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六百四十三章临行中

六百四十三章临行中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div>

    说着郑朗捧出一个锦盒,打开锦盒,取出一本厚厚的籍,说道:“这是臣所著的方略。”

    赵祯接过来,打开册翻看。

    开始便是讲瘴气,想治理南方,绕不过去的坎。

    产生瘴气的原因主要是动植物,特别是动物死后的尸体,加上热带气温过高,地多雨水,气候潮湿,有毒的腐气不能挥发,沉淀于地表,人从上面经过,吸入毒气致病或死亡。

    还有一种情况,南方多蚊虫,生活在这种恶毒的环境中,携带着大量恶性疟疾病菌,往往一大团飞过后就象带着一团死气,人们被其叮咬,发生大规模的疟疾,因为认识落后,人们也称它为瘴气。甚至一度将吐蕃的青藏高原上的高原反应也称为瘴气。

    后者居多数,郭逵南伐交趾,虽将交趾打得老实了,多有兵士死亡,正是中了后来的瘴气,也就是蚊虫叮咬产生的疟疾而死。但也不可以忽视前者,除了疟疾瘴外,确实存在着各种古古怪怪的气瘴。按季节分,春为青草瘴,夏为黄梅瘴,秋为新禾瘴,冬为黄茅瘴,按症状分,又有冷瘴、热瘴、哑瘴等。依植物命名的桂花瘴、菊花瘴,依动物命名的有蚺蛇瘴、孔雀瘴、蚯蚓瘴、鸭虫瘴、黄蜂瘴等,还有瘴田、蒙沙、水瘴等。

    瘴气发作时又有形与无形两状,有的灿如云霞,有的如浓雾,无形的多有异味,或腥风四起,或异香袭人,这些不正常的情况皆是瘴气。最可怕的是瘴母,初起时在林间灿烂如金光,射入半空,复坠下来,作小弹丸状,渐渐飘散若车轮状迸裂。五色遍野,香气逼人,这种瘴气里多含有巨毒,人受之轻则重病。重则死亡。

    郑朗将这些瘴气分布区域以及各种形状一一整理,汇成地图,一些不明的地区加以标注,主要是来自官员的报告,还有前一段时间将治疗瘴气的大夫神棍巫医们一起集中得到的情报,部分有特务营斥候传回的消息。有的分布能确认,有的分布还不能确认。太广泛了。从福建到江西到川南,往南去皆有之。

    当地百姓防备的手段,是饱食行路,饮酒,一为身体健康能抗得住,二为怯寒,其次夜息时尽量居于高处,不解开衣服。闭紧门户,有种种传说,实际有科学道理的。减少蚊虫叮咬,杜绝疟疾来源。

    要么多喝凉茶,大约不是王老吉的配方,性质差不多,滋养肠胃,多服薏苡仁,轻身辟瘴,或者多嚼槟榔子,也可以怯瘴。或者多烧雄黄苍术之类,薰除空气中有毒的毒气比例。后来明清时士兵多抽烟,道理是一个性质,用烟叶燃烧的气体驱逐周边有害的气体,辟除瘴气侵害。

    瘴气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南方潮湿闷热气候产生的,但有一点很奇怪。多瘴地区。所在山岭差不多是纯石组成,树木稀少,又多**物,一些毒蛇与毒物的痰涎与矢粪洒布其间,连河流溪水也不是正常的颜色,多是艳绿或者腥红,偶散发出腥秽气味。因此郑朗在此里刻意写到树木吸纳毒气的能力。

    标注了,但不可能在所有瘴气分布区一一绿化。

    主要是后来的治理方法,一是焚烧,严重地区将泥土避过瘴气发作时间,翻耕后用苍术等物覆于地表焚烧,或者根据酸碱度,洒上石灰,或者不惜成本洒上硫酸,改变土壤性质,减弱瘴气。

    二是辟蚊。后者危害更严重。

    郑朗未去岭南,虽标注大片瘴气区域,仅少数写了治理办法。

    其实还是人类活动范围与医疗技术落后,人活动范围扩大,**物下降,瘴气自动消除,例如阳朔南部地区,乃是后来中国最有名的风景区,此时却是宋朝有名的大杀场。

    还有其他种种治疗瘴毒的方法,经桂州官员整理后,送到中,郑朗再根据后来的知识面,一一整理,将其中糟粕的治疗方法一一去除,留下一些精萃,重新整理了一遍,放在这本册子里面。

