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几部电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最后的超级战士、铁骨铸钢魂、权谋天下:姑姑太撩人、特种兵之军人荣耀、张雯小龙雯雯、错误的邂逅、重生之绝世弃少、程璟然赵苏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喜筵,同性恋,对于未来的信心 虽然喜筵讲述的是同性恋,一个令人不怎么舒服的题材,但是居然能在结束之时,不仅让片中的各个人物,达到各自对于现实的妥协,继续抱着宽容的态度生活下去,而且让观众也进而对于社会采取了一种更为广阔和容忍的视角,满怀希望并且增进了理解,实在要叫人欣赏李安的心境。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或者说是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美国人,李安对于世界的认识,显然采取了一种更为中庸的方式:既不保守,也不偏激,却是温和的宽容和积极的理解。 最早听说同性恋这个词语,还是几年前美国为此而牵涉到修改法律的时候。那时候我对于此类话题,几乎是懒得去了解最简单的信息,更不要提还会为此而稍有停顿,做些认真的思考。我那时的看法就是,同性恋是不足以让我们去谈论的琐碎并且病态的事情,属于世界上极少数的不正常行为之一。可是一转眼到了21世纪,同性恋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提起,媒体上开始讲述真实生活中的同性恋婚姻,广播里有了指导同性恋行为的节目,而且就在南京某大学的卫生间里,我也无意发现了许多同性恋组织留下的痕迹。我忽然发现也许我以前的看法有些过时了。准确地说,当一个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已经达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程度,就足以证明,这种行为正在悄悄的从社会中的暗流,成为社会生活中光明正大的一部分。这时候我们再要装糊涂,假装视而不见,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就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了。我想,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就此把对于这种新事物的心态和认识,从暧昧含糊转变为一个明晰积极的态度,反倒对我们的社会有用。至少不会导致在我们一味的拒绝讨论和抵制阐释之后,让这种事情的忽然爆发,把我们彻底打击的措手不及。 个人的生活习惯上讲,我是不理解并且厌恶同性恋的。正如我跟朋友所讲,很多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能够在并不强有力的说服下,愉快的表达出我们的宽容并且理解。并且我们还时常为自己所表现出的这种宽容而沾沾自喜。可是问题就是,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就不能采取同样豁达和超然的态度处理了。现在的中国有很多妓女,并且南方的都市更出现了男妓,我们许多对于社会不满的朋友,就借此而大作文章,说这并非是可耻的现象,应该被我们给与更多的理解和关怀。我对于这种看法就有着极大的不满。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给与他们理解是可以的,既然能够谈论这个话题的人,大多都是岁数在30往上的一些人,对于社会中的情形,也多少有些了解,知道大多数的妓女或男妓,都是最早从求生存的目的出发。可是问题在于你不至于就此而把是非对错的判断也给彻底的丢弃了。这个事情是偏向于好还是坏的方向,总不能没有一个最起码的说法吧。另外谈到关怀,我真的笑了出来。我们怎么去关怀那些妓女和男妓,究竟我们应该去嫖妓,还是造反,才能够做到关怀他们。所以我说了,这是一个站在干处说湿话,并且还要卖弄自己超脱,甚至圣人风范的伪君子的口气。 说到同性恋也是一样。我先前就在想,如果我的邻居搞同性恋,我大可以装做不闻不问,并且做出最大的宽容的姿态,说不定在内心里还要默默的祝福他们永远幸福。可是如果是我的儿子或者女儿搞这个,我就马上要气的晕过去了。其实我跟朋友说的时候,语气更加的夸张和激烈,我说:如果将来我的孩子要搞同性恋,我要马上赶到长江边去,一死了之。看到这里,你先不要跟我着急,因为我马上要说的是:我也在慢慢的改变看法,慢慢的修正自己的认识。因为我在说出自己的激烈言辞的同时,也在思忖,假如我真的去死了,是不是会对这个世界,对于社会上的这个事情的发展,对于我那假如在搞同性恋的孩子,会有一丝一毫的帮助。 喜宴看到一半的时候,其实观众的心理上的悬念,就是落在了两个父母的身上。出身于国民党军官的执拗父亲,严格而守旧。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很深的母亲,亲切而慈祥。这样两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老一辈人,究竟在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就是他们单传的宝贝儿子娶了一个美国小伙子,会有怎样的强烈反应,其实成了整个片子最大的看点。 我在看到片子中间的时候,心情莫名的揪紧了起来。看到儿子和他的同性恋伙伴,在一个光明正大的下午,趁着家里没人的机会,大肆亲热的时候,我的心都要从胸膛里蹦出来了。倒不是这样的镜头龌龊的要紧,要紧的是,我担心就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刻,他们如此荒唐的行为,会被他们的父母看到。我所不愿意面对的,其实是看到父母眼神中会流露出来的绝望的光。再说的坦白一点,我不知道当这对可怜的父母得知了如此惊世骇俗的事情之后,他们会如何面对他们之后的生活,他们会不会去自杀。 可是我随即就发现了李安的高明。李安没有让事实的真相,以任何一种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激烈方式,揭示给父母。他把矛盾揭露的过程和方式,安排的十分恰当。我们于是也白白的担心了一回。冲突最终没有发展到父母亲眼看到他们的儿子做奇怪行为的场面上。这里我愿意多说一句,那就是在这里也可以看出李安的含蓄的修养。他尽管最后要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但还是照顾到了中国文化的心理承受力,始终没有把同性恋卧室里的秘密,坦诚布公于自己的父母一辈。这一点上,我觉得李安做到了适可而止。 可是真相最终被公开了。看到这里的时候,因为片子还没有结束,我尚不知道李安最后的立场,所以我又一次的叹服于李安的勇气。因为我在看片子的时候,也在自己的心里,在悄悄的充当一个导演的角色。按照我对于同性恋的理解程度,更或者说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如果我是导演的话,我到宁愿采取另外一种方式结束这个片子:永远也不让父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可是李安没有这样做。想一想也是对的,隐瞒总归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而且现实世界总是不允许我们一直逃避问题而不解决问题。我们如果一直采取回避和逃跑的方式,最后面对我们的结果也将是,我们最终会无处可逃,并且无可回避。 所以真相就这样被抖落了出来。表面上看,先得知真相的是孩子的母亲。母亲的心都要碎了,哭哭啼啼的说了一句话:只是,千万不要让你的父亲知道。他会活不下去的。可是到最后,我们居然惊奇的发现,其实父亲早在母亲之前,就已经了解了事情的全部原委,只是怕会伤害了母亲,才一直装作毫不知情。这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人性之中所充满着的无穷弹性。每一个人,都要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很多我们以为会石破天惊的事情,一旦变成事实,也必将被人们所接纳。因为接纳是一个人可以采取的唯一方式,如果你还愿意同时选择活下去。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永远不要把事情想象的过于美好,或者过于可怕,当事情发生之后,这件事情的真正性质,才会得到真实的显现。 父亲在片子的结束之时,把从中国带回来的给儿子的嫁妆,亲手交给了自己的儿媳妇,一个其实很善良的美国小伙子。到此时为止,李安完全的摊出了自己的底牌,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除了表示理解和宽容,我们无可选择。虽然事情看来远远不如我们的期望,但是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 父母亲最后一场戏,在机场里只剩下老两口的时候,母亲哭了,说我高兴,其实还是掩饰不住自己的担心。父亲没哭,但是拖着哭腔,也说我高兴,同样也是对于妻子不知情的担忧。这里李安又一次回到了传统的中国背景中来,毕竟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同性恋还是被社会所歧视和不被理解的成分居多。可是又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如果老两口有一天能够在这件事情上得到最大的沟通,知道了知道真相的并非自己独自一人,那么也许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身心所担当的忧虑感,都要大大的减轻一些。并且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到时候,他们可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去看待孩子的这件同性恋的婚姻。毕竟有两个人同时担当起一个事情的压力,要比一个人轻松的多。那么多说一句话,如果所有的同性恋孩子的父母之间,也能够达到同样的坦诚布公,估计无论降临在同性恋者身上的社会指责和偏见,还是他们的父母所面对的困境和尴尬,都要会大大的减少。 那么到此为止,我不禁想起开头我说过的一句话,我想是时候该我摊牌了。我想要说,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的孩子成为同性恋,我看我还是不要着急上吊或者跳河的好。因为我的确看不出来这样做,对于任何人有实际的帮助,而且还可能会对于社会的进步造成极大的妨碍。因为我作为一个老人的以死相逼,更大程度上,可能会伤害到我的同性恋孩子,有可能获得的真正幸福。
