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一品公卿 > 第173章江湖不远

第173章江湖不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二邓留下来的溃物实在是大有分量了,沉重的让林二洪有一记火把丝绢烧成灰烬的冲动。

    毕竟这个东西本身太危险了,要是被人现,肯定是要抄家灭族掉脑袋。可这毕竟是郭弗烈的遗物,而且林三洪也知道郭四妹把这个玩意留给自己的用意,虽然确实是有点危险的过了头,可是只要妥善保管不被其他人现。也就不会有什么麻烦。

    小心翼翼的把丝绢塞回腰带里头,妥善保管起来”

    要是照这么看,郑和下西洋的举动当中或许真的有寻找建文皇帝的因素也说不准,按照林三洪的推算,朱捷肯定已经觉了建文皇帝还在人世,并且多多少少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所以才不遗余力的一次又一次派遣船队下西洋”,

    难道建文皇帝真的躲到了海外?

    虽然说朱猪的镝治已经稳固的如同铁桶一般,可他的皇位终究来路不正,而且无数次宣扬建文因为误会了靖难之师的好意而自尽。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哪天忽然又个建文皇帝冒出来,朱林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了。

    名分和大义这两样东西是朱林的软肋。

    这么些年以来,永乐皇帝不断的扩充皇权,把中枢和地方的权利收归到手中,甚至连各地的藩王也能了象征性的存在,所作所为比当初的太祖朱元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看来,朱林如此疯狂集权的背后也有可能出自一种担忧:

    担忧忽然有一天皇位的正统性受到挑战之时,保证没有任何一股势力可以真正抗衡皇权,只要形不成强有力的势力,朱林就胜券在握。

    耗费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皇帝一个人”,

    收拾去所有的心思,带着对徐皇后表示哀悼之意的折子,林三洪动身前往京城。

    这是自“封”安北位以来,林三洪次进京。

    封这个侯爵,其实就是为了把林三洪“扔”出官场,所以一直以来林三洪都表现的很谨慎,尽量避免和官场上的接触,也可以算是深居简出了。

    不过这一次是国丧,按照惯例,他这个有侯爵身份的人就算没有资格到北平去吊唔一番,也应该亲自去京城一趟,以寄哀思。

    到礼部专设的衙门遥祭之后小走完了程序之后,这个事情也就算完了。

    网从礼部出来,还没有上车呢,迎面就碰到了几骑,骑在马上之人遥遥的拱手为礼:“这不是安北侯么?真是难得一见呐”

    骑在马上的是一身皂袍的魏成栋。

    魏成栋很利索的跳下马来,装出很亲密的样子挽着林三洪的手臂:“当年我与林侯爵共事的时候可不少呢,一晃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真是岁月如织啊。今日故人重逢,当摆酒阔话。走。走,到我家里去喝一杯如何?”魏成栋和林三洪一样,都是早期的汉王系人马,都是朱高煦的心腹之人。自从林三洪被变相的罢官之后,无论是林三洪本人还是其他的汉王系人马,都会刻意的保持距离,一来是防止言官们说闲话,再着就是防范朱猪的耳目,若是留下朱高煦和林三洪“往来甚密”的把柄,虽然不算什么大事,终究对朱高煦和林三洪二人都极为不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魏成栋和林三洪就算是见了面。最多也就是寒暄几句,至于邀请林三洪回家叙旧的举动。显然是热情的有点过头了。

    “何事?”

    肯定是有事。要是没有事,魏成栋可不会真的邀请林三洪回家去叙什么旧情。

    魏成栋也不言语,有点夸张的大笑着,挽着林三洪的胳膊就往外走:“前些日子,有一至交好友送了我五斤绍兴花雕,洪武十七年的泥封都没有开过呢,如此美酒自然要于故人分享,”

    魏成栋一边说着一边小声说道:“太子在我府中等候安北侯随我来!”

    林三洪愕然。

    现在的朱高煦已经是太子了,完全没有必要见他这个无知无权的老旧汉王嫡系。尤其是在当年的情况之下,为了避人耳目还要专门跑到魏成栋的家里,见一面搞的象做贼一样,难道真的有了什么大事?

    按说林三洪应该极力避免和已是太子的朱高煦有所接触,免得让人说闲话生出不必要的是非。可魏成栋已经做了如此安排,也只要听之任之,,

    到了魏府之后,魏成栋立刻放下热情好客的模样,一道道命令布置下去:

    “让府中的弟兄严加防范。严密注意周遭有无可疑人等。”

    “若有生人靠近,一律驱走。”

    “任何下人非有我的命令。不得进出后宅。”

    因为太子秘密到来,魏家的后宅之中如临大敌一般,无论是丫鬟婆子还是魏成栋的亲属家眷,一律驱赶到了前头,非有传唤任何人不得靠近。

    朱高煦果然在魏成栋府中。

    一身便装的朱高煦正安坐在魏府后厅之中,见到魏成栋领着林三洪进来。笑呵呵的起身相迎。

    林三洪赶紧行君臣之礼:“臣安北侯林三洪见过监国太子”

    现在的朱高煦虽然不是皇帝小可储君的身份已经等于是半个君主,礼数止也就跟着起了变化,这个时候是要用正经的君臣礼节。

    朱高煦看起来和以前也没有两样,依旧是一副豪爽的做派,能够起身相迎也算是礼遇了。可朱高煦还是等着林三洪规规矩矩的把整套礼,节做完。这才伸手挽起林三洪:“林兄弟你也真是的,忒多的礼数,你与孤王乃是患难之交的兄弟”

    现在的朱高煦已经不是以前的朱高煦了。

    “兄弟之言太子切莫再提。臣实不敢当

    朱高煦还是朱高煦,可是做了太子和不做太子有很大的区别。至少现在的朱高煦已经可以称孤道寡,林三洪知道应该怎么做。

    现在这种情形之下,无论朱高煦和林三洪是不是真的情同兄弟,讣二友下那份情感摆出君臣尊卑的样子来六“太子实不该与臣相见”

    “我知道,我知道,朱高煦不是很在意的摆摆手:“安北侯你这也是为了孤王考虑嘛,再怎么说你也是外臣,孤王和你相见确有不妥。不过这是在魏詹事的私宅之中,想来也不会有哪些嚼舌头的闲杂人等乱传闲话。”

    “太子放心。”魏成栋语气森然的说道:“此事极秘,万万不会为外人知晓,刚才初见太子的那个丫鬟,臣已经派人料理了。”

    魏成栋口中的料理是什么意思,林三洪心里清楚的很不管那咋。可怜的丫鬟是不是认出了朱高煦的真实身份。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杀人灭口最好。

    在这些帝国高层心目之中,为了自己的一点点方便,杀几个下人根本就不算个事情。

    朱高煦似乎对魏成栋的做法很满意,虚指着旁边的坐器说道:“安北侯且坐,孤王有事相询。”