    可以说这本册子前半部分集中了宋朝对瘴气的认识,到分布再到治理、治疗的大成。

    第二部分是写各州的特产,以及如何利用,不仅是两广,包括荆湖两路西部,夔州到川南,峡州等朝廷鞭长莫及的地方。但也写了,诸多疑问,因为郑朗未亲自前去调查,无法确认。

    第三部分便是未来的构想,主治还是潭州地区与郁水流域,再者便是重新兴修灵渠。

    朝廷对两广不感兴趣,太远了,不得利。虽海船技术成熟,然海船依季风而行,一年一次,或者强行用大橹,必然雇用许多水手,主要用来运输粮食,不划算。/但可以换一个思路,若是运送金银布帛呢?休要小看南方蛮人的纺织技术,左右江的緂布(壮锦),还有胜于中原的棉布幔吉贝,海南黎族的绮、綵花卉之艳丽,连京城的贵妇与仕女都为之心动,瑶人的蓝靓印花布,等等,其精美并不比中原的名牌纺织品逊色半份。只是因为没有人组织,各部族零星分散,未成规模,使其名不显。

    这仅是纺织品,瓷器、香、蜡、米等,各地区都有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

    再者,就是灵渠,一旦扩大,来往必然密切,那么岭南不会再孤悬于岭外。夔州地区亦是如此,虽没有灵渠与大海,但有了黑火药,只可惜黄火药依然是试验室产品,就算没有黄火药,黑火药正确使用,会减少开凿道路的难度。

    赵祯慢慢翻阅着这本不知是百科全,还是一篇超长的奏折,心中五味杂陈。

    言臣说郑朗不言不行,赵祯心中清楚,最简单的一条,呈献上来不能决断的奏折最少比以前减少三分之二以上,这是两府大臣的功劳。况且国家如此大治,得要郑朗分去多少精力。居然抽空撰写这篇超长的六路开发计划,是何其的不易?

    不过接着又苦笑起来。

    计划是计划,若真如郑朗所写的这样,宋朝超过三分之一面积落后地区举头并进。宋朝将会出现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这个庞大的计划,似乎除了郑朗下去能执行外,真找不到其他任何一个大臣得以实现。

    翻看许久,得慢慢看。暂时看不完了,将册子合上,说道:“郑卿,如此,必须得大用兵了。”

    简单的道理,想开发潭州,首先必须对梅山蛮动兵。否则梅山蛮时常下山为匪,如何开发?想开发夔州路,必须将各大蛮酋权利收回,也必须得用兵。

    郑朗徐徐说道:“陛下,特务营一名斥候以行商名义进入夔州路,却让当地一豪蛮当成绵羊,将其货物全部抢走,不顾官府印信。将其人又抓去为奴。臣得到消息后,托其官府用重金方才将其赎回,数月劳役。其刺探身受折磨,奄奄一息,差一点丧命。这些蛮酋对朝廷轻视如此,故这些年诸蛮时常叛乱。不为开发夔州计,臣以为也要适当地用兵对其震慑。但陛下不用担心,臣前往后会抓大放小,对一些穷凶极恶的蛮酋进行武力镇压,其他豪酋一一放过。不用太多的军队,其实当地蛮人组织松散,武器落后。仅是依据复杂的地形,若是刺探将情况一一刺探清楚,想要征剿并不难。”

    “郑卿,南方太险,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就是看到这本百科全,赵祯还是不舍。虽说人命不分贵践。当真不分?王猛前面一死,后面前秦就乱了套,最终符坚身死,强大的前秦被肢解。国家死一个张忠心痛一会,不关痛痒,若死一个郑朗,乱了,整个都乱了。而且那么多地区皆是瘴气区域,还有许多未明地带,刚才赵祯看了后,触目惊心。郑朗这些年为了宋朝,出生入死,足够了,足够了,想到郑朗的种种,赵祯心中感激之下,紧紧握住郑朗的手。

    但赵祯犯了一个错误,以郑朗的心性,你越这样对待他,他越是要回报。不是在劝说,而是在撵郑朗去南方,郑朗微微一笑,说道:“陛下,臣少年时,志向很小,仅是想考中一个功名,收集一些古玩字画,过上一个富贵安逸的生活足矣。直到太平州、杭州,臣志向还不是很远大,能帮助陛下就竭力帮助,帮助不了,臣也不强求。随后进入西北,看到那么多将士为陛下,为这个国家前赴后继,不辞牺牲,报效陛下,报效这个天下,臣才感到自显惭愧。臣年数不高,就让臣替陛下做一些事。虽夫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没有必要将自己置于险地,但又说君子杀身取义。为国家,为了陛下,臣怎敢刻意怜惜这一条残半的生命?”

