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河水又北径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县曰持武。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尺,大十围,梢至十余丈。天子嘉之,赐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在河诸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彦云,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骡韵之谬,遂仍今称,所未详也。河水又径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径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径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旷。河水又东北径廉县故城东。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与枝津合。水受大河,东北径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入河,今无水。尔雅曰:灉反入。言河决复入者也。河之有灉,若汉之有潜也。河水又东北径浑怀障西。地理志,浑怀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二齐平,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矣。南去北地三百里。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河水东北径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百四十里。河水又北径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径沃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伎渠东注以溉田,所谓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县,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阚駰谓之窳浑泽矣。 屈从县北东流,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梓岭,梁北河是也。东径高阙南。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闭,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闭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四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即此处也。河水又东径临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国,王莽之监河也。
至河目县西,河水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径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南屈径柯目县,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高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东径临戎县故城北,又东径临河县南,又东径广牧县故城北。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径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河水又南径马阴山西。汉书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今山在县北,言阴山在河南,又传疑之,非也。余案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他异山。故广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义、志之僻也,阴山在河东南则可矣。河水又东南径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案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又案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长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 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河水自朔方东转,径渠搜县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县,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沟搜亭也。礼三朝记曰:北发渠搜,南抚交趾。此举北对南。禹贡之所云析支、渠搜矣。河水又东,径西安阳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漳安矣。河水又东,径田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屈东过九原县南,河水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文虏也。河水又东径原亭城南。阚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东径宜梁县之故城南。阚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河水又东径稒阳城南,东部都尉治。又径河阴县故城北,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通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秦始皇逐匈奴,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筑亭障为河上塞。徐广史记音义曰:阴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东暨辽海,西并阴山,筑长城及开南越地,昼警夜作,民劳怨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矣。蒙恬临死曰:夫起临洮,属辽东,城堑万余里,不能不绝地脉,此固当死也。
又东过临沃县南,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东,枝津出焉。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也。其水自障东南流,径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径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障,河水决其西南隅。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东径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大河东径咸阳县故城南。王莽之贲武也。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水出塞外,西径定襄武进县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曰伐蛮,世祖建武中,封赵虑为侯国也。白渠水西北径成乐城北。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白渠水又西径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曰:云中宫在云中县故城东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径云中故城南。故赵地。虞氏记云: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县曰远服矣。白渠水又西北径沙陵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水西注沙陵湖。又有芒干水出塞外,南径钟山。山即阴山。故郎中侯应言于汉口阴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圃也,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也。其水西南径武皋县,王莽之永武也。又南径原阳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水合,其水东出武泉县之故城西南,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径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之甫利也,故此加北。旧中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广陵有舆,故此加北。疑太疏远也。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径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跋涉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芒干水又西南,径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径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历谷,径魏帝行宫东。世谓之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惟台殿而已。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径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两夏,堂字绮井,图画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使得焜煌堂,雕楹镂桷,取状古之温室也。其时,帝幸龙荒,游鸾朔北。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著委诚,重译拜阙,陛见之所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宣时事,碑颂云:肃清帝道,振慑四荒。有蛮有戎,自彼氏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颗。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阴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逻等从巨姓名,若新镂焉。其水历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亲所径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槙陆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也。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定襄郡,汉高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过县,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吴东山,西径故里南,北俗谓之契吴亭。其水又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水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东北流,径中陵县故城东,北俗谓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志曰: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东山,北俗谓之贷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西北流,注于中陵水。中陵水又西北流,径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阴馆也。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治。地理志,雁门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右会一水。水出东山下,北俗谓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径锄亭南,又西流径土壁亭南,西出峡,左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谓之沃水。又东径沃阳县故城南,北俗谓之可不埿城,王莽之敬阳也。又东北径沃阳城东,又东合可不埿水,水出东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水。沃水又东,径参合县南。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陉在县之西北,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西还师参合,三军奔溃,即是处也。魏立县以隶凉城郡,西去沃阳县故城二十里。县北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曰:沃阳县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谓之阿养城。其水又东合一水,水出县东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谓之灾豆浑水。西北流,注于沃水。沃水又东北流,注盐池。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里,池水徵渟,渊而不流,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泽有长丞。此城即长丞所治也。城西三里有小阜,阜下有泉,东南流注池,北俗谓之大谷北堆,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于连岭北。水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北俗谓之乌伏真山,水曰诰升袁河。西南流径沃阳县,左合中陵川,乱流西南与一水合,北俗谓之树颓水。水出东山下,西南流,右合诰升袁水,乱流西南注,分谓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北俗谓之太罗河;右水西径故城南,北俗谓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大罗水注之,水源上承树颓河,南流西转,径武州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亦藉称焉。其水西南流,一水注之。水导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径城西,北俗名之曰故槃回城。又南流注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左得湳水口。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东观记曰:郭伋,字细侯,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携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数百小儿各骑竹马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曰:闻使君到,喜,故迎。伋谢而发去,诸儿复送郭外。问:使君何日还?伋计日告之。及还,先期一日,念小儿,即止野亭,须期至乃往。其水又东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汉冲帝时,羌湳狐奴归化,盖其渠帅也。其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咸水出长城西咸谷,东入湳水。湳水又东南,浑波水出西北穷谷,东南流注于湳水。湳水又东径西河富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东流入于河。河水左合一水,出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其山岩层岫衍,涧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渀电泄,震天动地。昔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马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历山寻河,并无过峘,至是乃为河之巨险,即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可二百有余里也。 又南过西河圁阳县东,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归新。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径其县南。地理志曰:圁水出西,东入河。王莽更曰黄土也。东至长城,与神衔水合,水出县南神衔山,出峡,东至长城,入于圁。圁水又东径鸿门县。县,故鸿门亭。地理风俗记曰:圁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火从地中出。圁水又东,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东南流,注圁水。圁水又东径圁阴县北。汉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阴矣。又东,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东北流,入于圁。圁水又东径圁阳县南,东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端水入焉。水西出号山。山海经曰:其木多漆棕,其草多穹穷,是多圁石,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入焉,水出上郡诸次山。山海经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象蛇。其水东径榆林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薮矣。缘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北。故谓广长榆也。王恢云:树榆为塞。谓此矣。苏林以为榆中在上郡,非也。案始皇本纪,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然榆中在金城东五十许里,阴山在朔方东,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汉书音义,苏林为失是也。其水东入长城,小榆水合焉。历涧西北,穷谷其源也。又东合首积水,水西出首积溪,东注诸次水,又东入于河。山海经曰:诸次之水,东流注于河,即此水也。,河水又南,汤水注之。山海经曰:水出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也。
