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庐传奇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青黑的墙砖,白灰勾勒的砖缝,风雨沧桑的青石板台阶,厚实的木门,雕花的窗棂,朱红班驳浑圆的墙柱,清幽宁静的院落,门前清丽的江流宛如玉带迤俪而去
清幽宁静中不失几多睿智,诗情画意中更多些许禅意。
她虽然只是嘉陵江畔一座楼阁式的民居,不过两楼一底而已,但它却见证了一段风云变幻风雨沧桑的历史;她虽然只是一处熙熙攘攘闹市中的庭院,仅仅数进庭院罢了,但它却充满了无限的神秘与传奇;她普通而又特殊,素雅而又宁静,古朴中不失秀美,精致中不失大气,她的名字叫潜庐。文如其人,屋显其志。取名潜庐,实乃寓意主人效仿古人陶潜渊明先生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之意。
大隐隐于市。其实,潜庐的传奇并非在于楼阁本身,潜庐真正的魅力而在于其主人陈抱一。据蓬安县志记载:陈抱一(1887年—1950年),今蓬安县锦屏镇人。与朱德、杨森等为张澜执教的顺庆联合中学同学。1902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旋即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受孙中山委派为军事特派员,任四川省第二届省议会议员。1924年,任省政府民政厅长,后改任团练总局局长。后先后任万县商埠局坐办、宜昌禁烟稽查处处长。据说,朱德前往德国勤工俭学之时,陈抱一曾为朱德置办行装并赠予300块银圆的路费。1928年,陈脱离政界,回归故里建此两楼一底的日式砖混楼房,过起了隐居生活。据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回忆,其时,潜庐只在厅中悬挂孙中山为其父祝寿时写的一个大“寿”字,左右两边悬挂着章太炎、黄克强书赠的条幅。书房墙上悬挂着一个大镜框,镜框里则是一个在孙中山身边、后来牺牲了的青年。陈抱一闲居后,对国民党的行径时有不满,酒醉之后常常骂人。1950年,他给其中学同学朱德总司令写信,愿将土地和全部书籍交给国家,朱总司令曾亲笔回信,指示川北区党委予以处理。陈抱一由于不理解政策,未接到信前即自杀,陈死后,蓬安县委按照川北区党委指示对其家人予以了照顾。
岁月如烟。往事如歌。拂去岁月的尘埃,拨开历史的云雾。走进如今的潜庐,先前的楼阁如今早已易主,如今的潜庐早已成为了锦屏镇政府办公所在地。历尽近百年岁月风雨沧桑的洗礼,尽管物是人非,但如今的潜庐楼阁建筑保存依旧完好,先前古朴的风貌依旧,走近如今潜庐的处所,你不得不由衷地钦佩前人的智慧,放眼望去,潜庐门前地势开阔,一马平川的是一望无垠的嘉陵江漫滩湿地,玉带似的嘉陵江流水潺潺迤俪远去,而潜庐的屋后则又竹树环抱宛如画屏,后山苍翠如黛,整个地势层层上升,潜庐的所在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委实就是一块适宜人居的风水宝地。但风云变幻之时,很多时候,往往风水宝地也往往难以抵挡历史洪流的巨大冲击。
无可奈何花去也,似曾相识燕归来。
如今的潜庐门前先前铺就的青石板台阶依旧完好,走上三四级长条形青石台阶,厚实的木门门楣上方有一方四四方方雪白的墙壁,墙上书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鲜红的大字。据当地老人介绍,此乃正门,据说正门平时并不常开,惟有接见尊贵客人之时方才打开,原先的正门两侧各开有一扇小门,平时家人或者仆人均从两道小门之中进出,两道小门现已用青黑墙砖封堵,呈八字形状向外突出,俨然传说中的八字衙门一般。
