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拗相公 上 01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世间所谓的“伟大”,其本质不过是“执着”,但“执着”的另一面,却是“顽固”。
——某个自诩为“智者”的人
从熙宁四年的冬天开始,开封城的天气就一直是阴沉沉的,沉闷的天气,和大宋权力中心的气氛一样,让人感到压抑与难受,使许多人都喘不过气来。
冯京捧着一大堆*如往常一样走进中书省那简单的厅堂里,王安石请辞,王珪请了病假,现在掌印的宰相就只有他一个人了。冯京吩咐了各部曹的官员把*按轻重缓急分类整理好交过来,自己便坐在案前埋头开始办公。少了王安石的中书省,气氛也显得格外沉闷。
冯京顺手翻了一下*,瞄了外面的天气一眼,自顾自的说道:“看这天气,说不定有大雪要下。要知会一下开封府,寒冬大雪的天气,可不要冻死人才好。”
有人听到冯京说话,便应道:“冯相,这事曾大人早就吩咐下去办了,开封府推官断不敢怠慢的,您尽管放心。”
冯京心里不由闪过一丝不悦,曾布这个“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出了名的眼里只有王安石,这件事虽然是好事,但是连自己这个当值的宰相都不知会一声,就径自施行,也让人心里真不舒服。
但他毕竟是久经宦海之人,心里虽然不快,脸上却不动声色的笑道:“他倒想得周到。”又问道:“各地青苗法与京东西、两浙、河北东三路试行青苗法今年的报告交上来了吗?”
“前天就交上来了,曾大人和几位大人合计,这件事要等丞相回来了再处置方为妥当,压在那里呢。”
冯京听见这话,心里更加不快。但又不好发作,倘是发作,倒是好像自己盼着王安石永远不能回这中书省一样了。他暗自苦笑一下,打量一下中书省的官员,十之*是王安石一手提拔起来的青年俊杰,这些人办起事颇有干劲,辩论起来也头头是道,自己在中书省的作用,原来也不过是签字画押而已。便是王安石请辞,但是他那巨大的阴影,依然笼罩着中书省,中书省的大小官员们,小事自己下令施行,大事留待王安石回来,冯京有点不明白自己呆在这里有什么意义了。
把目光漫无目的投向窗外,冯京突然感觉到王安石像极了院子里的那棵巨大的古槐树,无时无刻不用自己的枝叶罩着中书省的院子。一股心烦意乱的感觉冒了上来,冯京突然有种无力感,觉悟到自己是没有办法取代王安石的。他挥了挥手,无力的说了一声:“知道了。”便开始继续办公。
王雱一边取下披风,一边走向房子里。房子里的几个人见他进来,都起身相迎。王雱忽然感到胸中气血翻滚,咳了几声,方勉强笑道:“我来晚了。”
“公子,你已经说服丞相了吗?”有人急切的问道。
王雱一听声音便知道是谢景温,因摇了摇了头,叹道:“我父亲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你派人送信给吕惠卿了吗?”
谢景温点了点头:“送了。不过元泽,这合适吗?你不是说吕惠卿狼子野心,不可不防吗?”