又南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山海经所谓生水出孟山者也。郭景纯曰:孟或作明。汉破羌将军段颎破羌于奢延泽,虏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又谓之朔方水矣。东北流,径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赫连龙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并造五兵,器锐精利,乃咸百炼,为龙雀大鐶,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又铸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驼、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则今夏州治也。奢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东南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台交兰水。水出龟兹县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北流与镜波水合,水源出南邪山南谷,东北流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径肤施县,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径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汉高祖并三秦,复以为郡。王莽以汉马员为增山连率,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司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东入五龙山。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帝原水。自下亦为通称也。历长城东,出于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出西北平溪东南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其水东流,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其水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与白羊水合,其水出于西南白羊溪,循溪东北,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入于河。山海经曰:生水东流注于河。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径其川,西转入河。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水出离石北山,南流径离石县故城西。史记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者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绾为侯国,后汉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转径隔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忠为侯国,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语讹,尚有千城之称。其水西流,注于河也。
又南过中阳县西,中阳县故城在东,东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滨于河也。
又南过土军县西,吐京郡治,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胡、汉译言,音为讹变矣。其城圆长而不方,汉高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义为侯国。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上多产名驹骏,同滇池天马。其水西北流,至其城东南,土军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龙泉水又北屈径其城东,西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契水,傍溪东入穷谷,其源也。又南至禄谷水口,水源东穷此溪也。河水又南得大蛇水。发源溪首,西流入河。河水又南,右纳辱水。山海经曰:辱水出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阴多铁,阳多玉,其水东流,注于河。俗谓之秀延水。东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转,穷溪便即浣水之源也。辱水又东会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发,而东北注辱水。辱水又东南,露跳水出西露溪东流,又东北入辱水,乱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水发源东露溪,西流入千河。河水又南,左会石羊水,循溪东人,导源穷谷,西流注于河。
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
域谷水东启荒原,西历长溪,西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孔溪口。水出孔山南,历溪西流,注于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河水又右会区水。山海经。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世谓之清水,东流入上郡长城。径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人谷,傍水北出,极溪便得水源。清水又东得龙尾水口,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龙尾溪,东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会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东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径高奴县,合丰林水,地理志谓之洧水也。故言高奴县有洧水,肥可,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项羽以封董翳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汉高祖破以县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语讹,谓之高楼城也。丰林川长津泻注,北流会清水。清水又南,奚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东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注于河。河水又南,蒲川水出石楼山,南径蒲城东。即重耳所奔之处也。又南历蒲子县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广晋纪称,刘渊自离石南移蒲子者也。阚駰曰:蒲城在西北,汉武帝置。其水南出,得黄卢水口,水东出蒲子城南,东北入谷,极溪便水之源也。蒲水又南合紫川水,水东北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川水。紫川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河水又南合黑水,水出定阳县西山,二源奇发,同泻一壑,东南流径其县北,又东南流,右合定水,俗谓之白水也。水西出其县南山定水谷,东径定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定水之阳也。定水又东注于黑水,乱流东南入于河。
<b>译文</b>
又往北流过北地郡富平县西边,
河畔有两座山峰相对并峙,河水就从两山间流出一一这就是上河峡,世人称为青山峡。河水穿过山峡北流,往东分出一条支流。河水又往北流经富平县旧城西边,秦时设置北部都尉,治所就在这座县城。王莽称郡为威戎,县名持武。建武年间(25 - 57 ) ,曹凤,字仲理,当了北地太守,他施政教化成绩特别出色,因此在九里谷高冈亭有黄龙出现。龙角长三尺,龙身粗十围,尾长.十余丈。皇帝嘉奖他,赏赐丝绸百匹,把傣禄增加到中二千石。河水又北流,河中洲上有个薄骨律镇城,就是赫连勃勃的果城。直到今天,洲上还有桑树和果树林残留下来。但薄骨律一名来自戎族地区,城名语义却无从查考。访问当地老人,都说据前辈博闻广识的人士相传:赫连时候有一匹骏马死在这里,取骏马的毛色为城名,称为白口骚,音讹为“薄骨律”相沿至今不改,不知是否如此。河水又流经典农城东边,世人称为胡城。又往北流经上河城东边,世人称为汉城。薛攒说: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就是此城。冯参当上河典农都尉时,治所就在这里。河水又往北流经典农城东边,俗称吕城,也是冯参的驻地,在这里管理农民。河水又往东北流过廉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的西河亭。 地理志 说: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流,与支流相汇合。这条支流上流承接大河,往东北流经富平城,随处分水灌溉田园,北梳注入河水,但今天已经无水了。 尔雅 说:渗,反回重新流入的意思,是说河水决口溢出后重又流入。河水有撇水,正像汉水有潜水一样。河水又往东北流经浑怀障西边,按 地理志 ,这是浑怀都尉在塞外的治所。太和(227 ? 233 )初年,平定了三齐,把历下的百姓迁到这里来居住,因而有了历城这地名,这里南距北地三百里。河水又往东北流经石崖山西边,山离北地五百里。山间的岩石上,有天然形成的纹理,形状都像虎和马,轮廓分明,像是画成一般,所以又叫画石山。
又往北流过朔方郡临戎县西边,
河水往东北流经三封县老城东边。三封县置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 )。 十三州志 说:三封县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河水又往北流经临戎县老城西边。临戎县置于元朔五年(前124 ) ,原来是朔方郡的治所,王莽称为推武。河水又往北流,有一条支渠往东分出,东经沃野县老城南边,分水口叫铜口。沃野县建立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0 ) ,就是王莽的绥武。支渠引水东流来灌溉田亩,所谓引水流通,全在我们自己的智慧,这话真不错。河水又折向北方,成为南河分出。河水又北流,在魔浑县老城东往西分流溢出。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开拓朔方郡,县城就是西部都尉治所。那里有一条路,从县城西北通出鸡鹿塞。王莽把郡名改为沟搜,县名改为极武。河水溢出后积聚成屠申泽,这片沼泽东西广达一百二十里。 地理志 说:屠申泽在县东,指的就是此泽。阐胭则称为廊浑泽。
从县北转弯东流,河水又转弯东流,这就是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越过梓岭,在北河造桥。北河往东流经高网南边。 史记 载,赵武灵王采用胡人服装以后,从代沿着阴山脚下直到高网,都建了要塞。山下有长城,长城旁边,连绵的山脉高插云天,中间有个:断口,在两岸巍然耸立,多有云雾缭绕,望去就像宫胭似的,以形状取名,所以叫高网。从高网往北去荒中,胭口有一座城,跨山构筑,称为高胭戍。从古代直到今天,常在城内驻扎重兵守卫,以守备边塞的要道。汉朝元朔四年(前125 ) ,卫青率领了十万大军,在高网打败了右贤王,就是这地方。河水又往东流经临河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代恭王的儿子刘贤,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的监河。
到河目县西边,河水从临河县往东流经阳山南麓。 汉书注 说:阳山在河北。指的就是这座山。河水往东流过石迹阜西边。这座小山上的岩石,碎裂后露出的斑纹都有马、鹿的蹄痕,因而得名。河水转弯南流,从河目县旧城流过,县城在北假地带。北假是个地名,从高网以东,沿河在两岸连山之间,直到阳山以远一带地方,都叫北假。 史记 说:秦派蒙恬率领十万人马,北上攻打胡人,渡河夺取了高网,把守住阳山的北假。北河又南流,与南河汇合。南河上游承接西河,往东流经临戎县老城北边,又往东流经临河县南一边,又往东流过广牧县老城北边。老城是东部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盐官。南河流了二百里左右路程,往东与河水相汇合。河水又往南流过马阴山西边。 汉书音义 说: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说的就是这座山。但据实地核查,阴山却不在河南。 史记音义 说: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现在山在县北,却说是在河南,这又是存疑造成的错误。我按南河、北河以及安阳县以南,都是沙丘,没有其他特别的山,所以 广志 说:朔方郡北部有流沙七处,却没有与此相当的山,这是 音义 、 广志 的偏见。说阴山在河水东南,倒还差不多。河水又往东南流经朔方县旧城东北。 诗 说:在那朔方筑城,说的就是这地方。汉元朔二年(前127 ) 大将军卫青把河南那片地方立为朔方郡,派校尉苏建去筑朔方城,就是此城。王莽则称为武符。按 地理志 说:金连盐泽、青盐泽都在县南。又按 魏土地记 说:县里有个大盐池,池里的盐颗粒粗大而色泽青白,名叫青盐,又叫戎盐,可入药。汉时设置典盐官。大盐池离平城宫一千二百里,在新秦一带。服虔说:新秦是地名,在北面方圆千里。如淳说:在长安以北,朔方以南。薛攒说:秦驱逐了匈奴,把河南一带纳入版图,并迁了一些百姓过去,以充实人口,称为新秦。
折向南方,流过五原都西安阳县南边,河水从朔方向东转弯,从渠搜县老城北边流过。按 地理志 ,朔方有渠搜县,是中部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沟搜亭。 礼- 三朝记 说:北方开发渠搜,南方安抚交趾。这里把北方与南方相对并举,这也就是 禹贡 里所说的析支、渠搜。河水又往东流经西安阳县老城南边,王莽改名为漳安。河水又往东流经田辟城南边。 地理志 说:这是旧时的西部都尉治所。
折向东方,流过九原县南边,河水又往东流经成宜县老城南边,王莽改名为艾虏。河水又往东流经原亭城南边。阐胭 十三州志 说:这是中部都尉治所。河水又往东流经宜梁县旧城南边。阐驹说:在五原西南六十里,现在人们称为石崖城。河水又往东流经稠阳城南边,这就是东部都尉治所;又从河阴县旧城北边流过,又往东流经九原县旧城南边,秦始皇设置九原郡,治所就在这里;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 年 ),改名为五原,也就是王莽的获降郡成平县。老城西北与一城相对,大概是五原县老城,也就是王莽的填河亭。 竹书纪年 :魏襄王十七年(前302 ) ,邯郸朝廷命令吏大夫的奴仆迁居到九原,又命令将军大夫的嫡子和驻防边境的官吏,都穿上胡人的服装。老城南对长河,北依连山。秦始皇驱逐了匈奴,傍着河水东岸修筑保垒,与阴山连成一线,成为河上的要塞。徐广 史记音义 说:阴山在五原以北。指的就是此山。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 ,起自临挑,东到辽海,西傍阴山,兴工修筑长城,又去南方开拓南越。民佚白天戒备,夜间开工,劳瘁不堪,怨声载道。所以杨泉 物理论 说: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到处躺满了死尸。民歌说:生儿你别去抚养,生女你喂她成长。你没看见长城下,遍地是尸骨纵横!百姓的怨恨痛苦,已经到了这地步j 蒙恬临死时说:从临挑开始直到辽东,筑城挖壕万余里,不可能不橱断地脉,这本来就该办死罪一了!