跨进正门,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门内别有一番洞天,中厅院坝内侧各自屹立着一株高大挺拔的黄角树,翠色欲流的黄角树冠亭亭如车盖遮荫蔽日,清澈如水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阴稀疏地洒落地面,仿佛游鱼在地面自在游弋,时而倏来往忽,时而飘渺游离,令人仿佛踏入神奇的龙宫宫殿一般。
院坝的左后侧竖立有一方一米见方的青石,石上书有“潜庐”以及“蓬安县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院坝正中赫然耸立有一座小洋楼,小洋楼看上去非常气派,原为两楼一底的日式建筑,现仅存一楼一底,不知何因被毁,保存至今的小洋楼均为青砖木混结构,墙体高大厚实,白灰勾勒的墙缝整齐划一。洋楼正中是大门门厅,各有一根朱红浑圆的砖柱牢固支撑墙体,柱头上支撑有阳台,美人靠式的木制走廊别具风韵,门厅两侧各有数扇矩形小门,门上筑有供屋内采光通风之用的拱券形窗户,甚是别致。小洋楼左右两旁均为厢房,厢房屋顶安置有亮瓦,屋内宽敞明亮,左边厢房现已辟为镇政府会议室,右边厢房现也已因地制宜辟为镇政府的相关部门办公室了。
穿过院坝,踏上数级青石台阶,走进高大气派的小洋楼正门,小洋楼地面铺有长长的厚实的木头地板,人走在地板上面,竟会发出咯吱咯吱地响声,俨然走进了历史的时光隧道一般。小洋楼中间有神龛式的照壁将小洋楼天然地隔离成为前后两厅。穿过正厅中间的小门,便进入后厅,后厅沿墙建有木制的楼梯,把着楼梯光滑的扶手,沿着楼梯拾级而上,便到了小洋楼的二楼,如今的二楼已辟为镇政府的小会议室,雪白的墙壁,雕花的窗户,干净整洁的茶几,宽大休闲的沙发,古朴中透露出时尚的风情,古典中又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而楼外圆形的小阳台更具风情万千,婆娑的黄角树叶直接探头探脑地伸进楼来,美人靠式木制阳台走廊上仿佛依稀可以遥见当年佳人倚栏远眺屋外江水滔滔,梨花带雨,雨打芭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笑谈人生功过得失,是非成败。静静地伫立潜庐之中,除了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清幽宁静舒适的感觉外,更感觉到一种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至,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人世纷争,竟仿佛觉得潜庐的主人犹在,其不死的灵魂仿佛依旧坚强地充溢在屋内的每一个角落,飘荡在楼内的每一缕阳光之中,游移于楼阁中的每一丝空气之中,甚至仿佛依稀可见其目光如炬,倔强地守护着这一方神奇的家园。唏嘘一声,而先前曾经显赫一时的屋主人却已实实在在地早已驾鹤西去,人生之成败得失竟在须臾之间,长叹一声:其实一切仿佛又均是冥冥之中的所谓天意。
下得楼来,再往后走,便是后厅,后厅是一排长长的平房,建筑在高高的土坡之上,青瓦屋面,砖混结构,平房有屋数间,房前绿树环绕,也显得十分的清幽宁静,平房先前估计为陈家仆人住所,现也已辟为镇政府各个部门办公场所之用了。
沿原路而返,不知不觉中不知何时竟已走出潜庐,蓦然回首,竟只见淡淡的青砖,厚实的木门,雕花的窗棂,朱红的墙柱,一切的一切竟都俨然一幅无限伤感的水墨画卷一般,从岁月的深处徐徐地舒展而来,那清幽宁静的院落竟仿佛一位枯瘦的老人,眼眶里蓄满浑浊的泪水,仿佛要想絮絮叨叨地诉说着什么。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为了生活奔忙的人们依旧人来人往。寒来暑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脚步渐行渐远,惟有房前屋后的清风明月依旧
唏嘘一声,长叹一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江水滚滚流。
2011年5月3日记于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嘉陵第一桑梓
