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王琳往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234.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姐本名王琳,是天津的一个大家族的后裔,民国时期有一句顺口溜,描写天津几个最有名望的家族,“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高台阶,华家门,冰窑胡同李善人。”这王琳,正是其中“益德王”王家的后人,王家原籍山西,创业人王益斋精于生意,代为盐商们收购苇席、麻袋,从中获利,还被人称做“麻袋王”。后来,在城西永丰屯一带放印子钱(高利贷),并开设了益德号钱铺。他善于经营,逐渐跻身“八大家”之列。
大凡是人富了之后,大抵都愿意做一些善事,这里其实还和文扬有一些渊源,这王益斋的儿子王奎章很愿意让子弟们读书,以改变门风。看到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严修(严范荪)开设家馆、聘请张伯苓教子女读书,把私塾办得有声有色,一向重视子女教育的王奎章立刻抓住时机,礼聘张伯苓来自己的家馆教书,严、王两家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1904年八月,严修、张伯苓从日本考察教育归来,决定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此时,严馆、王馆的规模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也不完备,于是严修有了创立中学的想法,找到益德号王家的第三代传人王益孙,这王益孙申明大义,当即决定将严王两馆合并,创办中学,并且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络了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了大量的银钱器具,最终在天津东门内大街文庙,兴建了天津近代第一座新式中学,“私立第学堂”后由崇化学会接管,更名崇化中学,解放后,学校更名“天津市第三十一中学”这便是文扬的高中母校了。
王琳正式这王家的后代,虽然家道中落,但是一直还是恪守着大家之风,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商科留学归来的王琳,回到家乡成了第一批下海的弄潮儿,凭借自己基因中的经商天分,很快就小有成就。
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眼看王琳往三十上走了。家里都很着急了,毕竟三十岁以后的女性,生孩子是很大的一个鬼门关,都恨不得让王琳赶紧找一个如意郎君嫁出去,家里也算省了心。而王家虽然家道中落,但依然保持着大家族骨子里的傲气和贵气,门当户对是孩子婚配的第一要务,这一点,哪怕再那些年都没有改变,对于这么一个天之骄女,家里自然更是马虎不得,于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出马了。
偏巧这王琳是见过国外花花世界的知识分子,家里给介绍的那些纨绔子弟全都看不上,关键时刻,甚至拿出了祖上“不许强迫念过书的女子结婚”这家训,来做挡箭牌。这本来是王益孙为了鼓励家中女子读书定下的,没想到此刻却成了王琳的护身符。
家里人干着急,但也拿他没办法,眼看就28了,终于,王琳在一次生意上,结识了现在的老公,李广义,当时李广义还只是对方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但是他的学识,气度,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彻底征服了王琳,而且,他的身上那种骨子里的淡淡的忧郁,也深深的迷住了王琳。
按照王家的规矩,两个人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不过耐不过王琳的软磨硬泡,加上王琳也确实到了结婚的岁数,加上这李广义无父无母干干净净一个人,老太太一咬牙一跺脚,就给答应了。
结婚以后,事实证明这王琳真的没走眼,在王家的人脉以及王琳的全心辅佐之下,没有几年时间,这李广义就将整个儿生意,做到了东南亚。成了整个东南亚有名的富豪。