    林三洪眼角余光一扫,现魏成栋还站立在旁,遂道:“太子有事尽管吩咐,”

    朱高煦似乎看出了林三洪的谨慎,哈哈一笑道:“魏詹事你坐。安北侯你也坐下吧。咱们都是自己人。就不必闹这个生分了。”

    看着二人坐下,朱高煦这才开门见山的说道:“两位都是孤王的旧部,旁的废话也就不多说了。今日费尽心思专门和安北侯见面,就是为一个钱字。”

    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原来是为了钱。

    这个时候,林三洪一点也不避讳和任何人谈钱,也不怕太子朱高煦借钱一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钱。

    现在可比不得在扬州任上的时候,动辄就是几万几十万的进出。如今的林三洪穷的,丁当烂响,开办众恩义学堂的钱都是象乞讨一样四处拼凑而来,正因为本身就没有钱。所以也不怕别人借钱。

    “前些日子,科道里头接连上了好几道折子,都察院那边也上了。都是为了要皇上下旨停了下西洋远航之事。孤王也有此意。所以把这些折子给了皇上,

    郑和的船队一次又一次下西洋。确实要花费多的不可想象的银钱。船队远航本身就是拿银钱往水里扔的举动,何况是这种规模空前的大航海之举?

    航海本身并没有带来商业上的利益,完全就是硬拿钱去垫。现在的大明帝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对于国力的消耗极大,维持郑和船队也成了不小的负担。郑和的第三次远航已经回来了。船队还在港口里停泊着,要是有钱的话,肯定又要扬帆出海了。

    现在的朱高煦有监国的职责小必须为整个帝国的全盘做出考虑。在财政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也知道了“柴米之贵”所以有心停了下西洋这个花费太大而又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举动。

    朱林当然不会停止下西洋。因为他有别的心思。

    果然不出林三洪所料。

    “皇上申饬了都察院和几个科道官员,说他们目光短浅是书生之见”

    朱猪是这个帝国的真正决策者,监国的朱高煦最多算是执行者而已。眼看着皇上铁了心的要航海,眼看着反对者都挨了骂,肯定不会继续找朱林的不痛快现在把朱猪伺候高兴了才是他这个太子的主要任务。

    辉煌鼎盛的帝国其实已经很空虚了,尤其是在财政方面,都是在寅吃卯粮的支撑着。

    西北方面的主要战事虽然已经结束,可对于帖木儿帝国的军事打击必须形成持续性。以完成朱猪的《大明国》梦想。南边也时常出现一点不大不小的乱子,需要军队去弹压。大航海也要坚持下去,这些都是要花银子才能办得到的事情。

    尤其是徐皇后的逝世,更让朱高煦为难了。

    因为徐皇后的陵墓要在北平另建,而朱猪对这个事情也十分上心,不断的扩大规模,顺便把自己的陵墓也建设起来,”

    现在大明帝国的所有三个皇子,都是徐皇后亲生的子嗣,母亲死,了,陵墓的修建和扩建似乎都是一种必要。哪怕是明明知道财政已经不允许了,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也得朝着更加庞大的规模和更加奢华的程度这个方向继续下去。为了给母亲修建千秋万代的寝陵,朱高炽和朱高接这兄弟二人接连“孝敬”了一点东西,身为太子的朱高煦自然也不能落在后头,攀比一般敬献奇石巨木。

    大肆修建皇陵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不管有没有钱都要完成,别人可以两手空空的唱高调,朱高煦可不行。因为他是监国的太子,最后所有的花销都要从他这里出。

    皇家陵墓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堆砌一个坟头那么简单,动辄就要动几十万人力,绵延几十年的工期,花费的银子绝度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历朝历代,为了修建皇家陵墓而出了大事的可不在少数。

    尤其是朱林在这个时候摆出了十分明显的迁都架势,并且已经开始正式着手,无论是行政中心的转移还是配套设施的修建,都需要更多的钱财。

    以前不做太子的时候,还感觉不出这样的压力。若是没有财力,大不了把要做的事情延后一下,等到有钱的时候再办。可是做了太子之后才现,手边的这些事情都是急切需要办理的,哪一个也能落后了。

    远在北平的朱猪可以大笔一挥就决定了某个事情,但是最后的执行者还是要落到太子朱高煦的头上。

    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财政日益捉襟见肘的时候,朱高煦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执掌一个帝国的艰难。

    怨不得父亲朱抟那样的雄才大略之人都要三更不睡无鼓不眠的操持国事,怨不得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原来国家大事真的很难处理。

    “加税如何?”朱高煦问林三洪道:“孤王于诸部诸科都商议过了。似乎只有加税,可是

    增加赋税是解决财政窘迫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历朝历代最常用的一个操作手法。朝廷没有钱了,就通过加税的形势搜刮民间。

    “不行林三洪当即就否定这种想法,很快就又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帝国储君,再也不是以前的汉王,赶紧调整了一下语气说道:“加税实为饮鸩止渴,万万不可取

    “孤王也是这么想的朱高煦说道:“加税确实可以缓解财政,可父皇登基之初就已经做出了“轻猛薄役”的允诺,如今父皇刚一离京,我这个做太子的就要增加税赋。到时候收上来的银钱都进了国库肥了官吏,恶民恶政的名声肯定落在我的头上。若是再有人趁机闹事。说不准会生出什么样的事端,”

    这就是朱高煦的为难之处了。

    因为朱林的皇位来路不正。当初为了争取民心,朱林确实曾有过轻浮薄役的许诺。如今到了太子监国的时候,立刻就要增加赋税,老百姓和工商百业肯定会跳着脚的骂娘,当然不是骂曾经留下轻猛薄役诺言的皇帝朱林,而是骂这个搜刮民间的太子朱高煦。如果仅仅是几句来自民间的谩骂那也就算了,朱高煦并不是很在乎这些一皇家何曾真正将百姓的利益置于最高过?

    朱高煦内心之中真正顾忌的是大王爷一党。

    大王爷极其门人实力不弱,按照大明的体制,只要太子确定下来,其他的皇帝就应该分藩到外地了小除非是特旨奉诏,否则不能进京。可一直到现在,朱林也仅仅是把最不在意的儿子朱高凝封到外地为藩王。对朱高煦威胁最大的大王爷朱高炽根本就没有分封,而是继续留在京中。

    这一手的用意明显得很,对于朱高煦这个太子,朱抟时候还没有完全放心。留下朱高炽作为牵制,时时刻刻都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

    增加赋税这种事情,和容易闹起来。若是有一些“有心人。在暗中挑拨或者是直接插手,随随便便就可以闹出一些“朝野震惊”的大事来。到时候第一个吃挂落的就是太子了。

    监国监成了天下大乱民怨沸腾,估计连睡觉都在睁着一只眼睛寻找太子破绽的朱高炽一定会笑的跳起来。只要联合几个官吏往朱猪那边说点什么,这咋。太子的位置还说不定是谁的呢,,

    所以来说,尽管朝廷已经做出了增加赋税的决定,准备奏请皇上同意。作为监国的太子却没有轻易同意,怕的就是被“别人”给算计了。

    财政问题其实很简单,归根到底只有两个途径:一曰开源,一曰截流。

    开源就是增添赋税了,这个事情太危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用,而且朱悚也未必会同意加税一宣扬的鼎盛之世忽然就毫无征兆的加税了,这不让朱林自己抽自己的耳光么?