又往东流过临沃县南边,庙沃就是王莽的振武。河水又东流,分出一条支流。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往南注入。石门水发源于石门山。 地理志 说:发源于北方的石门障,说的就是这座山。从石门障往西北走.就到光禄城。甘露三年(前51 ) ,呼韩邪单于回国,诏令派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率领骑兵一万六千名,护送单于去幕南镇守光禄城。光禄城是光禄大夫徐自为所筑,因而得了光禄之名。光禄城东北,就是怀朔镇城。水从石门障往东南流,从临沃城东边流过,往东南注入河水。河水又往东流经稠阳县老城南边,就是王莽的固阴。 地理志 说:从县北发源于石门障。河水冲塌了它的西南角,又往东南流,有支流注入。这条支流上口在临沃县承接大河,往东奔流了七十里,灌溉着北岸南北二十里间的田亩,注入河水。河水又往东流经塞泉城南边,往东流去。又往东流过云中郡祯陵县南边,又往东流过沙南县北边,从县东折向南流,经过沙陵县西边,
大河往东流经咸阳县旧城南边,就是王莽的贵武。河水曲折地奔流,白渠水注入。白渠水发源于塞外,往西流过定襄武进县旧城北边。武进县是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为伐蛮,世祖建武年间立为侯国,封给赵虑。白渠水往西北流经成乐城北边。 郡国志 说:成乐,原属定襄。 魏土地记 说: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现在是云中郡治所,又名石卢城。白渠水又往西流经魏云中宫南。 魏土地记 说:云中宫在云中县老城东四十里。白渠水又往西南流经云中老城南边,这是旧时赵国地方。 虞氏记 说:赵武侯从五原河曲开始筑长城,东端直到阴山。又在河西建造大城,一边崩塌,没有筑成,于是在阴山河曲,另卜新址,向神祈祷。白天见有一群天鹅在云中翱翔,整天盘旋不去,下面现出大片亮光。武侯说:天鹅莫非是为我而来的吗?于是就在那里筑城,这就是今天的云中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 ) ,设置云中都,王莽改郡名为受降,县名叫远服。白渠水又往西北流经沙陵县老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希恩县。渠水往西注入沙陵湖。还有一条芒干水,发源于塞外,往南流经钟山,就是阴山。从前郎中侯应对汉朝皇帝说:阴山东西千余里,可说是单于的园林。自从孝武帝出兵,在漠北争夺这片地方,匈奴失去了阴山,经过那里没有不痛哭的。他说的就是这条山脉。渠水往西南流经武皋县,就是王莽的永武;又往南流过原阳县老城西边,又往西南与武泉水汇合。武泉水发源于东方的武泉县老城西南。武泉县就是王莽的顺泉。武泉水往南流,又折向西边,流经北舆县老城南边。按 地理志 ,五原有个南舆县,就是王莽的南利,所以这里加北字,叫北舆,旧时原是中部都尉治所。 十三州志 说:广陵有舆县,所以这里加北字,叫j 匕舆,但两地相距太远,恐怕是不会以南北方位来区别地名的。武泉水又往西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往西南流,从白道南谷口流过,右边有一座城,傍着长城,背靠山岭,前临沼泽,叫白道城。从城北出去,有一道高坡,叫做白道岭。沿路有个土洞,洞中有泉水涌出,永远汲不完。我常读 琴操 ,看到 琴慎相和雅歌录 ,有“饮马长城窟”的诗句。待到走了这条路,追想起古时的事,才知道写得非常确切,并非虚言。回头眺望左右两边,山顶上有一道像是塌毁的城墙废址,沿着溪流和山岭蜿蜒伸展,东西都看不到尽头,想来可能就是赵武灵王所筑。芒干水又往西南流过云中城北边,有白道中溪水注入。溪水发源于武川以北的边塞,往南流经武川镇城,这座城是景明年间(500 - 503 )为防御北狄而筑。水往西南流,穿过峡谷,流过魏帝行宫东边,世人称为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边的山上,城角建成圆形,不是方方正正的;四座城门上高筑城楼,城内只有高台殿宇而已。水又往西南流过中溪,出山后往西南流,在云中城以北往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流,塞水发源于怀朔镇东北的芒中,往南流经广德殿西山下。我在太和十八年(494 )随从高祖到北方巡察,到了阴山的讲武台。台的东边有高祖 讲武碑 ,碑文是中书郎高聪的手笔。从台西出去,往南登山,山上没有树木,只是一座光山而已,广德殿就在那里。殿宇四面披檐,两边有廊,厅堂内和藻井上都描绘奇禽异兽。宫殿西北是馄煌堂,楹柱方椽都精雕细琢,模仿古时的温室殿。当时高祖莺驾临幸朔北荒漠的边区,南秦王仇池杨难当撤去藩国称号前来投诚归顺,通过翻译来朝拜高祖,这就是他觑见的地方,所以取名广德殿。魏太平真君三年(442 )刻石立碑,颂扬当时这件史事,碑文的颂词说:清除国内的祸害,威慑四境的边疆。无论是蛮戎各族,直到那西方的氏羌,无人不心悦诚服,携带翻译前来拜望。南秦恭顺地俯首听命,敬畏地纳土请降。巍峨的广德殿,壮丽的馄煌堂!这是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的手笔。碑的背面题着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随从大臣的姓名,仿佛新刻的一样。塞水经过山谷南端出山,往西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沙陵湖,湖水往西南注入大河。河水往- 南流进祯陵县西北,沿着胡山,流经沙南县东北,从二县的两山之间流出。我在太和年间当尚书郎,随从高祖到北方巡察,那一带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地方。县城在山南,就是王莽的棋陆,北距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里左右,有两座大山东西对峙,山的西边临河,河水往南流。按照水脉来核对经文,其中记述川流经过之地,次序却颇不相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又往南流过赤城东边,又往南流过定襄郡桐过县西边,定襄郡是在汉高帝六年(前201 )设置,就是王莽的得降。桐过县,王莽改名为椅桐。河水在二县中间的一段,有个渡口叫君嚼子济。皇魏桓帝十一年,皇上西行到榆中视察,往东去代郡各地巡行。洛阳有个大商人带了钱币货物跟在后面,夜间迷了路,去投宿于渡口津长处。津长名叫子封,送他过河。不料商人暴病而死,津长把他埋葬了。商人的儿子来寻父亲的遗体,掘开坟墓,抬出尸体,所带的行李财货丝毫没有损失。商人的儿子把所有的金银都赠送给津长,津长却不接受。这件事传到皇帝那边,皇帝说:真是一位君子!于是就把渡口取名为君子济。渡头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河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契吴的东山,往西流经旧时乡里的南边,北方俗称契吴亭。水又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有树颓水注入。树颓水发源于东山,往西南流,右边汇合中陵川水。川水发源于中陵县西南山下,北方俗称大浴真山,水也叫大浴真水,往东北流经中陵县老城东边,北方俗称北右突城,就是王莽的遮害。 十三州志 说: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49 )置。川水又往西北流,右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东山,北方俗称贷敢山,水也叫贷敢水。水往西北流,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往西北流经善无县老城西边,就是王莽的阴馆。 十三州志 说:这是旧时定襄郡的治所,按 地理志 ,是雁门郡的治所。水又往西北流,右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东山脚下,北方俗称吐文水,山也叫吐文山。水往北流经锄亭南边,又往西流经土壁亭南边,西流出峡,在左边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北流,叫沃水;又往东流经沃阳县老城南边,北方俗称可不堡城,就是王莽的敬阳。又往东北流经沃阳城东边,又往东与可不堡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东南六十里的山下,往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往东流经参合县南边。参合县是魏国依参合隆而命名的,北方俗称仓鹤隆,有路从中间通过,那地方也叫参合口。这个山口在县城西北, 燕书 中所谓太子宝从河西领兵回到参合,三军溃散奔逃,说的就是这地方。魏国立为县,隶属于凉城郡,西距沃阳县老城二十里。县城北面十里,有个都尉城。 地理志 说:这是沃阳县西部都尉治所。北方俗称阿养城。沃水又东流,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县城东南六十里的山下,北方俗称灾豆浑水,往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往东北流,注入盐池 。 地理志 说:盐泽在东北。指的就是盐池。现在盐池西南距沃阳县老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清宁静,渊深不流,东西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就是凉城郡治;池西有一座旧城,俗称凉城,郡也按此城取名。 地理志 说:盐泽有长、尽等官,凉城就是他们的治所。城西三里有小山,山下有泉水,往东南流注入池中。这座小山北方俗称大谷北堆,水也因山而取名。中陵川水从支流分出处往西北流,右边在连岭北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沃阳县东北山下,北方俗称乌伏真山,水叫浩升袁河,往西南流经沃阳县,在左边与中陵川汇合,往西南乱流,汇合了一条水,北方俗称树颓水。树颓水发源于东山下,往西南流,在右边与浩升袁水汇合,乱流向西南奔去,分为两条:左边那条分支往南流,北方俗称太罗河;右边那条往西流经老城南面,北方俗称昆新城,水从城边往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南流,有太罗水注入。太罗水上源承接树颓河,往南流,向西转弯,流过武州县老城南边。 十三州志 说: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北方俗称太罗城,水也依城命名。太罗水往西南流,有一条水注入,这条水从老城西北五十里流来,往南流经老城西,北方俗称故架回城,又南流注入太罗河。太罗河又往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在左边流到浦水口,浦水发源于西河郡美樱县,往东南流。 东观记 说:郭极,字细侯,当并州牧。先前在州任职时,平时对百姓有恩德,因此老老小小手拉着手在路上迎接他。他到西河美樱巡察时,有儿百个小孩跨着竹马来迎接拜见他。郭极间道:你们为什么老远来到这里?孩子们说:听说您来了,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迎接您。郭极向他们道谢后,就打发他们回去,孩子们又送他到城外,问道:您哪一天回来呀?郭极估算了一下,就把日期告诉他们。但回来时却早了一天,想到了孩子们,他就在野亭里留宿,待到约定的日子才走。水又往东南流,羌人都以水为姓氏。汉冲帝时,羌人浦狐奴归化于汉,他就是羌人的头目。这条水民间也称为遗波水,往东南流进长城东边。咸水发源于长城西边的咸谷,东流注入浦水。浦水又往东南流,浑波水发源于西北方的穷谷,往东南流注入浦水。浦水又往东流经西河富昌县老城南边,就是王莽的富成。浦水又东流,注入大河。河水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善无县老城西南八十里。水往西流,经吕梁之山,称为吕梁洪。吕梁山岩石层沓,山谷低平,山涧弯弯曲曲,崖岸又高又深;高耸的巨岩陡峭千丈,河流冲激,波涛汹涌,势如雷电,轰隆之声震天动地。从前吕梁没有开凿时,河水从孟门流出来,大禹凿通这里来疏导河水。司马彪说:吕梁在离石县以西。今天在县西爬山越岭探寻河水,都看不到有什么阻障,到了这里才成为河上重大的险地。这就是吕梁,在离石北方偏东约二百余里。又往南流过西河郡固阳县东边,
西河郡设置于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王莽改名为归新。固水发源于上郡白土县的固谷,往东流过县南。 地理志 说:固水发源于西方,东流入河。白土县,王莽改名为黄土。固水往东流到长城,与神衔水汇合。神衔水发源于县南的神衔山,出峡后往东流到长城,注入固水。固水又往东流经鸿门县,就是旧时的鸿门亭。 地理风俗记 说:固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那里有火从地下冒出。固水又东流,梁水注入。梁水发源于西北方的梁谷,往东南流,注入固水。固水又往东流经固阴县北边。固阴县是汉惠帝五年(前190 )所立,王莽改名为方阴。又东流,桑谷水注入。桑谷水发源于西北方的桑溪,往东北流,注入固水。固水又往东流经囿阳县南边,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有端水注入。端水发源于西方的号山。 山海经 说:山上的树大多是漆棕,草大多是芍劳,又多怜石,端水就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有诸次之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上郡的诸次之山。 山海经 说:诸次之山是诸次之水的发源地。山上多树无草,没有鸟兽栖息,但大象和蛇却很多。水往东流经榆林塞,世人又称为榆林山,就是 汉书 所谓榆溪旧塞。从这条溪流往西走,都是长满榆树和柳树的泽地,沿着沙陵一直延展到龟兹县西北,所以叫广长榆。王恢说:种植榆树作为屏障。就是指这地方。
苏林认为榆中在上郡,其实不是。按照 始皇本纪 ,在西北驱逐了匈奴,从榆中沿着河水以东,与阴山相连。但榆中在金城以东五十里左右,阴山则在朔方以东,照此推断,榆中是不可能在上郡的了。 汉书音义 以为苏林是弄错了,这话说得不错。诸次之水往东流进长城,与小榆水汇合。沿着溪涧往西北走,到了山谷尽头就是它的源头了。又往东流与首积水汇合。首积水发源于首积溪,往东注入诸次水,又往东流,注入河水。 山海经 说:诸次之水东流注入河水,说的就是这条水。河水又南流,汤水注入。 山海经 说:汤水发源于上申之山,山上没有草木,却多大石,下面棒树和楷树却很多,汤水就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河水。又往南流过离石县西边,