按理说这桩婚事郎才女貌,当是天作之合,事实也确是如此,两人夫妻恩爱,琴瑟和谐。数不尽的风流韵事,道不完的闺中欢乐。
但时间长了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无论两人如何努力,就是一直没有孩子。这李广义家里无父无母的,倒也是不在乎,可是却急坏了王家的老太太,求神拜佛,烧香风水,能用的招儿基本上都用遍了,不甘心的老太太,甚至带着王琳去医院检查,结果是非常正常,从子宫,到卵巢,和正常产妇无异。
这下问题整个儿集中在李广义身上了,王老太太死活非要带着李广义去检查,但是一般这事,只要涉及到男人的脸面和尊严问题,哪怕鸡毛蒜皮,也都是一件大事了。等到这王琳回家结结巴巴的和李广义说了王老太太的意思。果然不出预料的,李广义第一次大发雷霆,虽然大发雷霆,但是李广义自己也知道,这要是不去,夫妻俩这好日子,也算到了头儿了,说实话,李广义自己心里也有点含糊,这嘛办法都使了,最后却没有个动静,多半也是自己的问题了。
硬着头皮来到了美国最好的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最后的结论却让人哭笑不得,科学证明,李广义的身体完全健康,甚至他的精zi活动力,还在一般男人之上,这下可就奇了怪了。两个人都没事,但是结婚两年,别说一男,连个半女也是没有。各种办法两个人都用遍了,也没有一点效果。
后来这王老太太,托人找了一个马来西亚的风水师,来看他们住的的房子,大师捣鼓了几天,花了不少钱,最后的结果是……两人命格与北方相克,无子嗣(当时两人住的万科新城别墅区,在天津市的北方。)根据这个风水师的建议,搬到了现在这个别墅。从选房,选择再到里面的布局装潢,也是他一手设计的。这也就是有钱人能这么折腾,就这一下,真心花了不少钱,捐给希望工程,够把所有的希望小学重新盖一次的了。
不过这大师也有两把刷子,不但房子选的好,装潢布局也是有大师风范,用文扬的话说,美学和玄学都顾及到了,绝对是个胸中有丘壑的大师。就这一套房子,也叫夫妻两人在上流社会,挣足了面子。
不但房子好,而且“疗效显著”没有多久,王琳的身子就有了反应,到医院检查的结果竟然是有了!
(今天的正剧先到这,为了和后面的情节衔接,下面继续征集姓名)
(前期铺垫结束,,高潮将要开始了,不过写作的瓶颈也到了,大家给点鼓励吧,加油~~~求收藏,收藏,现在的收藏实在是太少了……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大家给力……另外,诚征龙套人物,哈哈,由于是中国小说,龙套人物名,必须得是正统中国人名,报名者,请到书评区置顶帖,写上人名,我会根据一些东西,酌情安排,后面的角色很多都不能用人家真名,所以,搞不好有大配角哦~~~哈哈)
下面稍微介绍一下王家,王家真的有文扬的朋友……
王家原籍山西,创业人王益斋精于生意,代为盐商们收购苇席、麻袋,从中获利,还被人称做“麻袋王”。后来,在城西永丰屯一带放印子钱(高利贷),并开设了益德号钱铺。他善于经营,逐渐跻身“八大家”之列。王益斋的儿子王奎章很愿意让子弟们读书,以改变门风。看到严修(严范荪)开设家馆、聘请张伯苓教子女读书,把私塾办得有声有色,一向重视子女教育的王奎章立刻抓住时机,礼聘张伯苓来自己的家馆教书,严、王两家的关系也日益密切。1903年,严范孙被袁世凯提拔为直隶学校司督办,成为直隶地区管辖教育的高级官员。次年六月,严范孙和张伯苓一起,在日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实地考察。严、张二人还结识了多位日本教育家,共同探讨有关学校建设及教科书编纂等问题。严范孙与张伯苓回到天津之后,便雷厉风行地开始了筹备建立新式学校的工作。1904年八月,严修、张伯苓从日本考察教育归来,他们强烈意识到教育振兴是日本富强的主要原因,要救中国,就必须从教育着手,要办新式教育,就必须建立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在内的一整套教育体系。此时,严馆、王馆的规模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也不完备,于是严修有了创立中学的想法,但是他还需要更多像张伯苓这样的志同道合者。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便是益德号王家的第三代传人王益孙。王益孙不仅在商界,在其他各界也结交广泛,祖上传下的家业在他手上日渐兴盛。