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241)跋扈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花娇、绝色总裁的贴身兵王、韩娱之临时工、女神的超能守卫、无敌悍民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之洞当然也不能介意李鸿章的偶尔失言。不过,他终究年轻,片刻之后,就露出怅然之色:“这样说来,以后当真是海晏河清,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李鸿章失笑道:“难不成孝达你很喜欢打仗?”
张之洞也是尴尬,低头想了一回,居然答道:“倒也不是。不过,我想历朝各代,得天下何等不容易,总需风云际会,辛苦经营,然后人才汇集,生出多少英雄故事,而后百战辛苦得天下,最后才能收兵镇守,然后封公、侯、伯,封建功臣,使之成为新朝基石,这样,才能使天下初安。不过,我看现在的情形,淮军算是从咸丰二年起事好了,现在不过是咸丰六年,明年才是咸丰七年。不过,我想今年就会改元,断没有再用咸丰年号的道理。而清帝本身,估计也未必能挺到过年。所以,明年改元是必然的事情了。细想一下,不过五年时间,大帅好象也没有遇过特别险恶的情形,比如明初,朱洪武提二十万兵迎陈友谅六十万兵,苦战连连,当真是吃奶的力气使了出来,稍有不慎,就是覆灭之局。想那洪武皇帝是何等人,以一已之力得天下的,不过是刘邦与朱洪武两人罢了。刘邦还算是识人,有不少人相帮,朱洪武却是事事自己做主,绝不假手旁人。前朝故事,再与咱们大帅一比较,这天下得的,当真是奇之又奇。而收兵之后,文武再一分,俨然治世。而淮安办工厂,火器,海州有水师,淮军有陆师,完全可以抵御强敌,内实生民之富,少荃兄,我敢断言,十年之后,便可号称大治。二十年四十年后,中国之富强无人敢正视矣!我大帅到底是何等人物,二十余岁有此局面,算来四十年后中国有若三代之治时,大帅也不过花甲之年,他得国之顺,还有汉光武刘秀可比,而治国的成绩,怕是唐太宗也比不了了。这……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分,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李鸿章不得不承认他与张之洞有相同的想法!大帅得国太顺,原本得国太顺,可能会有反复,比如王莽,比如杨坚,都是典型的得国太顺,然后根底不牢人心不顺,于是王莽要复古,来收拢人心,对抗当时的豪强世家,而杨坚辛苦治理了几十年,关陇军阀却仍然自成势力,最终还是天下大乱,由得李唐捡了便宜。
而今日之势,却又与汉唐时绝然不同。淮军这种利器,令人心寒。不过这也罢了,难得的是,政治上已经绝无瑕疵可言,事事考虑周全,绝无漏洞,而内无敌手,外忧经过海州一战,众人也是清楚,英法两国来两万兵怕也只是打打酱油,没啥机会威胁到张华轩的统治。而以后铁路越铺越多,再有电报,内卫,淮军内镇对内,野战兵团对外,内阁搜罗海内精英辅助治政,地方上放的是张之洞这样的幕府心腹,分权改制,样样都是新奇而又有效。想来想去,大帅得国之后,怕是在政治上绝无问题,而在经济上,就算是大清极盛之世,一年收入四千万两白银,而现在淮安一地,数字已经接近当年全国的赋税收入。这样一算,当然就只有暗自心惊,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两人都是文心周纳的才智之士,对面而坐时,想要分析一下张华轩的发迹史,却又觉得无话可说。当时还没有鲁讯,说什么诸葛多智而近妖的话头,于是两人相对苦笑,张之洞先道:“我一生还并不曾真正服人,不过对大帅,当真是服了。怕是诸葛武侯,说是隆中对算了天下,然而,大帅才是真正在淮安时,就算稳了天下大势,一步步全是先手,所以看起来得国才是容易。我当真是想不明白,大帅的才智,如何来的?”
他摇头啧啧,又道:“想来,大帅当年在淮安时,不过是盐商出身,这一点大帅没有忌讳过,天下人尽知。糊涂人常拿来攻击大帅,岂不知大帅也是学朱洪武,不讳言出身,而更显英雄豪杰之气啊!”