奢延水在这里注入河水。奢延水发源于奢延县西南的赤沙阜,往东北流。 山海经 说生水发源于孟山,就指这条水。郭景纯说:孟字也有写作明字的。汉时破羌将军段顺在奢延泽击溃羌人,羌人都逃往洛川。洛川在南,民间因此水流经县境,就叫它奢延水,又叫朔方水。水往东北流经旧县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奢节石赫连勃勃龙升七年,派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在此水以北、黑水以南改筑了一座大城,名叫统万城。城以蒸过的泥土精工修筑,非常坚固,虽然年代已久,但高城难谍仍像新的一样。又制造了各种兵器,千锤百炼,弄得都是锋利精良。又制了一把宝刀,装上雕着龙雀的大环,号称大夏龙雀。刀背上刻的铭文说:古代最锋利的兵器,吴楚宝剑号称湛卢;今日又有大夏龙雀,威名传遍京都。可使远方诸国归顺,可将逃亡者安抚。雄威震慑天下,就像风吹草伏。世人十分珍视这把宝刀。又用铜铸成大鼓、飞廉神兽、铜人、铜驼、龙虎之类,都用黄金装饰,排列在宫殿前面。这座统万城就是现在夏州的治所。奢延水又往东北流,与温泉水汇合。水源出自西北的沙溪,往东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有黑水注入。黑水源出奢延县的黑涧,往东南流过沙陵,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汇合了交兰水。交兰水发源于龟兹县交兰谷,往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往东北流,与镜波水汇合。镜波水发源于南邪山的南谷,往东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往东流经肤施县,有帝原水发源于西北方的龟兹县,往东南流。这地方因收留过龟兹国投降的胡人居住,所以得名。水又往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从肤施县南边流过。肤施县设于秦昭王三年(前304 ) ,是上郡的治所。汉高祖平定了三秦,又立为郡。王莽任命马员为增山连率,王莽失败后,马员归降世祖,世祖仍旧任命他为上郡太守。司马彪说:增山是上郡的别名。奢延水往东流进五龙山。 地理志 说:县里有五龙山、帝原水,从这里起,下流也通称为帝原水。水流过长城东边,在白翟地区流出。又有平水发源于西北方的平溪东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走马水注入。走马水发源于西南方长城以北的阳周县老城南边的桥山,从前秦二世就是在这里逼使蒙恬自杀的。王莽改名为上陵峙,这是因为山上有黄帝墓的缘故。黄帝死后,只留下弓和剑,所以世人都说黄帝升仙了。水往东流,从前段颖追击羌人出了桥门,追到走马水,听说羌人在奢延泽,就是这地方- 、’所谓门,就是桥山的长城门。秦始皇命令太子扶苏和蒙恬一起筑长城,从1 愉锣胜开始直到竭石,就是这道城。水往东北流进长城,又往东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与白羊水汇合。白羊水发源于西南的白羊溪,顺溪往东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注入河水。 山海经 说:生水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陵水注入。陵水发源于陵川的北溪,往南流过平原,折向西边注入河水。河水又往南流到离石水口。离石水发源于离石北山,往南流经离石县老城西边。 史记 说:秦昭王攻赵,夺取离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刘给,立为侯国,后汉时是西河郡的治所。水又往南流出,折向西边,流过限城县老城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刘忠,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慈平亭。胡人因民间语讹,至今还叫它千城。水往西流,注入河水。
又往南流过中阳县西边,
中阳县旧城在东边,汾水流过城东,与河水隔了好几重山,并不濒河。
又往南流过土军县西边,
土军县是吐京郡的治所,老城也就是土军县的老县城。由于胡语与汉语对译,音变而致讹。城形椭圆而不方正,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把它封给武侯宣义,立为侯国。县里有一釜龙泉。出城往东南方走去,道路左边山下的牧马川出产名马,一分雄骏,就像滇池天马一样。水往西北流到老城东南。土军水发源于道路左边的高山上,往西南注入龙泉。龙泉水又北转流经城东,往西北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与契水汇合。沿溪边往东进入山谷,到尽头就是水源了。又往南流到禄谷水口,水源往东在溪流的尽处。河水又南流,接纳了大蛇水。此水发源于溪头,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在右边接纳了辱水。 山海经 说:辱水发源于鸟山,山上多桑树,山下多褚树,山北多产铁,山南多产玉。水往东流注入河水,俗称秀延水。辱水往东流到洗水口,沿溪往西转弯,溪流尽头就是烷水的源头。辱水又东流,与根水汇合。西南溪下就是根水的发源地,往东北注入辱水。辱水又往东南流,有露跳水从西露溪流来,先往东流,又往东北流入辱水,乱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在左边汇合信支水。信支水发源于东露溪,西流汇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在左边汇合石羊水,循着溪流往东进山,水源出自山谷尽头,西流注入河水。
又往南流过上郡高奴县东边,域谷水从东方的荒原出发,往西流经长溪,往西南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与孔溪口一条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孔山南麓,循溪西流,注入河水。孔山上有三个洞穴,大小如车轮,东西两边相距都差不多,约二丈左右,南北穿山直通,所以叫孔山。孔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河水又在右边汇合区水。 山海经- 西次四经 开头第一列山就是阴山,西北一百七十里是申山,山上多长小米和柞树,山下多扭树和僵树,山南多产金玉,区水就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河水。世人把它叫做清水,往东流入上郡长城,流经老人山下,又往东北流到老人谷。沿着水边往北走,到了溪流尽头就是水源了。清水又往东流到龙尾水口,龙尾水发源于北地神泉障北山的龙尾溪,往东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汇合了三湖水。三湖水发源于南山的三湖谷,往东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往东流经高奴县,汇合了丰林水。 地理志 称为淆水。所以说高奴县有淆水,水上有油,能燃烧,可以采集起来使用。 博物志 说:酒泉延寿县南山有泉水流出,大小有如箩筐,在地上冲出一条水沟。水上有油,稠腻得像肉汁一样,舀来放到器皿中,开始时呈黄色,以后就变成黑色,好像凝冻的油脂一样,点着后很明亮,和油脂没有芬别。用这种油来漆车和水雄上的铁圈极好,当地人称为石漆。水上浮油也到处都有,不止高奴县清水一处。项羽把这地方封给董翁为翟王,让他住在这里,所谓三秦,这就是其中之一。汉高祖攻下这地方,设立为县,就是王莽的利平。民间语讹,把它称为高楼城。丰林川长流泻注,北流与清水汇合。清水又南流,奚谷水注入。奚谷水发源于西方的奚川,往东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有蒲川水发源于石楼山,南流经过蒲城东边,这就是重耳逃奔的地方。又往南流经蒲子县老城西边,这是当今大魏所属汾州的治所。徐广 晋纪 说:刘渊从离石南迁到蒲子。阐胭说:蒲城在西北,汉武帝所置。蒲川水往南流,有黄卢水口。黄卢水发源于东方的蒲子城南边,往东北流入谷,溪流尽头就是水源了。蒲水又南流,与紫川水汇合。紫川水发源于东北的紫川谷,往西南流,汇合了江水。江水发源于江谷往西北注入紫川水。紫川水又往西北流,注入蒲水;蒲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汇合了黑水。黑水发源于定阳县的西山,两个源头齐发,一同泻入一个深渊,往东南流经县北,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定水,俗称白水。定水发源于该县南山的定水谷,往东流经定阳县老城南边。应助说:县城在定水北边。定水又东流,注入黑水,乱流往东南注入河水。
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为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河水又北径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县城,王莽名郡为威戎,县曰持武。建武中,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尺,大十围,梢至十余丈。天子嘉之,赐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在河诸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彦云,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骡韵之谬,遂仍今称,所未详也。河水又径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径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径典农城东,俗名之为吕城,皆参所屯,以事农旷。河水又东北径廉县故城东。王莽之西河亭。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与枝津合。水受大河,东北径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入河,今无水。尔雅曰:灉反入。言河决复入者也。河之有灉,若汉之有潜也。河水又东北径浑怀障西。地理志,浑怀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二齐平,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矣。南去北地三百里。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河水东北径三封县故城东。汉武帝元狩三年置。十三州志曰:在临戎县西百四十里。河水又北径临戎县故城西。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推武也。河水又北,有枝渠东出,谓之铜口,东径沃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绥武也,伎渠东注以溉田,所谓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而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浑县故城东。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县,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县西北出鸡鹿塞,王莽更郡曰沟搜,县曰极武。其水积而为屠申泽,泽东西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泽在县东。即是泽也。阚駰谓之窳浑泽矣。 屈从县北东流,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绝梓岭,梁北河是也。东径高阙南。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闭,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自闭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汉元朔四年,卫青将十万人,败右贤王于高阙。即此处也。河水又东径临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刘贤为侯国,王莽之监河也。
至河目县西,河水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汉书注曰:阳山在河北。指此山也。东流径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南屈径柯目县,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阙以东,夹山带河,阳山以往,皆北假也。史记曰秦使蒙恬将十万人,北击胡,度河取高阙据阳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东径临戎县故城北,又东径临河县南,又东径广牧县故城北。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盐官也。径流二百许里,东会于河。河水又南径马阴山西。汉书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史记音义曰: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今山在县北,言阴山在河南,又传疑之,非也。余案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他异山。故广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义、志之僻也,阴山在河东南则可矣。河水又东南径朔方县故城东北,诗所谓城彼朔方也。汉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为武符者也。案地理志云:金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又案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长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瓒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也。 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河水自朔方东转,径渠搜县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县,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沟搜亭也。礼三朝记曰:北发渠搜,南抚交趾。此举北对南。禹贡之所云析支、渠搜矣。河水又东,径西安阳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漳安矣。河水又东,径田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屈东过九原县南,河水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文虏也。河水又东径原亭城南。阚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东径宜梁县之故城南。阚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河水又东径稒阳城南,东部都尉治。又径河阴县故城北,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郸命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通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长河,北背连山,秦始皇逐匈奴,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筑亭障为河上塞。徐广史记音义曰:阴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临洮,东暨辽海,西并阴山,筑长城及开南越地,昼警夜作,民劳怨苦,故杨泉物理论曰:秦始皇使蒙恬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其冤痛如此矣。蒙恬临死曰:夫起临洮,属辽东,城堑万余里,不能不绝地脉,此固当死也。