深受父亲王奎章的影响,王益孙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比起父亲来,他对新鲜事务的接受能力更强,希望子女和家人能得到更加系统正规的新式教育。接下父亲创办的家馆后,王益孙除继续聘请张伯苓教授家馆外,又聘请一位英国人教英文、一位德国女士教德文,还聘请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教师来教他本人,和他夫人及姨太太们学习。同时他还从国外购买了大量的先进科学仪器,订阅了大量的外文书刊杂志。王益孙对严修办学的努力早已认同,所以当严修与王益孙会面,说明将严王两馆合并,创办中学的想法时,二人一拍即合。严修十分诚恳地告诉王益孙,创办中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设备不全。王益孙深深理解严修的不易,当即表示一定尽全力支持。这一年的秋天,严馆与王馆合并,定名为私立中学堂。私立中学堂的校址选择在严家的私宅偏院,改建费及学校用具由严修捐助,王益孙不仅为学校捐助了理化仪器、书桌、书橱等,还把国外订阅的外文书刊、杂志一起捐助出来。严修与王益孙商议后决定,两家每月各出银100两作为学校的常年经费。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到处都捉襟见肘。此时已改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的学校又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为了让这株幼苗坚强地生长下去,严修和王益孙商定每月两家各增加出银100两,后来为了给师生联合组织的军乐会购置乐器,两家又各捐银500两。1904年底,按照严范孙的意见,张伯苓将学校更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取“肃敬受业”之意。一年后,按照政府的规定,学校名称必须表明它的资金来源和性质,遂又更名为“私立第一中学堂”。1906年,学校在天津城西南的“南开洼”建立新校址,严修又开始为筹募经费四处奔波,王益孙这回更是鼎力相助,出银10000两,在他的带动下,天津盐商纷纷慷慨解囊。通过天津各界的共同努力,学校共筹得经费26000余两白银,教室、办公室、宿舍、礼堂等很快建成。1911年,直隶提学使傅增湘饬令把天津客籍学堂和长芦中学堂并入私立第一中学堂。因此,原本拨给这两所学堂的经费也一并拨了过来。由于接受了公款,所以私立第一中学堂改名为公立南开中学堂,一是表明资金来源,二是表明学校所在地。所谓南开,包含着它位于天津城西南的一块洼地的意思。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时,王奎章游说盐商富户捐地捐物捐款,还一次捐出白银十万两。(未完待续)
王姐本名王琳,是天津的一个大家族的后裔,民国时期有一句顺口溜,描写天津几个最有名望的家族,“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高台阶,华家门,冰窑胡同李善人。”这王琳,正是其中“益德王”王家的后人,王家原籍山西,创业人王益斋精于生意,代为盐商们收购苇席、麻袋,从中获利,还被人称做“麻袋王”。后来,在城西永丰屯一带放印子钱(高利贷),并开设了益德号钱铺。他善于经营,逐渐跻身“八大家”之列。
大凡是人富了之后,大抵都愿意做一些善事,这里其实还和文扬有一些渊源,这王益斋的儿子王奎章很愿意让子弟们读书,以改变门风。看到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严修(严范荪)开设家馆、聘请张伯苓教子女读书,把私塾办得有声有色,一向重视子女教育的王奎章立刻抓住时机,礼聘张伯苓来自己的家馆教书,严、王两家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1904年八月,严修、张伯苓从日本考察教育归来,决定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此时,严馆、王馆的规模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也不完备,于是严修有了创立中学的想法,找到益德号王家的第三代传人王益孙,这王益孙申明大义,当即决定将严王两馆合并,创办中学,并且利用自己的人脉,联络了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了大量的银钱器具,最终在天津东门内大街文庙,兴建了天津近代第一座新式中学,“私立第学堂”后由崇化学会接管,更名崇化中学,解放后,学校更名“天津市第三十一中学”这便是文扬的高中母校了。