王雱苦笑道:“事急且相权,眼下这时节,只有吕惠卿能说服我父亲。如果办这件案子的是吕惠卿而不是邓绾的话,石越演不出这出双簧。”
有人恨声说道:“邓绾行事也是太孟浪了,如今搞得我们这么被动。”
王雱冷笑道:“事后怨人,于事何益?石越这一招,我们谁又能料到?只不过本来以为邓绾是个玲珑之人,做事会有分寸,才让他去办这件事,他是想当御史中丞想疯了,居然这样小看石越。”
有人笑道:“现在说这些也晚了。曾布当时首尾两端,也是石越能得逞的原因。曾布虽然捍卫新法,但是和石越私交不错,我们也是失算了。”
王雱循声望去,说话的却是新上任的监察御史蔡确,也是御史中丞的有力候选人之一,对了邓绾的落马,他心里只怕是在暗暗高兴。王雱心里冷笑,口里却说道:“邓绾罢知永州,并没什么要紧的,他始终是礼部试第一名的进士,迟早有一天能回到开封府。这里都是自己人,大家开诚布公,当务之急有两件事,第一是说服我父亲不要辞相,否则新法前功尽弃;二是白水潭案的主审官,一定要是我们的人,否则他们气焰一旦嚣张,以后就很难压服下去了。”
谢景温点了点头:“元泽所言甚是。”
王雱又说道:“冯京向皇上推荐的人选是周敦颐,如果真要是他来做主审官,那白水潭案肯定全部是无罪释放。”
“吕惠卿丁忧,曾布虽然精通律法,但是他已经指望不上,我们现在能推出的人选又是谁呢?”谢景温问道。
王雱不动声色的说道:“开封府出缺,我以为皇上之意,白水潭之案的主审官,就肯定是新任的权知开封府,这个案子审得好,权字去掉就是迟早的事情……”
他这话一说,许多人的目光立即热切起来,但是很快又全部黯淡下去。想想自己的资历和要面对的案子的棘手,这些人都还算有自知之明的。
王雱有点失望的望了这些人一眼,说道:“同判国子监李定、常秩都是可以推荐的人选。我会找机会向皇上推荐,但是各位也要配合我,最好是搜集一下白水潭不法乱制之事,各位御史谏官,正好顺便做功课。”有宋一代,御史谏官每个月必须有弹劾的表章交上去,所以王雱称之为“做功课”。
众人哄然大笑,有人便打趣道:“这件事蔡兄正好一展身手。”
蔡确微微一笑,并不答话。
王雱不知道为什么,没来由的感到一阵恶心。
丞相府,王安石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起宋代官员生活的奢华来说,王安石这个背负着“敛财”之名的宰相,生活却过得十分俭朴。宋代官员俸禄颇丰,一般一家人平均每人可以请三个以上的奴仆服侍起居。但是王安石一家十多口人,请的仆人不过七八人。
自从王安石为相之后,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虽然这次是王安石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但是对于王夫人来说,国家大事不是她能关心的,自己的丈夫儿女能一起团聚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每一顿饭她都竭力营造一个快乐的气氛出来。
王倩儿一边吃着饭一边偷眼看自己的爹爹,朝局之事,她并不陌生,但是做为女孩子,却是不可以随便说这些的。王安石似乎显得有点衰老,但不想让人担心他,依然强打着精神,装出一副笑脸来。桌上摆了七八个简单的菜,王夫人知道自己丈夫的习惯,把最好吃的菜摆在王安石面前。因为王安石吃菜从来没有什么挑剔,他只吃桌子上离自己最近的一碗菜。
为这个还有个笑话,有一次有人对王夫人说:“丞相很喜欢獐肉吗?”王夫人很奇怪的问道:“怎么可能?我都不知道。”那人说道:“因为我有一次看丞相吃饭,桌上别的菜他都没有动,只有獐肉被他吃光了。”王夫人笑道:“一定是饭桌上獐肉离相公最近,所以他就只吃这个了。”那个人便上了心,第二次,便故意把另一盘菜放到王安石面前,果然,王安石吃菜时就只吃那一盘菜。