又东过临沃县南,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东,枝津出焉。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也。其水自障东南流,径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径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障,河水决其西南隅。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东径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大河东径咸阳县故城南。王莽之贲武也。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水出塞外,西径定襄武进县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曰伐蛮,世祖建武中,封赵虑为侯国也。白渠水西北径成乐城北。郡国志曰:成乐,故属定襄也。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白渠水又西径魏云中宫南。魏土地记曰:云中宫在云中县故城东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径云中故城南。故赵地。虞氏记云: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立云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县曰远服矣。白渠水又西北径沙陵县故城南,王莽之希恩县也。其水西注沙陵湖。又有芒干水出塞外,南径钟山。山即阴山。故郎中侯应言于汉口阴山东西千余里,单于之苑圃也,自孝武出师,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阴山,过之,未尝不哭。谓此山也。其水西南径武皋县,王莽之永武也。又南径原阳县故城西,又西南与武泉水合,其水东出武泉县之故城西南,县即王莽之所谓顺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径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之甫利也,故此加北。旧中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广陵有舆,故此加北。疑太疏远也。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径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跋涉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芒干水又西南,径云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发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径武川镇城。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其水西南流,历谷,径魏帝行宫东。世谓之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惟台殿而已。其水又西南历中溪,出山西南流,于云中城北,南注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南流径广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从高祖北巡,届于阴山之讲武台,台之东,有高祖讲武碑,碑文是中书郎高聪之辞也。自台西出南上山,山无树木,惟童阜耳,即广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两夏,堂字绮井,图画奇禽异兽之象。殿之西北,使得焜煌堂,雕楹镂桷,取状古之温室也。其时,帝幸龙荒,游鸾朔北。南秦王仇池杨难当舍著委诚,重译拜阙,陛见之所也。故殿以广德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树碑,勒宣时事,碑颂云:肃清帝道,振慑四荒。有蛮有戎,自彼氏羌,无思不服,重译稽颗。恂恂南秦,敛敛推亡,峨峨广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之辞也。碑阴题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逻等从巨姓名,若新镂焉。其水历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出。余以太和中为尚书郎,从高祖北巡,亲所径涉。县在山南,王莽之槙陆也,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许里。有东、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脉水寻经,殊乖川去之次,似非关究也。
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定襄郡,汉高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过县,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赍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济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吴东山,西径故里南,北俗谓之契吴亭。其水又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水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北俗谓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东北流,径中陵县故城东,北俗谓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志曰: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东山,北俗谓之贷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西北流,注于中陵水。中陵水又西北流,径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阴馆也。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治。地理志,雁门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右会一水。水出东山下,北俗谓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径锄亭南,又西流径土壁亭南,西出峡,左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北流,谓之沃水。又东径沃阳县故城南,北俗谓之可不埿城,王莽之敬阳也。又东北径沃阳城东,又东合可不埿水,水出东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水。沃水又东,径参合县南。魏因参合陉以即名也。北俗谓之仓鹤陉。道出其中,亦谓之参合口。陉在县之西北,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西还师参合,三军奔溃,即是处也。魏立县以隶凉城郡,西去沃阳县故城二十里。县北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曰:沃阳县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谓之阿养城。其水又东合一水,水出县东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谓之灾豆浑水。西北流,注于沃水。沃水又东北流,注盐池。地理志曰:盐泽在东北者也。今盐池西南去沃阳县故城六十五里,池水徵渟,渊而不流,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地理志曰:泽有长丞。此城即长丞所治也。城西三里有小阜,阜下有泉,东南流注池,北俗谓之大谷北堆,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于连岭北。水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北俗谓之乌伏真山,水曰诰升袁河。西南流径沃阳县,左合中陵川,乱流西南与一水合,北俗谓之树颓水。水出东山下,西南流,右合诰升袁水,乱流西南注,分谓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北俗谓之太罗河;右水西径故城南,北俗谓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大罗水注之,水源上承树颓河,南流西转,径武州县故城南。十三州志曰: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谓之太罗城,水亦藉称焉。其水西南流,一水注之。水导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径城西,北俗名之曰故槃回城。又南流注太罗河。太罗河又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左得湳水口。水出西河郡美稷县,东南流。东观记曰:郭伋,字细侯,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携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数百小儿各骑竹马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曰:闻使君到,喜,故迎。伋谢而发去,诸儿复送郭外。问:使君何日还?伋计日告之。及还,先期一日,念小儿,即止野亭,须期至乃往。其水又东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汉冲帝时,羌湳狐奴归化,盖其渠帅也。其水,俗亦谓之为遄波水,东南流入长城东。咸水出长城西咸谷,东入湳水。湳水又东南,浑波水出西北穷谷,东南流注于湳水。湳水又东径西河富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东流入于河。河水左合一水,出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其山岩层岫衍,涧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渀电泄,震天动地。昔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马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历山寻河,并无过峘,至是乃为河之巨险,即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可二百有余里也。 又南过西河圁阳县东,西河郡,汉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归新。圁水出上郡白土县圁谷,东径其县南。地理志曰:圁水出西,东入河。王莽更曰黄土也。东至长城,与神衔水合,水出县南神衔山,出峡,东至长城,入于圁。圁水又东径鸿门县。县,故鸿门亭。地理风俗记曰:圁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火从地中出。圁水又东,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东南流,注圁水。圁水又东径圁阴县北。汉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阴矣。又东,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东北流,入于圁。圁水又东径圁阳县南,东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端水入焉。水西出号山。山海经曰:其木多漆棕,其草多穹穷,是多圁石,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入焉,水出上郡诸次山。山海经曰: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象蛇。其水东径榆林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薮矣。缘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北。故谓广长榆也。王恢云:树榆为塞。谓此矣。苏林以为榆中在上郡,非也。案始皇本纪,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然榆中在金城东五十许里,阴山在朔方东,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汉书音义,苏林为失是也。其水东入长城,小榆水合焉。历涧西北,穷谷其源也。又东合首积水,水西出首积溪,东注诸次水,又东入于河。山海经曰:诸次之水,东流注于河,即此水也。,河水又南,汤水注之。山海经曰:水出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也。