    再就是截流了,也就是减少开支。可是朝廷里的这些事情哪一个是可以削减的?

    西北方面保持军事上的主动是国家战略,绝对动不得。下西洋和迁都是朱抟铁了心要做的,就是想动也动不了,至于削减皇陵方面的开支一想也不要想,那可是太子的亲娘,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修建。

    既不能增加收入,又不能减少支出,偏偏还的拿出钱来,这就是朱高煦的最根本矛盾了。

    “凡内务财事,无出安北侯之右者,所以孤王在准备给皇上上增加赋税的奏请之前,想问问安北侯的意思,这个局面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破解

    当年在扬州任上,一咋。小小的府治衙门。呼啦一下子就报效了朝廷两百万两,让天下人无不膛目结舌,这还不计算单独报效给朱高煦本人的那五十万。更是打造出了金山银海一般的扬州府,疏通运河修建码头等等一系列的基础建设下来,没有拿朝廷一个铜钱,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本事。扬州知府林三洪也因为这个被官场中人称为“财神搞的那些扬州官吏千方百计的要留任下来,就是有升迁的机会也不想去了,

    “太子谬赞了,臣实不敢当林三洪微微起身说道:“无论开源无论截流,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法,这个时候当用奇而不是用正”

    “赞!”朱高煦面色顿时一缓,高兴的抚掌大笑:“我”孤王就晓得安北侯胸有妙计。安北侯素为孤王之臂膀,这财务之事又是安北侯的专长,自然是会迎刃而解

    能够想也不想就说出“这不是什么大事仅仅凭借这一点。就让朱高煦心花怒放了。或许是因为太高兴,连称孤道寡都是直接省略了。而是象以前那样直言你我:“林兄弟赶紧说说,看看是怎么样玄妙的手段

    “改官办为商办

    在林三洪看来,朱高煦所面临的这些难题根本就机遇,是好事,哪里用得着为难了?

    在几百年之后的后世,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民间资本,甚至是街头百姓,都等着盼着能有这样的机会呢。让一个大工程,完全有可能盘活一个地方的经济,带动区域的经济展,不管的官员的政绩还是百姓的实惠。都能找补出来。

    有机会要上项目,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项目,曾经是无数地方政府奉行的金科玉律。要是有修建皇陵搬迁国家都城这样的大工程,各地方政府和商业力量还不都得疯了?就是抱着大笔的钱币给中枢送礼到处找关系走门路,也要先拿下这样的项目,能不能做有没有实力做等等问题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总之就是先拿下再说。

    大明朝虽然没有后世那样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环境,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根子上的东西改变一下,立刻就是一桩好买卖。

    “西北战事乃是军国要务,这个谁也碰不得。至于下西洋的宝船船队,为什么一定就要国库出钱呢?”

    “国库不出哪里出?”

    “只要朝廷允许,根本就不需要经业口二,集合民间商业力量。就足以变撑下西洋的壮举了朱高煦沉吟道:“这些年来工商百业确实展的极快,可是一下子要那些商贾报效这么多银子出来,”

    “不,不是报效!而是交易。”

    终于说到根子上了。

    一直以来,封建高层就认为有权利搜刮底层的财富,尤其是商业范围之内的财富,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个很低,要他们“报效”一下似乎也可以。全然没有想过要形成商业交易,林三洪特意加重了语气提醒道:“是交易不是报效,宝船船队规模宏大置制齐全,最适合做远航之用。而民间的商号虽有远航销售货物的心思,却仅仅把销售范围局限于东洋一带,无力组建远航船队小如果”

    航程距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船队的规模,如果要到达传说中的“昆仑海”除非是郑和这样的宝船船队,否则根本就不可能。传说当中,那里有无数的香料、象牙和黄金,有无数珍禽异兽和稀罕物件,只是因为烟波浩渺的茫茫大海阻隔,很难到达大海西边的尽头。如果能够“掺和”进宝船的航行之中,就可以把享誉东方的精致瓷器和华美丝绸带到神秘的西洋尽头,不管产生什么样的财富传奇都很正常。

    林三洪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利用郑和船队的优势,为商业开路。为想财而又准备冒险的商业力量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证和远航能力,只要第一批人财了,财富效应会象鞭子一样驱赶着商业力量去继续远航的壮举。

    利益可以让人们度过重重大海,可以改变很多看起来无法改变的东西。

    这个事情从操作上来说,已经是监国太子的朱高煦并没有多大的困难。他只耍把大航海的郑和送到海面上就行,至于是用谁的钱送上去,那是他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如果能够不花(国库的)钱就完成此事,想来朱林不会反对。

    郑和的船队就是一咋。吞金子吃银子的庞大怪兽,到了林三洪这里,却成了惠而不费可以继续宣示大明国威和雄厚实力的小事,举重若轻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当得起“官场财神”的美誉了吧?

    “以商业资材支撑航海,这个不难做到。给北边,”朱高煦纠正了一下自己的语病继续说道:“给皇上的陈请折子里提一下也行,不提也可,反正皇上要的是远航,实现皇上的心愿也就行了。”

    “至于修建皇陵,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手法。”林三洪侃侃而谈:“只不过皇陵事关国体,不能这么轻易的交到商人手中。若是如此,恐怕皇上也不放心”

    皇上不放心就等于是不同意。所以一定耍让朱林放心。

    “太子殿下可以先奏请皇上成立专门的监管衙门,然后把修建皇陵的事情分成一咋。又一咋小的小块儿小采办、运输、修建等等各司其职,然后招收报价最低的商户承建。如此一来,不仅少了和地方官府扯皮的繁琐,更不用出各式各样的开支,商办和官办差出来的银子想来也不会太少!”