王安石这个生活习惯,全家老小没有不知道的。因此家里吃饭的时候,往往把最好吃的菜摆在他面前,他也是牛嚼牡丹,浑然不知道分辨味道好坏。
王倩儿看到父亲又是只吃面前的一碗菜,显得心不在焉的样子,便一边撒娇一边给王安石碗里夹菜:“爹爹,尝尝这个……还有这个……”
王安石看着自己这个宝贝女儿,温言笑道:“好,好。”
王雱回到家里,进了饭厅,正好看到这一幕,便笑道:“还是妹子有办法。”又恭恭敬敬的叫了一声:“父亲、母亲。”
王安石看了他一眼,问道:“去哪里了?快一起来吃饭吧。”听公公说了话,王雱的妻子连忙起身帮王雱装好饭。
王雱应了一声,坐下来,说道:“方才皇上召见我。”
“哦。”王安石淡淡的应了一声,不再说话。
王雱迟疑了一下,说道:“皇上要我劝说父亲回中书省主持政务。”他倒不是假传圣旨。
王安石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筷子停在碗里。
王旁笑道:“哥,看你一回来就说公事,先不说这些吧,我倒觉得爹爹早点学张良归隐,并不是坏事。一家人开开心心,也挺好。”
王雱半开玩笑的说道:“你什么时候长进过,尽出些臭主意。父亲一身经邦济国之术,不把它施展出来难得要收死在胸中吗?况且皇上是明主,难得君臣相知,若不能有所作为,岂不为后世所笑?张良归隐,那是他帮刘邦打下了数百年的基业,功成身退。现在新法变到一半,小遇挫折便说归隐,真要被后人笑话的。”
王旁一向说王雱不过,便不再说话,只小声嘟哝道:“何苦为了一个不见得正确的理想,把天下的怨恨都揽到我们王家身上。”
他说话声音虽然小,坐在他旁边的王雱却是听得清清楚楚,顿时悖然大怒,厉声问道:“弟弟,什么叫不见得正确的理想?”
他这么高声一说,顿时全家人都听清了,王安石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王旁从小就有点害怕自己这个哥哥,无论是自己还是周围的人态度,都让他觉得自己没有王雱聪明有出息。这种过份杰出的父亲和兄长的阴影下,使得王旁的性格与父兄竟然截然不同。这时听王雱厉声喝他,便不再说话,只是闷声吃菜。
王雱却气犹未尽,他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这时生起气来,胸中气血翻腾,竟是想要吐血一样。他好强的生生吞住那口气血,脸色有点惨白的说道:“我们是不见得正确的理想,难道那些庸庸碌碌之辈反倒是正确的?坐视着国家一日一日被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们掏空而无力挽救,反倒是正确的?”
王旁有点不服气的低声说道:“我可没有这么说。”
王雱不听这句话还好,一听气又上来了,他狠狠地盯着王旁,突然冷笑道:“好啊,那你说说,我们怎么样不见得正确了,什么样又是正确的了?”
王旁偷偷看了一眼王安石的脸色,见他一直沉着脸,原来就挺黑的皮肤,更显得黑得可怕了。他哪里敢惹父亲生气,就打定主意退一步算了。当下低着头不再说话。
王雱见他不再说话,便继续劝说王安石。王夫人虽然感觉气氛不对,但是这毕竟是男人的事情,她不好进言,便笑道对王雱说道:“雱儿,辛苦一天了,吃饭吧,来,看看这个兔子肉味道怎么样……”
王雱一边对王夫人笑道:“娘,知道了。”一边继续对王安石说道:“父亲,你不是常告诉我们做事贵在坚持的吗?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困难,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最后的成功。现在的新法,就需要你的坚持呀!”