2推手,老人,无可奈何的妥协 推手不好看。节奏拖沓,画面单调,故事平淡。就如同太极拳本身一样缓慢而玄妙。而且我们耐着性子观看并且久久期待的发力,始终没有如约到来。老头子在餐厅里面被解雇并且与雇主和警察施展推手的一段,可以勉强算作片子的小高潮,一次小小的发力,不过也远远没有我们所希望的那么精彩。至少叫人觉得为此而观看了之前那么长的铺述,实在有些委屈。另外此一情节,也有怪异之处。老头子那么通情达理的人,居然在被解雇的时候,因为赌气或者别的什么心理,使出了自己的功夫并且伤害了警察,真是有点编排之嫌疑。 不过片子的题材,也是让人头疼的原因。老人问题,确实是一个叫任何人尴尬不已的事情。尴尬的原因就是无人可以逃离在这个事件之外,而且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理直气壮的说自己在这方面,的确是无可挑剔。现实意义上,可以操作的孝顺的定义,几百年几千年来,一直都在与我们所倡导的理想境界所冲突,并且大有节节败退的趋势。 中国人关于孝顺的言论,估计数不胜数。孔子就说过孝。他用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指,一个好的脸色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能够奉养,与养猪狗又有什么差别。可是这个好脸色,所包含的含义实在太宽广了。我估计孔子的真正意思还是把老人当成年轻人一样对待,与他们达到最大的沟通。这个就有点为难了。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分道扬镳,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灵上来看,都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所以在罗素的一篇文章中,就站在老年人的位置上,并且抱着对于年轻人的理解,给与了一些非常贴切的见解。按照他的意思,如果老年人一味的希求从和年轻人的相处之中,汲取生活的乐趣以及生命的能量,必将适得其反。因为岁月和经历所冲刷出的河流,必然要让年轻人和老年人站在两个岸上。事实上具体的沟通可以达成,但是全面而亲密的交融已经成为不现实的憧憬。 可是我们还是要宣讲孝。至少我们希望从现实中间,寻求出一种可以被老年人年轻人都可以容忍的操作规范,来处理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的观念中,年轻人理应养老送终,老年人理应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实际之中的当今中国,人们也大多在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在对待老人,将年迈的老人送到那怕真正条件优越的养老院的人,也并不多见。于是就有了电影推手之中的局面,当儿子接来自己的父亲与自己一起生活时,遭到了许多的困难。并且这个局面无论给老人还是给孩子,都造成了巨大的现实的困扰和心灵上的伤害。当然这个影片的故事,所发生的地点是在美国,并且这个老人的儿媳妇,还是一个标准的美国人。 其实我们的生活,坚决不能没有老人的身影。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并不是特指我们的生命,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我的意思是指,就算我们已经完全的羽翼丰满,能够照顾自己并且展翅高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还是需要老人来进行一种调节。对于生活节奏的调节,对于生活感受的调节,对于情感能力的调节。没有老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单有年轻人主宰的社会可能是极其不稳定的,也许激进但是缺乏沉稳,也许有力但是失于节制,也许欣欣向荣但是流于不能持久。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就在这一点上,多次给我如此的提醒。每当我一年在外奔波之后,回到家中,看到老人衰老和慈祥的样子,我不禁心中怦然一动。一方面是我发现一年之间,自己的父母居然变化的如此之快,岁月正在以我不能察觉的方式,将我们向生死的两岸各自渡去。另外一方面,我不能不想到几十年前,我的父母也曾经和我一样年轻有力,生龙活虎,在生活的海洋之中,尝尽了各种各样的甜蜜以及苦涩。这样的短短一个思量,我不能否认,尽管一年一次,但是让我在此后的整整一年里,始终带有一点适当的谨慎之心,宽阔胸怀。因为我无法不想到,现在如此鲜活奔跑的我,也必将在未来的一天,变成我父母一样的老态龙钟,无所作为。时间对于那时的我,也将不再流淌的如此汹涌澎湃。 心理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柔软的一部分。对于我们自己的老人则更加如此。提起老人,每一个人都有一本厚厚的书要写。大多写进书中的,也是愧疚和感伤之类的话语。可能很少有人会最后写出这样一行字:我在父母的在生之日,就已经鞠躬尽瘁。尽到了一个孩子所应该做到的一切义务。我可以当之无愧的说我自己是一个孝子。虽然从礼貌和谦虚地角度来说,即使世上真的有这样的孝子,这种话语也不可能从他的嘴里说出,可是实际上,这种孝子,就从来没有几个。所以写长辈的文字,我几乎很少敢看,就是因为怕勾起自己对于父母所犯下的不孝事迹来,让我在离家千里的地方,会不期然的哭出来。 所以我们还是有和老人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但是实际中的问题,又往往让这一切成为泡影。我们有尽孝的心,却往往被现实中的琐事和本身的懒惰和投机心理所拖累,以至于结局最后都是以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而告终。悲哀的不单单在于老人,或者年轻人,悲哀的在于每一个要被父母所生又要成为父母的人。父母的爱固然是无私而无所求,但孩子一旦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及爱人,就要把这原有的秩序,分毫不动的向下传递下去,让上一代,让之后的自己,都成为无可奈何的老人。这恐怕就是难以回避的人性吧。把爱大方的给与了对自己最自私的人,却把自私,那么无情的保留给了爱自己最多的人。 推手中的老头子,显然处在了一个令大家都不舒服的位置上。自己觉得妨碍了儿子的幸福,实际上也真的给儿子以及儿媳妇的生活造成了许多的不便。大家都在这种生活模式中,觉得很不愉快。于是便有了老头子的出走。出走之后,即使再次得到了儿子的理解,并且也给与了儿子理解,也从此没有再回到儿子的家中。李安在这个结局的安排上,还是显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见识。按理来说,让老头子在片子的结束之时,回到儿子的家中,并且促成一个其乐融融的场面,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在效果上,反倒更会造成一种正义的感召力,舆论的力量。至少可以让并不真正孝顺的观众,尚未成家的得到一种谴责的优势,已成如此类型的人,有一种愧疚,让两方都为之而得到各自心理上的满足或者感动。但是李安最终让老头子还是漂泊在外,独自生活,则无疑表明了李安自己的观点:口头上的宣扬并不困难,但也无实际的用处,现实中让所有人可以接受并且可以操作的方式,才是至关重要。 所以我说李安在这部片子中,在对于老人问题上的态度上,采取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还能怎么样呢?对于已经成家,独立于父母,并且自己也有了儿女的人来说,他们在现实中的确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他们除了如此的感慨,也别无其他言辞。这时候我们嘲讽的发现,我们如今的社会生活方式,这种不同于原始农作模式的社会,已经把我们以前靠种地为生的那些圣人们留下的关于孝顺的训言,删节的如此简单明快。孝顺,就是能养而已。除却了这些,都是奢求,也不具备丝毫的可行性。 片中的老头子,毕竟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那就是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子,而是一个武功超强的老头子。他自己的这一点绝活,保证了他即使脱离了自己的儿子,还能够在社会上受人尊重的活着,并且似乎还能够为自己的子女带来一些荣耀。也正是这一点,让整个的片子,在最后也没有让人感到特别的悲伤,而是勉强接受了这样一个差强人意的妥协。这一点似乎也在为我们自己,现在还是年轻人但几十年后的老头子,敲响了警钟:未来的老人的欢乐,完全要靠自己的能力争取。靠子孙后代,恐怕是不太可能了。