王琳正式这王家的后代,虽然家道中落,但是一直还是恪守着大家之风,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商科留学归来的王琳,回到家乡成了第一批下海的弄潮儿,凭借自己基因中的经商天分,很快就小有成就。
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眼看王琳往三十上走了。家里都很着急了,毕竟三十岁以后的女性,生孩子是很大的一个鬼门关,都恨不得让王琳赶紧找一个如意郎君嫁出去,家里也算省了心。而王家虽然家道中落,但依然保持着大家族骨子里的傲气和贵气,门当户对是孩子婚配的第一要务,这一点,哪怕再那些年都没有改变,对于这么一个天之骄女,家里自然更是马虎不得,于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出马了。
偏巧这王琳是见过国外花花世界的知识分子,家里给介绍的那些纨绔子弟全都看不上,关键时刻,甚至拿出了祖上“不许强迫念过书的女子结婚”这家训,来做挡箭牌。这本来是王益孙为了鼓励家中女子读书定下的,没想到此刻却成了王琳的护身符。
家里人干着急,但也拿他没办法,眼看就28了,终于,王琳在一次生意上,结识了现在的老公,李广义,当时李广义还只是对方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但是他的学识,气度,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彻底征服了王琳,而且,他的身上那种骨子里的淡淡的忧郁,也深深的迷住了王琳。
按照王家的规矩,两个人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不过耐不过王琳的软磨硬泡,加上王琳也确实到了结婚的岁数,加上这李广义无父无母干干净净一个人,老太太一咬牙一跺脚,就给答应了。
结婚以后,事实证明这王琳真的没走眼,在王家的人脉以及王琳的全心辅佐之下,没有几年时间,这李广义就将整个儿生意,做到了东南亚。成了整个东南亚有名的富豪。
按理说这桩婚事郎才女貌,当是天作之合,事实也确是如此,两人夫妻恩爱,琴瑟和谐。数不尽的风流韵事,道不完的闺中欢乐。
但时间长了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无论两人如何努力,就是一直没有孩子。这李广义家里无父无母的,倒也是不在乎,可是却急坏了王家的老太太,求神拜佛,烧香风水,能用的招儿基本上都用遍了,不甘心的老太太,甚至带着王琳去医院检查,结果是非常正常,从子宫,到卵巢,和正常产妇无异。
这下问题整个儿集中在李广义身上了,王老太太死活非要带着李广义去检查,但是一般这事,只要涉及到男人的脸面和尊严问题,哪怕鸡毛蒜皮,也都是一件大事了。等到这王琳回家结结巴巴的和李广义说了王老太太的意思。果然不出预料的,李广义第一次大发雷霆,虽然大发雷霆,但是李广义自己也知道,这要是不去,夫妻俩这好日子,也算到了头儿了,说实话,李广义自己心里也有点含糊,这嘛办法都使了,最后却没有个动静,多半也是自己的问题了。
硬着头皮来到了美国最好的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最后的结论却让人哭笑不得,科学证明,李广义的身体完全健康,甚至他的精zi活动力,还在一般男人之上,这下可就奇了怪了。两个人都没事,但是结婚两年,别说一男,连个半女也是没有。各种办法两个人都用遍了,也没有一点效果。
后来这王老太太,托人找了一个马来西亚的风水师,来看他们住的的房子,大师捣鼓了几天,花了不少钱,最后的结果是……两人命格与北方相克,无子嗣(当时两人住的万科新城别墅区,在天津市的北方。)根据这个风水师的建议,搬到了现在这个别墅。从选房,选择再到里面的布局装潢,也是他一手设计的。这也就是有钱人能这么折腾,就这一下,真心花了不少钱,捐给希望工程,够把所有的希望小学重新盖一次的了。
不过这大师也有两把刷子,不但房子选的好,装潢布局也是有大师风范,用文扬的话说,美学和玄学都顾及到了,绝对是个胸中有丘壑的大师。就这一套房子,也叫夫妻两人在上流社会,挣足了面子。
不但房子好,而且“疗效显著”没有多久,王琳的身子就有了反应,到医院检查的结果竟然是有了!