王旁在旁边听得心里很不舒服,但是他生性不愿意和父兄争执,只好默默的吃饭,狠狠的咀嚼着口里的青菜,王安石淡淡的看了他一眼,没有做声。
吃过饭后,王倩儿把王安石送到书房,这段时间王安石难得有空,做为经学大师的他便开始在家里读石越的《论语正义》、《三代之治》,并开始动手写《孟子注》。王雱也跟了进来,帮他整理资料。
王倩儿见父兄开始忙碌起来,便告退回自己的闺房,穿过几道走廊,一道郁郁的笛声从后花园传来,笛声中似有说不清的烦闷与担心。王倩儿循着笛声走去,到了后花园的池边,果然是二哥王旁在那里吹笛。
“二哥,你有心事呀?”王倩儿找了块平整的石头坐下,轻轻的问道。
王旁叹了口气:“妹子。”
“是不是因为爹爹的事情?”王倩儿问道。
“是啊,妹子,二叔和三叔都和我说过,现在爹爹变法,把天下的怨恨都归到我们王家身上,对我们王家很不利呀。”王旁也只有在自己这个妹妹面前,敢肆无忌惮的说话。
“可是爹爹也是为了天下的苍生呀?如果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变得富强,就算我们王家受一点委屈,又有什么了不起呢?我虽是女流,却也知道如果有利于国家与百姓,即便是对自己有害的事情,我们也不应当回避的。”王倩儿理发理垂下来的头发,清声说道。
王旁看了一眼自己的妹妹,忍不住笑道:“想不到妹妹你也有这种见识,如果你是男儿身,爹爹一定喜欢你更甚于大哥。”旋又叹道:“但是我没有这种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我更希望爹爹与哥哥平安。你也看到了,哥哥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还要这样争强好胜,天天算计。这不是一件好事呀。”
王倩儿幽幽的说道:“二哥,你也不必自谦。你也是个进士出身,学问才华,又何曾差了?你担心爹爹,爹爹也是知道的。但是你知道爹和大哥的脾气,天生的热血心肠。虽然这一次爹爹实在有点心灰意懒,但依我看,爹是迟早要复出的。”
王旁急道:“妹子,你也希望爹爹复出吗?”
王倩儿有点茫然的答道:“我也不知道,我是个女孩,终究不明白天下大事的。”
王旁叹了口气,说道:“是呀,你是个女孩子,不明白,但是爹爹和大哥,却都是人中之杰,可是他们也自处于错误之中而不自觉呢。只怪我没用,不能说服他们。”
王倩儿有点奇怪看了王旁一眼,问道:“二哥,你怎么可以断定爹爹与大哥身处错误之中呢?”
王旁苦笑了一下,说道:“现在天下的士子,都知道这件事情。爹爹主持变法,青苗法上上下下议论了许久,又是试行又是设提举官,结果搞得天下怨声载道。叫好的人没有抱怨的人多。但是石越略一改良,现在三路试行石法,成绩斐然。前几天听浙江的士子说,单是两浙路,官府也没有掏出一分钱,尽收入五十万贯,虽然水害不断,但是两浙路因为改良青苗法施行得当,再加上农业合作社的施行,农时没有耽误,也没有饿死一个百姓,出现一个流民,大家都能尽心尽力在自己的家乡恢复生产。两浙的百姓上书朝廷,希望允许他们给石越立长生牌位。这种事情,是爹爹的新法能想像得到的吗?”
王倩儿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情,瞪大了眼睛望着王旁,她是不太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比她父亲更能干的人。