生活就如同推手,最开始是父母推着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到了最后,就是孩子推着自己的父母,出了自己的门。 3饮食男女,人类的本质特点,东方的含蓄 饮食男女四个字,本来可能是强调人的世俗特性。其实从自然发展,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人类生活基本面貌的呈现,回归到食色之上,也是恰如其分。想一想一个人的生活,可能所拥有的部分极其广泛,在任何一个层面上看来,也完全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可是如果非得让我们拿出一条说服力强大的主线路来,能够将人类数千年来的历程,缝串的密不透风,严严当当,我看只有食色二字可以当此重任。食色两个字就象所有人类生活的纲领。这一条线提了起来,无数的悲欢离合,情仇爱恨,都变成了一条项链上的珠子,璀璨动人,却因为整体的结构而更加的优美。 从宏观的角度看,无数的人都曾经企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解释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们曾经见识过许多形形色色的字眼,诸如性,权力,财富,荣誉,优越感,满足感,等等等等。可是毫无疑问的是,在所有这些翻来覆去的关键词的寻找中,性与食物出现的次数尤为频繁。在我看来,除却了食色之外的其他字眼,并非不能圆满的解释世界,但是关键问题是:这些人类的特质,并非是最朴素的人性。诸如权力和优越感之类的东西,好像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属性。属于人成长之中,对于基本人性的延伸和发挥罢了。而正是这个原因,这些人性所推动的人类行为,往往带有了违背人性的成分,也就是说,在追求这些东西的过程中,逐渐忘却了最初最根本的动机,也就沾染了罪恶的成分。(当然罪恶的另外一个极端反面,就是我们所谓的文明。)好比那些起初是为了吃饱肚子讨个老婆过生活而奋斗的人士,随着愿望一步步的满足,最后反倒把这过程中获得权力或者财富,当成了人生的全部。至于食欲和性欲,倒是其次了。 但是食色不同。这个最基本的人性是如此的纯朴,即使人类再在宇宙中存活亿万年,恐怕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褪色。原因就是这个特点,是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从生物的基因里就深埋了亿万年。 然而食色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个特点是如此的简单而明晰。尽管从来没有人把它说出来,可是一旦说出来,你无法有丝毫的抵赖。这个特点就是:对于食色,当我们得到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件极其琐碎的小事,可是一旦缺失,它就立马变得比天还要大,甚至直逼生死。也就是这么两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在我看来,就组成了我们的基本生活,并且衍生出了那么多平淡如水或者惊心动魄的故事。可是无论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但凡缺少了这两件因素,这个故事毕竟无法讲述下去,更不要提什么有趣了。因为第一,我们的主人公不吃饭,如何可以继续生活下去。第二,我们的主人公不做ài,如何可以有小孩子来把没有完成的故事情节给补充起来。现实的情况中,性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对象,因为食物的丰足,已经不能让我们对它产生太多的向往。可是对于性的关注,却远远超过食物翻新花样可以达到的程度。因为社会上总是有小孩子,那些尚不能得到性行为的群体。而对于已经拥有性行为的成人,他们则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于是各种描写离奇的性行为的电影逐渐多了起来。这个也是对于性这种人性的进一步延伸,甚至有了变态的嫌疑。 先不要说这部电影。我首先就特别喜欢饮食男女这四个字带给我的感觉。这是一种质朴而健康的感觉,这是一种满足而快乐的感觉。一个人有了果腹的食物,还有了心旷神怡的性生活,之后无论再在生活中遭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也就如此了。人生百年,无非如此,还能怎样。基本的欲望满足之后,我们大多会产生出一些别样的动机出来,似乎要为自己的人生,再创造出一些更加伟大的东西出来,所谓的立功立德立言。说的宏大一些,也就是为人类的文明,添砖加瓦。可是一旦少吃一顿饭,几天没有做ài,恐怕整个的想法,又要掉个个了。这里我们又回归到食色的基本特点上来,那就是不可缺但有则无足轻重。 饮食男女正是一部平淡似水的片子,正如李安先前的任何一部片子。可是在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片子中,饮食男女无疑是最好看的一部。幸亏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正好是吃过大餐的,不然看到老头子做的那一大桌子的美味佳肴,真的不知道究竟是应该继续耐着肚子中的饥饿,把片子看下去,还是应该赶快出门去,美美的饱餐一顿。 饮食男女中,李安似乎把中国菜的推广,也作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推崇。每一次片中各个人物的见面,各个人故事的汇集,以及家庭的冲突,矛盾的展示,都集中在了一次盛大的晚宴上。面对着一桌令人眼花缭乱的菜肴,各个人物的故事,就如同一道道不同口味不同色彩的菜品,让人调动起了各种感官,仔细的玩味。 片中的每一个人,似乎对于食物的兴趣并不巨大。老头子虽然是个高级厨师,可是在片子一出场,就是一个丧失了味觉的愁苦人物。三个女儿的心思,则根本不在食物上面。恰恰相反,她们的年龄和机遇,正是令她们为性痴狂的时候。实际上饭桌上的女人,兴趣反倒在饭桌下面的双腿之间。另外我前面就说了,人生之中,性就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任何一部电影,怎能不讲这个事情。电影中大女儿的问题是迟迟嫁不出去,成了一个为家庭而正在牺牲自己青春的老处女。并且也有哀怨,更有心理愈加焦躁的倾向。二女儿似乎情况好些,事业成功并且生活中并不缺乏可以互相慰籍的对象。可是也始终没有寻到一个可以既在肉体上又在心灵上可以互通的人,并且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和谐,一直处在情感的迷惘当中。三女儿活泼可爱,正当豆蔻年华,却又无意间抢走了自己好朋友的男朋友,并且与之有了小孩。还有老头子的邻居,一个孀居的年轻寡妇,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无依无靠,人生不可捉摸。而她的母亲,虽然风姿已逝,容貌不再,还在野心勃勃的企图找一个有良好背景的老伴,度过自己颓废的晚年。这6个人,6种生活,正如6道菜,6种不同的风景,构成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故事。平淡之中,波折不断,起伏之中,日子缓缓向前滑动。 故事的推动之中,李安犹如审判者,或者生活无形的手,在片子即将结束之时,自然顺畅的给每个人的生活,给与了一个恰当的安排。大小女儿分别出嫁,有了自己的归宿。而二女儿,自己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最终也导致了别人对待她的不负责任。终于在片末之时,仍旧没有得到一个个人的归宿。看来只有飞到大洋彼岸的阿姆斯特丹,才会有另外一段姻缘在等待着已经更加成熟的她。而最出人意料的则是李安最后抖的这个包袱:老头子在饭桌上居然宣布要和年轻的邻居寡妇走到一起,而且言语之中表明,他们早就相好许久。这个惊人的决定让大家大惊失色,更加让年轻寡妇的母亲,那个老寡妇顿时失望的昏了过去。没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老头子,居然早就在暗地里,悄悄成为了自己的女婿。不过这也毫不稀奇,在争夺男人的战斗中,年老色衰者,肯定是失败的一方,女儿赢了自己的母亲,更加没有多大的悬念。这时候留给我们的震撼倒是:老头子是如此的胸有城府,深藏不露。或者我们要说,李安是如此的狡猾而富于心计,居然做到了瞒天过海,骗了所有的人。 可是无论怎样,问题还是解决了。老头子最终和年轻寡妇走到了一起。当我们再次看到他们的时候,年轻寡妇的肚子已经大了起来。这时候我们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我们低估了老头子对于生活的需求程度,我们也低估了老头子的生活热情。这个时候,一切就又走上了正道。我们明白了老头子为什么之前一直闷闷不乐,原来孩子们不出去,也在变相的毁掉他的生活。而对于他的生活而言,三个女儿却怎样也无法和这个年轻的寡妇相比。只有这个年轻寡妇,才可以给与他真正的幸福。(这个幸福与老头子的下半身有关) 片子的末尾,老头子的旧房子似乎被自己的二女儿买下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寓意。难道李安有意的安排二女儿在这里继续父亲的生活,而使得片子的结构最终有一个循环的联想。可是明显的一点是,在品尝二女儿做的菜时,老头子的味觉忽然恢复了。这是一个重大的信息。意味深长不说,还有现实的意义。从象征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理解为老头子和二女儿的关系和好了,并且老头子真正幸福的生活开始了。从现实的意义上讲,老头子又可以重新出山,出去赚大钱了。因为此时他也有必要再重新具有这样一种强大的经济能力,毕竟他又要有一个孩子要抚养了。 饮食男女另外一点吸引我的,是李安所表现出来的含蓄和隐忍。