    其实若不改变历史,史上还有一番类似的对答,也是宋朝理学的一条公案。章惇与苏东坡青年是好友,游玩于凤翔府仙游潭,仙游潭下是万仞绝壁,仅有一根横木通向对岸,章惇伸手说,子瞻先后,苏东坡说珍爱生命,这事儿算了。章惇哈哈一笑,径自走了过去,题下一行大字,章惇苏轼到此一游。两人又经过一处山林,闻听前面有人喊虎来了,在宋朝老虎还是很多的,两人借着酒劲迎上前,但真遇到老虎了,苏东坡拨马就逃,章惇又哈哈一笑,借来一面铜锣,在山石上咣咣地敲。结果跑的不是人,而是老虎。

    苏东坡便说了一句,你自己的命都不爱惜,如何爱别人的命?两人前后成为大人物,这段历史翻将出来,成为怦击章惇的证据。

    现在不需要再争执了,郑朗的中庸与仁义里多说了类似的事,爱己不是不对,但有度,过份爱己,爱到象宋朝大多数文官那样,敌人一来,要么弃城逃跑,要么投降,国家如何了得?当然,过份的不顾自己安危也不大好。这才是夫子的本义。

    郑朗说得很温和,而且十分真诚,俺从小只想过好日子,志气是长大以后才有的,一般大臣会不会说出这句话。也是谦虚的话,若真不胸怀大志,就不会有修儒学,江南种种变革之举,但郑朗那时的志向肯定不及这时的志向。

    赵祯只是叹息。

    其实郑朗也很感谢,还是章惇。梅山蛮内乱,一部投降宋朝,章惇前去受降,但俩个使者没做好。顺便慰问了蛮族的妇女,结果受降未成,送来两颗人头。章惇大怒,北宋民风还算开放的,人们对贞cāo观念远不及后来看重,即便不当慰问妇人,也不至于死。他是什么人物?一怒之下,对梅山蛮用兵。这一战因为种种原因,还没有打好,但打出了一个太平湘水。然而战争开始,无论王安石或是宋神宗,全部愕然,不相信章惇居然开打。

    真的不好打,打不好打。打输了国家吃不消,蛮人风头更盛,打胜了。蛮人往山中一逃,现在说是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不可能做到的,岳家军就算好的了,大军所过,难免会有些烧杀抢掠的事发生,顶多约束部下不杀戳妇孺老幼,那个军纪已很不错了,于是蛮人更加穷困。报复起来也更加疯狂。

    都知道这些羁糜地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因为这一点,朝廷君臣一直很犹豫。赵祯不是一个很勇敢的皇帝,仅是关心自己安危,而没有质疑征蛮的可行性,这付出多大的信任?

    郑朗用工夫用到如此地步。赵祯没再阻拦。于是将两府宰执召集,将这篇奏折递给诸相公观阅。

    实际也不可能一一看完。

    太长了,一共二十多万字,相关的地图以及设计图共有三十多张,就是粗看,一边看一边想,最少得用一天时间。

    赵祯给大家看的用意仅是让诸臣学习郑朗这种精神。

    消息传了出去,再加上南方恶噩不断传来,郑朗南方一行几乎无人挡得住。

    包拯于河北上了一奏,奏折弹劾王举正的。说王举正也曾为两府副职,但因为不称职而贬职外放,时任御史中丞,一味吹毛求庇,河北灾害乃水土破坏之缘故,南方蛮族叛乱乃朝廷驻兵少,政策失误有关,与中有何关系,妄将灾害加于中,先使文彦博贬出中,后使郑朗放于岭南,两个首相尽是兢兢业业之宰执,王举正安何心乎?

    之所以上此奏,一是包王的恩怨,二是郑朗对包拯一直爱护有加,三包拯也是为国家着想。岭南是什么地方,一个堂堂的首相无错,怎能去岭南?因为他不在朝堂,内幕并不知道,全部将责任往王举正身上推。

    王举正还不能作声。

    其他一些大臣也纷纷反对,富弼、王尧臣、张方平包括庞籍等人,也先后上言事,说郑朗不可去岭南。

    这个例子开得可不好,以后动不动就将一名两府大佬放到岭南,岭南是什么地方?杀场,大杀场,小杀场,难道想恢复真宗末寇准、李迪等名相的故事?

    张尧佐知洛阳,他在三司,郑朗与文彦博替他打理三司,没有出错,到了洛阳,洛阳太大了,能力有限,出了许多问题,于是赵祯将吴育调到洛阳担任二把手,替他打理。张尧佐也自觉,对吴育很尊敬,老吴,你有本事,能者多劳,麻烦你了。吴育怎么办呢?在吴育治理下,洛阳再次政通人和。总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贪图富贵不冤枉他,但说他有多少危害,至于吗?

    心中还是很感谢郑朗的,上说道岭南仅是一个小蛮人叛乱,派一偏将前去,即可镇压,何必动用堂堂的首相?