王旁看了王倩儿一眼,自嘲式的笑笑,“你不相信是吧?我也不相信。但是事实如此,我不能不相信。现在被爹爹贬到杭州的苏东坡在那边大兴水利。曾布说两浙今天治绩如此之好,新法之功不可没——但那是自欺欺人,无人不知道那是石越的功劳——现在朝廷可能要派大员去那里专责兴修水利,把农田水利法贯彻好,以期标本兼治。这也是爹爹的新法唯一不引起非议的法令。到坊间去转转,百姓都在传说石越是文曲星下凡,左辅星下凡,是帮赵宋官家兴万世太平的;便是士林的读书人,也有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就算不信这些星相之说的,也都承认石越胸中实有一篇治国的大文章,改良青苗法不过是牛刀小试。”
听到王旁这样夸赞一个外人,便连王倩儿都有点动摇了。王旁又和她说起石越创建的白水潭学院的气度与景象,他不似王雱,白水潭学院,王旁也是亲身去过的,别的书院,他也去观摩过,两番比较,在王旁口中说出来,更显见白水潭学院的出类拔萃之处。一席长谈,直听得王倩儿悠然神往,恨不得自己能亲自去白水潭学院看看。
世间所谓的“伟大”,其本质不过是“执着”,但“执着”的另一面,却是“顽固”。
——某个自诩为“智者”的人
从熙宁四年的冬天开始,开封城的天气就一直是阴沉沉的,沉闷的天气,和大宋权力中心的气氛一样,让人感到压抑与难受,使许多人都喘不过气来。
冯京捧着一大堆*如往常一样走进中书省那简单的厅堂里,王安石请辞,王珪请了病假,现在掌印的宰相就只有他一个人了。冯京吩咐了各部曹的官员把*按轻重缓急分类整理好交过来,自己便坐在案前埋头开始办公。少了王安石的中书省,气氛也显得格外沉闷。
冯京顺手翻了一下*,瞄了外面的天气一眼,自顾自的说道:“看这天气,说不定有大雪要下。要知会一下开封府,寒冬大雪的天气,可不要冻死人才好。”
有人听到冯京说话,便应道:“冯相,这事曾大人早就吩咐下去办了,开封府推官断不敢怠慢的,您尽管放心。”
冯京心里不由闪过一丝不悦,曾布这个“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出了名的眼里只有王安石,这件事虽然是好事,但是连自己这个当值的宰相都不知会一声,就径自施行,也让人心里真不舒服。
但他毕竟是久经宦海之人,心里虽然不快,脸上却不动声色的笑道:“他倒想得周到。”又问道:“各地青苗法与京东西、两浙、河北东三路试行青苗法今年的报告交上来了吗?”
“前天就交上来了,曾大人和几位大人合计,这件事要等丞相回来了再处置方为妥当,压在那里呢。”
冯京听见这话,心里更加不快。但又不好发作,倘是发作,倒是好像自己盼着王安石永远不能回这中书省一样了。他暗自苦笑一下,打量一下中书省的官员,十之*是王安石一手提拔起来的青年俊杰,这些人办起事颇有干劲,辩论起来也头头是道,自己在中书省的作用,原来也不过是签字画押而已。便是王安石请辞,但是他那巨大的阴影,依然笼罩着中书省,中书省的大小官员们,小事自己下令施行,大事留待王安石回来,冯京有点不明白自己呆在这里有什么意义了。
把目光漫无目的投向窗外,冯京突然感觉到王安石像极了院子里的那棵巨大的古槐树,无时无刻不用自己的枝叶罩着中书省的院子。一股心烦意乱的感觉冒了上来,冯京突然有种无力感,觉悟到自己是没有办法取代王安石的。他挥了挥手,无力的说了一声:“知道了。”便开始继续办公。
王雱一边取下披风,一边走向房子里。房子里的几个人见他进来,都起身相迎。王雱忽然感到胸中气血翻滚,咳了几声,方勉强笑道:“我来晚了。”
“公子,你已经说服丞相了吗?”有人急切的问道。
王雱一听声音便知道是谢景温,因摇了摇了头,叹道:“我父亲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你派人送信给吕惠卿了吗?”
谢景温点了点头:“送了。不过元泽,这合适吗?你不是说吕惠卿狼子野心,不可不防吗?”