    皇家工程是天底下最肥的肥差,经一次手就扒一层皮,养肥了无数官吏和衙门(满清时代的和坤就是这么起家的),等到一步一步一级一级到了朝廷手里的时候,价值和价格已经悬殊到了让人不敢相信的地步。明明一贯钱就可以办成的事情,到了最后,国库里支出了三贯钱都不一样够堵窟窿的。既然各级官、吏、差、办都上下其手的从中捞钱,干脆就不给他们做了。转而交给商人去做。商人为了得到修建皇陵的机会,会报出合理的价格。因为需要自己下本钱,所以会尽一切可能的减少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一个铜板都能掰成两半花。无论是价值还是花费和官办完全不同。因为皇陵的影响太大。可以派遣皇家信得过的人去监督,以防商人为了过分的商业利益而偷工减料以好充次。

    修建皇陵这么大的事情,一般而言,诸如偷工减料以伪冒优这样的商业恶行出现的机会不大,因为一旦查出来就是抄家灭族的罪过。所以也不必过分的监督,之所以这么干完全是为了让皇家放心而已。

    “这咋这咋,北边,,皇上那里肯定要奏请的,而且科道里头肯定也会有人反对”

    林三洪笑道:“皇上不会不知道国库的虚实,国家没有钱,用这样的法子也不为过,想来皇上不会反对,就算是反对也是一些细节问题罢了。至于科道”要是总听那些言官的话语,除非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要不然永远都有犯错的可能”

    言官就是靠着指摘别人吃饭的,不管什么事情也不管是对是错。这一大批人总是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这么多年以来,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少说,已经成为言官当中的一种风气了。

    听到这里,朱高煦也是哈哈大笑:“说的也是,前些日子有言官说西北的军资消耗太大。要孤王彻查前线军官有无糜废之举,真他娘的胡说八道。打仗打的就是银钱,开一炮出去就等于撒了很多铜钱。军资的消耗怎么可能查的清楚?难道就因为后方一个闲官的一句屁话,就让我去查整个前线有无糜废?我真想让他自己去查,最好是被前线的将士打个半死再送回来给那些说空话的闲官们看看,”

    众人哈哈一笑,林三洪心里也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刚才朱高煦一点太子的风度也没有,而是象十年前一样豪爽,确实显得亲近了许多。

    “至于迁都”我认为皇上已经定下来了,不过京城中反对的声音太大。想来皇上会有一咋小比较折中的方略出来,然后一步步慢慢进行着

    还不等林三洪把话说完,太子朱高煦已经树起了大拇指:“高明,魏詹事,我是怎么对你说来着?要说看大局的眼光,还是林兄弟呀。当初我在走投无路之时遇到

    魏成栋笑道:“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安北侯眼光如炬,想不服都不行啊。皇上那边已经有了关于迁都的定论,北平那边只是行在。南京(最后一次重申,仅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才使用南京这个地名的,考据人士就不必深究了。)已经是国都。就算以后朝廷搬迁到了北平,也不算是迁都,仅仅是将太祖皇帝的多都想法稍微改动而已。”

    明朝的双都制度罢了,南京为留都,保留各部职能,从大局上判断。等于是在北京这个传统的明朝国都之外又多了一个南京的都城。既然是两个国都,也就谈不上一咋。“迁”字了。

    反正无论南京还是北京,都是国都,都有行政体系和行政职能,绝对是一个非常折中的方案了。

    林三洪自然知道最终的结果。听到魏成栋的称赞也不感觉如何。

    可是魏成栋却是更加佩服林三洪了:“当初在湖广的时候,我还以为安北侯仅仅是胆识过人而已。今日算是亲眼见识到了。怨不得殿下一再盛赞安北侯的眼光呢。皇上关于迁都的定论不过刚刚过来,我也是听过殿下之言以后才知道。安北侯不在朝中就已经早早就料到了。果然是智慧过人眼光独到,”

    朱高煦笑道:“其实我也想让林”安北侯在孤王身边,办事情也会方便很多。只不过皇上那里似乎对安北侯颇有成见

    “不过眼下有咋。机会,安北侯不是在扬州任上做出了好大政绩的么?自从安北侯去职扬州之后。王同彦为扬州知府,也算是谨小慎微,可再也没有建树。最多就是守着咱们的安北侯踢打下来的那点家业过日子,虽然无功却也无过,休仕之后告老还乡也算是风光体面。可他一下来,新任的扬州知府可就不行了,”

    也怪不得朱高煦提起扬州。就在林三洪做出成绩的这个地方,现在虽然已经繁华鼎盛,可再也没有了林三洪治扬州之时的那种局面。

    作为林三洪的继任者,王同彦王老绾还算不错,在扬州任上等于是彻底的闲人一咋”可以算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安全按照林三洪遗留下来的那点家底和制度来治理扬州府,用朝廷的话来讲,就叫做无为而治。

    就是因为无为,没有对林三洪制定的各种制度作出任何改动,虽然无法越林三洪时代的鼎盛,却也依靠林府台遗留下来的那点本钱继续了扬州的繁华。王同彦在扬州任上基本就是修养了三年,或者吟诗作画或者观景赏花,屁大一点的事情都没有做过。

    好不容易到了任期,王老绾风光体面的休仕退出官场了。他的下一任踌躇满志年轻气盛,看到扬州已不如往昔,立刻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大力展工商,奖励丝织。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崭新的扬州知府的本意绝对是好的,看着扬州已经不如以前,心里也很着急小所以才用了这种手段希望能够把扬州“工业化”。

    至于后果”林三洪不用问也能知道,肯定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努力费劲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在林三洪的治理下,扬州就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依靠江南淮扬的消费带动起来的繁华局面,怎么能够这么快就会被工商所取代?

    就算是展各种各样的作坊小就算是奖励耕织,可他动手已经太晚了。两淅、两江和江南的大型织造作坊已经形成了气候,甚至联合成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局面,扬州再想起来分一杯莫,和已经势大财雄的整个行业竞争,摆明了就是自找苦吃。连级丝行业都出现了丰隆昌这样的巨无霸,需要很多同行联合起来才能和春桃抗衡,扬州刚刚起步就想这么干,完全就是急功近利损人不利己的莽夫,必然会被南北的大商号联合起来挤压的喘不过气”,

    以奢治政才是林三洪治理扬州的根本诀窍,通过消费的方式把各地富人的财富聚集起来,提倡消费鼓励消费,从中渔利这才是根本。主要目的就是财富的再流通和再分配,从来也没有提过一句和生产有关的话语。

    在林三洪为扬州知府的时代,扬州的繁荣不是因为生产,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消费才铸就了扬州“宇内形胜。二邓留下来的溃物实在是大有分量了,沉重的让林二洪有一记火把丝绢烧成灰烬的冲动。

    毕竟这个东西本身太危险了,要是被人现,肯定是要抄家灭族掉脑袋。可这毕竟是郭弗烈的遗物,而且林三洪也知道郭四妹把这个玩意留给自己的用意,虽然确实是有点危险的过了头,可是只要妥善保管不被其他人现。也就不会有什么麻烦。

    小心翼翼的把丝绢塞回腰带里头,妥善保管起来”

    要是照这么看,郑和下西洋的举动当中或许真的有寻找建文皇帝的因素也说不准,按照林三洪的推算,朱捷肯定已经觉了建文皇帝还在人世,并且多多少少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所以才不遗余力的一次又一次派遣船队下西洋”,

    难道建文皇帝真的躲到了海外?