又南离石县西,奢延水注之。水西出奢延县西南赤沙阜,东北流,山海经所谓生水出孟山者也。郭景纯曰:孟或作明。汉破羌将军段颎破羌于奢延泽,虏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县土谓之奢延水,又谓之朔方水矣。东北流,径其县故城南。王莽之奢节也。赫连龙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筑大城,名曰统万城。蒸土加功,雉堞虽久,崇墉若新,并造五兵,器锐精利,乃咸百炼,为龙雀大鐶,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甚珍之。又铸铜为大鼓,及飞廉、翁仲,铜驼、龙虎,皆以黄金饰之,列于宫殿之前。则今夏州治也。奢延水又东北与温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涧,东南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台交兰水。水出龟兹县交兰谷,东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北流与镜波水合,水源出南邪山南谷,东北流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径肤施县,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县因处龟兹降胡著称。又东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径肤施县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汉高祖并三秦,复以为郡。王莽以汉马员为增山连率,归,世祖以为上郡太守。司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别名也。东入五龙山。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帝原水。自下亦为通称也。历长城东,出于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出西北平溪东南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故城南桥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剑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其水东流,昔段颎追羌出桥门至走马水,闻羌在奢延泽,即此处也。门,即桥山之长城门也。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其水东北流入长城,又东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东,与白羊水合,其水出于西南白羊溪,循溪东北,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东入于河。山海经曰:生水东流注于河。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径其川,西转入河。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水出离石北山,南流径离石县故城西。史记云:秦昭王伐赵取离石者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绾为侯国,后汉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转径隔城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刘忠为侯国,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语讹,尚有千城之称。其水西流,注于河也。
又南过中阳县西,中阳县故城在东,东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滨于河也。
又南过土军县西,吐京郡治,故城,即土军县之故城也,胡、汉译言,音为讹变矣。其城圆长而不方,汉高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义为侯国。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上多产名驹骏,同滇池天马。其水西北流,至其城东南,土军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龙泉水又北屈径其城东,西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契水,傍溪东入穷谷,其源也。又南至禄谷水口,水源东穷此溪也。河水又南得大蛇水。发源溪首,西流入河。河水又南,右纳辱水。山海经曰:辱水出鸟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阴多铁,阳多玉,其水东流,注于河。俗谓之秀延水。东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转,穷溪便即浣水之源也。辱水又东会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发,而东北注辱水。辱水又东南,露跳水出西露溪东流,又东北入辱水,乱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水发源东露溪,西流入千河。河水又南,左会石羊水,循溪东人,导源穷谷,西流注于河。
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
域谷水东启荒原,西历长溪,西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孔溪口。水出孔山南,历溪西流,注于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车轮三所,东西相当,相去各二丈许,南北直通,故谓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河水又右会区水。山海经。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谷、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世谓之清水,东流入上郡长城。径老人山下,又东北流。至老人谷,傍水北出,极溪便得水源。清水又东得龙尾水口,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龙尾溪,东北流注清水。清水又东会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东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径高奴县,合丰林水,地理志谓之洧水也。故言高奴县有洧水,肥可,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称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项羽以封董翳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汉高祖破以县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语讹,谓之高楼城也。丰林川长津泻注,北流会清水。清水又南,奚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东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注于河。河水又南,蒲川水出石楼山,南径蒲城东。即重耳所奔之处也。又南历蒲子县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广晋纪称,刘渊自离石南移蒲子者也。阚駰曰:蒲城在西北,汉武帝置。其水南出,得黄卢水口,水东出蒲子城南,东北入谷,极溪便水之源也。蒲水又南合紫川水,水东北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川水。紫川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河水又南合黑水,水出定阳县西山,二源奇发,同泻一壑,东南流径其县北,又东南流,右合定水,俗谓之白水也。水西出其县南山定水谷,东径定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定水之阳也。定水又东注于黑水,乱流东南入于河。
<b>译文</b>
又往北流过北地郡富平县西边,
河畔有两座山峰相对并峙,河水就从两山间流出一一这就是上河峡,世人称为青山峡。河水穿过山峡北流,往东分出一条支流。河水又往北流经富平县旧城西边,秦时设置北部都尉,治所就在这座县城。王莽称郡为威戎,县名持武。建武年间(25 - 57 ) ,曹凤,字仲理,当了北地太守,他施政教化成绩特别出色,因此在九里谷高冈亭有黄龙出现。龙角长三尺,龙身粗十围,尾长.十余丈。皇帝嘉奖他,赏赐丝绸百匹,把傣禄增加到中二千石。河水又北流,河中洲上有个薄骨律镇城,就是赫连勃勃的果城。直到今天,洲上还有桑树和果树林残留下来。但薄骨律一名来自戎族地区,城名语义却无从查考。访问当地老人,都说据前辈博闻广识的人士相传:赫连时候有一匹骏马死在这里,取骏马的毛色为城名,称为白口骚,音讹为“薄骨律”相沿至今不改,不知是否如此。河水又流经典农城东边,世人称为胡城。又往北流经上河城东边,世人称为汉城。薛攒说: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就是此城。冯参当上河典农都尉时,治所就在这里。河水又往北流经典农城东边,俗称吕城,也是冯参的驻地,在这里管理农民。河水又往东北流过廉县老城东边,就是王莽的西河亭。 地理志 说: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流,与支流相汇合。这条支流上流承接大河,往东北流经富平城,随处分水灌溉田园,北梳注入河水,但今天已经无水了。 尔雅 说:渗,反回重新流入的意思,是说河水决口溢出后重又流入。河水有撇水,正像汉水有潜水一样。河水又往东北流经浑怀障西边,按 地理志 ,这是浑怀都尉在塞外的治所。太和(227 ? 233 )初年,平定了三齐,把历下的百姓迁到这里来居住,因而有了历城这地名,这里南距北地三百里。河水又往东北流经石崖山西边,山离北地五百里。山间的岩石上,有天然形成的纹理,形状都像虎和马,轮廓分明,像是画成一般,所以又叫画石山。
又往北流过朔方郡临戎县西边,
河水往东北流经三封县老城东边。三封县置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 )。 十三州志 说:三封县在临戎县西一百四十里。河水又往北流经临戎县老城西边。临戎县置于元朔五年(前124 ) ,原来是朔方郡的治所,王莽称为推武。河水又往北流,有一条支渠往东分出,东经沃野县老城南边,分水口叫铜口。沃野县建立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0 ) ,就是王莽的绥武。支渠引水东流来灌溉田亩,所谓引水流通,全在我们自己的智慧,这话真不错。河水又折向北方,成为南河分出。河水又北流,在魔浑县老城东往西分流溢出。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开拓朔方郡,县城就是西部都尉治所。那里有一条路,从县城西北通出鸡鹿塞。王莽把郡名改为沟搜,县名改为极武。河水溢出后积聚成屠申泽,这片沼泽东西广达一百二十里。 地理志 说:屠申泽在县东,指的就是此泽。阐胭则称为廊浑泽。
从县北转弯东流,河水又转弯东流,这就是北河。汉武帝元朔二年,大将军卫青越过梓岭,在北河造桥。北河往东流经高网南边。 史记 载,赵武灵王采用胡人服装以后,从代沿着阴山脚下直到高网,都建了要塞。山下有长城,长城旁边,连绵的山脉高插云天,中间有个:断口,在两岸巍然耸立,多有云雾缭绕,望去就像宫胭似的,以形状取名,所以叫高网。从高网往北去荒中,胭口有一座城,跨山构筑,称为高胭戍。从古代直到今天,常在城内驻扎重兵守卫,以守备边塞的要道。汉朝元朔四年(前125 ) ,卫青率领了十万大军,在高网打败了右贤王,就是这地方。河水又往东流经临河县旧城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代恭王的儿子刘贤,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的监河。
到河目县西边,河水从临河县往东流经阳山南麓。 汉书注 说:阳山在河北。指的就是这座山。河水往东流过石迹阜西边。这座小山上的岩石,碎裂后露出的斑纹都有马、鹿的蹄痕,因而得名。河水转弯南流,从河目县旧城流过,县城在北假地带。北假是个地名,从高网以东,沿河在两岸连山之间,直到阳山以远一带地方,都叫北假。 史记 说:秦派蒙恬率领十万人马,北上攻打胡人,渡河夺取了高网,把守住阳山的北假。北河又南流,与南河汇合。南河上游承接西河,往东流经临戎县老城北边,又往东流经临河县南一边,又往东流过广牧县老城北边。老城是东部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盐官。南河流了二百里左右路程,往东与河水相汇合。河水又往南流过马阴山西边。 汉书音义 说: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说的就是这座山。但据实地核查,阴山却不在河南。 史记音义 说:五原安阳县北有马阴山。现在山在县北,却说是在河南,这又是存疑造成的错误。我按南河、北河以及安阳县以南,都是沙丘,没有其他特别的山,所以 广志 说:朔方郡北部有流沙七处,却没有与此相当的山,这是 音义 、 广志 的偏见。说阴山在河水东南,倒还差不多。河水又往东南流经朔方县旧城东北。 诗 说:在那朔方筑城,说的就是这地方。汉元朔二年(前127 ) 大将军卫青把河南那片地方立为朔方郡,派校尉苏建去筑朔方城,就是此城。王莽则称为武符。按 地理志 说:金连盐泽、青盐泽都在县南。又按 魏土地记 说:县里有个大盐池,池里的盐颗粒粗大而色泽青白,名叫青盐,又叫戎盐,可入药。汉时设置典盐官。大盐池离平城宫一千二百里,在新秦一带。服虔说:新秦是地名,在北面方圆千里。如淳说:在长安以北,朔方以南。薛攒说:秦驱逐了匈奴,把河南一带纳入版图,并迁了一些百姓过去,以充实人口,称为新秦。
折向南方,流过五原都西安阳县南边,河水从朔方向东转弯,从渠搜县老城北边流过。按 地理志 ,朔方有渠搜县,是中部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沟搜亭。 礼- 三朝记 说:北方开发渠搜,南方安抚交趾。这里把北方与南方相对并举,这也就是 禹贡 里所说的析支、渠搜。河水又往东流经西安阳县老城南边,王莽改名为漳安。河水又往东流经田辟城南边。 地理志 说:这是旧时的西部都尉治所。
折向东方,流过九原县南边,河水又往东流经成宜县老城南边,王莽改名为艾虏。河水又往东流经原亭城南边。阐胭 十三州志 说:这是中部都尉治所。河水又往东流经宜梁县旧城南边。阐驹说:在五原西南六十里,现在人们称为石崖城。河水又往东流经稠阳城南边,这就是东部都尉治所;又从河阴县旧城北边流过,又往东流经九原县旧城南边,秦始皇设置九原郡,治所就在这里;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 年 ),改名为五原,也就是王莽的获降郡成平县。老城西北与一城相对,大概是五原县老城,也就是王莽的填河亭。 竹书纪年 :魏襄王十七年(前302 ) ,邯郸朝廷命令吏大夫的奴仆迁居到九原,又命令将军大夫的嫡子和驻防边境的官吏,都穿上胡人的服装。老城南对长河,北依连山。秦始皇驱逐了匈奴,傍着河水东岸修筑保垒,与阴山连成一线,成为河上的要塞。徐广 史记音义 说:阴山在五原以北。指的就是此山。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 ,起自临挑,东到辽海,西傍阴山,兴工修筑长城,又去南方开拓南越。民佚白天戒备,夜间开工,劳瘁不堪,怨声载道。所以杨泉 物理论 说: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到处躺满了死尸。民歌说:生儿你别去抚养,生女你喂她成长。你没看见长城下,遍地是尸骨纵横!百姓的怨恨痛苦,已经到了这地步j 蒙恬临死时说:从临挑开始直到辽东,筑城挖壕万余里,不可能不橱断地脉,这本来就该办死罪一了!