“高明之至,这原本就是大帅深藏不露的心思,孝达能体悟到这一点,当真是不愧在大帅身边得用的人。”
李鸿章先夸赞一句,然后也兴头颇足的接道:“我看大帅行迹,当初在洪扬初兴,还没有占据南京时,大帅就有著书行之于世,我曾经阅读过大帅著述,对西洋各国情形,深入浅出,讲的十分明白。如果说现在教我做外务衙门有什么依仗之处,反而是大帅这本书了。”
说到这里,也真的没有什么话可说了,两人这一番深谈几乎把淮军百战立国的情形和立国后的文治经济都聊到了,而两人都是这时代的精英人物,提起张华轩的种种举措,居然有无法置一词的感觉。
对常人来说,这自然就是赞叹一番了事的大好事情,而对才智之士来说,却是一种比旁人差的太远的无能之感,令得人非常沮丧。
在这种建立新朝的大时代中,谁不想风云际会,武如徐达常遇春,文如李善长,刘基,不管将来是什么下场,先得青史留名再说!
不过现在看来,这却是千难万难。大帅这个人,几乎把什么都做好了,算无遗策来形容,都嫌无力。跟着这样的人打天下,自然是功名富贵是稳得了,然而,想要青史留名,如诸葛武侯那样的隆中对,或是刘伯温那样的超级智囊的名声,也就不要想了。就是如萧何、李善长那样的治政的名声,想来最多也是阎敬铭有份,旁人自然不必想了。
枯坐无聊,话题也是谈尽,想来天下事顺利,只要放手去做,总归是有大前程可言。想来,清朝的爵位一向是宗室和满洲亲贵的,而汉人很难得,张廷玉伺候三代皇帝,何等勤谨的人,封一个伯爵还被乾隆奚落个不轻,说是皇孝恩赏而张某人并无资格云云,到最后,还是一份旨意剥夺了去。汉人想封侯封伯,何其难也。
而李鸿章早就有诗在先:“丈夫何不带吴钩,三千里外觅封侯。”
这自然是想用军功在大清得爵,不过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而现在,好生在张华轩麾下效力,新朝一立,大封功臣几乎是不可免的事情,一个侯未必,一个伯爵总是逃不掉的了。
两人几乎谈了一个下午,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无不囊括,一则是张之洞虚心请教,李鸿章也觉得在到淮安上任前,有必要与张之洞这样未来的地方大员拉近关系,同时,与张之洞多谈一谈,也有益于自己开拓思路。
到得晚间时,却不必再谈正事了。于是略说一会八卦,以话佐菜,居然也能谈的醺醺然若醉酒。
到得最后,张之洞慨然道:“余生也晚,没能最早跟随大帅,诚为遗憾。不过明早一战,定要教捻子跪地求饶,总教他们明白,与淮军对抗,没有任何生机为妙。这样,史书一笔,总归会写到我张某人的。”
李鸿章听的暗笑,同时也是感慨。不成想,就两三年功夫,淮军已经从一支地方势力成为席卷天下的力量,而蓄积的力量之大,当真是令人心惊。张之洞在这里穷呼大叫,不外乎是感觉天下已经要平定,书生意见感觉无法再建功立业而致心中块垒难消。
其实不单是他,淮军中有这样想法的人,不知凡已。一支军队动手不到两年,就有如此效应,追思过往,当真是前无古人,后面有没有来者,却也多半是没有了。
不过李鸿章心里明白,捻子这里不干碍大局,若是百年之后,人们议论的当是就要发生在天津与通州到北京一线的大战,那里,几万淮军主力与清军搜罗的最后的精锐马队将有一场最后的决战,那里,将是会被浓墨重彩书写上一笔的!
大清以骑射定天下,最终,以骑射输天下,有来有回,大帅刻意放缓北进的脚步,由得清廷调遣马队,集结精锐,未尝没有把满洲骑射的神话彻底打跨的想法。不是说女真满万不可敌么,索性,由得他们聚集上十万八万,全部是满蒙的精锐骑队,由得他们从容布阵调兵,最终正面对决,堂堂正正把满蒙八旗的最后精锐骑兵击溃,将来史笔写下来,何等壮怀激烈!
可惜,我却看不到。
李鸿章心中暗自遗憾,这里的话题却也是无法继续下去。于是草草饭罢,两人拱手而别,第二天天时时分,整个中军镇就动员起来。三千人悄没声息的装束停当,郑安远骑在马上,意气风发,看到三千虎贲严装待发,于是挥手道:“孩儿们,出队,这一次不要留力了,需得狠杀!”