    虽然说朱猪的镝治已经稳固的如同铁桶一般,可他的皇位终究来路不正,而且无数次宣扬建文因为误会了靖难之师的好意而自尽。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哪天忽然又个建文皇帝冒出来,朱林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了。

    名分和大义这两样东西是朱林的软肋。

    这么些年以来,永乐皇帝不断的扩充皇权,把中枢和地方的权利收归到手中,甚至连各地的藩王也能了象征性的存在,所作所为比当初的太祖朱元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看来,朱林如此疯狂集权的背后也有可能出自一种担忧:

    担忧忽然有一天皇位的正统性受到挑战之时,保证没有任何一股势力可以真正抗衡皇权,只要形不成强有力的势力,朱林就胜券在握。

    耗费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皇帝一个人”,

    收拾去所有的心思,带着对徐皇后表示哀悼之意的折子,林三洪动身前往京城。

    这是自“封”安北位以来,林三洪次进京。

    封这个侯爵,其实就是为了把林三洪“扔”出官场,所以一直以来林三洪都表现的很谨慎,尽量避免和官场上的接触,也可以算是深居简出了。

    不过这一次是国丧,按照惯例,他这个有侯爵身份的人就算没有资格到北平去吊唔一番,也应该亲自去京城一趟,以寄哀思。

    到礼部专设的衙门遥祭之后小走完了程序之后,这个事情也就算完了。

    网从礼部出来,还没有上车呢,迎面就碰到了几骑,骑在马上之人遥遥的拱手为礼:“这不是安北侯么?真是难得一见呐”

    骑在马上的是一身皂袍的魏成栋。

    魏成栋很利索的跳下马来,装出很亲密的样子挽着林三洪的手臂:“当年我与林侯爵共事的时候可不少呢,一晃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真是岁月如织啊。今日故人重逢,当摆酒阔话。走。走,到我家里去喝一杯如何?”魏成栋和林三洪一样,都是早期的汉王系人马,都是朱高煦的心腹之人。自从林三洪被变相的罢官之后,无论是林三洪本人还是其他的汉王系人马,都会刻意的保持距离,一来是防止言官们说闲话,再着就是防范朱猪的耳目,若是留下朱高煦和林三洪“往来甚密”的把柄,虽然不算什么大事,终究对朱高煦和林三洪二人都极为不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魏成栋和林三洪就算是见了面。最多也就是寒暄几句,至于邀请林三洪回家叙旧的举动。显然是热情的有点过头了。

    “何事?”

    肯定是有事。要是没有事,魏成栋可不会真的邀请林三洪回家去叙什么旧情。

    魏成栋也不言语,有点夸张的大笑着,挽着林三洪的胳膊就往外走:“前些日子,有一至交好友送了我五斤绍兴花雕,洪武十七年的泥封都没有开过呢,如此美酒自然要于故人分享,”

    魏成栋一边说着一边小声说道:“太子在我府中等候安北侯随我来!”

    林三洪愕然。

    现在的朱高煦已经是太子了,完全没有必要见他这个无知无权的老旧汉王嫡系。尤其是在当年的情况之下,为了避人耳目还要专门跑到魏成栋的家里,见一面搞的象做贼一样,难道真的有了什么大事?

    按说林三洪应该极力避免和已是太子的朱高煦有所接触,免得让人说闲话生出不必要的是非。可魏成栋已经做了如此安排,也只要听之任之,,

    到了魏府之后,魏成栋立刻放下热情好客的模样,一道道命令布置下去:

    “让府中的弟兄严加防范。严密注意周遭有无可疑人等。”

    “若有生人靠近,一律驱走。”

    “任何下人非有我的命令。不得进出后宅。”

    因为太子秘密到来,魏家的后宅之中如临大敌一般,无论是丫鬟婆子还是魏成栋的亲属家眷,一律驱赶到了前头,非有传唤任何人不得靠近。

    朱高煦果然在魏成栋府中。

    一身便装的朱高煦正安坐在魏府后厅之中,见到魏成栋领着林三洪进来。笑呵呵的起身相迎。

    林三洪赶紧行君臣之礼:“臣安北侯林三洪见过监国太子”

    现在的朱高煦虽然不是皇帝小可储君的身份已经等于是半个君主,礼数止也就跟着起了变化,这个时候是要用正经的君臣礼节。

    朱高煦看起来和以前也没有两样,依旧是一副豪爽的做派,能够起身相迎也算是礼遇了。可朱高煦还是等着林三洪规规矩矩的把整套礼,节做完。这才伸手挽起林三洪:“林兄弟你也真是的,忒多的礼数,你与孤王乃是患难之交的兄弟”

    现在的朱高煦已经不是以前的朱高煦了。

    “兄弟之言太子切莫再提。臣实不敢当

    朱高煦还是朱高煦,可是做了太子和不做太子有很大的区别。至少现在的朱高煦已经可以称孤道寡,林三洪知道应该怎么做。

    现在这种情形之下,无论朱高煦和林三洪是不是真的情同兄弟,讣二友下那份情感摆出君臣尊卑的样子来六“太子实不该与臣相见”

    “我知道,我知道,朱高煦不是很在意的摆摆手:“安北侯你这也是为了孤王考虑嘛,再怎么说你也是外臣,孤王和你相见确有不妥。不过这是在魏詹事的私宅之中,想来也不会有哪些嚼舌头的闲杂人等乱传闲话。”

    “太子放心。”魏成栋语气森然的说道:“此事极秘,万万不会为外人知晓,刚才初见太子的那个丫鬟,臣已经派人料理了。”

    魏成栋口中的料理是什么意思,林三洪心里清楚的很不管那咋。可怜的丫鬟是不是认出了朱高煦的真实身份。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杀人灭口最好。

    在这些帝国高层心目之中,为了自己的一点点方便,杀几个下人根本就不算个事情。

    朱高煦似乎对魏成栋的做法很满意,虚指着旁边的坐器说道:“安北侯且坐,孤王有事相询。”

    林三洪眼角余光一扫,现魏成栋还站立在旁,遂道:“太子有事尽管吩咐,”

    朱高煦似乎看出了林三洪的谨慎,哈哈一笑道:“魏詹事你坐。安北侯你也坐下吧。咱们都是自己人。就不必闹这个生分了。”

    看着二人坐下,朱高煦这才开门见山的说道:“两位都是孤王的旧部,旁的废话也就不多说了。今日费尽心思专门和安北侯见面,就是为一个钱字。”

    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原来是为了钱。

    这个时候,林三洪一点也不避讳和任何人谈钱,也不怕太子朱高煦借钱一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钱。

    现在可比不得在扬州任上的时候,动辄就是几万几十万的进出。如今的林三洪穷的,丁当烂响,开办众恩义学堂的钱都是象乞讨一样四处拼凑而来,正因为本身就没有钱。所以也不怕别人借钱。

    “前些日子,科道里头接连上了好几道折子,都察院那边也上了。都是为了要皇上下旨停了下西洋远航之事。孤王也有此意。所以把这些折子给了皇上,

    郑和的船队一次又一次下西洋。确实要花费多的不可想象的银钱。船队远航本身就是拿银钱往水里扔的举动,何况是这种规模空前的大航海之举?