青黑的墙砖,白灰勾勒的砖缝,风雨沧桑的青石板台阶,厚实的木门,雕花的窗棂,朱红班驳浑圆的墙柱,清幽宁静的院落,门前清丽的江流宛如玉带迤俪而去
清幽宁静中不失几多睿智,诗情画意中更多些许禅意。
她虽然只是嘉陵江畔一座楼阁式的民居,不过两楼一底而已,但它却见证了一段风云变幻风雨沧桑的历史;她虽然只是一处熙熙攘攘闹市中的庭院,仅仅数进庭院罢了,但它却充满了无限的神秘与传奇;她普通而又特殊,素雅而又宁静,古朴中不失秀美,精致中不失大气,她的名字叫潜庐。文如其人,屋显其志。取名潜庐,实乃寓意主人效仿古人陶潜渊明先生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之意。
大隐隐于市。其实,潜庐的传奇并非在于楼阁本身,潜庐真正的魅力而在于其主人陈抱一。据蓬安县志记载:陈抱一(1887年—1950年),今蓬安县锦屏镇人。与朱德、杨森等为张澜执教的顺庆联合中学同学。1902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旋即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受孙中山委派为军事特派员,任四川省第二届省议会议员。1924年,任省政府民政厅长,后改任团练总局局长。后先后任万县商埠局坐办、宜昌禁烟稽查处处长。据说,朱德前往德国勤工俭学之时,陈抱一曾为朱德置办行装并赠予300块银圆的路费。1928年,陈脱离政界,回归故里建此两楼一底的日式砖混楼房,过起了隐居生活。据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回忆,其时,潜庐只在厅中悬挂孙中山为其父祝寿时写的一个大“寿”字,左右两边悬挂着章太炎、黄克强书赠的条幅。书房墙上悬挂着一个大镜框,镜框里则是一个在孙中山身边、后来牺牲了的青年。陈抱一闲居后,对国民党的行径时有不满,酒醉之后常常骂人。1950年,他给其中学同学朱德总司令写信,愿将土地和全部书籍交给国家,朱总司令曾亲笔回信,指示川北区党委予以处理。陈抱一由于不理解政策,未接到信前即自杀,陈死后,蓬安县委按照川北区党委指示对其家人予以了照顾。
岁月如烟。往事如歌。拂去岁月的尘埃,拨开历史的云雾。走进如今的潜庐,先前的楼阁如今早已易主,如今的潜庐早已成为了锦屏镇政府办公所在地。历尽近百年岁月风雨沧桑的洗礼,尽管物是人非,但如今的潜庐楼阁建筑保存依旧完好,先前古朴的风貌依旧,走近如今潜庐的处所,你不得不由衷地钦佩前人的智慧,放眼望去,潜庐门前地势开阔,一马平川的是一望无垠的嘉陵江漫滩湿地,玉带似的嘉陵江流水潺潺迤俪远去,而潜庐的屋后则又竹树环抱宛如画屏,后山苍翠如黛,整个地势层层上升,潜庐的所在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委实就是一块适宜人居的风水宝地。但风云变幻之时,很多时候,往往风水宝地也往往难以抵挡历史洪流的巨大冲击。
无可奈何花去也,似曾相识燕归来。
如今的潜庐门前先前铺就的青石板台阶依旧完好,走上三四级长条形青石台阶,厚实的木门门楣上方有一方四四方方雪白的墙壁,墙上书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鲜红的大字。据当地老人介绍,此乃正门,据说正门平时并不常开,惟有接见尊贵客人之时方才打开,原先的正门两侧各开有一扇小门,平时家人或者仆人均从两道小门之中进出,两道小门现已用青黑墙砖封堵,呈八字形状向外突出,俨然传说中的八字衙门一般。
跨进正门,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门内别有一番洞天,中厅院坝内侧各自屹立着一株高大挺拔的黄角树,翠色欲流的黄角树冠亭亭如车盖遮荫蔽日,清澈如水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阴稀疏地洒落地面,仿佛游鱼在地面自在游弋,时而倏来往忽,时而飘渺游离,令人仿佛踏入神奇的龙宫宫殿一般。