又往东流过临沃县南边,庙沃就是王莽的振武。河水又东流,分出一条支流。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往南注入。石门水发源于石门山。 地理志 说:发源于北方的石门障,说的就是这座山。从石门障往西北走.就到光禄城。甘露三年(前51 ) ,呼韩邪单于回国,诏令派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率领骑兵一万六千名,护送单于去幕南镇守光禄城。光禄城是光禄大夫徐自为所筑,因而得了光禄之名。光禄城东北,就是怀朔镇城。水从石门障往东南流,从临沃城东边流过,往东南注入河水。河水又往东流经稠阳县老城南边,就是王莽的固阴。 地理志 说:从县北发源于石门障。河水冲塌了它的西南角,又往东南流,有支流注入。这条支流上口在临沃县承接大河,往东奔流了七十里,灌溉着北岸南北二十里间的田亩,注入河水。河水又往东流经塞泉城南边,往东流去。又往东流过云中郡祯陵县南边,又往东流过沙南县北边,从县东折向南流,经过沙陵县西边,
大河往东流经咸阳县旧城南边,就是王莽的贵武。河水曲折地奔流,白渠水注入。白渠水发源于塞外,往西流过定襄武进县旧城北边。武进县是西部都尉治所,王莽改名为伐蛮,世祖建武年间立为侯国,封给赵虑。白渠水往西北流经成乐城北边。 郡国志 说:成乐,原属定襄。 魏土地记 说: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现在是云中郡治所,又名石卢城。白渠水又往西流经魏云中宫南。 魏土地记 说:云中宫在云中县老城东四十里。白渠水又往西南流经云中老城南边,这是旧时赵国地方。 虞氏记 说:赵武侯从五原河曲开始筑长城,东端直到阴山。又在河西建造大城,一边崩塌,没有筑成,于是在阴山河曲,另卜新址,向神祈祷。白天见有一群天鹅在云中翱翔,整天盘旋不去,下面现出大片亮光。武侯说:天鹅莫非是为我而来的吗?于是就在那里筑城,这就是今天的云中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 ) ,设置云中都,王莽改郡名为受降,县名叫远服。白渠水又往西北流经沙陵县老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希恩县。渠水往西注入沙陵湖。还有一条芒干水,发源于塞外,往南流经钟山,就是阴山。从前郎中侯应对汉朝皇帝说:阴山东西千余里,可说是单于的园林。自从孝武帝出兵,在漠北争夺这片地方,匈奴失去了阴山,经过那里没有不痛哭的。他说的就是这条山脉。渠水往西南流经武皋县,就是王莽的永武;又往南流过原阳县老城西边,又往西南与武泉水汇合。武泉水发源于东方的武泉县老城西南。武泉县就是王莽的顺泉。武泉水往南流,又折向西边,流经北舆县老城南边。按 地理志 ,五原有个南舆县,就是王莽的南利,所以这里加北字,叫北舆,旧时原是中部都尉治所。 十三州志 说:广陵有舆县,所以这里加北字,叫j 匕舆,但两地相距太远,恐怕是不会以南北方位来区别地名的。武泉水又往西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往西南流,从白道南谷口流过,右边有一座城,傍着长城,背靠山岭,前临沼泽,叫白道城。从城北出去,有一道高坡,叫做白道岭。沿路有个土洞,洞中有泉水涌出,永远汲不完。我常读 琴操 ,看到 琴慎相和雅歌录 ,有“饮马长城窟”的诗句。待到走了这条路,追想起古时的事,才知道写得非常确切,并非虚言。回头眺望左右两边,山顶上有一道像是塌毁的城墙废址,沿着溪流和山岭蜿蜒伸展,东西都看不到尽头,想来可能就是赵武灵王所筑。芒干水又往西南流过云中城北边,有白道中溪水注入。溪水发源于武川以北的边塞,往南流经武川镇城,这座城是景明年间(500 - 503 )为防御北狄而筑。水往西南流,穿过峡谷,流过魏帝行宫东边,世人称为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边的山上,城角建成圆形,不是方方正正的;四座城门上高筑城楼,城内只有高台殿宇而已。水又往西南流过中溪,出山后往西南流,在云中城以北往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流,塞水发源于怀朔镇东北的芒中,往南流经广德殿西山下。我在太和十八年(494 )随从高祖到北方巡察,到了阴山的讲武台。台的东边有高祖 讲武碑 ,碑文是中书郎高聪的手笔。从台西出去,往南登山,山上没有树木,只是一座光山而已,广德殿就在那里。殿宇四面披檐,两边有廊,厅堂内和藻井上都描绘奇禽异兽。宫殿西北是馄煌堂,楹柱方椽都精雕细琢,模仿古时的温室殿。当时高祖莺驾临幸朔北荒漠的边区,南秦王仇池杨难当撤去藩国称号前来投诚归顺,通过翻译来朝拜高祖,这就是他觑见的地方,所以取名广德殿。魏太平真君三年(442 )刻石立碑,颂扬当时这件史事,碑文的颂词说:清除国内的祸害,威慑四境的边疆。无论是蛮戎各族,直到那西方的氏羌,无人不心悦诚服,携带翻译前来拜望。南秦恭顺地俯首听命,敬畏地纳土请降。巍峨的广德殿,壮丽的馄煌堂!这是侍中、司徒、东郡公崔浩的手笔。碑的背面题着宣城公李孝伯、尚书卢遐等随从大臣的姓名,仿佛新刻的一样。塞水经过山谷南端出山,往西南注入芒干水。芒干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沙陵湖,湖水往西南注入大河。河水往- 南流进祯陵县西北,沿着胡山,流经沙南县东北,从二县的两山之间流出。我在太和年间当尚书郎,随从高祖到北方巡察,那一带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地方。县城在山南,就是王莽的棋陆,北距云中城一百二十里。县南六十里左右,有两座大山东西对峙,山的西边临河,河水往南流。按照水脉来核对经文,其中记述川流经过之地,次序却颇不相符,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又往南流过赤城东边,又往南流过定襄郡桐过县西边,定襄郡是在汉高帝六年(前201 )设置,就是王莽的得降。桐过县,王莽改名为椅桐。河水在二县中间的一段,有个渡口叫君嚼子济。皇魏桓帝十一年,皇上西行到榆中视察,往东去代郡各地巡行。洛阳有个大商人带了钱币货物跟在后面,夜间迷了路,去投宿于渡口津长处。津长名叫子封,送他过河。不料商人暴病而死,津长把他埋葬了。商人的儿子来寻父亲的遗体,掘开坟墓,抬出尸体,所带的行李财货丝毫没有损失。商人的儿子把所有的金银都赠送给津长,津长却不接受。这件事传到皇帝那边,皇帝说:真是一位君子!于是就把渡口取名为君子济。渡头在云中城西南二百余里。河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契吴的东山,往西流经旧时乡里的南边,北方俗称契吴亭。水又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有树颓水注入。树颓水发源于东山,往西南流,右边汇合中陵川水。川水发源于中陵县西南山下,北方俗称大浴真山,水也叫大浴真水,往东北流经中陵县老城东边,北方俗称北右突城,就是王莽的遮害。 十三州志 说:善无县南七十五里有中陵县,世祖建武二十五年(49 )置。川水又往西北流,右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东山,北方俗称贷敢山,水也叫贷敢水。水往西北流,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往西北流经善无县老城西边,就是王莽的阴馆。 十三州志 说:这是旧时定襄郡的治所,按 地理志 ,是雁门郡的治所。水又往西北流,右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东山脚下,北方俗称吐文水,山也叫吐文山。水往北流经锄亭南边,又往西流经土壁亭南边,西流出峡,在左边注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流,分成两条,一条往东北流,叫沃水;又往东流经沃阳县老城南边,北方俗称可不堡城,就是王莽的敬阳。又往东北流经沃阳城东边,又往东与可不堡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东南六十里的山下,往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往东流经参合县南边。参合县是魏国依参合隆而命名的,北方俗称仓鹤隆,有路从中间通过,那地方也叫参合口。这个山口在县城西北, 燕书 中所谓太子宝从河西领兵回到参合,三军溃散奔逃,说的就是这地方。魏国立为县,隶属于凉城郡,西距沃阳县老城二十里。县城北面十里,有个都尉城。 地理志 说:这是沃阳县西部都尉治所。北方俗称阿养城。沃水又东流,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县城东南六十里的山下,北方俗称灾豆浑水,往西北流,注入沃水。沃水又往东北流,注入盐池 。 地理志 说:盐泽在东北。指的就是盐池。现在盐池西南距沃阳县老城六十五里,池水澄清宁静,渊深不流,东西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就是凉城郡治;池西有一座旧城,俗称凉城,郡也按此城取名。 地理志 说:盐泽有长、尽等官,凉城就是他们的治所。城西三里有小山,山下有泉水,往东南流注入池中。这座小山北方俗称大谷北堆,水也因山而取名。中陵川水从支流分出处往西北流,右边在连岭北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沃阳县东北山下,北方俗称乌伏真山,水叫浩升袁河,往西南流经沃阳县,在左边与中陵川汇合,往西南乱流,汇合了一条水,北方俗称树颓水。树颓水发源于东山下,往西南流,在右边与浩升袁水汇合,乱流向西南奔去,分为两条:左边那条分支往南流,北方俗称太罗河;右边那条往西流经老城南面,北方俗称昆新城,水从城边往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南流,有太罗水注入。太罗水上源承接树颓河,往南流,向西转弯,流过武州县老城南边。 十三州志 说:武州县在善无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北方俗称太罗城,水也依城命名。太罗水往西南流,有一条水注入,这条水从老城西北五十里流来,往南流经老城西,北方俗称故架回城,又南流注入太罗河。太罗河又往西南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在左边流到浦水口,浦水发源于西河郡美樱县,往东南流。 东观记 说:郭极,字细侯,当并州牧。先前在州任职时,平时对百姓有恩德,因此老老小小手拉着手在路上迎接他。他到西河美樱巡察时,有儿百个小孩跨着竹马来迎接拜见他。郭极间道:你们为什么老远来到这里?孩子们说:听说您来了,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迎接您。郭极向他们道谢后,就打发他们回去,孩子们又送他到城外,问道:您哪一天回来呀?郭极估算了一下,就把日期告诉他们。但回来时却早了一天,想到了孩子们,他就在野亭里留宿,待到约定的日子才走。水又往东南流,羌人都以水为姓氏。汉冲帝时,羌人浦狐奴归化于汉,他就是羌人的头目。这条水民间也称为遗波水,往东南流进长城东边。咸水发源于长城西边的咸谷,东流注入浦水。浦水又往东南流,浑波水发源于西北方的穷谷,往东南流注入浦水。浦水又往东流经西河富昌县老城南边,就是王莽的富成。浦水又东流,注入大河。河水在左边汇合了一条水,这条水发源于善无县老城西南八十里。水往西流,经吕梁之山,称为吕梁洪。吕梁山岩石层沓,山谷低平,山涧弯弯曲曲,崖岸又高又深;高耸的巨岩陡峭千丈,河流冲激,波涛汹涌,势如雷电,轰隆之声震天动地。从前吕梁没有开凿时,河水从孟门流出来,大禹凿通这里来疏导河水。司马彪说:吕梁在离石县以西。今天在县西爬山越岭探寻河水,都看不到有什么阻障,到了这里才成为河上重大的险地。这就是吕梁,在离石北方偏东约二百余里。又往南流过西河郡固阳县东边,