王雱苦笑道:“事急且相权,眼下这时节,只有吕惠卿能说服我父亲。如果办这件案子的是吕惠卿而不是邓绾的话,石越演不出这出双簧。”
有人恨声说道:“邓绾行事也是太孟浪了,如今搞得我们这么被动。”
王雱冷笑道:“事后怨人,于事何益?石越这一招,我们谁又能料到?只不过本来以为邓绾是个玲珑之人,做事会有分寸,才让他去办这件事,他是想当御史中丞想疯了,居然这样小看石越。”
有人笑道:“现在说这些也晚了。曾布当时首尾两端,也是石越能得逞的原因。曾布虽然捍卫新法,但是和石越私交不错,我们也是失算了。”
王雱循声望去,说话的却是新上任的监察御史蔡确,也是御史中丞的有力候选人之一,对了邓绾的落马,他心里只怕是在暗暗高兴。王雱心里冷笑,口里却说道:“邓绾罢知永州,并没什么要紧的,他始终是礼部试第一名的进士,迟早有一天能回到开封府。这里都是自己人,大家开诚布公,当务之急有两件事,第一是说服我父亲不要辞相,否则新法前功尽弃;二是白水潭案的主审官,一定要是我们的人,否则他们气焰一旦嚣张,以后就很难压服下去了。”
谢景温点了点头:“元泽所言甚是。”
王雱又说道:“冯京向皇上推荐的人选是周敦颐,如果真要是他来做主审官,那白水潭案肯定全部是无罪释放。”
“吕惠卿丁忧,曾布虽然精通律法,但是他已经指望不上,我们现在能推出的人选又是谁呢?”谢景温问道。
王雱不动声色的说道:“开封府出缺,我以为皇上之意,白水潭之案的主审官,就肯定是新任的权知开封府,这个案子审得好,权字去掉就是迟早的事情……”
他这话一说,许多人的目光立即热切起来,但是很快又全部黯淡下去。想想自己的资历和要面对的案子的棘手,这些人都还算有自知之明的。
王雱有点失望的望了这些人一眼,说道:“同判国子监李定、常秩都是可以推荐的人选。我会找机会向皇上推荐,但是各位也要配合我,最好是搜集一下白水潭不法乱制之事,各位御史谏官,正好顺便做功课。”有宋一代,御史谏官每个月必须有弹劾的表章交上去,所以王雱称之为“做功课”。
众人哄然大笑,有人便打趣道:“这件事蔡兄正好一展身手。”
蔡确微微一笑,并不答话。
王雱不知道为什么,没来由的感到一阵恶心。
丞相府,王安石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起宋代官员生活的奢华来说,王安石这个背负着“敛财”之名的宰相,生活却过得十分俭朴。宋代官员俸禄颇丰,一般一家人平均每人可以请三个以上的奴仆服侍起居。但是王安石一家十多口人,请的仆人不过七八人。
自从王安石为相之后,这样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虽然这次是王安石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但是对于王夫人来说,国家大事不是她能关心的,自己的丈夫儿女能一起团聚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每一顿饭她都竭力营造一个快乐的气氛出来。
王倩儿一边吃着饭一边偷眼看自己的爹爹,朝局之事,她并不陌生,但是做为女孩子,却是不可以随便说这些的。王安石似乎显得有点衰老,但不想让人担心他,依然强打着精神,装出一副笑脸来。桌上摆了七八个简单的菜,王夫人知道自己丈夫的习惯,把最好吃的菜摆在王安石面前。因为王安石吃菜从来没有什么挑剔,他只吃桌子上离自己最近的一碗菜。
为这个还有个笑话,有一次有人对王夫人说:“丞相很喜欢獐肉吗?”王夫人很奇怪的问道:“怎么可能?我都不知道。”那人说道:“因为我有一次看丞相吃饭,桌上别的菜他都没有动,只有獐肉被他吃光了。”王夫人笑道:“一定是饭桌上獐肉离相公最近,所以他就只吃这个了。”那个人便上了心,第二次,便故意把另一盘菜放到王安石面前,果然,王安石吃菜时就只吃那一盘菜。