(今天的正剧先到这,为了和后面的情节衔接,下面继续征集姓名)
(前期铺垫结束,,高潮将要开始了,不过写作的瓶颈也到了,大家给点鼓励吧,加油~~~求收藏,收藏,现在的收藏实在是太少了……我都不好意思说出来,大家给力……另外,诚征龙套人物,哈哈,由于是中国小说,龙套人物名,必须得是正统中国人名,报名者,请到书评区置顶帖,写上人名,我会根据一些东西,酌情安排,后面的角色很多都不能用人家真名,所以,搞不好有大配角哦~~~哈哈)
下面稍微介绍一下王家,王家真的有文扬的朋友……
王家原籍山西,创业人王益斋精于生意,代为盐商们收购苇席、麻袋,从中获利,还被人称做“麻袋王”。后来,在城西永丰屯一带放印子钱(高利贷),并开设了益德号钱铺。他善于经营,逐渐跻身“八大家”之列。王益斋的儿子王奎章很愿意让子弟们读书,以改变门风。看到严修(严范荪)开设家馆、聘请张伯苓教子女读书,把私塾办得有声有色,一向重视子女教育的王奎章立刻抓住时机,礼聘张伯苓来自己的家馆教书,严、王两家的关系也日益密切。1903年,严范孙被袁世凯提拔为直隶学校司督办,成为直隶地区管辖教育的高级官员。次年六月,严范孙和张伯苓一起,在日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实地考察。严、张二人还结识了多位日本教育家,共同探讨有关学校建设及教科书编纂等问题。严范孙与张伯苓回到天津之后,便雷厉风行地开始了筹备建立新式学校的工作。1904年八月,严修、张伯苓从日本考察教育归来,他们强烈意识到教育振兴是日本富强的主要原因,要救中国,就必须从教育着手,要办新式教育,就必须建立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在内的一整套教育体系。此时,严馆、王馆的规模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也不完备,于是严修有了创立中学的想法,但是他还需要更多像张伯苓这样的志同道合者。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便是益德号王家的第三代传人王益孙。王益孙不仅在商界,在其他各界也结交广泛,祖上传下的家业在他手上日渐兴盛。深受父亲王奎章的影响,王益孙对子女的教育从不放松。比起父亲来,他对新鲜事务的接受能力更强,希望子女和家人能得到更加系统正规的新式教育。接下父亲创办的家馆后,王益孙除继续聘请张伯苓教授家馆外,又聘请一位英国人教英文、一位德国女士教德文,还聘请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教师来教他本人,和他夫人及姨太太们学习。同时他还从国外购买了大量的先进科学仪器,订阅了大量的外文书刊杂志。王益孙对严修办学的努力早已认同,所以当严修与王益孙会面,说明将严王两馆合并,创办中学的想法时,二人一拍即合。严修十分诚恳地告诉王益孙,创办中学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设备不全。王益孙深深理解严修的不易,当即表示一定尽全力支持。这一年的秋天,严馆与王馆合并,定名为私立中学堂。私立中学堂的校址选择在严家的私宅偏院,改建费及学校用具由严修捐助,王益孙不仅为学校捐助了理化仪器、书桌、书橱等,还把国外订阅的外文书刊、杂志一起捐助出来。严修与王益孙商议后决定,两家每月各出银100两作为学校的常年经费。但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到处都捉襟见肘。此时已改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的学校又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为了让这株幼苗坚强地生长下去,严修和王益孙商定每月两家各增加出银100两,后来为了给师生联合组织的军乐会购置乐器,两家又各捐银500两。1904年底,按照严范孙的意见,张伯苓将学校更名为“私立敬业中学堂”,取“肃敬受业”之意。一年后,按照政府的规定,学校名称必须表明它的资金来源和性质,遂又更名为“私立第一中学堂”。1906年,学校在天津城西南的“南开洼”建立新校址,严修又开始为筹募经费四处奔波,王益孙这回更是鼎力相助,出银10000两,在他的带动下,天津盐商纷纷慷慨解囊。通过天津各界的共同努力,学校共筹得经费26000余两白银,教室、办公室、宿舍、礼堂等很快建成。1911年,直隶提学使傅增湘饬令把天津客籍学堂和长芦中学堂并入私立第一中学堂。因此,原本拨给这两所学堂的经费也一并拨了过来。由于接受了公款,所以私立第一中学堂改名为公立南开中学堂,一是表明资金来源,二是表明学校所在地。所谓南开,包含着它位于天津城西南的一块洼地的意思。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时,王奎章游说盐商富户捐地捐物捐款,还一次捐出白银十万两。(未完待续)