    航海本身并没有带来商业上的利益,完全就是硬拿钱去垫。现在的大明帝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对于国力的消耗极大,维持郑和船队也成了不小的负担。郑和的第三次远航已经回来了。船队还在港口里停泊着,要是有钱的话,肯定又要扬帆出海了。

    现在的朱高煦有监国的职责小必须为整个帝国的全盘做出考虑。在财政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也知道了“柴米之贵”所以有心停了下西洋这个花费太大而又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举动。

    朱林当然不会停止下西洋。因为他有别的心思。

    果然不出林三洪所料。

    “皇上申饬了都察院和几个科道官员,说他们目光短浅是书生之见”

    朱猪是这个帝国的真正决策者,监国的朱高煦最多算是执行者而已。眼看着皇上铁了心的要航海,眼看着反对者都挨了骂,肯定不会继续找朱林的不痛快现在把朱猪伺候高兴了才是他这个太子的主要任务。

    辉煌鼎盛的帝国其实已经很空虚了,尤其是在财政方面,都是在寅吃卯粮的支撑着。

    西北方面的主要战事虽然已经结束,可对于帖木儿帝国的军事打击必须形成持续性。以完成朱猪的《大明国》梦想。南边也时常出现一点不大不小的乱子,需要军队去弹压。大航海也要坚持下去,这些都是要花银子才能办得到的事情。

    尤其是徐皇后的逝世,更让朱高煦为难了。

    因为徐皇后的陵墓要在北平另建,而朱猪对这个事情也十分上心,不断的扩大规模,顺便把自己的陵墓也建设起来,”

    现在大明帝国的所有三个皇子,都是徐皇后亲生的子嗣,母亲死,了,陵墓的修建和扩建似乎都是一种必要。哪怕是明明知道财政已经不允许了,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也得朝着更加庞大的规模和更加奢华的程度这个方向继续下去。为了给母亲修建千秋万代的寝陵,朱高炽和朱高接这兄弟二人接连“孝敬”了一点东西,身为太子的朱高煦自然也不能落在后头,攀比一般敬献奇石巨木。

    大肆修建皇陵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不管有没有钱都要完成,别人可以两手空空的唱高调,朱高煦可不行。因为他是监国的太子,最后所有的花销都要从他这里出。

    皇家陵墓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堆砌一个坟头那么简单,动辄就要动几十万人力,绵延几十年的工期,花费的银子绝度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历朝历代,为了修建皇家陵墓而出了大事的可不在少数。

    尤其是朱林在这个时候摆出了十分明显的迁都架势,并且已经开始正式着手,无论是行政中心的转移还是配套设施的修建,都需要更多的钱财。

    以前不做太子的时候,还感觉不出这样的压力。若是没有财力,大不了把要做的事情延后一下,等到有钱的时候再办。可是做了太子之后才现,手边的这些事情都是急切需要办理的,哪一个也能落后了。

    远在北平的朱猪可以大笔一挥就决定了某个事情,但是最后的执行者还是要落到太子朱高煦的头上。

    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财政日益捉襟见肘的时候,朱高煦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执掌一个帝国的艰难。

    怨不得父亲朱抟那样的雄才大略之人都要三更不睡无鼓不眠的操持国事,怨不得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原来国家大事真的很难处理。

    “加税如何?”朱高煦问林三洪道:“孤王于诸部诸科都商议过了。似乎只有加税,可是

    增加赋税是解决财政窘迫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历朝历代最常用的一个操作手法。朝廷没有钱了,就通过加税的形势搜刮民间。

    “不行林三洪当即就否定这种想法,很快就又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帝国储君,再也不是以前的汉王,赶紧调整了一下语气说道:“加税实为饮鸩止渴,万万不可取

    “孤王也是这么想的朱高煦说道:“加税确实可以缓解财政,可父皇登基之初就已经做出了“轻猛薄役”的允诺,如今父皇刚一离京,我这个做太子的就要增加税赋。到时候收上来的银钱都进了国库肥了官吏,恶民恶政的名声肯定落在我的头上。若是再有人趁机闹事。说不准会生出什么样的事端,”

    这就是朱高煦的为难之处了。

    因为朱林的皇位来路不正。当初为了争取民心,朱林确实曾有过轻浮薄役的许诺。如今到了太子监国的时候,立刻就要增加赋税,老百姓和工商百业肯定会跳着脚的骂娘,当然不是骂曾经留下轻猛薄役诺言的皇帝朱林,而是骂这个搜刮民间的太子朱高煦。如果仅仅是几句来自民间的谩骂那也就算了,朱高煦并不是很在乎这些一皇家何曾真正将百姓的利益置于最高过?

    朱高煦内心之中真正顾忌的是大王爷一党。

    大王爷极其门人实力不弱,按照大明的体制,只要太子确定下来,其他的皇帝就应该分藩到外地了小除非是特旨奉诏,否则不能进京。可一直到现在,朱林也仅仅是把最不在意的儿子朱高凝封到外地为藩王。对朱高煦威胁最大的大王爷朱高炽根本就没有分封,而是继续留在京中。

    这一手的用意明显得很,对于朱高煦这个太子,朱抟时候还没有完全放心。留下朱高炽作为牵制,时时刻刻都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

    增加赋税这种事情,和容易闹起来。若是有一些“有心人。在暗中挑拨或者是直接插手,随随便便就可以闹出一些“朝野震惊”的大事来。到时候第一个吃挂落的就是太子了。

    监国监成了天下大乱民怨沸腾,估计连睡觉都在睁着一只眼睛寻找太子破绽的朱高炽一定会笑的跳起来。只要联合几个官吏往朱猪那边说点什么,这咋。太子的位置还说不定是谁的呢,,

    所以来说,尽管朝廷已经做出了增加赋税的决定,准备奏请皇上同意。作为监国的太子却没有轻易同意,怕的就是被“别人”给算计了。

    财政问题其实很简单,归根到底只有两个途径:一曰开源,一曰截流。

    开源就是增添赋税了,这个事情太危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用,而且朱悚也未必会同意加税一宣扬的鼎盛之世忽然就毫无征兆的加税了,这不让朱林自己抽自己的耳光么?

    再就是截流了,也就是减少开支。可是朝廷里的这些事情哪一个是可以削减的?

