为难,觉得果真应了曹氏说的话,不是亲生的,确实会隔一层,渐渐的有些灰心,纵得李昭节愈发胆壮。
唯有李绮节从来不吃李昭节那一套,该说就说,该骂就骂,她已经想通了,反正自己两辈子都不会和熊孩子打交道,还不如干脆当个不受欢迎的黑脸姐姐。
李昭节谁都不怕,就怕李绮节。
她踩着秋千架子,把秋千荡得高高的,彩绸哗啦啦响个不停,坐在台阶前做针线的丫头们都放下笸箩,给她喝彩。
李昭节正洋洋得意,看到屋檐底下一道俏丽身影,脸上的笑容霎时一凝,怯怯道:“三姐。“
李绮节应了一声,对丫头们嘱咐一句:“你们看着点儿。“
丫头们答应不迭,一个梳丫髻的丫头笑道:“三小姐怎么不打秋千?“
一个略带谄媚的声音□□来:“太太一时三刻都离不了三小姐,三小姐忙得吃饭的工夫都没有,哪有闲情和咱们一块儿玩。“
李绮节眉毛一拧。
不知不觉间,丫头们把李绮节围在中间,你一言我一句,笑嘻嘻奉承讨好她。
人群之后,李昭节紧咬着唇儿,闷不做声地跃下秋千架。
李九冬道:“姐姐,你怎么不玩了?“
李昭节冷哼一声,甩开李九冬,径自回房。
李绮节好不容易甩开几个伶牙俐齿的丫头,吐了口气:“了不得,我身边还是不要再添人了。“
宝珠掀开纱帘,把李绮节让进李大伯的院子:“三娘,这可由不了你。“
经张氏提醒,周氏发现自己太过俭省,忘了给李绮节几人添置将来的陪嫁仆佣。从去年开始,李家已经接连买了好几批丫头婆子,都交由曹氏慢慢调/教,等端午前从里头挑出几个出挑的,先拨给李绮节,她虽然还没订亲,嫁妆却早就备好了,只差使唤丫头。
有丫头婆子伺候,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李绮节当然乐得清闲。但人多也有人多的麻烦,她喜欢默默干活、寡言少语的勤快丫头,受不了一堆人整天在自己身边叽叽喳喳。而且吃喝拉撒都得当着丫头的面,没有一点**空间。
周氏和李绮节的想法不同,她准备挑几个嘴巴利索的丫头给李绮节使唤,将来等李绮节出阁,丫头跟着她进婆家,可以给她壮胆。
李绮节哭笑不得:“我胆子大,哪里就要靠丫头壮胆了?“
周氏苦口婆心道:“这你就不懂了,万一婆家人欺负你,你是个新媳妇,肯定不好张口,身边都是老实人的话,谁替你申冤出主意?这事你不必操心,伯娘替你做主,我亲自掌眼,你还不放心?到时候我挑几个精明的去服侍你,日后谁给你气受,不用你出马,她们就能为你排忧解难。“
李绮节无可奈何,只能听任周氏忙活。
李昭节和李九冬年纪还小,只有李绮节可能在几年内出阁嫁人,家里的丫头知道周氏在为李绮节挑陪嫁,这些天一个个嘴巴跟抹了蜂蜜一样,见到李绮节就笑眯眯凑上来,百般讨好她。
甚至连宝鹊都有些意动,私底下找宝珠打探口风,宝珠想都没想,果断掐灭宝鹊的希望——宝鹊连太太的侄儿都不愿嫁,非要去富裕人家当小老婆,宝珠怎么可能容许她接近李绮节!