我们常说惜墨如金,可是李安在这部片子的剪辑中,做到了惜镜头如金。每一个情节的讲述当中,所用的镜头都非常的简短并且含蓄。尤其把事情的倾向性表述完结的那个镜头,似乎更加是小心翼翼,唯独过分用力的叙述,会把故事讲述的太直白露骨。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寥寥几笔,就要把整个的境界给表述的干干净净。唯恐多余的一笔一画,就要把一张清新图像的淡雅美感,给破坏的意境全无,了无生趣了。 4卧虎藏龙,对于道的追求,技术和思想的完美结合 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极其模糊的道,到了身中毒箭,将死之时,居然说出了一句惊人之语:我已经浪费了我的整整一生。现在,我要用尽我平生的最后一口气力,告诉你(俞秀莲),我一生都在深爱着你。看片到此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禁和片中的俞秀莲一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爱情何其美好而且珍贵,竟然足以和道如此宏大的字眼相提并论。同时,我们的心中又有疑问,道究竟是什么?而爱情是不是一种道?或者,通过爱情这样一种现实的道路,我们是否可以追寻到道的一部分内容? 道这个词语,最早是老子所使用。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似乎就足以给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并且把道这个概念,和具体的生活拉开了巨大的距离。叫人望而生畏,不敢谈论。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比较朴素的人来说,我们所作的一切,就是本着一个最基本的目的,让现实的生活更加愉快。就算偶尔进行一些形而上的思辨,也无非是企图让现实生活在自己的心中,得到一个最大程度的澄清和明晰化,从而可以作为支持我们行为的更进一步的依据和理论指导,可以让我们更有信心的生活下去。于是在我看来,道也不那么稀罕:道就是真理,道就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道就是我们可以放心走在上面的坦荡大道。一句话:道是让我们生活下去,而不是把我们推上死亡道路的人生观。 所以就此往下说,我就愈发的对这部片子产生了莫大的好奇。李安在这部片子的最后,让两个主角,李慕白和玉蛟龙,都死去了。这不同于李安的一贯手法,这也有悖于娱乐电影的基本格调。可是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整个片子最后所营造的氛围,竟然没有让这部片子以一种悲剧的色彩结束,相反,我们似乎还从中得到了乐观和积极的鼓励,除却了情感的宣泄之外。用一句老话来形容,这部影片做到了哀而不伤。两个主角的死亡,居然如此轻而易举的被我们所接受,并且丝毫不觉得违背常理,煽情做作,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李慕白的死亡可能更加容易理解,因为他毕竟是被动死亡,自己也无可奈何。从李慕白的临终遗言,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如果得到救治的话,李慕白肯定愿意更好的活下去,去迎接他崭新的人生。可是玉蛟龙的死就奇怪了。一方面,玉蛟龙的死不像是李安安排的对于李慕白死亡的进一步加强和引申,因为已经没有这个必要。李慕白自己临死时,就已经否定了自己一生追寻的道。另一方面,我们不肯轻易的相信,玉蛟龙选择死亡是一种意识含糊的举动,只是糊里糊涂的受了李慕白死亡,以及李慕白所一生追寻的道的影响,是一种愚蠢而贸然的行为,有很大的冲动性嫌疑。因为玉蛟龙毕竟不是凡人,能够在一个娃娃的岁数,就能够领略到武功的高深境界,我们不能不相信玉蛟龙有着超强的判断力,并且最后选择的行为,一定是经过了冷静的思考,有着强有力的思想动机。李慕白在否定道肯定爱情的时刻却不得已的死去了,失去了追寻爱情的实践机会。可是玉蛟龙在历经了一切的波折之后,却把摆在自己面前,伸手可及的爱情又给否定了,以死表达了一种类似于追寻道的倾向。这两种死亡,两种态度,叫人无法不感慨其中的古怪。难道我们最后只能得出如此的猜测:那就是玉蛟龙才刚刚踏上李慕白之前曾经走过的道路。 可是这也仅仅是一个猜测,也许是我对于李安心思的猜测,也许是李安对于李慕白心思的猜测,更是李安对于人生的猜测。如果我们不要如此反复的从电影里面进进出出,就让我们干脆进入电影的内部,我们还是感到整个电影所试图表述的一种观点:那就是世界上的确有一种超脱于现实生存的道,值得我们去为之在所不惜,死而无憾。玉蛟龙的死,就似乎在另外一种角度上,可以被如此理解。可是遗憾的是,我们终究还是不知道,这个超脱了生存的道,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体悟,或者艺术境界。我忽然想到孔子的一句话:畏天。天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可是这里我们知道的一点却是,宇宙中有我们所不理解的部分,也许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穷尽认识的,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必须抱着敬畏之心,更不敢妄下结论。 那么到此为止,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揣摩李安的心境。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这是一种热爱世界的已知部分,并且尊重世界的未知部分的优雅心态。这种心态可以给与我们一个极其宽容的生存空间,因为我们从此可以从容的在现实生活中游走,却始终有着开拓未来,探索更高境界的可能性。我不得不佩服李安的最后设置。他其实让李慕白和玉蛟龙充当了自己的两个观点,一个代表现实主义态度,一个代表理想主义倾向。他们各自的死,就分别说明了任何一方均不可完全的取得现实生活中的胜利,也表明了这两方的斗争将长期存在,长期转化。李慕白死时的态度,正表明了他刚刚走上的一条否定理想的道路,而玉蛟龙的死,则是另外一种极端,是理想主义开始在她的人生中领军挂帅的开始。可惜他们两人都已经死去了,我们从此就没有了下文,不然我可以蛮有信心的说,我们必将在未来的一天,再次看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这时候,我们似乎对于李安的用意开始有了准确地把握。他没有回答我们仍旧存在的太多疑虑,那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始提到的,道和爱情的关系,道能否超脱生死,道可以不可以从爱情之中寻找。他所作的,我们懊恼的发现,居然就是把我们的这些问题,用各个人物的故事给鲜活的表达了出来,他自己也没有答案,他自己也在苦苦追寻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如果说他最终还是对于一种可能存在于世界当中的,比生死还要严重的道,给与了适当的尊重,并且为之留下了存活的空间,那么我看这也仅仅是他所尝试着给出的一种猜测。也就是说,李安的这部电影,就是单纯的呈现,而无所表达。他提出了无数的问题,却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而这一切,正是李安电影思想的道。叙述而不是议论,因为议论必将牵扯到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叙述只需要呈现我们眼中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之中,有那么多不被我们所理解的部分。 最后再谈谈几点枝节上面的问题。 关于影片中李慕白的死,我认为还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加以赞赏。我的原因是,如果李慕白不死,我们可以想见的真实爱情的过程,并将让我们无比担心之后李慕白的结局。对于爱情的体悟,恐怕也只能是阶段性的,而不能一旦了悟,就可以万事大吉,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的生活下去。我们无法相信公主和王子,英雄和侠女,从此可以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而死,就给这一切问题,给出了一个彻底而干净的了断,从而可以让观众少却了对于未来的担忧,达到理想的完满,不至于陷入现实的困惑和缺憾。无论是从审美的角度看,还是从观众的心理需求看,还是从艺术制作的技术层次看,李慕白的死,从这个方面,达到了使这部影片最终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而玉蛟龙的死,除却了前面说的各种原因,也稍微的加强了一点悲剧的色彩,让结局更加显得意味深长,美丽动人。这个倒不必细说,因为毁坏美丽的东西,早就成为我们审美中,一个不可改变的原则,也早就被一代一代的电影人所大肆使用。 卧虎藏龙在电影制作上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李安成功的把思想和技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中国以前的功夫片拍了何其多,可是让人物在竹林上面写实的打斗,以及在城墙上健步如飞,李安还是第一人。他带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野,原来武侠也可以这样拍。有人批评好莱坞的片子场面盛大,情节虚无,这是一种重技术胜过思想的极端。也有人说艺术片艰涩难懂,可看性不强,这又是重思想胜于技术的个案。可是李安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场面,我们看到了思想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了电影可以拍的如此动人心魄。就这个意义上,我自己是把卧虎藏龙看成一部艺术片的,而且是一部极其优秀的艺术片。可是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将来的一天,不再听到什么商业片和艺术片之类的区分,我只想听到这是一部电影。因为怎样的电影,都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只有好坏之分,没有种类之别。