西河郡设置于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王莽改名为归新。固水发源于上郡白土县的固谷,往东流过县南。 地理志 说:固水发源于西方,东流入河。白土县,王莽改名为黄土。固水往东流到长城,与神衔水汇合。神衔水发源于县南的神衔山,出峡后往东流到长城,注入固水。固水又往东流经鸿门县,就是旧时的鸿门亭。 地理风俗记 说:固阴县西五十里有鸿门亭、天封苑、火井庙,那里有火从地下冒出。固水又东流,梁水注入。梁水发源于西北方的梁谷,往东南流,注入固水。固水又往东流经固阴县北边。固阴县是汉惠帝五年(前190 )所立,王莽改名为方阴。又东流,桑谷水注入。桑谷水发源于西北方的桑溪,往东北流,注入固水。固水又往东流经囿阳县南边,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东流,有端水注入。端水发源于西方的号山。 山海经 说:山上的树大多是漆棕,草大多是芍劳,又多怜石,端水就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有诸次之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上郡的诸次之山。 山海经 说:诸次之山是诸次之水的发源地。山上多树无草,没有鸟兽栖息,但大象和蛇却很多。水往东流经榆林塞,世人又称为榆林山,就是 汉书 所谓榆溪旧塞。从这条溪流往西走,都是长满榆树和柳树的泽地,沿着沙陵一直延展到龟兹县西北,所以叫广长榆。王恢说:种植榆树作为屏障。就是指这地方。
苏林认为榆中在上郡,其实不是。按照 始皇本纪 ,在西北驱逐了匈奴,从榆中沿着河水以东,与阴山相连。但榆中在金城以东五十里左右,阴山则在朔方以东,照此推断,榆中是不可能在上郡的了。 汉书音义 以为苏林是弄错了,这话说得不错。诸次之水往东流进长城,与小榆水汇合。沿着溪涧往西北走,到了山谷尽头就是它的源头了。又往东流与首积水汇合。首积水发源于首积溪,往东注入诸次水,又往东流,注入河水。 山海经 说:诸次之水东流注入河水,说的就是这条水。河水又南流,汤水注入。 山海经 说:汤水发源于上申之山,山上没有草木,却多大石,下面棒树和楷树却很多,汤水就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河水。又往南流过离石县西边,
奢延水在这里注入河水。奢延水发源于奢延县西南的赤沙阜,往东北流。 山海经 说生水发源于孟山,就指这条水。郭景纯说:孟字也有写作明字的。汉时破羌将军段顺在奢延泽击溃羌人,羌人都逃往洛川。洛川在南,民间因此水流经县境,就叫它奢延水,又叫朔方水。水往东北流经旧县城南边,这就是王莽的奢节石赫连勃勃龙升七年,派遣将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在此水以北、黑水以南改筑了一座大城,名叫统万城。城以蒸过的泥土精工修筑,非常坚固,虽然年代已久,但高城难谍仍像新的一样。又制造了各种兵器,千锤百炼,弄得都是锋利精良。又制了一把宝刀,装上雕着龙雀的大环,号称大夏龙雀。刀背上刻的铭文说:古代最锋利的兵器,吴楚宝剑号称湛卢;今日又有大夏龙雀,威名传遍京都。可使远方诸国归顺,可将逃亡者安抚。雄威震慑天下,就像风吹草伏。世人十分珍视这把宝刀。又用铜铸成大鼓、飞廉神兽、铜人、铜驼、龙虎之类,都用黄金装饰,排列在宫殿前面。这座统万城就是现在夏州的治所。奢延水又往东北流,与温泉水汇合。水源出自西北的沙溪,往东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有黑水注入。黑水源出奢延县的黑涧,往东南流过沙陵,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汇合了交兰水。交兰水发源于龟兹县交兰谷,往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往东北流,与镜波水汇合。镜波水发源于南邪山的南谷,往东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往东流经肤施县,有帝原水发源于西北方的龟兹县,往东南流。这地方因收留过龟兹国投降的胡人居住,所以得名。水又往东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从肤施县南边流过。肤施县设于秦昭王三年(前304 ) ,是上郡的治所。汉高祖平定了三秦,又立为郡。王莽任命马员为增山连率,王莽失败后,马员归降世祖,世祖仍旧任命他为上郡太守。司马彪说:增山是上郡的别名。奢延水往东流进五龙山。 地理志 说:县里有五龙山、帝原水,从这里起,下流也通称为帝原水。水流过长城东边,在白翟地区流出。又有平水发源于西北方的平溪东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走马水注入。走马水发源于西南方长城以北的阳周县老城南边的桥山,从前秦二世就是在这里逼使蒙恬自杀的。王莽改名为上陵峙,这是因为山上有黄帝墓的缘故。黄帝死后,只留下弓和剑,所以世人都说黄帝升仙了。水往东流,从前段颖追击羌人出了桥门,追到走马水,听说羌人在奢延泽,就是这地方- 、’所谓门,就是桥山的长城门。秦始皇命令太子扶苏和蒙恬一起筑长城,从1 愉锣胜开始直到竭石,就是这道城。水往东北流进长城,又往东北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与白羊水汇合。白羊水发源于西南的白羊溪,顺溪往东北流,注入奢延水。奢延水又东流,注入河水。 山海经 说:生水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陵水注入。陵水发源于陵川的北溪,往南流过平原,折向西边注入河水。河水又往南流到离石水口。离石水发源于离石北山,往南流经离石县老城西边。 史记 说:秦昭王攻赵,夺取离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刘给,立为侯国,后汉时是西河郡的治所。水又往南流出,折向西边,流过限城县老城南边。汉武帝元朔三年把这里封给代共王的儿子刘忠,立为侯国,就是王莽的慈平亭。胡人因民间语讹,至今还叫它千城。水往西流,注入河水。
又往南流过中阳县西边,
中阳县旧城在东边,汾水流过城东,与河水隔了好几重山,并不濒河。
又往南流过土军县西边,
土军县是吐京郡的治所,老城也就是土军县的老县城。由于胡语与汉语对译,音变而致讹。城形椭圆而不方正,汉高帝十一年(前196 )把它封给武侯宣义,立为侯国。县里有一釜龙泉。出城往东南方走去,道路左边山下的牧马川出产名马,一分雄骏,就像滇池天马一样。水往西北流到老城东南。土军水发源于道路左边的高山上,往西南注入龙泉。龙泉水又北转流经城东,往西北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与契水汇合。沿溪边往东进入山谷,到尽头就是水源了。又往南流到禄谷水口,水源往东在溪流的尽处。河水又南流,接纳了大蛇水。此水发源于溪头,西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在右边接纳了辱水。 山海经 说:辱水发源于鸟山,山上多桑树,山下多褚树,山北多产铁,山南多产玉。水往东流注入河水,俗称秀延水。辱水往东流到洗水口,沿溪往西转弯,溪流尽头就是烷水的源头。辱水又东流,与根水汇合。西南溪下就是根水的发源地,往东北注入辱水。辱水又往东南流,有露跳水从西露溪流来,先往东流,又往东北流入辱水,乱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在左边汇合信支水。信支水发源于东露溪,西流汇入河水。河水又南流,在左边汇合石羊水,循着溪流往东进山,水源出自山谷尽头,西流注入河水。
又往南流过上郡高奴县东边,域谷水从东方的荒原出发,往西流经长溪,往西南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与孔溪口一条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孔山南麓,循溪西流,注入河水。孔山上有三个洞穴,大小如车轮,东西两边相距都差不多,约二丈左右,南北穿山直通,所以叫孔山。孔山在蒲城西南三十余里。河水又在右边汇合区水。 山海经- 西次四经 开头第一列山就是阴山,西北一百七十里是申山,山上多长小米和柞树,山下多扭树和僵树,山南多产金玉,区水就发源在这里,东流注入河水。世人把它叫做清水,往东流入上郡长城,流经老人山下,又往东北流到老人谷。沿着水边往北走,到了溪流尽头就是水源了。清水又往东流到龙尾水口,龙尾水发源于北地神泉障北山的龙尾溪,往东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汇合了三湖水。三湖水发源于南山的三湖谷,往东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往东流经高奴县,汇合了丰林水。 地理志 称为淆水。所以说高奴县有淆水,水上有油,能燃烧,可以采集起来使用。 博物志 说:酒泉延寿县南山有泉水流出,大小有如箩筐,在地上冲出一条水沟。水上有油,稠腻得像肉汁一样,舀来放到器皿中,开始时呈黄色,以后就变成黑色,好像凝冻的油脂一样,点着后很明亮,和油脂没有芬别。用这种油来漆车和水雄上的铁圈极好,当地人称为石漆。水上浮油也到处都有,不止高奴县清水一处。项羽把这地方封给董翁为翟王,让他住在这里,所谓三秦,这就是其中之一。汉高祖攻下这地方,设立为县,就是王莽的利平。民间语讹,把它称为高楼城。丰林川长流泻注,北流与清水汇合。清水又南流,奚谷水注入。奚谷水发源于西方的奚川,往东南流入清水。清水又东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有蒲川水发源于石楼山,南流经过蒲城东边,这就是重耳逃奔的地方。又往南流经蒲子县老城西边,这是当今大魏所属汾州的治所。徐广 晋纪 说:刘渊从离石南迁到蒲子。阐胭说:蒲城在西北,汉武帝所置。蒲川水往南流,有黄卢水口。黄卢水发源于东方的蒲子城南边,往东北流入谷,溪流尽头就是水源了。蒲水又南流,与紫川水汇合。紫川水发源于东北的紫川谷,往西南流,汇合了江水。江水发源于江谷往西北注入紫川水。紫川水又往西北流,注入蒲水;蒲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河水。河水又南流,汇合了黑水。黑水发源于定阳县的西山,两个源头齐发,一同泻入一个深渊,往东南流经县北,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定水,俗称白水。定水发源于该县南山的定水谷,往东流经定阳县老城南边。应助说:县城在定水北边。定水又东流,注入黑水,乱流往东南注入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