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自然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到北京旅游,一天傍晚,和朋友肩并肩走在回宾馆的路上,在内务部大街,我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拿目光在两侧民房房顶上扫射。朋友莫名其妙,我哑然失笑:职业病,职业病。我干了四年有线电视,安装与维修,惯下了溜屋檐查线路的毛病。
习惯成自然,职业养成病。赵本山说,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大款和伙夫的大脑袋粗脖子成为身份的象征;以前听说过一个恐怖的笑话段子,说一个刀法精湛的外科大夫,晚上睡觉常常拿手指在老婆的肚皮上比划,敬业精神让人毛骨悚然;警察与罪犯的业务关系,让双方都具备了同等意义上的敏感和谨慎,这都是职业习惯在我们身上打下的深深烙印。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有自己的职业病,在潜移默化之间病入膏肓,成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一部分,乃至占据身体结构的显要位置。
职业病无疑是习惯的产物,甚至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习惯。从积极意义上看,它还是一种熟练的技能或者良好的素质的体现。而更深重者,是“瘾”对“瘾君子”来说,自己为之神魂颠倒的习惯,恰恰是生命中最大的乐趣,烟瘾、酒瘾,甚至毒瘾、赌瘾,说到底也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身体需要的迫切习惯。
习惯凝聚在一个人身上,是其性格,行为举止,生活方式,以及情感体验,思想观念;焊接到工作上,是业务能力,技术水平,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熔铸到艺术上,是风格,套路,当然也是圈套,俗窠;渗透到国家、种族的范畴上,又成为民族风俗、风情。正如同讲排场、要面子是一种习惯,勤俭节约、忠厚传家也是一种习惯,积德行善是一种习惯,作奸犯科也是一种习惯,趾高气扬是一种习惯,韬光养晦也是一种习惯,一切约定俗成之事,都能通过习惯的“锁眼”去窥探。
我认为,找到一个能够涵盖万事万物的框框,就能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学。我突然发现,习惯就是一个巨大的框框,比如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也只是习惯的差异。用习惯去关照传统文化,我们就能理解定势思维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缘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中庸之道大行其是,源远流长,终于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凡事遵循一个规矩,就是中正平和,四平八稳;我们喜欢墨守成规,于是缺乏想像力和创造性,于是懒于思考,创新太难。老一辈总是用自己习惯的传统眼光看待青年一代,一旦偏离自己的思想观念,就大肆鞭挞,代沟的形成,其实就是新旧习惯势力的对峙和碰撞。
习惯就像精神的原子,构造了人类的生活。我们什么都不做,也是在暗中维护一种生存习惯。刚开始的时候,也许仅仅是一种尝试和练习,以及感觉和体会,久而久之便凝固成了技能和观念。而感觉不到习惯的作用力,只是因为一切已经变得自自然然。
面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首当其冲面临考验,其实正是习惯这个“老脑筋”突然遭遇挑战。有一天,爸突然对我说,他现在看街上的小青年染黄头发,也觉得好看了。我说,你终于习惯了。我不去染发,也只是习惯黑色,改个发型,费了老大劲儿,深切地体会到习惯对一个人的禁锢力量,留了二十多年的三七分头,剪成了毛刺,感觉精神多了,敢情这老土的发型,压抑了我二十多年
其实宿命离我们很远,如影随形的只有习惯。我们时时刻刻都笼罩在习惯的阴影或者光线之中,一抬脚,迈出的是习惯的步子,一张嘴,说出的是习惯的话语,一思考,不用上帝发笑,脑筋就已经转到了习惯的轨道上。感动于有人想换个活法,在我看来,那就是大彻大悟。抛弃一些陈旧的习惯,培养新鲜的,我认为也是一种觉醒。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其实和浪漫无关,只是偶尔想和习惯较较劲儿。
到北京旅游,一天傍晚,和朋友肩并肩走在回宾馆的路上,在内务部大街,我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拿目光在两侧民房房顶上扫射。朋友莫名其妙,我哑然失笑:职业病,职业病。我干了四年有线电视,安装与维修,惯下了溜屋檐查线路的毛病。
习惯成自然,职业养成病。赵本山说,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大款和伙夫的大脑袋粗脖子成为身份的象征;以前听说过一个恐怖的笑话段子,说一个刀法精湛的外科大夫,晚上睡觉常常拿手指在老婆的肚皮上比划,敬业精神让人毛骨悚然;警察与罪犯的业务关系,让双方都具备了同等意义上的敏感和谨慎,这都是职业习惯在我们身上打下的深深烙印。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有自己的职业病,在潜移默化之间病入膏肓,成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一部分,乃至占据身体结构的显要位置。
职业病无疑是习惯的产物,甚至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习惯。从积极意义上看,它还是一种熟练的技能或者良好的素质的体现。而更深重者,是“瘾”对“瘾君子”来说,自己为之神魂颠倒的习惯,恰恰是生命中最大的乐趣,烟瘾、酒瘾,甚至毒瘾、赌瘾,说到底也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身体需要的迫切习惯。
习惯凝聚在一个人身上,是其性格,行为举止,生活方式,以及情感体验,思想观念;焊接到工作上,是业务能力,技术水平,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熔铸到艺术上,是风格,套路,当然也是圈套,俗窠;渗透到国家、种族的范畴上,又成为民族风俗、风情。正如同讲排场、要面子是一种习惯,勤俭节约、忠厚传家也是一种习惯,积德行善是一种习惯,作奸犯科也是一种习惯,趾高气扬是一种习惯,韬光养晦也是一种习惯,一切约定俗成之事,都能通过习惯的“锁眼”去窥探。
我认为,找到一个能够涵盖万事万物的框框,就能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学。我突然发现,习惯就是一个巨大的框框,比如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也只是习惯的差异。用习惯去关照传统文化,我们就能理解定势思维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缘故。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中庸之道大行其是,源远流长,终于成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凡事遵循一个规矩,就是中正平和,四平八稳;我们喜欢墨守成规,于是缺乏想像力和创造性,于是懒于思考,创新太难。老一辈总是用自己习惯的传统眼光看待青年一代,一旦偏离自己的思想观念,就大肆鞭挞,代沟的形成,其实就是新旧习惯势力的对峙和碰撞。
习惯就像精神的原子,构造了人类的生活。我们什么都不做,也是在暗中维护一种生存习惯。刚开始的时候,也许仅仅是一种尝试和练习,以及感觉和体会,久而久之便凝固成了技能和观念。而感觉不到习惯的作用力,只是因为一切已经变得自自然然。
面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首当其冲面临考验,其实正是习惯这个“老脑筋”突然遭遇挑战。有一天,爸突然对我说,他现在看街上的小青年染黄头发,也觉得好看了。我说,你终于习惯了。我不去染发,也只是习惯黑色,改个发型,费了老大劲儿,深切地体会到习惯对一个人的禁锢力量,留了二十多年的三七分头,剪成了毛刺,感觉精神多了,敢情这老土的发型,压抑了我二十多年
其实宿命离我们很远,如影随形的只有习惯。我们时时刻刻都笼罩在习惯的阴影或者光线之中,一抬脚,迈出的是习惯的步子,一张嘴,说出的是习惯的话语,一思考,不用上帝发笑,脑筋就已经转到了习惯的轨道上。感动于有人想换个活法,在我看来,那就是大彻大悟。抛弃一些陈旧的习惯,培养新鲜的,我认为也是一种觉醒。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其实和浪漫无关,只是偶尔想和习惯较较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