2005。12。11写完
1喜筵,同性恋,对于未来的信心 虽然喜筵讲述的是同性恋,一个令人不怎么舒服的题材,但是居然能在结束之时,不仅让片中的各个人物,达到各自对于现实的妥协,继续抱着宽容的态度生活下去,而且让观众也进而对于社会采取了一种更为广阔和容忍的视角,满怀希望并且增进了理解,实在要叫人欣赏李安的心境。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华人,或者说是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美国人,李安对于世界的认识,显然采取了一种更为中庸的方式:既不保守,也不偏激,却是温和的宽容和积极的理解。 最早听说同性恋这个词语,还是几年前美国为此而牵涉到修改法律的时候。那时候我对于此类话题,几乎是懒得去了解最简单的信息,更不要提还会为此而稍有停顿,做些认真的思考。我那时的看法就是,同性恋是不足以让我们去谈论的琐碎并且病态的事情,属于世界上极少数的不正常行为之一。可是一转眼到了21世纪,同性恋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提起,媒体上开始讲述真实生活中的同性恋婚姻,广播里有了指导同性恋行为的节目,而且就在南京某大学的卫生间里,我也无意发现了许多同性恋组织留下的痕迹。我忽然发现也许我以前的看法有些过时了。准确地说,当一个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已经达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程度,就足以证明,这种行为正在悄悄的从社会中的暗流,成为社会生活中光明正大的一部分。这时候我们再要装糊涂,假装视而不见,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就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了。我想,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就此把对于这种新事物的心态和认识,从暧昧含糊转变为一个明晰积极的态度,反倒对我们的社会有用。至少不会导致在我们一味的拒绝讨论和抵制阐释之后,让这种事情的忽然爆发,把我们彻底打击的措手不及。 个人的生活习惯上讲,我是不理解并且厌恶同性恋的。正如我跟朋友所讲,很多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能够在并不强有力的说服下,愉快的表达出我们的宽容并且理解。并且我们还时常为自己所表现出的这种宽容而沾沾自喜。可是问题就是,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就不能采取同样豁达和超然的态度处理了。现在的中国有很多妓女,并且南方的都市更出现了男妓,我们许多对于社会不满的朋友,就借此而大作文章,说这并非是可耻的现象,应该被我们给与更多的理解和关怀。我对于这种看法就有着极大的不满。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给与他们理解是可以的,既然能够谈论这个话题的人,大多都是岁数在30往上的一些人,对于社会中的情形,也多少有些了解,知道大多数的妓女或男妓,都是最早从求生存的目的出发。可是问题在于你不至于就此而把是非对错的判断也给彻底的丢弃了。这个事情是偏向于好还是坏的方向,总不能没有一个最起码的说法吧。另外谈到关怀,我真的笑了出来。我们怎么去关怀那些妓女和男妓,究竟我们应该去嫖妓,还是造反,才能够做到关怀他们。所以我说了,这是一个站在干处说湿话,并且还要卖弄自己超脱,甚至圣人风范的伪君子的口气。 说到同性恋也是一样。我先前就在想,如果我的邻居搞同性恋,我大可以装做不闻不问,并且做出最大的宽容的姿态,说不定在内心里还要默默的祝福他们永远幸福。可是如果是我的儿子或者女儿搞这个,我就马上要气的晕过去了。其实我跟朋友说的时候,语气更加的夸张和激烈,我说:如果将来我的孩子要搞同性恋,我要马上赶到长江边去,一死了之。看到这里,你先不要跟我着急,因为我马上要说的是:我也在慢慢的改变看法,慢慢的修正自己的认识。因为我在说出自己的激烈言辞的同时,也在思忖,假如我真的去死了,是不是会对这个世界,对于社会上的这个事情的发展,对于我那假如在搞同性恋的孩子,会有一丝一毫的帮助。 喜宴看到一半的时候,其实观众的心理上的悬念,就是落在了两个父母的身上。出身于国民党军官的执拗父亲,严格而守旧。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很深的母亲,亲切而慈祥。这样两个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老一辈人,究竟在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就是他们单传的宝贝儿子娶了一个美国小伙子,会有怎样的强烈反应,其实成了整个片子最大的看点。 我在看到片子中间的时候,心情莫名的揪紧了起来。看到儿子和他的同性恋伙伴,在一个光明正大的下午,趁着家里没人的机会,大肆亲热的时候,我的心都要从胸膛里蹦出来了。倒不是这样的镜头龌龊的要紧,要紧的是,我担心就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刻,他们如此荒唐的行为,会被他们的父母看到。我所不愿意面对的,其实是看到父母眼神中会流露出来的绝望的光。再说的坦白一点,我不知道当这对可怜的父母得知了如此惊世骇俗的事情之后,他们会如何面对他们之后的生活,他们会不会去自杀。 可是我随即就发现了李安的高明。李安没有让事实的真相,以任何一种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激烈方式,揭示给父母。他把矛盾揭露的过程和方式,安排的十分恰当。我们于是也白白的担心了一回。冲突最终没有发展到父母亲眼看到他们的儿子做奇怪行为的场面上。这里我愿意多说一句,那就是在这里也可以看出李安的含蓄的修养。他尽管最后要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但还是照顾到了中国文化的心理承受力,始终没有把同性恋卧室里的秘密,坦诚布公于自己的父母一辈。这一点上,我觉得李安做到了适可而止。 可是真相最终被公开了。看到这里的时候,因为片子还没有结束,我尚不知道李安最后的立场,所以我又一次的叹服于李安的勇气。因为我在看片子的时候,也在自己的心里,在悄悄的充当一个导演的角色。按照我对于同性恋的理解程度,更或者说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如果我是导演的话,我到宁愿采取另外一种方式结束这个片子:永远也不让父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可是李安没有这样做。想一想也是对的,隐瞒总归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而且现实世界总是不允许我们一直逃避问题而不解决问题。我们如果一直采取回避和逃跑的方式,最后面对我们的结果也将是,我们最终会无处可逃,并且无可回避。 所以真相就这样被抖落了出来。表面上看,先得知真相的是孩子的母亲。母亲的心都要碎了,哭哭啼啼的说了一句话:只是,千万不要让你的父亲知道。他会活不下去的。可是到最后,我们居然惊奇的发现,其实父亲早在母亲之前,就已经了解了事情的全部原委,只是怕会伤害了母亲,才一直装作毫不知情。这时候我们不得不赞叹人性之中所充满着的无穷弹性。每一个人,都要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很多我们以为会石破天惊的事情,一旦变成事实,也必将被人们所接纳。因为接纳是一个人可以采取的唯一方式,如果你还愿意同时选择活下去。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永远不要把事情想象的过于美好,或者过于可怕,当事情发生之后,这件事情的真正性质,才会得到真实的显现。 父亲在片子的结束之时,把从中国带回来的给儿子的嫁妆,亲手交给了自己的儿媳妇,一个其实很善良的美国小伙子。到此时为止,李安完全的摊出了自己的底牌,亮出了自己的观点:除了表示理解和宽容,我们无可选择。虽然事情看来远远不如我们的期望,但是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 父母亲最后一场戏,在机场里只剩下老两口的时候,母亲哭了,说我高兴,其实还是掩饰不住自己的担心。父亲没哭,但是拖着哭腔,也说我高兴,同样也是对于妻子不知情的担忧。这里李安又一次回到了传统的中国背景中来,毕竟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同性恋还是被社会所歧视和不被理解的成分居多。可是又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如果老两口有一天能够在这件事情上得到最大的沟通,知道了知道真相的并非自己独自一人,那么也许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身心所担当的忧虑感,都要大大的减轻一些。并且我们似乎有理由认为,到时候,他们可以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去看待孩子的这件同性恋的婚姻。毕竟有两个人同时担当起一个事情的压力,要比一个人轻松的多。那么多说一句话,如果所有的同性恋孩子的父母之间,也能够达到同样的坦诚布公,估计无论降临在同性恋者身上的社会指责和偏见,还是他们的父母所面对的困境和尴尬,都要会大大的减少。 那么到此为止,我不禁想起开头我说过的一句话,我想是时候该我摊牌了。我想要说,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的孩子成为同性恋,我看我还是不要着急上吊或者跳河的好。因为我的确看不出来这样做,对于任何人有实际的帮助,而且还可能会对于社会的进步造成极大的妨碍。因为我作为一个老人的以死相逼,更大程度上,可能会伤害到我的同性恋孩子,有可能获得的真正幸福。