    西北方面保持军事上的主动是国家战略,绝对动不得。下西洋和迁都是朱抟铁了心要做的,就是想动也动不了,至于削减皇陵方面的开支一想也不要想,那可是太子的亲娘,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修建。

    既不能增加收入,又不能减少支出,偏偏还的拿出钱来,这就是朱高煦的最根本矛盾了。

    “凡内务财事,无出安北侯之右者,所以孤王在准备给皇上上增加赋税的奏请之前,想问问安北侯的意思,这个局面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破解

    当年在扬州任上,一咋。小小的府治衙门。呼啦一下子就报效了朝廷两百万两,让天下人无不膛目结舌,这还不计算单独报效给朱高煦本人的那五十万。更是打造出了金山银海一般的扬州府,疏通运河修建码头等等一系列的基础建设下来,没有拿朝廷一个铜钱,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本事。扬州知府林三洪也因为这个被官场中人称为“财神搞的那些扬州官吏千方百计的要留任下来,就是有升迁的机会也不想去了,

    “太子谬赞了,臣实不敢当林三洪微微起身说道:“无论开源无论截流,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法,这个时候当用奇而不是用正”

    “赞!”朱高煦面色顿时一缓,高兴的抚掌大笑:“我”孤王就晓得安北侯胸有妙计。安北侯素为孤王之臂膀,这财务之事又是安北侯的专长,自然是会迎刃而解

    能够想也不想就说出“这不是什么大事仅仅凭借这一点。就让朱高煦心花怒放了。或许是因为太高兴,连称孤道寡都是直接省略了。而是象以前那样直言你我:“林兄弟赶紧说说,看看是怎么样玄妙的手段

    “改官办为商办

    在林三洪看来,朱高煦所面临的这些难题根本就机遇,是好事,哪里用得着为难了?

    在几百年之后的后世,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民间资本,甚至是街头百姓,都等着盼着能有这样的机会呢。让一个大工程,完全有可能盘活一个地方的经济,带动区域的经济展,不管的官员的政绩还是百姓的实惠。都能找补出来。

    有机会要上项目,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项目,曾经是无数地方政府奉行的金科玉律。要是有修建皇陵搬迁国家都城这样的大工程,各地方政府和商业力量还不都得疯了?就是抱着大笔的钱币给中枢送礼到处找关系走门路,也要先拿下这样的项目,能不能做有没有实力做等等问题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总之就是先拿下再说。

    大明朝虽然没有后世那样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环境,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根子上的东西改变一下,立刻就是一桩好买卖。

    “西北战事乃是军国要务,这个谁也碰不得。至于下西洋的宝船船队,为什么一定就要国库出钱呢?”

    “国库不出哪里出?”

    “只要朝廷允许,根本就不需要经业口二,集合民间商业力量。就足以变撑下西洋的壮举了朱高煦沉吟道:“这些年来工商百业确实展的极快,可是一下子要那些商贾报效这么多银子出来,”

    “不,不是报效!而是交易。”

    终于说到根子上了。

    一直以来,封建高层就认为有权利搜刮底层的财富,尤其是商业范围之内的财富,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个很低,要他们“报效”一下似乎也可以。全然没有想过要形成商业交易,林三洪特意加重了语气提醒道:“是交易不是报效,宝船船队规模宏大置制齐全,最适合做远航之用。而民间的商号虽有远航销售货物的心思,却仅仅把销售范围局限于东洋一带,无力组建远航船队小如果”

    航程距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船队的规模,如果要到达传说中的“昆仑海”除非是郑和这样的宝船船队,否则根本就不可能。传说当中,那里有无数的香料、象牙和黄金,有无数珍禽异兽和稀罕物件,只是因为烟波浩渺的茫茫大海阻隔,很难到达大海西边的尽头。如果能够“掺和”进宝船的航行之中,就可以把享誉东方的精致瓷器和华美丝绸带到神秘的西洋尽头,不管产生什么样的财富传奇都很正常。

    林三洪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利用郑和船队的优势,为商业开路。为想财而又准备冒险的商业力量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证和远航能力,只要第一批人财了,财富效应会象鞭子一样驱赶着商业力量去继续远航的壮举。

    利益可以让人们度过重重大海,可以改变很多看起来无法改变的东西。

    这个事情从操作上来说,已经是监国太子的朱高煦并没有多大的困难。他只耍把大航海的郑和送到海面上就行,至于是用谁的钱送上去,那是他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如果能够不花(国库的)钱就完成此事,想来朱林不会反对。

    郑和的船队就是一咋。吞金子吃银子的庞大怪兽,到了林三洪这里,却成了惠而不费可以继续宣示大明国威和雄厚实力的小事,举重若轻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当得起“官场财神”的美誉了吧?

    “以商业资材支撑航海,这个不难做到。给北边,”朱高煦纠正了一下自己的语病继续说道:“给皇上的陈请折子里提一下也行,不提也可,反正皇上要的是远航,实现皇上的心愿也就行了。”

    “至于修建皇陵,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手法。”林三洪侃侃而谈:“只不过皇陵事关国体,不能这么轻易的交到商人手中。若是如此,恐怕皇上也不放心”

    皇上不放心就等于是不同意。所以一定耍让朱林放心。

    “太子殿下可以先奏请皇上成立专门的监管衙门,然后把修建皇陵的事情分成一咋。又一咋小的小块儿小采办、运输、修建等等各司其职,然后招收报价最低的商户承建。如此一来,不仅少了和地方官府扯皮的繁琐,更不用出各式各样的开支,商办和官办差出来的银子想来也不会太少!”

    皇家工程是天底下最肥的肥差,经一次手就扒一层皮,养肥了无数官吏和衙门(满清时代的和坤就是这么起家的),等到一步一步一级一级到了朝廷手里的时候,价值和价格已经悬殊到了让人不敢相信的地步。明明一贯钱就可以办成的事情,到了最后,国库里支出了三贯钱都不一样够堵窟窿的。既然各级官、吏、差、办都上下其手的从中捞钱,干脆就不给他们做了。转而交给商人去做。商人为了得到修建皇陵的机会,会报出合理的价格。因为需要自己下本钱,所以会尽一切可能的减少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一个铜板都能掰成两半花。无论是价值还是花费和官办完全不同。因为皇陵的影响太大。可以派遣皇家信得过的人去监督,以防商人为了过分的商业利益而偷工减料以好充次。

    修建皇陵这么大的事情,一般而言,诸如偷工减料以伪冒优这样的商业恶行出现的机会不大,因为一旦查出来就是抄家灭族的罪过。所以也不必过分的监督,之所以这么干完全是为了让皇家放心而已。

    “这咋这咋,北边,,皇上那里肯定要奏请的,而且科道里头肯定也会有人反对”