王安石这个生活习惯,全家老小没有不知道的。因此家里吃饭的时候,往往把最好吃的菜摆在他面前,他也是牛嚼牡丹,浑然不知道分辨味道好坏。
王倩儿看到父亲又是只吃面前的一碗菜,显得心不在焉的样子,便一边撒娇一边给王安石碗里夹菜:“爹爹,尝尝这个……还有这个……”
王安石看着自己这个宝贝女儿,温言笑道:“好,好。”
王雱回到家里,进了饭厅,正好看到这一幕,便笑道:“还是妹子有办法。”又恭恭敬敬的叫了一声:“父亲、母亲。”
王安石看了他一眼,问道:“去哪里了?快一起来吃饭吧。”听公公说了话,王雱的妻子连忙起身帮王雱装好饭。
王雱应了一声,坐下来,说道:“方才皇上召见我。”
“哦。”王安石淡淡的应了一声,不再说话。
王雱迟疑了一下,说道:“皇上要我劝说父亲回中书省主持政务。”他倒不是假传圣旨。
王安石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筷子停在碗里。
王旁笑道:“哥,看你一回来就说公事,先不说这些吧,我倒觉得爹爹早点学张良归隐,并不是坏事。一家人开开心心,也挺好。”
王雱半开玩笑的说道:“你什么时候长进过,尽出些臭主意。父亲一身经邦济国之术,不把它施展出来难得要收死在胸中吗?况且皇上是明主,难得君臣相知,若不能有所作为,岂不为后世所笑?张良归隐,那是他帮刘邦打下了数百年的基业,功成身退。现在新法变到一半,小遇挫折便说归隐,真要被后人笑话的。”
王旁一向说王雱不过,便不再说话,只小声嘟哝道:“何苦为了一个不见得正确的理想,把天下的怨恨都揽到我们王家身上。”
他说话声音虽然小,坐在他旁边的王雱却是听得清清楚楚,顿时悖然大怒,厉声问道:“弟弟,什么叫不见得正确的理想?”
他这么高声一说,顿时全家人都听清了,王安石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王旁从小就有点害怕自己这个哥哥,无论是自己还是周围的人态度,都让他觉得自己没有王雱聪明有出息。这种过份杰出的父亲和兄长的阴影下,使得王旁的性格与父兄竟然截然不同。这时听王雱厉声喝他,便不再说话,只是闷声吃菜。
王雱却气犹未尽,他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这时生起气来,胸中气血翻腾,竟是想要吐血一样。他好强的生生吞住那口气血,脸色有点惨白的说道:“我们是不见得正确的理想,难道那些庸庸碌碌之辈反倒是正确的?坐视着国家一日一日被那些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们掏空而无力挽救,反倒是正确的?”
王旁有点不服气的低声说道:“我可没有这么说。”
王雱不听这句话还好,一听气又上来了,他狠狠地盯着王旁,突然冷笑道:“好啊,那你说说,我们怎么样不见得正确了,什么样又是正确的了?”
王旁偷偷看了一眼王安石的脸色,见他一直沉着脸,原来就挺黑的皮肤,更显得黑得可怕了。他哪里敢惹父亲生气,就打定主意退一步算了。当下低着头不再说话。
王雱见他不再说话,便继续劝说王安石。王夫人虽然感觉气氛不对,但是这毕竟是男人的事情,她不好进言,便笑道对王雱说道:“雱儿,辛苦一天了,吃饭吧,来,看看这个兔子肉味道怎么样……”
王雱一边对王夫人笑道:“娘,知道了。”一边继续对王安石说道:“父亲,你不是常告诉我们做事贵在坚持的吗?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困难,只有坚持下去,才会有最后的成功。现在的新法,就需要你的坚持呀!”