2推手,老人,无可奈何的妥协 推手不好看。节奏拖沓,画面单调,故事平淡。就如同太极拳本身一样缓慢而玄妙。而且我们耐着性子观看并且久久期待的发力,始终没有如约到来。老头子在餐厅里面被解雇并且与雇主和警察施展推手的一段,可以勉强算作片子的小高潮,一次小小的发力,不过也远远没有我们所希望的那么精彩。至少叫人觉得为此而观看了之前那么长的铺述,实在有些委屈。另外此一情节,也有怪异之处。老头子那么通情达理的人,居然在被解雇的时候,因为赌气或者别的什么心理,使出了自己的功夫并且伤害了警察,真是有点编排之嫌疑。 不过片子的题材,也是让人头疼的原因。老人问题,确实是一个叫任何人尴尬不已的事情。尴尬的原因就是无人可以逃离在这个事件之外,而且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理直气壮的说自己在这方面,的确是无可挑剔。现实意义上,可以操作的孝顺的定义,几百年几千年来,一直都在与我们所倡导的理想境界所冲突,并且大有节节败退的趋势。 中国人关于孝顺的言论,估计数不胜数。孔子就说过孝。他用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指,一个好的脸色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能够奉养,与养猪狗又有什么差别。可是这个好脸色,所包含的含义实在太宽广了。我估计孔子的真正意思还是把老人当成年轻人一样对待,与他们达到最大的沟通。这个就有点为难了。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分道扬镳,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灵上来看,都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所以在罗素的一篇文章中,就站在老年人的位置上,并且抱着对于年轻人的理解,给与了一些非常贴切的见解。按照他的意思,如果老年人一味的希求从和年轻人的相处之中,汲取生活的乐趣以及生命的能量,必将适得其反。因为岁月和经历所冲刷出的河流,必然要让年轻人和老年人站在两个岸上。事实上具体的沟通可以达成,但是全面而亲密的交融已经成为不现实的憧憬。 可是我们还是要宣讲孝。至少我们希望从现实中间,寻求出一种可以被老年人年轻人都可以容忍的操作规范,来处理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的观念中,年轻人理应养老送终,老年人理应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实际之中的当今中国,人们也大多在采取这样一种方式在对待老人,将年迈的老人送到那怕真正条件优越的养老院的人,也并不多见。于是就有了电影推手之中的局面,当儿子接来自己的父亲与自己一起生活时,遭到了许多的困难。并且这个局面无论给老人还是给孩子,都造成了巨大的现实的困扰和心灵上的伤害。当然这个影片的故事,所发生的地点是在美国,并且这个老人的儿媳妇,还是一个标准的美国人。 其实我们的生活,坚决不能没有老人的身影。我说这个话的意思,并不是特指我们的生命,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我的意思是指,就算我们已经完全的羽翼丰满,能够照顾自己并且展翅高飞,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还是需要老人来进行一种调节。对于生活节奏的调节,对于生活感受的调节,对于情感能力的调节。没有老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单有年轻人主宰的社会可能是极其不稳定的,也许激进但是缺乏沉稳,也许有力但是失于节制,也许欣欣向荣但是流于不能持久。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就在这一点上,多次给我如此的提醒。每当我一年在外奔波之后,回到家中,看到老人衰老和慈祥的样子,我不禁心中怦然一动。一方面是我发现一年之间,自己的父母居然变化的如此之快,岁月正在以我不能察觉的方式,将我们向生死的两岸各自渡去。另外一方面,我不能不想到几十年前,我的父母也曾经和我一样年轻有力,生龙活虎,在生活的海洋之中,尝尽了各种各样的甜蜜以及苦涩。这样的短短一个思量,我不能否认,尽管一年一次,但是让我在此后的整整一年里,始终带有一点适当的谨慎之心,宽阔胸怀。因为我无法不想到,现在如此鲜活奔跑的我,也必将在未来的一天,变成我父母一样的老态龙钟,无所作为。时间对于那时的我,也将不再流淌的如此汹涌澎湃。 心理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柔软的一部分。对于我们自己的老人则更加如此。提起老人,每一个人都有一本厚厚的书要写。大多写进书中的,也是愧疚和感伤之类的话语。可能很少有人会最后写出这样一行字:我在父母的在生之日,就已经鞠躬尽瘁。尽到了一个孩子所应该做到的一切义务。我可以当之无愧的说我自己是一个孝子。虽然从礼貌和谦虚地角度来说,即使世上真的有这样的孝子,这种话语也不可能从他的嘴里说出,可是实际上,这种孝子,就从来没有几个。所以写长辈的文字,我几乎很少敢看,就是因为怕勾起自己对于父母所犯下的不孝事迹来,让我在离家千里的地方,会不期然的哭出来。 所以我们还是有和老人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但是实际中的问题,又往往让这一切成为泡影。我们有尽孝的心,却往往被现实中的琐事和本身的懒惰和投机心理所拖累,以至于结局最后都是以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而告终。悲哀的不单单在于老人,或者年轻人,悲哀的在于每一个要被父母所生又要成为父母的人。父母的爱固然是无私而无所求,但孩子一旦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及爱人,就要把这原有的秩序,分毫不动的向下传递下去,让上一代,让之后的自己,都成为无可奈何的老人。这恐怕就是难以回避的人性吧。把爱大方的给与了对自己最自私的人,却把自私,那么无情的保留给了爱自己最多的人。 推手中的老头子,显然处在了一个令大家都不舒服的位置上。自己觉得妨碍了儿子的幸福,实际上也真的给儿子以及儿媳妇的生活造成了许多的不便。大家都在这种生活模式中,觉得很不愉快。于是便有了老头子的出走。出走之后,即使再次得到了儿子的理解,并且也给与了儿子理解,也从此没有再回到儿子的家中。李安在这个结局的安排上,还是显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见识。按理来说,让老头子在片子的结束之时,回到儿子的家中,并且促成一个其乐融融的场面,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在效果上,反倒更会造成一种正义的感召力,舆论的力量。至少可以让并不真正孝顺的观众,尚未成家的得到一种谴责的优势,已成如此类型的人,有一种愧疚,让两方都为之而得到各自心理上的满足或者感动。但是李安最终让老头子还是漂泊在外,独自生活,则无疑表明了李安自己的观点:口头上的宣扬并不困难,但也无实际的用处,现实中让所有人可以接受并且可以操作的方式,才是至关重要。 所以我说李安在这部片子中,在对于老人问题上的态度上,采取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还能怎么样呢?对于已经成家,独立于父母,并且自己也有了儿女的人来说,他们在现实中的确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他们除了如此的感慨,也别无其他言辞。这时候我们嘲讽的发现,我们如今的社会生活方式,这种不同于原始农作模式的社会,已经把我们以前靠种地为生的那些圣人们留下的关于孝顺的训言,删节的如此简单明快。孝顺,就是能养而已。除却了这些,都是奢求,也不具备丝毫的可行性。 片中的老头子,毕竟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那就是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老头子,而是一个武功超强的老头子。他自己的这一点绝活,保证了他即使脱离了自己的儿子,还能够在社会上受人尊重的活着,并且似乎还能够为自己的子女带来一些荣耀。也正是这一点,让整个的片子,在最后也没有让人感到特别的悲伤,而是勉强接受了这样一个差强人意的妥协。这一点似乎也在为我们自己,现在还是年轻人但几十年后的老头子,敲响了警钟:未来的老人的欢乐,完全要靠自己的能力争取。靠子孙后代,恐怕是不太可能了。生活就如同推手,最开始是父母推着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到了最后,就是孩子推着自己的父母,出了自己的门。 3饮食男女,人类的本质特点,东方的含蓄 饮食男女四个字,本来可能是强调人的世俗特性。