    林三洪笑道:“皇上不会不知道国库的虚实,国家没有钱,用这样的法子也不为过,想来皇上不会反对,就算是反对也是一些细节问题罢了。至于科道”要是总听那些言官的话语,除非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要不然永远都有犯错的可能”

    言官就是靠着指摘别人吃饭的,不管什么事情也不管是对是错。这一大批人总是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

    这么多年以来,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话也不少说,已经成为言官当中的一种风气了。

    听到这里,朱高煦也是哈哈大笑:“说的也是,前些日子有言官说西北的军资消耗太大。要孤王彻查前线军官有无糜废之举,真他娘的胡说八道。打仗打的就是银钱,开一炮出去就等于撒了很多铜钱。军资的消耗怎么可能查的清楚?难道就因为后方一个闲官的一句屁话,就让我去查整个前线有无糜废?我真想让他自己去查,最好是被前线的将士打个半死再送回来给那些说空话的闲官们看看,”

    众人哈哈一笑,林三洪心里也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刚才朱高煦一点太子的风度也没有,而是象十年前一样豪爽,确实显得亲近了许多。

    “至于迁都”我认为皇上已经定下来了,不过京城中反对的声音太大。想来皇上会有一咋小比较折中的方略出来,然后一步步慢慢进行着

    还不等林三洪把话说完,太子朱高煦已经树起了大拇指:“高明,魏詹事,我是怎么对你说来着?要说看大局的眼光,还是林兄弟呀。当初我在走投无路之时遇到

    魏成栋笑道:“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安北侯眼光如炬,想不服都不行啊。皇上那边已经有了关于迁都的定论,北平那边只是行在。南京(最后一次重申,仅仅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才使用南京这个地名的,考据人士就不必深究了。)已经是国都。就算以后朝廷搬迁到了北平,也不算是迁都,仅仅是将太祖皇帝的多都想法稍微改动而已。”

    明朝的双都制度罢了,南京为留都,保留各部职能,从大局上判断。等于是在北京这个传统的明朝国都之外又多了一个南京的都城。既然是两个国都,也就谈不上一咋。“迁”字了。

    反正无论南京还是北京,都是国都,都有行政体系和行政职能,绝对是一个非常折中的方案了。

    林三洪自然知道最终的结果。听到魏成栋的称赞也不感觉如何。

    可是魏成栋却是更加佩服林三洪了:“当初在湖广的时候,我还以为安北侯仅仅是胆识过人而已。今日算是亲眼见识到了。怨不得殿下一再盛赞安北侯的眼光呢。皇上关于迁都的定论不过刚刚过来,我也是听过殿下之言以后才知道。安北侯不在朝中就已经早早就料到了。果然是智慧过人眼光独到,”

    朱高煦笑道:“其实我也想让林”安北侯在孤王身边,办事情也会方便很多。只不过皇上那里似乎对安北侯颇有成见

    “不过眼下有咋。机会,安北侯不是在扬州任上做出了好大政绩的么?自从安北侯去职扬州之后。王同彦为扬州知府,也算是谨小慎微,可再也没有建树。最多就是守着咱们的安北侯踢打下来的那点家业过日子,虽然无功却也无过,休仕之后告老还乡也算是风光体面。可他一下来,新任的扬州知府可就不行了,”

    也怪不得朱高煦提起扬州。就在林三洪做出成绩的这个地方,现在虽然已经繁华鼎盛,可再也没有了林三洪治扬州之时的那种局面。

    作为林三洪的继任者,王同彦王老绾还算不错,在扬州任上等于是彻底的闲人一咋”可以算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安全按照林三洪遗留下来的那点家底和制度来治理扬州府,用朝廷的话来讲,就叫做无为而治。

    就是因为无为,没有对林三洪制定的各种制度作出任何改动,虽然无法越林三洪时代的鼎盛,却也依靠林府台遗留下来的那点本钱继续了扬州的繁华。王同彦在扬州任上基本就是修养了三年,或者吟诗作画或者观景赏花,屁大一点的事情都没有做过。

    好不容易到了任期,王老绾风光体面的休仕退出官场了。他的下一任踌躇满志年轻气盛,看到扬州已不如往昔,立刻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大力展工商,奖励丝织。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崭新的扬州知府的本意绝对是好的,看着扬州已经不如以前,心里也很着急小所以才用了这种手段希望能够把扬州“工业化”。

    至于后果”林三洪不用问也能知道,肯定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努力费劲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在林三洪的治理下,扬州就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依靠江南淮扬的消费带动起来的繁华局面,怎么能够这么快就会被工商所取代?

    就算是展各种各样的作坊小就算是奖励耕织,可他动手已经太晚了。两淅、两江和江南的大型织造作坊已经形成了气候,甚至联合成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局面,扬州再想起来分一杯莫,和已经势大财雄的整个行业竞争,摆明了就是自找苦吃。连级丝行业都出现了丰隆昌这样的巨无霸,需要很多同行联合起来才能和春桃抗衡,扬州刚刚起步就想这么干,完全就是急功近利损人不利己的莽夫,必然会被南北的大商号联合起来挤压的喘不过气”,

    以奢治政才是林三洪治理扬州的根本诀窍,通过消费的方式把各地富人的财富聚集起来,提倡消费鼓励消费,从中渔利这才是根本。主要目的就是财富的再流通和再分配,从来也没有提过一句和生产有关的话语。

    在林三洪为扬州知府的时代,扬州的繁荣不是因为生产,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消费才铸就了扬州“宇内形胜。的地个。这种手法其实就是转移财富而不是产生财富。一上来就雷厉风行的大兴生产之路。肯定是出力不讨好。

    “这一任的扬州知府不行。孤王想着可以让安北侯去扬州府台衙门随便挂个什么职位,哪怕是不当官也好,。小朱高煦笑道:“以安北侯对扬州的了解和手段,以淮扬对安北侯的信赖之深,肯定可以再造扬州宇内形胜,只要这一任熬下来,”

    朱高煦的意思很明显,先让林三洪去扬州府台衙门随便挂个什么可有可无的职务,因为扬州官场和民间对于林三洪这个人已经有了一种迷信。必然会受到现任知府的倚重,就算不能在瞬间再现扬州的繁荣,起码可以让现在这种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况得到极大改观。

    稍微做点成绩出来之后,所有人都会明白是因为林三洪在背后出力的结果。

    外部的舆论有了,监国太子在背地里稍微一挺,再任扬州知府完全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当然扬州知府仅仅是林三洪再次踏足官场的跳板。一任之后就会调到中枢,而且很可能是在太子身边”

    这也是一种迂回之道。

    “我任扬州知府时候,已经做到了极致。再做下去也难有什么越林三洪起身,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正色说道:“忧国忧民者,未必就一定要居于庙堂之高。身在乡野也能做出为国为民之事。在我看来。兴办义学为民启蒙也是大事,臣感谢殿下厚爱,实是不想为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