李鸿章看得如此,暗自摇头。这个郑某人太不捡点,中军镇也是能这样随意称呼的,这把利刃虽然大帅未必要收回去了,不过这个天子近卫的名称想必是一定会保留的,况且军中众多张家的宗族中人,也未必就能容忍郑某人这么嚣张跋扈。(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张之洞当然也不能介意李鸿章的偶尔失言。不过,他终究年轻,片刻之后,就露出怅然之色:“这样说来,以后当真是海晏河清,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李鸿章失笑道:“难不成孝达你很喜欢打仗?”
张之洞也是尴尬,低头想了一回,居然答道:“倒也不是。不过,我想历朝各代,得天下何等不容易,总需风云际会,辛苦经营,然后人才汇集,生出多少英雄故事,而后百战辛苦得天下,最后才能收兵镇守,然后封公、侯、伯,封建功臣,使之成为新朝基石,这样,才能使天下初安。不过,我看现在的情形,淮军算是从咸丰二年起事好了,现在不过是咸丰六年,明年才是咸丰七年。不过,我想今年就会改元,断没有再用咸丰年号的道理。而清帝本身,估计也未必能挺到过年。所以,明年改元是必然的事情了。细想一下,不过五年时间,大帅好象也没有遇过特别险恶的情形,比如明初,朱洪武提二十万兵迎陈友谅六十万兵,苦战连连,当真是吃奶的力气使了出来,稍有不慎,就是覆灭之局。想那洪武皇帝是何等人,以一已之力得天下的,不过是刘邦与朱洪武两人罢了。刘邦还算是识人,有不少人相帮,朱洪武却是事事自己做主,绝不假手旁人。前朝故事,再与咱们大帅一比较,这天下得的,当真是奇之又奇。而收兵之后,文武再一分,俨然治世。而淮安办工厂,火器,海州有水师,淮军有陆师,完全可以抵御强敌,内实生民之富,少荃兄,我敢断言,十年之后,便可号称大治。二十年四十年后,中国之富强无人敢正视矣!我大帅到底是何等人物,二十余岁有此局面,算来四十年后中国有若三代之治时,大帅也不过花甲之年,他得国之顺,还有汉光武刘秀可比,而治国的成绩,怕是唐太宗也比不了了。这……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分,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李鸿章不得不承认他与张之洞有相同的想法!大帅得国太顺,原本得国太顺,可能会有反复,比如王莽,比如杨坚,都是典型的得国太顺,然后根底不牢人心不顺,于是王莽要复古,来收拢人心,对抗当时的豪强世家,而杨坚辛苦治理了几十年,关陇军阀却仍然自成势力,最终还是天下大乱,由得李唐捡了便宜。
而今日之势,却又与汉唐时绝然不同。淮军这种利器,令人心寒。不过这也罢了,难得的是,政治上已经绝无瑕疵可言,事事考虑周全,绝无漏洞,而内无敌手,外忧经过海州一战,众人也是清楚,英法两国来两万兵怕也只是打打酱油,没啥机会威胁到张华轩的统治。而以后铁路越铺越多,再有电报,内卫,淮军内镇对内,野战兵团对外,内阁搜罗海内精英辅助治政,地方上放的是张之洞这样的幕府心腹,分权改制,样样都是新奇而又有效。想来想去,大帅得国之后,怕是在政治上绝无问题,而在经济上,就算是大清极盛之世,一年收入四千万两白银,而现在淮安一地,数字已经接近当年全国的赋税收入。这样一算,当然就只有暗自心惊,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两人都是文心周纳的才智之士,对面而坐时,想要分析一下张华轩的发迹史,却又觉得无话可说。当时还没有鲁讯,说什么诸葛多智而近妖的话头,于是两人相对苦笑,张之洞先道:“我一生还并不曾真正服人,不过对大帅,当真是服了。怕是诸葛武侯,说是隆中对算了天下,然而,大帅才是真正在淮安时,就算稳了天下大势,一步步全是先手,所以看起来得国才是容易。我当真是想不明白,大帅的才智,如何来的?”
他摇头啧啧,又道:“想来,大帅当年在淮安时,不过是盐商出身,这一点大帅没有忌讳过,天下人尽知。糊涂人常拿来攻击大帅,岂不知大帅也是学朱洪武,不讳言出身,而更显英雄豪杰之气啊!”