其实从自然发展,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人类生活基本面貌的呈现,回归到食色之上,也是恰如其分。想一想一个人的生活,可能所拥有的部分极其广泛,在任何一个层面上看来,也完全可以说是多姿多彩。可是如果非得让我们拿出一条说服力强大的主线路来,能够将人类数千年来的历程,缝串的密不透风,严严当当,我看只有食色二字可以当此重任。食色两个字就象所有人类生活的纲领。这一条线提了起来,无数的悲欢离合,情仇爱恨,都变成了一条项链上的珠子,璀璨动人,却因为整体的结构而更加的优美。 从宏观的角度看,无数的人都曾经企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解释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们曾经见识过许多形形色色的字眼,诸如性,权力,财富,荣誉,优越感,满足感,等等等等。可是毫无疑问的是,在所有这些翻来覆去的关键词的寻找中,性与食物出现的次数尤为频繁。在我看来,除却了食色之外的其他字眼,并非不能圆满的解释世界,但是关键问题是:这些人类的特质,并非是最朴素的人性。诸如权力和优越感之类的东西,好像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而是后天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属性。属于人成长之中,对于基本人性的延伸和发挥罢了。而正是这个原因,这些人性所推动的人类行为,往往带有了违背人性的成分,也就是说,在追求这些东西的过程中,逐渐忘却了最初最根本的动机,也就沾染了罪恶的成分。(当然罪恶的另外一个极端反面,就是我们所谓的文明。)好比那些起初是为了吃饱肚子讨个老婆过生活而奋斗的人士,随着愿望一步步的满足,最后反倒把这过程中获得权力或者财富,当成了人生的全部。至于食欲和性欲,倒是其次了。 但是食色不同。这个最基本的人性是如此的纯朴,即使人类再在宇宙中存活亿万年,恐怕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褪色。原因就是这个特点,是从娘肚子里就带来的,从生物的基因里就深埋了亿万年。 然而食色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这个特点是如此的简单而明晰。尽管从来没有人把它说出来,可是一旦说出来,你无法有丝毫的抵赖。这个特点就是:对于食色,当我们得到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件极其琐碎的小事,可是一旦缺失,它就立马变得比天还要大,甚至直逼生死。也就是这么两件可大可小的事情,在我看来,就组成了我们的基本生活,并且衍生出了那么多平淡如水或者惊心动魄的故事。可是无论是怎样的一个故事,但凡缺少了这两件因素,这个故事毕竟无法讲述下去,更不要提什么有趣了。因为第一,我们的主人公不吃饭,如何可以继续生活下去。第二,我们的主人公不做ài,如何可以有小孩子来把没有完成的故事情节给补充起来。现实的情况中,性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对象,因为食物的丰足,已经不能让我们对它产生太多的向往。可是对于性的关注,却远远超过食物翻新花样可以达到的程度。因为社会上总是有小孩子,那些尚不能得到性行为的群体。而对于已经拥有性行为的成人,他们则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于是各种描写离奇的性行为的电影逐渐多了起来。这个也是对于性这种人性的进一步延伸,甚至有了变态的嫌疑。 先不要说这部电影。我首先就特别喜欢饮食男女这四个字带给我的感觉。这是一种质朴而健康的感觉,这是一种满足而快乐的感觉。一个人有了果腹的食物,还有了心旷神怡的性生活,之后无论再在生活中遭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也就如此了。人生百年,无非如此,还能怎样。基本的欲望满足之后,我们大多会产生出一些别样的动机出来,似乎要为自己的人生,再创造出一些更加伟大的东西出来,所谓的立功立德立言。说的宏大一些,也就是为人类的文明,添砖加瓦。可是一旦少吃一顿饭,几天没有做ài,恐怕整个的想法,又要掉个个了。这里我们又回归到食色的基本特点上来,那就是不可缺但有则无足轻重。 饮食男女正是一部平淡似水的片子,正如李安先前的任何一部片子。可是在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片子中,饮食男女无疑是最好看的一部。幸亏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正好是吃过大餐的,不然看到老头子做的那一大桌子的美味佳肴,真的不知道究竟是应该继续耐着肚子中的饥饿,把片子看下去,还是应该赶快出门去,美美的饱餐一顿。 饮食男女中,李安似乎把中国菜的推广,也作为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推崇。每一次片中各个人物的见面,各个人故事的汇集,以及家庭的冲突,矛盾的展示,都集中在了一次盛大的晚宴上。面对着一桌令人眼花缭乱的菜肴,各个人物的故事,就如同一道道不同口味不同色彩的菜品,让人调动起了各种感官,仔细的玩味。 片中的每一个人,似乎对于食物的兴趣并不巨大。老头子虽然是个高级厨师,可是在片子一出场,就是一个丧失了味觉的愁苦人物。三个女儿的心思,则根本不在食物上面。恰恰相反,她们的年龄和机遇,正是令她们为性痴狂的时候。实际上饭桌上的女人,兴趣反倒在饭桌下面的双腿之间。另外我前面就说了,人生之中,性就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任何一部电影,怎能不讲这个事情。电影中大女儿的问题是迟迟嫁不出去,成了一个为家庭而正在牺牲自己青春的老处女。并且也有哀怨,更有心理愈加焦躁的倾向。二女儿似乎情况好些,事业成功并且生活中并不缺乏可以互相慰籍的对象。可是也始终没有寻到一个可以既在肉体上又在心灵上可以互通的人,并且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和谐,一直处在情感的迷惘当中。三女儿活泼可爱,正当豆蔻年华,却又无意间抢走了自己好朋友的男朋友,并且与之有了小孩。还有老头子的邻居,一个孀居的年轻寡妇,带着一个年幼的孩子,无依无靠,人生不可捉摸。而她的母亲,虽然风姿已逝,容貌不再,还在野心勃勃的企图找一个有良好背景的老伴,度过自己颓废的晚年。这6个人,6种生活,正如6道菜,6种不同的风景,构成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故事。平淡之中,波折不断,起伏之中,日子缓缓向前滑动。 故事的推动之中,李安犹如审判者,或者生活无形的手,在片子即将结束之时,自然顺畅的给每个人的生活,给与了一个恰当的安排。大小女儿分别出嫁,有了自己的归宿。而二女儿,自己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最终也导致了别人对待她的不负责任。终于在片末之时,仍旧没有得到一个个人的归宿。看来只有飞到大洋彼岸的阿姆斯特丹,才会有另外一段姻缘在等待着已经更加成熟的她。而最出人意料的则是李安最后抖的这个包袱:老头子在饭桌上居然宣布要和年轻的邻居寡妇走到一起,而且言语之中表明,他们早就相好许久。这个惊人的决定让大家大惊失色,更加让年轻寡妇的母亲,那个老寡妇顿时失望的昏了过去。没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老头子,居然早就在暗地里,悄悄成为了自己的女婿。不过这也毫不稀奇,在争夺男人的战斗中,年老色衰者,肯定是失败的一方,女儿赢了自己的母亲,更加没有多大的悬念。这时候留给我们的震撼倒是:老头子是如此的胸有城府,深藏不露。或者我们要说,李安是如此的狡猾而富于心计,居然做到了瞒天过海,骗了所有的人。 可是无论怎样,问题还是解决了。老头子最终和年轻寡妇走到了一起。当我们再次看到他们的时候,年轻寡妇的肚子已经大了起来。这时候我们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我们低估了老头子对于生活的需求程度,我们也低估了老头子的生活热情。这个时候,一切就又走上了正道。我们明白了老头子为什么之前一直闷闷不乐,原来孩子们不出去,也在变相的毁掉他的生活。而对于他的生活而言,三个女儿却怎样也无法和这个年轻的寡妇相比。只有这个年轻寡妇,才可以给与他真正的幸福。(这个幸福与老头子的下半身有关) 片子的末尾,老头子的旧房子似乎被自己的二女儿买下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寓意。难道李安有意的安排二女儿在这里继续父亲的生活,而使得片子的结构最终有一个循环的联想。可是明显的一点是,在品尝二女儿做的菜时,老头子的味觉忽然恢复了。这是一个重大的信息。意味深长不说,还有现实的意义。从象征的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理解为老头子和二女儿的关系和好了,并且老头子真正幸福的生活开始了。从现实的意义上讲,老头子又可以重新出山,出去赚大钱了。因为此时他也有必要再重新具有这样一种强大的经济能力,毕竟他又要有一个孩子要抚养了。 饮食男女另外一点吸引我的,是李安所表现出来的含蓄和隐忍。我们常说惜墨如金,可是李安在这部片子的剪辑中,做到了惜镜头如金。每一个情节的讲述当中,所用的镜头都非常的简短并且含蓄。尤其把事情的倾向性表述完结的那个镜头,似乎更加是小心翼翼,唯独过分用力的叙述,会把故事讲述的太直白露骨。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寥寥几笔,就要把整个的境界给表述的干干净净。唯恐多余的一笔一画,就要把一张清新图像的淡雅美感,给破坏的意境全无,了无生趣了。 