院坝的左后侧竖立有一方一米见方的青石,石上书有“潜庐”以及“蓬安县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院坝正中赫然耸立有一座小洋楼,小洋楼看上去非常气派,原为两楼一底的日式建筑,现仅存一楼一底,不知何因被毁,保存至今的小洋楼均为青砖木混结构,墙体高大厚实,白灰勾勒的墙缝整齐划一。洋楼正中是大门门厅,各有一根朱红浑圆的砖柱牢固支撑墙体,柱头上支撑有阳台,美人靠式的木制走廊别具风韵,门厅两侧各有数扇矩形小门,门上筑有供屋内采光通风之用的拱券形窗户,甚是别致。小洋楼左右两旁均为厢房,厢房屋顶安置有亮瓦,屋内宽敞明亮,左边厢房现已辟为镇政府会议室,右边厢房现也已因地制宜辟为镇政府的相关部门办公室了。
穿过院坝,踏上数级青石台阶,走进高大气派的小洋楼正门,小洋楼地面铺有长长的厚实的木头地板,人走在地板上面,竟会发出咯吱咯吱地响声,俨然走进了历史的时光隧道一般。小洋楼中间有神龛式的照壁将小洋楼天然地隔离成为前后两厅。穿过正厅中间的小门,便进入后厅,后厅沿墙建有木制的楼梯,把着楼梯光滑的扶手,沿着楼梯拾级而上,便到了小洋楼的二楼,如今的二楼已辟为镇政府的小会议室,雪白的墙壁,雕花的窗户,干净整洁的茶几,宽大休闲的沙发,古朴中透露出时尚的风情,古典中又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而楼外圆形的小阳台更具风情万千,婆娑的黄角树叶直接探头探脑地伸进楼来,美人靠式木制阳台走廊上仿佛依稀可以遥见当年佳人倚栏远眺屋外江水滔滔,梨花带雨,雨打芭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笑谈人生功过得失,是非成败。静静地伫立潜庐之中,除了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清幽宁静舒适的感觉外,更感觉到一种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至,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人世纷争,竟仿佛觉得潜庐的主人犹在,其不死的灵魂仿佛依旧坚强地充溢在屋内的每一个角落,飘荡在楼内的每一缕阳光之中,游移于楼阁中的每一丝空气之中,甚至仿佛依稀可见其目光如炬,倔强地守护着这一方神奇的家园。唏嘘一声,而先前曾经显赫一时的屋主人却已实实在在地早已驾鹤西去,人生之成败得失竟在须臾之间,长叹一声:其实一切仿佛又均是冥冥之中的所谓天意。
下得楼来,再往后走,便是后厅,后厅是一排长长的平房,建筑在高高的土坡之上,青瓦屋面,砖混结构,平房有屋数间,房前绿树环绕,也显得十分的清幽宁静,平房先前估计为陈家仆人住所,现也已辟为镇政府各个部门办公场所之用了。
沿原路而返,不知不觉中不知何时竟已走出潜庐,蓦然回首,竟只见淡淡的青砖,厚实的木门,雕花的窗棂,朱红的墙柱,一切的一切竟都俨然一幅无限伤感的水墨画卷一般,从岁月的深处徐徐地舒展而来,那清幽宁静的院落竟仿佛一位枯瘦的老人,眼眶里蓄满浑浊的泪水,仿佛要想絮絮叨叨地诉说着什么。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为了生活奔忙的人们依旧人来人往。寒来暑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脚步渐行渐远,惟有房前屋后的清风明月依旧
唏嘘一声,长叹一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江水滚滚流。
2011年5月3日记于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嘉陵第一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