    好心有了,但说错了话,蒋偕、杨畋、余靖、孙沔等人,可不是小小的偏将。

    少数大臣缄默不作声外,大多数大臣皆上反对,要求朝廷将郑朗留下。张方平直接说了,即便按例,首相之职不可权任时间过长,按例可以去三京(西京、南京、běi 精)出知,即便有错,也是青州等大州知州,怎能出行岭南?

    郑朗看到这么多奏折,苦笑。实际若是利用得当,便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无论是宋朝或者明朝,在文臣的哄抬下,几乎出现一种伪迷n zhu制度。似乎很不错,但莫要忘记这是封建时代。

    看似有了监督系统,实际国家在文臣相互攻击下,一直无法实行一个稳定的政策。就象郑朗在少年时打的比喻,从郑州到开封,最好能走直线,执行中不可能走直线的,必定会走一些弯路,有可能绕到孟州。有可能绕到蔡州,可是只要走下去,必定会到达开封城。就怕的到了孟州,有人又将车子拉到蔡州。到了蔡州,又被拉回孟州,什么坚固的马车拉来拉去,最后也会被拉坏。

    高明的执政者,例如赵匡胤与李世民之流,根本就不会出现问题,再次之。赵祯雍正乾隆之流,将矛盾化为一个个小集团,而不是大集团。庆历新政失败,后人叹息,却没有注意到范仲淹政策的空洞,对帝王位置的危害。但再次之,便是宋神宗之流,化为两个集团。糟糕了。末流,晚年的李隆基与宋徽宗,将政权交于一人。

    后两者。都不是用人之道。可是文臣不知进退,只要看你不顺眼,肆无忌惮的枉加罪名,因赵祯善待大臣,发展得越来越严重,赵祯用了手腕,使其不恶化。一旦赵祯死,后任者缺少赵祯的手腕,这些问题会一一浮上水面,严重性远远超过宋朝的三冗!

    但在这些奏折中。有多少文臣反思过?

    秋收结束。

    郑朗下了值,他的家离皇宫不太远,多是步行回去,权当锻炼身体的。

    迎面一个美妇将他拦住,没移氏。

    来到京城数年时间,起初百姓喜欢指指点点。于是出门多戴着羃罗,呆得长了,百姓习以为常,慢慢地将那个罗帘子拿下。估计是没移皆山焦急了,女儿来到宋朝京城,一直没有好人家上门提亲,索性让女儿以真面容视人。可不得功,能让没移皆山看得上的好人家,那一家没有顾忌?二婚在北宋没有人顾忌,可能不能顾忌她头上的那顶皇后之冠?

    轻薄登徒子有不少,因其美艳追逐者更多,可没移皆山父女皆看不上眼,依然耗着。况且李元昊再不是,也是一个枭雄,有几个少年能与李元昊相比?一般俗子能落入没移氏眼中?

    两人见过几次面,郑朗皆含蓄地婉拒。正常人家不敢将她迎娶回家为妻,自己敢将她纳到家中为妾?估计自己前面一做,数位好友能到自己家中与自己促膝谈心,反对的人以车载,以斗量。

    看到没移氏迎过来,郑朗想躲,没移氏不管,径直将他堵住,然后低声说道:“妾身来到京城好几年了。”

    有百姓在远处好奇的盯着他们,郑朗只好打着哈哈,道:“是啊。”

    “是你将我们父女弄到贵国的,妾身年龄不小了。”实际岁数并不大,才二十出头,谁叫现在百姓成亲早呢,没移氏又说道:“难道你不管妾身?”

    怎么管?当初计划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没移氏能不能成亲。郑朗一摊手说:“让我怎么办?”

    “只有你来管。”

    没移氏惫懒,郑朗无可奈何,而且此时说话也不大方便。

    “你要去岭南?”

    “有可能。”

    “多长时间?”

    “可能会有好几年时间。”

    “这是妾身绣的罗帕。”没移氏知趣,飞快地将罗帕递到郑朗手中,郑朗不敢回拒,怕百姓看到,以更快的动作将方帕笼在袖中。没移氏随着离去,百姓没有看到他们这个小动作,看到两人简短的对答,并没有怀疑,又将视线放在其他地方。走了一会儿,郑朗将绣帕打开,上面绣着一只孤零零的大雁,幽怨地望着天空。这是有含义的,雁最忠贞,所以古人聘礼中多用大雁作为重要的聘礼之一,若没有,往往用鹅代替。然后是一行小字,乃是李煜的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不能根据原文的意思去理解,郑朗看后,摇头,不行哪,看看能不能替此女想一个办法,找一个好人家,不能让她将一腔感情往自己身上倾诉,早晚得出问题。

    郑朗看了多少有些感动。

    但在远处,没移氏嘴角忽然露出狡猾的笑意。

    郑朗南方一行,注定会很精彩。没移氏让他头痛,还有人更让他头痛。rq

    <b>迷楼,请收藏迷楼(。shumilo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