4卧虎藏龙,对于道的追求,技术和思想的完美结合 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极其模糊的道,到了身中毒箭,将死之时,居然说出了一句惊人之语:我已经浪费了我的整整一生。现在,我要用尽我平生的最后一口气力,告诉你(俞秀莲),我一生都在深爱着你。看片到此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禁和片中的俞秀莲一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爱情何其美好而且珍贵,竟然足以和道如此宏大的字眼相提并论。同时,我们的心中又有疑问,道究竟是什么?而爱情是不是一种道?或者,通过爱情这样一种现实的道路,我们是否可以追寻到道的一部分内容? 道这个词语,最早是老子所使用。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似乎就足以给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并且把道这个概念,和具体的生活拉开了巨大的距离。叫人望而生畏,不敢谈论。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比较朴素的人来说,我们所作的一切,就是本着一个最基本的目的,让现实的生活更加愉快。就算偶尔进行一些形而上的思辨,也无非是企图让现实生活在自己的心中,得到一个最大程度的澄清和明晰化,从而可以作为支持我们行为的更进一步的依据和理论指导,可以让我们更有信心的生活下去。于是在我看来,道也不那么稀罕:道就是真理,道就是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道就是我们可以放心走在上面的坦荡大道。一句话:道是让我们生活下去,而不是把我们推上死亡道路的人生观。 所以就此往下说,我就愈发的对这部片子产生了莫大的好奇。李安在这部片子的最后,让两个主角,李慕白和玉蛟龙,都死去了。这不同于李安的一贯手法,这也有悖于娱乐电影的基本格调。可是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整个片子最后所营造的氛围,竟然没有让这部片子以一种悲剧的色彩结束,相反,我们似乎还从中得到了乐观和积极的鼓励,除却了情感的宣泄之外。用一句老话来形容,这部影片做到了哀而不伤。两个主角的死亡,居然如此轻而易举的被我们所接受,并且丝毫不觉得违背常理,煽情做作,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李慕白的死亡可能更加容易理解,因为他毕竟是被动死亡,自己也无可奈何。从李慕白的临终遗言,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如果得到救治的话,李慕白肯定愿意更好的活下去,去迎接他崭新的人生。可是玉蛟龙的死就奇怪了。一方面,玉蛟龙的死不像是李安安排的对于李慕白死亡的进一步加强和引申,因为已经没有这个必要。李慕白自己临死时,就已经否定了自己一生追寻的道。另一方面,我们不肯轻易的相信,玉蛟龙选择死亡是一种意识含糊的举动,只是糊里糊涂的受了李慕白死亡,以及李慕白所一生追寻的道的影响,是一种愚蠢而贸然的行为,有很大的冲动性嫌疑。因为玉蛟龙毕竟不是凡人,能够在一个娃娃的岁数,就能够领略到武功的高深境界,我们不能不相信玉蛟龙有着超强的判断力,并且最后选择的行为,一定是经过了冷静的思考,有着强有力的思想动机。李慕白在否定道肯定爱情的时刻却不得已的死去了,失去了追寻爱情的实践机会。可是玉蛟龙在历经了一切的波折之后,却把摆在自己面前,伸手可及的爱情又给否定了,以死表达了一种类似于追寻道的倾向。这两种死亡,两种态度,叫人无法不感慨其中的古怪。难道我们最后只能得出如此的猜测:那就是玉蛟龙才刚刚踏上李慕白之前曾经走过的道路。 可是这也仅仅是一个猜测,也许是我对于李安心思的猜测,也许是李安对于李慕白心思的猜测,更是李安对于人生的猜测。如果我们不要如此反复的从电影里面进进出出,就让我们干脆进入电影的内部,我们还是感到整个电影所试图表述的一种观点:那就是世界上的确有一种超脱于现实生存的道,值得我们去为之在所不惜,死而无憾。玉蛟龙的死,就似乎在另外一种角度上,可以被如此理解。可是遗憾的是,我们终究还是不知道,这个超脱了生存的道,究竟是什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体悟,或者艺术境界。我忽然想到孔子的一句话:畏天。天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可是这里我们知道的一点却是,宇宙中有我们所不理解的部分,也许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穷尽认识的,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必须抱着敬畏之心,更不敢妄下结论。 那么到此为止,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揣摩李安的心境。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这是一种热爱世界的已知部分,并且尊重世界的未知部分的优雅心态。这种心态可以给与我们一个极其宽容的生存空间,因为我们从此可以从容的在现实生活中游走,却始终有着开拓未来,探索更高境界的可能性。我不得不佩服李安的最后设置。他其实让李慕白和玉蛟龙充当了自己的两个观点,一个代表现实主义态度,一个代表理想主义倾向。他们各自的死,就分别说明了任何一方均不可完全的取得现实生活中的胜利,也表明了这两方的斗争将长期存在,长期转化。李慕白死时的态度,正表明了他刚刚走上的一条否定理想的道路,而玉蛟龙的死,则是另外一种极端,是理想主义开始在她的人生中领军挂帅的开始。可惜他们两人都已经死去了,我们从此就没有了下文,不然我可以蛮有信心的说,我们必将在未来的一天,再次看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发生在他们的身上。 这时候,我们似乎对于李安的用意开始有了准确地把握。他没有回答我们仍旧存在的太多疑虑,那就是我们在文章开始提到的,道和爱情的关系,道能否超脱生死,道可以不可以从爱情之中寻找。他所作的,我们懊恼的发现,居然就是把我们的这些问题,用各个人物的故事给鲜活的表达了出来,他自己也没有答案,他自己也在苦苦追寻这些问题的终极答案。如果说他最终还是对于一种可能存在于世界当中的,比生死还要严重的道,给与了适当的尊重,并且为之留下了存活的空间,那么我看这也仅仅是他所尝试着给出的一种猜测。也就是说,李安的这部电影,就是单纯的呈现,而无所表达。他提出了无数的问题,却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而这一切,正是李安电影思想的道。叙述而不是议论,因为议论必将牵扯到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叙述只需要呈现我们眼中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之中,有那么多不被我们所理解的部分。 最后再谈谈几点枝节上面的问题。 关于影片中李慕白的死,我认为还可以从技术的角度加以赞赏。我的原因是,如果李慕白不死,我们可以想见的真实爱情的过程,并将让我们无比担心之后李慕白的结局。对于爱情的体悟,恐怕也只能是阶段性的,而不能一旦了悟,就可以万事大吉,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的生活下去。我们无法相信公主和王子,英雄和侠女,从此可以一直幸福的生活下去。而死,就给这一切问题,给出了一个彻底而干净的了断,从而可以让观众少却了对于未来的担忧,达到理想的完满,不至于陷入现实的困惑和缺憾。无论是从审美的角度看,还是从观众的心理需求看,还是从艺术制作的技术层次看,李慕白的死,从这个方面,达到了使这部影片最终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而玉蛟龙的死,除却了前面说的各种原因,也稍微的加强了一点悲剧的色彩,让结局更加显得意味深长,美丽动人。这个倒不必细说,因为毁坏美丽的东西,早就成为我们审美中,一个不可改变的原则,也早就被一代一代的电影人所大肆使用。 卧虎藏龙在电影制作上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李安成功的把思想和技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运用。中国以前的功夫片拍了何其多,可是让人物在竹林上面写实的打斗,以及在城墙上健步如飞,李安还是第一人。他带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野,原来武侠也可以这样拍。有人批评好莱坞的片子场面盛大,情节虚无,这是一种重技术胜过思想的极端。也有人说艺术片艰涩难懂,可看性不强,这又是重思想胜于技术的个案。可是李安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场面,我们看到了思想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了电影可以拍的如此动人心魄。就这个意义上,我自己是把卧虎藏龙看成一部艺术片的,而且是一部极其优秀的艺术片。可是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将来的一天,不再听到什么商业片和艺术片之类的区分,我只想听到这是一部电影。因为怎样的电影,都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只有好坏之分,没有种类之别。
2005。12。11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