李大伯的院子古朴清寒,地上铺了青石板,墙角砌了一个小池子,栏杆旁栽了一株树皮皴裂的枣树,暮春的枣叶是一种极鲜极嫩的新绿,倒映在水中,树影和阴影交汇处,游曳着星星点点光斑。
李绮节倚着石栏,撒下一把鱼食,并没有红鲤争食的养眼场景,李大伯的附庸风雅做得不到位,池子里养的是巴掌大的鲫鱼,灶房的婆子时不时会来院子里捞几条鲫鱼去熬汤。
李大伯在东边书房里和人说话,门窗半敞,隐隐约约听见小沙弥从容应答的声音。
李绮节暗暗道:真是一把清亮的好嗓子。
“三娘,别挨着栏杆了,石头凉。“
听到李大伯的声音,李绮节恍然回神,这才发觉自己几乎半个身子都趴在栏杆上,腰间的柳色丝绦垂在水面上,只差一点点就要落入水中。
她脸上一阵烧热,轻敛衣裙,“大伯今天怎么没出门?“
“铺子那头有人照应。“李大伯走到树荫底下,看李绮节面色有些憔悴,“是不是又病了?我看你这几天脸色不大好,吃饭也不香甜。“
李绮节摇摇头,病倒不是病,就是肚子疼而已。
“那就是在家里闷得慌?我过几日要去武昌府,你和我一块出去散散闷。“
“去武昌府做什么?“
李大伯看一眼跟在他身后的小沙弥,“去请先生。“
小沙弥把李大伯和李绮节送到院子门口,才转身回书房,继续用功。
李绮节匆匆瞥一眼小沙弥,发现他又长高了些,所以身形愈显消瘦伶仃。
李大伯见李绮节回头顾盼,顺着她的眼神,一直看到小沙弥身上,忽然心思一动。
夜里更深人静,待丫头们睡了,李大伯在被子里翻了个身,对周氏道:“我看张家小哥儿一表人才,又会读书,性子也沉稳,和三娘年纪也合适,倒是登对。“
周氏愣了一下,“不瞒官人,我也喜欢张家小哥儿的人品,论样貌品格儿,一千个儿郎里也挑不出一个比他更出色的。可十八娘至今没说她夫家是哪户人家,二叔有点迂,怕是不愿意呢!“
李大伯一挥手:“理他呢!这事我给三娘做主!“
周氏想了想,道:“外头的妯娌婆娘天天上门,想让我牵线搭桥,给十八娘递好话。我推却不过,和十八娘提起过张家小哥儿的婚事。听她的意思,八成是想等儿子先立业再成家。“
李大伯沉吟片刻:“两个孩子都还小,等几年也没什么,先把事情定下,免得夜长梦多。以张家小哥儿的品貌,等他们家守丧期满,要不了几天,媒婆就能把他们家门槛磨秃噜了!“
周氏笑道:“哪里等得到三年后,就这几个月,乡里的小娘子都快为他打破头了。“
李大伯哼哼道:“那些丫头片子,哪有三娘出挑?“
夫妻两个越商量,越觉得这桩姻缘完美无缺,简直恨不能立刻为二人张罗婚事,说到高兴处,两人还各自打趣,直到寅时三刻才相继入睡。
李绮节煎熬了几天,姜糖水喝了一碗又一碗,终于熬过苦日子,一大早就嚷嚷着要吃这吃那。
前几天为了忌口,周氏不许她吃杏子、李子,甚至连凉水都不让碰,她这会子馋得很。
刚好丫头装了一大盆紫红桑泡儿,送到房里,李绮节二话不说,拈了一串就吃。
一边吃,一边问:“谁送来的?“
桑泡儿酸中带甜,她吃的几串却没有酸味,油润甘甜,而且个头很大,品相饱满,不像是山林里野生的。
丫头道:“杨家的婆子送来的,除了桑泡儿、胡颓子、山里果,还有一篓篓的枇杷、卢橘、樱桃儿,摆了一院子,差点放不下了。“
杨家有成片的果林,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正是春夏鲜果丰收时节,只有他们家的桑泡儿是培植的,自然比野生的甘甜。
李绮节动作一滞:不该吃这么快的!
宝珠和李绮节对视一眼,问丫头道:“还是每回来的董婆子?“
董婆子是伺候杨表叔和高大姐的。
丫头脆生生道:“不是董婆子,这回来的是个年轻后生,叫阿满。“
李绮节捏着一串桑泡儿左右为难:杨天佑送来的桑泡儿,她是吃,还是不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