“高明之至,这原本就是大帅深藏不露的心思,孝达能体悟到这一点,当真是不愧在大帅身边得用的人。”
李鸿章先夸赞一句,然后也兴头颇足的接道:“我看大帅行迹,当初在洪扬初兴,还没有占据南京时,大帅就有著书行之于世,我曾经阅读过大帅著述,对西洋各国情形,深入浅出,讲的十分明白。如果说现在教我做外务衙门有什么依仗之处,反而是大帅这本书了。”
说到这里,也真的没有什么话可说了,两人这一番深谈几乎把淮军百战立国的情形和立国后的文治经济都聊到了,而两人都是这时代的精英人物,提起张华轩的种种举措,居然有无法置一词的感觉。
对常人来说,这自然就是赞叹一番了事的大好事情,而对才智之士来说,却是一种比旁人差的太远的无能之感,令得人非常沮丧。
在这种建立新朝的大时代中,谁不想风云际会,武如徐达常遇春,文如李善长,刘基,不管将来是什么下场,先得青史留名再说!
不过现在看来,这却是千难万难。大帅这个人,几乎把什么都做好了,算无遗策来形容,都嫌无力。跟着这样的人打天下,自然是功名富贵是稳得了,然而,想要青史留名,如诸葛武侯那样的隆中对,或是刘伯温那样的超级智囊的名声,也就不要想了。就是如萧何、李善长那样的治政的名声,想来最多也是阎敬铭有份,旁人自然不必想了。
枯坐无聊,话题也是谈尽,想来天下事顺利,只要放手去做,总归是有大前程可言。想来,清朝的爵位一向是宗室和满洲亲贵的,而汉人很难得,张廷玉伺候三代皇帝,何等勤谨的人,封一个伯爵还被乾隆奚落个不轻,说是皇孝恩赏而张某人并无资格云云,到最后,还是一份旨意剥夺了去。汉人想封侯封伯,何其难也。
而李鸿章早就有诗在先:“丈夫何不带吴钩,三千里外觅封侯。”
这自然是想用军功在大清得爵,不过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而现在,好生在张华轩麾下效力,新朝一立,大封功臣几乎是不可免的事情,一个侯未必,一个伯爵总是逃不掉的了。
两人几乎谈了一个下午,政治经济军事文教无不囊括,一则是张之洞虚心请教,李鸿章也觉得在到淮安上任前,有必要与张之洞这样未来的地方大员拉近关系,同时,与张之洞多谈一谈,也有益于自己开拓思路。
到得晚间时,却不必再谈正事了。于是略说一会八卦,以话佐菜,居然也能谈的醺醺然若醉酒。
到得最后,张之洞慨然道:“余生也晚,没能最早跟随大帅,诚为遗憾。不过明早一战,定要教捻子跪地求饶,总教他们明白,与淮军对抗,没有任何生机为妙。这样,史书一笔,总归会写到我张某人的。”
李鸿章听的暗笑,同时也是感慨。不成想,就两三年功夫,淮军已经从一支地方势力成为席卷天下的力量,而蓄积的力量之大,当真是令人心惊。张之洞在这里穷呼大叫,不外乎是感觉天下已经要平定,书生意见感觉无法再建功立业而致心中块垒难消。
其实不单是他,淮军中有这样想法的人,不知凡已。一支军队动手不到两年,就有如此效应,追思过往,当真是前无古人,后面有没有来者,却也多半是没有了。
不过李鸿章心里明白,捻子这里不干碍大局,若是百年之后,人们议论的当是就要发生在天津与通州到北京一线的大战,那里,几万淮军主力与清军搜罗的最后的精锐马队将有一场最后的决战,那里,将是会被浓墨重彩书写上一笔的!
大清以骑射定天下,最终,以骑射输天下,有来有回,大帅刻意放缓北进的脚步,由得清廷调遣马队,集结精锐,未尝没有把满洲骑射的神话彻底打跨的想法。不是说女真满万不可敌么,索性,由得他们聚集上十万八万,全部是满蒙的精锐骑队,由得他们从容布阵调兵,最终正面对决,堂堂正正把满蒙八旗的最后精锐骑兵击溃,将来史笔写下来,何等壮怀激烈!
可惜,我却看不到。
李鸿章心中暗自遗憾,这里的话题却也是无法继续下去。于是草草饭罢,两人拱手而别,第二天天时时分,整个中军镇就动员起来。三千人悄没声息的装束停当,郑安远骑在马上,意气风发,看到三千虎贲严装待发,于是挥手道:“孩儿们,出队,这一次不要留力了,需得狠杀!”
李鸿章看得如此,暗自摇头。这个郑某人太不捡点,中军镇也是能这样随意称呼的,这把利刃虽然大帅未必要收回去了,不过这个天子近卫的名称想必是一定会保留的,况且军中众多张家的宗族中人,也未必就能容忍郑某人这么嚣张跋扈。(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