王旁在旁边听得心里很不舒服,但是他生性不愿意和父兄争执,只好默默的吃饭,狠狠的咀嚼着口里的青菜,王安石淡淡的看了他一眼,没有做声。
吃过饭后,王倩儿把王安石送到书房,这段时间王安石难得有空,做为经学大师的他便开始在家里读石越的《论语正义》、《三代之治》,并开始动手写《孟子注》。王雱也跟了进来,帮他整理资料。
王倩儿见父兄开始忙碌起来,便告退回自己的闺房,穿过几道走廊,一道郁郁的笛声从后花园传来,笛声中似有说不清的烦闷与担心。王倩儿循着笛声走去,到了后花园的池边,果然是二哥王旁在那里吹笛。
“二哥,你有心事呀?”王倩儿找了块平整的石头坐下,轻轻的问道。
王旁叹了口气:“妹子。”
“是不是因为爹爹的事情?”王倩儿问道。
“是啊,妹子,二叔和三叔都和我说过,现在爹爹变法,把天下的怨恨都归到我们王家身上,对我们王家很不利呀。”王旁也只有在自己这个妹妹面前,敢肆无忌惮的说话。
“可是爹爹也是为了天下的苍生呀?如果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变得富强,就算我们王家受一点委屈,又有什么了不起呢?我虽是女流,却也知道如果有利于国家与百姓,即便是对自己有害的事情,我们也不应当回避的。”王倩儿理发理垂下来的头发,清声说道。
王旁看了一眼自己的妹妹,忍不住笑道:“想不到妹妹你也有这种见识,如果你是男儿身,爹爹一定喜欢你更甚于大哥。”旋又叹道:“但是我没有这种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我更希望爹爹与哥哥平安。你也看到了,哥哥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还要这样争强好胜,天天算计。这不是一件好事呀。”
王倩儿幽幽的说道:“二哥,你也不必自谦。你也是个进士出身,学问才华,又何曾差了?你担心爹爹,爹爹也是知道的。但是你知道爹和大哥的脾气,天生的热血心肠。虽然这一次爹爹实在有点心灰意懒,但依我看,爹是迟早要复出的。”
王旁急道:“妹子,你也希望爹爹复出吗?”
王倩儿有点茫然的答道:“我也不知道,我是个女孩,终究不明白天下大事的。”
王旁叹了口气,说道:“是呀,你是个女孩子,不明白,但是爹爹和大哥,却都是人中之杰,可是他们也自处于错误之中而不自觉呢。只怪我没用,不能说服他们。”
王倩儿有点奇怪看了王旁一眼,问道:“二哥,你怎么可以断定爹爹与大哥身处错误之中呢?”
王旁苦笑了一下,说道:“现在天下的士子,都知道这件事情。爹爹主持变法,青苗法上上下下议论了许久,又是试行又是设提举官,结果搞得天下怨声载道。叫好的人没有抱怨的人多。但是石越略一改良,现在三路试行石法,成绩斐然。前几天听浙江的士子说,单是两浙路,官府也没有掏出一分钱,尽收入五十万贯,虽然水害不断,但是两浙路因为改良青苗法施行得当,再加上农业合作社的施行,农时没有耽误,也没有饿死一个百姓,出现一个流民,大家都能尽心尽力在自己的家乡恢复生产。两浙的百姓上书朝廷,希望允许他们给石越立长生牌位。这种事情,是爹爹的新法能想像得到的吗?”
王倩儿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情,瞪大了眼睛望着王旁,她是不太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比她父亲更能干的人。
王旁看了王倩儿一眼,自嘲式的笑笑,“你不相信是吧?我也不相信。但是事实如此,我不能不相信。现在被爹爹贬到杭州的苏东坡在那边大兴水利。曾布说两浙今天治绩如此之好,新法之功不可没——但那是自欺欺人,无人不知道那是石越的功劳——现在朝廷可能要派大员去那里专责兴修水利,把农田水利法贯彻好,以期标本兼治。这也是爹爹的新法唯一不引起非议的法令。到坊间去转转,百姓都在传说石越是文曲星下凡,左辅星下凡,是帮赵宋官家兴万世太平的;便是士林的读书人,也有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就算不信这些星相之说的,也都承认石越胸中实有一篇治国的大文章,改良青苗法不过是牛刀小试。”
听到王旁这样夸赞一个外人,便连王倩儿都有点动摇了。王旁又和她说起石越创建的白水潭学院的气度与景象,他不似王雱,白水潭学院,王旁也是亲身去过的,别的书院,他也去观摩过,两番比较,在王旁口中说出来,更显见白水潭学院的出类拔萃之处。一席长谈,直听得王倩儿悠然神往,恨不得自己能亲自去白水潭学院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